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99826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信息记录/再现方法、程序存储介质以及程序。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信息记录/再现方法、程序存储介质、以及程序,其用于按照属性将特定文件安排到组中以进行快速记录和再现,使得未被设计成以这种方式处理文件的文件系统可处理组中的文件以进行高速处理。
背景技术
现今,将文件记录到大容量存储介质上的技术开始被广泛使用。
已提出各种格式用来向该介质写入文件。
例如,UDF(通用盘格式)已为DVD(数字多功能盘)提出且由其使用。在光存储技术协会(Optical Storage Technology Association)于2000年3月15日出版的“Universal Disk Format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01”中说明性地讨论了该格式。
上述UDF的特征在于它允许在介质上以分散(dispersed)方式记录大量文件。而且,采用UDF,用于表示文件在介质上的位置的信息以所谓“嵌套(nested)”的方式存储在文件之间。它导致在可获取期望文件之前可能需要访问很多地址。如果活动图像以这种方式记录在存储介质上,则确保图像在再现时被依次适当地定时有时变得不可能。也就是,活动图像的平滑再现可能受到危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提出的,并且提供了这样一种设备、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使得如果使用诸如UDF的格式从而允许在存储介质上以分散方式记录很多文件,则将需要高速读取的那些文件置于组中以进行高效管理,由此保证必要的文件被顺序地正确定时以进行平滑的活动图像再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包括
记录部件,用于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安排部件,用于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安排部件建立的分配而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并且同时向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该分配的分配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记录步骤,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而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并且同时向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该分配的分配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以计算机可读的方式存储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该程序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而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并且同时向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该分配的分配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所述步骤包括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而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并且同时向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该分配的分配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读取部件,用于读取存储介质上的按照属性记录在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存储介质上的每个组中所分配的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读取部件,以便根据分配信息从存储介质读取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读取按照属性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存储介质上的每个组中所分配的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该读取步骤,以便根据该分配信息而从存储介质读取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以计算机可读的方式存储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该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读取按照属性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存储介质上的每个组中所分配的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该读取步骤,以便根据该分配信息而从存储介质读取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所述步骤包括读取按照属性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存储介质上的每个组中所分配的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该读取步骤,以便根据该分配信息而从存储介质读取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记录部件,用于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安排部件,用于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组中预定顺序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安排部件建立的分配按照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组中预定顺序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记录步骤,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按照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以计算机可读的方式存储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该程序包括以下步骤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组中预定顺序的文件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按照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所述步骤包括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组中预定顺序的文件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按照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
通过阅读下面描述和附图,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性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实施本发明的记录/再现设备的方框图;图2是示出包括在图1中的记录/再现机构的典型结构的方框图;图3是示出典型的组管理设置的示意图;图4是概要示出通过图3中的组管理设置而创建的目录和文件的典型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另一个典型的组管理设置的示意图;图6是描绘通过图5中的组管理设置而创建的目录和文件的典型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的典型分配(allocation)的说明图;图8是文件系统信息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可适用于对组管理下的不同文件执行的用户操作的改变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表格视图;图10是说明用于访问UDF格式的文件的过程的表格视图;图11是说明用于访问UDF格式的文件的过程的另一个表格视图;图12是组成由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13是概略示出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在组管理下创建的目录和文件的典型结构的示意图;图14是由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记录到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的典型分配的说明图;图15是聚集信息(gathered information)的说明图;图16是由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记录到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的另一个典型分配的说明图;图17是由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记录到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的另一个典型分配的说明图;
图18是由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记录到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的另一个典型分配的说明图;图19是组成由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再现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20是图示包括在图1中的记录/再现机构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图21是组成由图20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22是组成由图20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再现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23是示出包括在图1中的记录/再现机构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图24是组成由图23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25是在图23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中使用的典型逐分区目录结构的说明图;图26是由图23中的记录/再现机构记录到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的典型分配的说明图;图27是组成由图23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再现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28是示出包括在图1中的记录/再现机构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图29是组成由图28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30是示出图28中的记录/再现机构如何向存储介质上的物理区域记录信息的说明图;图31是组成由图28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再现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32是示出包括在图1中的记录/再现机构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图33是组成由图3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34是在图3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中使用的目录结构的说明图;图35是在由图3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中记录的文件的典型结构的说明图;图36是在由图3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记录处理中记录的文件的结构的另一个说明图;图37是组成由图3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执行的再现处理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图38是可适用于作为图2中的设置的一部分的另一类存储介质的典型数据分配的说明图;以及图39是可适用于作为图2中的设置的一部分的另一类存储介质的典型数据分配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如下对应于所附
