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及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0917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及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及网络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之间的文件传输、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用户往往需要的不仅是将文件传输给对方, 而且需要和对方进行对文件的讨论、分析或修改等等操作。但是目前主流的技术,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或彩信等,通常都是完成了将文件传给对方,而不能实现用户在之后的讨论、分析或修改等过程中对文件的相互操作。现有技术中实现同步多用户对文件操作控制的技术,通常是基于一个同步服务器来实现的。例如谷歌的wave技术和申请号200910076787公开的ー种OFFICE文档编辑多点远程同步的技术。其中,wave技术主要是不同用户都登陆ー个云中的服务器,文档放在云上,不同用户都将各自的操作通过即时通信技术传给服务器,在由云中的服务器把最近的文档的内容呈献给用户。申请号200910076787公开的技术涉及OFFICE文档编辑多点远程同步技术领域,提出的方法包括第一客户端不间断检测当前处于编辑状态的第一 OFFICE文档的编辑进度,若有编辑完成的文档片段产生,则将编辑完成的文档片段传送至文档同步服务器上;第二客户端不间断检测文档同步服务器上的文档片段,若发现了新文档片段,则将该新文档片段复制到第二 OFFICE文档的与第一 OFFICE文档对应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第一 OFFICE文档编辑完毕。微软Netmeeting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互动操作的解决方案,Netmeeting技术可以通过视频传输实现文件共享。上述方案适用于与具有足够带宽资源的网络通信。如果将Netmeeting技术直接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视频传输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很难做到满足实时性要求。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流媒体基本上都需要3秒以上的缓冲区,而如果文件的互动操作需要引入3秒的时延,那么业务质量就很难保证。此外,Video Sharing业务以及远程控制业务也能实现用户对远程数据的访问。其中,Video Sharing是ー个单向的视频业务,无法实现双向的互动控制。远程控制业务通常也是单向控制的业务,无法实现双向的互动控制。而且上述技术也会涉及需要足够的带宽资源传输数据,如果直接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也会存在时延过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有效的技术方案,在现有的网络资源下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g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特别通过建立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其后将一端的操作信息传送至对端,保证两者之间执行相同的操作,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操作。
为了实现本发明之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终端A与终端B建立点对点连接;所述终端A或終端B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由发起端发送至另一端;所述另一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相应操作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使得終端A与終端B对所述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包括互操作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互操作模块,用于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传递给所述收发模块;所述收发模块,用干与其他終端建立点对点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发送至连接终端,当收到所述连接终端的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时,传递给所述互操作模块;所述互操作模块还用于根据连接终端的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保持与所述连接終端对所述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能够基于现有的通信网络,建立点对点的连接,一端的用户对选定的应用操作之后,将相关操作信息传送至对端,保证两者之间执行相同的操作,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操作。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无需建立专有服务器对用户的互动操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有效降低了提供此项服务的成本。此外,用户无需登录专有服务器直接建立点对点连接,免去了用户登陆服务器的麻烦,同时用户之间操作可以通过点对点直接传输的,有效降低互动操作时延,提升系统性能。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对现有通信系统的改动很小,不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而且实现简单、高效。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用户获取自身的公网IP和端口号并发送的示意图;图3为用户向对端反馈公网IP和端口号的示意图;图4为双方建立点对点连接的示意图;图5为单向切换式电子地图互动操作的流程图;图6为双向冲突规避式的电子地图互动操作的流程图;图7为单向切换式互动文件操作流程图;图8为双向冲突规避式互动文件操作流程图;图9本发明实施例点对点互动操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參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实现本发明之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終端A与終端B建立点对点连接;所述终端A或終端B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由发起端发送至另一端;所述另一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相应操作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使得終端A与終端B对所述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如图I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SllO :终端A与终端B建立点对点连接。 