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轴铰链装置及携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5007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轴铰链装置及携带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在携带电话机等上使用的两轴铰链装置及使用该铰链装置的携带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携带电话机上使用的两轴铰链装置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其具有铰链主体和第一、第二枢轴。在铰链主体上相互平行地形成第一、第二支承孔。在第一、第二支承孔中分别插入第一、第二枢轴的内侧端部。第一、第二枢轴的外侧端部分别被插入设置在携带电话机的送话侧壳体和受话侧壳体上的第一、第二连结孔中。由此,送话侧壳体与受话侧壳体通过铰链装置可转动地被连结。
在第一、第二枢轴上分别形成有从外侧端面贯通到内侧端面的第一、第二插入孔。在第一插入孔中从其外侧的开口部插入连接线。贯通第一插入孔的连接线在铰链主体内折返成“U”字形,从第二插入孔的内侧的开口部被插入到第二插入孔中,从其外侧的开口部被拔出。这样,在铰链装置内穿过的连接线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被连接在设置于送话侧壳体及受话侧壳体上的电子部件上。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7-170562号公报在携带电话机上使用的铰链装置是小型的。因而,铰链装置的内部空间非常窄。而且,第一、第二插入孔的内径与连接线的外径的直径差比较小。因此,在折返从第一插入孔进入铰链主体内的连接线并插入第二插入孔时非常困难,因而存在插入作业需要很多时间和劳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两轴铰链装置,具有铰链主体,其具有相互平行地配置且同一侧的一端部开口的第一、第二支承孔;以及第一、第二枢轴,其内侧端部分别被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支承孔,其中,在上述第一、第二枢轴上分别形成有从外侧的端面向内侧延伸的第一、第二插入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铰链主体的外面形成切口部,该切口部的两侧部分别在上述第一、第二支承孔的相互邻接的各侧部上被开放。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第一、第二枢轴的相互邻接的侧部彼此由连结部相互连结,上述连结部能够插入上述切口部。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携带设备,具有第一、第二壳体,其分别设置有电子部件;铰链装置,其将该第一、第二壳体以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转动轴线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连结;以及连接线,其从上述第一壳体通过上述铰链装置的内部延伸到上述第二壳体,而将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第二壳体上的电子部件彼此连接,其中,在上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使轴线与上述第一转动轴线一致的第一连结孔,在上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使轴线与上述第二转动轴线一致的第二连结孔,上述铰链装置具有铰链主体,其具有使各自的轴线与上述第一、第二转动轴线一致的第一、第二支承孔;第一枢轴,其通过其内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一支承孔并且其外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一连结孔,而将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铰链主体以上述第一转动轴线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连结;以及第二枢轴,其通过其内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二支承孔并且其外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二连结孔,而将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铰链主体以上述第二转动轴线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一、第二枢轴上分别形成有从外侧端面向内侧延伸的第一、第二插入孔,上述连接线通过上述第一连结孔、上述第一插入孔、上述铰链主体的内部、上述第二插入孔及上述第二连结孔而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延伸,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铰链主体的外面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的两侧部分别在上述第一、第二支承孔的相互邻接的各侧部上被开放,上述连接线能够插入上述切口部,以使位于上述铰链主体内的上述第一、第二插入孔之间的上述连接线能够从上述切口部内通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第一、第二枢轴的相互邻接的侧部彼此由连结部相互连结,上述连结部能够插入上述切口部。
