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收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75323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收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与采用了按照从终端反馈的信息使各天线输出的相位、振幅值适应的发送天线分集的通信系统对应的终端装置的优良的无线收发装置,特别是涉及,即使存在位置分集增益不同的信道的场合,也能够有效地导出适当的天线加权值来改善接收质量等的无线收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一种改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质量的方法,可知从多个天线发送同一个信息的发送天线分集技术。另外,还可知基站基于从接收侧反馈的信息,确定从多个天线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和振幅的闭环发送天线分集技术。
在这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接收侧(终端),从估计的经由各天线的传播路径特性,导出接收信号强度最大的各天线相位和振幅。
然后,对上述导出的相位和振幅值量化,将量化信息发送给发送侧(基站)。
发送侧(基站)按照所接收的表示相位和振幅的量化信息,适应控制从各天线发送的发送信号的相位和振幅值。
这样的发送侧的适应控制,周期性地反复执行。由此,能够对随时间波动的传播路径特性,使发送信号的相位和振幅最优化并改善接收质量。
以下,为了容易理解,以两个发送天线的场合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10是表示适用发送天线分集的基站的结构的框图。在该图10中,基站向用户发送同步检波用导频信号和用户数据。
作为同步检波用导频信号,用以从天线101发送的第一导频信号(Pilot1)和用以从天线102发送的第二导频信号(Pilot2)向用户发送。
在时间轴上,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具有正交关系,例如以图11所示的已知的码元模式发送。第一导频信号在扩散部103由基站(区段)固有的扩散码例如扩散处理成4MHz频带的数据,并供给复用部104。同样,第二导频信号在扩散部105由与第一导频信号的扩散处理中所使用相同的扩散码,例如扩散处理成4MHz频带的数据,并供给复用部106。
作为用户数据,在此例中采用存在声音等线路交换数据和分组数据两种的数据。
在编码部107,对线路交换数据实施用以检测无线传播路径中的错误并校正的编码处理。作为该编码处理,例如在错误检测时采用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错误校正时采用特播码或卷积码等。
在调制部108,利用BPSK、QPSK、QAM等对该编码处理后的线路交换数据进行调制处理并供给复用部109。然后,在该复用部109中,如图12所示与表示分组信道数据的有无和其速率的分组标记时间复用。
再有,该分组标记也可以利用另一扩散码独立地映射到其它信道。
这样复用的数据在扩散部110中,用与扩散部103中所使用相同的基站固有的扩散码和数据信道识别码进行扩散处理并供给复用部111。
另一方面,分组数据也与该线路交换数据相同地,在编码部112进行编码处理,在调制部113进行调制处理后供给扩散部114。
这里,如图13所示,该分组数据与连续的线路交换数据不同,是非连续的。因此,基站按照数据的有无和分组数据速率,变更前述的标记值后插入。
扩散部114利用与扩散部103相同的基站固有的扩散码和分组数据信道识别码,对调制处理的分组数据进行扩散处理,并将此供给复用部111。
复用部111通过对在各扩散部110、114中以各自的识别码扩散处理后的线路交换数据和分组数据进行复用处理来形成天线数据,并将此分别供给天线加权适用部115、116。
天线加权适用部115对天线数据进行天线101用系数的乘法处理,并将此供给复用部104。复用部104对该乘法处理后的天线数据和扩散处理后的第一导频信号进行复用处理,将此供给收发共用装置117。收发共用装置117将与该第一导频复用处理的天线数据经由天线101发送给用户。
天线加权适用部116对天线数据进行天线102用系数的乘法处理,并将此供给复用部106。复用部106对该乘法处理后的天线数据和扩散处理后的第二导频信号进行复用处理,将此供给发送装置118。发送装置118将与该第二导频信号复用处理的天线数据经由天线102发送给用户。
这样,天线数据从各天线101、102发送,但基站为了导出在各天线加权适用部115、116中乘法处理的系数(天线加权值),在设有接收功能的收发共用装置117侧,将从用户接收的数据供给逆扩散部119。
逆扩散部119利用用户固有的扩散码对从用户接收的数据进行逆扩散处理之后供给解调部120。解调部120对该逆扩散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调处理之后供给天线加权信息抽出部121。天线加权信息抽出部121以每一时隙(例如,每0.667msec)抽出从用户侧发送的天线加权信息,并将此供给天线加权控制部122。
天线加权控制部122对接收比特和天线加权信息的值进行映射处理,并按照该值更新各天线加权适用部115、116的天线加权值。
图14表示该接收比特和天线加权值的对应例。在此例中,假设从用户终端每隔一时隙发送“00”~“11”2比特的天线加权信息。