通常,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操作都需要通过中间的服务器监控,即用户需要首先登陆到服务器之后,才能进行其后的相关操作。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方案可以在不具备专用服务器的条件下,終端之间在建立点对点连接后也可以实现互动操作。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終端A与終端B建立点对点连接包括以下步骤发起终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获取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其后,发起终端将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经短消息发送至待连接终端;待连接终端根据获得的发起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向发起终端发送数据包,其中,数据包携帯待连接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这样发起終端和待连接终端就可以通过双方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建立点对点连接。通常,在网络中实现点对点连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I)用户如何获取自己的公网IP和端口号在现有IPv4为主的网络环境中,不论终端是直接上网,还是通过WiFi上网,都会经过ー个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设备,因此用户终端上网实际得到的只是ー个局域网内的私有IP地址和端口号。通过私有IP地址和端口号,局域网以外的用户是不能访问到本用户的。所以如果用户想要被外部用户访问到,需要告诉外部用户其公网IP和端口号。目前有很多服务器可以提供用户公网IP和端口号的查询服务,例如STUN服务器(免费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器)。此外,即时聊天网络工具QQ或MSN等服务也可以自己搭建服务器来记录存储用户的公网IP和端口号信息。2)用户将自己的公网IP和端口号告知对端用户为了和对端用户建立点对点连接,还需要把自己的公网IP和端口号告诉对方,这样对端用户才可以发起连接请求,并建立点对点连接。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发短信通知对方其公网IP和端口号。此外,目前QQ或MSN等服务都是通过自建服务器来向想要建立点对点连接的用户提供相互的公网IP和端口号数据,通过服务器也可以实现公网IP和端口号的传递。自建服务器成本过高,对于ー些想要提供点对点小服务的应用开发商来说这个成本是不可接受的。同时在QQ或MSN上如果两个用户需要建立点对点连接之前,两个用户必须都要登陆到QQ或MSN的服务器上,如果一方没有登录,则无法建立点对点连接。如图2所示,为用户获取自身的公网IP和端口号并发送的示意图。分别包括以下步骤用户A选择启动与用户B的P2P连接;其后終端A向服务器Server发ー个请求;Server把经过NATl转换的公网IP和端口号作为内容发回给終端A ;終端A通过短信经短消息中心SMS把自己的公网IP和端口号发给终端B ;終端B根据接收到的短信头字段内容“STESDFASDG”获悉该短信是要发起和终端A的P2P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短信内容中的头字段“STESDFASDG”是ー个特殊标识,代表该短信是发起P2P连接的信令。如图3所示,为用户向对端反馈公网IP和端口号的示意图。終端B收到终端A的短信息后,向终端A的公网IP 201. 183. 10. 126:2030发空数据包,其中携带有终端B的公网IP和端口号。如图4所示,为双方建立点对点连接的示意图。当终端A收到来自终端B的数据包以后,回复ー个数据包给终端B,即向终端B的公网IP23. 102. I. 5:2647发空数据包。终端B收到来自终端A反馈的数据包以后,由于双方都具有对方的公网IP和端口号,两个用户之间的P2P连接完全建立。
S120:用户对某一应用进行操作,并将相关操作信息发送至连接的用户。在步骤S 120中,終端A或終端B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通过点对点连接由发起端发送至另一端。通常,在第一次传递相应操作信息时需要携帯与相应操作对应的应用。显然,双方已经默认或获知与相应操作对应的应用时,通常只需要传递相应的操作给对端。具体而言,相应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操作访问互联网的数据信息,或者访问终端A或終端B本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对数据信息进行选定、移动、増加、删除、查找、替换或复制操作。以访问互联网的数据信息为例,例如,当終端A(也可以是终端B)需要访问某ー个网页,同时也希望连接终端B也执行相同操作,则终端A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就是启动浏览器访问互联网某ー网页。当終端A执行所述操作的同吋,将其操作信息,包括启动的程序(即浏览器)、访问的内容(即互联网某一网页的网址)这些信息通过点对点连接通知終端B。其后終端B执行相同的操作,即可实现终端A和終端B互动,两者执行了相同的操作。显然,上述操作信息交互只是携带了操作的必要信息,不需要实时传递终端A屏幕上的所有信息,有效节省了带宽资源,提高了效率。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很好地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需要交互操作、共同访问第三方资源信息的需求,例如,可以适用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互动电子地图、互动游戏、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领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相应操作需要访问的数据只存放在終端A或終端B其中之ー时,还包括在对进行相应操作之前,需要访问的数据经由点对点连接发送至对端,使得終端A与終端B均具有所述需要访问的数据。以访问终端A或终端B本地的数据信息为例,例如访问终端B上的文档。启动互动操作之后,終端B选择需要访问存放于本地的文本b。其后終端B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的信息(需要访问文本b)经点对点连接发送到終点A。終端A捜索本地是否存在文本b,当发现本地不具备文本b吋,首先通过点对点连接向終端B索要该数据信息,終端B将文本b经由点对点连接发送给终端A。其后,当终端B对文本b进行相关操作时,终端A也可以对存放于终端A上的文本b进行相关操作。