发明效果在具有上述特征结构的本发明中,在将连接线插进铰链装置内的情况下,将连接线的一端部从第一插入孔的外侧的开口部插入第一插入孔中并从内侧的端部向外部拔出。接着,将从第一插入孔拔出的连接线的一端部从第二插入孔的内侧的端部插入第二插入孔,并从其外侧的开口部拔出。之后,将第一、第二枢轴插入第一、第二支承孔中,并且将第一、第二插入孔之间的连接线插入切口部内。然后,变成连接线贯通铰链装置内的状态,从而结束连接线的插进作业。其中,在将从第一插入孔的内侧端部拔出的连接线插入第二插入孔的内侧端部时,不在铰链主体内的狭窄空间内进行该作业,而能够在铰链主体的外部进行。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线对于铰链装置的插进作业。


图1是表示省略了本发明的携带电话机的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剖开上述实施例的一部分来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图;图4是表示在图1~3所示的携带电话机中使用的铰链装置的平面图;图5是图4的X箭头方向的视图;图6是图4的左侧面图;图7是图4的右侧面图;图8是沿着图4的Y-Y线的剖面图;图9是沿着图4的Z-Z线的剖面图;图10是以使第一、第二铰链单元及连结部件向铰链主体的内侧移动的状态表示上述铰链装置的平面图;图11是以装配在插进了连接线的连结部件铰链主体上之前的状态表示的铰链装置的立体图;图12是以装配在插进了连接线的连结部件铰链主体上后的状态表示的铰链装置的立体图;图13是以由铰链装置连结携带电话机的送话侧壳体和受话侧壳体之前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图14是以由铰链装置连结携带电话机的送话侧壳体和受话侧壳体后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L1第一转动轴线;L2第二转动轴线;1携带电话机(携带设备);2送话侧壳体(第一壳体);2d第一连结孔;3受话侧壳体(第二壳体);3d第二连结孔;5连接线;10铰链装置;20铰链主体;23第一支承孔;24第二支承孔;25凹部(切口部);26切槽(切口部);50连结部件;51第一轴部(第一枢轴);51a第一插入孔;52第二轴部(第二枢轴);52a第二插入孔;53连结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例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携带电话机(携带设备)1。携带电话机1具有送话侧壳体(第一壳体)2、受话侧壳体(第二壳体)3、及铰链装置10。送话侧壳体2以第一转动轴线L1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在铰链装置10上。受话侧壳体3以与第一转动轴线L1平行的第二转动轴线L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在铰链装置10上。结果,送话侧壳体2及受话侧壳体3通过铰链装置10以第一、第二转动轴线L1、L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另外,便于说明,这里,送话侧壳体2被固定位置,受话侧壳体3相对于送话侧壳体2转动。
受话侧壳体3的相对送话侧壳体2的转动范围被设定在从折叠位置经展开位置到反折叠位置的大致360°的范围内。折叠位置由受话侧壳体3的前面(在图1中是向下侧的面)与送话侧壳体2的前面抵接来确定。反折叠位置由送话侧壳体2及受话侧壳体3的各背面部彼此相互抵接来确定。展开位置由铰链装置10确定其位置,在展开位置上,受话侧壳体3相对于送话侧壳体2从折叠位置转动大致180°,送话侧壳体2及受话侧壳体3排列在与第一、第二转动轴线L1、L2正交的线上(参照图1)。也可以将受话侧壳体3从折叠位置转动180°以外的角度的位置、例如转动160°的位置作为展开位置。
当受话侧壳体3位于折叠位置与从此位置向反折叠位置侧离开规定角度(例如15°)的位置之间时,则铰链装置10使受话壳体3转动到折叠位置并且维持在折叠位置。同样,当受话侧壳体3位于反折叠位置与从此位置向折叠位置侧离开规定角度(例如15°)的位置之间时,则铰链装置10使受话侧壳体3转动到反折叠位置并且维持在反折叠位置。此外,当受话侧壳体3以展开位置为中心而位于分别向折叠位置侧及反折叠位置侧离开规定角度的两个位置之间时,则铰链装置10使受话侧壳体3转动到展开位置并且维持在展开位置。
如图1~图3所示,在送话侧壳体2的长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第一、第二连结部2a、2b。第一、第二连结部2a、2b被配置在第一转动轴线L1上,沿第一转动轴线L1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在第一连结部2a上形成有贯通它的第一卡合孔2c。第一卡合孔2c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L1一致。在第二连结部2b上形成有贯通它的第一连结孔2d。第一连结孔2d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L1一致。
在受话侧壳体3的一端部即当使受话侧壳体3位于展开位置时与送话侧壳体2的长方向的一端部邻接的端部上形成有第三、第四连结部3a、3b。第三、第四连结部3a、3b被配置在第二转动轴线L2上,在第二转动轴线L2方向上配置在分别与第一、第二连结部2a、2b相同的位置上。在第三连结部3a上形成有贯通它的第二卡合孔3c。第二卡合孔3c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L2一致。在第四连结部3b上形成有贯通它的第二连结孔3d。第二连结孔3d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L2一致。
在位于送话侧壳体2的一端部的第一连结部2a与第二连结部2b之间的部位形成有凹部2e。在位于受话侧壳体3的一端部的第三连结部3a与第四连结部3b之间的部位形成有凹部3e。壳半体4A的一侧部以第一转动轴线L1为中心可转动地插入凹部2e,壳半体4A的另一侧部以第二转动轴线L2为中心可转动地插入凹部3e。
如图3所示,铰链装置10具有铰链主体20、第一铰链单元30、第二铰链单元40及连结部件50。
