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11496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适合用于数码摄像机或视频摄像机等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个人计算机向一般家庭的普及,可以将拍摄的风景或人物像等的图像信息输入到个人计算机的数码摄像机正在广泛地普及。而且,在最近数码摄像机的高功能化发展,随此对搭载高倍率的变焦透镜的数码摄像机的需要逐渐高涨。
过去,变倍比是5倍左右,从物侧依次由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作为改变各组的间隔来进行变倍的变焦透镜公知的有下述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变焦透镜。而且,作为变倍比是10倍左右的高倍率,并且作为由4个透镜组构成的变焦透镜公知的有下述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变焦透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5-3387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7-171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5-265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05-24844号公报 然而,在近几年对高倍率的同时小型且广角的变焦透镜的要求也逐渐高涨。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变焦透镜为透镜片数也较少且紧凑的结构,但在广角端的视场角为60度左右,广角方面不充分。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视场角为75度左右的广角,但由3片透镜构成第1透镜组,因此,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长度增大,在小型化方面不利。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视场角为60度左右,广角方面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借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广角地构成,并保持高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其特征在于,第2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负透镜、具有至少1面的非球面的正透镜构成,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3)。
νp<23 (1) νn-νp>17(2) Np≥1.9 (3) 其中, νp第2透镜组的正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 νn第2透镜组所包含的负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 Np第2透镜组的正透镜对d线的折射率。
另外,在本发明中,各[透镜组]不仅由多个透镜构成,也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y/fw>0.70(4) 其中, y最大像高, fw在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而且,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4.50<|f1/f2|<5.20(5) 其中,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而且,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也可以构成为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第4透镜组分别沿光轴方向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间隔减小,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1透镜组也可以构成为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正透镜的2片构成。
而且,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3透镜组也可以构成为从物侧依次由正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的粘合透镜的3片构成。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4透镜组也可以构成为由1片正透镜构成。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记载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从物侧依次具备正、负、正、正的第1~第4透镜组的变焦透镜中,通过由2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将该正透 镜作为非求面透镜有效地利用非球面,从而能够以较少的透镜片数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的同时小型地构成,并且还实现广角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通过满足条件式(1)、(2),可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像差而得到高的光学性能,通过满足条件式(3),可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并且谋求光轴方向的小型化。由此,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小型且广角地构成,并保持高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满足条件式(4)时,可实现预定的广角化。而且,在本发明中,满足条件式(5)时,可良好地校正彗形像差或像散而实现高的光学性能,并且可谋求小型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面图。
图6(A)~图6(L)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7(A)~图7(L)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8(A)~图8(L)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9(A)~图9(L)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0(A)~图10(L)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立体图。
图11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中10-数码摄像机、11-摄像机体,12-变焦透镜,13a-取景窗,13b-观察孔,14-闪光发光装置,15-快门按钮,16-摄像元件,17-LCD,18-变焦杆,19-操作按钮,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Pim-成像位置,PP-光学部件,St-孔径光阑,Z-光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面图,对应于后述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而且,图2~图5是分别表示后述实施例2~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图5所示的变焦透镜的基本结构相同,图示方法也相同,因此,在以下主要以图1所示的变焦透镜取为例进行说明。
