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1421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具有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耳机,该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外耳道中。
背景技术
常规地,作为在使用时附接到耳廓的耳机,已知有一种不具有插入外耳道的突起部的耳机,即,所谓的耳机型头戴耳机。这种类型耳机的实例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号H4-050718中有所记载。这种类型的耳机例如具有动态型驱动单元并通过振动驱动单元中的膜片产生声音。图7不出了常规耳机结构的截面图。参考图7,耳机的一后壳体813装设有位于后壳体813内的驱动单元841。而且,套接在后壳体813的末端(图7中的下端)的环状前壳体812固定驱动单元841。此外,通道状的线缆固持部815从后壳体813的后表面延伸出并装纳电线缆891,电线缆的一端连接到驱动单元841,而另一端连接到未示出的音频设备,如未示出的音乐播放器、电视、收音机或录像机。而且,驱动单元841包括形成磁路的一磁体843、一板844和一轭铁845 ;以及形成振动系统的一膜片846和一音圈847。具体地,板844和轭铁845紧固到盘状磁体843的两侧。磁体843例如是衫钴磁体。此外,在板844和轭铁845相对的空间中形成了一磁隙,且紧固到膜片846的音圈847插入该磁隙中。膜片846例如是聚酯膜。具有许多相对大的开口的网状保护板848设置在耳机前,即在膜片846的前侧(图7的下侧)。在磁体843、板844和轭铁845的中央形成有通孔849,且由聚氨酯泡沫等制成的电阻材料871埋设在该通孔849中。而且,在驱动单元841中形成有多个孔870。当耳机附接到耳廓的凹部中时,设置在耳机前的保护板848与外耳道的入口相对,且由膜片846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通过保护板848的开口进入外耳道的内部并到达耳膜。然而,在常规耳机中,耳机被附接到耳廓的凹部,这带来了不良的佩戴性。尤其是当用户不是处于静止状态下例如在行走的情况下,耳机有时会掉出耳廓。此外,不良的佩戴性使得与外耳道的位置关系不稳定,并进而使得进入外耳道的声音的音量和音质不稳定。因此,在近些年已提供一种具有由带弹性的软橡胶等制成的耳垫的耳机,该耳垫被插入外耳道中。这种类型的耳机通过将柔性耳垫插入外耳道中而被附接,并因此能够可靠地附接到耳廓并且不会在行走过程中掉出耳廓。此外,耳垫由带弹性的材料制成并因此可根据外耳道的形状容易地弹性变形,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佩戴感。然而,当柔性耳垫被插入外耳道中时,被外耳道压迫并变形的耳垫阻挡外耳道的内部和外界之间的连通,从而阻止从耳机进入外耳道的声音传到外界。这会使所谓的声音清透度变差并且产生浑浊或不清澈的声音等,进而降低音质。此外,在低频段中有时会出现耳垫的共鸣。

发明内容
因此,提出本申请来解决常规耳机的前述问题,且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下的耳机,其中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外耳道中的外耳道插入部件可从外壳上拆离,从而由软材料制成的外耳道插入部件能够在注重佩戴性的情况下附接到该外壳,而由硬材料制成的外耳道插入部件能够在注重音质的情况下附接到该外壳,从而耳机能够恰当地适应于多种不同使用场合,以提供高佩戴性和良好的佩戴感,并且在让声音顺利地传到外界的情形下重现清楚的低音和清澈的中高音,从而提供高音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包括一外耳道插入部件,所述外耳道 插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可插入外耳道中;一外壳,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可从所述外壳上拆离;和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外壳内以产生声音,其中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包括弹性可变形的一软插入部件和高刚性的一硬插入部件;且所述软插入部件和所述硬插入部件被选择性地附接到所述外壳。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种耳机中,外壳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驱动单元前形成的一截锥形前空间,与前空间的前端连通以使声音可进入外耳道的一导音孔,和在驱动单元的后侧形成的一圆柱形后空间;且所述后空间包括朝侧向敞开的一音调控制孔。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的又一种耳机中,在后空间中与驱动单元相对的一表面是一平面;所述后空间具有向侧向敞开的一空气控制孔;且所述前空间具有向前敞开的一空气控制孔。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的再一种耳机中,外壳的轮廓和附接到外壳的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轮廓关于沿纵向延伸的轴线是轴对称的。