例如,在抽出“00”的天线加权信息时,天线加权适用部115的天线加权值(w1)被控制为“1.0”值,天线加权适用部116的天线加权值(W2)被控制为“1.0+j1.0”值。同样,在抽出“11”的天线加权信息时,天线加权适用部115的天线加权值(w1)被控制为“1.0”值,天线加权适用部116的天线加权值(w2)被控制为“-1.0-j1.0”值。
这样,若假设复用部111的输出为“S”,天线加权适用部115用天线加权值为“w1”,天线加权适用部116用天线加权值为“w2”,则从天线101输出“w1*S”值的数据,从天线102输出“w2*S”值的数据。
如图15所示,若令各天线101、102和用户终端130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分别为H1、H2(复矢量),则用户终端130的接收数据R成为R=(w1H1+w2H2)*S·····式1。
接着,图16表示相对适用发送天线分集的基站的用户终端装置的框图。在该图16中,从基站发送的来自上述各天线101、102的天线数据,经由用户终端装置的天线130被收发共用装置131接收,供给逆扩散部132、133。
逆扩散部132利用导频数据用扩散码恢复该天线数据,并将此供给Pilot译码部134。该恢复后的数据是将来自基站的天线101的数据分量和来自天线102的数据分量混频后的数据,即,P[n]=(AH1+AH2)·····式2P[n+1]=(AH1-AH2)·····式3。
因此,如下所示,Pilot译码部134估计各天线101、102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H1、H2,算出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β。
α=H1=(P[n]+P[n+1])*A·····式4β=H2=(P[n]-P[n+1])*A·····式5再有,为了抑制噪声影响,有时该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的运算式采用几次样值平均。Pilot译码部134将这样算出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β分别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35和相位校正部136。
天线加权计算部135基于上述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β,从图14所示的天线加权值中选择使式1(R=(w1H1+w2H2)*S)中的接收数据R值最大的天线加权值(w1、w2)。然后,将与该选择的天线加权值对应的2比特天线加权信息供给天线加权数据插入部140。
天线加权数据插入部140在编码部139中编码后的发送用户数据上,时间复用来插入该2比特天线加权信息。由此,附加了2比特天线加权信息的发送用户数据,经由调制部141、扩散部142、收发共用装置131,从天线130发送给上述的基站。
另一方面,相位校正部136基于在逆扩散部133恢复的天线数据(式1中的“R=(w1H1+w2H2)*S”的天线数据)和由式4和式5算出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β及指示基站侧的天线加权信息w1、w2,根据以下式6的运算式算出译码天线数据S。
S=R*(w1α+W2β)·····式6这样算出的译码天线数据在解调部143解调,在译码部144译码,作为用户数据接收。
在该用户终端装置的说明中,只对一个信道的接收电路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在该终端装置中进行多个信道的接收时,可以设置与信道数相当的由逆扩散部133、相位校正部136、解调部143及译码部144构成的组,在各信道中进行并行处理。这时,用于逆扩散处理时的扩散码为信道固有的值。
以上的说明是用户终端装置与单个基站互相通信的场合,但如图17所示,也有采用了从多个基站发送同一个数据并通过用户终端装置130合成的位置分集(软切换)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
图18表示采用该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装置的结构。在该图18所示的终端装置例中,具有可与两个基站互相通信的两信道的接收电路151、152。
另外,在该终端装置的场合,具有合成来自各信道的接收电路151、152的译码天线数据之后供给解调部143的合成部153。
另外,在该终端装置的场合,各接收电路151、152分别算出与互相通信的基站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1、β1、α2、β2,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35。
在采用了这种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装置需要考虑位置分集增益后选择天线加权值。
也就是说,需要选择用R=(w1(H1-1+H1-2+H1-3…H1-N)+w2(H2-1+H2-2+H2-3…H2-N))*S·····式7算出的天线数据R最大的天线加权信息的值。
因此,在该终端装置的场合,在各接收电路151、152分别算出各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1、β1、α2、β2。然后,天线加权计算部135基于该各信道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1、β1、α2、β2选择天线加权值w1、w2,使得R=(w1(H1-1+H1-2)+w2(H2-1+H2-2))*S·····式8运算式中的接收数据R值最大。
