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图像再现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88043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像装置、图像再现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 明涉及用于进行图像的摄影的摄像装置、用于对图像进行再现的图像再现装置以及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码照相机等的摄像装置中,为了实现高倍率变焦而并用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的情况也很多。如果并用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则得到光学变焦倍率和数字变焦倍率之积作为输出变焦倍率,能够实现高倍率变焦。在这种摄像装置中,如果使输出变焦倍率从I倍开始增大,则如图41所示,通常使数字变焦倍率直接保持为I倍,首先使光学变焦倍率从I倍增加到上限倍率(图41的例中为5倍)为止,在光学变焦倍率达到上限倍率之后使数字变焦倍率从I倍开始增加。能够将利用光学变焦倍率的调整来进行摄影图像的视场角调整的倍率区域称作光学变焦区域,能够将利用数字变焦倍率的调整来进行摄影图像的视场角调整的倍率区域称作数字变焦区域。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通过图像处理来使背景晕映的方法。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081050号公报但是,在摄影图像中,能存在对准焦点的被摄体即聚焦被摄体和没有对准焦点的被摄体即非聚焦被摄体(背景被摄体)。如果在使某关注被摄体持续对准焦点的状态下使光学变焦倍率增大,则伴随光学变焦倍率的增大摄像部的焦距会变化,随着焦距的变化非聚焦被摄体的模糊量也会变化。如图42所示,在使关注被摄体持续对准焦点的状态下(在将对准焦点的被摄体距离固定了的状态下)使光学变焦倍率增大时,非聚焦被摄体的模糊量单调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变焦通过没有焦距变化的修剪(trimming)来实现,因此在使数字变焦倍率增大的情况下,虽然摄影图像上的各被摄体的像的大小增大,但非聚焦被摄体的模糊量没有变化。因此,在使输出变焦倍率增大的情况下,模糊量在光学变焦区域慢慢地增加,但如果从光学变焦区域转移到数字变焦区域,则在那个时候模糊量在摄影图像上没有变化。因此,如果直接向用户展示数字变焦区域中的摄影图像,则会存在用户感到不协调之虞。或者,还存在用户对得不到伴随输出变焦倍率的变化的图像质量变化而感到不满的可能性。如果使通过光学变焦而得到的图像质量变化和通过数字变焦而得到的图像质量变化具有通用性,则认为这种不协调感等被减轻,被看作对用户而言存在价值。可以说在图像的再现阶段等中,也与此类似。能够在图像的摄影完成后通过修剪来进行视场角调整。例如如果将再现时的再现放大倍率设定为比I倍大,则通过修剪而完成放大再现。摄影完成后的修剪所产生的视场角减少也可以作为在摄影时不能执行或者没有被执行的光学变焦所产生的视场角减少的代替手段来发挥作用。因此,如果在通过修剪使视场角减少时,能够使之具有在光学变焦中进行了视场角调整那样的效果,则对用户而言价值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方法中,不能享受上述那样的优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执行数字变焦或者修剪便能提供理想的图像的摄像装置、图像再现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本发明相关的摄像装置,具备对象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利用了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的摄影从而生成对象图像;和输出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对上述对象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上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对象图像的所有图像区域包括第I图像区域和聚焦度比上述第I图像区域低的第2图像区域,上述图像处理包含对上述对象图像在上述第2图像区域内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按照上述数字变焦的倍率执行上述晕映处理。由此,在执行数字变焦时,能够使输出图像发生利用光学变焦而得到的那样的模糊(没有不协调感的模糊)。具体地例如在上述摄像装置中,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使上述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随着上述数字变焦的倍率的增大而增大。更具体地例如在上述摄像装置中,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基于只利用上述光学变焦来生成上述对象图像时所观测的上述光学变焦的倍率和上述第2图像区域内的图像的模糊量之间的关系,来设定上述晕映量。本发明相关的图像再现装置,包含对象图像生成部,其通过按照所指定的再现放大倍率将输入图像进行放大,从而生成对象图像;输出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对上述对象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和显示部,其显示上述输出图像,该图像再现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对象图像的所有图像区域包括第I图像区域和聚焦度比上述第I图像区域低的第2图像区域,上述图像处理包含对上述对象图像在上述第2图像区域内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按照上述再现放大倍率执行上述晕映处理。由此,在图像的放大再现时,能够使输出图像发生利用光学变焦而得到那样的模糊。具体地例如在上述图像再现装置中,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使上述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随着上述再现放大倍率的增大而增大。。本发明相关的图像处理装置包含对象图像生成部,其通过设定对输入图像的一部分进行指定的剪切框并提取上述剪切框内的图像,从而生成对象图像;和输出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对上述对象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上述图像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处理包括对非聚焦距离的被摄体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按照上述剪切框的大小执行上述晕映处理。由此,能够在图像的修剪时,使输出图像发生利用光学变焦而得到那样的模糊。具体地,例如在上述图像处理装置中,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使上述晕色处理中的晕映量随着上述剪切框的大小的减少而增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执行数字变焦或者修剪便能提供优选的图像的摄像装置、图像再现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图I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摄像装置的整体概略框图。图2为图I所示的摄像部的内部结构图。图3为用于说明聚焦、景深以及视场距离等的意义的图。图4为用于说明原图像的意义的图。图5为尤其参与到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的工作中的部位的框图。图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的电子变焦的图。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中所假设的多个被摄体和摄像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8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表示原图像以及对象图像与光学变焦倍率等的关系的图。图9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表示输出变焦倍率(ZFtm)与光学变焦倍率(ZFopt)以及电子变焦倍率(ZFEl)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0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表示光学变焦倍率与对象模糊量的关系的图。图11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的模糊量特性信息的图。图12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表示输出变焦倍率以及晕映量之间的关系的图(a)和表示电子变焦倍率以及晕映量间的关系的图(b)。图13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表不输出变焦倍率与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的关系的图。图14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表示摄影模式下的摄像装置的工作次序的流程图。