权利要求
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基本上符合支持权利要求的特定例子。如果下面作为优选实施例所描述的本发明的任何例子没有准确对应的权利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当前考虑的例子与权利要求无关。相反,如果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任何例子具有特定对应的权利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当前考虑的例子与任何其他权利要求无关。
而且,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并不要求包括对应于所有权利要求的所有例子。换句话说,下面描述不限制或者否定未被本发明的所附权利要求覆盖但是可由本申请人通过分案申请或者修改而在将来增加或带来的任何创造性实体。
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记录元件(例如,图2中的写入单元73),用于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安排元件(图2中的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用于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元件(例如,图2中的控制单元51),用于控制记录元件,以便根据由安排部件建立的分配而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并且向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同时记录反映该分配的分配信息。
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存储介质记录(在图12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4)文件;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在图12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3)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在图12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5)该记录步骤,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并且向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同时记录反映该分配的分配信息。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读取元件(例如,图2中的读取单元91),用于读取按照属性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存储介质上的每个组中所分配的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元件(例如,图2中的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用于控制该读取元件,以便根据分配信息而从存储介质读取文件。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读取(例如,在图19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12)按照属性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存储介质上的每个组中所分配的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例如,在图19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14)该读取步骤,以便根据该分配信息而从存储介质读取文件。
本发明的第三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记录元件(例如,图32中的写入单元73),用于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安排元件(例如,图32中的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用于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组中预定顺序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元件(例如,图32中的控制单元51),用于控制记录元件,以便根据安排元件建立的分配而按照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
本发明的第三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存储介质记录(例如,在图33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83)记录文件;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例如,在图33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82)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组中预定顺序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例如,在图33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83)该记录步骤,以便根据在安排步骤建立的分配而按照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组成承载上述创造性信息记录/再现方法的载体,因此将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示出了实施本发明的记录/再现设备1的典型结构。
CPU(中央处理单元)11根据保存在ROM(只读存储器)12或存储单元18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处理。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3根据需要容纳要由CPU11执行或操作的程序或数据。CPU 11、ROM 12、和RAM 13通过总线14互连。
输入/输出接口15通过总线14连接到CPU 11。输入/输出接口15与由键盘、鼠标和麦克风组成的输入单元16以及由显示装置和扬声器形成的输出单元17连接。CPU 11响应从输入单元16键入的命令而执行各种处理。通过CPU 11的处理而产生的图像和声音被转发到输出单元17。
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5的存储单元18示例性地由硬盘驱动器组成并且容纳要由CPU 11执行和操作的程序和各种数据。通信单元19通过以因特网或内联网为例的网络与外部布置的信息处理设备如服务器通信。
存储单元18保存要由CPU 11读出的多个程序。如此检索出的程序允许CPU 11执行对应处理。示例性地,存储单元18存储操作系统(OS)和驱动程序。要存储到存储单元18中的一些程序可通过通信单元19来获取。
音频/视频编解码器20从装载在驱动器30中的磁盘41、光盘42、磁光盘43、或半导体存储器44,或者从置于记录/再现机构22中的存储介质81(图2)接收适当压缩形式的音频和视频数据文件。压缩的文件在被发送到外部连接接口21和输出单元17之前由音频/视频编解码器20进行扩展。音频/视频编解码器20还接收从输入单元16或外部连接接口21馈送的视频和音频信号,并且将适当压缩形式的接收信号转发到装载在驱动器30中的磁盘41、光盘42、磁光盘43、或半导体存储器44,或者置于记录/再现机构22中的存储介质81(图2),以记录到该介质上。
记录/再现机构22向存储介质81(图2)写入特定信息以及从其读取特定信息,其中存储介质81可以是磁光存储介质如蓝光盘(Blu-Ray Disc)(商标)。记录/再现机构2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参照图2进行讨论。
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5的驱动器30容纳磁盘41、光盘42、磁光盘43或半导体存储器44。当这些存储介质之一被装载时,驱动器30获取记录在所装载的介质上的程序和数据。所获取的程序和数据根据需要传输到存储单元18以存储在其中。
现在将描述图1的记录/再现设备1如何工作。
可从输入单元16键入要求CPU 11记录通过外部连接接口21所提供的输入数据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CPU 11通过根据保存在ROM 12、RAM 13或存储单元18中的相关程序适当地控制音频/视频编解码器20来采用预定格式压缩输入数据。由音频/视频编解码器20如此压缩的输入数据被转发到记录/再现机构22。反过来,记录/再现机构22向后面将要描述的存储介质81(图2)写入经过压缩的输入数据。
可从输入单元16键入要求CPU再现在置于记录/再现机构22中的存储介质81上记录的数据的另一命令。在这种情况下,CPU 11控制记录/再现机构22,以便与保存在ROM 12、RAM 13或存储单元18中的相关程序一致地从存储介质81检索数据。如此检索出的数据被馈送给音频/视频编解码器20。反过来,控制音频/视频编解码器20,以扩展预定格式的输入数据,然后将经过扩展的数据通过外部连接接口21发送到外部,或者将其发送到输出单元17以进行音频和/或视频输出。
现在将参照图2描述记录/再现机构22的详细结构。
控制单元51总体控制记录/再现机构22的操作。根据从CPU 11馈送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51使记录单元52向记录/再现块53中的存储介质81写入信息,或者控制再现单元54以便从记录/再现块53中的存储介质81读取信息。
控制单元51中的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创建按照属性将输入数据的文件安排到组中所需的文件系统信息和“聚集(gathered)”文件(该过程称作组管理),并且将所创建的信息和文件提供给记录单元52。聚集文件(即,Gathered.inf文件)是这样的文件,其记录用于按照属性管理当从存储介质81进行文件检索时需要首先读出的成组的文件的管理结构。聚集文件将在后面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控制单元51中的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读取由再现单元54提供的文件系统信息以与该文件系统信息一致地读取相关文件。当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读取聚集文件并且分析记录在其中的信息时,该单元61识别组管理下的文件的管理结构。根据如此识别的管理结构,控制单元51(具体地说,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使读取单元91读取必要的文件。在下面描述中,记录在聚集文件中的信息将称作聚集信息。
