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5431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学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部件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于镜头镜筒,能够通过环部件的旋转设定预设距离的光学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具有进行摄影镜头的对焦的自动调焦装置的照相机中,当为了进行对焦而从最近侧向无限远进行扫描时,对焦会耗费时间,因而提出了限制扫描范围。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186138号公报(以下称之为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摄像装置,在进行了预定动作时没有满足重置条件的情况下,搜索(扫描)与预先设定的摄影模式对应的范围,在满足重置的条件的情况下搜索当前位置。并且作为预定条件,可举出进行了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操作了 AF锁定开关的情况、操作了对焦预设开关的情况、操作了对比度AF开关的情况。
上述专利文献I所述的摄像装置通过限制用于进行对焦的搜索范围,从而能够缩短对焦所需时间。然而在摄影者观察取景器等,希望对处于远距离侧或近距离侧的被摄体对焦的情况下,使用专利文献I公开的摄像装置限制于与预先设定的摄影场景对应的范围,因而无法对所意图的被摄体迅速进行对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迅速且正确地对摄影者所意图的被摄体进行对焦的操作性良好的光学设备。本发明涉及的光学设备具备以下结构。调焦镜头,其设置于镜头镜筒内;环部件,其配设为相对于上述镜头镜筒自由旋转且能自由滑动到第I位置和第2位置;滑动位置判定部,其判定上述环部件在滑动方向的位置;预设距离判定部,其判定根据上述环部件在旋转方向的位置而设定的预设距离;以及自动焦点控制部,其自动进行上述调焦镜头的对焦,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根据由上述滑动位置判定部判定的上述滑动方向的位置进行调焦模式的切换,在上述第I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处使用上述预设距离自动进行上述调焦镜头的对焦。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迅速且正确地对摄影者所意图的被摄体进行对焦的操作性良好的光学设备。


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主要电气结构的框图。图3是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MF环位于第I位置的状态的镜头镜筒的俯视图。图4是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MF环处于第2位置的状态的镜头镜筒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MF环与距离显示环卡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的指标位置检测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中的更换镜头与照相机主体的同步通信的一例的时序图。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设定为范围对焦模式进行摄影的情形的图。图9是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自动对焦(AF)模式、手动对焦(MF)模式、范围对焦(RF)模式的状态迁移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静态图像测光/AF处理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动态图像测光/AF处理的流程图。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限制用于调焦的扫描的范围的图。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设定预设距离,限制扫描范围的限制AF操作时的显示部的显示状态的图。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变形例I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变形例I的流程图。图18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I的流程图。图19是说明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I中的测距范围的扩大的图。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2的流程图。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2中的限制用于调焦的扫描的范围的图。图22是表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中,在采用了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2时设定预设距离,限制扫描的限制AF操作时的显示部的显示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依照附图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照相机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结构的框图,该照相机是数字照相机,由照相机主体100和更换镜头200构成。更换镜头200经由照相机主体的卡口安装部等以可自由拆装的方式装配。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照相机主体100与更换镜头200分体地构成,但当然也可以构成为一体。照相机主体100内配置有照相机控制电路101、摄像元件103、焦面快门104、显示用监视器105、闪光灯106、释放按钮107、电池108等。另外,在更换镜头200内配置有镜头控制电路201、调焦镜头203、MF (Manual Focus,手动对焦)环204、光圈205等。照相机控制电路101由包含主体CPlX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装置)121 (参见图 2)等的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及其周边电路等构成。照相机控制电路101在摄影者操作了释放按钮107时控制摄像元件13、焦面快门104等,并且按照需要进行闪光灯106的发光控制,并通过镜头控制电路201执行摄影动作等。照相机控制电路101与后述的镜头控制电路201内的镜头CPU 221 (参见图2)协作,统一控制照相机整体的各种动作序列。该控制是按照存储于闪速ROM 122 (参见图2)中的程序执行的。后面使用图2叙述该照相机控制电路101的详细情况。 摄像兀件103 由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或 CM0S( Comp 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构成,将由更换镜头200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为图像信号。即,按照来自照相机控制电路101的信号,在摄像元件103中进行图像信号的蓄积,并进行图像信号的读出等。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基于来自摄像元件103的输出的信号除了称作图像信号之外,有时还称作图像数据。焦面快门104按照基于释放按钮107的全部按下的来自照相机控制电路101中的快门控制电路126 (参见图2)的指示,进行开闭动作,对来自更换镜头200的被摄体光束进行开闭。