双方对文本b的操作信息通过点对点连接通知对端。其后对端也执行相同的操作,即可实现终端A和終端B互动,两者执行相同的操作。双方可以对本地的文本b执行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对数据信息进行选定、移动、増加、删除、查找、替换或复制等操作。显然,上述操作信息交互只是携带了操作的必要信息,不需要实时传递双方屏幕上的所有信息,有效节省了带宽资源,提高了效率。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很好地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需要交互操作、共同访问本地相同的资源信息的需求,例如,可以适用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互动照片、互动视频、互动游戏等领域。S130 :对端用户根据接收到的相应操作对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在步骤S130中,另一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相应操作对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使得終端A与終端B对所述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由于双方均可以对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为了保持两端的信息一致,实现双方互动操作,则需要保持两端的操作及时更新,同时必须规定好冲突解决机制,即保证任何一方的 操作都传递到对端,对端也执行相同的操作。当两端都不操作时,能保证两端的信息都是完全一致。冲突解决机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冲突解决的算法,例如一旦发现有冲突,双方均不执行任何操作;或者在之前设定一方的控制权高优先级,发生冲突时,接受高优先级一方的控制命令,而拒绝另一方的控制命令,等等。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单向切換式解决冲突问题,对所述应用主动执行相应操作的终端为主控终端,另ー终端为被控終端;当主控终端完成对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之后,操作的控制权移交另ー终端,实现主控终端和被控终端的角色互換。显然,主动执行的一方应当理解为首先或始发启动相应操作的一方;相应操作发生后,将由对端重复这些相应操作。为了进ー步阐述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为单向切换式电子地图互动操作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用户同时访问互联网中的信息,例如,包括以下操作流程501 :用户首先激活点对点应用;502 :用户A选择要与用户B建立点对点连接,并成功建立点对点连接;503 :用户A选择激活互动地图业务;504 :通过点对点的方式,用户A将打开的地图參数传输给用户B,双方的終端均按照该命令向电子地图提供方发起请求;505 :本实施例中自动将点对点通信双方中的一方设定为电子地图的主控方,另ー方设定为被控方;506 :实时监控主控方对电子地图的操作;507 :判断是否有主控方对电子地图的操作;508 :将对电子地图的操作命令传输给被控方后,双方的终端均按照该命令向电子地图提供方发起请求;509 :判断是否主控方有移交对电子地图控制权的操作;510 :通知通信对端对电子地图控制权的转移,交换电子地图的主控方的和被控方。通过上述流程,可以确保用户可以互动的、实时的操作该地图,而且同时通信对端始終看到的是同一块地图信息以及相同的各种标识信息。显然,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有利于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流,通过某ー侧用户的具体操作、展示,能让对端用户更好获取相关信息。如图6所示,为双向冲突规避式的电子地图互动操作的流程图,例如包括以下操作流程601 :用户激活点对点应用;602 :用户A选择要与用户B建立点对点连接,并成功建立点对点连接;603 :用户A选择激活互动地图业务;604 :通过点对点的方式用户A打开的地图參数传输给用户B,双方的终端均按照 该命令向电子地图提供方发起请求;605 :实时监控通信双方对电子地图的操作;606 :判断是否有用户对电子地图进行操作;607 :将本端对电子地图的操作命令传递给通信对端;608 :通信双方都需要判断一下是否在相近的一段时间内通信双方均有对电子地图的控制操作;609 :通过相关的操作冲突避免机制解决冲突问题;610 :通过冲突避免机制,决策是否需要执行ー种操作;611 :双方的終端均按照该命令向电子地图提供方发起请求;612 :在双方的终端上均不执行任何操作。在上述实施例中,第609步的冲突解决机制可以采用现有的冲突解决算法,例如一旦发现有冲突,双方均不执行任何操作;或者在之前设定一方的控制权高优先级,发生冲突时,接受高优先级一方的控制命令,而拒绝另一方的控制命令,等等,针对冲突解决机制的详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如图7所示,为单向切换式互动文件操作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用户需要同时访问的是本地存放的数据信息,例如,包括以下操作流程701 :用户激活点对点应用;702 :用户A选择要与用户B建立点对点连接,并成功建立点对点连接;703 :用户A选择需要互动操作的文件/文件组;704 :当用户B中不存在上述数据时,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该文件/文件组从用户A传递到用户B,传递完成以后该文件/文件组同时存在于通信双方的終端上;705 自动将点对点通信双方中的一方设定为该文件/文件组的主控方,另一方设定为被控方;706 :实时监控主控方对文件/文件组的操作;707 :判断是否有主控方对文件/文件组的操作;708 :将对文件/文件组的操作命令传输给被控方后,在双方的终端上执行该操作;709 :判断是否主控方有移交对文件/文件组控制权的操作;710 :通知通信对端对文件/文件组控制权的转移,交换文件/文件组的主控方的和被控方。
如图8所示,为双向冲突规避式互动文件操作流程图,例如,包括以下操作流程801 :用户激活点对点应用;802 :用户A选择要与用户B建立点对点连接,并成功建立点对点连接;803 :用户A选择需要互动操作的文件/文件组;804 :当用户B中不存在上述数据时,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该文件/文件组从用户A传递到用户B,传递完成以后该文件/文件组同时存在于通信双方的終端上;805 :实时监控通信双方对文件/文件组的操作;806 :判断是否有用户对文件/文件组进行操作;