记录/再现块53在写入单元73或读取单元91的控制下在物理上向存储介质81写入信息或者从其读取信息。存储介质81是能够以机械、光、磁或磁光方式向其写入且从其读取数据的任何类型的盘形可记录介质。存储介质81可以是具有一次性或重复性地向其写入的数据的存储介质,如DVD-RW(数字多功能盘-可重写)、DVD-RAM(数字多功能盘-随机存取存储器)、DVD-R(数字多功能盘-可记录)、或者DVD-ROM(数字多功能盘-只读存储器)。在任何情况下,记录/再现块53只需被构造成向存储介质81写入数据和从其读取数据。
ECC编码单元71向输入数据增补ECC(纠错码),并且对数据进行编码以输出到调制单元72。调制单元72对来自ECC编码单元71的数据进行调制,并且将经过调制的数据转发到写入单元73。反过来,写入单元73向记录/再现块53提供来自调制单元72的数据,并且使块53向存储介质81写入输入数据。
再现单元54中的读取单元91从存储介质81读取数据。解调单元92对由读取单元91从存储介质81读取的数据进行解调,并且将经过解调的数据发送到ECC解码单元93。ECC解码单元93将来自解调单元92的数据分离成普通文件(例如,AV(视听)流数据)和文件系统信息。普通文件被提供为输出数据,而文件系统信息被发送到控制单元51。
下面参照图3描述由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在组中管理的输入数据文件的管理结构。通常,文件采用UDF格式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也就是,文件全都与下面将要描述的管理结构一致地采用UDF格式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供将AV流数据记录到可重写存储介质上之用的对各种数据文件的典型组管理设置。该设置的管理结构基于蓝光盘可重写(商标)标准(然而,记录格式是UDF)。图3从上到下示出三层内容管理层、播放列表层、和片断层。
内容管理层包括播放列表管理表111和缩略图管理表112;播放列表层包括播放列表113-1到113-3;并且片断层具有片断信息121-1到121-3。在下面描述中,如果无需作区分,则播放列表113-1到113-3将统称作播放列表113,并且片断信息121-1到121-3将统称作片断信息121。相同的统一引用也将应用到下面可能描述的其他结构。
AV流131的文件与片断信息121(即AV流的属性信息)的文件的组合称作片断。AV流131示例性地由MPEG-TS(活动图像专家组-传输流)数据组成。这些数据被安排到视频、音频和副标题数据复用在一起的文件中。在某些情况下,AV流131可具有复用在其中以对再现进行控制的命令信息。图3中的例子示出了在AV流中复用命令信息。
每个播放列表包含多个播放项目,其中每个播放项目使用再现开始点和再现结束点来引用片断的特定范围。也就是,一个播放列表允许连续再现多个再现序列。还提供了用于表现播放列表的表格的播放列表管理表111、与缩略图显示功能一起使用的缩略图管理表112、以及对应于所提供表的缩略图文件141-1、141-2、151-1、和151-2。
与其所附信息成对的一个AV流131被认为是称作片断的对象。作为对象的每个片断置于称作AV流文件的文件中。附于该AV流文件的信息称作片断信息121。
通常,以字节的增量处理由计算机使用的文件。相反,沿着时间轴布置AV流131的内容。播放列表113通过使用时间戳来指定片断信息121中的访问点。当播放列表113给出片断中访问点的时间戳时,使用片断信息121来查找代表开始对AV流131进行解码的地址(即数据字节位置)的信息。
播放列表113用来让用户容易地选择片断中要再现的期望分段并且编辑所选分段。每个播放列表113是片断中要再现的分段的集合。这些分段的每一个均称作播放项目。播放项目由沿着时间轴的入点(in-point)和出点(out-point)代表。播放列表因此是播放项目的集合。
在图3中,文件根据使用或更新频率并且与构成组的文件的最大总大小一致地被安排到组中。具体地说,播放列表管理表111、缩略图管理表112、和播放列表113置于组1中;片断信息121置于组2中;用作菜单用途的缩略图文件141-1和141-2被安排到组3中;并且用作标记用途的缩略图文件151-1和151-2被分类到组4中。
这些分组的文件保存再现AV流131时所需的管理数据。当以统一方式提取和控制管理数据时,有可能快速检索管理数据。这又使得有可能高速再现AV流数据。
虽然前面描述已示出了如何对AV流131的管理数据文件进行分组,但是也有可能对不是由蓝光盘可重写标准定义的文件进行分组。在图3中,组X被定义为包括与AV流131的管理数据文件不同的文件161-1和161-2。文件171-1和171-2被表示为尚未被分组的文件。AV流131不是由管理数据形成的,并因此未置于组管理下。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且由蓝光盘可重写格式(BD-RE)定义的蓝光盘视听(BDAV)信息的典型目录结构。在根目录下,可创建不同于所示目录的目录。然而,在采用UDF格式记录的情况下,忽略这些目录。
如图4所示,根目录包含一个目录。
在“BDAV”目录下,记录了由BDAV应用格式定义的所有文件和目录。“BDAV”目录包含下述目录。
在“PLAYLIST”目录下,记录了播放列表113的数据库文件。即使没有播放列表113,也建立该目录。
在“CLIPINF”目录下,记录了片断数据库文件。即使不存在片断,也建立该目录。
在“STREAM”目录下,记录了AV流文件。即使不存在AV流文件,也建立该目录。
在“PLAYLIST”目录下,记录了两种播放列表文件实播放列表和虚播放列表。在图4的结构中,示出记录了文件“11111.rpls”和“22222.vpls”。在这些文件中,由“xxxxx.rpls”标识的文件保存有关单个实播放列表的信息。为每个实播放列表创建文件“xxxxx.rpls”。在此,“xxxxx”由各自范围均为0到9的五个整数形成。
由“yyyyy.vpls”标识的文件保存有关单个虚播放列表的信息。为每个虚播放列表创建文件“yyyyy.vpls”。文件名“yyyyy”由各自范围均为0到9的五个整数形成。
认为实播放列表共享其引用的片断流。换句话说,盘上的实播放列表占据与其引用的片断的AV流对应的数据容量。当记录AV流作为新片断时,创建实播放列表以引用整个片断的可再现范围。如果从该实播放列表删除可再现范围的一部分,则也删除所引用片断的对应流部分。
不认为虚播放列表共享任何片断数据。如果修改或删除任何虚播放列表,片断仍然保持不变。在本说明书的随后描述中,实播放列表和虚播放列表可统称作播放列表。
“CLIPINF”目录保存对应于每一个AV流文件的一个文件。在图4的结构中,“CLIPINF”目录保持文件“01000.clpi”和“02000.clpi”。由“zzzzz.cpli”标识的文件保存对应于单个AV流131的片断信息121。文件名“zzzzz”由各自范围均为0到9的五个整数形成。
“STREAM”目录保存AV流文件。在图4的结构中,“STREAM”目录保持文件“01000.m2ts”和“02000.m2ts”。
由“zzzzz.m2ts”标识的文件是AV流131的文件。文件名“zzzzz”由各自范围均为0到9的五个整数形成。AV流131的文件和对应片断信息121均分配有相同的五个数字“zzzzz”作为其文件名。
代表缩略图文件141-1和141-2的文件“menu1.tdt”和“menu2.tdt”以及表示缩略图文件151-1和151-2的文件“mark1.tdt”和“mark2.tdt”直接在“BDAV”目录之下。在“BDAV”目录下还保持了对应于播放列表管理表111的文件“info.bdav”和代表缩略图管理表112的文件“menu.tidx”和“mark.tidx”。
“DATA1”目录和“DATA2”目录直接在“root”目录下建立。“DATA1”目录包含对应于文件161-1和161-2的文件“File1.dat”、“File2.dat”等,以及与文件171-1和171-2相关联的文件“FileA.dat”、“FileB.dat”等,这些文件全都在组管理下。
在这些目录以及在其下管理的文件的图4的结构中,表示缩略图文件141-1和141-2的文件“menu1.tdt”和“menu2.tdt”保存在组3中;代表缩略图文件151-1和151-2的文件“mark1.tdt”和“mark2.tdt”置于组4中;对应于播放列表管理表111的文件“info.bdav”、与缩略图管理表112相关联的文件“menu.tidx”和“mark.tidx”、以及保存在“PLAYLIST”目录下的文件“11111.rpls”和“22222.vpls”保持在组1中;并且文件“01000.clpi”和“02000.clpi”置于组2中。该结构反映图3所示的结构。
不同于基于BDFS(蓝光盘文件系统)的组管理下的上述文件,与置于“DATA1”目录下的文件161-1和161-2对应的文件“File1.dat”、“File2.dat”等分到组X中。
图3和4已示出了典型管理结构,其中采用组来管理基于蓝光盘可重写标准且以UDF格式记录在存储介质81(即可重写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在图5和6中接下来示出的是在蓝光盘ROM(只读存储介质)上采用组管理文件的典型结构。图5表示其中记录了HD(高密度)影片内容项目的例子。
在图5中,播放列表221-1到221-3类似于图3所示的113-1到113-3。同样地,片断信息231-1到231-3类似于片断信息121-1到121-3;AV流232-1到232-3类似于AV流131-1到131-3;文件251-1和251-2类似于文件161-1和161-2;并且文件261-1到261-2类似于文件171-1和171-2。鉴于类似性,在累赘的情况下将缩短或省略这些文件、信息和流的描述。
在参照图3讨论了其对应物(counterparts)的片断信息231和播放列表221之上,存在两层,一层包括再现程序211-1和211-2(影片对象),另一层包括标题201和202。再现程序211(影片对象)以可编程的方式提供用于表现高密度影片内容所必要的功能,例如指定要再现的播放列表,响应用户操作,在标题201和201之间跳转、以及对再现序列的转移。
标题201和202可由用户识别,并因此用作利用其开始内容再现的索引。标题201和202均被构造成指定要执行的一个影片对象。除了普通标题之外,还存在启动时要自动首先再现的标题以及用来显示菜单的标题。
应用(即应用程序)203和204用来执行组成扩展应用的游戏和web(万维网)内容项目。该执行涉及启动和执行再现程序(可执行对象)212-1和212-2。再现程序212可以或可以不使用播放列表。再现程序212可引用应用程序203和204中的任何视频文件241、音频文件242、以及数据文件243。
有可能增加表示HD影片内容项目的标题201和202的数目以及应用203和204的数目。这些附加文件被表示为图5中的“其他”205。标题、应用及其他可采用混合方式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如图5所示。
在图5中,如同图3中一样,文件根据使用或更新频率并且与构成组的文件的最大总大小一致地被安排到组中。具体地说,标题201和202、应用203和204、其他205、再现程序211-1、211-2、212-1、212-2、以及播放列表221-1到221-3置于组A中;片断信息231置于组B中;并且视频文件241、音频文件242、和数据文件243分到组C中。
图5中的组A、B和C,如同图3中的组1、2、3和4,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如此命名的。这些组的每一个简单地指定要处理的文件的集合(collection)。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且由蓝光盘ROM格式(BD-ROM)定义的蓝光盘影片(BDMV)信息的典型目录结构。在根目录下可创建不同于这些所示目录的目录。然而,在采用UDF格式记录的情况下忽略这些目录。
如图6所示,根目录包含一个目录。
在“BDMV”目录下,记录了由BDMV应用格式定义的所有文件和目录。“BDMV”目录包含下述目录。
在“PLAYLIST”目录下,记录了播放列表221的数据库文件。即使不存在播放列表221,也建立该目录。
在“CLIPINF”目录下,记录了片断数据库文件。即使不存在片断,也建立该目录。
在“STREAM”目录下,记录了AV流文件。即使不存在AV流文件,也建立该目录。
如图6所示,在“PLAYLIST”目录下,记录了两个播放列表文件“11111.mpls”和“22222.mpls”。在这些文件中,由“xxxxx.mpls”标识的文件保存有关单个影片播放列表的信息。为每个影片播放列表创建文件“xxxxx.mpls”。文件名“xxxxx”由各自范围均为0到9的五个整数形成。
“CLIPINF”目录保存对应于每一个AV流文件的一个文件。在图6的结构中,保持了文件“01000.clps”和“02000.clpi”。