如图3~图10所示,铰链主体20由硬质树脂构成,其厚度方向(在图1中的里外方向)的大概一半不可转动地被嵌合在壳半体4A上。因而,铰链主体20与壳半体4A一体地连动。由此,铰链主体20的一侧部能够与壳半体4A一起相对于第一壳体2以第一转动轴线L1为中心转动,而其另一侧部能够与壳半体4A一起相对于第二壳体3以第二转动轴线L2为中心转动。另外,如图1所示,壳半体4B嵌合在铰链主体20厚度方向的另一半部分上,壳半体4B的一侧部和另一侧部分别以第一、第二转动轴线L1、L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在第一、第二壳体2、3的各背面部。
如图3及图6所示,在铰链主体20上形成有从其一端面(图3中的左侧端面)向内侧延伸的第三卡合孔21及第四卡合孔22。第三卡合孔21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L1一致。第四卡合孔22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L2一致。如图3及图7所示,在铰链主体20上形成有从其另一端面(图3中右侧的端面)向内侧延伸的第一支承孔23及第二支承孔24。第一支承孔23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L1一致。第二支承孔24配置成使其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L2一致。
如图4、图5及图9所示,在第一、第二转动轴线L1、L2方向的铰链主体20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其一侧部横切到另一侧部的凹部(切口部)25。第三、第四卡合孔21、22在凹部25的一侧面(图3中的左侧的侧面)上开口。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在凹部25的另一侧面开口。因而,第一支承孔23和第二支承孔24的内侧端部彼此经由凹部25相互连通。也可以代替凹部25,而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内侧的端部通过例如相对于外部被封闭的空间而连通。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在该实施例中,在由铰链装置10连结送话侧壳体2与受话侧壳体3后,由盖体27(参照图1及图14)封闭凹部25。
如图7~图9所示,在铰链主体20的另一端面的中央部形成切槽26。该切槽26配置在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之间,并在其之间向铰链主体20的内侧延伸。切槽26的内侧端部在凹部25的另一侧面上开放。切槽26的两侧部分别在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的相互邻接的各侧部上开放。切槽26的宽度设定得比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的内径小。并且,切槽26配置成在其宽度方向上其中央与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的中心位于大致同一位置上。另外,切槽26的宽度设定得比后述的连接线5的外径稍宽一些。
如图3所示,第一铰链单元30具有排列并配置在第一转动轴线L1上的第一固定部件31、螺旋弹簧(施力机构)32、可动部件33、第二固定部件34及第三固定部件35,这些部件31~35通过贯通其中央部的连结轴36被连结而不能分离,由此能够将第一铰链单元30整体作为一体。第一固定部件31及可动部件33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被连结在连结轴36上,但第二、第三固定部件34、35不可转动且不可移动地被连结在连结轴36上。
第一固定部件31及可动部件33不可转动地嵌合在铰链主体20的第三卡合孔21中。第二、第三固定部件34、35不可转动地嵌合在送话侧壳体2的第一卡合孔2c中。由此,送话侧壳体2和铰链主体20以第一转动轴线L1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第一固定部件31及可动部件33可滑动地嵌合在第三卡合孔21中。第二、第三固定部件34、35可出入地嵌合在第一卡合孔2c及第三卡合孔21中。其结果,如图10及图12所示,第一铰链单元30的大致整体能够进入铰链主体20内。在该状态,第二、第三固定部件34、35从第一卡合孔2c脱出。
在可动部件33的与第二固定部件34的相对面上设置有一对球体37、37,在第二固定部件34的与可动部件33的相对面上设置有一对凹部(无图示)。通过一对球体37、37嵌入一对凹部中,而使作用于可动部件33上的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被转换成转动作用力。并且,由该转动作用力而使第二壳体3被转动到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并且被维持在这些位置上。
第二铰链单元4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铰链单元30相同,其具有排列并配置在第二转动轴线L2上的第一固定部件41、螺旋弹簧(施力机构)42、可动部件43、第二固定部件44、第三固定部件45及将它们不能分离地连结的连结轴46。第一固定部件41及可动部件43不可转动地嵌合在铰链主体20的第四卡合孔22中,第二、第三固定部件44、45不可转动地嵌合在受话侧壳体3的第二卡合孔3c中。由此,铰链主体20与受话侧壳体3以第二转动轴线L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第二铰链单元40也与第一铰链单元30相同,其大致整体能够进入铰链主体20内(参照图10及图12)。在该状态,第二、第三固定部件44、45从第二卡合孔3c脱出。
在可动部件43的与第二固定部件44的相对面上设置有一对球体47、47,在第二固定部件44的与可动部件43的相对面上设置有一对凹部48、48。通过一对球体47、47嵌入一对凹部48、48中,使作用于可动部件43的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被转换成转动作用力。并且,由该转动作用力而使第二壳体3被转动到反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并且被维持在这些位置上。
