线性调制器及其尖端通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17259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性调制器及其尖端通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
现有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很多。在调幅通信方面,大家知道,已调幅波的频率为载波频率与调制信号频率相加、减的上、下边频。现有技术的双边带通信,占用的频带宽度为最高调制信号频率的两倍。在传送信号频率较高的通信中,占用的频谱资源很多。例如一套电视节目的传送,占用的频谱大约相当于中波广播频段的8倍。这种通信技术受既定占用带宽限制而未能实行兼容调幅立体声、兼容立体电视和兼容高清晰度电视的播送接收,也未能实行可消噪抗干扰的调幅通信。从另一方面来说,现有调幅技术,不带信号的等幅载波占了发射功率的大部分能量。在调幅系数达100%时,两个边频带的能量一共只占1/3,功率利用率很低。对调频通信来说,虽然可以在接收机用限幅法消除噪声,但调频通信占用的频带比调幅通信更宽,频谱利用不经济。而且由于接收机的通频带很宽,在信号微弱而达不到限幅点时,噪声干扰特别严重,因为噪声与带宽成正比……现有通信缺点诸多,都归根于调制技术落后。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诸多问题而设计出一种线性调制器。这调制器是把信号调入载波,由载波发生幅度变化携带信号,而不是由上下边频携带信号。本技术与现有技术调幅效果不同之处在于,现有技术的调幅波发生频率变化,本技术的调幅波不发生频率变化,仍为原载波频率。要知道,现有技术的调幅波之所以变了频,因为现有技术是利用元件的非线性特性调幅,本技术的调幅波之所以不变频,因为本技术是在元件的线性工作状态下调幅。大家知道,单一频率的简谐波通过线性电路时,信号的形状(波形)不变,仍为具原来频率的简谐波。多频信号通过线性电路时,包含的频率成分仍和原来的相同。换言之,单一频率的简谐波或多种频率的信号通过线性电路,都不会产生新的频率,即线性电路没有变频作用。但对于非线性电路,当单一频率的简谐波通过它时,其波形将发生变化,这种波形的变化,必将产生新的频率分量——谐波。多种频率的信号通过非线性电路,就要产生这些频率的和频与差频及组合频率等。也就是说,信号通过非线性电路有变频作用,通过线性电路无变频作用。这就是本发明设计线性调制器的依据。据大众熟识的现有调幅技术,如果调幅器的元件工作于线性区域,就不能实现调幅。本发明的线性调制器,是在元件的线性区域内实行调幅,而且调幅系数可达100%。本发明的线性调制器,由PNP管差动电路和NPN管差动电路组合而成。详见下面讲解。
现在先以

图1,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图,说明现有技术调幅与本技术调幅的三极管工作点不同。图中O点至A点的段落,是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较弯曲的段落,A点至D点是较直线的段落,其中B点至D点是很直线的段落。现有技术调幅管的工作点必须在O点至A点较弯曲的非线性段落。本技术调幅的动态运用范围是在B点至D点很直线的段落。
图2是线性调制器电路图。图中将直流供电的电路省去未画。图中的BG1,BG2基极输入调制信号,BG3,BG4基极输入载波。BG3,BG4的集电极电流,由BG1,BG2集电极电流限制提供,因此该电路的工作实质,是以BG3,BG4的载波周率,通过L1R1、L2R2和通过L3R3、L4R4、对BG1,BG2的集电极电流取样,把调制信号的电流(电压)转变为载波振幅的电流(电压),具有调幅的性质。但为了使晶体管的动态运用不超出直线范围,输入的调制信号不能太强。受这种局限,调幅波包络线的峪值远远不能下降到O点,因而调幅系数很小。为了使调幅系数可达100%,必须采取下述措施一、BG1,BG2的静态工作点略有高低差别,使由取样而获得的两路调幅波振幅略有差别;二、把对BG1,BG2集电极电流取样而获得的两路调幅波,以图中B1B2的接法实行倒相合拼(即相减)。这样,只要把BG1,BG2静态电流的差异配合输入适当强度的调制信号,就可以令B1B2次级输出的调幅波包络线峪值到达O值,从而达到100%的调幅系数。下面以图3作解释。