在此,将图1的左侧设为物侧,将右侧设为像侧。而且,在图1中,在上段表示在广角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配置,在下段表示望远端的无限远对焦时的透镜配置,在上段和下端之间用实线曲线表示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简要的移动轨迹。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构成为沿着光轴Z从物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G4,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即,本变焦透镜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的间隔、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的间隔、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的间隔变化。
例如,在图1所示的例的变焦透镜中,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的4个组分别沿光轴方向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减小,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的间隔变化。
在图1所示的例的变焦透镜中,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之间,该孔径光阑St构成为在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体移动。另外,图1所示的孔径光阑St未必表示大小或形状,而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在将变焦透镜适用于摄像装置时,按照装载透镜的摄像机侧的结构,优选在最靠像侧的透镜和成像面(摄像面)之间配置盖玻璃、红外线截止滤光片、低通滤光片等各种滤光片等,在图1示出设想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配置这些的平行平板状光学部件PP的例。
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中,光学部件PP的像侧的面是成像面,将成像面和光轴Z的交点设为成像位置Pim。例如,将该变焦透镜适用于摄像装置时配置成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位于该成像面。
图1的变焦透镜的各透镜组均从物侧依次如下地构成。第1透镜组G1是由负透镜L11和正透镜L12的粘合透镜(接合レンズ)构成的2片结构,第2透镜组G2是由负透镜L21、负透镜L22、具有至少1面的非球面的正透镜L23构成的3片结构,第3透镜组G3是由正透镜L31、以及正透镜L32和负透镜L33的粘合透镜构成的3片结构,第4透镜组G4是由正透镜L41构成的1片结构。
由于第1透镜组G1由2片构成,所以与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将第1透镜组设为3片结构的透镜组相比,可减小第1透镜组G1的厚度(光轴方向的长度),并且可谋求小型化。通过缩短各透镜组的厚度,可对收缩(沈胴)时的小型化做出贡献,还对搭载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的小型化做出贡献。而且,配置在最靠物侧的第1透镜组G1的透镜外径大于其它透镜组,因此,通过抑制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片数,可谋求大幅度的低成本化。
而且,如本实施方式,通过构成为第1透镜组G1包括负透镜L11和正透镜L12,从而有利于第1透镜组单独的色像差的校正。可以认为变焦透镜中优选各透镜组单独进行消色,本实施方式的第1透镜组G1成为随此构思的结构。而且,通过将负透镜L11和正透镜L12作为粘合透镜,可将负透镜L11和正透镜L12的空气间隔设为0,可有助于缩小第1透镜组G1的厚度。
另外,为了小型化,优选构成为第1透镜组G1在变倍时移动,此时,可缩小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直径,因此,可谋求进一步的小型化。
第2透镜组G2由2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构成,所以能够在确保第2透镜组G2所需的负的折射率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各种像差的良好的校正。
而且,在第2透镜组G2中,通过使作为最靠像侧的透镜的正透镜L23为非球面透镜,能够有效地利用非球面,从而能够进行广角化时的良好的校正,可由较少的透镜片数小型地构成的同时,实现广角且具有高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
如图1所示的例子,第2透镜组G2全部由单透镜构成时,与构成为包含粘合透镜的情况相比,空气接触面变多,有利于广角化时的像差校正。
第3透镜组G3通过设为包含基于正透镜和负透镜的贴合的粘合透镜的3片结构,可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及其它各种像差。
第4透镜组G4通过设为1片结构,可小型地构成。而且,由于可轻量地构成,所以在第4透镜组G4进行聚焦时容易进行迅速的聚焦。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构成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3)。
νp<23 (1) νn-νp>17(2) Np≥1.9 (3) 其中, νp第2透镜组G2的正透镜L23对d线的阿贝数, νn第2透镜组G2所包含的2个负透镜L21、L22对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 Np第2透镜组G2的正透镜L23对d线的折射率。
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还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5)。另外,作为优选的方式可以满足条件式(4)、(5)中的任一方或者也可以满足两方。
y/fw>0.70 (4) 4.50<|f1/f2|<5.20(5) 其中, y最大像高, fw在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G1的焦距, f2第2透镜组G2的焦距。
条件式(1)规定第2透镜组G2所包含的正透镜L23的阿贝数的适当范围。通过以满足条件式(1)的方式选择正透镜L23的材料,可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像差。
条件式(2)关于构成第2透镜组G2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阿贝数。通过满足条件式(2)而选择负透镜L21、L22、及正透镜L23的材料,可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像差。
如上述,优选为,变焦透镜中各透镜组单独进行消色,因此,重要的是在考虑色像差校正的基础上,选择使用的透镜材料。尤其,如图1所示的例,第2透镜组G2不使用粘合透镜,而全部由单透镜构成时,选择考虑了色像差校正的透镜材料更为重要。
条件式(3)规定第2透镜组G2所包含的正透镜L23的折射率的适当的范围。通过以满足条件式(3)的方式选择高折射率的材料,决定透镜形状以便使得到期望的折射力时,与不满足条件式(3)的情况相比,可增大曲率半径。如果曲率半径小时,为了确保透镜的边缘厚度有必要加厚透镜的厚度,因此光轴方向的长度变长,但是通过满足条件式(3),可减薄正透镜L23的厚度,并且可对小型化做出贡献。
条件式(4)是规定最大像高和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之比。通过满足条件式(4)可实现广角化。
条件式(5)涉及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的焦距之比,譬如说规定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的折射力的大小。若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则第2透镜组G2的折射力变得过强而难以进行彗形像差或像散的校正。若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则第2透镜组G2的折射力变得过若,在变倍时第2透镜组G2移动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G2的移动量变大,难以进行小型化。
另外,在本变焦透镜中,作为配置在最靠物侧的材料具体地优选使用玻璃,或者也可以使用透明的陶瓷。