该开闭时间是与照相机控制电路101计算出的快门速度相应的时间。显示用监视器105由配置于照相机主体背面等的IXD、有机EL等构成。显示用监视器105进行静态图像的摄影待机时和动态图像摄影时的实时取景显示、与再现按钮等的操作对应的记录完毕摄影图像的再现显示,并按照菜单按钮等的操作在菜单画面等中进行设定信息的显示。闪光灯106在操作释放按钮107时周围较暗的情况下按照来自照相机控制电路101中的闪光灯控制电路125 (参见图2)的指示,向被摄体照明辅助光。该发光使用蓄积于发光用电容器(未图示)中的电荷,与焦面快门104的曝光动作同步进行。释放按钮107具有半按下而接通的第一释放开关132 (参见图2)和从半按下状态进一步按下而成为全按时接通的第二释放开关133 (参见图2)。照相机控制电路101在第一释放开关132接通时,执行AE (Auto Exposure,自动曝光)动作和AF (Auto Focus,自动对焦)动作等摄影准备动作序列。此外,在第二释放开关133接通时,控制焦面快门104等,从摄像元件103等取得基于被摄体图像的图像数据,执行将该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中的一系列摄影动作序列来进行摄影。电池108向照相机主体100和更换镜头200内的各部件、各电路提供电源。更换镜头200内的镜头控制电路201由包含镜头CPU等的ASIC及其周边电路构成。按照来自照相机控制电路101的指示或摄影者对MF环204的操作,进行调焦镜头203、光圈205的驱动控制等。还按照来自照相机控制101的请求,发送焦距、设定距离、光圈值等各种镜头信息。该控制是按照存储于闪速ROM (未图示)中的程序执行的。后面使用图2叙述该镜头控制电路201的详细情况。调焦镜头203根据来自镜头控制电路201的指示在光轴方向移动,调节更换镜头200的焦点状态。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单焦点镜头,但当然也可以通过焦距可变的变焦镜头构成。MF环204配置于更换镜头200的外周,能够围绕更换镜头200的光轴中心进行旋转操作,并且能够沿着光轴方向在第I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进行滑动操作。S卩,MF环204发挥作为配设成相对于镜头镜筒可自由旋转且能自由滑动到第I位置和第2位置的环部件的功能。能够通过在使MF环204滑动到了更换镜头200的前方侧(被摄体侧)的第I位置处对MF环204进行旋转操作,来进行手动对焦操作。此外,能够通过在使MF环204滑动到了更换镜头200的后方侧(摄像侧)的第2位置处对MF环204进行旋转操作,来进行范围对焦操作。后面使用图3和图4叙述MF环204的第I位置和第2位置。光圈205根据来自镜头控制电路201的指示,改变开口面积,调节通过更换镜头 200的被摄体光束的光量。接着使用图2说明照相机控制电路101和镜头控制电路201的详细情况。在照相机控制电路101内设有主体CPU 121,该主体CPU 121上连接有闪速ROM (Read OnlyMemory) 121、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123、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闪光灯控制电路
125、快门控制电路126、图像处理电路127、显示电路128、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电源电路130和通信电路131。在以上各种电路与主体CPU121之间进行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主体CPU 121按照存储于闪速ROM 122中的程序等,统括进行照相机整体的控制。还能够经由照相机主体通信电路131以及镜头通信电路229与镜头CPU 221通信,输出控制命令,并且获得调焦镜头203的镜头位置等镜头信息。闪速ROM 122是可电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上所述,存储由主体CPU 121执行的程序,还存储各种调整值等。只要是非易失性存储器即可,可采用闪速ROM以外的存储器。RAM 123 是DRAM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或 SDRAM (Synchronous DRAM)等可电改写的易失性存储器,暂时存储用于在主体CPU121中进行处理的各种信息。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在实时取景显示、AE、AF、摄影时的曝光等需要图像数据的处理的动作执行时,使摄像元件103执行用于将被摄体像转换为图像信号的摄像动作。作为摄像动作,进行摄像元件103的电荷蓄积控制和图像信号的读出等。并且由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和摄像兀件103发挥作为对被摄体进彳了摄像的摄像部的功能。闪光灯控制电路125与闪光灯106连接,进行闪光灯106的充电、发光控制。闪光灯控制电路125例如根据从镜头CPU 221获得的调焦镜头203的镜头位置信息,进行发光量控制以成为适当曝光。快门控制电路126与焦面快门104连接,根据来自主体CPU 121的快门速度信号,进行焦面快门104的开闭控制。图像处理电路127对从摄像元件103输出的图像信号实施A/D转换和滤波处理等图像处理。而当实施图像处理时,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用的图像处理,根据该处理后的图像信号在显示监视器105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另外,进行记录用的摄影图像的图像处理,将该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未图示)。另外,图像处理电路127对高频分量进行高通滤波处理,从而从焦点检测区域内的图像信号进行提取处理,计算AF评价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焦点检测时采用公知的对比度AF,使调焦镜头203移动,将AF评价值为峰值的位置作为对焦位置。并且作为焦点检测方法,不限于对比度AF,还可以采用相位差AF等其他方法。显示电路128与显示用监视器105连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记录于记录介质的摄影图像的再现显示、和菜单画面等各种摄影信息的显示。并且由显示电路128和显示用监视器105发挥作为根据由摄像部拍摄的图像数据而显示被摄体像的显示部的功能。另外,在显示部上显示设定预设距离和对焦限制的范围。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与和释放按钮107联动的第一释放开关132、第二释放开关133、其他检测开关(未图示)连接,检测这些开关的操作状态,将检测结果输出给主体CPU121。作为其他检测开关,存在与进行电源的接通断开的电源按钮联动的电源开关、切换照相机的摄影模式的摄影模式开关、与显示菜单画面的菜单按钮联动的菜单开关、与进行记录于记录介质的摄影图像的再现显示的再现按钮联动的再现开关、检测更换镜头200的装配状态的安装开关、与指示动态图像摄影的开始和结束的动态图像按钮联动的动态图像开关等。 在上述菜单画面中,进行调焦模式等各种摄影信息的设定。作为在菜单画面中设定的调焦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自动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对焦的自动对焦模式(AF模式)和手动进行对焦的手动对焦模式(MF模式)这2种。并且,关于照相机主体100的调焦模式的设定,除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菜单画面中进行设定以外,当然还可以通过专用按钮等进行设定等其他方法进行设定。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和主体CPU121等设置于照相机主体侧,发挥作为设定调焦模式的调焦模式设定部的功能。电源电路130与电池108连接,进行电源电压的平滑化和升压等,向照相机主体100和更换镜头200内的各电路、各部件提供电源。照相机主体通信电路131具有设置于照相机主体200外部的安装部上的同步信号端子、数据端子等多个通信端子。主体CPU 121与镜头CPU 221通过镜头通信电路229进行通信。