图3a的两条横线,分别表示BG1,BG2的集电极静态电流。虚线曲线和实线曲线,分别代表BG1集电极电流和BG2集电极电流受调制信号控制的起伏变化,图3b是对应时间B1B2次级的调幅波振幅。图a中,对准BG1的横线离读者较远,表示BG1的静态集电极电流大于BG2的静态集电极电流。T1期间,调制信号为O,BG1,BG2的集电极电流为静态电流,对应时间B1次级调幅波的振幅电流,相当于BG1静态集电极电流与BG2静态集电极电流之差,其振幅为中间值。T2期间,输入BG1基极的调制信号为正向最大值,其PNP管的集电极电流下降到最小值,输入BG2基极的调制信号为负向最大值,其PNP管的集电极电流上升到最大值。由于BG1的静态电流较大,这时候如果输入的调制信号强度合适,可使BG1下降的集电极电流与BG2上升的集电极电流相等,对应时间两路调幅波的振幅相等,经B1相减而输出的调幅波振幅为O。T3期间,恢复T1的状况。T4期间,调制信号变换了极性,这时候,输入BG1基极的调制信号为负向最大值,BG1集电极电流上升到最大值,输入BG2基极的调制信号为正向最大值,BG2集电极电流下降到最小值。BG1集电极电流的上升,BG2集电极电流的下降,两管集电极电流的差别更大,对应时间两路调幅波的振幅差别更大,经B1相减而输出的调幅波振幅最大,T5回复T1的情况。图3b为相减后调制器输出的调幅波,明显可以看到,线性调制器的调幅系数可达100%。
看图可见,图2中每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均经过同规格的线圈电阻,连接到另一差动电路每个三极管的集电极。由于差动电路两管集电极输出的电流(电压)变化相反,抵消了它的量变而保持每一个三极管集电极所受的电压稳定不变,从而避免发生如旧技术集电结控制调幅的非线性变频作用,确保调幅波的频率为原载波频率。这是用差动电路构成线性调制器的主要原因。虽然所谓线性是没有绝对的,但在非线性影响已经极少的情况下,可完满实现下述各通信目的。
图2中,B2的次数空接,原因是已经从B1次级获得满意的调幅波,并且送场效应管放大,。设B2之目的是为了确保电路的匹配。
若需要通信器材微型化集成电路化,也可以依照图2的工作原理,省去图中的B1B2载波变压器,接入两个三极管取出信号,L1,L2公共接点接两个三极管的发射极,L1,L2的另一端分别接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通过负载电阻接电源正极,经交连电容把两路调幅波输送到倒相合拼电路。由于BG1、BG2工作于线性放大状态,集电极电流较大,故应接分流电阻,使增设的两管基极电流合适,这两个管的工作以既处于线性放大状态,也未进入饱和为准。这样,线性调制器就可以由六个三极管组成的集成电路配合倒相合拼电路构成。身为技术员的读者,应能实施,不必另绘电路图。
本技术由于是由载波发生幅度变化携带信号,而不是由上下边频携带信号,因此当调幅系数为100%时,发射机的功率利用率可达100%,而且由于无上下边频而成为一种不占带宽的通信。这就成为发射机的功率利用率和频谱利用率高达顶点的尖端通信技术。利用线性调制器调幅,还可以克服旧技术调幅过程的非线性失真,成为保真度较高的通信。以本技术的尖端实施各种处理方法,可以实现现有技术未能实现的许多通信目标。详见下面讲解。
用线性调制器可以实行兼容调幅立体声广播接收。大家知道,世界科技界已经为实现中波立体声广播而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早在1926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就提出过正交调制方案,到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又提出过贝拉制、卡恩制等五种方案。1984年,中国华南工学院和南京工学院也对一些中波调幅立体声广播制式做过试验,一直未得到完满效果。之所以无法实现,归根结底是因为调幅广播既定占用带宽太窄。以1978年11月23日起,全世界中波调幅广播统一规定频道间隔为9KHZ来说,接收机通频带必须窄于9KHz,这样,就是现有技术的单声道广播,也不能传送频率较高的音频信号,现有调幅广播已经因此而缺少频率较高的声音,在音质方面比不上调频广播丰富,何能完满实行两路信号的播送接收?