由“zzzzz.cpli”标识的文件保存对应于单个AV流232的片断信息231。文件名“zzzzz”由各自范围均为0到9的五个整数形成。
“STREAM”目录保存AV流文件。在图6的结构中,“STREAM”目录保存文件“01000.m2ts”和“02000.m2ts”。
由“zzzzz.m2ts”标识的文件是AV流232的文件。文件名“zzzzz”由各自范围均为0到9的五个整数形成。AV流232的文件和对应片断信息231均分配有相同的五个数字“zzzzz”作为其文件名。
与拷贝控制相关的“Unit_Key_Gen_Value.inf”和“CPS_CCI.inf”以及与标题管理表相关联的文件“index.bdmv”直接位于“BDMV”目录下。在“BDMV”目录下还保存了代表再现程序管理表的文件“MovieObject.bdmv”。
直接在“root”目录下,建立了“Resource”目录、“DATA1”目录、和“DATA2”目录。虽然这些目录对于蓝光盘ROM格式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在此添加它们作为在其下存储根据内容性质可能需要的扩展数据的典型目录。“Resource”目录保存置于组管理下的分别对应于视频文件241、音频文件242、和数据文件243的文件“Image.jpg”、“Audio.pcm”、和“Jimaku.txt”。“DATA1”目录保存对应于文件251-1和251-2的文件“File1.dat”、“File2.dat”等。“DATA2”目录保存对应于文件261-1和261-2的文件“FileA.dat”、“FileB.dat”等。
在这些目录以及在这些目录下管理的文件的图6结构中,文件“Unit_Key_Gen_Value.inf”、“CPS_CCI.inf”、“index.bdmv”和“MovieObject.bdmv”以及保存在“PLAYLIST”目录下的文件“11111.mpls”和“22222.mpls”置于组A中;“CLIPINF”目录下的文件“01000.clpi”和“02000.clpi”被安排到组B中;并且“Resource”目录下的文件“Image.jpg”、“Audio.pcm”和“Jimaku.txt”被分到组C中。
不同于组管理下的上述文件,保存在“DATA1”目录下的与文件251-1和251-2对应的文件“File1.dat”、“File2.dat”等被分到组X中。
下面参照图7描述基于蓝光盘标准的典型文件系统(BDFS),由此根据特定规则将要记录的文件安排到组中,并且在每个组中对其进行分配。
图7所示的带状存储部分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均提供有被命名为“保留”的空白数据区域。
在图7中,以AIA1(分配信息区域1)到AIA4表示的区域分配有固定信息。当从存储介质进行信息检索时,首先读出这些信息项。具体地说,AIA1到AIA4包含在其上存储了文件系统信息(作为MIA(管理信息区域))的地址。分析AIA允许访问MIA。AIA包含有关两个区域主MIA和保留MIA(用于备份)的信息。
MIA保存可变的文件系统信息(即有关存储介质上的目录和文件的信息)。文件系统信息包括有关如何对文件进行分组并且如何分配该分组文件的信息。根据蓝光盘可重写标准,MIA与下面将要讨论的组1到3中的文件(MainG1、ResG1、MainG2、ResG2、G3)一起共同记录在图7所示的聚集文件区域(即聚集文件的LB区中的聚集块)中。使用为每个组设置的称作分配类的编组ID来管理这些文件。示例性地,MainG1置于分配类1(AC1)中,MainG2置于AC2中,G3置于AC3中,并且G4置于AC4中,以用于管理的目的。
MIA存储有关文件位置的信息。例如,如图8所示,MainG1存储分别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MG1和EMG1。同样地,ResG1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RG1和ERG1;MainG2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MG2和EMG2;ResG2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RG2和ERG2;G3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G3和EG3;并且G4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G4和EG4。也就是,MainG1中的文件记录在起始地址SMG1与结束地址EMG1之间。类似地,ResG1中的文件记录在SRG1与ERG1之间;MainG2中的文件记录在SMG2与EMG2之间;ResG2中的文件记录在SRG2与ERG2之间;G3中的文件记录在SG3与EG3之间;并且G4中的文件记录在SG4与EG4之间。
当信息根据蓝光盘可重写标准如上所述记录在存储介质上时,有可能在一遍(pass)单一连续读出中获取文件系统信息以及组1到3中的文件。应当注意,图7中的组1到4遵循上面参照图3和4所述的编组方法。
组1到3中的文件组成遵循蓝光盘可重写标准的应用管理数据。这些文件随同上述MIA一起共同记录在聚集文件区域中。这是因为需要从存储介质高速检索这些文件。属于组1和2的文件在再现内容时是强制性的。由于有必要在存储介质上存在有缺陷扇区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持文件数据完整性,因此组1和2中的文件既记录在主区域中,又记录在用于备份的保留区域中。
组4中的文件(如图7中的G4所示)包含用于标记用途的缩略图信息。虽然这些文件也需要被共同记录,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少于组1到3中的文件,并且无需在访问存储介质的开始被一起读出。因此,组4中的文件记录于在一遍中可共同检索其的区域中,但是它们不与其他组一起记录在聚集文件区域中。
AV流文件被给予保证再现速率的属性。当在存储介质上分配时,AV流文件因此需要遵循保证再现速率的相关分配规则。无需将AV流文件安排到组中(即它们位于上述组1到4之外)以及将它们记录到存储介质上的任何特定区域。因此,定义了文件属性,但是不在任何特定区域中共同分配这些文件。在要记录不根据蓝光盘标准定义的一般文件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保证其再现速率,或者将它们共同记录到特定区域。由于这些原因,将一般文件(即,图7中的“数据文件”)记录到不同位置。
在图7中,以“空闲区域”表示的区域均是其中没有记录文件的区。
图7所示的文件系统安排仅是基于蓝光盘标准的文件系统的例子。该文件系统可以可选地遵循某些其他适合规则或标准。这些规则可被灵活地修改以使文件系统更好地工作。
下面参照图9描述由蓝光盘可重写标准规定的一般操作以及与该标准无关的其他操作,每一个操作以符号方式进行标记,以表示当执行当前考虑的操作时发生于文件系统信息以及上述不同组中的文件的改变的适用性。
参照图9,特定应用的典型操作包括“创建播放列表”、“划分播放列表”、“组合播放列表”、“删除整个播放列表”、“删除部分播放列表”、“不使用桥来编辑虚播放列表”、“使用桥来编辑虚播放列表”、“删除虚播放列表”、“设置音频数据的后期记录”、“改变播放列表显示次序”、“增加菜单缩略图”、以及“增加标记缩略图”。非特定应用的典型操作被示出为包括“增加非标准文件(不基于应用标准,如JPEG图像)”和“删除非标准文件”。
在图9中,执行时导致对MIA、组1到4(图中的G1到G4)中的文件、AV流、或者非特定应用文件的改变的操作均以中空圆圈标记;执行时不导致该改变的操作均以短划线(-)标记。
如图9所示,“创建播放列表”和“不使用桥编辑虚播放列表”的处理导致对MIA、组1和2中的文件、以及AV流的改变。“划分播放列表”、“组合播放列表”、“删除整个播放列表”、“删除部分播放列表”、“使用桥编辑虚播放列表”、“删除虚播放列表”、“设置音频数据的后期记录”、和“改变播放列表显示次序”的处理导致对MIA和组1中的文件的改变。“增加菜单缩略图”的处理导致对MIA以及组1和3中的文件的改变。“增加标记缩略图”的处理导致对MIA以及组1和4中的文件的改变。“增加非标准文件(不基于应用标准,如JPEG图像)”和“删除非标准文件”的处理仅导致对MIA的改变。
如上所述,所有操作都导致对文件系统信息(MIA)的改变。相反,根据这些操作,每个组中的文件可以和可以不被改变。
组中的文件要被改变的情况,就是增加要记录的新文件到组中改变所记录文件内容,使得需要重新记录整个数据的情况。如果文件被删除,则这简单地意味着不再使用那个文件所占据的区域。然后,除了从在特定分配的区域中共同记录的文件组中去除的文件之外,必须重新记录整个组。
下面参照图10和11描述用于获得对传统UDF格式的文件的访问的典型过程。该描述在此是为了准备对根据本发明所要执行的记录过程的随后描述而作出的。
图10示出了UDF格式的典型卷结构,而图11表示具有文件的典型文件结构。这里所说明的是用于访问图11所示的文件“root/BDMV/Unit_Key_Gen_Value.inf”的过程。
参照图10,卷结构保存有关逻辑卷的信息以及有关在此开始文件结构分析并被记录在每个分区内的点的信息。在图10中,最左列包含逻辑扇区号(LSN),左起第二列表示结构元素,右起第二列表示描述符,而最右列给出逻辑块号(LBN)。在图11中,最左列表现逻辑块号(LBN),中间列表示结构元素,而最右列表示描述符。
卷中的地址以LSN(逻辑扇区号)表达,并且分区中的地址以LBN(逻辑块号)表达。如果卷中存在多个分区,则逻辑卷描述符可用来容纳有关多个分区的信息。
参照图10和11,仅说明对于处理必要的项目,并且适当时将不讨论对于处理所不必要的项目。
首先要分析的是以图10中的带圈标号1表示的具有逻辑扇区号256的结构元素“锚1”中的锚信息(被示出为“锚卷描述符指针”)。该分析提供以带圈标号2表示的“卷描述符序列”的位置。接下来要分析的是具有逻辑扇区号32到47且以带圈标号2表示的“卷描述符序列”。“卷描述符序列”包括“主卷描述符”、“实现使用卷描述符”、“分区描述符”、“逻辑卷描述符”、“未被分配空间描述符”、“终止描述符”、以及“尾随逻辑扇区(trailing logicalsectors)”。“主卷描述符”包含有关卷标识的信息,“实现使用卷描述符”包含有关互换性的信息,“分区描述符”包含有关分区标识的信息,“逻辑卷描述符”包含有关逻辑分区位置的信息,“未被分配空间描述符”包含有关未被分配的空间的信息,“终止描述符”包含有关区域的终止位置的信息,并且“尾随逻辑扇区”包含有关剩余区域的信息。
在这些信息中,获取三个位置由具有逻辑扇区号35且以图10中的带圈标号3表示的“逻辑卷描述符”描述的“逻辑卷完整性序列”的位置;目标分区的位置;以及感兴趣分区内的“文件集描述符”的位置。
然后,分析具有逻辑扇区号48且以带圈标号4表示的“逻辑卷完整性序列”以检查卷信息完整性。如果发现完整性完好无缺,则分析具有LSN 272到LSN all-272且以带圈标号5表示的“文件结构和文件”的分区内部。上述步骤使得有可能开始获得对目标分区的访问。
根信息存储在具有逻辑块号(A+1)且以图11中的带圈标号11表示的“文件集描述符”中。分析该根信息,从而获取具有逻辑块号(A+3)且以带圈标号12表示的文件入口位置(以图11中的FE(根目录)表示)。
获取文件入口位置之后,分析具有逻辑块号(A+3)且以带圈标号12表示的根目录文件入口(以图11中的FE(根目录)表示)。该分析允许获取存储根目录信息的位置(LBN=A+4)。接下来分析在根目录信息中找到的且以带圈标号13表示的BDMV目录的FID(文件标识符描述符)。这将提供以带圈标号14表示的EDMV目录的文件入口(FE)(LBN=A+5;以图11中的FE(BDMV)表示)位置的获取。
获取关于BDMV目录且以带圈标号14表示的文件入口位置之后,分析BDMV目录的文件入口。这提供对记录BDMV目录信息的位置(LBN=A+9)的获取。
然后获取BDMV目录信息,随后分析如带圈标号15所示的BDMV目录中的“Unit_Key_Gen_Value.inf”文件的“文件标识符描述符”。该分析允许获取“Unit_Key Gen_Value.inf”文件的文件入口位置。利用对于“Unit_Key_Gen_Value.inf”文件所获取的文件入口位置,如带圈标号16所示分析“Unit_Key_Gen_Value.inf”文件的文件入口。该分析提供记录了有关“Unit_Key_Gen_Value.inf”文件的数据的位置。然后,获得对记录了有关“Unit_Key_Gen_Value.inf”文件的数据的地址的访问,由此获取目标数据。前述步骤允许获取以带圈标号17表示的有关“root/BDMV/Unit_Key_Gen_Value.inf”文件的数据。
如图10和11所示,传统UDF框架不提供这样的安排,通过该安排,可以比一般文件数据更快速地获取组成特定组(例如,聚集块)的文件数据。所涉及的文件都可能具有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分散地址的其文件入口和其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期望同时读取多个文件,这将花费大量时间来获取对应的数据主体。在文件保存在多层目录下的情况下,获得对给定目录下的期望文件的访问可能是费力的过程。在搜索目标文件中从当前层到达下一较低目录需要获取和分析三种信息文件标识符描述符(FID)、文件入口(FE)、以及目录信息。该过程涉及获得对多个位置的访问。