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种耳机中,软插入部件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的圆柱形主体部,和一弹性可变形部,该弹性可变形部连接到主体部的末端并且倾斜地从该主体部的末端朝向主体部的后端张开;所述弹性可变形部包括从主体部的末端侧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 ;且主体部包括多个槽,所述多个槽轴向延伸并在主体部的外周表面中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开口的部位处形成;且当弹性可变形部变形且压靠在主体部的外周表面上的情形下,开口与对应于所述开口的槽重叠。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的再一种耳机中,所述硬插入部件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的一圆柱形主体部,和一凸起,该凸起的外表面倾斜地从主体部的末端朝向该主体部的后端张开,且所述凸起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使得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变形。根据本申请,在所述耳机中,其中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外耳道中的外耳道插入部件可从外壳上拆离。故而,由软材料制成的外耳道插入部件能在注重佩戴性的情况下附接到外壳,而由硬材料制成的外耳道插入部件能在注重音质的情况下附接到外壳。因此,该耳机能恰当地适应于多种不同使用场合,以提供高佩戴性和良好的佩戴感,且在声音顺利地传到外界的情形下重现清楚的低音和清澈的中高音,从而改善音质。


本申请的结构和工作的组织和方式连同本申请其它的目的和优点将可以从与附图有关的下文的具体说明中得到最好的了解,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其中图I是图示了沿图2C的线A-A截取的、本申请的耳机的使用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了图I的耳机的五侧视图,其中图2A是俯视图;图2B为左视图;图2C为后视图;图2D为右视图;且图2E为前视图;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耳垫的四侧视图,其中图3A是从左视图;图3B为后视图;图3C为右视图;且图3D为前视图;图4是图3的耳垫的截面图,其中图4A是沿图3B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且图4B为沿图3B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图示了沿图6C的线D-D截取的、本申请的耳机的使用的截面图;图6是图示了图5的耳机的五侧视图,其中图6A是俯视图;图68为左视图;图6〇为后视图;图6D为右视图;图6E为前视图;以及图7是图示了常规耳机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尽管本申请能很容易地按不同形式实施,但仍在附图中示出且将在本文中详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应该被认为是本申请原理的一个范例,并不打算将本申请局限于所示的那些内容。在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种不同元件的结构和运动的方向性表示,即上、下、左、右、前、后等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位于附图所示的位置中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然而,如果元件位置的说明改变了,应认为这些表示也相应改变。参考图I-图2,耳机10在使用时被附接到用户的耳廓并且是紧凑型音频发生器,其由音频信号(作为电信号)驱动并重现音频信号。此外,耳机10具有作为壳体的外壳11,其结合有用于通过重现音频信号来产生声音的作为扬声器的驱动单元41,且作为使用的第一实施例,耳机还具有作为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耳垫50,耳垫安装在外壳11上并且至少其末端部55能被插入用户的外耳道中。外壳11包括位于该外壳前侧上的前外壳12、连接到前外壳12的基底座12a的后侧的截锥形后外壳13。此外,如图I所示,驱动单元41可被固持在外壳11内,且驱动单元的前部和后部(图I中的上侧和下侧)被置于前外壳12和后外壳13之间。驱动单元41是所谓动态型的,且具有与“相关技术的说明”的段落中说明的常规耳机的驱动单元841相 同的结构。具体地,常规耳机的驱动单元841的说明可被用作驱动单元41的说明。此外,封闭后外壳13的后表面的一后表面部13a是大体上呈板状的部件,从而在外壳11中在驱动单元41的后侧(图I中为下侧)形成一后空间24。后空间24总体上呈圆柱形且更具体地是一截锥形和圆柱形的组合空间。尽管在后空间24中与驱动单元41相对的表面是后表面部13a的内表面并且是与驱动单元41的膜片相对的平面,但该表面可以是稍弯曲的、具有图I所示的大曲率半径的略微呈弧形的表面。尽管外壳11由金属制成,更具体地由如铝、钢、铜和它们的合金制成,但外壳11也可以由具有相对大的比重的硬树脂、水晶等制成。而且,后外壳13设有附接于其上的、圆柱形线缆固持部15的上端,该圆柱形线缆固持部15封住并固持电线缆91的一部分,电线缆91的一端连接到驱动单元41。线缆固持部15可以与后外壳13—体成形。而且,电线缆91从线缆固持部15的下端延伸出。在图2B-2E中,关于电线缆91的视图,仅示出邻近线缆固持部15的部分,而为了图示方便其他部分被省略。电线缆91的另一端(未示出)连接到音频设备(未示 出),如音乐播放器、电视、收音机或录像机。