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97048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字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实现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字通信网和各类专网中,运行着大量的E1接口的交换、传输和接入设备。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E1接口阻抗有75Ω和120Ω两种类型。阻抗为75Ω的接口是非平衡式的,采用同轴电缆传输,物理连接器为75Ω屏蔽式的同轴连接器。阻抗为120Ω的接口是平衡式的,采用屏蔽或非屏蔽式的双绞线传输,物理连接器与75Ω同轴连接器完全不同,有绕线式的,卡线式的,直接焊接式的,也有采用RJ45型连接器的。实际应用当中,有些用户习惯用75Ω的E1接口,而有些用户习惯用120Ω的E1接口。设备制造商在开发具有E1物理接口的产品时,必须要考虑75Ω和120Ω两种需求。其难点在于既不要特殊定制,也不要在现场改变设置,而在同一个设备中方便地实现两种接口。
通常的解决方法1是采用一个适配器,保持原有的变压器不变,更改电路的匹配电阻。
如图1所示,在电路设计时,将4路E1传输线路接口阻抗设计为非平衡(75Ω)式,用户使用的E1适配器为非平衡(75Ω)式。若用户在实际应用中用平衡(120Ω)式时,需要预先计算图1中接在变压器模块中心抽头与直流电源+5V的电阻Rx和Ry、更改其阻值分别为R’x、R’y,并保证E1接口的模板符合ITU-T G.703建议,此时用户使用的E1适配器为平衡(120Ω)式。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用户需提前通知设备制造商,在电阻的更改过程中,为了E1接口的一致性对焊接的工艺要求较高,而且用户在使用中不灵活,只能固定的使用一种模式。
方法2是增加变压器模块。如图2所示,在电路设计时,增加一个变压器模块T2,选用T2的匝数比的计算方法如下Z1Z2=(N1N3)2]]>将Z1=75欧姆,Z2=120欧姆代入上式计算得N1∶N3=1∶1.26,根据此匝数比选择变压器模块T2,并保证E1接口的模板符合ITU-TG.703建议,此时用户可使用的E1适配器为非平衡(75Ω)式或平衡(120Ω)式。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因为增加一个变压器模块,电路设计复杂,增加设备的制造成本,同时电路板的布线复杂化。在设备生产时,为了降低制造成本,通常将E1物理接口生产为非平衡(75Ω)式,若用户在实际应用中用平衡(120Ω)式时需提前通知设备制造商,此时在电路板上补装变压器模块T2。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E1接口阻抗实现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
一种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同时实现4路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两种模式的E1传输接口,该装置包括与E1传输线路连接的E1适配器;E1物理接口,与E1适配器的输出连接;E1线路接口单元和两个变压器模块,连接在该E1物理接口和E1线路接口单元之间,每个变压器模块中具有2对变压器,每对变压器用于一路的发送(TX)和接收(RX)。每个变压器包括具有抽头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连接在接收方向的变压器的第一绕组作为初级线圈,第二绕组作为次级线圈,第二绕组的中心抽头接工作地,并在其两端并联一个电阻(Rx);而连接在发送方向的变压器的第一绕组作为次级线圈,第二绕组作为初级线圈,其中心抽头通过另一个电阻(Ry)接至直流电源。
本装置实现方法简单、成本低、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用户使用灵活方便,无需改动设备电路即可实现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实现了E1接口即插即用的模式,易于推广。


图1是通过更改电阻的方式实现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电路框图。
图2是通过增加变压器模块的方式实现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电路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现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电路框图。
图4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3是实现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的电路框图。图3所示的多E1接口阻抗实现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包括与E1传输线路连接的E1适配器,E1物理接口,两个变压器模块和E1线路接口单元。E1物理接口连接E1适配器,两个变压器模块CL1249连接在该E1物理接口和E1线路接口单元之间,每个变压器模块CL1249中具有2对变压器,每对变压器用于一路的发送(TX)和接收(RX),因此,可在一个E1物理接口中同时实现4路非平衡式(75Ω)和平衡式(120Ω)两种模式的E1传输接口电路。