再有,在以下的国际公开第WO97/20400号公报中公开了分集接收装置和控制方法。
但是,在例如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tple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或CDMA2000等采用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多个信道数据从基站同时发送给用户终端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场合,有时具有位置分集增益的信道和无位置分集增益的信道混在一起。
也就是说,在上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场合,如图19所示,数据信道1(data channel 1)即声音等线路交换数据从两个基站同时发送给用户终端装置,而数据信道2(data channel 2)即分组数据只从一个基站发送给用户终端装置。
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利用用于具有位置分集增益的信道而算出的天线加权值接收无位置分集增益的信道数据时,该无位置分集增益的信道数据的接收特性劣化,相反地,利用用于无位置分集增益信道而算出的天线加权值接收具有位置分集增益的信道数据时,该具有位置分集增益的信道数据的接收特性劣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与多个基站进行互相通信的与位置分集对应的终端的每一个信道分配最优化的天线加权值的无线接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按照在各接收电路中恢复处理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分组数据的状态,选择最优化的天线加权值分配给各接收电路。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的框图。
图2是表示设置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的信道监视部的执行数据量的检测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设置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的天线加权计算部的天线加权值的算出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与设置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的第一接收组对应的执行数据量的平均速率算出例的图。
图5是表示与设置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的第二接收组对应的执行数据量的平均速率算出例的图。
图6是表示一例与设置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的第一、第二接收组对应的加权值的图。
图7是适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的框图。
图8是用以说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的加权值设定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以说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的分组数据的加权值切换动作的时间图。
图10是表示适用发送天线分集的基站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同步检波导频的码元模式的图。
图12是表示插入于分组数据中的标记的图。
图13是表示连续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和断续发送的分组数据的图。
图14是表示接收比特和天线加权值的对应例的图。
图15是表示从基站的多个天线发送的数据的传播路径特性的图。
图16是相对适用发送天线分集的基站的用户终端装置的框图。
图17是表示采用位置分集(软切换)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18是与采用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用户终端装置的框图。
图19是用以说明从多个基站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和从单个基站发送的分组数据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能够适用于与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CDMA2000等采用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携带电话机。