除了圆柱型基底座12a之外,前外壳12包括从底部12a向前突起的一截头的锥形部16,和从锥形部16的末端突起的一圆柱形插入件安装部17。锥形部16的末端的直径小于其底端(连接到基底座12a的部分)的直径,从而在外壳11中在驱动单元41的前侧(即图I中的上侧)形成呈截锥形空间的一前空间21。而且,在插入件安装部17中形成有一个作为呈圆柱形开口的导音孔的一外壳导音孔22,该外壳导音孔的后端与前空间21连通而其前端是敞开的。因此,由驱动单元41产生的声音通过前空间21和外壳导音孔22进入用户的外耳道。锥形部16形成为使得其末端的中轴线与底端的中轴线相一致。因此,除了线缆固持部15和电线缆91之外,包括外壳11和耳垫50的耳机10的轮廓当如图2E所示从前侧观看时呈圆形,并且当如图2A、2B和2D所示从侧面观看时关于轴线是轴对称的。此外,作为空气控制孔的一前气道25用作排气口且在前外壳12的锥形部16中形成。前气道25是具有圆形截面的孔,其形成为穿过锥形部16并且将前空间21与外界连通以使得前空间21中的空气能被排出到外界。前气道25在锥形部16中靠近基底座12a的部分形成,即在面向前方的表面部形成。换句话说,前气道25形成为面向前方以使得前空间21中的空气能够向前排出。尽管前气道25的直径例如可以为I. 2_,但该直径可以根据驱动单元41的性能、前空间21的尺寸或其他因素而改变。此外,作为空气控制孔的后气道28 (其用作排气口 )、和作为音调控制孔的第一控制孔27a、第二控制孔27b以及第三控制孔27c在后外壳13的圆柱形侧面部13b中形成。在第一控制孔27a、第二控制孔27b以及第三控制孔27c —起描述的情况下,这些孔将被称作控制孔27。后气道28是具有圆形截面的孔,其形成为穿过后外壳13的侧面部13b,并且将后空间24与外界连通以使得后空间24中的空气能被排出到外界。后气道28面向侧向地形成,以使得后空间24中的空气侧向地排出。尽管后气道28的直径预设为等于前气道25的直径,但是所述直径可以根据驱动单元41的性能、后空间24的尺寸或其他因素而改变。具有相同直径的排气口、即前气道25和后气道28如上所述地分别设置在前空间21和后空间24中,从而使得校正声音失真和回音并降低驱动单元41的膜片上的载荷成为可能。此外,第一控制孔27a、第二控制孔27b和第三控制孔27c均是具有圆形截面的孔,其形成为穿过后外壳13的侧面部13b并且面向侧向,且将后空间24与外界连通。另外,第一控制孔27a、第二控制孔27b和第三控制孔27c邻近后气道28并且在后外壳13中在相同的圆周上直列式设置。此外,这些孔形成为使得第一控制孔27a的直径小于后气道28的直径,且第二控制孔27b的直径小于第一控制孔27a的直径,且第三控制孔27c的直径小于第二控制孔27b的直径。第二控制孔27b的直径和第三控制孔27c的直径也可以相等地形成。控制孔27a的直径优选例如为O. Smm0通过将第一控制孔27a的直径设置为该值,可以控制大约1200Hz的频段的声音,以提供更平滑的频率响应,并且改善音质。而且,第二控制孔27b的直径优选例如为O. 4_。通过将第二控制孔27b的直径设置为该值,可以控制大约200Hz的频段的声音,以提供更平滑的频率响应,并且改善音质。而且,第三控制孔27c的直径优选例如为小于O. 4_。通过将第三控制孔27c的直径设置为该值,可以控制低 于第二控制孔27b的频段的声音,以提供更平滑的频率响应,并且改善音质。如果第二控制孔27b的直径设成等于第三控制孔27c的直径,如这些孔为两个第二控制孔27b的情况下,大约200Hz的频段的声音以不同于仅使用一个控制孔的情形的响应被控制。尽管在图示的实例中提供了三个音调控制孔27,即第一控制孔27a、第二控制孔27b和第三控制孔27c,但音调控制孔27的数目可以为一或两个,或者多于四个。此外,音调控制孔27的直径可以根据待控制的声音的频段而改变。更具体地,为了控制低频段声音,音调控制孔27的直径将减小。为了控制高频段声音,音调控制孔27的直径将增大。换句话说,这些音调控制孔27通过这些孔的直径来决定待控制的范围,通过孔的数目来控制特性,且控制会带来声音的开放感的空气平衡。而且,在后外壳13的侧表面部13b中形成的后气道28和音调控制孔27设置在相同的圆周上,控制孔借此设置在距驱动单元相同间距的位置处,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声
曰 而且,外壳11容纳驱动单元41且包括分别位于驱动单元41的前侧和后侧的前空间21和后空间24。外壳11由金属制成,其是比重大于树脂等的高刚性材料。因此,外壳11有利地作用为前空间21和后空间24的声音空间,从而使得低音厚实而中高音清澈。此夕卜,外壳11的轮廓当从侧向观看时关于轴线是轴对称的,且因此前空间21的形状和后空间24的形状关于该轴线是轴对称的,从而能够产生不失真的声音。而且,耳垫50通过一安装转接器14安装在插入安装部17上。安装转接器14是由与外壳11相同的材料制成的圆柱形部件,且安装转接器14的下端被插入到插入安装部17的内周表面内,即容纳凹口部17a内,该容纳凹口部17a在外壳导音孔22的周面上形成。尽管安装转接器14可以通过将安装转接器14的下端紧配到容纳凹口部17a中而固定到容纳凹口部17a,但优选的是通过在安装转接器14的下端和容纳凹口部17a上形成螺纹槽并将安装转接器14a的下端拧入容纳凹口部17a来将安装转接器14固定到容纳凹口部17a。此外,形成有转接器导音孔14b,其用作在安装转接器14中朝前后端敞开的圆柱形开口的导音孔。转接器导音孔14b的内径优选等于外壳导音孔22的内径值。而且,耳垫50是一软插入部件,其由软弹性变形材料如硅橡胶制成并且是一体成形部件,且耳垫包括围绕着安装转接器14紧配的一圆柱形主体部51,和作为弹性可变形部的一帽部53,该帽部53倾斜地从该主体部51的末端朝向该主体部的后端张开。在主体部51的后端形成有朝内突起的厚的法兰形接合凸部52。接合凸部52与在安装转接器14中形成的槽形接合凹部14a接合,从而防止耳垫50从安装转接器14上脱离。
