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2403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移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移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滑动式电子装置中的滑移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等消费性电子装置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滑动式电子装置因其两部分可滑动地开合,体积较小,结构新 颖,更是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常见的用于滑动式电子装置中的滑移机构包括分别固定于滑动式电子装置的滑 盖及本体上的两个固定板,以及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的弹簧,该两固定板上设置有相互 配合的轨道,该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铆钉固定于两个固定板上。在滑动式电子装置的两部分处于相对闭合状态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当推动该 滑动式电子装置的滑盖相对本体滑动时,弹簧开始发生变形,当滑盖滑动到某一点时,弹簧 发生的弹性变形达到最大值。继续推动滑盖越过这点后,弹簧的弹性变形逐渐缩小,此时无 需再手动推动,滑盖可在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继续滑动直至使滑盖相对本体完全 滑开且弹簧恢复自然状态。在推动滑动部分使其相对本体闭合时,弹性件也是先发生弹性 变形,经过某点后逐渐恢复自然状态。上述滑动式电子装置虽然可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实现半自动控制,但是在滑盖 和本体处于相对滑开或者闭合两个状态时,弹簧均处于自然状态,此时弹簧对滑盖及本体 均不提供弹性作用力,滑盖相对本体不能稳定处于完全滑开或闭合状态,则滑动式电子装 置必须增加磁力元件、定位机构等将滑盖和本体进行定位,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保证滑动式电子装置的两部分稳 定处于完全滑开或闭合状态的滑移机构。一种滑移机构,包括本体、可滑动地设置于本体上的滑盖及设置于本体与滑盖之 间的弹性件,该本体两侧固定有可弯曲变形的滑轨,弹性件为条状且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 部、第二固定部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滑轨上,第 三固定部固定于滑盖上,此时弹性件受到本体两侧的滑轨夹持而发生弯曲变形。另一种滑移机构,包括本体、可滑动地设置于本体上的滑盖及设置于本体与滑盖 之间的弹性件,该本体两侧设置有可弯曲变形的滑轨,弹性件为条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滑 轨上,弹性件的中间部位固定于滑盖,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本体两 侧之间的距离。上述的滑移机构中,弹性件装设于本体与滑盖之间时,由于弹性件两端之间的距 离大于本体两侧之间的距离,故会受到本体两侧的滑轨所施加的夹持力而发生弯曲变形, 且只有向两侧弯曲到最大变形量时为稳定状态。又因为弹性件的两端之间有一部位固定于 滑盖上,因此滑盖也在该弹性件的带动下稳定地处于顶持于本体两端中的一端的状态,而无需额外增加定位机构,结构简单。当推动滑盖相对本体滑动时,两侧的滑轨会发生一定弯 曲变形,使弹性件可向两侧伸展一定长度,使滑盖滑动过程中不至于卡止。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滑移机构的立体图。图2所示为图1中滑移机构的零件分解图。图3所示为图2中滑移机构的零件分解图的另一视角视图。图4所示为图1中滑移机构的两部分未相对滑动时的状态图。图5所示为图1中滑移机构的两部分相对滑动过程中的状态图。图6所示为图1中滑移机构的两部分相对滑动结束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滑移机构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滑移机构100包括本体10、可滑动地设置于本体10上的 滑盖30及设置于本体10和滑盖30之间的弹性件50。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本体10包括固定盖11及固定于固定盖11两侧的两根杆 状滑轨13。固定盖11大体为板状结构,其两端形成两个供滑轨13穿过的挡板111,每个挡板 111上靠近两端的部位均开设有一个贯穿孔1111。在固定盖11的两侧分别凸出两个辅助 限位部113,每个辅助限位部113末端均凹陷形成一个弧形的凹槽1131。本实施例中,辅助 定位部113为凸爪。当然,辅助限位部113也可为其他结构,如末端开设有通孔的片状凸出 部、从固定盖11两侧凸伸出的挂钩等,且辅助限位部的数目也可根据需要而设定。