在这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在从多个基站发送声音等线路交换数据的场合,连续地发送数据,相对地,在从单个基站发送分组数据的场合,突发(burstily)地(断续地)发送数据。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中,鉴于这种线路交换数据和分组数据的各数据性质的不同,在传播路径上存在分组数据时,对该传播路径选择使用分组数据用天线加权值,在传播路径上不存在分组数据时,按照各传播路径的数据量分配使用线路交换数据用天线加权值。
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的框图。从该图1可知,本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具有进行数据的收发的天线1和收发共用装置2,例如恢复从第一基站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或分组数据的第一接收电路3及恢复从第二基站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的第二接收电路4。
再有,为了容易理解,假设分组数据用第一接收电路3恢复,声音等线路交换数据用第一接收电路3和第二接收电路4恢复,然后进一步进行说明。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具有恢复从单个基站发送的分组数据的分组数据专用接收电路即第三接收电路5和合成在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接收的数据的合成部6。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具有对在合成部6形成的合成数据实施预定的解调处理的解调部7和对该解调处理后的合成数据实施译码处理并将此作为接收用户数据输出的译码部8。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具有信道监视部9,它基于来自分组数据专用接收电路即第三接收电路5的接收用户分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算出用以算出进行分组数据的恢复的第一接收电路3中使用的“天线加权值”的“加权值”,并基于在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接收的线路交换数据的各执行数据量,算出用以算出各自进行线路交换数据的恢复的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中使用的“天线加权值”的“加权值”。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具有天线加权计算部10,基于上述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中算出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以下说明的α1、β1、α2、β2)和来自信道监视部9的加权值(以下说明的φ1、φ2),算出天线加权值(Rx_w)后供给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以及发送电路11,向用户进行发送的数据插入天线加权计算部10中算出的值的天线加权数据(Tx_W),并将此经由上述收发共用装置2和天线1发送给基站。
这里,在采用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将数据和用以进行该数据的同步检波的同步检波导频信号一起发送给携带电话机。
因此,携带电话机的第一接收电路3具有对接收的数据实施逆扩散处理的逆扩散部21;基于来自Pilot译码部24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1、β1和来自上述天线加权计算部10的天线加权值Rx_W,对该逆扩散处理后的数据实施相位校正处理的相位校正部22;对同步检波导频信号实施逆扩散处理的逆扩散部23;以及基于该逆扩散处理后的同步检波导频信号,算出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1、β1并将此供给相位校正部22的Pilot译码部24。
另外,第二接收电路4也同样具有对接收的数据实施逆扩散处理的逆扩散部25;基于来自Pilot译码部28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2、β2和来自上述天线加权计算部10的天线加权值Rx_W,对该逆扩散处理后的数据实施相位校正处理的相位校正部26;对上述同步检波导频信号实施逆扩散处理的逆扩散部27;以及基于该逆扩散处理后的同步检波导频信号,算出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2、β2并将此供给上述相位校正部26的Pilot译码部28。
分组数据专用的接收电路即第三接收电路5具有对接收的分组数据实施逆扩散处理的逆扩散部30;对该逆扩散处理后的分组数据实施相位校正处理的相位校正部31;对该相位校正处理后的分组数据实施解调处理的解调部32;以及对该解调处理的分组数据实施译码处理后供给上述信道监视部9的译码部33。
发送电路11具有对进行发送的用户数据实施编码处理的编码部35;向该编码后的用户数据插入来自天线加权计算部10的天线加权数据(Tx_W)的天线加权数据插入部36;对插入了该天线加权数据的用户数据实施调制处理的调制部37;以及利用扩散码对该调制处理后的用户数据进行扩散处理,并将此经由收发共用装置2和天线1发送给基站的扩散部38。