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的上述结构,例如特开2005-83462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是公知的,不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因此,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的上述以外的详细的说明省略。另外,也可以代替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而使用单的轴体,并通过各自的轴体将送话侧壳体2及受话侧壳体3与铰链主体20可转动地连结。
上述连结部件50由成形硬质树脂而构成,其具有连结相互平行的第一轴部(第一枢轴)51及第二轴部(第二枢轴)52和该第一、第二轴部51、52的相互邻接的侧部彼此的连结部53。第一、第二轴部51、52的内侧(图3中的左侧)的端部分别可滑动地嵌合在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中。第一、第二轴部51、52的外侧端部分别可转动地嵌合在送话侧壳体2的第一连结孔2d和受话侧壳体3的第二连结孔3d中。由此,铰链主体20以第一、第二转动轴线L1、L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在送话侧壳体2及受话侧壳体3上。第一、第二轴部51、52可出入地嵌合在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及第一、第二连结孔2d、3d中,如图10及图12所示,第一、第二轴部51、52的大致整体能够进入铰链主体20内。在该状态,第一、第二轴部51、52从第一、第二连结孔2d、3d脱出。连结部53形成平板状,其对于切槽26能从其开口部出入地被插入。
在第一轴部51上形成有第一插入孔51a及第一切口部51b。第一插入孔51a配置在第一轴部51的轴线(第一转动轴线L1)上,其将第一轴部51从其外侧端面贯通到内侧端面。第一切口部51b配置在第一轴部51内侧端部的与第二轴部52相对的侧部,从第一轴部51的外周面到达第一插入孔51a。结果,第一插入孔51a的内侧端部经由第一切口部51b在切槽26上开放。在第二轴部52上形成有第二插入孔52及第二切口部52b。第二插入孔52a配置在第二轴部52的轴线(第二转动轴线L2)上,其将第二轴部52从其外侧端面贯通到内侧端面。第二切口部52b配置在第二轴部52的内侧端部的与第一轴部51相对的侧部,从第二轴部52的外周面到达第二插入孔52a。结果,第二插入孔52a内侧端部经由第二切口部52b而在切槽26上开放。
设置在送话侧壳体2上的电子部件(无图示)和设置在受话侧壳体3上的电子部件,如图2及图3所示,由连接线5连接。即,连接线5的一端部经由连接器5a连接在送话侧壳体2的电子部件上。连接线5的另一端部穿过第一连结孔2d、第一插入孔51a及第一切口部51b,并通过切槽26及凹部25,进而通过第二切口部52b、第二插入孔52a及第二连结孔3d而进入受话侧壳体3内,经由连结器5b被连接在受话侧壳体3的电子部件上。从第一、第二插入孔51a、52a间的连接线5通过切槽26及凹部25可以看出,在该实施例中,由切槽26及与其邻接的凹部25的一部分构成切口部。
另外,第一、第二切口部51b、52b不是必须形成。在不形成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插入孔51a、52a间的连接线5只通过凹部25内。也可以与此相反,不使连接线5在凹部25内通过,而使其只在切槽26内通过。这种情况,只由切槽26构成切口部。
如上述,在铰链主体20上装配有覆盖凹部的盖体27,当将盖体27装配在铰链主体20上后,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及第一、第二轴部51、52就由盖体27卡定而不能向铰链主体20的内部侧移动。由此,被维持在送话侧壳体2及受话侧壳体3与铰链主体20可转动地被连结的状态。
在由铰链装置10可转动地连结上述携带电话机1的送话侧壳体2与受话侧壳体3,并且由连接线5连接各壳体2、3的电子部件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使连接线5通过第一插入孔51a及第一切口部51b,沿着连结部53的内侧端部通过第二切口部52b及第二插入孔52a。此时,穿过第一切口部51b的连接线5不是插入铰链主体20的内部,而是在能够自由操作连接线5的外部插入第二切口部52b及第二插入孔52a中。因而,能够容易地将连接线5插入第二切口部52b及第二插入孔52a内。其次,在维持连接线5的插入状态的同时,将连结部件50的第一、第二轴部51、52插入铰链主体20的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中,并且,将第一、第二切口部51b、52b间的连接线5及连结部53插入切槽26。此时,使第一、第二轴部51、52的大致整体进入铰链主体20内。
另外,也可以是连接线5在通过第二插入孔52a后,插入第一插入孔51a。
如图12所示,将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按照使它们的大致整体进入铰链主体20内的方式装配在铰链主体20上。将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向铰链主体20的装配,可以在将连结部件50向铰链主体20的装配前后任何时候进行。