作为形成非球面形状的透镜材料可以使用玻璃,也可以使用塑料。在使用塑料时,能够谋求轻量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对本变焦透镜优选施加保护用多层膜涂层。而且,在保护用涂层以外,也可施加用于减少使用时的重影光等的防反射涂层膜。
在图1所示的例中,示出了在透镜系统和成像面之间配置光学部件PP的例,但是也可以代替在此配置如低通滤光片或截止特定波长带的各种滤光片等,在各透镜之间配置这些各种滤光片,或者也可以在任意透镜的透镜面施加具有与各种滤光片相同的作用的涂层。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通过按照所要求的规格等适当采用上述的优选的结构,从而以较少的透镜片数小型地构成,可实现广角化,并且可保持高的光学性能。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5的变焦透镜的透镜剖面图分别示于图1~图5。
将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示于表1,将非球面数据示于表2,将变倍数据示于表3。同样地,将实施例2~5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非球面数据、变倍数据示于表4~表15。在以下,将实施例1取为例对表中的记号的意义进行说明,但是对于实施例2~5也基本同样。
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Si表示将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1个,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i个(i=1、2、3、…)的面号码,Ri表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第i个面和第i+1个面的光轴Z上的面间隔。另外,在面间隔的最下栏表示表中的最终面和成像面的面间隔。而且,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Ndj表示将最靠物侧的透镜为第1个,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的光学要素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νdj表示第j个光学要素对d线的阿贝数。另外,在透镜数据中也包括表示孔径光阑St及光学部件PP。在相当于孔径光阑St的面的曲率半径的栏记载有(孔径光阑)。透镜数据的曲率半径将在物侧凸的情况设为正,将在像侧凸的情况设为负。
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与变倍时间隔变化的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的间隔、第2透镜组G2和孔径光阑St的间隔、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的间隔、第4透镜组G4和光学部件PP的间隔的面间隔的栏分别记载有D3(可变)、D9(可变)、D15(可变)、D17(可变)。
在表1的栏外下方表示在广角端及望远端的各位置的焦距f、F号码Fno.及全视场角2ω的值。
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在非球面的面号码附上*号,作为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表示近轴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2的非球面数据中表示非球面的面号码Si和有关这些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非球面系数是由以下式(6)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各系数KA、Am(m=3、4、5、…20)的值。
Zd=C·h2/{1+(1-KA·C2·h2)1/2}+∑Am·hm……(6)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向与非球面顶点相切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所引画的垂线长度) h高度(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 KA、Am非球面系数(m=3、4、5、…20) 在表3的变倍数据中表示在广角端、中间、望远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各面间隔D3、D9、D15、D17的值。
作为表1的Ri、Di、f的单位、表3的f、D3、D9、D15、D17的单位、(A)式的Zd、h的单位,可以使用[mm]。但是,即使光学系统进行比例扩大或比例缩小也可以得到同等的光学性能,所以单位不限于[mm],可以使用其它的适当的单位。表1的全视场角2ω的单位是度。
[表1] 表1
实施例1透镜数据 f=5.13~24.17、Fno.=3.2~5.7、视场角2ω=80.2~17.6 [表2] [表2] 实施例1非球面数据 表3
实施例1变倍数据 在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中,第1透镜组G1是由将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负透镜L11和将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正透镜L12的粘合透镜构成的2片结构,第2透镜组G2是由将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负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将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正透镜L23构成的3片结构,第3透镜组G3是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的粘合透镜构成的3片结构,第4透镜组G4是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的1片结构。另外,在此所述的形状,对于非球面透镜,是近轴区域的形状。实施例1中的非球面设置在负透镜L21的两面、正透镜L23的两面、正透镜L31的两面。设置非球面的透镜是各透镜组的最靠物侧或者最靠像侧的透镜,这样通过有效地采用非球面,可良好地进行伴随变倍的像差校正。
表4
实施例2透镜数据 f=5.14~24.2、Fno.=3.2~5.8、2ω=80.2~17.8 [表5] [表5] 实施例2非球面数据 表6
实施例2变倍数据 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基本结构、及实施了非球面的面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
[表7] [表7] 实施例3透镜数据 f=5.14~24.2、Fno.=3.1~5.6、2ω=80.2~17.6 [表8] [表8] 实施例3非球面数据 表9
实施例3变倍数据 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负透镜L21在近轴区域中为平凹形状,但是其它基本结构、及实施了非球面的面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
[表10] [表10] 实施例4透镜数据 f=5.33~25.1、Fno.=3.3~5.6、2ω=77.8~17.0 [表11] [表11] 实施例4非球面数据 表12
实施例2变倍数据 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负透镜L21在近轴区域为平凹形状,正透镜L23为双凸形状,但是其它基本结构、及实施了非球面的面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
[表13] [表13] 实施例5透镜数据 f=5.12~24.12、Fno.=3.2~5.7、2ω=79.6~17.8 [表14] [表14] 实施例5非球面数据 表15
实施例5变倍数据 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基本结构、及实施了非球面的面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
在表16表示对应于实施例1~5中的条件式(1)~(5)的值。由表16可知,实施例1~5均满足条件式(1)~(5)。