根据本发明,文件被安排到组中以由未被设计成比一般文件更快速获取特定组(例如,采用UDF格式)的文件中的数据的文件系统使用。通过聚集信息共同管理编组文件以进行高速文件访问。
下面参照图12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记录过程。在步骤S1,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建立将文件安排到组中的规则。该编组规则可以是上面参照图3或5所述的那些规则。在此采用参照图5所述的规则以进行随后的描述。然而,这不限制本发明。相反也可使用其他规则。一旦被采用,则通常持续使用编组规则而不作改变。因此,有可能利用其信息可存储在未示出的适合存储器中且可从其检索的固定编组规则。
在步骤S2,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使记录/再现块53在存储介质81上的足够扩展区域中分配空“Gathered.inf”文件。更具体地说,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将哑“Gathered.inf”文件设置在存储介质81上的某处,以在建立了文件分配之后向其写入聚集信息。此时,有可能首先向可重写存储介质写入哑文件,以后再采用最终数据覆写现有文件。然而,该方法不能用于一次性写入介质上。在使用后一类型的存储介质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向一次性写入介质实际写入哑文件,而是通过在该介质上保留可记录区域使得没有其他文件可被记录到保留区域中,来完成类似有效的处理。
在步骤S3,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示例性地直接在根目录下创建文件和目录(即,等同于采用UDF格式的文件结构的某物),如图13所示。例如,如图13所示,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直接在根目录下创建“Gathered.inf”文件、“BDMV”目录、“Resource”目录、“DATA1”目录等,以及每个目录下的相关文件。由于除了“Gathered.inf”文件之外,图13中的结构与图6的相同,因此该结构将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4,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与每个组的分配规则一致地分配输入数据的所有文件,并且使记录/再现块53向存储介质81写入所有分配的文件,其中输入数据通过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此时,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将有关写入数据的分配信息放置于未示出的存储器中。
例如,所有文件根据图14所示的分配规则来分配。在图14中,采用UDF版本2.01之前的有效结构。图14表示当定义了聚集信息时有效记录区域的典型分配。
图14表现了包括以下项的记录区域的划分安排组管理下的文件的文件结构;不在组管理下的文件的文件结构;组管理下的文件主体(在图中以“文件(组管理下)”表示);AV流;组管理下的备份文件(以“文件备份”表示);以及不在组管理下的一般数据(以“文件(组外)”表示)。可以可选地使用其他适合结构,包括涉及置于组管理下的多个区域划分的结构。图14所示的是由以下项构成的划分分区以LBN 0开始的组管理下的文件的文件结构、之后是按照LBN升序的不在组管理下的文件的文件结构、组管理下的文件主体、AV流、组管理下的备份文件、以及不在组管理下的一般数据。
在步骤S5,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根据保存在未示出的存储器中的信息而读取聚集信息,并且通过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使记录/再现块53采用所获取的聚集信息来重写存储介质81上的现有“Gathered.inf”文件。更具体地说,在有效利用图14的分配的情况下,获取聚集信息涉及读取组管理下的文件的文件结构、组管理下的文件主体、AV流、以及组管理下的备份文件的位置。结果,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创建如图15所示的聚集信息。
在图15中,组“G-Structure”存储分别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St和ESt。同样地,MainG-A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MGA和EMGA;ResG-A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RGA和ERGA;MainG-B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MGB和EMGB;ResG-B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RGB和ERGB;G-C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GC和EGC;并且G-X存储作为起始和结束地址的SGX和EGX。也就是,G-Structure中的文件记录在起始地址SSt和结束地址ESt之间。类似地,MainG-A中的文件记录在SMGA和EMGA之间;ResG-A中的文件记录在SRGA和ERGA之间;MainG-B中的文件记录在SMGB和EMGB之间;ResG-B中的文件记录在SRGB和ERGB之间;G-C中的文件记录在SGC和EGC之间;并且G-X中的文件记录在SGX和EGX之间。
组“G-Structure”提供由图14所示的“文件结构”(组管理下)代表的有关组管理文件的文件结构信息。组A、B、C和X容纳要被分配给图14所示的“文件”(组管理下)的编组文件。
上述处理向存储介质81写入“Gathered.info”文件。当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地从“Gathered.inf”文件读取并识别组管理下的文件的结构(“文件结构”)和相关文件。这允许高速数据检索。
在前面描述中,已示出应用了图5所示的编组规则。然而,规则不限于上述规则。示例性地,UDF格式的“文件入口”包含称作文件类型的字段。虽然不用于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但是文件类型字段可被重新定义以用作与基于BDFS的分配类非常相像的编组ID。
作为另一个可选方案,在特定目录下分配的数据可以作为单个组来处理。这需要单独记录用于定义目录与组之间的关系的表。
在本发明将其使用限制于特定应用的情况下,期望那个应用的有效标准定义文件与组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文件系统或特定表来描述文件与组之间的关系。只要记录/再现设备与当前考虑的应用兼容,则该设备应该自动确定哪些文件对应于哪个组,从而可以无任何问题地共同检索编组文件。在这种情况下,组1到N只需被示例性定义为容纳文件以获得上述相同的益处。
图14所示的分配规则可以如图16所示利用由UDF版本2.50和以后版本采用的元数据分区的分配规则来替代。借助于元数据分区涉及作为单个文件(例如,元数据文件(图16中的“MD文件”))处理文件结构。元数据分区方法旨在绕开延长访问时间的问题。该问题归因于为采用2.50之前的版本的每个目录和每个文件获取文件结构的事实。对于其中一些文件需要以组管理而另一些不需要以组管理的应用,期望将置于组管理下的文件部分与不在组管理下的部分分开,即使对于在整个分区中作为元数据文件共同处理的文件结构中的文件,也是如此。由于该原因,如图16所示定义的聚集信息最好应当是允许分开定义元数据文件的聚集信息。
在图16中,“MD(元数据)文件FE(文件入口)”包含用作识别MD文件位置的基础的MD文件入口信息。“文件结构”包含记录有关各种管理结构的信息的元数据(MD)。“文件结构”中的文件分成两个部分,即组管理下的一部分和组外的另一部分。如“MD镜像”所示,“文件结构”还记录冗余文件以用于备份的目的。存在两种“文件”,即组管理下的文件和组外的文件。组管理下的“文件”还记录冗余文件以用于备份的目的。
在图16中,聚集信息包括由MD文件形成且置于组管理下的文件结构、组管理下的文件主体(以“文件”表示)、组管理下的文件的备份文件(以“文件备份”表示)、和组管理下的MD镜像文件。以所述方式处理的有关组的分配信息使用“Gathered.inf”文件作为聚集信息来管理。
聚集信息不限于如图14所示的组管理下的文件结构、组管理下的文件、以及组管理下的备份文件。必要时,如图17所示(采用虚线),聚集信息也可以由不在组管理下的文件结构、不在组管理下的文件、和不在组管理下的备份文件组成。
同样地,聚集信息不限于由MD文件形成且置于组管理下的文件结构、组管理下的文件(以“文件”表示)、组管理下的备份文件(以“文件备份”表示)、和组管理下的MD镜像文件的那个部分。可选地,如图18所示(采用虚线),聚集信息可由用MD文件形成且不置于组管理下的文件结构、不在组管理下的文件(以“文件(组外)”表示)、AV流、和不在组管理下的MD镜像文件的那个部分组成。
下面参照图19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以从存储介质81再现信息的典型处理。
在步骤S1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控制读取单元91,以便让记录/再现块53从存储介质81读取信息并且通过解调单元92和ECC解码单元93分析文件系统信息。根据所获取的有关存储介质81上的“Gathered.inf”文件的地址信息,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获取“Gathered.inf”文件。
在步骤S12,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分析所获取的“Gathered.inf”文件以获得聚集信息。执行该步骤允许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获取如图15所示的信息,并从而识别组管理信息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的位置。
在步骤S13,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确定要获取(即要再现)的文件是否在聚集管理下,即是否它们处于组控制下。
如果在步骤S13发现要获取的文件处于聚集管理下,则到达步骤S14。在步骤S14,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根据有关文件所属组的位置信息控制读取单元91,以便让记录/再现块53从存储介质81读取和获取属于当前考虑组的所有文件。
如果要获取的文件在组管理下,则它们属于某个或某些组。例如,如果目标文件属于服从图5中的编组规则的组A,则根据图15所示的聚集信息发现记录目标文件的位置位于存储介质81上的地址SMGA和地址EMGA之间。因此根据聚集信息而共同读出属于组A的文件。
如果在步骤S13,未发现目标文件在聚集管理下(即,如果文件不在组管理下),则到达步骤S15。在步骤S15,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分析文件系统信息,从而单独获取目标文件。
在前述步骤中,如果发现要获取的文件在组管理下,则经常同时需要包含在相同组中的其他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聚集信息而共同读取这些文件作为组允许比单独搜索和读取文件更高效的数据检索。这又转化为高速数据检索(即,高速数据再现)。
在上面描述中,示出了根据从文件系统信息获得的地址位置而获取“Gathered.inf”文件。可选地,“Gathered.inf”文件可记录到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这允许获取“Gathered.inf”文件而无需获得文件系统信息。
图20是示出记录/再现机构22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这种记录/再现机构22向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记录“Gathered.inf”文件,从而可直接获取“Gathered.inf”文件而无需获得文件系统信息。在图20中,其对应物在图2中已经示出的那些组件被给定相同的标号,并且在累赘的情况下省略对这些组件的描述。