807 :将本端对文件/文件组的操作命令传递给通信对端;808:通信双方都需要判断一下是否在相近的一段时间内通信双方均有对文件/文件组的控制操作;809 :通过一定的操作冲突避免机制解决冲突问题;810 :通过冲突避免机制,决策是否需要执行ー种操作;811 :在双方的终端上执行对该文件/文件组的操作;812 :在双方的终端上均不执行任何操作。在上述实施例中,第809步的冲突解决机制可以采用现有的冲突解决算法,例如一旦发现有冲突,双方均不执行任何操作;或者在之前设定一方的控制权高优先级,发生冲突时,接受高优先级一方的控制命令,而拒绝另一方的控制命令,等等,针对冲突解决机制的详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法,可以确保用户可以互动的、实时的操作共同的数据信息,有利于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流,通过某ー侧用户的具体操作、展示,能让对端用户更好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可以应用于教学、导航、互动作业等需要实时交換的各种场合。相应于上述方法,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设备900,包括互操作模块920和收发模块910。其中,互操作模块920用于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传递给收发模块910。收发模块910用于与其他终端建立点对点连接,以及通过点对点连接将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发送至连接终端,当收到连接终端的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吋,传递给互操作模块920。具体而言,收发模块910与其他终端建立点对点连接包括收发模块910向服务器发起请求,获取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收发模块910将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经短消息发送至待连接终端;待连接终端根据发起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向收发模块910发送数据包,数据包携帯待连接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收发模块910和待连接终端通过双方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建立点对点连接。互操作模块920还用于根据连接终端的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对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保持与连接终端对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通常,在第一次传递相应操作信息时需要携帯与相应操作对应的应用。显然,双方已经默认或获知与相应操作对应的应用时,通常只需要传递相应的操作给对端。
互操作模块920进行的相应操作包括访问互联网的数据信息,或者访问本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对数据信息进行选定、移动、增加、删除、查找、替换或复制操作。进ー步而言,还包括判断模块930,当对应用进行相应操作需要访问数据时,判断模块930用于判断需要访问的数据存放的位置,并通知互操作模块920和收发模块910。当判断模块930判断需要访问的数据存在于连接终端之中时,在互操作模块920对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之前,收发模块910通过点对点连接从连接终端获取需要访问的数据。进ー步而言,还包括控制指示模块940,当互操作模块920主动执行相应操作吋,控制指示模块940指示连接终端为被控 終端,连接终端接收收发模块910发送的相应操作;当互操作模块920完成对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之后,控制指示模块940指示连接终端为主控終端,互操作模块920重复操作连接终端的相应操作。显然,主动执行的一方应当理解为首先或始发启动相应操作的一方;相应操作发生后,将由对端重复这些相应操作。具体而言,上述实施例中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900的具体体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电脑、手机、PDA等終端设备。应用本发明公开的上述设备900,能很好实现如图5至图8所示的互动操作实施例,具体操作流程不再赘述。本发明提出的上述设备,可以确保用户可以互动的、实时的操作共同的数据信息,有利于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流,通过某ー侧用户的具体操作、展示,能让对端用户更好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可以应用于教学、导航、互动作业等需要实时交換的各种场合。虽然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具体列举的应用包括通过浏览器访问互联网和访问文件,显然,可以理解其他应用也适用于本发明,只要将应用的主题及操作信息进行交互,即可以根据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加以实现。传统的通过视频进行文件共享需要较高带宽的保障。因为文档共享不同于普通视频,需要很高的清晰度。在PC上通过测试微软Netmeeting可以看到,为了实现ー个PPT文档的共享,平均带宽在300kbps以上,翻页后的瞬时数值可以达到800kbps以上。同时如果在ー个时延较高的移动互联网中,由于较高时延,通过视频共享完成文件共享难度非常大。根据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通常共享交互时只需携带应用及其操作的必要信息,不需要实时传递双方屏幕上的所有信息,有效节省带宽资源,提高了效率。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能够基于现有的通信网络,建立点对点的连接,一端的用户对选定的应用操作之后,将相关操作信息传送至对端,保证两者之间执行相同的操作,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操作。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无需建立专有服务器对用户的互动操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有效降低了提供此项服务的成本。此外,用户无需登录专有服务器直接建立点对点连接,免去了用户登陆服务器的麻烦,同时用户之间操作可以通过点对点直接传输的,有效降低互动操作时延,提升系统性能。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对现有通信系统的改动很小,不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而且实现简单、高效。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帯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ー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単元可以集成在ー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A与终端B建立点对点连接; 所述终端A或终端B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由发起端发送至另一端; 所述另一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相应操作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使得终端A与终端B对所述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需要访问的数据只存放在所述终端A或终端B其中之一时,还包括在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之前,所述需要访问的数据经由所述点对点连接发送至对端,使得终端A与终端B均具有所述需要访问的数据。