图15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相关、表示输出变焦倍率与光学变焦倍率以及电子变焦倍率之间的关系的变形例的图。图16为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相关,参与到RAW变焦的部位的框图。图17为用于说明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相关的RAW变焦的图。图18为尤其参与到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相关的动作中的部位的框图。图19为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相关、表示输出变焦倍率与光学变焦倍率以及RAW变焦倍率(ZFkaw)之间的关系的图。图20为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相关、表示输出变焦倍率以及晕映量之间的关系的图(a)和表示RAW变焦倍率以及晕映量之间的关系的图(b)。图21为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相关、表示摄影模式下的摄像装置的工作次序的流程图。图22为尤其参与到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相关的工作中的部位的框图。图23为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相关、表示再现原始图像、剪切图像以及对象图像之间的关系的图。图24为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相关、表不再现放大倍率(EFkep)以及晕映量间的关系的图。图25为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相关、表示再现放大倍率与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的关系的图。图26为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相关、表示再现模式中的摄像装置的工作次序的流程图。图27为尤其参与到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的工作中的部位的框图。图28 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的输入图像以及对象图像的图。图29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图像文件的结构的图。图30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距离数据从被摄体距离检测部输出的样子的图。图31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输入图像以及距离地图的例子的图。图32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中所假设的多个被摄体与摄像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3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输入图像、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的例子的图。图34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差分距离与输入图像或者对象图像上的模糊量的关系的图。图35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中所假设的多个被摄体与摄像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6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中所假设的、输入图像的景深的范围、对象图像的景深的范围以及输出图像的景深的范围的图。图37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差分距离以及晕映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图38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在修剪框的尺寸比较大的情况下的差分距离以及晕映量之间的关系的图(a)和在修剪框的尺寸比较小的情况下的差分距离以及晕映量之间的关系的图(b)。图39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表示再现模式中的摄像装置的工作次序的流程图。图40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相关的数字聚焦部的图。图41为与现有技术相关、表示输出变焦倍率与光学变焦倍率以及数字变焦倍率之间的关系的图。图42为与现有技术相关、表示输出变焦倍率与非聚焦被摄体的模糊量的关系的图。符号说明I摄像装置11摄像部30变焦透镜31聚焦透镜32 光圈33摄像元件35光学系统51、71变焦控制部
52、72光学变焦处理部53原图像取得部54电子变焦处理部
55、75输出图像生成部74对象图像生成部101修剪处理部102输出图像生成部103距离地图生成部104聚焦状态设定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具体地进行说明。在所参照的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作为原则省略与相同部分相关的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简略表述的基础上,通过附注对信息、物理量、状态量或者部件等进行参照的记号或者符号而省略或者略记与该记号或者符号相对应的信息、物理量、状态量或者部件等的名称。例如在通过记号ZFot来表示光学变焦倍率的情况下,也存在将光学变焦倍率ZFwt书写为倍率ZFot或者仅书写为ZFot的情况。图I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摄像装置I的整体概略框图。摄像装置I为能够对静止图像以及运动图像进行摄影以及记录的数码摄像机。但是,摄像装置I也可以是只对静止图像进行摄影以及记录的数码相机。此外,摄像装置I也可以是搭载在便携式电话机等的便携式终端中的装置。摄像装置I具备摄像部11、AFE (Analog Front End) 12、主控制部13、内部存储器14、显示部15、记录介质16和操作部17。另外,也可将显示部15解释为设置于摄像装置I的外部设备(未图示)中。摄像部11采用摄像元件来进行被摄体的摄影。图2为摄像部11的内部结构图。摄像部11具有由光学系统35、光圈32、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装置)或者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构成的摄像元件(固体摄像元件)33和用于对光学系统35或光圈32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器34。光学系统35由包括用于对摄像部11的视场角进行调节的变焦透镜30以及用于对准焦点的聚焦透镜31的多个透镜形成。变焦透镜30以及聚焦透镜31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基于来自主控制部13的控制信号,对光学系统35内的变焦透镜30以及聚焦透镜31的位置以及光圈32的开度进行控制。摄像元件33通过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上排列多个受光像素而形成。摄像元件33的各受光像素对经由光学系统35以及光圈32而入射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变换,将通过该光电变换得到的电信号输出到AFE12 (Analog Front End,模拟前端)。AFE12放大从摄像部11 (摄像元件33)输出的模拟信号,将被放大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之后输出到主控制部13。AFE12中的信号放大的放大度通过主控制部13控制。主控制部13对通过AFE12的输出信号所表示的图像实施必要的图像处理,生成针对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映像信号。主控制部13还具备作为对显示部15的显示内容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部的功能,对显示部 15进行显示中所必需的控制。内部存储器 14 由 SDRAM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形成,暂时存储在摄像装置I内所生成的各种数据。显示部15为具有液晶显示面板等的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显示在主控制部13的控制下所摄影的图像或记录介质16中所记录的图像等。在本说明书中,在仅称为显示以及显示画面的情况下,它们仅指显示部15中的显示以及显示画面。显示部15中设置触摸面板19,用户能够通过由操作体(手指或者触摸笔等)接触显示部15的显示画面来对摄像装置I提供确定的指示。另外,还能省略触摸面板19。记录介质16为卡状半导体存储器或磁盘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主控制部13的控制下记录摄影图像的映像信号等。操作部17具备受理静止图像的摄影指示的快门按钮20以及受理变焦倍率的变更指示的变焦按钮21等,受理来自外部的各种操作。对操作部17的操作内容被传递到主控制部13。能够将操作部17以及触摸面板19称作受理来自用户的任意指示以及操作的用户界面。快门按钮20以及变焦按钮21也可为触摸面板19上的按钮。在摄像装置I的工作模式中,包括能进行图像(静止图像或者运动图像)的摄影以及记录的摄影模式、将在记录介质16中记录的图像(静止图像或者运动图像)再现显示于显示部15中的再现模式。按照对操作部17的操作来实施各模式间的过渡。在摄影模式中,在预定的帧周期中周期性地进行被摄体的摄影,依次取得被摄体的摄影图像。将表示图像的映像信号也称作图像数据。映像信号例如包括亮度信号以及色差信号。但是,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也将摄像元件33的各受光像素的输出信号称作图像数据。有时也将对某像素的图像数据称作像素信号。也可将某图像的大小或者图像区域的大小称作图像尺寸。能够将关注图像或者关注图像区域的图像尺寸由形成关注图像的像素的数目或者属于关注图像区域的像素的数目来表现。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仅将某图像的图像数据称作图像。参照图3(a) (d),说明聚焦等的意义。如图3(a)所示,在摄像部11的摄影范围内,假设包括理想的点光源310作为被摄体的状态。在摄像部11中,来自点光源310的入射光经由光学系统35而在成像点进行成像,但在该成像点位于摄像元件33的摄像面上时,摄像面上的点光源310的像的直径实质上为零,且比摄像元件33的容许错乱圆径小。另一方面,在该成像点没有位于摄像元件33的摄像面上的情况下,点光源310的光学像在摄像面上模糊,结果摄像面上的点光源310的像的直径能够变得比容许错乱圆径大。在摄像面上的点光源310的像的直径在容许错乱圆径以下时,作为点光源310的被摄体在摄像面上聚焦,在摄像面上的点光源310的像的直径比容许错乱圆径大时,作为点光源310的被摄体在摄像面上不聚焦。按照同样的方式考虑,如图3(b)所示,在任意的二维原始图像即关注图像320中包括点光源310的像310’作为被摄体的像的情况下,像310’的直径为与容许错乱圆径相对应的基准径Rkef以下时,在关注图像320中作为点光源310的被摄体进行聚焦,在像310’的直径比该基准径Rkef大时,在关注图像320中作为点光源310的被摄体不聚焦。基准径Reef为关注图像320上的容许错乱圆径。在关注图像320中,将进行聚焦的被摄体称作聚焦被摄体,将没有聚焦的被摄体称作非聚焦被摄体。将关注图像320的所有图像区域内、聚焦被摄体的图像数据所存在的图像区域称作聚焦区域,将非聚焦被摄体的图像数据所存在的图像区域称作非聚焦区域。此外,将与像310’的直径相对应的指标称作聚焦度。在关注图像320中,像310’的直径越大,作为点光源310的被摄体的聚焦度(换句话说,像310’的聚焦度)越低,像310’的直径越小,作为点光源310的被摄体的聚焦度(换句话说,像310’的聚焦度)越高。因此,非聚焦区域中的聚焦度比聚焦区域中的聚焦度低。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述的任意的图像如果没有特别表述,为二维原始图像。