显然,本技术由于不占带宽,可以在任何窄带中传送任何高频的信号,本技术可以完满实行立体声广播接收。在技术处理方面,为了能分离两路信号,其中一路信号通过副载波传送,接收机经两次解调获得信号。但副载波频率高达音频信号的几倍,副载波的传送必须用线性调制器去调幅才能确保不扩展占用带宽。为了过渡到接收机的通频带可以任意窄,使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噪声干扰和抑制混合,应设法以单一载波完成全部信号传送。为此拟用38KHZ的交流电压控制,轮流传送两路信号调幅波。为了让单声道接收机能获得全部音频信号,发送端用矩阵电路把左右声道信号变换成和差信号,轮流传送和差信号调幅波。其中和信号直接对载波调幅,差信号先对副载波调幅,再把已调副载波用线性调制器调入主载波。副载波的频率拟取76HKZ。接收机经一次检波获得和信号,经两次检波获得差信号之后,对和差信号作平衡调整,然后输入矩阵电路变换出左右声道信号。发送端的76KHZ副载波由38KHZ开关交流电作二倍频而得。轮流传送的每步开通时间,放过副载波一个周期的调幅波。为了步伐准确,须对开关信号作适当的相位调整。
兼容调幅立体声发送机方框图见图4,图中的电路1.2分别为左右声道信号,两声道信号输入矩阵电路3变换为和差信号,电路4、5分别为和差信号通路,电路6为载波发生电路,电路4的和信号与电路6的载波输入调幅电路7进行调幅。电路8为开关信号发生电路,电路9为开关信号二倍频电路,经倍频后用作副载波。电路5的差信号与电路9的副载波输入调幅电路10进行第一次调幅,电路6的主载波与电路10的已调副载波输入电路11用线性调制器进行第二次调幅,电路8的开关信号输入合拼电路12,控制电子开头轮流输入电路7电路11的已调幅波,电路13为载波放大电路。
图5为接收机方框图。其中电路1为载波放大电路,电路2为检波电路,检得的和信号与副载波分别输入电路3、4担任和信号放大与副载波选频放大,电路4的副载波输入检波电路5进行第二次检波,检得的差信号输入放大电路6作充分放大到比和信号强之后,输入平衡调整电路7作适当削弱使强度与和信号平衡,再与电路3的和信号输入矩阵电路8,变换出左右声道信号,分别输入放大电路9、电路10。
显然,上述立体声广播与现有调幅广播相比,还有三大优点一、由于本技术废除了不带信号的等幅载波,同等发射功率传送的信息能量为现有调幅广播的三倍,在发射功率总是受限的现实情况下,这种效果的获得是难能可贵的;二、信息量的增强,带来接收效率的提高和信噪比的改善;三、可以传送频率任何高的声音信号,因而收音机的音质丰富。上述三点,现有调幅收音机也同样得益。电台全部改革后,还可以推出一种通频带任意窄的新一代双、单声道调幅收音机,于是收音机的噪声干扰很少(因为噪声与带宽成正比),而且不轻易混台。
线性周制器可以改造电视,实现三个目标一、实行兼容立体电视播送接收。大家知道,世界科技界已经为实现立体电视而花了不少脑汁,试验过分路制、分色制、轮流制等,但都因为受现有电视既定占用带宽的限制而未获得应有的效果。大家知道,人们最理想的立体效果是,如立体电影般扑面而来,很受刺激的立体感。从另一方面说,必须能与现有电视兼容,才有实用价值。显然,利用西德爱普地豪夫曼公司研制红延式彩电立体化装置所采用的,以滤色法把两幅图象光线分别引入左右眼的方法,结合本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目的。西德红延式立体化装置的滤声引入法,是用左青右红的滤色眼镜,把青色(绿加蓝)和红色两幅图象分别引入左右眼。由于红延式是人为地把本来同一幅的图象左右错开而分化为不同色的两种图象。实践证明,这只能给观众一种向幕后延深的立体感。这种立体感根本不符合观众的追求,但已经证明可以用这种滤色法把青、红两幅图象光线分别引入左右眼。利用线性调制器,可以在不扩展占用频带宽度的前提下,同时传送左右镜头拍摄的两图象信号,这信号图象与立体电影双机拍摄的图象无异,因此可以实现如立体电影般的立体感,但为了实现兼容,只能让平面电视观众看到其中一个镜头拍摄的图象(例如左镜头拍摄的图象),这样,左镜头图象供平面电视和立体电视观众观看,右镜头图象供立体电视观众兼看,前者称主图象,后者称副图象。为了使平面电视观众看不到副图象,副图象信号必须通过副载波传送(用线性调制器调幅),使经两次调解才能获得副图象信号。至于副载波的频率,应该合适,偏高则较低频段不能播送,偏低则不能传送频率较高的图象信号,而且副载波要干扰图象。