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操作包括 访问互联网的数据信息,或者访问所述终端A或终端B本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对数据信息进行选定、移动、增加、删除、查找、替换或复制操作。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应用主动执行相应操作的终端为主控终端,另一终端为被控终端; 当所述主控终端完成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之后,操作的控制权移交另一终端,实现王控终端和被控终端的角色互换。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终端A与终端B建立点对点连接包括 发起终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获取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 所述发起终端将所述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经短消息发送至待连接终端; 所述待连接终端根据所述发起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向发起终端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所述待连接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所述发起终端和待连接终端通过双方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建立点对点连接。
6.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互操作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互操作模块,用于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传递给所述收发模块;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与其他终端建立点对点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发送至连接终端,当收到所述连接终端的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时,传递给所述互操作模块; 所述互操作模块还用于根据连接终端的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保持与所述连接终端对所述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判断模块, 当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需要访问数据时,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需要访问的数据存放的位置,并通知所述互操作模块和所述收发模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需要访问的数据存在于所述连接终端之中时,在所述互操作模块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之前,所述收发模块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从所述连接终端获取所述需要访问的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互操作模块进行的所述相应操作包括 访问互联网的数据信息,或者访问本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对数据信息进行选定、移动、增加、删除、查找、替换或复制操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指示模块, 当所述互操作模块主动执行相应操作时,所述控制指示模块指示所述连接终端为被控终端,所述连接终端接收所述收发模块发送的所述相应操作; 当所述互操作模块完成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之后,所述控制指示模块指示所述连接终端为主控终端,所述互操作模块重复操作所述连接终端的相应操作。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与其他终端建立点对点连接包括 所述收发模块向服务器发起请求,获取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 所述收发模块将所述自身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经短消息发送至待连接终端;所述待连接终端根据所述发起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向所述收发模块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所述待连接终端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所述收发模块和待连接终端通过双方的公网IP地址以及端口号建立点对点连接。
12.如权利要求6至11任意之一所述的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PDA。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的方法,包括终端A与终端B建立点对点连接;所述终端A或终端B选定需要进行互动操作的应用,其后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应操作,并将所述应用和/或相应操作信息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由发起端发送至另一端;所述另一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相应操作对所述应用进行相同的操作,使得终端A与终端B对所述应用进行一致的操作。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点对点互动操作的设备。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基于现有的通信网络,建立点对点的连接,一端的用户对选定的应用操作之后,将相关操作信息传送至对端,使得两者之间执行相同的操作,高效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操作。
文档编号H04W76/02GK102858025SQ20111017996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9日
发明者沈志春, 霍鹏, 陈士金 申请人: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