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系统以及上位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3685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通信系统以及上位节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供具有优先度的第一呼叫类型和不具有优先度的第二呼叫类型的无线通信系统以及上位节点。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有如下技术根据对呼叫所设定的优先度(例如“priority class”),来控制无线资源的分配。一般而言,呼叫的优先度根据合约形式等而被设定为固定。
例如,在通过时间分割(time division)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以下称为第一呼叫类型)中,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是对呼叫分配时隙(time slot)的顺序(调度顺序)的控制。第一呼叫类型例如是对应于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或 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的呼叫。
另一方面,在根据传输速度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以下称为第二呼叫类型) 中,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是根据无线资源的分配而变化的传输速度(分配传输速度)的控制。第二呼叫类型例如是对应于R99 (Release 99)的呼叫。
此外,从无线控制装置或交换站等上位节点向无线基站通知呼叫的优先度。
具体而言,在通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而标准化的 ff-CDMA/UTMS系统中,作为从交换站向无线控制装置通知的信号格式(format),可以通过 "Allocation/Retention Priority Level”通知呼叫的优先度(例如非专利文献1)。此外,作为从无线控制装置向无线基站的信号格式,可以通过“MAC-hs Scheduling Priority hdicator”通知呼叫的优先度(调度顺序)(例如非专利文献2)。
如上所述,根据呼叫的优先度来控制无线资源的分配。由此,针对每个用户或服务实现QoS(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品质)的差别化。
但是,一般而言,呼叫的优先度根据合约形式等而被设定为固定。因此,例如在进行优先度高的呼叫的通信量为大量时,即使进行优先度低的呼叫的通信量为少量,进行优先度低的呼叫的通信速度也很低。由此,就无法针对各用户提供公平的服务。
非专利文献1 :TS25. 413 V7. 9. 0 "UTRAN Iu interface RANAP signalling,, 非专利文献2 :TS25. 433 V8. 1. 0 “UTRAN Iub interface Node B Application Part (NBAP) signalling"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所述第一呼叫类型是通过时间分割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所述第二呼叫类型是根据传输速度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测定部,其测定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和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以及设定部,其根据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在受理所述第一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优先度,并根据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在受理所述第二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优先度。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应用所述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应用所述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20的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控制装置30的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交换机40的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使用效果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优先度设定表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符号。
其中,附图为示意性的图,应该注意到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不同。因此,应该斟酌以下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此外,在附图彼此间也还包括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也是毋庸置疑的。 实施方式的概要
实施方式涉及提供通过时间分割来分配无线资源的第一呼叫类型和根据传输速度来分配无线资源的第二呼叫类型的无线通信系统。
第一呼叫类型例如是对应于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或 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的呼叫。第一呼叫类型中,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是对呼叫分配时隙(time slot)的顺序(调度顺序)的控制。
这里,根据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usage result),在受理第一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一呼叫类型的优先度(以下称为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此外,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应用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第二呼叫类型例如是对应于R99 (Release 99)的呼叫。第二呼叫类型中,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是根据无线资源的分配而变化的传输速度(分配传输速度)的控制。
这里,根据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在受理第二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二呼叫类型的优先度(以下称为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此外,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具体而言,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比预定状况拥挤时,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这样,在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的设定中反映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具体而言,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越少,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设定地越高。此外, 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的设定中反映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具体而言,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越少,将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设定地越高。即,由于使用效果少的用户被给予优待,所以能够提供公平的服务。
此外,对于第二呼叫类型,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来应用优先度。具体而言,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比预定状况拥挤时,应用根据使用效果而设定的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然而,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没有比预定状况拥挤时,不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地分配固定的传输速度。
S卩,在无线区间拥挤时,对使用效果少的用户给予优待,从而提供公平的服务。而在无线区间没有拥挤时,由于分配固定的传输速度,所以能够抑制用户满足度的降低。 实施方式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对无线终端10提供服务。例如,无线通信系统提供通过时间分割来分配无线资源的第一呼叫类型和根据传输速度来分配无线资源的第二呼叫类型。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呼叫类型是对应于HSDPA或HSUPA的呼叫,第二呼叫类型是对应于R99的呼叫。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主要对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是分组交换呼叫的情况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无线基站20、无线控制装置30、交换机40、网关50、 服务控制装置60、费用服务器70、外部网络100。
无线终端10是便携式电话、PDA、笔记本计算机等终端。无线终端10经由无线信道与无线基站20进行通信。
各无线基站20管理各小区80。具体而言,无线基站20经由无线信道与位于小区 80的无线终端10进行通信。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无线基站20而设有无线基站20a 无线基站20d。同样地,作为小区80而设有小区80a 80d。多个小区80 (小区80a 小区80d) 构成服务区域。