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在接收了从多个基站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时,如前所述,用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恢复该线路交换数据。因此,信道监视部9在接收了该线路交换数据时,分别检测在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中恢复的线路交换数据的执行数据量,并基于该各执行数据量,分别控制在各接收电路3、4中使用的天线加权值。
另外,在接收了从单个基站发送的分组数据时,如前所述,用第一接收电路3恢复该分组数据。因此,信道监视部9在接收了该线路交换数据时,检测在分组数据专用的接收电路即第三接收电路5中恢复的分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基于该分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控制进行分组数据恢复的第一接收电路3中使用的天线加权值,同时与此并行地控制进行线路交换数据的恢复的第二接收电路的天线加权值。
〔执行数据量的检测〕图2的流程图表示信道监视部9中的执行数据量的检测动作流程。信道监视部9按各接收电路3、4执行该图2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执行数据量的检测动作。
在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CDMA2000等采用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从基站发送的数据按每一帧发送。因此,信道监视部9首先在步骤S1中检测各帧中所存在数据的数据量,并按每一帧对该数据量进行累计处理,从而检测出总计数据量(total_data+=assigned data)。
接着,在步骤S2中,信道监视部9检测用以检测总计数据量的总计帧数(num_frame++)。
然后,在步骤S3中,信道监视部9通过用步骤S2中检测出的总计帧数除以步骤Sl中检测出的总计数据量的除法处理,算出该信道(=上述第一接收电路3、第二接收电路4)的执行数据量(data_rate)(data_rate=total_data/num_frame)。
具体地说,现已接收的数据为线路交换数据的场合,信道监视部9基于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中恢复的线路交换数据,按该各接收电路3、4算出线路交换数据的执行数据量。
相对地,现已接收的数据为分组数据的场合,信道监视部9基于第三接收电路5中恢复的分组数据,算出该分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也就是说,在此例的场合,基于分组数据专用的第三接收电路5中恢复的分组数据,算出第一接收电路3中恢复的分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
〔加权值的算出〕以下,图3的流程图表示“天线加权值”的算出动作流程。
在该图3的流程图中,若如利用图2的流程图所说明算出与第一接收电路3对应的执行数据量,则在该图3的流程图的步骤S11,信道监视部9检测出第一接收电路3的预定多个帧的执行数据量的平均速率。另外,与此相同地在步骤S12,信道监视部9检测出第二接收电路4的预定多个帧的执行数据量的平均速率。
图4表示一例从第一基站(BTS1)发送并在上述第一接收电路3中数据处理的线路交换数据(BTS1 CS instantaneous data)、分组数据(BTS1 PS instantaneous data)及与第一接收电路3对应的上述执行数据量的平均速率(BTS1 average data)之间的关系。
另外,图5表示一例从第二基站(BTS2)发送并在上述第二接收电路4中数据处理的线路交换数据(BTS2 CS instantaneous data)、分组数据(BTS2 PS instantaneous data)及与第二接收电路4对应的上述执行数据量的平均速率(BTS2 average data)之间的关系。
在该图4和图5中假设从第一、第二基站发送(软切换)线路交换数据(CS)时,例如以12.2kbps的发送速度发送,从该各基站发送(突发地发送)分组数据(PS)时,例如以最大384kbps的发送速度发送。
另外,图4是用第一接收电路3对从第一基站发送的分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的例。因此,图4中用符号a的虚线表示的线路交换数据(CS)的速率约恒定在10kbps,而图4中用符号b的细线表示的分组数据(PS)的速率,以与各分组对应的速率断续地出现。而且,当算出该恒定速率的线路交换数据和以与各分组对应的速率断续地出现的分组数据的平均速率时,表示算出了图4中用符号c的粗线表示的平均速率(上述步骤S11)。
相对地,图5表示用第二接收电路4对从第二基站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的例。另外,在该场合,从第二基站不发送分组数据。
因此,图5中用符号a的虚线表示的线路交换数据(CS)的速率约恒定在12kbps,而图5中用符号b的细线表示的分组数据(PS)的速率为“0(无数据)”。而且,当算出该恒定速率的线路交换数据和数据速率为“0”的分组数据的平均速率时,表示算出了图5中用符号c的粗线表示的平均速率(上述步骤S12)。
接着,在图3流程图的步骤S13中,信道监视部9基于在步骤S11和步骤S12算出的各平均速率,通过进行以下的运算,算出用于天线加权计算部10算出第一接收电路3的“天线加权值”时的“加权值φ1=BTS1_weight”和算出第二接收电路4的“天线加权值”时的“加权值φ2=BTS2_weight”。