使图20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不同于图2中的其对应物的是用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0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02分别替换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
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01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相同的能力。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01的特征在于其能够从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读取“Gathered.inf”文件,而无需通过分析文件系统信息来获取记录地址。
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02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相同的能力。使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02不同的是其能够向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记录“Gathered.inf”文件。
下面参照图21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0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记录过程。图21中的步骤S21和S23到S25等同于图12的流程图中的上述步骤S1和S3到S5,因此将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22,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02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分配足够扩展区域以在其中将空“Gathered.inf”文件写入到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也就是,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02在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建立哑“Gathered.inf”文件,该文件用来在完成文件分配之后容纳聚集信息。
上述处理向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记录“Gathered.inf”文件。这意味着可以在再现时获取“Gathered.inf”文件,而无需根据文件系统信息验证该文件的位置。这将转化为更高速的数据检索。
下面参照图22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0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再现处理。图22中的步骤S32到S34等同于图19的流程图中的上述步骤S13到S15,因此将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3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01使写入单元91让记录/再现块53从存储介质81上的固定地址读取“Gathered.inf”文件。通过分析如此检索的文件,单元301获取聚集信息。
上述处理消除了执行图19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1的需要。这使得有可能以比以前更高的速度获取目标文件,并从而结合用于高速文件读出的文件组管理而带来显著更快的数据检索。
前面描述示出了如何在存储介质81上的单个分区中管理组管理下的文件以及不受组管理的文件和目录。可选地,可提供两个分区,即记录组管理下的文件的一个分区和记录不置于组管理下的文件的另一个分区,由此在一个特定分区中管理编组文件。
还有可能为每个组或者每个由多个组构成的组集分配专用分区。为要以高速共同读出的每个组(或者每个组集)分配分区可选地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使采用UDF格式的“卷结构”中所描述的分区特定区域分配信息能够替代传统地采用“Gathered.inf”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用户数据区域中的聚集信息。也就是,在使用下面描述的方法的情况下,作为用户数据区域中的特定文件记录聚集信息不是强制性的。
图23是示出记录/再现机构22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这种记录/再现机构22使用存储介质81上的两个分区,即记录组管理下的文件的一个分区和记录不受组管理的文件的另一个分区,由此在单个分区中管理编组文件。在图23中,记录/再现机构22中具有图2所示的其对应物的那些组件被给定相同的标号,并且在累赘的情况下将省略这些组件的描述。
使图23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不同于图2中的其对应物的是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分别替代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
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相同的能力。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的特征在于其能够在存储介质81上从记录编组文件的分区读取(即再现)组管理下的文件,并且从记录不受组管理的文件的分区读取(即再现)不置于组管理下的文件。
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相同的能力。使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不同的是其能够在存储介质81上建立两个分区,并且在这些分区之一中记录组管理下的文件,并且在另一个分区中记录不受组管理的文件。
下面参照图24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3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记录处理。图24中的步骤S41、S42和S46等同于图12的流程图中的上述步骤S1、S2和S5,因此将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43,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使记录/再现块53在存储介质81上建立至少两个分区。在本例中,设置了两个分区1和2。
在步骤S44,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在一个分区中创建组管理下的文件和目录(对应于采用UDF格式的“文件结构”),并且在另一个分区中创建不受组管理的文件和目录。示例性地,如图25所示,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在分区1中创建组管理下的文件和目录,并且在分区2中创建不受组管理的文件和目录。
图25中的结构(makeup)根据图5中的编组规则来创建。具体地说,在分区1中创建组A的“PLAYLIST”目录、组B的“CLIPINF”目录、组C的“Resource”目录、和组X的“DATA1”目录,以及包含在每个目录下的文件,所有这些组都置于组管理下。在分区2中创建不受组管理的“STREAM”目录和“DATA2”目录,以及包含在这两个目录下的文件。
在步骤S45,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与每个分区中的每个组的分配规则一致地分配输入数据的所有文件,并且使记录/再现块53向存储介质81写入所有分配的文件,其中输入数据通过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此时,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将有关写入数据的分配信息置于未示出的存储器中。
例如,所有文件根据图26所示的分配规则来分配。图26示出组管理下的文件的文件结构、文件管理下的文件主体(图中以“文件”表示)、以及组管理下的文件的备份数据(以“文件备份”表示),它们全都记录在分区1中。还示出了不在组管理下的文件的文件结构、AV流(以“AV流”表示)、以及不受组管理的一般数据(以“文件”表示),它们全都记录在分区2中。
如果如上所述在不同分区中处理组管理下的文件和不受组管理的文件,并且如果期望读取在构成组的文件中管理的连续信息,则有可能在一遍单一访问中连续检索组管理下的所有相关文件。该特性使得高速数据检索成为可能。
下面参照图27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3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再现处理。在步骤S5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获取在记录时由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12建立的聚集信息,即表示组管理文件记录在分区1中的信息。图27中的步骤S52等同于图19的流程图中的上述步骤S13,并因此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53,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根据所获取的聚集信息中的组位置信息而控制读取单元91,其中该位置信息表示所知道的要获取的文件属于的组的位置。在这样控制读取单元91的过程中,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使记录/再现块53从在存储介质81上记录组管理下的目录和文件的特定分区中读取和获取属于当前考虑组的所有文件。
更具体地说,如果采用由图25和26代表的内容,并且如果要获取的文件在组管理下,则期望在分区1中找到目标文件。在这种情况下,聚集信息用作确定当前考虑文件所属组以及共同读取该组的文件的基础。
在步骤S54,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分析文件系统信息,从而从不受组管理的目录和文件中单独获取目标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根据如此获取的文件系统信息中的组位置信息而控制读取单元91,其中该位置信息表示已知要获取的文件所属的组的位置。以这种方式控制读取单元9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使记录/再现块53从存储介质81上记录的不置于组管理下的目录和文件的分区2中读取和获取属于当前考虑组的目标文件。
采用上述方式,在不同分区中处理组管理下的文件和不受组管理的文件。在该设置中,如果期望检索在组中管理的连续信息,则记录/再现块53通过一遍单一访问而从存储介质81读取组管理下的所有相关文件。这将提供高速数据检索。
前面描述示出了将聚集信息(“Gathered.inf”文件)写入到一般记录区域(即用户数据区域)以及为组管理下的文件分配专用分区。可选地,“Gathered.inf”文件可被写入到物理区域(例如,导入区域)。
图28是示出记录/再现机构22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这种记录/再现机构22向存储介质81上的物理区域写入聚集信息,并且从该物理区域读取聚集信息的文件。在图28中,记录/再现机构22中具有图2所示的其对应物的那些组件被给出相同的标号,并且在累赘的情况下将省略对这些组件的描述。
使图28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不同于图2中的其对应物的是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3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32分别替代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