将任意的被摄体330和摄像装置I (更具体地为摄像元件33)之间的实际空间上的距离称作被摄体距离(参照图3(d))。在任意的被摄体330位于关注图像320的景深内的情况下(换句话说,被摄体330的被摄体距离属于关注图像320的景深的情况下),被摄体330在关注图像320上为聚焦被摄体。在被摄体330没有位于关注图像320的景深内的情况下(换句话说,被摄体330的被摄体距离不属于关注图像320的景深的情况下),被摄体330在关注图像320上为非聚焦被摄体。如图3(c)所示,像310’的直径处于基准径Rkef以下的被摄体距离的范围为关注图像320的景深,关注图像320的聚焦基准距离Lo、近点距离Ln以及远点距离Lf属于关注图像320的景深。对像310’的直径提供最小值的被摄体距离为关注图像320的聚焦基准距离Lo,关注图像320的景深内、最小的距离以及最大的距离分别为近点距离Ln以及远点距离Lf。近点距离Ln以及远点距离Lf间的长度被称作景深的深度。以下,对摄像装置I的构成以及动作或者与其他的技术相关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某实施例中记载的事项如果没有特别地表述且没有矛盾,也能适用于其他实施例。第I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I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摄像元件33中配置受光像素的全体的区域内,设定矩形形状的有效像素区域33A。各受光像素对经由光学系统35以及光圈32而入射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变换,通过该光电变换而得到的电信号作为受光像素信号输出。将通过从有效像素区域33a内的各受光像素输出的受光像素信号形成的图像称作原图像。在第I实施例中,假定原图像的视场角和在有效像素区域33a的全体中成像的图像的视场角相同。所谓原图像的视场角为用角度来表示在原图像中所表现的摄影空间的范围的角度(关于原图像以外的图像的视场角也同样)。图5为尤其参与到与第I实施例相关的工作的部位的框图。能够在摄像装置I(例如主控制部13)中预先设置根据输出变焦倍率设定光学变焦倍率以及电子变焦倍率的变焦控制部51 ;根据光学变焦倍率对变焦透镜30进行驱动,从而完成光学变焦的光学变焦处理部52 ;取得原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原图像取得部53 ;在根据由变焦控制部51所设定的电子变焦倍率所进行的电子变焦中,由原图像生成对象图像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 ;和通过对对象图像实施与电子变焦倍率相对应的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的输出图像生成部55。用户能够完成用于利用变焦按钮21来指定输出变焦倍率的变焦操作。变焦控制部51根据在变焦操作中所指定的输出变焦倍率设定光学变焦倍率以及电子变焦倍率。输出变焦倍率、光学变焦倍率以及电子变焦倍率分别由记号ZF·、ZFopt以及ZFa表示。第I实施例中,按照等式ZFoti = ZFoptXZFel成立的方式,设定光学变焦倍率以及电子变焦倍率。
光学变焦处理部52控制变焦透镜30的位置以使原图像的视场角成为与在变焦控制部51中所设定的光学变焦倍率相对应的视场角。即通过根据光学变焦倍率控制变焦透镜30的位置,从而决定在摄像元件33的有效像素区域33a上进行成像的图像的视场角。在此,认为在光学变焦倍率以某倍率作为起点而成为Ic1倍时,在有效像素区域33A上进行成像的图像的视场角在摄像元件33的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每一个上成为1/\倍Gc1为正的数,例如2倍)。但是,可以认为在由面积比定义倍率,光学变焦倍率以某倍率作为起点而成为k/倍时,在有效像素区域33a上进行成像的图像的视场角在摄像元件33的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每一个上成为1/X倍。
原图像取得部53取得以在变焦控制部51中所设定的光学变焦倍率被摄影的原图像的图像数据。也可认为在原图像取得部53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摄像元件33以及AFE12。电子变焦处理部54通过对原图像实施按照在变焦控制部51中所设定的电子变焦倍率的电子变焦处理,来生成对象图像。所谓电子变焦处理是指,在原图像的图像区域内设定如图6所示的具有与电子变焦倍率相对应的大小的剪切框,生成对原图像上的剪切框内的图像(以下称作剪切图像)实施图像尺寸放大处理而得到的图像作为对象图像的处理。在电子变焦倍率比I倍大时,对象图像的视场角变得比原图像的视场角小。在此,原图像的中心位置与剪切框的中心位置相一致,原图像的纵横比与剪切框的纵横比(换句话说,剪切图像的纵横比)相同。但是,在原图像以及剪切框中,也能够使中心位置或者纵横比互相不同。在此,认为在电子变焦倍率为k2倍时,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每一个上剪切框的大小为原图像的大小的1/\倍(k2 ^ I)。但是,也可认为在由面积比定义倍率,电子变焦倍率为k22倍时,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每一个上剪切框的大小为原图像的大小的l/k2倍。在k2 > I的情况下,剪切图像为原图像的一部,但在k2 = I的情况下,剪切图像为原图像本身。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的图像尺寸相同,这些图像尺寸被预先决定。将被预先决定的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的图像尺寸称作规定输出尺寸。电子变焦处理部54采用公知的分辨率变换(再次模型化)来执行上述的图像尺寸放大处理,以使得到规定输出尺寸的对象图像。但是,在规定输出尺寸比剪切图像的图像尺寸小的情况下,采用使剪切图像的图像尺寸缩小的图像尺寸缩小处理,来代替使剪切图像的图像尺寸增大的图像尺寸放大处理。即对剪切图像实施图像尺寸放大处理或者图像尺寸缩小处理,以使图像尺寸放大处理或者图像尺寸缩小处理后的剪切图像的图像尺寸与规定输出尺寸一致。在图6的例子中,假设从原图像剪切的剪切图像的图像尺寸比规定输出尺寸小的情况。规定输出尺寸也可与原图像的图像尺寸(有效像素区域33A的图像尺寸)相同。因此,通过对剪切图像实施使剪切图像的像素数增大的图像尺寸放大处理,来生成对象图像。在从原图像剪切出的剪切图像的图像尺寸比规定输出尺寸大的情况下,通过对剪切图像实施使剪切图像的像素数减少的图像尺寸缩小处理,从而能够生成对象图像。输出图像生成部55通过对对象图像实施与电子变焦倍率相对应的图像处理,生成输出图像(详细内容后述)。现在,假设在摄像部11的摄影范围内中存在多个被摄体,在该多个被摄体中包括被摄体SUBa以及SUBb。此外,如图7所示,将被摄体SUBa以及SUBb的被摄体距离分别用记号dA以及dB表示(dA Φ dB)。在第I实施例中,光学变焦倍率ZFot的可变范围为I倍以上且5倍以下,电子变焦倍率ZFa的可变范围为I倍以上且2倍以下,结果输出变焦倍率ZFtot的可变范围为I倍以上且10倍以下。当然,这些可变范围能够变更为各种形式。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根据需要,假定被摄体SUBa以及SUBb都为理想的点光源。图8中,图像401为ZFqpt = I时的原图像,图像402为ZFqpt = 3时的原图像,图像403为ZFqpt = 5时的原图像。图像411为ZFqpt = I且ZFa = I时的对象图像,图像412为ZFopt = 3且ZFa = I时的对象图像,、图像413为ZFqpt = 5且ZFa = I时的对象图像,图像414为ZFqpt = 5且ZFa = I. 5时的对象图像,图像415为ZFqpt = 5且ZFa = 2时的对象图像。原图像401 403的任一个中且对象图像411 415的任一个中都出现被摄体SUBa以及SUBb的像。f\、f3以及f5为光学变焦倍率分别为I倍、3倍以及5倍时的摄像部11的焦距。通过使变焦透镜30的位置变化从而 焦距发生变化。关于图8所示的记号%、V3、V5后述。图9中,表示第I实施例中所假设的倍率ZFra^ ZFel以及Zom的关系。在图9中,折线431表示ZFot以及Zom间的关系,折线432表示ZFa以及Zom间的关系。将按照折线431以及432的倍率ZFqpt、ZFel以及Zom的关系称作倍率关系430。在倍率关系430中,I ( ZFout 彡 5 时,ZFopt = ZFout 且ZFel = I, 5 < ZFout 彡 10 时,ZFopt = 5 且ZFel = ZF0UT/5。即在I ( ZFout ( 5时,通过仅调整光学变焦倍率来进行对象图像的视场角调整,在5 < ZFout ( 10时,通过只对电子变焦倍率进行调整来进行对象图像的视场角调整。将利用光学变焦倍率的调整来进行对象图像的视场角调整的倍率区域称作光学变焦区域,将利用电子变焦倍率的调整来进行对象图像的视场角调整的倍率区域称作电子变焦区域。倍率关系430中,光学变焦区域以及电子变焦区域完全分离。在任意的原图像的摄影时,假定被摄体SUBa为聚焦被摄体,另一方面被摄体SUBb为非聚焦被摄体。即假定与光学变焦倍率无关,在原图像以及对象图像中,被摄体SUBa始终为聚焦被摄体,另一方面,被摄体SUBb始终为非聚焦被摄体。然后,在任意的原图像以及任意的对象图像中被摄体SUBa的模糊量取最小值,另一方面,被摄体SUBb的模糊量比被摄体SUBa的模糊量大。在任意的二维原始图像即关注图像320(参照图3(b))中,所谓关注被摄体的模糊量是表示关注图像320上的关注被摄体的模糊的程度的指标,关注被摄体的模糊的程度越大,关注被摄体的模糊量越大,此外,关注被摄体的聚焦度越低,关注被摄体的模糊量越大。关注被摄体为例如SUBa或者SUBb。因此,能够认为在例如被摄体SUBa以及SUBb都为理想的点光源的情况下,在关注图像320中被摄体SUBa以及SUBb的像的直径分别为被摄体SUBa以及SUBb的模糊量。特别地将以被摄体SUBa的模糊量或者基准径Rkef作为基准的被摄体SUBb的模糊量称作对象模糊量(参照图3(c))。