再有,在以下式中,将与第一接收电路3对应的平均速率记载为“BTS1_avg_rate”,将与第二接收电路4对应的平均速率记载为“BTS2_avg_rate”。
φ1=BTS1_weight=0.5*(1+(BTS2_avg_rate/(BTS1_avg_rate+BTS2_avg_rate))φ2=BTS2_weight=1.0-BTS1_weight信道监视部9将基于这样的运算式算出的各加权值φ1、φ2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
图6表示这样算出的各加权值φ1、φ2的一例。该图6中,符号a的实线表示用于第一接收电路3的加权值φ1(=BTS1_weight)的变迁,符号b的虚线表示用于笫二接收电路4的加权值φ2(=BTS2_weight)的变迁。
再有,信道监视部9设有最小运算符,通过该最小运算符,调整各加权值φ1、φ2的值,使得用运算式算出的各加权值φ1、φ2不会成为例如“0.75以上、0.25以下”。
〔天线加权值的算出〕接着,天线加权计算部10基于这样算出的各加权值φ1、φ2,来自第一接收电路3的Pilot译码部24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1、β1以及来自第二接收电路4的Pilot译码部28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2、β2,选择天线加权值W1、W2,使得以下运算式中的接收数据R的值(接收强度)最大。
R=(φ1W1(α1+β1)+φ2W2(α2+β2))*S然后,天线加权计算部10将基于该运算式选择的天线加权值W1供给第一接收电路3的相位校正部22,将天线加权值W2供给第二接收电路4的相位校正部26(该形态,在图1中用Rx_W1、Rx_W2表示)。
再有,在天线加权计算部10算出的天线加权值,通过图1所示的发送电路11插入到发送用户数据,反馈给基站。
接着,第一接收电路3的相位校正部22基于来自Pilot译码部24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1、β1和来自上述天线加权计算部10的第一接收电路3用天线加权值W1,对来自逆扩散部21的数据实施相位校正处理。
同样地,第二接收电路4的相位校正部26基于来自Pilot译码部28的传播路径特性估计值α2、β2和来自天线加权计算部10的第二接收电路4用天线加权值W2,对来自逆扩散部21的数据实施相位校正处理。
如前所述,供给各相位校正部22、26的天线加权值W1、W2,成为与各接收电路3、4中数据处理的执行数据量对应的值。因此,能够使在各接收电路3、4中恢复的来自第一基站的数据和来自第二基站的数据的相位和振幅值最优化。从而,能够使通过合成部6、解调部7以及译码部8译码的接收用户数据的相位和振幅值最优化。
由以上说明可知,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在用携带电话机的多个接收电路接收来自多个基站的数据并译码时,用信道监视部9检测各接收电路中处理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并基于该检测出的执行数据量,对各接收电路数据的天线加权值进行可变控制。
由此,能够采用与各接收电路中处理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对应的天线加权值,从而,能够使在各接收电路中恢复的接收用户数据的相位和振幅值最优化。因而,能够与随时间波动的传播路径特性对应地改善接收质量。
以下,就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进行说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基于在各接收电路3、4中处理的数据的执行数据量对天线加权值进行可变控制,而该第二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按照“分组数据的数据状态”对各接收电路3、4的天线加权值进行可变控制。

在该第二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的场合,如图7所示具有标记抽出部50。在接收了分组数据时,该标记抽出部50中输入来自进行该分组数据的恢复处理的第一接收电路的数据。另外,从该标记抽出部50输出的表示分组数据状态的数据供给信道监视部9。
然后,信道监视部9基于从标记抽出部50供给的表示分组数据状态的数据,形成上述的加权值φ1、φ2(=BTS1_weight、BTS2_weight),并将它们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
再有,在该图7中,表示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相同动作的部分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因此,在该图7中,关于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相同符号表示的部分的说明,请参照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说明。
在W-CDMA或CDMA2000等采用位置分集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收发的分组数据上,插入了表示该分组内是否存在数据的标记。
因此,标记抽出部50在接收了分组数据时,从该接收的分组数据抽出标记,并将此供给信道监视部9。