滑轨13为阶梯杆状结构,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轴段131、第二轴段133、第三轴 段135及固定于第二轴段133上的限位部137。第一轴段131与第三轴段135直径相同且大 于第二轴段133的直径,第二轴段133可发生弯曲变形,但其劲度系数大于弹性件50的劲 度系数,即与弹性件50相比变形时所需力较大。限位部137上凹陷形成一个容置槽1371。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37为卡爪结构。限位部137也可为其他结构,如从第二轴段133上直 接凸伸出的一个开有通孔的凸片、设置于第二轴段133上具有弹性夹持作用的夹爪等。滑盖30为大致板状结构,其中心部位设有一个卡持部31,四个角上凸出有四个凸 耳33,每个凸耳33上开设一个套接孔331。本实施例中,卡持部31为开设于滑盖30上的 一个卡持孔。弹性件50为条状结构,其包括簧线部51、从簧线部51两端形成的第一定位部53、 第二定位部55及形成于簧线部51中部的第三定位部57。第一定位部53及第二定位部55 位于簧线部51的同一侧,第三定位部57位于簧线部51的另一侧。该簧线部51于邻近第 一定位部53及第二定位部55处分别形成一个凸起511。该弹性件50由塑胶一体成型。本 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53、第二定位部55及第三定位部57均为凸柱结构。该弹性件50处 于自然状态时呈直线状或弯曲成弧形,但无论呈直线状或弧形时,其第一固定部53与第二 固定部55之间的距离均大于本体10两侧的滑轨13之间的距离。该滑移机构100中,本体10的滑轨13的第一轴段131及第三轴段135穿设于固
4定盖11的挡板111上的贯穿孔1111并部分嵌于辅助限位部113上的凹槽1131内。滑盖 30的凸耳33套于滑轨13上并相对滑轨13可滑动。弹性件50的第一定位部53及第二定 位部55插设于滑轨13上的限位卡爪137的容置槽1371内,第三定位部57插设于滑盖30 上的卡持部31。弹性件50的簧线部51上的凸起511与固定盖11接触。由于弹性件50自 然状态时其第一固定部53与第二固定部55之间的距离大于本体10两侧的滑轨13之间的 距离,故弹性件50装于本体10与滑盖30之间时,两端受到夹持力的作用而进一步弯曲呈 弧形。请同时参阅图4,当使用该滑移机构100的滑动式电子装置的两部分处于闭合状 态时,滑盖30顶持于本体10的一端,弹性件50处于变形最大的状态,此时弹性件50的簧 线部51的曲率最大。弹性件50由于受到本体10两侧的滑轨13的夹持力而稳定地处于此 状态,进而使滑盖30也稳定地处于此位置。推动滑盖30使其沿着滑轨13相对本体10滑动,滑盖30带动弹性件50的第三固 定部57 —起运动,而弹性件50的第一固定部53及第二固定部55由于固定连接于两侧的 滑轨13上而不随第三固定部57 —起运动。请参阅图2至图5,随着滑盖30的滑动,弹性件50先向两侧伸展并对滑轨13施加 抵持力,滑轨13的第二轴段133在该抵持力的作用下向两侧拱起而发生弯曲变形。由于弹 性件50向两侧的滑轨13施加的抵持力不足以使滑轨13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故当该第二 轴段133弯曲到最大变形量时,弹性件50发生波浪形变形,即靠近第三固定部57的部分先 在滑盖30的带动下运动,并在靠近第一固定部53及第二固定部55的部分形成两个弧段。 此时弹性件50受到不规则的变形,处于不稳定状态。当继续推动滑盖30滑动,使弹性件50靠近第一固定部53及第二固定部55的两 个弧段越过第一固定部53和第二固定部55之间的连线时,由于弹性件50两侧始终受到滑 轨13的夹持力的作用且此时滑轨13有恢复变形前状态的趋势,故弹性件50自动向与原弯 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成弧形,此时无需对滑盖30再施加推力。滑盖30在弹性件50的弹 力作用下自动滑动,直至滑轨13发生的弯曲变形完全消失,滑盖30滑动并顶持于本体10 的另一端(如图6所示)。该滑移机构100中,当滑盖30顶持于本体10的两端时,弹性件50弯曲弧度最大, 由于弹性件50自然状态时其第一固定部53与第二固定部55之间的距离大于本体10两侧 之间的距离,故在本体10两侧的夹持力的作用下,弹性件50可稳定处于朝向本体10两端 中的一端弯曲的状态,进而滑盖30可稳定地抵持于本体10的两端中的一端,保证使用该滑 移机构100的滑动式电子装置的两部分稳定地处于相对闭合或滑开状态,而无需额外增加 定位机构等,结构较为简单。本体10两侧的滑轨13可发生一定的弯曲变形,使弹性件50在随滑盖30运动时 可向两侧伸展一定长度,保证弹性件50不至卡止于中间位置而无法越过。该滑移机构100中,弹性件50上靠近第一固定部53和第二固定部55形成的弧形 弯曲越过第一固定部53与第二固定部55的连线时,无需再手动作用,弹性件50的弹力即 可带动滑盖30继续滑动,实现半自动的控制。弹性件50上一体成型出第一固定部53、第二固定部55及第三固定部57,并通过 该第一固定部53、第二固定部55使两端与本体10固定连接,通过第三固定部57使两端之