能够认为对象模糊量为相对于“被摄体SUBa的模糊量或者基准径Rkef”的“被摄体SUBb的模糊量”之比。进而,将在光学变焦倍率为P倍时得到的原图像或者对象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用记号Vp表示(P为I以上的实数)。因此,例如原图像401以及对象图像411中的对象模糊量由V1表示,原图像402以及对象图像412中的对象模糊量由V3表示,原图像403以及对象图像413 415中的对象模糊量由V5表示。在此,V1 < V3 < V5 成立。图10中表示光学变焦倍率ZFot与对象模糊量的关系。光学变焦倍率的变化相当于摄像部11的焦距的变化,焦距发生变化时,对象模糊量也发生变化。例如如图10所示,随着光学变焦倍率的增大而对象模糊量单调增加。但是,在使电子变焦倍率增大的情况下,对象图像上的各被摄体的像的大小增大(参照图8的对象图像413 415),但是对象模糊量不变化。因此,在使输出变焦倍率ZFotit从I倍增大到10倍的情况下,在光学变焦区域中对象模糊量慢慢地增加,但如果从光学变焦区域转移到电子变焦区域,则之后对象模糊量在对象图像上立即变得不变化。因此,假设直接向用户展示对象图像,则用户有时感到不协调感。或者,也有对得不到伴随着输出变焦倍率的变化的图像质量变化的情况带有不满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这种不协调感等的发生,输出图像生成部55通过对对象图像实施与电子变焦倍率相对应的图像处理(以下也称为确定图像处理)而生成输出图像。能够将输出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并且能够将输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但是,也能将原图像或者对象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也能将原图像或者对象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中。在每次实现确定图像处理时,利用图11所示的模糊量特性信息450。光学变焦倍率的上限倍率实际上为5倍,但模糊量特性信息450中,为了方便,认为光学变焦倍率的上限倍率与输出变焦倍率的上限倍率(第I实施例中为10倍)相一致,与从I倍到10倍为止的任意的光学变焦倍率相对的对象模糊量被定义为晕映量特性信息450。即与满足“ I彡P彡10”的任意的实数P相对的对象模糊量Vp被定义为模糊量特性信息450,输出图像生成部55能够根据模糊量特性信息450识别与满足“I ( P ( 10”的任意的实数P相对的对象模糊量Vp。模糊量特性信息450由函数或者表格数据等提供,能够预先在主控制部13等中设置存储有模糊量特性信息450的模糊量特性信息存储部(未图示)。在满足“「I ( ZFopt ( 5”的范围内使光学变焦倍率实际地变化,通过测定与各光学变焦倍率相对的对象模糊量,从而能够准确地得知满足“I < P < 5”的范围内的对象晕映量Vp。根据满足“ I彡P彡5”的范围内的对象模糊量Vp通过运算来推定满足“5 < P彡10”的范围内的对象模糊量Vp,从而能够生成晕映量特性信息450。当然,也可根据摄像部11的光学特性,预先全部通过运算来求得满足“I ^ 10"的范围内的对象模糊量Vp。总之,模糊量特性信息450表示在只利用光学变焦来取得对象图像时被观测的(换句话说,在ZFa=I时被观测的)、光学变焦倍率与对象模糊量的关系。对象图像的所有图像区域中包括作为聚焦区域的、存在被摄体SUBa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区域A和作为非聚焦区域的、存在被摄体SUBb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区域B。在任意的对象图像中,图像区域B的聚焦度比图像区域A的聚焦度低。在输出图像生成部55中的确定图像处理中包括对对象图像上的被摄体SUBb的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即对对象图像中的非聚焦区域B内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能够通过例如采用用于对图像进行平滑化的平滑化滤波器的滤波来实现晕映处理。将表示晕映处理中晕映的强度的指标称作晕映量。晕映量越大,图像区域B内的图像被晕映的程度越强。在由采用平滑化滤波器的空间滤波来实现晕映处理的情况下,例如随着晕映量增大,也可使晕映处理中所使用的平滑化滤波器(高斯滤波器等)的滤波器尺寸增大,由于滤波器尺寸的增大而晕映的强度增大。图12(a)中表示输出变焦倍率ZFtm与晕映量的关系,图12(b)中表示电子变焦倍率ZFa与晕映量的关系。此外,图13中表示输出变焦倍率ZFtot与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的关系。如图12(a)以及(b)所示,在输出变焦倍率为5倍以下时,即电子变焦倍率为I倍时,将晕映量设定为零。即在ZFa= I时,输出图像生成部55不对对象图像实施晕映处理,直接输出对象图像作为输出图像。另一方面,在输出变焦倍率比5倍大时,即电子变焦倍率比I倍大时,输出图像生成部55对对象图像实施晕映处理,输出晕映处理后的对象图像作为输出图像。随着输出变焦倍率增大,即随着电子变焦倍率增大,晕映量也增大。具体地,输出图像生成部55基于电子变焦倍率ZFa以及模糊量特性信息450设定晕映量且执行晕映处理,以使例如在ZFa = I. 5时,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与V7.5 —致且在ZFa = 2时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与Vltl —致。因此,ZFel = I. 5时的晕映量相当于(V7.5-V5),ZFel =2时的晕映量相当于(Vltl-V5)。对象模糊量依赖于被摄体SUBa以及SUBb的被摄体距离dA以及dB,因此应设定的晕映量也依赖于被摄体距离dA以及dB。因此,预先在主控制部13中设置对原图像或者对象图像的各像素中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进行检测的被摄体距离检测部(未图示),也可采用表示该检测结果(即原图像或者对象图像的各像素中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的检测值)的被摄体距离信息,决定与对象图像的各像素相对的晕映量(在后述的第I 第3实施例中也同样)。作为被摄体距离的检测方法,可利用包括公知的方法的任意的方法。例如,也可采用立体照相机或者测距传感器来检测被摄体距离,也可通过利用了原图像或者对象图像中的边缘信息的推定处理来求得被摄体距离。能够使输出图像生成部55以及后述的输出图像生成部75 (参照图18)执行将对象图像的各像素中的被摄体分类为聚焦被摄体以及非聚焦被摄体的任何一个的分类处理(换句话说,将对象图像的各被摄体的图像区域分类为聚焦区域以及非聚焦区域的任一个的分类处理),输出图像生成部55 (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75)能够采用该分类处理的结果来完成确定图像处理。能够基于对象图像或者成为对象图像的根源的图像在摄影时的摄像部11的焦距以及光圈值、被摄体距离信息,来完成上述分类处理。因为如果基于焦距以及光圈值,就能决定原图像以及对象图像的景深,因为如果得知景深,则采用被摄体距离信息就能得知与对象图像的各像素相对应的被摄体距离是否属于景深的缘故。或者,也能够基于对象图像的图像数据来进行上述分类处理。例如,将对象图像的所有图像区域分割为多个小区域,按每个小区域基于小区域内的图像数据求得小区域内的边缘强度。对小区域的各像素进行采用边缘提取滤波器(微分滤波器等)的边缘提取处理,通过对适用于小区域的每个像素的边缘提取滤波器的输出值进行累计,能够求得该小区域的边缘强度。而且,通过将具有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边缘强度的小区域分类为聚焦区域,并且将具有小于基准值的边缘强度的小区域分类为非聚焦区域,从而能够实现上述分类处理。参照图14的流程图,说明摄影模式中的摄像装置I的工作次序。如果投入摄像装置I的电源,则在预定的帧周期依次进行被摄体的摄影,开始输出图像列的显示(步骤Sll)。在录像指示完成的情况下,完成输出图像列的记录。所谓输出图像列是指在时间序列上排列的输出图像的集合。在开始输出图像列的显示或者记录后、继续输出图像列的显示或者记录,并且反复执行步骤S12 S14的处理,用户能够在任意的定时自由地完成用于对输出变焦倍率的变更进行指示的变焦操作。变焦控制部51在每次利用变焦按钮21来变更输出变焦倍率时,按照图9的关系重新设定倍率ZFopt以及ZFa。在步骤S12中,判断电子变焦倍率ZFa是否为I倍。即判断当前时刻的输出变焦倍率是否属于光学变焦区域。在当前时刻的输出变焦倍率属于光学变焦区域的情况下(即ZFa= I的情况下),不进行电子变焦处理以及晕映处理而生成输出图像,但在当前时刻的输出变焦倍率不属于光学变焦区域的情况下(即ZFa
>I的情况下),在步骤S13以及S14中对当前时刻的原图像实施电子变焦处理后,进一步实施晕映处理而得到输出图像。根据第I实施例,在电子变焦区域中,也能够得到利用光学变焦而得到的那样的模糊量(能够得到由光学变焦来进行视场角调整那样的效果)。因此,能够避免在电子变焦区域中模糊量不变化之类的状況,能够减轻在这种状況下可产生的用户的不协调感等。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所假设的倍率关系430(参照图9)中,光学变焦区域和电子变焦区域完全地分离,但也可使它们部分地重复。即也可在输出变焦倍率处于某一定范围(例如4倍到10倍)内时,使光学变焦倍率以及电子变焦倍率随着输出变焦倍率的变化而同时地变化。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在I ( ZFout ( 4时,设ZFopt = ZFout且ZFel = 1,在4< ZFout ( 10时,满足关系式“ZFqut = ZFoptXZFel",并且随着ZFqut从4增大到10而使ZFqpt从4线性地增大到5,同时使ZFa从I线性地增大到2。在图15中,折线431’表示ZFot以及Zom间的关系的变形例,折线432’表示ZFa以及Zout间的关系的变形例。第2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只要不矛盾,第I实施例中所记载的事项也能适用于第2实施例中。第2实施例中,利用RAW变焦来代替第I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变焦。首先,参照图16以及图17(a)以及(b)对RAW变焦进行说明。能够将图16的读出控制部61以及分辨率变换部62预先设定于图I的主控制部13中。在第2实施例中,为了具体化说明,假定在摄像元件33的有效像素区域33A中存在(4000X2000)个受光像素。即设定在有效像素区域33a中,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受光像素数分别为4000以及2000。将1000000称作I兆。因此,将(4000X2000)也称作8兆。此外,假设由上述规定输出尺寸所决定的输出图像的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像素数分别为2000以及1000。因此,规定输出尺寸为2兆。第I实施例中的电子变焦中对原图像进行了修剪,但在RAW变焦中,在从摄像元件33读出图像数据的阶段中对摄像元件33上的图像进行修剪。将RAW变焦中的修剪的倍率称作RAW变焦倍率。读出控制部61按照对自身提供的RAW变焦倍率对从摄像元件33读出的数据量等进行控制,在该控制之下,从摄像元件33读出Q兆分的图像数据。在此,Q最大为8。此外,与输出规定尺寸为2兆相对应,设Q的最小值为2。将通过从摄像元件33读出的Q兆量的图像数据来表示的、具有Q兆的图像尺寸的二维原始图像称作提取图像。分辨率变换部62通过缩小具有Q兆的图像尺寸的提取图像的图像尺寸从而生成具有2兆的图像尺寸的图像(以下称作变换图像)。但是,在Q = 2 的情况下,提取图像本身成为变换图像。图像尺寸的缩小通过公知的再次模型化来实现。具有Q兆的图像尺寸的提取图像的视场角和具有2兆的图像尺寸的变换图像的视场角相同。