这里,应该注意到无线基站20与多个无线终端10进行通信。无线基站20针对第一呼叫类型控制无线资源的分配。具体而言,无线基站20控制将时隙分配给呼叫的顺序 (调度顺序)。
此外,应该留意到无线基站20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应用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这里,对于具有较高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的第一呼叫类型的呼叫,分配时隙的机会较多,对于具有较低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的第一呼叫类型的呼叫,分配时隙的机会较少。
如后所述,通过无线基站20的上位节点(实施方式中为交换机40)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并将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从上位节点通知给无线基站20。
此外,后面将对无线基站2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2)。
无线控制装置30是管理多个无线基站20的装置。S卩,无线控制装置30是无线基站20的上位节点。无线控制装置30分配在无线终端10与无线基站20之间设定的无线信道。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无线控制装置30设有无线控制装置30a 无线控制装置30b。
此外,无线控制装置30对于第二呼叫类型控制无线资源的分配。具体而言,无线控制装置30控制根据无线资源的分配而变化的传输速度(分配传输速度)。
此外,应该留意到无线控制装置30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这里,对具有较高的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的第二呼叫类型的呼叫,分配与较高的分配传输速度(例如,641ApS)相当的无线资源,对具有较低的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的第二呼叫类型的呼叫,分配与较低的分配传输速度(例如,321ApS)相当的无线资源。
如后所述,通过无线控制装置30的上位节点(实施方式中交换机40)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并将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从上位节点通知给无线控制装置30。
此外,后面将对无线控制装置3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3)。
交换机40是管理多个无线控制装置30的装置。即,交换机40是无线基站20的上位节点。通过作为分组交换呼叫的交换机而发挥功能的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作为线路交换呼叫的交换机而发挥功能的MSC (Mobile Switching Center)等来构成交换机40。
此外,后面将对交换机4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4)。
网关50是用于连接本网络与其它网络的装置。即,网关50是无线基站20的上位节点。通过作为分组交换呼叫的网关而发挥功能的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作为线路交换呼叫的网关而发挥功能的GMSC(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等来构成网关50。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网关50设有网关50a 50b。此外,网关50a是设置于包含有无线基站20、无线控制装置30以及交换机40的网络中的装置,网关50b是设置于外部网络 100中装置。
服务控制装置60与各网关50相连接。服务控制装置60是控制向无线终端10提供的服务(分组交换呼叫、线路交换呼叫)的装置。此外,服务控制装置60被认为是无线基站20的上位节点。
费用服务器70与各网关50相连接。是对向无线终端10提供的服务(分组交换呼叫、线路交换呼叫)进行计费的服务器。此外,费用服务器70被认为是无线基站20的上位节点。
外部网络100是以由其它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因特网等为代表的公众网络。
此外,在无线基站20与无线控制装置30之间的信令(signaling)例如是通过 TS25.433 V8.1.0 “UTRAN Iub interface Node B Application Part (NBAP) signalling,, 而规定的。此外,无线控制装置30与交换机40之间的信令例如是通过TS25. 413 V7.9.0 “UTRAN Iu interface RANAP signalling,,而规定的。
(无线基站)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20的框图。
如图2所示,无线基站20具有通信部21和无线资源控制部22。
通信部21与无线终端10进行通信。此外,通信部21与无线控制装置30进行通 例如,通信部21从无线控制装置30取得由交换机40所设定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 “MAC-hs Scheduling Priority Indicator”(例如参照 TS25. 433 V8. 1· 0)。
无线资源控制部22针对第一呼叫类型控制无线资源的分配。具体而言,无线资源控制部22根据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来控制将时隙分配给呼叫的顺序(调度顺序)。
这里,对于具有较高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的第一呼叫类型的呼叫,分配时隙的机会较多,对于具有较低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的第一呼叫类型的呼叫,分配时隙的机会较少。
此外,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从无线控制装置30向无线基站20通知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另外,应该留意到无线资源控制部22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应用由交换机40所设定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无线控制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控制装置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控制装置30的框图。
如图3所示,无线控制装置30具有通信部31、拥挤状况管理部32、无线资源控制部33。
通信部31与无线基站20进行通信。此外,通信部31还与交换机40进行通信。
例如,通信部31从交换机40取得由交换机40所设定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RAB Prameter”的“Allocation/Retention Priority Level”(例如参照 TS25. 413 V7. 9. 0)。
此外,通信部31将由交换机40所设定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MAC-hs Scheduling Priority hdicator” 通知给无线基站 20(例如参照 TS25. 433 V8. 1. 0)。此
"Allocation/Retention Priority Level""MAC-hs Scheduling Priority
Indicator,,。
拥挤状况管理部32管理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无线区间例如是无线终端10与无线控制装置30之间的区间。
根据无线基站20的发送功率量、无线基站20的接收功率量、无线基站20的发送缓冲量、无线基站20的接收缓冲量等来判定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
无线资源控制部33针对第二呼叫类型控制无线资源的分配。具体而言,无线资源控制部33对根据无线资源的分配而变化的传输速度(分配传输速度)进行控制。
这里,无线资源控制部33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来判定是否应用从交换机40 所通知的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无线资源控制部33,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比预定状况拥挤时,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另一方面,无线资源控制部33 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没有比预定状况拥挤时,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不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地分配固定的传输速度。
(上位节点)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涉及的上位节点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上位节点的框图。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位节点一例而例示了交换机40。
如图4所示,交换机40具有通信部41、测定部42、存储部43、设定部44。
通信部41与无线控制装置30进行通信。此外,通信部41与网关50进行通信。例如,通信部41向无线控制装置30通知由后述的设定部44所设定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 “RAB Prameter"的 “Allocation/Retention Priority Level” (例如参照 TS25. 413 V7. 9. 0)。
测定部42测定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具体而言,测定部42 将从第一呼叫类型的开始直到第一呼叫类型的结束为止的期间中的通信量测定为使用效果(usage performance) 0同样地,测定部42将从第二呼叫类型的开始直到第二呼叫类型的结束为止的期间中的通信量测定为使用效果。
这里,作为使用效果例示了在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中无线终端10收发的分组的数据量。
存储部43存储各种数据。具体而言,针对每个用户存储使用效果表。此外,存储部43还存储优先度设定表。