耳垫50整体上呈蘑菇形或伞形。在耳垫50的一末端部55处,主体部51的末端连接到帽部53的末端,而空腔部65在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和帽部53的内周表面之间形成。而且,在主体部51的中央形成有垫导音孔61,该垫导音孔作为呈前后端敞开的圆柱形开口的导音孔。借助于耳垫50通过安装转接器安装在插入件安装部17上,垫导音孔61通过转接器导音孔14b与外壳导音孔22连通。此外,帽部53包括向后张开的一截锥形前半部53a和一圆柱形后半部53b,其从前半部53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帽部53比主体部51薄且是柔性的。因此,帽部53受力后能容易地弹性变形。相应地,当耳垫50被插入外耳道中时,帽部53弹性变形从而紧配在外耳道的内表面,而又不损害该内表面,并且帽部53与外耳道的内表面紧密接触,而又不对该内表面施加反作用力,从而提供良好的佩戴和适配感等。此外,当从末端观看时,多个(图示的实例为六个)径向延伸的狭缝状开口 62在帽部53的前半部53a中形成。当用户佩戴耳机10时,耳垫50被插入外耳道中,且帽部53阻挡外耳道的内部与外界之间的连通。然而,由于所述开口 62的存在,外耳道的内部与外 界连通。因此,即使在用户佩戴耳机10的情形下,外部环境声音如警报仍可以进入外耳道的内部并到达耳膜,从而不会降低安全性。此外,外耳道中的空气可通过开口 62排出到外界,从而减少来自于驱动单元41且穿过外壳导音孔22和垫导音孔61并进入外耳道内部的声音的压力感、音质的浑浊度等。这改善了低音的清楚度且提供清澈的中高音。而且,来自于驱动单元41的声音不会压迫耳膜,因此,耳机10还有利于健康。在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中,形成有多个垫槽63,每一个垫槽均作为分别在对应于开口 62的部位沿主体部51的前后方向(即轴向)延伸的槽。因此,即使在耳垫50被插入外耳道时帽部53变形并压靠在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开口 62仍与对应的垫槽63重叠,从而维持外耳道的内部和外界之间的连通。参考图3-图4,其示出了耳垫50的结构,主体部51的末端通过末端连接部54连接到帽部53的末端,且每个开口 62的末端通过连通凹口 64与垫导音孔61的末端连通。而且,在耳垫50的圆形末端部55中,末端连接部54和连通凹口 64交替设置。因此,来自于驱动单元41且通过外壳导音孔22、转接器导音孔14b和垫导音孔61进入外耳道内部的声音部分地通过连通凹口 64从开口 62传到外界。因此,减少了声音的压力感、音质的浑浊度等,从而使得声音清澈。末端连接部54如图4A所示比帽部53厚并因此具有比帽部53高的刚性且不能变形。此外,设置在各个末端连接部54之间的连通凹口 64形成为当从侧面观看时,从末端部55的末端边缘、即末端连接部54的末端边缘向后凹入。因此,即使在耳垫50插入外耳道中时帽部53变形的情况下,连通凹口 64仍未被阻挡,而是维持垫导音孔61和开口 62之间的连通。如上所述,即使在帽部53变形并且不仅压靠在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上而且压靠在锥形部16的表面上的情况下,开口 62和垫槽63仍彼此连通。因此,可靠地保证了从垫导音孔61通过连通凹口 64、开口 62和垫槽63到达外界的声音通路,故而可靠地减少了压力感、音质的浑浊度等,且维持了清澈的声音。此外,如图4B所示,开口 62的末端优选形成为分别地延续到垫槽63的末端。在此情况下,即使在帽部53显著变形的情况下,仍可靠地维持开口 62和垫槽63之间的连通。而且,在帽部53的前半部53a中,当从前侧观看时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 62如图3D所示地形成。因此,由于开口 62的存在,前半部53a的刚性降低且可变形。因此,当耳垫50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不止前半部53a,而是整个帽部53是柔性的且可弹性变形,从而适配外耳道的内表面形状。因而,本申请不会损害外耳道,而且提供高安全性。而且,帽部53与外耳道的内表面紧密接触而又不施加反作用力在该内表面上,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佩戴感、适配感等,以及防止耳机10从耳朵脱离。在所示出的实例中,开口 62、垫槽63和连通凹口 64的数目都是六个。但是这些数目不一定是六个,而可以是五个或更少或者七个或更多。如上所述,通过安装转接器14将由软材料制成的耳垫50安装在插入安装部17上,将提高耳机10的佩戴性。因此,带有由软材料制成的耳垫50的耳机在用户进行活动例如行走的情况下是有利的。此外,由于如上所述的开口 62等的存在,外耳道的内部与该外耳道的外界连通,且因此,外部环境声音如警报可进入外耳道的内部并到达耳膜,从而实现良好的音质而不降低安全性。 参考图5-图6,作为外耳道插入部件的一耳塞70被安装在外壳11上,至少该耳塞的一末端部75可插入用户的外耳道中。耳塞70是一硬插入部件且由与外壳11相同的金属等制成,即由具有大比重的高刚性硬材料制成。而且,耳塞70是一体成形部件且包括一圆柱形主体部71和一厚的凸起74,凸起74的外表面倾斜地从主体部71的末端朝向该主体部的后端张开。所述主体部71的从凸起74向后延伸的部分是一安装部72。安装部72被插入外壳11的插入安装部17的内周表面内,即在外壳导音孔22的周面上形成的容纳凹口部17a内。尽管耳塞70可以通过将安装部72紧配到容纳凹口部17a内而固定到容纳凹口部17a,但优选的是通过在安装部72和容纳凹口部17a上形成螺纹槽并且将安装部72拧入容纳凹口部17a中来将耳塞70固定到容纳凹口部17a。而且,这里形成有一耳塞导音孔73,该耳塞导音孔是在主体部71中央的前后端敞开的圆柱形开口的导音孔。通过将耳塞70安装在插入安装部17上,耳塞导音孔73与外壳导音孔22连通。耳塞导音孔73的内径优选等于外壳导音孔22的内径值。凸起74具有一截锥形轮廓,且末端部75的外径在凸起74上是最小的且沿下侧增大。