举出具体的数值例,并说明RAW变焦倍率与Q的值的关系等。在利用RAW变焦的情况下,对摄像元件33的有效像素区域334定义矩形状的提取框。提取框与有效像素区域33A的纵横比相同且提取框的中心与有效像素区域334的中心相一致。在图17(a)中,表示RAW变焦倍率为I倍时的、提取框511、提取图像512以及变换图像513,在图17(b)中表示RAW变焦倍率为2倍时的、提取框521、提取图像522以及变换图像523。RAW变焦倍率的可变范围为I倍以上且2倍以下。 读出控制部61,按照如下定义式根据RAW变焦倍率来决定提取框的图像尺寸(RAW变焦倍率)=2X V ((变换图像的图像尺寸)/(提取框的图像尺寸))=2X V ((2兆)/(提取框的图像尺寸)),即按照变换图像的图像尺寸除以提取框的图像尺寸后的值的正的平方根与RAW变焦倍率的一半相一致(或者大致一致)的方式,决定提取框的图像尺寸。而且,从摄像元件33读出提取框内的各受光像素的受光像素信号并提供给分辨率变换部62。因此,在RAW变焦倍率为I倍时,由于根据上述定义式而提取框的图像尺寸为8兆,因此如图17 (a)所示,设定与有效像素区域33a具有相同大小的提取框511,结果读出具有8兆图像尺寸的提取图像512。在这种情况下,分辨率变换部62通过将提取图像512的图像尺寸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上分别缩小为1/2,从而生成具有2兆图像尺寸的变换图像513。在RAW变焦倍率为2倍时,由于根据上述定义式而提取框的图像尺寸成为2兆,因此如图17(b)所示,在有效像素区域33A内设定具有2兆图像尺寸的提取框521,结果读出具有2兆图像尺寸的提取图像522。在这种情况下,分辨率变换部62输出提取图像522本身作为变换图像523。根据上述定义式、图17(a)以及(b)也能理解,提取框随着RAW变焦倍率的增加而变小,从而变换图像的视场角变小。即通过提高RAW变焦倍率,从而得到正好光学变焦倍率或者电子变焦倍率提高了那样的效果。而且,在RAW变焦倍率大于I倍时,由于来自摄像元件33的信号读出量小于8兆,因此能够节约与信号读出相关的耗电。图18为尤其参与到与第2实施例相关的工作中的部位的框图。能够在摄像装置I (例如主控制部13)中预先设定根据输出变焦倍率设定光学变焦倍率以及RAW变焦倍率的变焦控制部71 ;按照由变焦控制部71设定的光学变焦倍率来驱动变焦透镜30,从而完成光学变焦的光学变焦处理部72 ;在由变焦控制部71所设定的RAW变焦倍率所产生的RAW变焦中生成对象图像的RAW变焦处理部74 ;和通过对对象图像实施与RAW变焦倍率相对应的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的输出图像生成部75。用记号ZFkaw表示RAW变焦倍率。变焦控制部71设定光学变焦倍率以及RAW变焦倍率以使等式“ZFOT =ZFqptXZFeaw”成立。光学变焦处理部72与图5的光学变焦处理部52相同。RAW变焦处理部74具备图16的读出控制部61以及分辨率变换部62,输出由分辨率变换部62所生成的变换图像作为对象图像。输出图像生成部75具有与图5的输出图像生成部55相同的功能。但是,输出图像生成部75采用RAW变焦倍率ZFkaw来代替电子变焦倍率ZFa (换句话说,在将RAW变焦倍率ZFkaw看做电子变焦倍率ZFa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在第I实施例中所述的晕映处理的确定图像处理,由此根据对象图像得到输出图像。图19中表示在第2实施例中所假设的倍率ZFot、ZFkaw以及Ztot的关系。图19中,折线531表示ZFot以及Zom间的关系,折线532表示ZFkaw以及Zom间的关系。将与折线531以及532对应的倍率ZFot、 ZFel以及Zom的关系称作倍率关系530。倍率关系530与图15所示的关系相类似。即在倍率关系530中,I彡ZFout彡4时,设ZFwt = ZFout且ZFkaw = 1,4 < ZFout ( 10时,满足关系式“ZFqut = ZFqpt X ZFkaw”并且随着ZFqut从4增大到10,使ZFqpt从4线性地增大到5,同时使ZFeaw从I线性地增大到2。输出图像生成部75也与图5的输出图像生成部55同样,采用图11的模糊量特性信息450来设定晕映量。图20(a)中表示输出变焦倍率ZFqut与晕映量的关系,在图20(b)中表示RAW变焦倍率ZFkaw与晕映量的关系。在第2实施例中,输出变焦倍率ZFotit与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的关系与第I实施例的该关系(参照图13)相同。如图20(a)以及(b)所示,在输出变焦倍率为4倍以下时,即RAW变焦倍率为I倍时,晕映量被设定为零。即在ZFeaw= I时,输出图像生成部75对对象图像不实施晕映处理,直接输出对象图像作为输出图像。另一方面,在输出变焦倍率比4倍大时,S卩RAW变焦倍率比I倍大时,输出图像生成部75对对象图像实施晕映处理,输出晕映处理后的对象图像作为输出图像。随着输出变焦倍率增大、即随着RAW变焦倍率增大,晕映量增大。具体地,例如,输出图像生成部75基于RAW变焦倍率ZFeaw以及模糊量特性信息450设定晕映量并且执行晕映处理,以使ZFqut = 7. 5时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与V7.5相一致,并且在ZFqut =10时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与Vltl相一致。因此,ZFeaw = 2时的晕映量相当于(Vltl-V5)。参照图21的流程图,对摄影模式中的摄像装置I的工作次序进行说明。如果投入摄像装置I的电源,则在预定的帧周期依次进行被摄体的摄影,开始输出图像列的显示(步骤S21)。在录像指示完成了的情况下,完成输出图像列的记录。所谓输出图像列指在时间序列上排列的输出图像的集合。开始输出图像列的显示或者记录后、继续输出图像列的显示或者记录,并且反复执行步骤S22 S24的处理,用户能够在任意的定时自由地完成用于指示输出变焦倍率的变更的变焦操作。变焦控制部71在每次利用变焦按钮21来变更输出变焦倍率时,按照图19的关系重新设定倍率ZFot以及ZFm。步骤S22中,判断RAW变焦倍率ZFeaw是否为I倍。在ZFkaw= I的情况下,不进行晕映处理而生成输出图像,但在ZFeaw > I的情况下,对通过RAW变焦而得到的对象图像,在步骤S23中实施晕映处理而得到输出图像。根据第2实施例,在利用RAW变焦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利用光学变焦而得到那样的模糊量,因此能够得到与第I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I实施例中的电子变焦、第2实施例中的RAW变焦都是用于调整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的视场角的数字变焦的一种。电子变焦所产生的数字变焦中,通过对原图像的修剪而调整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的视场角,另一方面,在RAW变焦所产生的数字变焦中,通过对摄像元件33上的图像的修剪来调整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的视场角。此外,也可采用与在第I实施例中将图9的关系向图15的关系变形的方法相反的方法,在第2实施例中对图19的关系进行变形。即也可在I彡ZFout彡5时,设ZFot = ZFout且 ZFkaw = I,在 5 < ZFout 彡 10 时,设 ZFqpt = 5 且 ZFkaw = ZFQUT/5。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在摄像元件33中所设定的提取框(图17(a)的511等)内的所有受光像素的输出信号被单独地读出,但此时也可进行间隔提取读出或者加法运算读出。在利用间隔提取读出时,从摄像元件33中读出针对提取框内的所有受光像素中的一部分受光像素的输出信号。在加法运算读出的利用时,从摄像元件33上的提取框内的各受光像素读出输出信号时,多个受光像素的受光像素信号被相加,读出根据多个受光像素的受光像素信号生成的一个加法运算信号作为I像素量的图像数据。此外,也可组合RAW变焦、电子变焦以及光学变焦来生成对象图像。此时,变焦控制部71也可按照“ZFtot = ZFmXZFaXZFm”成立的方式,根据输出变焦倍率设定倍率ZFopt, ZFel以及ZFeaw,也可在RAW变焦处理部74中预先设定图5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而且,也可将来自分辨率变换部62 (参照图16)的变换图像作为原图像,提供给RAW变焦处理部74内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电子变焦处理部54对对象图像实施与倍率ZFa相对应的电子变焦处理而生成对象图像。第3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第3实施例中,对再现模式中的摄像装置I的工作进行说明。图22为尤其参与到与第3实施例相关的工作中的部位的框图。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的图像内、由用户指定的图像作为再现原始图像从记录介质16被读出。作为输入图像的再现原始图像,按照由用户指定的再现放大倍率在被修剪以及放大的基础上被显示于显示部15中。例如用户能够利用变焦按钮21来指定再现放大倍率。用记号EFkep表示再现放大倍率。图22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55具有与图5的上述部分相同的功能。但是,在第3实施例中,再现原始图像以及再现放大倍率分别作为原图像以及电子变焦倍率发挥功能,在将第I实施例中记载的原图像以及电子变焦倍率分别读作再现原始图像以及再现放大倍率的基础上,第I实施例的表述能适用于图22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55中。因此,图22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通过采用再现放大倍率作为电子变焦倍率并对再现原始图像实施电子变焦处理来生成对象图像。