如图5所示,使用效果表是用于管理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的表。具体而言,使用效果表将“日期”与“数据量(byte)”对应起来。“日期”表示设定了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日期。“数据量(byte)”表示在第一呼叫类型 (或者第二呼叫类型)中无线终端10收发的分组的数据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按日期管理通信时间,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管理预定期间中的数据量的累计值,也可以按日期以外的单位(例如2小时)来管理通信时间。此外,也可以使用到当前时刻为止的预定期间中的累计时间来管理通信时间。
这里,可以通过管理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的表和管理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的表来构成使用效果表。此外,使用效果表也可以是管理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与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的合计效果的表。
如图6所示,优先度设定表是定义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的表。具体而言,优先度设定表将“使用效果范围”与“优先度”对应起来。“使用效果范围”表示与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进行比较的范围。“优先度” 表示与各使用效果范围对应起来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这里,应该留意的是按A E的顺序优先度从高到低。即,“A”的优先度最高,‘ ” 的优先度最低。这样,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越少,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越高。
这里,还可以通过定义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的表和定义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的表来构成优先度设定表。另外,使用效果表也可以是在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和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公用的表。
设定部44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具体而言,设定部44根据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来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首先,设定部44参照使用效果表取得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例如,示例了当前的日期是“4月5日”,预定期间是“包括当天的3天”的情况。设定部44参照图5所示的使用效果表,取得4月3日 4月5日为止的期间中通信时间的累计值 “23,456+56,789+0 = 80,245” 作为使用效果。
其次,设定部44参照优先度设定表对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与使用效果范围进行比较。然后,设定部44设定含有使用效果的使用效果范围所对应的优先度作为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例如,示例了使用效果是 “80,245"的情况。设定部44参照图6所示的优先度设定表,确定含有使用效果“80,245" 的使用效果范围“10,000 99,999”,设定与使用效果范围“10,000 99,999”对应的优先度“C”作为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这里,设定部44根据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同样地,设定部44根据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其中,还可以是设定部44根据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的合计效果来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同样地,也可以是设定部44根据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的合计效果来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 图10是表示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对交换机40的动作进行了示例。
首先,参照图7对交换机40更新使用效果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步骤10中交换机40检测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开始。
在步骤11中,交换机40开始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数据量)的测定。
在步骤12中,交换机40检测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结束。
在步骤13中,交换机40结束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数据量)的测定。
在步骤14中,交换机40更新使用效果表。交换机40在使用效果表上追加在步骤 11和步骤13之间测定到的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数据量)。
其次,参照图8对交换机40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的优先度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步骤20中,交换机40检测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开始。
在步骤21中,交换机40参照使用效果表取得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 的使用效果。
在步骤22中,交换机40参照优先度设定表对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 的使用效果与使用效果范围进行比较。
在步骤23中,交换机40设定含有使用效果的使用效果范围所对应的优先度作为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在步骤M中,交换机40向无线控制装置30通知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再次,参照图9对开始第一呼叫类型的无线控制装置3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步骤30中,无线控制装置30从交换机40取得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在步骤31中,无线控制装置30向无线基站20发送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此外,如上所述,无线基站20根据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控制将时隙分配给第一呼叫类型的顺序(调度顺序)。
最后,参照图10对开始第二呼叫类型的无线控制装置3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步骤40中,无线控制装置30取得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在步骤41中,无线控制装置30判定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是否比预定状况拥挤。 无线控制装置30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比预定状况拥挤时转移至步骤42的处理。另一方面,无线控制装置30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没有比预定状况拥挤时转移至步骤43的处理。
在步骤42中,无线控制装置30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具体而言,无线控制装置30根据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来控制根据无线资源的分配而变化的传输速度(分配传输速度)。
在步骤43中,无线控制装置30不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地对无线终端10分配固定的传输速度。
(作用和效果) 在实施方式中,交换机40的设定部44根据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来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具体而言,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越少,设定部44设定越高的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此外,设定部44根据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来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具体而言,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越少,设定部44设定越高的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即,由于对使用效果少的用户给予优待,所以能够提供公平的服务。
此外,无线控制装置30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3,针对第二呼叫类型,在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中,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具体而言,无线资源控制部33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比预定状况拥挤时应用根据使用效果而设定的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另一方面,无线资源控制部33在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没有比预定状况拥挤时,不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地分配固定的传输速度。