照相机主体通信电路131与镜头通信电路229之间的通信在主体与更换镜头刚刚装配上时是基于非同步通信进行的,在照相机主体侧获得了更换镜头的信息后,只要所装配的更换镜头200能够进行同步通信,则基于同步通信进行通信。在镜头控制电路201内设有镜头CPU 221,该镜头CPU 221上连接有镜头驱动电路222、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MF位置检测电路225、指标位置检测电路226、光圈驱动电路227、RAM 228、通信电路229。镜头CPU 221按照存储在与设置于更换镜头内的镜头CPU 221连接的闪速ROM(未图示)中的程序和各种调整值、来自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MF位置检测电路225和指标位置检测电路226的输出信号以及来自主体CPU121的控制命令,进行更换镜头200内的控制。具体而言,进行调焦镜头203的镜头驱动和光圈205的光圈驱动等各种驱动控制。还经由照相机主体通信电路131和镜头通信电路229,与主体CPU 121进行通信,从主体CPU 121接收动作命令,发送表示更换镜头200的镜头动作状态和光学数据等镜头状态的信息。镜头驱动电路222构成为包含步进电机等致动器和电机驱动器等,在光轴方向对调焦镜头203进行驱动控制。另外,在按照后述的范围对焦模式(RF模式)进行调焦的情况下,将来自照相机主体100的同步通信用的同步信号用作定时信号,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制动(加减速)控制。另外,还可以进行基于使调焦镜头203进行细微反转驱动的所谓的摆动动作的驱动控制。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进行调焦镜头203的位置检测。该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构成为包含将镜头驱动电路222所包含的步进电机等驱动用电机的旋转量转换为脉冲数的光斩波器(PI)电路。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的位置检测结果按照来自无限端等基准位置的脉冲数进行输出,该脉冲数表示调焦镜头203的绝对位置。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检测MF环204在更换镜头200的光轴方向上的滑动位置。gp,MF环204能够自由移动到向更换镜头204的前方侧滑动时的手动对焦操作位置(MF位置、第I位置)和向更换镜头204的后方侧滑动时的范围对焦操作位置(RF位置、第2位置)这2个位置。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检测MF环204是处于第I位置还是处于第2位置。因此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发挥作为判定环部件(MF环204)在滑动方向的位置的滑动位置判定部的功能。后面使用图5叙述该位置检测机构。
MF位置检测电路225构成为包含PI电路,检测MF环204相对于更换镜头200的光轴中心的旋转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化量。即,在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检测出的MF环204的位置处于手动对焦操作位置(MF位置、第I位置)时,能够根据从PI电路输出的脉冲信号,检测出MF环204的旋转方向、旋转量、旋转速度等。在该MF环204的旋转检测中使用的检测用定时器使用的是镜头CPU 221内通常的内置定时器。后面使用图5叙述PI电路的光斩波器的结构。指标检测电路226构成为包含线性编码器和A/D转换电路等,进行与调焦镜头203的驱动目标位置对应的距离指标的检测。即,在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检测出的MF环204的位置处于范围对焦位置(RF位置、第2位置)时,根据编码器值的A/D转换结果进行与MF环204在更换镜头200的光轴中心的旋转方向位置处设定的驱动目标位置对应的距离指标位置的检测。即,指标检测电路226进行由MF环204设定的绝对距离(预设距离)的检测。指标检测电路226发挥作为判定根据环部件在旋转方向的位置而设定的预设距离的预设距离判定部的功能。并且,将在MF环204被滑动操作至RF位置(第2位置)时,控制调焦镜头203以使得相当于由MF环204的旋转方向的绝对位置所确定的距离的模式称作范围对焦模式(RF模式)。在读取该编码器值时使用的检测用定时器的定时信号使用的是用于在照相机主体100与更换镜头200之间进行同步通信的镜头通信同步信号。后面使用图6叙述使用线性编码器的指标检测电路226的检测机构的一例的结构。光圈驱动电路227构成为包含步进电机等致动器和电机驱动器等,按照来自镜头CPU 221的光圈值,进行光圈205的开口动作控制。RAM 228是用于暂时储存在镜头CPU 221中使用的各种信息的易失性存储器。镜头通信电路229具有设置于更换镜头200外部的安装部上的同步信号端子、数据端子等多个通信连接端子,与照相机主体通信电路131的通信连接端子卡合,与照相机主体进行通信。经由该镜头通信电路229,接收来自主体CPU 221的调焦镜头203和光圈205的控制命令等,还将光学数据、镜头位置信息、动作状态等镜头状态信息发送给主体CPU 221。上述图像处理电路127、主体CPU121、镜头CPU221、镜头驱动电路222等构成自动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对焦的自动焦点控制部。该自动焦点调节部根据由滑动位置判定部判定出的滑动方向的位置进行调焦模式的切换,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处使用预设距离自动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对焦。另外,作为预设距离的使用,根据所设定的预设距离限制调焦镜头203的对焦范围。接着,使用图3和图4说明MF环204向第I位置和第2位置的滑动操作。图3表示MF环204处于第I位置的情况,图4表示MF环204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在更换镜头200的后方侧设有卡口部21。该卡口部21与未图示的照相机主体100侧的卡口部卡合,从而能够将更换镜头200装配于照相机主体100。基座22构成为与卡口部21 —体,卡口部21在被装配到照相机主体100时,固定于照相机主体100上。MF环204是在更换镜头200的镜头镜筒的外周部以能够围绕光轴O转动且能够在光轴O方向进退移动的方式配设的大致圆筒状的形状。MF环204在镜头镜筒的外周上露出,配设成摄影者的手指可挂在MF环204上。并且当然也可以构成为仅MF环204的一部 分在外周上露出。指标显示框25的位置相对于基座部22固定,是镜头镜筒的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指标显示框25在MF环204处于第I位置(MF位置)时也配置于MF环204的前方侧。在该指标显示框25中显示有指标25a和被摄体深度指标25b。指标25a表示设置于后述的距离显示环24上的距离刻度24a的基准指标,被摄体深度指标25b是相对于距离刻度24a示出与光圈205的光圈值对应的景深的指标。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若使MF环204沿着光轴O向后方侧(摄像侧、照相机主体侦D的第2位置滑动移动,则如图4所示,距离显示环24将会露出。距离显示环24是配设于MF环204内侧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MF环204处于第I位置时,不会与MF环204 —体移动。然而在MF环204移动到第2位置时,距离显示环24能够与MF环204 —体地围绕光轴O转动。如图4所示,在距离显示环24的外周面显示出表示焦距镜头203的对焦的距离(对焦距离)的距离刻度24a。距离刻度24a沿着周方向排列表示从最短对焦距离到无限远的距离的数值。距离显示环24相对于指标显示框25围绕光轴O转动,从而使得指标25a指示的距离刻度24a的数值发生变化。距离显示环24围绕光轴O转动的范围被限制,仅能够在指标25a所指示的距离范围内进行转动。因此距离刻度24a对于指标25a用数值显示从最短对焦距离到无限远的距离。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MF环204处于第I位置(MF位置)时,如图3所示,距离显示环24的距离刻度24a处于无法从镜头镜筒的外部看到的状态。