变压器模块CL1249中的每个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第一绕组是具有抽头的两个线圈,匝数分别为N1,N2,第二绕组是具有中心抽头的线圈,匝数为N3。连接在接收方向的变压器,其第一绕组作为初级线圈,第二绕组作为次级线圈,其中心抽头接工作地,并在其两端并联电阻Rx;而连接在发送方向的变压器,第一绕组作为次级线圈,第二绕组作为初级线圈,其中心抽头通过电阻Ry接至直流电源+5V。该变压器线圈的匝数比为N1∶N2∶N3=1∶1.26∶2CT,24脚封装,这里CT表示有中心抽头。若用户E1传输线路为非平衡式时,使用的E1适配器为非平衡(75Ω)式。当E1适配器为非平衡(75Ω)式时,使用该变压器模块的绕组N1:N3。非平衡式的E1信号经过E1物理接口中的非平衡式线路与变压器模块CL1249和E1线路接口单元进行信号的传输,此时E1物理接口中的平衡式线路处于空闲状态。若用户E1传输线路为平衡式时,使用的E1适配器为平衡(120Ω)式。当E1适配器为平衡(120Ω)式时,使用该变压器模块的绕组N2:N3。平衡式的E1信号经过E1物理接口中的平衡式线路与变压器模块CL1249和E1线路接口单元进行信号的传输,此时E1物理接口中的非平衡式线路处于空闲状态。
图4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结构图,在一个E1物理接口中同时实现4路E1信号的非平衡式(75Ω)和平衡式(120Ω)设计。E1电路采用HDB3编码,E1线路接口单元的RX部分使用2片SDBH9622,E1线路接口单元的TX部分使用1片74LS240,Rx=330Ω,Ry=62Ω。E1物理接口采用DB37/M形式,在1个DB37/M中同时存在非平衡式(75Ω)和平衡式(120Ω)两种模式,E1接口的模板完全符合ITU-T G.703建议。
用户E1接口使用非平衡式(75Ω)时,E1适配器采用75Ω阻抗。在E1适配器的发送端,非平衡式的E1信号通过DB37/M送到变压器模块CL1249的N1端,经N1:N3绕组传输到E1线路接口单元的接收单元SDBH9622,SDBH9622经过对HDB3码型进行双/单极性变换成HDB3+和HDB3-码型,然后发送出去;在E1适配器的接收端,E1线路接口单元的发送单元74LS240接收到HDB3+和HDB3-码型并与变压器模块CL1249的N3:N1绕组进行单/双极性变换成HDB3码传输到DB37/M,然后送到E1适配器的接收端。
同理,用户E1接口使用平衡式(120Ω)时,E1适配器采用120Ω阻抗。在E1适配器的发送端,平衡式的E1信号通过DB37/M送到变压器模块CL1249的N2端,经N2:N3绕组传输到E1线路接口单元的接收单元SDBH9622,SDBH9622经过对HDB3码型进行双/单极性变换成HDB3+和HDB3-码型,然后发送出去;在E1适配器的接收端,E1线路接口单元的发送单元74LS240接收到HDB3+和HDB3-码型并与变压器模块CL1249的N3:N2绕组进行单/双极性变换成HDB3码传输到DB37/M,然后送到E1适配器的接收端。
本实施例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批量生产和客户的工程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修改,以适应不同的E1线路接口单元和E1物理接口形式,这些都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同时实现4路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两种模式的E1传输接口,该装置包括与E1传输线路连接的E1适配器;E1物理接口,与E1适配器的输出连接;E1线路接口单元;和两个变压器模块,连接在该E1物理接口和E1线路接口单元之间,每个变压器模块中具有2对变压器,每对变压器用于一路的发送(TX)和接收(RX)。
2.根据权利要求1的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变压器包括具有抽头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连接在接收方向的变压器的第一绕组作为初级线圈,第二绕组作为次级线圈,第二绕组的中心抽头接工作地,并在其两端并联一个电阻(Rx);而连接在发送方向的变压器的第一绕组作为次级线圈,第二绕组作为初级线圈,其中心抽头通过另一个电阻(Ry)接至直流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绕组的两个线圈的匝数为N1,N2,第二绕组线圈的匝数为N3,匝数比为N1∶N2∶N3=1∶1.26∶2CT。
4.根据权利要求2的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第二绕组并联的电阻为Rx=330Ω,第二绕组的中心抽头与直流电源之间串联的电阻为Ry=62Ω。
全文摘要
一种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兼容的装置,同时实现4路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两种模式的E1传输接口,该装置包括与E1传输线路连接的E1适配器;E1物理接口,与E1适配器的输出连接;E1线路接口单元;和两个变压器模块,连接在该E1物理接口和E1线路接口单元之间,每个变压器模块中具有2对变压器,每对变压器用于一路的发送(TX)和接收(RX)。本装置实现方法简单,用户使用灵活方便,无需改动设备电路即可实现E1接口阻抗的非平衡式和平衡式,实现了E1接口即插即用的模式。
文档编号H04L25/02GK1747481SQ20041007432
公开日2006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9日
发明者曾宇 申请人:北京润光泰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