S卩,在无线区间拥挤时,对使用效果少的用户给予优待,从而提供公平的服务。另一方面,在无线区间没有拥挤时,由于分配固定的传输速度,所以能够抑制用户满足度的降低。
(其它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作为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以及附图不应当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根据该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
在实施方式中,使用效果的测定、使用效果的存储以及优先度的设定是通过交换机40来进行的,但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具体而言,使用效果的测定、使用效果的存储以及优先度的设定还可以通过交换机40以外的上位节点来进行。此外,上述的测定部42、存储部43以及设定部44的功能还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上位节点中。
虽然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触及,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合约形式(例如基本收费等收费计划)来设定优先度(以下称为优先度等级(class))。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来修正优先度等级,由此来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同样地,也可以根据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来修正优先度等级,由此来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或者,还可以将优先度等级细分为多个详细分类等级,不变更优先度等级地、根据第一呼叫类型(或者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来变更详细分类等级。即,使用根据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而变更的详细分类等级作为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同样地,使用根据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而变更的详细分类等级作为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是使用第一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数据量,但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具体而言,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还可以是使用第一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平均传输速度。
同样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是使用第二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数据量,但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具体而言,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还可以是使用第二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平均传输速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均传输速度越低,将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或者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设定得越高。
在实施方式中,主要对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是分组交换呼叫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也可以是线路交换呼叫。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也可以是通过线路交换呼叫而占有无线资源的时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实现提供公平的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以及上位节点。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提供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所述第一呼叫类型是通过时间分割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所述第二呼叫类型是根据传输速度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测定部,其测定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和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以及设定部,其根据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在受理所述第一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优先度,并根据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 在受理所述第二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优先度, 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应用所述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应用所述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调度顺序的控制中使用所述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在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分配传输速度的控制中使用所述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是使用所述第一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数据量,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是使用所述第二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数据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是使用所述第一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平均传输速度,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是使用所述第二呼叫类型在预定期间所进行的通信的平均传输速度。
5.一种设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的上位节点,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所述第一呼叫类型是通过时间分割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所述第二呼叫类型是根据传输速度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所述上位节点的特征在于, 具备测定部,其测定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和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 设定部,其根据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在受理所述第一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优先度,并根据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 在受理所述第二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作为所述第二呼叫类型的优先度;以及通知部,其向所述无线基站通知由所述设定部所设定的所述第一呼叫类型的优先度, 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应用所述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 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应用所述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全文摘要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提供第一呼叫类型和第二呼叫类型,所述第一呼叫类型是通过时间分割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所述第二呼叫类型是根据传输速度来分配无线资源的呼叫类型。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测定部(42),其测定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和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设定部(44),其根据第一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在受理第一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并根据第二呼叫类型的使用效果,在受理第二呼叫类型时设定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不依赖于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地应用第一使用效果优先度。根据无线区间的拥挤状况应用第二使用效果优先度。
文档编号H04W28/02GK102187728SQ20098014098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4日
发明者林贵裕, 保田佳之, 诹访裕一, 片山研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