另一方面,在MF环204处于第2位置(RF位置)时,如图4所示,距离刻度24a处于能够从镜头镜筒的外部看到的状态。如上所述,距离显示环24构成为仅在MF环204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与MF环204 —起围绕光轴O转动,在MF环204处于第I位置(MF位置)时,MF环204能够独立于距离显示环24转动。S卩,如图5所示,在距离显示环24的内周部以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卡合销24b。另外,在MF环204的内侧筒部204b上配置有多个卡合部204a。在MF环204处于第I位置(MF位置)的情况下,卡合销24b处于MF环204的卡合部204a的后方侧,处于即使MF环204围绕光轴O转动,卡合销24b也不会与卡合部204a产生干扰的位置。而在MF环204处于第2位置(RF位置)的情况下,卡合销24b配置于与卡合部204a重合的位置。因此在MF环204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距离显示环24与MF环204 —起围绕光轴O转动,而在MF环204处于第I位置的情况下,即使MF环204围绕光轴O转动,距离显示环24也不会转动,依旧停止。接着,使用图5说明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和MF位置检测电路225的检测机构的结构。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具有光斩波器部224a。该光斩波器部224a固定于基座部22或与基座部22构成为一体的部件上,其设置于如下位置在MF环204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MF环204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其检测范围内,而在MF环204位于第I位置的情况下处于其检测范围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光斩波器部224a检测MF环204的位置,然而不限于光 斩波器,只要能检测MF环204的位置即可,可以采用其他检测传感器。例如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或开关等。MF位置检测电路225具有一对光斩波器225a。另外,在与MF环204 —体转动的内侧筒204b的周向上设有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狭缝孔204c。一对光斩波器225a设置于在MF环204位于第I位置(MF位置)的情况下处于狭缝孔204c的检测范围内的位置上。而且根据来自一对光斩波器225a的输出信号,检测MF环204围绕光轴O的转动方向、转动量、旋转速度等旋转状态。并且,MF位置检测电路225的检测传感器只要在MF环204位于第I位置(MF位置)的情况下能检测出MF环204的旋转即可,例如可以是磁式旋转编码器等。下面使用图6说明指标位置检测电路226的检测机构。指标位置检测电路226具有编码器部226a。该编码器部226a检测距离显示环24相对于基座部22的围绕光轴O的绝对转动位置。编码器部226a构成为具有由导电体构成的预定位数的编码图案226b和由在编码图案226b上滑动的导电体构成的触点部226c。编码图案226b配设于距离显示环24的外周部,触点部226c配设于与基座部22构成为一体的固定框上。在距离显示环24围绕光轴O转动时,按照其转动位置,触点部226c所接触的编码图案226b的位置发生变化。指标位置检测电路226检测编码图案226b与触点部226c的接触状态的变化,检测MF环204围绕光轴O的绝对转动位置,即预设位置(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与摄影者使得同MF环204 —体转动的距离显示环24的距离显示和指标25a —致的距离对应。并且,指标位置检测电路226只要能检测出相对于基座部22的围绕光轴O的绝对转动位置即可,当然也可以采用触点方式的编码器以外的结构。例如,既可以是光学式或磁式的绝对位置检测用的旋转编码器,也可以是电阻值随着距离显示环24的围绕光轴O的转动位置而发生变化的电位计。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绝对位置时,为了高速进行检测,将照相机主体100与更换镜头200之间的同步通信时的镜头通信同步信号用作检测用定时器的定时(timing)信号。下面使用图7说明在照相机主体100与更换镜头200之间进行的同步通信的一例。图7中,横轴表示时间的经过,纵轴表示各个处理内容和定时。在照相机主体内处理中,在处理BI之中,基于在前一帧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和AF评价值的计算。而在处理B2中,根据由镜头状态通信获得的镜头状态数据,进行AF运算和各种设定变更等。垂直同步信号 是对应于各帧而输出的信号。在摄像/读出过程中,在摄像元件103中拍摄被摄体像,进行该拍摄的图像数据的读出。并且,摄像/读出在图7中呈菱形形状的原因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取得实时取景图像时采用滚动快门,按照每个像素行依次进行摄像和读出。在镜头通信的通信BL中,从照相机主体100向更换镜头200发送镜头状态数据请求命令,该命令请求向照相机主体100发送表示更换镜头200的镜头状态的数据。另外,在通信LB中,按照镜头状态数据请求命令,更换镜头200向照相机主体100发送表示镜头状态的数据。在照相机主体100中响应于垂直同步信号而生成镜头通信同步信号,该镜头通信同步信号由照相机主体通信电路131的同步信号端子输出到更换镜头200。镜头位置取得信号的状态在预定定时、例如在图7所示例子中在经过了摄像元件103的电荷蓄积时间的大致中央时刻后的时刻发生变化。另外,更换镜头200内的处理LI指的是在镜头位置取得信号的状态变化定时进行的调焦镜头203的位置信息的取得以及在镜头通信同步信号的接收定时进行的MF环204的操作状态的检测的处理。而处理L2指的是按照从照相机主体100接收的镜头状态数据请求命令,发送调焦镜头203的位置信息和MF环204的操作状态等镜头状态数据的处理。如图7的时序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同步通信中,与垂直同步信号同步地在照相机主体100内执行处理BI,而且与垂直同步信号同步地将镜头通信同步信号发送给更换镜头200。在照相机主体100内进行了处理BI时,凭借通信BL向更换镜头200发送镜头状态数据请求命令。更换镜头200接收到镜头状态数据请求命令时,检测镜头状态,利用通信BL发送镜头状态数据。照相机主体100接收到镜头状态数据后执行处理B2。另外,在更换镜头200内,取得镜头位置的处理LI是与镜头位置取得信号同步执行的。该镜头位置取得信号是在预定定时、如上所述在图7所示例子中经过了摄像元件103的画面中央的电荷蓄积时间的1/2的时刻发生的。更换镜头200在镜头位置取得信号的状态变化的定时通过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取得调焦镜头203的位置信息。这些同步通信整体是与镜头通信同步信号同步执行的。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调焦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调焦模式,准备了自动对焦模式(AF模式)、手动对焦模式(MF模式)和范围对焦模式(RF模式)这3种模式。AF模式凭借使用基于来自摄像元件103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AF的登山法自动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对焦。而MF模式中,在MF环204位于第I位置(MF位置)时,手动旋转MF环204,按照此时的旋转状态使调焦镜头203移动来进行对焦。如上所述,AF模式和MF模式是在照相机主体100中例如在菜单画面中设定的。与此相对,在RF模式中,在MF环204位于第2位置时,使MF环204转动,使距离显示环24的距离刻度24a对准指标25a,从而进行距离设定,对该设定距离进行对焦。在RF模式中,在事先设定了距离之后断开电源,此后在RF模式下接通电源时,能够对事先设定的距离对焦。例如图8 (a)所示,在摄影者301在街道等上散步时,若事先在RF模式下设定好距离,则即使在如图8 (b)所示被摄体303突然显现的情况下也能迅速进行摄影。