具体地,凸起74具有渐缩的外表面,并因而能够容易地插入外耳道中。凸起74的最大外径优选大于外壳11的插入安装部17的上端的外径。此外,除了线缆固持部15和电线缆91之外,包括外壳11和耳塞70的耳机10的轮廓当如图6E所示地从前侧观看时呈圆形,且当如图6A,6B和6D所示地从侧面观看时关于轴线是轴对称的。而且,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耳塞70的凸起74通过压迫外耳道的内表面而变形,从而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与凸起74的外表面紧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凸起74的外表面是渐缩的,且因此当凸起74被插入外耳道中时,外耳道的内表面能够平顺地变形,从而防止损害外耳道,且提供了外耳道的内表面与凸起74的外表面的紧密接触,从而提供良好的佩戴感和适配感等。另外,包含凸起74的耳塞70是由具有大比重的高刚性硬材料形成的,所以耳塞70并不与来自驱动单元41的声音产生共鸣。由此提高了音质。此外,当凸起74被插入到外耳道时,耳塞导音孔73并没有变形。因此,来自驱动单元41的声音进入外耳道而不使声音失真,由此提闻首质。
如前所述,在图6中,耳机10包括至少一部分可插入外耳道中的外耳道插入部件,该外耳道插入部件可从其上拆离的外壳11,以及设置在外壳11中以产生声音的驱动单元41,其中该外耳道插入部件包括弹性可变形耳垫50和高刚性耳塞70,该耳垫50和耳塞70有选择地附接到外壳11上。这使得用户能够根据耳机10的使用恰当地选择耳垫50或耳塞70并且将其安装在外壳11上。例如,允许用户在注重佩戴性例如在户外行走的情况下选择耳垫50,而在注重音质如在室内听音乐的情况下选择耳塞70。因此,耳机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使用场合,以提供高佩戴性以及良好的佩戴感,并且提供高音质。此外,外壳11由金属制成并且包括在驱动单元41的前侧形成的截锥形前空间21,与前空间21的前端连通从而使得声音进入外耳道的外壳导音孔22,和在驱动单元41的后侧形成的圆柱形后空间24。后空间24包括向侧面敞开的音调控制孔27。如上所述,外壳11容纳驱动单元41且包括分别位于驱动单元41的前侧和后侧的前空间21和后空间24。而且,外壳11由金属制成,其是具有大比重的高刚性材料。因此,外壳11有利地用作前空间21和后空间24的声音空间,由此能够产生厚实的低音和清澈的中高音,并因而提供良好的声学特性。此外,音调控制孔27能够恰当地控制位于所希望的频段的音调。而且,在后空间24中与驱动单元41相对的表面是一平面。后空间24具有向侧面敞开的后气道28,且前空间21具有向前敞开的前气道25。这能够校正声音失真和回音,并且能够降低驱动单元41的膜片上的载荷。而且,外壳11的轮廓和附接到外壳11的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轮廓关于沿纵向延伸的轴线是轴对称的。这能够产生不失真的声音。此外,耳垫50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垫导音孔61的圆柱形主体部51,和连接到该主体部51的末端并且倾斜地从主体部51的末端朝向该主体部的后端张开的帽部53。帽部53包括从主体部51的末端侧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 62,且主体部51包括轴向延伸的垫槽63,垫槽在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中分别在对应于开口 62的部位处形成。当帽部53变形且压靠在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上时,开口 62与对应的垫槽63重叠。因此,即使在耳垫50插入外耳道时帽部53变形且压靠在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外耳道的内部与外界之间的连通。因此,外部环境声音例如警报可进入外耳道的内部并且到达耳膜,因此安全性不会降低。此外,在外耳道中的空气通过开口 62被排出到外界,从而降低了从耳机10进入外耳道内部的声音的压力感、浑浊感等。这改善了低音的清楚度并且提供了清澈的中高音。而且来自耳机10的声音不会压迫耳膜,且因此耳机10能有利于健康。而且,耳塞70是由金属制成并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耳塞导音孔73的圆柱形主体部71,以及凸起74,该凸起74的外表面倾斜地从主体部71的末端朝向该主体部的后端张开。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凸起74使得外耳道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变形。这提供了良好佩戴感和适配感,并且使得低音清楚而中高音清澈。此外,当凸起74被插入外耳道中时,耳塞导音孔73未变形。因此,来自驱动单元41的声音进入外耳道时不会有声音失真,从而提供了良好的音质。