但是,在此,假定再现放大倍率的可变范围为I倍以上且5倍以下。更具体地说,如图23所示,图22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在再现原始图像的图像区域内设定具有与再现放大倍率相对应的大小的剪切框,生成对再现原始图像上的剪切框内的图像(剪切图像)实施图像尺寸放大处理而得到的图像作为对象图像。在再现放大倍率比I倍大时,对象图像的视场角变得比再现原始图像的视场角小。以下,在第3实施例的说明中,仅在电子变焦处理部54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55的情况下,它们指图22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55。输出图像生成部55通过对对象图像实施与再现放大倍率相对应的确定图像处理而生成输出图像。输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与第I实施例相同,第3实施例中的确定图像处理中包括对对象图像上的被摄体SUBb的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即对对象图像中的非聚焦区域B内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但是,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采用再现放大倍率来代替输出变焦倍率而被设定。图24中表示再现放大倍率EFkep与晕映量的关系,图25中表示再现放大倍率EFkep与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的关系。但是,在此假定再现原始图像为在ZFott = I的状态下得到的原图像。如图24所示,在再现放大倍率为I倍时,晕映量被设定为零。即在EFkep = I时,输出图像生成部55不对对象图像实施晕映处理,直接输出对象图像作为输出图像。在此,假定再现原始图像为在ZFott = I的状态下得到的原图像,因此在EFkep = I时,输出图像上的对 象模糊量为V1。另一方面,在再现放大倍率大于I倍时,输出图像生成部55对对象图像实施晕映处理,输出晕映处理后的对象图像作为输出图像。随着再现放大倍率的增大,晕映量增大。具体地,例如按照在EFkep = 3时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与V3 —致且在EFkep = 5时输出图像上的对象模糊量与V5 —致的方式,输出图像生成部55基于再现放大倍率EFkep以及模糊量特性信息450设定晕映量并执行晕映处理。在此,假定再现原始图像为在ZFott = I的状态下得到的原图像,因此在EFkep = 3时的晕映量相当于(V3-V1),在EFkep = 5时的晕映量相当于(V5-V1)。另外,在再现原始图像为在ZFott Φ I的状态下得到的原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再现原始图像的摄影时的光学变焦倍率以及模糊量特性信息450,根据上述所述的方法修正晕映量。但是,在模糊量特性信息450中,在对象模糊量为ZFwt的一次函数的情况下,不需要这种修正。此外,如第I实施例所述,在第3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被摄体距离信息来决定针对对象图像的各像素的晕映量。如果只在摄影模式得到被摄体距离信息,则在摄影模式中生成与再现原始图像相对应的被摄体距离信息并将被摄体距离信息与再现原始图像的图像数据一起预先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在再现原始图像的图像数据的读出时,也可读出所对应的被摄体距离信息。参照图26的流程图,说明再现模式的摄像装置I的工作次序。在再现模式中,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的任一个图像被指定作为再现原始图像时,在步骤S31中基于再现原始图像的输出图像被显示于显示部15中。在指定再现原始图像之后,立刻将再现放大倍率设定为I倍,结果没有放大再现原始图像而直接作为输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之后,用户能够在任意的定时自由地指示再现放大倍率的变更。在接着步骤S31的步骤S32中,判断再现放大倍率EFkep是否为I倍。在EFkep= I的情况下,不进行电子变焦处理以及晕映处理而返回到步骤S31,再现原始图像直接作为输出图像而在显示部15中继续显示。另一方面,在EFkep > I的情况下,在步骤S33以及S34中对再现原始图像实施电子变焦处理后,进一步实施晕映处理而生成输出图像之后,返回到步骤S31。因此,在EFkep
>I的情况下,再现原始图像的一部分按照再现放大倍率被放大,放大后的该部分作为输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中。根据第3实施例,在图像的放大再现时,能够得到利用光学变焦而进行了图像放大那样的模糊量。放大再现也可作为摄影时不能执行或者没有被执行的光学变焦所产生的视场角减少的代替手段发挥功能。因此,在通过放大再现用的修剪而使视场角减少时,使之具有由光学变焦进行过视场角调整那样的效果,这一点对用户而言价值大。另外,能够认为再现原始图像为静止图像,但也能够对运动图像适用第3实施例中所述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将在时间序列上排列的多个再现原始图像依次输入到电子变焦处理部54,根据各个再现原始图像生成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而得到输出图像列。能够将所得到的输出图像列作为运动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中,也能够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第4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第4实施例也与第3实施例相同,对再现模式下的摄像装置I的工作进行说明。图27为尤其参与到与第4实施例相关的工作中的部位的框图。能够将图27所示的各部位预先设置在例如图I的主控制部13中。图28中,表示向修剪处理部101的输入图像和在修剪处理部101中所生成的对象图像。由记号Ia以及Ib分别表示第4实施例中的输入图像以及对象图像。在记录介质16 中记录的图像内、由用户指定的图像作为输入图像从记录介质16中被读出。在图28中,框Ft表示剪切框。在第4实施例中,将剪切框称作修剪框。修剪处理部101按照修剪信息在输入图像的图像区域内设定修剪框Ft,提取修剪框Ft内的图像作为对象图像IB。也可按照对象图像Ib的图像尺寸与输入图像八的图像尺寸一致的方式,对修剪框Ft内的图像实施图像尺寸放大处理来生成对象图像IB。修剪框?1相当于第I 第3实施例中的剪切框,修剪框Ft内的图像(即对象图像Ib)为输入图像Ia的一部分。因此,对象图像Ib的视场角比输入图像Ia的视场角小。用户能够采用操作部17或者触摸面板19,完成对修剪Ft的位置以及大小等进行指定的修剪指示操作,修剪指示操作的指定内容包括在修剪信息中。通过修剪信息来指定输入图像Ia上的修剪框Ft的中心位置、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大小。在此,假设修剪框Ft为矩形框。但是,也可使修剪框Ft的形状为矩形以外的形状。也可使修剪框Ft的中心位置与输入图像Ia的中心位置一致,也可不一致。此外,修剪框Ft的纵横比与输入图像Ia的纵横比可一致,也可不一致。输出图像生成部102,通过对对象图像Ib实施与基于修剪指示操作的修剪信息、来自距离地图生成部103的距离地图以及来自聚焦状态设定部104的聚焦状态设定信息相对应的确定图像处理,来生成输出图像。确定图像处理中包括与上述的晕映处理相类似的晕映处理(详细后述)。此外,在对象图像Ib的生成时刻没有完成图像尺寸放大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在确定图像处理中预先包括用于使输出图像的图像尺寸与输入图像Ia的图像尺寸相一致的图像尺寸放大处理。也能够使输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也能够记录于记录介质16。图29表示保存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的结构。能将一个或者多个图像文件保存于记录介质16中。图像文件中设置有保存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的本体区域和保存与输入图像相对应的附加数据的头区域。附加数据包括包含距离数据以及聚焦状态数据在内的与输入图像相关的各种数据。距离数据通过在主控制部13等中设置的被摄体距离检测部110(参照图30)而生成。被摄体距离检测部110检测输入图像的各像素中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生成表示该检测结果(输入图像的各像素中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的检测值)的距离数据。作为被摄体距离的检测方法,能利用包括公知方法的任意方法。例如也可采用立体照相机或者测距传感器来检测被摄体距离,也可通过利用了输入图像中的边缘信息的推定处理来求得被摄体距离。距离地图生成部103从保存有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的头区域读出距离数据,根据距离数据生成距离地图。距离地图为形成自身的各像素值具有被摄体距离的检测值的距离图像。通过距离地图对输入图像或者对象图像的任意的像素中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进行确定。另外,距离数据本身也可为距离地图,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距离地图生成部103 。