另外,在RF模式下设定了距离之后,使MF环204滑动至第I位置(MF位置),从而切换为MF模式或AF模式的情况下,若使MF环204滑动至第2位置,则能立即对所设定的距离进行对焦。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调焦时具有AF模式、MF模式、RF模式这3种模式。使用图9说明这3种模式的切换。在图9中,状态I是AF模式,状态2是MF模式,状态3是RF模式。其中,AF模式和MF模式如上所述可在照相机主体100的菜单画面上进行设定,RF模式可通过使更换镜头200的MF环204滑动移动到第2位置来进行设定。状态I的AF模式在照相机主体100的菜单画面上作为调焦设定而维持设定AF模式,而且MF环204位于MF位置(第I位置)的情况下维持AF模式。状态2的MF模式在照相机主体100侧维持设定MF模式,而且MF环204位于MF位置(第I位置)的情况下维持 MF模式。若MF环204处于RF位置,则设定为状态3的RF模式。RF模式中,若在照相机主体100侧设定了 MF模式,则如使用图8所说明的那样,使MF环204转动,使距离显示环24的距离刻度24a对准指标25a,从而设定预设距离,执行对该预设距离进行对焦的通常的RF模式。而若在照相机主体100侧设定了 AF模式,则执行限制用于AF检测的扫描范围的限制AF。为了从状态I的AF模式切换到状态2的MF模式,只要在将MF环204维持于MF位置(第I位置)的状态下,在照相机主体100侧作为调焦设定变更为MF模式即可。反之为了从MF模式切换至AF模式,只要在将MF环204维持于MF位置(第I位置)的状态下,变更为AF模式即可。为了从状态I的AF模式切换至状态3的RF模式,仅将MF环204滑动操作至RF位置(第2位置)即可。反之为了从状态3的RF模式切换至状态I的AF模式,需要将MF环204滑动操作至MF位置(第I位置),并且作为照相机主体100的调焦设定变更为AF模式。为了从状态2的MF模式切换至状态3的RF模式,仅将MF环204滑动操作至RF位置(第2位置)即可。反之为了从状态3的RF模式切换至状态2的MF模式,需要将MF环204滑动操作至MF位置(第I位置),并且作为照相机主体100中的调焦设定变更为AF模式。接着,使用图10至图13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摄影动作。该流程图主要是由主体CPU 121按照存储于照相机主体100内的闪速ROM 122中的程序执行的,而在一部分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中,在设定了 RF模式的情况下,主要由镜头CPU 221按照存储于更换镜头200内的闪速ROM中的程序来执行。当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到操作了电源按钮时,图10所示的流程开始动作。首先,判定是否装配着更换镜头200 (SI)。该判定是由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安装开关等的状态,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的。在该判定结果为未装配更换镜头200的情况下,成为等待更换镜头200的装配的待机状态。当在待机过程中摄影者进行了摄影参数的变更操作和以往所拍摄的摄影图像的再现操作、调焦模式的设定等的情况下,执行所指示的动作。在步骤SI判定的结果为更换镜头200装配于照相机主体100上的情况下,接着进行镜头通信(S3)。其中,经由照相机主体通信电路131和镜头通信电路229,与镜头CPU221进行非同步通信。通过该非同步通信,取得调焦镜头203等的动作参数、颜色像差等光学数据等的镜头数据、能否进行同步通信的信息等,并存储于RAM123。当进行了镜头通信后,接下来开始同步通信(S5)。其中,如使用图7所说明的那样,从照相机主体100向更换镜头200发送镜头通信同步信号,与该信号同步进行通信。在每个同步周期取得调焦镜头203等的动作状态和MF环204的操作状态等镜头状态数据,执行与镜头状态对应的控制动作。因此每当输出镜头通信同步信号时,照相机主体都能取得与调焦镜头203的镜头位置有关的数据、MF环204位于第I位置还是位于第2位置以及光圈205的光圈值等信息,执行与该信息对应的控制动作。还可以从照相机主体100发送用于进行AF控制的调焦镜头203的驱动方向和驱动量以及与光圈205的光圈缩小量有关的控制命令。并且在通过步骤S3进行的镜头通信得知装配了无法进行同步通信的更换镜头的情况下,不进行同步通信。开始了同步通信之后,接着开始实时取景显示(S7)。主体CPU 121使摄像元件103在每个同步周期动作,从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取得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电路127中实施·实时取景显示用的图像处理。显示电路128使用用于实时取景显示而经过了处理的图像数据,在显示用监视器105上开始实时取景显示。在开始了实时取景显示后,接下来进行是否卸下了更换镜头200的判定(S9)。其中,根据在步骤S5开始的同步通信的状态以及与步骤SI同样的安装开关的状态之中的至少一方,判定是否卸下了更换镜头200。该判定的结果为卸下了更换镜头200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I。在步骤S9的判定结果为未卸下更换镜头200而是装配着更换镜头200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电源是否断开的判定(S11)。此时由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电源按钮的操作状态,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该判定的结果为电源断开的情况下,进行结束处理(S13)。其中,进行各种数据的退避处理、重置动作、电源系统的切断处理等处理。进行了结束处理后结束该流程。在步骤Sll的判定结果为电源未断开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S15)。此时按照MF环204的操作状态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动作控制和设定处理。即,在MF环204位于滑动到了更换镜头200的后方侧(摄像侧)的第2位置的情况下,若照相机主体110设定为AF模式则执行上述限制扫描AF,若设定为MF模式则执行对预设距离对焦的RF模式。另一方面,在MF环204位于滑动到了更换镜头200的前方侧(被摄体侧)的第I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对应于在照相机主体100中设定的AF模式或MF模式的控制。后面使用图11叙述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了 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后,接下来判定动态图像开关是否接通(S17)。此时由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动态图像开关的操作状态,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在步骤S17的判定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断开、即处于静态图像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判定第I释放开关是否接通(S19)。摄影者在进入摄影之前对释放按钮进行半按下操作以作为准备阶段。此时,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第I释放开关的操作状态,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在该判定结果为第I释放开关断开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9。在步骤S19的判定结果为第I释放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静态图像测光/AF (S21)。此时执行静态图像摄影用的测光、曝光运算、AF等摄影所需的动作。测光和曝光运算根据来自摄像元件103的图像数据,检测被摄体亮度,根据检测出的被摄体亮度计算成为适当曝光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曝光控制值。