本申请适用于具有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耳机,其中该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外耳道中。尽管已示出和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是人们可以设想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作出各种变更,而不背离之前 的说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耳机(10),包括 一外耳道插入部件,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可插入到外耳道中; 一外壳(11),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可从所述外壳上拆离;以及 一驱动单元(41),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外壳(11)中以产生声音; 其中,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包括弹性可变形的一软插入部件(50)和高刚性的一硬插入部件(70)。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耳机(10),其中所述软插入部件(50)和所述硬插入部件(70)可选择性地附接到所述外壳(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10),其中所述外壳(11)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所述驱动单元(41)的前侧形成的一截锥形前空间(21),与所述前空间(21)的前端连通以使得声音可进入外耳道的一导音孔(22),以及在所述驱动单元(41)的后侧形成的一圆柱形后空间(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10),其中所述后空间(24)包括向侧面敞开的一音调控制孔(2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10),其中 在所述后空间(24)中与所述驱动单元(41)相对的一表面是一平面; 所述后空间(24)具有向侧面敞开的一空气控制孔(28);以及 所述前空间(21)具有向前敞开的一空气控制孔(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10),其中所述外壳(11)的轮廓和附接到所述外壳(11)的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轮廓关于沿纵向延伸的轴线是轴对称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软插入部件(50)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61)的圆柱形主体部(51),和一弹性可变形部(53),所述弹性可变形部连接到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并且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 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包括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侧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62);以及 所述主体部(51)包括多个槽(63),所述多个槽(63)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中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开口(62)的部位处形成;以及 在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变形且压靠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所述开口(62)与对应的所述槽(63)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耳机(10),其中所述外壳(11)的轮廓和附接到所述外壳(11)的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轮廓关于沿纵向延伸的轴线是轴对称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软插入部件(50)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61)的圆柱形主体部(51),和一弹性可变形部(53),所述弹性可变形部连接到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末端并且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 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包括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侧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62);以及 所述主体部(51)包括多个槽(63),所述多个槽(63)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中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开口(62)的部位处形成;以及 在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变形且压靠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所述开口(62)与对应的所述槽(63)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硬插入部件(70)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73)的圆柱形主体部(71),和一凸起(74),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7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以及 