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31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相同的能力。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31的特征在于其控制读取单元91以便读取已由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32写入到存储介质81上的物理区域的聚集信息。
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32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相同的能力。使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32不同的是其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向存储介质81上的物理区域写入聚集信息。
下面参照图29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8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记录处理。图29中的步骤S61到S63等同于图12的流程图中的上述步骤S1、S3和S4,因此将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64,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32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使记录/再现块53向存储介质53上的物理区域写入聚集信息,如图30所示。
也就是,如图30所示,物理区域容纳在其他例子中作为“Gathered.inf”文件随同其他数据一起记录到用户数据区域的聚集信息。
上述处理向物理区域写入聚集信息作为在从存储介质81检索信息的时候首先要从那个区域读取的信息的一部分。因此有可能在再现的时候获取聚集信息而无需根据文件系统信息来验证“Gathered.inf”文件的位置。这将转化为更高速的数据检索。
下面参照图31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8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再现处理。图31中的步骤S72到74等同于图19的流程图中的上述步骤S13到S15,并因此将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7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31控制读取单元91,以便让记录/再现块53获取如图30所示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的物理区域中的聚集信息。
上述处理在从存储介质81读取信息的时候获取聚集信息,而无需根据文件系统信息来验证“Gathered.inf”文件的位置。这将有助于提高数据检索速度。
前面描述已示出了聚集信息记录在存储介质上以在不考虑组管理的规则如UDF下进行组管理,并且使用单独分区将文件置于组管理下。可选地,聚集信息可与UDF规则一致地被写入到存储介质,而无需求助于上述“Gathered.inf”文件。
图32是示出记录/再现机构22的另一个典型结构的方框图。这种记录/再现机构22根据UDF规则记录聚集信息。在图32中,记录/再现机构22中具有图2所示的其对应物的那些组件被给定相同的标号,并且在累赘的情况下将省略对这些组件的描述。
使图3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不同于图2中的其对应物的是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分别替代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和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
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相同的能力。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的特征在于其控制读取单元91,以便从UDF的“文件结构”中读取已由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记录的信息以及根据在“文件结构”中描述的信息而读取组管理下的文件。
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基本上具有与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62相同的能力。使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不同的是其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建立与UDF的“文件结构”对应的信息,并且向存储介质81写入所建立的信息。
下面参照图33的流程图描述由图32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记录处理。
在步骤S81,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示例性地直接在根目录下创建文件和目录(例如,与UDF的“文件结构”和“文件”对应的文件和目录),如图34所示。更具体地说,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直接在根目录下创建“BDMV”目录、“Resource”目录、“DATA1”目录等,以及包含在每个目录下的文件,如图34所示。图34中的结构除了已去除的“Gathered.inf”文件之外基本上与图13的结构相同,并且实际上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因此图34中的结构将不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步骤S82,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确定FID信息(即目录信息)和FE信息在未示出的存储器中的分配。在步骤S83,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确定在存储介质81上创建的每一个目录下的文件的实际分配,并且向所分配的文件写入文件数据。此时,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向未示出的存储器连续记录所写入的文件、目录FID、以及FE。
花时间读取每个UDF文件的一个原因是需要执行如下三个步骤首先识别期望文件的文件标识符描述符(FID),然后根据FID而检索文件的文件入口(FE),并且根据FE而最终访问文件主体。要执行的这三个步骤由于FE和文件主体的记录位置不一定固定而进一步复杂化。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因此通过对用于分配FE和文件主体的方法应用预定规则来确定文件分配。
更具体地说,关于包含在每个目录下的文件和目录的FE按照写入在目录信息中的FID的次序而连续分配。如同FE一样,也与目录信息中的FID分配次序一致地连续分配文件主体。在特定应用的情况下,不仅在每个目录下而且跨越包含在相同目录下的多个目录,规定这些规则。
在步骤S84,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根据有关所写入文件的位置信息和在步骤S82确定的目录信息中的分配信息而最终确定FE信息,并且将该最终确定的FE信息作为“文件结构”信息写入到存储介质81。
在步骤S85,文件系统信息创建单元342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根据在步骤S82最终确定的FE分配信息而最终确定FID信息并且将该最终确定的FID信息作为“文件结构”信息写入到存储介质81。
结果,在采用如图35所示的分配格式的“文件结构”中描述图34中的“BDMV”目录的结构。在图35中,最左列表示LBN,中间列表示结构元素,而最右列给出描述符。示例性地,具有LBNA的区域容纳“BDMV”目录的结构,其中从上到下分配了描述符FID(父目录)、FID(Unit_Key_Gen_Value.inf)、FID(CPS_CCI.inf)、...、FID(PLAYLIST)、FID(CLIPINF)、以及FID(STREAM)。这些描述符被提供为直接包含在图34中的“BDMV”目录下的文件和目录的FID。
具有LBNA+1到A+7的区域容纳“BDMV”目录下的文件/目录的ICB(信息控制块)的结构,其中从上到下分配了描述符FE(Unit_Key_Gen_Value.inf)、FE(CPS_CCI.inf)、...、FE(PLAYLIST)、FE(CLIPINF)、以及FE(STREAM),每个FE对应于上述FID。换句话说,以相同次序分配对应FID和FE项目,如图35所示。
在采用上述分配的情况下,验证目录信息中的最前和最后FID使得有可能获取其中写入关于相同目录下的文件和目录的FE的区域的起始和结束点。
其他目录也给出类似的结构。例如,“CLIPINF”目录如图36所示构造。具有LBN B到B+X的区域描述“CLIPINF”目录的结构,其中从上到下安排了描述符FID(父目录)、FID(01000.clpi)、FID(02000.clpi)、...、FID(XXXXX.clpi)。这些描述符表示直接记录在图34中的“CLIPINF”目录下的文件或目录的FID。
具有LBN B+X+1到B+X+N的区域容纳“CLIPINF”目录下的文件的ICB(信息控制块)的结构,其中从上到下分配了描述符FE(01000.clpi)、FE(02000.clpi)、...、FE(XXXXX.clpi),其中每个FE对应于上述FID。换句话说,在图36中也以相同的次序分配对应FID和FE项目。
在采用上述分配的情况下,首先读出起始FID,然后是起始FE。验证第一文件主体的起始位置,同时读出结束FID,由此检索结束FE。然后,验证最后文件主体的结束位置。这允许获取存储了特定目录下的文件的区域的起始和结束地址。所获取的地址允许在一遍单一读取中获得目标数据。
下面参照图37的流程图描述由图28中的记录/再现机构22执行的再现处理。
在步骤S9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控制读取单元91,以便让记录/再现块53分析记录在存储介质81上的文件系统信息,从而获取有关在其下存在目标文件的目录的信息。
在步骤S92,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获取以在步骤S91获得的目录信息中的FID的起始和结束地址表示的FE的位置。
在步骤S93,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使记录/再现块53共同读取由起始FE指定的文件起始点和由结束FE指定的文件结束点之间(或者由起始FE指定的目录起始点和由结束FE指定的目录结束点之间)的信息。
在步骤S94,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从在步骤S93共同读取的数据中单独获取目标文件。也就是,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根据文件系统信息从共同检索的文件单独获取目标文件。
示例性地,假定在如图35所示的“BDMV”、“PLAYLIST”和“CLIPINF”的目录下连续分配文件,并且“BDMV”目录下的起始FE(Unit_Key_Gen_Value.inf)是起始点而“CLIPINF”目录下的结束文件(XXXXX.clpi)是结束点,如图36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过程在起始和结束点之间共同读取信息,从而在一遍中读取保存在这三个目录下的文件。这将提供高速数据检索。
更具体地说,首先读取起始FID,随后是起始FE。然后,验证第一文件主体的起始位置,同时读出结束FID。从而,读出结束FE,并且确定最后文件主体的结束位置。在这样获取文件主体的起始和结束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获得在目录下存储了目标文件的区域的起始和结束地址,从而在一遍读取中共同获取目标数据。对于特定应用,不仅在目录内而且跨越相同目录下的多个目录可应用这些规则。这允许仅通过文件结构的部分分析来获取整个管理数据的起始和结束地址。结果,显著提高了数据检索速度。
在特别是参照图14对分配规则的前面说明中,假定使用单层盘来实现本发明。可选地,也可对多层盘建立类似的分配规则。
示例性地,图38示出利用所谓的元数据分区的例子。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其中不使用元数据分区的多层介质。