[表16] 在图6(A)~图6(D)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歪曲像差)、倍率色像差的各像差图,在图6(E)~图6(H)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在变倍的中间区域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歪曲像差)、倍率色像差的各像差图,在图6(I)~图6(L)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在望远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歪曲像差)、倍率色像差的各像差图。
在各像差图表示以d线(波长587.6nm)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及倍率色像差图分别用实线、点划线、双点划线表示对d线、波长460.0nm、波长615.0nm的像差。在像散图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表示弧矢(サジタル)方向、切向方向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是指F号码,其它像差图的ω是指半视场角。
同样地,将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在广角端、中间、望远端的各像差示于图7(A)~图7(L),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在广角端、中间、望远端的各像差示于图8(A)~图8(L),将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间、望远端的各像差示于图9(A)~图9(L),将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在广角端、中间、望远端的各像差示于图10(A)~图10(L)。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5的变焦透镜具有大约5倍的高倍率,由较少的透镜片数小型地构成,若实现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大约80度的广角化,从广角端持续到望远端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从而在可见区域具有高的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A、图11B分别是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数码摄像机10的正面侧立体图、背面侧立体图。
如图11A所示,数码摄像机10在摄像机体11的正面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12、探测器(フアインダ)的取景窗(対物窓)13a、用于在被摄体发出闪光的闪光发光装置14。而且,在摄像机体11的上面设置快门按钮15,在摄像机体11的内部设置对由变焦透镜12拍摄成像的被摄体的像进行摄像的CCD或CMOS等的摄像元件16。
另外,如图11B所示,在摄像机体11的背面设有显示图像或各种设定画面的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17、探测器的观察孔13b、用于进行变焦透镜12的变倍的变焦杆18、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操作按扭19。另外,在本数码摄像机10中成为经由正面侧的探测器的取景窗13a引导的被摄体光可在背面侧的探测器的观察孔13b识别的结构。
变焦透镜12配设成其光轴方向与摄像机体11的厚度方向一致。如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12尽可能抑制透镜片数而谋求小型化,因此,可构成为在摄像机体11本体收缩容纳变焦透镜12时的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总长变短,使数码摄像机10的厚度薄。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12为广角且具有高的光学性能,所以数码摄像机10可以在宽广的视场角中进行摄影,可得到良好的图像。
以上,列举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等的值不限于在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所示的值,可以取其它的值。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在变倍时移动的透镜组或其方向未必限制在上述例,孔径光阑的位置或其移动的有无也不限于上述例,例如孔径光阑可以在变倍时固定,或者也可以与透镜组个别地移动。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像装置将数码摄像机取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用于视频摄像机或监视摄像机等的其它摄像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上述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负透镜、具有至少1面的非球面的正透镜构成,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3)
vp<23 (1)
vn-vp>17(2)
Np≥1.9 (3)
其中,
vp上述第2透镜组的上述正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
vn上述第2透镜组所包含的上述负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
Np上述第2透镜组的上述正透镜对d线的折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条件式(4)
y/fw>0.70 (4)
其中,
y最大像高,
fw在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条件式(5)
4.50<|f1/f2|<5.20(5)
其中,
f1上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上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上述第1透镜组、上述第2透镜组、上述第3透镜组、上述第4透镜组分别沿光轴方向移动,使得上述第1透镜组和上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增大,上述第2透镜组和上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减小,上述第3透镜组和上述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化。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正透镜这2片构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透镜组从物侧依次由正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的粘合透镜这3片构成。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4透镜组由1片正透镜构成。
8.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小型且广角地构成,保持高的光学性能。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组(G4),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第2透镜组(G2)从物侧依次由负透镜(L21)、负透镜(L22)、至少具有1面的非球面的正透镜(L23)构成。满足下述条件式vp<23(1),vn-v p>17(2),Np≥1.9(3),其中,vp第2透镜组(G2)的正透镜(L23)对d线的阿贝数,vn第2透镜组(G2)所包含的负透镜(L21)、(L22)对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Np第2透镜组(G2)的正透镜(L23)对d线的折射率。
文档编号H04N5/225GK101726840SQ200910163599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5日
发明者富冈领子 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