所述凸起(74)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使所述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软插入部件(50)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61)的圆柱形主体部(51),和一弹性可变形部(53),所述弹性可变形部连接到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末端并且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 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包括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侧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62);以及 所述主体部(51)包括槽(63),所述槽(63)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主体部(51)的外周表面中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开口(62)的部位处形成;以及 在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变形且压靠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所述开口(62)与对应的所述槽(63)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硬插入部件(70)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73)的圆柱形主体部(71),和一凸起(74),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7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以及 所述凸起(74)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使所述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10),其中所述外壳(11)的轮廓和附接到所述外壳(11)的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的轮廓关于沿纵向延伸的轴线是轴对称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软插入部件(50)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61)的圆柱形主体部(51),和一弹性可变形部(53),所述弹性可变形部连接到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并且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 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包括从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末端侧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62);以及 所述主体部(51)包括多个槽(63),所述多个槽(63)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中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开口(62)的部位处形成;以及 在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变形且压靠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所述开口(62)与对应的所述槽(63)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硬插入部件(70)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73)的圆柱形主体部(71),和一凸起(74),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7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以及所述凸起(74)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使所述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变形。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软插入部件(50)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61)的圆柱形主体部(51),和一弹性可变形部(53),所述弹性可变形部连接到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并且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 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包括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 (62);以及 所述主体部(51)包括多个槽(63),所述多个槽(63)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中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开口(62)的部位处形成;以及在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变形且压靠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所述开口(62)与对应的所述槽(63)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硬插入部件(70)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73)的圆柱形主体部(71),和一凸起(74),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7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以及 所述凸起(74)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使所述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变形。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软插入部件(50)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61)的圆柱形主体部(51),和一弹性可变形部(53),所述弹性可变形部连接到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并且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51)的末端朝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 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包括从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末端观看时呈径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状开口(62);以及 所述主体部(51)包括多个槽(63),所述多个槽(63)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中在分别对应于所述开口(62)的部位处形成;以及 在所述弹性可变形部(53)变形且压靠在所述主体部(51)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情况下,所述开口(62)与对应的所述槽(63)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硬插入部件(70)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73)的圆柱形主体部(71),和一凸起(74),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71)的末端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以及 所述凸起(74)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使所述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变形。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10),其中 所述硬插入部件(70)由金属制成且包括在其中央形成有导音孔(73)的圆柱形主体部(71),和一凸起(74),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倾斜地从所述主体部(71)的末端朝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张开;以及 所述凸起(74)当被插入外耳道中时使所述外耳道的至少一部分内表面变形。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一外耳道插入部件、一外壳和一驱动单元。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的一部分可插入外耳道中。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可从所述外壳上拆离。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用于产生声音。所述外耳道插入部件还包括弹性可变形的一软插入部件和高刚性的一硬插入部件。
文档编号H04R1/10GK102648639SQ201080048384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5日
发明者细尾满, 金子智也, 青柳良美 申请人:史奈斯特股份有限公司, 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