另外,静态图像摄影用的AF以使得从图像数据提取出的高频分量(AF评价值)为最大的方式,进行基于所谓的登山法的AF动作。还可以进行基于相位差AF的自动调焦动作。后面使用图12叙述静态图像测光/AF的详细处理。进行了静态图像测光/AF后,接下来判定第I释放开关是否断开(S23)。摄影者在半按下释放按钮以作为摄影准备之后,有时会将手离开释放按钮而中止摄影准备动作。此时,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第I释放开关的操作状态,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该判定结果为第I释放开关断开的情况下,进入后述的步骤S41。另一方面,在步骤S23的判定结果 为第I释放开关并未断开、即接通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第2释放开关是否接通的判定(S25)。摄影者观察实时取景显示,在确定了构图和快门时机后,全按下释放按钮,命令摄影的执行。此时,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第2释放开关的操作状态,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该判定结果为第2释放开关断开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3。在步骤S25的判定结果为第2释放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转移到摄影动作。首先进行摄像(S27)。此时根据在步骤S21计算出的曝光运算结果,由主体CPU 121与镜头CPU221进行通信,指示光圈205的光圈缩小动作,在光圈缩小动作完毕后由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快门控制电路126控制摄像元件103和焦面快门104进行摄像动作。在摄像动作结束后,由图像处理电路127对从摄像元件103读出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并取得图像数据。进行了摄像后,接下来进行图像数据的存储(S29)。此时主体CPU 121将步骤S27取得的图像数据存储于RAM 123和Compact Flash (注册商标)等外部存储介质中。还根据所取得的图像数据,经由显示电路127在显示用监视器上在预定时间期间进行摄影图像的显示。在步骤S17的判定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入动态图像摄影模式。首先开始动态图像摄影(S31)。主体CPU 121通过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使摄像元件103按照每个同步周期动作而开始动态图像摄影。由图像处理电路127对从摄像元件103输出的图像信号实施图像处理以用于动态图像,开始将该动态图像用图像数据记录于RAM 123和Compact Flash (注册商标)等外部存储介质。开始了动态图像摄影后,接下来进行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S33)。此时与步骤S15同样地按照MF环204的操作状态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动作控制和设定处理。进行了 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后,接下来进行动态图像测光(S35)。作为动态图像摄影用的AE,进行控制以使得由光圈驱动电路227以比静态图像摄影时更细的驱动步骤驱动光圈205,使得入射到摄像元件103的被摄体光量变化变得平滑。而在AF模式时,动态图像摄影用AF进行登山AF动作,按照需要进行在对焦附近使得调焦镜头203进行细微往返驱动的所谓摆动动作等。后面使用图13叙述动态图像测光/AF的详细处理。进行了动态图像测光动作后,接下来判定动态图像开关是否断开(S37)。在摄影者结束了动态图像摄影时,手会离开动态图像按钮,因此此时由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动态图像开关的操作状态,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若该判定的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接通,则返回步骤S33,继续进行动态图像摄影。若步骤S37的判定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断开,则接下来进行动态图像摄影结束处理(S39)。此时,主体CPU 121通过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停止摄像元件103的动作,结束动态图像摄影。在步骤S29中进行了图像数据的存储后或在步骤S39进行了动态图像摄影结束抑或步骤S23中的判定结果为第I释放开关断开的情况下,接着进行显示的初始化(S41)。此时主体CPU 121通过显示电路127进行摄影图像显示和动态图像摄影参数显示的清除等,使显示用监视器105的显示恢复为实时取景显示。进行了显示的初始化后返回步骤S9。接着,使用图11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步骤S15和S33中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并且MF环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的动作是在主体CPU 121的控制之下由镜头CPU221执行的,在执行RF模式时,主要由镜头CPU 221执行该流程的动作。进入MF环操作检测/动作 处理的流程后,首先进行滑动位置检测(S51)。此时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检测MF环204的位置,即是处于第I位置还是处于第2位置。进行了滑动位置检测后,接着判定MF环204是否处于RF操作位置、即第2位置(S53)。在该判定的结果为处于RF操作位置(第2位置)时,进行预设位置的检测(S55)。此时如上所述,根据指标位置检测电路226的编码器部226a的检测,检测出与同指标25a —致的MF环204 —体转动的距离显示环24的距离刻度所对应的预设位置。另外,设定了预设位置后,在显示用监视器105上显示与预设位置对应的预设距离311a 311c(参见图15)。检测出预设似直后,接下来将镜头驱动至预设似直(LD) (S57)。此时镜头驱动电路222将调焦镜头203驱动到与步骤S55设定的预设位置对应的预设距离。此外,在驱动时由图像处理电路127取得AF评价值。此时取得AF评价值的原因在于,在设定了 AF模式的情况下,在镜头驱动时进行驱动方向的判断。在进行镜头驱动到预设位置后,接着判定是否设定了 AF模式(S59)。如上所述,AF模式和MF模式是在照相机主体100的菜单画面中进行设定的,因此在该步骤中根据菜单画面的设定状态进行判定。在该判定的结果为设定了 MF模式的情况下,由于使调焦镜头203移动到预设距离的通常的RF模式已结束,因而返回原本的流程。而在判定的结果为设定了A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59后进行基于限制AF的控制。在步骤S59的判定结果为设定了 AF模式的情况下,为了进行限制AF,首先进行MF环旋转操作的历史的确认(S61)。在后述的步骤S81中检测出MF环204的旋转操作的旋转方向,将此时的旋转方向作为旋转操作历史存储起来。在步骤S61中,参照旋转操作历史判断为了进行限制AF而对MF环204进行了向第2位置的滑动操作的检测时之前的预定时间、例如I秒前为止的MF环的旋转操作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限制AF,首先在第I位置(MF位置)对MF环204进行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操作或不进行旋转操作而向第2位置(RF位置)进行滑动操作。将进行该滑动操作之前的旋转方向作为MF环旋转操作历史存储起来。根据在步骤S61读取出的旋转操作历史,在步骤S6f S71限制用于AF检测的扫描范围。当在步骤S61中确认到MF环旋转操作的历史后,接下来进行在MF环204的滑动操作前是否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的判定(S63)。此时根据在步骤S61中确认的MF环旋转操作历史进行判定。