0117图31 (a)表不作为输入图像Ia的例子的输入图像600,图31 (b)表不与输入图像600相对应的距离地图605。输入图像600中存在被摄体601、602以及603的图像数据,如图32所示,被摄体601的被摄体距离d6(ll、被摄体602的被摄体距离d6(l2和被摄体603的被摄体距离Cl603之间,不等式“O < d601 < d602 < d6Q3”成立。图29的头区域中所保存的聚焦状态数据为对输入图像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景深的深度进行确定的数据(参照图3(c)),被提供给聚焦状态设定部104。既可以提供距离Lo、Ln以及Lf的数值作为聚焦状态数据,又可以提供输入图像的摄影时的摄像部11的焦距以及光圈值等用于导出输入图像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景深的深度的数据来作为聚焦状态数据。聚焦状态设定部104基于来自记录介质16的聚焦状态数据或者按照用户所进行的聚焦状态指定操作,生成聚焦状态设定信息。聚焦状态设定信息中,包括对输出图像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进行指定的距离Lo’,输出图像生成部102实施确定图像处理以使输出图像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与距离Lo’ 一致。用户能够根据需要通过聚焦状态指定操作来指定距离Lo’。此时,用户能够采用操作部17或者触摸面板19来直接输入距离Lo’的值。或者,用户也能够通过与距离Lo’相对应的关注被摄体的指定来指定距离Lo’。例如在输入图像600中的被摄体602的被摄体距离为距离Lo’的情况下,摄像装置I将输入图像600显示于显示部15,在该状态下,用户能够采用触摸面板19来指定显示画面上的被摄体602,在完成该指定时,聚焦状态设定部104也可设定被摄体602的被摄体距离作为距离Lo’。在没有由用户指定距离Lo’的情况下,按照由来自记录介质16的聚焦状态数据决定的聚焦基准距离Lo、即输入图像的聚焦基准距离Lo与输出图像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相一致的方式完成确定图像处理。以下,只要没有特别地表述,假设没有由用户指定距离Lo’的情况。第4实施例中,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作为任意的二维原始图像的关注图像320中,假定聚焦基准距离Lo为景深内的中心距离(参照图3(b)以及(C))。即假定“Lo =(Ln+Lf)/2” 成立。在第4实施例中的确定图像处理中,包括对在对象图像中所包括的非聚焦距离的被摄体的像(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关注图像320中,所谓非聚焦距离指关注图像320的景深外的距离,所谓非聚焦距离的被摄体指位于关注图像320的景深外的被摄体。此夕卜,将聚焦基准距离Lo与任意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的差称作差分距离。如图33所示,将从输入图像600提取的对象图像称作对象图像610,并且将基于对象图像610的输出图像称作输出图像620,以图像600、610以及620为例,说明第4实施例中的确定图像处理。图33中,通过被摄体的轮廓线的粗度来表现被摄体的像的模糊程度(图31 (a)中也同样)。图34(a)的折线607表示输入图像600或者对象图像610上的各被摄体的模糊量与差分距离的关系。距离DIFtj为输入图像600或者对象图像610的景深的深度的一半(即为(Lf-Ln)/2)。第4实施例中,将属于景深内的被摄体的模糊量、即相当于容许错乱圆径的基准径Rkef以下的像的模糊量看做零(参照图3(c))。于是,如图34(a)所示,在输入图像600以及对象图像610中,具有距离DIFtj以下的差分距离的被摄体的模糊量为零,具有比距离DIFq大的差分距离的被摄体的模糊量比零大且具有比距离DIFq大的差分距离的被摄体的模糊量随着相对应的差分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输入图像600以及对象图像610中,比距离DIFtj大的差分距离为非聚焦距离。
在输入图像600以及对象图像610中,由DIF6tll、DIF6tl2以及DIF6tl3分别表示针对被摄体601、602以及603的差分距离。而且,当前,如图35所示(也参照图34(b)),假设输入图像600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输出图像620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 (即距离Lo’)与被摄体距离 d601 一致(即 DIF601 = O),且 DIF601 < DIF602 = DIF0 < DIF6030 于是,在输入图像600以及对象图像610中,被摄体601为聚焦被摄体并且被摄体603为非聚焦被摄体,因此被摄体601的模糊量为零并且被摄体603的模糊量为P6tl3(P· > O)。此外,由于DIF6tl2 =DIF。,因此在输入图像600以及对象图像610中,被摄体602为聚焦被摄体,被摄体602的模糊量为零。图36中,范围DEP6qq、DEP61tl以及DEP62tl分别表示输入图像600、对象图像610以及输出图像620的景深的距离范围。输入图像600以及对象图像610的景深当然互相为相同,但输出图像620的景深的深度通过输出图像生成部102的晕映处理而比对象图像610的景深的深度浅。图37表不对对象图像610所执行的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与差分距尚的关系。输出图像生成部102基于距离地图与修剪信息中所包括的修剪框的尺寸,按每个像素设定对对象图像610的各像素的晕映量,换句话说按每个被摄体设定对对象图像610的各被摄体的晕映量。更具体地来说,采用距离地图以及距离Lo’(在当前的例子中Lo’ = d601)来算出与对象图像610的各像素的差分距离,对与距离DIFs以下的差分距离相对应的像素(以下称作聚焦距离像素)将晕映量设定为零,另一方面对与比距离DIFs大的差分距离相对应的像素(以下称作非聚焦距离像素)设定比零大的晕映量。聚焦距离像素为输出图像620上的聚焦被摄体的图像数据所存在的像素,非聚焦距离像素为输出图像620上的非聚焦被摄体的图像数据所存在的像素。在此,假设输出图像620的聚焦基准距离Lo与被摄体距离d6(ll相一致,因此在输出图像620上被摄体601为聚焦被摄体。此外,输出图像620的景深比输入图像600以及对象图像610的景深浅,因此在输出图像620上,被摄体602成为非聚焦被摄体。输出图像620上,被摄体603也为非聚焦被摄体。晕映量的意义以及与晕映量相对应的晕映处理的内容与在第I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内容相同。即如果对关注像素设定的晕映量越大,在晕映处理中关注像素被晕映的程度越强(换句话说,对关注被摄体设定的晕映量越大,在晕映处理中关注被摄体的图像被晕映的程度越强)。在由采用了平滑化滤波器的空间滤波来实现晕映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例如随着晕映量增大而使用于晕映处理的平滑化滤波器(高斯滤波器等)的滤波器尺寸增大,通过滤波器尺寸的增大而晕映的强度增大。为了使输出图像620的景深比输入图像600的景深浅,相当于输出画像620的景深的深度的一半的距离DIFs被设定为比相当于输入图像600的景深的深度的一半的距离DIF0短。因此,DIFs < DIF0 = DIF602 < DIF603。此外,对于相对应的差分距离比距离DIFs大的像素,差分距离越增大,则设定越大的晕映量。因此,在用Q6tl2表示对与差分距离DIF6tl2相对应的被摄体602所设定的晕映量,并且在用Q6tl3表示对与差分距离DIF6tl3相对应的被摄体603所设定的晕映量的情况下,O < Q602 < Q603由于O < Q6tl2 < Q603因此在确定图像处理中被摄体602以及603的像被晕映,得到如图33所示那样的模糊。另外,如上所述,在图33中,通过被摄体的轮廓线的粗度来表现被摄体的像的模糊程度。被摄体距离d6(l2在对象图像610中不是非聚焦距离,但通过景深的缩小而在输出图像620中成为非聚焦距离。因此,可以说确定图像处理包括对对象图像610中的非聚焦距离的被摄体603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 还包括对输出图像620中的非聚焦距离的被摄体602以及603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修剪框的尺寸的减少与第3实施例中的再现放大倍率的增大相类似,如果随着修剪框的尺寸减少而使输出图像620的景深更浅并且使晕映量增大,则能够得到进行了光学变焦那样的模糊量。为了随着修剪框的尺寸减少而使输出图像620的景深变得更浅,并且使晕映量增大,输出图像生成部102使距离DIFs随着修剪信息所示的修剪框的尺寸减少而减少。距离DIFs的减少伴随着晕映量Q6tl2以及Q6tl3的增大。即晕映量Q6tl2以及Q6tl3随着修剪框的尺寸减少而增大。图38(a)表示修剪框的大小比较大的情况下的差分距离以及晕映量间的关系,图38(a)表示修剪框的尺寸比较的小的情况下的差分距离以及晕映量间的关系。参照图39的流程图,对再现模式中的摄像装置I的工作次序进行说明。再现模式中,当指定在记录介质16中记录的任一个图像作为输入图像时,在步骤S51中从记录介质16读出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入图像被显示于显示画面上。进而,在步骤S52以及S53中,与输入图像相对应的距离数据以及聚焦状态数据从记录介质16中被读出,根据距离数据生成距离地图,另一方面完成聚焦状态数据的显示。此时,能够显示使用户识别输入图像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景深的深度的任意形态的映像信息(单纯地例如、距离Lo、Ln以及Lf的数值本身等)。接下来在步骤S54中,聚焦状态设定部104考虑用户的聚焦指状态指定操作,并且通过上述的方法生成包括距离Lo’的聚焦状态设定信息。之后,在步骤S55中,摄像装置I受理修剪指示操作,在完成修剪指示操作时,执行步骤S56 S58的处理。另外,也能实现不考虑聚焦指状态指定操作的输入的工作,此时,省略步骤S53及S54的处理或者步骤S54的处理,直接利用输入图像的聚焦基准距离Lo作为距离Lo’。在步骤S56中,通过基于修剪信息的修剪来根据输入图像生成对象图像,接下来在步骤S57中,通过与修剪信息、距离地图以及聚焦状态设定信息相对应的确定图像处理来使对象图像的景深变浅,从而生成输出图像。在步骤S58中,输出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上,并且输出图像的图像数据被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在将输出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时,能从记录介质16删除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也可使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预先保持于记录介质16中。与第3实施例同样,通过第4实施例也能在图像的修剪时得到进行了光学变焦那样的模糊量。图像的修剪也作为在摄影时不能执行或者没有执行光学变焦所产生的视场角减少的代替手段发挥功能。因此,在通过修剪而使视场角减少时,能够使之具有由光学变焦进行了视场角调 整那样的效果,这一点对用户而言价值大。另外,能够考虑输入图像为静止图像,但也能够对运动图像适用在第4实施例中所述的技术。此时,也可将时间序列上排列的多个输入图像依次输入到修剪处理部101,根据各个输入图像生成对象图像以及输出图像而得到输出图像列。也可将所得到的输出图像列作为运动图像显示于显示部15上,也能记录于记录介质16中。此外,也可通过聚焦状态指定操作来指定景深的深度(以下也表述为深度DEP)。具体地例如也可按照通过聚焦状态指定操作能够指定任意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的方式形成摄像装置I。