5间的某一部位与滑盖30固定连接,省去了传统弹性件与本体10及滑盖30连接时使用的铆 钉,减少了零件,降低了成本。弹性件50为塑胶材料,一体成型时可一模多穴,生产较为方便,且弹性件50的质 量较小,有利于减小滑移机构100的整体质量。弹性件50为条状结构,安装于本体10与滑盖30之间时,不会存在如普通的压缩 弹簧因具有一定直径而必须考虑空间大小的问题,该条状结构的弹性件50占用空间较小, 有利于滑移机构100的薄型化设计。弹性件50的簧线部51面向本体10的一侧凸设有两个凸起511,保证在滑盖30相 对本体10滑动的过程中,弹性件50与本体10仅为点接触,减小了摩擦。本体10的固定盖11上增加辅助限位部113,增加了滑轨13的强度。另外,由于条状的弹性件50的第三固定部57不处于第一固定部53与第二固定部 55的连线上时,其向本体10的两端中的任何一段弯曲的趋势均比较大,故推动滑盖30及弹 性件50越过该位置时,弹性件50带动滑盖30迅速滑动至顶持于本体10的两端中的一端, 一步到位,手感较好。可以理解,该滑移机构100中,弹性件50的两端也可成型出面积较大的两凸片,而 在该两个凸片上分别开设孔状的第一固定部53及第二固定部55。相应地,在两个滑轨13 上形成两个凸柱状的限位部137以与孔状的第一固定部53及第二固定部55相配合。可以理解,弹性件50上的第三固定部57也可为开设于弹性件50上的孔,而滑盖 30上相应地形成凸柱状的卡持部31。可以理解,本体10两侧的滑轨13也可省去,而将弹性件50的两端直接固定于本 体10的固定盖11上靠近两侧的部位。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 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滑移机构,包括本体、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滑盖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滑盖之间的弹性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两侧固定有可弯曲变形的滑轨,所述弹性件为条状且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滑盖上,此时弹性件受到本体两侧的滑轨夹持而发生弯曲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自然状态下其上的第一固 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本体两侧的滑轨之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由塑胶材料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两侧的滑轨为杆状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两端形成开设有贯穿孔的挡 板,所述滑轨穿过所述贯穿孔,所述本体两侧还形成与所述滑轨配合的辅助限位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上设置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 所述弹性件的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相配合并限制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活 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 部为凸柱结构,所述滑轨上的限位部为开设有容置槽的卡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盖上设置卡持部,所述卡持部与 所述弹性件的第三固定部相配合并限制所述第三固定部的活动。
9.一种滑移机构,包括本体、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滑盖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与 所述滑盖之间的弹性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两侧设置有可弯曲变形的滑轨,所述弹性件 为条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滑轨上,所述弹性件的中间部位固定于所述滑盖,所述弹性 件处于自然状态时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本体两侧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的劲度系数大于所述弹性件 的劲度系数。
全文摘要
一种滑移机构,包括本体、可滑动地设置于本体上的滑盖及设置于本体与滑盖之间的弹性件,该本体两侧固定有可弯曲变形的滑轨,弹性件为条状且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滑轨上,第三固定部固定于滑盖上,此时弹性件受到本体两侧的滑轨夹持而发生弯曲变形。该滑移机构结构简单,且可保证滑盖稳定地顶持于本体的一端。
文档编号H04M1/02GK101969751SQ20091030488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7日
发明者林俊仁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