图38示出在从上到下分配第一到第四层的情况下应用的规则。在第一和第三层中,以朝向盘的最外轨道变大的方式分配LBN;在第二和第四层中分配的LBN朝向最内轨道变大。第一到第四层随同其区域一起连续建立。
在第一层中,在LBN变大的方向上依次记录了“卷结构”、“MD文件FE”、“文件结构”、“MD位图FE”、“MD位图”、“MD镜像(情况1)”以及“文件数据”。在第二层中,在LBN变大的方向上依次记录了“文件数据”、“MD镜像(情况2)”和“空闲区域”。第三层容纳“空闲区域”,并且第四层在LBN变大的方向上依次记录有“空闲区域”、“MD镜像(情况3)”和“卷结构”。
“MD镜像”被设计成一式两份记录元文件(“文件结构”)。三种情况(1到3,如图所示)之一有可能作为记录“MD镜像”的位置(即,在第一、第二、和第四层之一中记录“MD镜像”)。元数据位图文件被设计成在元文件内定义已用和未用区域。然而,如果存储介质81是ROM,则不需要位图文件。在这种情况下,图38中的“MD位图FE”和“MD位图”是不必要的。
采用多层ROM介质,在生产盘的时候最终确定记录在其上的数据量。在图39所示的两层盘的情况下,数据的一半记录在第一层中,并且另一半记录在第二层中,其中仅对数据记录区域分配逻辑扇区和逻辑块。
在图39的例子中,第一层在LBN变大的方向上依次记录有“卷结构”、“MD文件FE”、“文件结构”、“MD位图FE”、“MD位图”、“MD镜像(情况1)”、以及“文件数据”。第二层在LBN变小的方向上依次记录有“文件数据”、“MD镜像(情况2)”、“空闲区域”、和“卷结构”。如同图38中的例子一样,两种情况(1和2,如图所示)之一有可能作为记录“MD镜像”的位置(即,在第一或第二层中记录“MD镜像”)。
在任何情况下,上面创造性方案允许以很高速度读出(即再现)在组中管理且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文件。
上述一连串步骤或过程可采用硬件或软件来执行。对于要发生的基于软件的处理,构成软件的程序可预先合并在计算机的专用硬件中或者当使用时从适合程序存储介质安装到能够根据所安装的程序执行不同功能的通用目的个人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中。
如图1所示,程序存储介质与记录/再现设备1分开地提供给用户,其中程序存储介质不仅可以作为由磁盘41(包括软盘)、光盘42(包括CD-ROM(致密盘-只读存储器)和DVD(数字多功能盘))、磁光盘43(包括MD(微型盘))、或者半导体存储器44组成的封装介质,其中每种介质承载必要的程序;而且可采用容纳程序且预先合并在记录/再现设备1中的ROM 12或存储单元18中的硬盘驱动器的形式。
在本说明书中,存储在程序存储介质上且描述要执行的程序的各步骤不仅代表以所示顺序(即基于时间序列)执行的过程,而且代表可并行或单独执行的过程。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系统”是指由多个组成设备构成的整个配置。
由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实现本发明的很多明显不同的实施例,因此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其特定实施例,而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记录部件,用于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安排部件,用于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所述存储介质上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所述安排部件建立的所述分配而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并且同时向所述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所述分配的分配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所述安排部件建立的所述分配而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并且同时向所述存储介质上的用户数据区域记录反映所述分配的所述分配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所述安排部件建立的所述分配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并且同时向所述存储介质上的用户数据区域中的固定地址记录反映所述分配的所述分配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所述安排部件建立的所述分配而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并且同时向所述存储介质上的物理区域记录反映所述分配的所述分配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记录部件,以便在所述存储介质上设置第一和第二分区,之后将所述文件中通过特定属性安排到所述组中的那些文件记录到所述第一分区,所述记录根据由所述安排部件建立的所述分配而逐组执行,所述记录部件还被控制以便将剩余文件记录到所述第二分区。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文件采用通用盘格式来管理。
7.一种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所述存储介质上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控制所述记录步骤,以便根据在所述安排步骤建立的所述分配而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并且同时向所述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所述分配的分配信息。
8.一种以计算机可读的方式存储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所述程序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所述安排步骤建立的所述分配而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并且同时向所述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所述分配的分配信息。
9.一种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所述步骤包括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所述安排步骤建立的所述分配而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并且同时向所述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所述分配的分配信息。
10.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读取部件,用于读取按照属性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所述存储介质上的每个所述组中所分配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读取部件,以便根据所述分配信息从所述存储介质读取所述文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读取部件读取在所述存储介质的用户数据区域中按照属性记录在所述组中的所述文件或者由记录在所述存储介质的所述用户数据区域中的所述分配信息构成的分配信息文件,所述分配信息与每一个所述组中所分配的所述文件有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读取部件读取在所述存储介质的用户数据区域中按照属性记录在所述组中的所述文件或者由记录在所述存储介质的物理区域中的所述分配信息构成的分配信息文件,所述分配信息与每一个所述组中所分配的所述文件有关。
13.根据权利要求10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文件采用通用盘格式采管理。
14.一种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读取按照属性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所述存储介质上的每个所述组中所分配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所述读取步骤,以便根据所述分配信息而从所述存储介质读取所述文件。
15.一种以计算机可读的方式存储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所述程序包括以下步骤读取存储介质上的按照属性记录在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所述存储介质上的每个所述组中所分配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所述读取步骤,以便根据所述分配信息从所述存储介质读取所述文件。
16.一种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所述步骤包括读取存储介质上的按照属性记录在组中的文件或者有关在所述存储介质上的每个所述组中所分配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信息;以及控制所述读取步骤,以便根据所述分配信息从所述存储介质读取所述文件。
17.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包括记录部件,用于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安排部件,用于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所述组中预定顺序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所述安排部件建立的所述分配按照所述预定顺序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其中所述文件采用通用盘格式来管理。
19.一种信息记录/再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所述组中预定顺序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控制所述记录步骤,以便根据在所述安排步骤建立的所述分配按照所述预定顺序向所述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
20.一种以计算机可读的方式存储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所述程序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所述组中预定顺序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所述安排步骤建立的所述分配按照所述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
21.一种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所述步骤包括按照属性将所述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每个所述组中预定顺序的所述文件的分配;以及施加控制,以便根据在所述安排步骤建立的所述分配按照所述预定顺序向存储介质记录所述文件。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信息记录/再现设备,该设备包括记录部件,用于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安排部件,用于按照属性将文件安排到组中,以便建立存储介质上的文件分配;以及控制部件,用于控制该记录部件,以便根据由安排部件建立的分配而向存储介质记录文件,并且同时向存储介质上的预定位置记录反映该分配的分配信息。
文档编号H04N5/781GK1617252SQ20041009468
公开日2005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3日
发明者高岛芳和, 中村政信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