由Lo*以及DEP*分别表示被指定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0在完成这些指定的情况下,在主控制部13内的数字聚焦部120 (参照图40)中,也可基于包括距离地图与Lo*以及DEP*的聚焦状态设定信息,对输入图像完成数字聚焦,由此将输入图像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变更为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即也可通过数字聚焦,根据输入图像生成具有Lo*以及DEP*作为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的聚焦状态调整图像。在图39的步骤S54中,在完成这种聚焦状态指定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54以及S55间,也可显示上述的聚焦状态调整图像。在步骤S54以及S55间,用户重新设定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的情况下,也可按照被重新设定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重新生成聚焦状态调整图像。此外,在主控制部13中设置数字聚焦部120的情况下,也可对对象图像完成基于距离地图和聚焦状态设定信息(包括Lo*以及DEP*)的数字聚焦。由此,对象图像中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被变更为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得到结果图像作为输出图像。即通过对对象图像的数字聚焦,得到具有Lo*以及DEPM乍为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的聚焦状态调整图像且具有与对象图像相同视场角的聚焦状态调整图像作为输出图像。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数字聚焦作为确定图像处理发挥功能,并且数字聚焦部120作为输出图像生成部102发挥功能。数字聚焦为能够对输入图像或者对象图像即被处理图像的景深任意地进行调整的图像处理。景深的调整包括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深度DEP的调整(变更)。通过数字聚焦能够根据被处理图像生成具有任意的聚焦基准距离Lo以及任意的景深的深度DEP的聚焦状态调整图像。作为实现数字聚焦的图像处理的方法,各种各样的图像处理方法被提出,数字聚焦部120能利用公知的数字聚焦用的图像处理(例如日本特开2010-25229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22498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2712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4743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图像处理)。变形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适当地各种变更。以上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本发明以及各构成要件的用语的意义并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内容。上述的说明书中所示的具体的数值仅是示例,当然也能够将它们变更为各种数值。以下记述有注释I 注释4作为能適用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注释事项。各注释中所记载的内容只要不矛盾,能够任意地组合。注释I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确定图像处理也可包括晕色处理以外的图像处理。例如,确定图像处理中也可包括对聚焦被摄体的轮廓进行增强的轮廓增强处理(换句话说对聚焦被摄体的边缘进行增强的边缘增强处理)。注释2
能够通过硬件或者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来构成上述的摄像装置I。在采用软件来构成摄像装置I的情况下,关于由软件实现的部位的框图表示该部位的功能框图。用程序来表述采用软件来实现的功能,也可通过在程序执行装置(例如计算机)上执行该程序来实 现该功能。注释3再现模式中的摄像装置I作为图像再现装置发挥功能。也可在摄像装置I以外的图像再现装置(未图示)中实施再现模式中的摄像装置I的工作。图像再现装置中包括便携式电话机、便携式信息终端、个人计算机等的任意的信息设备。摄像装置以及图像再现装置分别为电子设备的一种。此外,可以说摄像装置I中包括图像处理装置。图5中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原图像取得部53、电子变焦处理部54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55而形成,图18中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RAW变焦处理部74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75而形成,图22中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电子变焦处理部54以及输出图像生成部55而形成,图27中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修剪处理部101、输出图像生成部102、距离地图生成部103以及聚焦状态设定部104而形成。注释4例如能够如下那样进行考虑。在第I实施例中,能够将包括图5的原图像取得部53以及电子变焦处理部54的部位称作对象图像生成部。第2实施例中,图18的RAW变焦处理部74作为对象图像生成部发挥功能,第3实施例中,图22的电子变焦处理部54作为对象图像生成部发挥功能,第4实施例中,图27的修剪处理部101作为对象图像生成部发挥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像装置,包含 对象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利用了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的摄影从而生成对象图像;和 输出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对上述对象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 上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对象图像的所有图像区域包括第I图像区域和聚焦度比上述第I图像区域低的第2图像区域, 上述图像处理包含对上述对象图像在上述第2图像区域内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 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按照上述数字变焦的倍率执行上述晕映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使上述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随着上述数字变焦的倍率的增大而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基于只利用上述光学变焦来生成上述对象图像时所观测的上述光学变焦的倍率和上述第2图像区域内的图像的模糊量之间的关系,来设定上述晕映量。
4.一种图像再现装置,包含 对象图像生成部,其通过按照所指定的再现放大倍率将输入图像进行放大,从而生成对象图像; 输出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对上述对象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和 显示部,其显示上述输出图像, 上述图像再现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对象图像的所有图像区域包括第I图像区域和聚焦度比上述第I图像区域低的第2图像区域, 上述图像处理包含对上述对象图像在上述第2图像区域内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 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按照上述再现放大倍率执行上述晕映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使上述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随着上述再现放大倍率的增大而增大。
6.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含 对象图像生成部,其通过设定对输入图像的一部分进行指定的剪切框并提取上述剪切框内的图像,从而生成对象图像;和 输出图像生成部,其通过对上述对象图像实施图像处理从而生成输出图像, 上述图像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处理包括对非聚焦距离的被摄体的图像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 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按照上述剪切框的大小执行上述晕映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出图像生成部使上述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随着上述剪切框的大小的减少而增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图像再现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对从摄像元件得到的原图像进行与数字变焦的倍率(电子变焦倍率)相对应的修剪从而得到对象图像。输出图像生成部(55)执行对对象图像的非聚焦被摄体进行晕映的晕映处理,由此得到输出图像。此时,数字变焦的倍率越大,则使晕映处理中的晕映量越增大,从而使输出图像产生由光学变焦得到的那样的模糊。
文档编号H04N5/21GK102625037SQ20121001905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31日
发明者古山贯一, 横畠正大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