很明显,若副载波为6.5MHZ,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因为现有电视机的6.5MHZ吸收电路可以把它吸收。但6.5MHZ的副载波不能携带高达6MHZ的图象信号。经反复研究,得出结论,传送的副图象信号频率可以较低,理由是,立体电视观众的左眼已经看到高达6MHZ的图象细节,右眼视觉不足,由左眼视觉作了补偿。立体摄象机左右镜头距离2.5英寸,绝大部分的景物都由两镜头拍摄,场地两侧一眼看到的狭小景物(即一个镜头拍摄的景物),是人眼视觉不注意的景物,根本不觉察它的细致面目。实践证明,右镜头图象信号可以象色信号频谱一样压缩到1.3MHZ。
兼容立体电视的左镜头图象信号,按常规经编码器形成彩色全电视信号之后,对载波调幅,右镜头图象信号可以只传送红信号。立体电视机用户观看立体节目时,拨动立体开头,于是电视机红输出管的输入端切断左镜头的红信号通路,接通右镜头的(红)信号通路。这时候电视机输入显象管的左镜头信号只有绿、蓝信号(合成青色),输入显象管的右镜头信号为红信号。观众戴上左青右红的滤色眼镜,把左镜头的青色图象光线引入左眼,把右镜头的红色图象光线引入右眼,即可获得立体电影般扑面而来的立体感。
立体电视的图象信号由于都用线性调制器实行调幅,因而消除了等幅载波,接收机不宜靠差拍产生6.5MHZ伴音调频波。因此伴音应使用线性调制器采取FM.AM制播送,由接收机的包络检波检得6.5MHZ伴音调频波。副图象载波采取我国于1987年通过部级审定的副伴音载波,其频率比伴音载波高0.242MHZ,但须用线性调制器实行调幅,以确保不扩展占用带宽。由部级审定的副伴音载波虽然已经用作副图象载波,但可用另一处理方法实行双伴音立体声播送,方法是采取彩色副载波4.43MHZ的二分频2.215MHZ控制电子开关。轮流传送左右声道信号调幅波。现有电视机不用电子开关分拣,统一收到两声道信号。立体电视接收机以彩色副载波4.43MHZ的二分频2.215MHZ控制电子开关。分拣出左右声道信号,这就获得立体声,立体象配立体声,观感更逼真;二,实行兼容高清晰度电视(HDTV)播送接收。据悉,国际上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HDTV,中国于七十年代末开始HDTV的研究工作。欧洲19个国家曾联合投资1.86亿美元研究HDTV。显象管的生产工艺现已能够满足高清晰度电视的需求,但至今未能完满实行HDTV的播送接收。当代掀起的数字电视,虽然能高清晰度,但不能与现有电视的播送接收兼容,不便推广。大家可以理解,我们有理由用线性调制器实现兼容HDTV的播送接收。但要实现与现有电视的播送接收兼容,必须做到既可以让新产品HDTV接收机增加行扫描线数,也不改变现有的行同步信号,不增加行频。下面讨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外国人HDTV的行扫描线数方案有两种日本等国的方案是1125行,欧洲联盟的方案是1250行。现在就讨论取1250行的处理方法。1250行正是中国现有电视625行的两倍,我们就利用这倍数关系,研究实现这目标的处理方法,这方法是采取隔行扫描兼隔行插入的做法,使现有电视的行扫描依然为625行,而HDTV电视机可获得1250行。隔行扫描兼隔行插入的工作实质如图6所示,图中1、3行为原奇数行,2、4行为原偶数行,1’、3’行为插入的奇数行,2’、4’行为插入的偶数行。先说明,所谓“插入”,实际是移动行扫描的位置,把行扫描位置向下移到原625行扫描位置的中间。图7可见,这种隔行扫描兼隔行插入的高清晰度电视以四场为一帧。其中P一、P二、P三、P四、分别为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在这四场之中,第一、二场的扫描没有移位。在第三场时间,电子束的扫描位置本来要回到第一场的位置,但我们的设施使它向下移动半行距位置,在第四场时间,电子束的扫描本来要回到第二场位置,但我们的设施使它向下移动半行距位置,于是完成了一帧的扫描,由图可见,行扫描线增加一倍,由625行增加到1250行,但从工作原理可知,场频行频不变,可以与现有电视兼容。