其次,如图13所示,将连接线5的一端部插进送话侧壳体2的第一连结孔2d中,并且将连接线5的另一端部插进受话侧壳体3的第二连结孔3d中。并且,将铰链主体20嵌入壳半体4A。然后,使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及连结部件50向铰链主体20的外部侧移动到规定位置,使第一、第二铰链单元30、40嵌合在第一、第二卡合孔2c、3c中,并且使第一、第二轴部51、52嵌合在第一、第二连结孔2d、3d中。由此,第一、第二壳体2、3由铰链装置10以第一、第二转动轴线L1、L2为中心可转动地被连结。接着,在凹部25上装配盖体27,进而装配壳半体4B。之后,将连接器5a、5b连接在连接线5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将各连接器5a、5b分别连接在被设置于送话侧壳体2及受话侧壳体3上的电子部件上。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由连结部53一体地连结第一、第二轴部51、52,但也可以不设置连结部53,而将第一、第二轴部51、52作为各自独立的单独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两轴铰链装置,具有铰链主体,其具有相互平行地配置且同一侧的一端部开口的第一、第二支承孔;以及第一、第二枢轴,其内侧端部分别被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支承孔,其中,在上述第一、第二枢轴上分别形成有从外侧的端面向内侧延伸的第一、第二插入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铰链主体的外面形成切口部,该切口部的两侧部分别在上述第一、第二支承孔的相互邻接的各侧部上被开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轴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二枢轴的相互邻接的侧部彼此由连结部相互连结,上述连结部能够插入上述切口部。
3.一种携带设备,具有第一、第二壳体,其分别设置有电子部件;铰链装置,其将该第一、第二壳体以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转动轴线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连结;以及连接线,其从上述第一壳体通过上述铰链装置的内部延伸到上述第二壳体,而将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第二壳体上的电子部件彼此连接,其中,在上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使轴线与上述第一转动轴线一致的第一连结孔,在上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使轴线与上述第二转动轴线一致的第二连结孔,上述铰链装置具有铰链主体,其具有使各自的轴线与上述第一、第二转动轴线一致的第一、第二支承孔;第一枢轴,其通过其内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一支承孔并且其外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一连结孔,而将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铰链主体以上述第一转动轴线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连结;以及第二枢轴,其通过其内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二支承孔并且其外侧端部被插入上述第二连结孔,而将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铰链主体以上述第二转动轴线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一、第二枢轴上分别形成有从外侧端面向内侧延伸的第一、第二插入孔,上述连接线通过上述第一连结孔、上述第一插入孔、上述铰链主体的内部、上述第二插入孔及上述第二连结孔而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之间延伸,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铰链主体的外面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的两侧部分别在上述第一、第二支承孔的相互邻接的各侧部上被开放,上述连接线能够插入上述切口部,以使位于上述铰链主体内的上述第一、第二插入孔之间的上述连接线能够从上述切口部内通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带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二枢轴的相互邻接的侧部彼此由连结部相互连结,上述连结部能够插入上述切口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适于在携带电话机等上使用的两轴铰链装置及使用该铰链装置的携带设备。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插进连接线的两轴铰链装置。在铰链主体(20)的一端面形成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及切槽(26)。切槽(26)的两侧部在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上开放。在连结部件(50)的第一、第二轴部(51)、(52)上分别形成第一、第二插入孔(51a)、(52a)及第一、第二切口部(51b)、(52b)。在第一、第二插入孔(51a)、(52a)及第一、第二切口部(51b)、(52b)中插进连接线(5)。将第一、第二轴部(51)、(52)分别插进第一、第二支承孔(23)、(24)中,并且将连接线(5)及连结部件(50)的连结部(53)插入切槽(26)。
文档编号H04M1/02GK101038009SQ200710086360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5日
发明者新美亮 申请人: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