相对地,上述第三接收电路5的译码部33在接收了分组数据时,形成表示该接收的分组数据是否能够正常接收(译码)的标志,并将此供给信道监视部9。
信道监视部9在由标记检测到分组数据的接收时,为了向进行分组数据的数据处理的接收电路(在该场合,第一接收电路3)中使用的天线加权值W1的值加权,使加权值φ1的值为预定的大值。
另外,利用断续发送的分组数据的性质,信道监视部9在由标记检测分组数据的接收后的预定时间内,将进行分组数据的数据处理的天线加权值用加权值φ1值保持在预定的大值。
另外,在没有正常接收分组数据时,从携带电话机向基站请求再发送该分组数据,从而,从基站没有正常接收的分组数据再次向该携带电话机发送。
因此,信道监视部9在从译码部33接收了表示分组数据未正常接收的标志时进行控制,延长保持为从基站再发送的分组数据(未正常接收的分组数据)准备的加权值φ1值的时间,并保持加权值φ1值预定时间以上。
图8的流程图表示这样的信道监视部9的动作流程。首先,该流程图通过接通携带电话机的主电源开始。在步骤S21,信道监视部9通过判别从标记抽出部50供给的标记的有无,判别是否接收了分组数据。
当未检测到分组数据的接收时,在步骤S22,信道监视部9判别是否超时。也就是说,如前所述,由于分组数据从基站断续发送,因此,信道监视部9在接收分组数据的定时使计时器开始计时(步骤S26),并在由该计时器计时的预定时间内(例如几秒)保持加权值φ1的值。
因此,在该步骤S22,信道监视部9在未检测到分组数据之后判别是否经过了由计时器计时的预定时间。在经过由计时器计时的预定时间时,由于之后从基站发送来分组数据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在步骤S23,将加权值φ1的值设为例如0.6等预定的小值(a1=0.6),然后将此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使得用天线加权计算部10算出线路交换数据用天线加权值W1、W2。
然后,信道监视部9在步骤S24调整加权值φ2的值(φ2=1-φ1)并将此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使得设定为上述小值的加权值φ1值和用以算出线路交换数据用天线加权值W1、W2的加权值φ2值的相加后的值成为“1”。
由此,如上所述,在天线加权计算部10基于该加权值φ1、φ2算出天线加权值W1、W2,以便在各接收电路3、4中进行给线路交换数据加权的数据处理。
相对地,在未经过由计时器计时的预定时间时,之后从基站连续发送来分组数据的可能性很高。信道监视部9在最初接收分组数据的定时,将加权值φ1的值设定为用天线加权计算部10算出分组数据用天线加权值W1、W2的值,即例如0.75等预定的大值(a1=0.75)。
因此,当信道监视部9在步骤S22判别未经过由计时器计时的预定时间时,在步骤S25,作为用以算出分组数据用天线加权值W1、W2的加权值,将预先设定的加权值φ1的值保持在例如0.75等预定的大值上。
然后,在步骤S24调整加权值φ2的值(φ2=1-φ1)并将此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使得上述保持在大值的加权值φ1值和加权值φ2值的相加后的值成为“1”。
由此,如上所述,在天线加权计算部10基于该加权值φ1、φ2算出天线加权值W1、W2,以便在各接收电路3、4中进行给分组数据加权的数据处理。
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21检测到分组数据的接收时,在步骤S26,信道监视部9在检测该分组数据的定时使计时器开始计时。
然后,在步骤S27,将加权值φ1的值设定为分组数据用的例如0.75等预定的大值(a2),并将此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
接着,信道监视部9在步骤S28基于来自进行分组数据恢复的第三接收电路5的译码部33的标志,判别是否正常进行了分组数据的接收。若正常进行了分组数据的接收,在步骤S24设定与步骤S25中设定的加权值φ1对应的加权值φ2,并将此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
相对地,若未正常进行分组数据的接收,则如前所述从携带电话机向基站请求该分组数据的再发送。从基站响应该再发送请求而立刻发送分组数据的可能性很高。
因此,信道监视部9在步骤S29将计时器的计时时间延长预定时间。由此,当从基站再发送分组数据时,能够以最优化值的加权值φ1处理该再发送的分组数据。
图9(a)~(d)表示将加权值φ1、φ2这样可变控制的形态。在该图9(a)~(d)中,图9(a)表示用信道监视部9设定的加权值φ1的值,图9(b)表示分组数据的接收定时,图9(c)表示用标记抽出部50检测出的标记供给信道监视部9的定时,图9(d)表示在分组数据发生接收错误时,从译码部33向信道监视部9供给表示接收错误的标志的定时。
在这样的图9(a)~(d)中,首先,如图9(b)所示假设在时刻t1接收了分组数据时,如图9(c)所示,在该接收的定时由译码部33抽出标记并供给信道监视部9。信道监视部9接收该标记之后,如上所述选择分组数据用加权值a2(φ1=a2)并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然后,如图9(a)所示,信道监视部9在预先确定的时刻t1~时刻t2之间保持该分组数据用加权值a2。
然后,如图9(a)所示,假设在时刻t2终止保持分组数据用加权值a2的时间,则信道监视部9在该时间终止的定时,将分组数据用加权值从加权值a2变更为加权值a1并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