在步骤S63的判定结果为在滑动前向顺时针方向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将AF范围设定为从当前位置到无限侧(S71)。本实施方式中,MF环204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是向无限远侧的操作。而当前位置在步骤S57中被驱动到预设位置。因此在该步骤中,将基于登山法进行对焦时的AF范围设定为从预设位置到无限远侧。而步骤S63中的判定结果为在滑动前未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情况下,接下来判定在滑动前是否向逆时针方向进行了旋转(S63)。此时根据在步骤S61中确认的MF环旋转操作历史进行判定。在步骤S63的判定结果为在滑动前向逆时针方向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将AF范围设定为从当前位置到最近侧(S69)。本实施方式中,MF环204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是向最近侧的操作。而当前位置在步骤S57中被驱动到预设位置。因此在该步骤中,将基于登山法进行对焦时的AF范围设定为从预设位置到最近侧。而在步骤S65中的判定结果为在滑动前未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将AF范围设定为当前位置前后(S67)。此时为在MF环204滑动之前未旋转MF环204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将AF范围限制为在步骤S57驱动的预设位置(当前位置)前后的预定范围内。作为预定范围,例如为(I)能够在AF时间在IOOmsec以下执行的范围。能够根据利用登山法使调焦镜头203扫描时的扫描速度确定距离范围。而作为预定范围例如为(2)景深的2倍范围左右。按照光圈205和更换镜头的焦距确定出景深,能够确定成为该景深的2倍的距离范围。作为预定范围,例如还可以为(3)摄影者在菜单画面等中指定的范围。在步骤S53的判定结果为MF环204未处于RF操作位置(第2位置)的情况下,进行MF环旋转操作的检测(S81)。MF环204未处于RF操作位置的情况即是处于MF位置(第I位置)的情况。此时,若在照相机主体100侧设定了 MF模式,则执行手动进行对焦的手动对焦,而在设定了 AF模式的情况下,执行通过登山法自动进行对焦的自动对焦。在步骤S81,由MF位置检测电路225检测MF环204的旋转方向、旋转量、旋转速度等旋转状态。如上所述,此时的旋转方向作为旋转操作历史被暂时存储。进行了 MF环旋转操作检测后,接下来进行是否为MF模式的判定(S83)。如上所述,MF模式和AF模式是在照相机主体100侧设定的,因而在该步骤中根据设定状态进行判定。若步骤S83中的判定结果为设定了 MF模式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是否存在旋转操作的判定(S85)。此时根据步骤S81中的MF环旋转操作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在步骤S85的判定结果为存在旋转操作的情况下,接下来按照旋转量/方向进行调焦镜头203的驱动(S87)。即,镜头驱动电路222按照在步骤S81检测出的旋转量和旋转方向,进行调焦镜头203的驱动。进行了调焦镜头的驱动后,接着进行MF环旋转操作检测(S89)。此时由MF位置检测电路225检测MF环204的旋转状态。接着进行旋转操作是否停止的判定(S91)。此时根据步骤S89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在该判定结果为旋转操作未停止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87,根据在步骤S89检测到的结果,进行调焦镜头203的驱动。在步骤S91的判定结果为旋转操作停止的情况或步骤S85中的判定结果为不存在旋转操作的情况抑或是步骤S83的判定结果为并非MF模式的情况(即为AF模式时)或者步骤S59中的判定结果为并非AF模式的情况(即为MF模式时)或步骤S67 S71中进行了 AF范围的设定时,返回原本的流程。如上,在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流程中,若MF环204处于MF位置(S53 —否),则检测MF环204的旋转状态并且存储旋转方向(S81),若为MF模式(S83 —是)则进行基于手动对焦的调焦(S85飞91),而若为AF模式(S83 —否),则执行基于登山法的自动对焦的调焦。另外,若MF环204处于RF位置(S53 —是),则进行基于RF模式的调焦,即对焦至预设距离(S55、S57),若为AF模式,则设定限制AF中的AF范围的限制(S61 S71)。这种情况下,若设定了 MF模式,则不进行AF范围的限制。并且,在RF位置执行了限制AF之后,若使MF环204滑动到MF位置,则以与所设定的预设距离无关的通常的AF模式进行对焦。另外,在限制AF时的AF范围的限制中,按照MF环204将移动到RF位置(第2位置)之前的MF环204的旋转方向和预设位置来限制AF范围。即,由图像处理电路127和镜头驱动电路222等构成的自动焦点控制部根据预设距离(与预设位置对应的距离)和环部件 (MF环204)的旋转方向,设定限制对焦的范围(AF范围)。因此例如在摄影者向与意欲对焦的被摄体的距离对应的方向旋转了 MF环204之后,仅凭向RF位置滑动MF环204,就能自动进行对焦。接着使用图15说明MF环操作检测/动作时显示用监视器105中的显示。S卩,若在步骤S67 S71设定了 AF范围,则在显示用监视器105上对设定范围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且进行如图15所示进行显示。在图15中,在显示用监视器105的大部分画面上以实时取景显示出被摄体,在画面上部呈带状显示出限制AF的范围。带状部分的左端显示最近距离(图示的例子中为O. 2m),右端显示出无限远距离。并且该带状的显示区域不限于画面上部,也可以不是带状。在步骤S71中将AF范围设定为从当前位置到无限侧时,如图15 (a)所示,以带黑框显示与预设位置对应的预设距离311a (图示的例子中为5m),另外,为了表示从预设距离311到无限侧是AF范围313a,因此用阴影显示。并且黑框显示和阴影显示都是示例,只要是能进行识别的显示,就不限于这些显示(图15 (b)、(c)也相同)。在步骤S69中将AF范围设定为从当前位置到最近侧的情况下,如图15 (b)所示,显示出与预设位置对应的预设距离311b (图示的例子中为lm),而将从预设距离311到最近侧显示为AF范围313b。而在步骤S67中将AF范围设定为当前位置的前后的情况下,如图15 (c)所不,显不出与预设位置对应的预设距尚311c (图不的例子中为2m),而在预设距离311的前后显示出AF范围313c。接着使用图12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步骤S21中的静态图像测光/AF的动作。进入静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后,首先进行用于开始扫描驱动的方向判断(S101)。在通常的AF时,向预定方向,例如无限端或最近端中的相对于当前的调焦镜头203的位置近的任意一个方向进行镜头驱动,同时取得AF评价值。将该取得的AF评价值增加的方向作为扫描驱动开始方向。其中,在进行步骤SlOl的处理时,在MF环204处于RF位置(第2位置)而为RF模式,而且主体侧被设定为AF模式的情况下,若从步骤S51 (参见图11)的MF环204的滑动检测起处于预定时间以内,例如I秒以内,则根据步骤S57中朝预设位置进行扫描驱动时取得的AF评价值来设定驱动开始方向。在从步骤S51的滑动检测起经过了预定时间或无法通过步骤S57取得的AF评价值进行驱动方向的判断的情况下,在AF范围限制设定为无限远侧时(参见S71)将无限方向作为扫描驱动开始方向,在限制设定为最近侧时(参见S69)将最近方向作为扫描驱动开始方向,在限制设定为预设位置前后时(参见S67)将通过与通常AF时同样的判断确定的方向作为扫描驱动开始方向。在步骤SlOl中进行了方向判断后,接下来设定扫描驱动范围并开始扫描(S103)。此时使用在步骤SlOl判断出的驱动方向,进行扫描驱动范围的设定。使用图14说明扫描驱动范围。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基于登山法的对比度AF进行自动调焦。图14中的LD可能范围表示调焦镜头203的可驱动范围。在对AF扫描驱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AF的情况下,将对于步骤S67 S71(参见图11)中限制的设定范围加上了用于在无限侧和最近侧进行AF评价值的峰值检测的镜头驱动量后的范围作为镜头驱动范围(LD范围)。作为用于进行峰值检测的镜头驱动量,例如可以为能够最少取得2次AF评价值的范围。