上述扫描线移位,实际是改变偏转角度。根据偏转原理,电子束偏转的角度大小,与偏转电流成正比,因此可以增减偏转线圈的电流去改变偏转角度,实现扫描移位。在扫描处在荧屏上截的阶段,原来流过偏转线圈的电流为负向,要使扫描线向下移,就是减少偏转角度,就要减少偏转线圈的负向电流,我们可以对偏转线圈加入适当的正向电流,使合成负向电流减少。在扫描处在荧屏下截的阶段,原来流过偏转线圈的电流为正向。要使扫描线向下移位,就是增大偏转角度,就要加入适当的正向电流,这说明任何时候加入的电流方向相同,而且由于行扫描线为直线,加入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直流。为使移位的扫描线正好嵌在原扫描线的中心位置,加入的电流必须调整合适。移位电流实际是加入场偏移线圈。
至于移位电流何时加入,从图7看,第一二场无须加入,第三四场必须加入。加入与不加入的变换,为现有电视制式的每一帧变换一次,而不是逐场变换。为了使接收机的扫描能与发送端同步,避免象素半行距上下颠倒,对移位的扫描场须传送识别信号。
识别信号频率取5.5MHz,这与彩色副载波及伴音副载波(6.5MHz伴音调频波)相距约1MHz,容易分离。识别信号的传送时间,在场同步脉冲开的某一窄槽(例如第三窄槽)时间传送。为确保不与图象信号混淆,接收机先采取时间分离,在场同步脉冲的时间取出识别信号,再用选频电路清除其他杂波和噪声干扰。
上述方案的高清晰度电视以四场为一帧,其中每一场的图象就是图7中每一种扫描线构成的图象。每隔三场重复出现。据计算,三场时间的总和未超越人眼视觉暂留时间,证明技术可行。上述处理方法可知,电视的技术改造可以实现立体象、立体声伴音、高清晰度并举;三、大量缩减电视占用的带宽,把全国各省市几百个电视台的节目集中在现行某一频道(8MHz)之内传送。电视机用户可以只使用某一频道的接收天线,任意选看全国任何一台电视的节目(但现有电视接收机须托当地电视维修部装上特制的窄带滤波器,才能针对本专用频道接收,否则混台)。这种改革的发送接收机普及之后,就可以腾出现有几十个频道占用的大量频谱资源用于发展其他通信。为此目的,必须把图象载波和FM.AM制伴音载波的距离从现行6.5MHz移到最近,例如移到相距10MHz。这种处理,任其自然规律,要产生10KHz差频干扰,但根据大众懂得的变频原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把这差频转化为电视机6.5MHz吸收电路可以吸收的频率。做法是在发送端把图象载波或伴音载波用6.5MHz的速率作高速倒相处理,缩短两载波同向与反向的变换周期,这就不可能形成10KHz的差频,只能成为6.5MHz±10KHz的可吸收频率,也可以结合降低伴音载波的发射功率,在接收机以提高伴音的增益去补偿。从而更有效地减少差频干扰。
显然,现有任何调幅通信改用线性调制器之后,都可以获得三大优点一、由于废除了不带信号的等幅载波而提高功率利用率;二、由于信号的传送不占带宽而接收机的通频带可以任何窄,因而可以减少噪声干扰;三、节省占用频谱,扩大通信容量。尤其是数字通信,更需要线性调制器,因为摸拟信号数字化之后频率大大提高,现有技术尽管采取了各种节省占用频谱的措施,都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线性调制器由于传送任何高频的信号都不占带宽,因此可以在任意窄带之内,通过副载波实行通信,以获得下述优点一、可以简便地实行保密通信;二、可以通过对副载波的选频,排除其他电台的干扰;三、由于在第一次检波(包络检波)之后,可以用选频电路选取副载波,尽管信噪比任何差,噪声不能淹没信号,(能恢复副载波),无所谓“门限效应”。使调幅通信适用于信噪比任何差的通信;四、结合调频技术,实行FM·AM制通信。发送端先把低频信号对副载波调频,再把已调副载波用线性调制器对主载波调幅。接收端第一次解调用包络检波还原已调频波,经限幅器切除噪声干扰后,用鉴频器还原低频信号。这就利用了调频通信的长处,实现能消除噪声的调幅通信,从而放开信噪比的约束,提高调幅通信的效果。而且由于依然不占带宽,接收机的通频带也可以任意窄,这样,在信号微弱达不到限幅点时,噪声干扰也非常少(因为噪声与带宽成正比),这是现有调频通信由于接收机通频带很宽而不能实现的。其中不占带宽,额定频段内的通信容量很大,这一特大的优点,则任何方式的通信均不能实现的,可知以线性调制器实施的FM.AM制通信,比现有调幅、调频等任何方式的通信都优越。