然后,如图9(b)、(c)的时刻t3所示,再次在接收分组数据并供给标记的定时,将分组数据用加权值变更为加权值a2后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
〔计时器的延长动作〕这里,在图9(b)中,如用斜线所示,在时刻t3接收的分组数据的后半部分缺损而发生接收错误时,如图9(d)的时刻t4所示,从译码部33向信道监视部9供给表示接收错误的标志。
若信道监视部9在图9(b)的时刻t3接收分组数据,则如图9(a)的时刻t3~时刻t5所示的预定时间内,将加权值a2供给天线加权计算部10,但是在供给表示接收错误的标志时,如图9(a)的时刻t5~时刻t7所示,延长保持加权值a2的时间。
由此,如图9(b)的时刻t6所示,能够在该延长的时间内接收因接收错误而再发送的分组数据,并能够用最优化的加权值a2进行处理。
由以上说明可知,第二实施例的携带电话机按照分组数据的数据状态(分组数据的有无、分组数据接收的可能性以及分组数据的接收错误等),切换控制向天线加权计算部10供给的加权值φ1、φ2。
因此,能够以最优化的加权值处理分组数据,并改善该携带电话机的接收质量。
再有,作为上述的加权值,可以将分组数据处理用加权值和线路交换数据处理用加权值,按照前述的分组数据的状态切换使用。因此,在该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如将加权值φ1的值设为0.6或0.75等例举具体的数值来进行了说明,但该加权值的值可以按照设计等适当设定。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例。因此,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使是上述各实施例以外的实施例,只要在不脱离有关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当然可以按照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向与多个基站互相通信的与位置分集对应的终端的每一信道分配最优化的天线加权值,并改善终端的接收特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收发装置,接收从具有多个天线的基站发送的信号,基于接收的信号计算所述多个天线的天线加权值,并将该天线加权值发送给所述基站,其特征在于设有利用天线加权值分别对从多个基站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和/或分组数据进行恢复处理的多个接收部件;按照在所述各接收部件中恢复处理的线路交换数据和/或分组数据的数据量,设定所述天线加权值的天线加权值可变控制部件;以及将由该天线加权值可变控制部件设定的所述天线加权值发送给所述多个基站的发送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加权值可变控制部件向对多数据量的数据进行恢复处理的接收部件设定大值的天线加权值。
3.一种无线收发装置,接收从具有多个天线的基站发送的信号,基于接收的信号计算所述多个天线的天线加权值,并向所述基站发送该天线加权值,其特征在于设有利用天线加权值分别对从多个基站发送的线路交换数据和/或分组数据进行恢复处理的多个接收部件;检测所述分组数据的接收的分组数据接收检测部件;天线加权值可变控制部件,在由所述分组数据接收检测部件检测到分组数据的接收时,向进行该分组数据的恢复处理的接收部件设定与该分组数据的状态对应的天线加权值;以及将由该天线加权值可变控制部件设定的所述天线加权值发送给所述多个基站的发送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定保持所述分组数据用天线加权值的时间的保持时间设定部件;所述天线加权值可变控制部件在用所述保持时间设定部件设定的时间内,若未由所述分组数据接收检测部件检测到分组数据时,向各接收部件设定线路交换数据用天线加权值。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定保持所述分组数据用天线加权值的时间的保持时间设定部件;所述天线加权值可变控制部件在用所述保持时间设定部件设定的时间内,若未由所述分组数据接收检测部件检测到分组数据时,向各接收电路设定线路交换数据用天线加权值。
6.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检测所述分组数据的接收错误的接收错误检测部件;以及延长设定部件,在用所述接收错误检测部件检测到所述分组数据的接收错误时,延长设定用所述保持时间设定部件设定的天线加权值的保持时间。
7.如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组数据接收检测部件,通过检测附加在该分组数据上的,至少表示分组数据内数据的有无的标记,检测出该分组数据的接收的有无。
全文摘要
信道监视部检测对从多个基站发送的声音等线路交换数据或分组数据进行处理的第一、第二接收电路3、4的各执行数据量。然后,基于该各接收电路的执行数据量,对在天线加权计算部10算出并供给各接收电路3、4的天线加权值进行可变控制。由此,能够将在各接收电路3、4中用于数据处理的天线加权值分别保持在最优化值上,并改善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
文档编号H04B7/04GK1685642SQ20038010016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7日
发明者伊东克俊 申请人: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