无疑,本技术的FM.AM制通信,也适用于改造当代流行的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在实用中,为了能够与现有产品区别,凡FM.AM制新产品手提电话机和BP机号码,均在前头加三个0,服务台以这三个0为指令,自动接通本系统的FM.AM制通信设备,也可以由副载波作识别信号,自动接通本系统通信设备。
据上面讲解可知,本技术各种接收机的特征在于,通频带的宽度窄于调制信号频率。这是现有技术各种通信接收机不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线性调制器,其特征在于(1)、由PNP管差动电路和NPN管差动电路构成,两差动电路分别担任调制信号和载波放大,利用差动电路两集电极电流变化相反的特点,抵消它的量变,确保每一个三极管集电极所受电压稳定不变;(2)、三极管工作于线性放大状态,每个载波放大管均通过同一规格的元件以载波周率对两调制信号放大管集电格电流取样,把两调制信号放大管输出的集电极电流(电压)转变为载波振幅的电流(电压);(3)、两调制信号放大管的集电极静态电流置于略有高低差别,使取样获得的两路调幅波振幅略有差别,把由取样而获得的两路调幅波倒相合拼,以实现调幅系数可达100%之目的。
2.一种以线性调制器实施的尖端通信,其特征在于实行兼容调幅立体声广播接收,发送端用电子开关控制,轮流传送左右声道的和差信号调幅波,其中和信号直接对载波调幅,差信号先对副载波调幅,再把已调副载波用线性调制器对主载波调幅,接收机经一次包络检波获得和信号,经二次包络检波获得差信号,对和差信号作平衡调整后,输入矩阵电路还原左右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性调制器及其尖端通信,其特征在于实行兼容立体电视播送接收,发送端,主图像信号直接对载波调幅,副图像传送1.3MHZ以下的图像信号,副图像信号先调入6.5MHZ的副载波,再把已调副载波用线性调制器调入主载波,接收端经一次包络检波获得主图像信号,经二次包络检波获得副图像信号,收看立体节目时,红输出管切断主图像红信号,接通副图像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性调制器及其尖端通信,其特征在于实行兼容高清晰度电视播送接收,用线性调制器把频率特别高的图像信号调入图像载波,用隔行扫描兼隔行插入的手段,把行扫描线数增加到现有技术的两倍,其做法,在插入行扫描的一场,给场偏转线圈加入适量的稳定直流,使行扫描向下移动半行距位置,并且在场同步脉冲开的某一窄槽传送插入扫描的识别信号,接收端先采取时间分离,在场同步脉冲的时间取出识别信号,再用先频电路选取识别信号,清除杂波和噪声干扰。
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性调制器及其尖端通信,其特征在于结合调频技术,实行FM·AM制通信,发送端先把低频信号对副载波调频,再把已调副载波用线性调制器对主载波调幅,接收端作两次解调,第一次解调用包络检波还原已调频副载波,经限幅切除噪声干扰后,用鉴频器还原低频信号。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3、4、5实行通信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通频带宽度窄于调制信号频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一种线性调制器,由PNP管和NPN管差动电路,分别以工作于线性放大的状态担任调制信号和载波放大,以载波的周率对调制信号电流取样,在工作于线性区域的环境中,把调制信号电流(电压)转变为载波振幅的电流(电压),且利用差动电路中两管集电极电流变化相反的特点,抵消加到每个三极管的集电极电压的变化,维持各管集电极所受电压稳定不变,使本调制器始终保持线性特性,避免发生如旧技术集电结控制调幅的非线性变频作用,并把两路幅度变化相反而强度不同的调幅载波倒相合拼,使调幅系数可达100%。以线性调制器两利用率最高和保真度高的优点,实施现有技术未能实现的许多尖端通信项目。
文档编号H04B1/16GK1309474SQ0110280
公开日2001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8日
发明者张火荣 申请人:张火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