图14 (a)表示在步骤S71中,将AF范围设定为从预设位置到无限侧的情况下的镜头驱动范围(LD范围)。而图14 (b)表示在步骤S69中,将AF范围设定为从预设位置到最近侧的情况下的镜头驱动范围(LD)。而图14 (c)表示在步骤S67中,将AF范围设定为预设位置的前后的情况下的镜头驱动范围(LD)。设定了用于扫描的镜头驱动范围后,镜头驱动电路222参照来自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的检测结果,向所设定的镜头驱动方向开始调焦镜头203的驱动。接着进行摄像/评价值的取得(S105)。此时,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4进行摄像元件103的控制,拍摄被摄体像,图像处理电路127取得AF评价值。还进行镜头位置的取得(S107)。此时基于同步通信取得镜头状态数据。根据该镜头状态数据取得摄像时的调焦镜头203的位置。取得了镜头位置后,接着进行峰值越过判断(S109)。在步骤S105,每进行I帧摄像都取得AF评价值,检测该AF评价值从增加向减少的变化,从而判定是否越过了最大值(极大值)。进行了峰值越过判断后,接下来进行是否无法检测到峰值的判定(S111)。此时即使对在步骤S103设定的扫描驱动范围进行扫描(进行镜头驱动),也判定在步骤S109是否无法检测出峰值越过。在扫描驱动中判定为否。在步骤Slll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接着判定是否检测到了峰值(S113)。此时判定在步骤S109能否检测到峰值越过。在该判定结果为无法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05,继续执行扫描驱动,并进行峰值检测。在步骤S113的判定结果为能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接着进行对焦位置的计算(S115)。使用在步骤S109检测到峰值的AF评价值的最大值(极大值)附近的AF评价值,基于插值运算或二次函数近似等方法计算对焦位置。计算出对焦位置后,将镜头驱动至对焦位置(SI 17)。此时镜头驱动电路222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步骤SI 15计算出的对焦位置。步骤Slll的判定结果为无法检测出峰值的情况下,接下来判定MF环204是否处于RF位置(第2位置)(S121)。尽管有时通过限制AF进行了 AF评价值的峰值检测,该状态是无法检测到峰值越过的情况。此时根据MF环204是否处于RF位置(第2位置),处理会不相同。在步骤S121的判定结果为处于RF位置的情况下,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预设位置(S123)。由于MF环204处于RF位置,因此将镜头驱动至此时的预设距离。由于在设定范围内无法检测到对焦点,因而可以在显示用监视器105上进行警告显示以表示为非对焦。而在MF环204不处于RF位置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S125)。此时由于无法检测出对焦点,因此进行使对焦标记闪烁等的警告显示。当在步骤SI 17将镜头驱动到对焦位置或在步骤S123中将镜头驱动到预设位置抑或在步骤S125进行了警告显示时,接着进行摄像、取得测光用数据(S127)。此时进行测光用的摄像,取得测光用的图像数据。接着进行测光运算(S129)。此时根据取得的图像数据计算曝光控制用的快门速度、光圈值等参数。进行了测光运算后返回原本的流程。如上,在静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中,在MF环204处于RF位置(第2位置)且设定了 AF模式的情况下执行限制AF。这种情况下,设定扫描驱动范围(S103),在该范围内驱动调焦镜头203进行基于登山AF的焦点检测(S105 S113)。另外,进行限制AF,在无法自动 检测到对焦点的情况下,对焦至在RF模式下设定的预设距离(S123)。另外,在照相机主体侧设定了 MF模式的情况下,省略步骤SlOl至S125,执行步骤S127和S129。下面使用图13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步骤S35的动态图像测光/AF的动作。进入动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后,首先与步骤SlOl同样地进行方向判断(S131)。进行了方向判断后,接着进行AE/扫描AF(S133)。此时根据按照摄像的帧率而从摄像元件103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测光运算,进行曝光控制。另外,根据上述图像数据计算AF评价值,根据该AF评价值执行与步骤S103飞113(参见图12)相同的扫描AF动作。在扫描AF中,如上所述设定扫描驱动范围,一边对该范围进行驱动一边检测AF评价值的峰值。进行了 AE/扫描AF后,接着进行是否无法检测到峰值的判定(S135)。此时判定能否在扫描驱动范围内检测到峰值越过。在该判定结果为无法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接着与步骤S121同样地,判定MF环204是否处于RF位置(第2位置)(S151)。在步骤S151的判定结果为MF环不处于RF位置的情况下,与步骤S125同样地进行警告显示(S155)。此时,由于无法检测到对焦点,因而进行使对焦标记闪烁等警告显示。而在MF环处于RF位置的情况下,与步骤S123同样地将镜头驱动到与预设位置对应的预设距离(S153)。并且由于无法在设定范围内检测到对焦点,因此可以在显示用监视器105上进行警告显示以表示是非对焦。在步骤S135中的判定结果为能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动态图像开关是否断开的判定(S137)。在上述步骤S17(图10)中,在检测到动态图像开关接通时动态图像摄影开始,而为了停止动态图像摄影,摄影者需要断开动态图像开关。此时操作开关检测电路129检测动态图像开关的状态,根据该检测信号进行判定。若步骤S137中的判定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并未断开的情况下,接着进行AE/Wob(摆动)驱动控制(S139)。此时根据按照摄像的帧率从摄像元件103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测光运算,根据该测光数据进行曝光控制。一边进行使调焦镜头203进行细微振动的所谓摆动驱动,一边从上述图像数据取得AF评价值,根据AF评价值控制驱动量,以使得摆动驱动振幅的中心位置成为AF评价值的最大(极大)的位置(对焦位置)。在步骤S139中,在镜头驱动范围内基于登山法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对焦位置,因而此后通过摆动驱动进行动态图像的对焦。而且在摆动驱动中,镜头驱动电路222使得调焦镜头203的全部或一部分镜头在光轴方向振动。作为摆动驱动,是以帧率的2倍的周期,例如帧速率为30fps时则以15fps的周期,按照收敛于景深的程度的振幅使其振动。进行了 AE、Wob驱动控制后,接着进行被摄体是否静止的判定(S141)。此时,根据步骤S139取得的AF评价值的变化判定被摄体是否处于静止状态。若AF评价值没有变化则可判定为静止状态。步骤S141的判定结果为被摄体未静止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是否Wob无法追随的判定(S143)。此时根据AF评价值的变化判定能否通过摆动驱动控制进行追随。在AF评价值较大的情况下判定为无法追随。若该判定结果为能够追随,则返回步骤S137,继续进行基于Wob驱动控制的对焦。在步骤S143的判定结果为Wob无法追随的情况下停止Wob驱动(S145)。若停止了 Wob驱动,则返回步骤S133,如上所述一边在镜头驱动范围内进行扫描一边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对焦位置。在步骤S141的判定结果为被摄体静止的情况下,停止Wob驱动(S159)。其原因在于,由于被摄体静止,因而无需通过摆动驱动进行对焦。接下来与步骤S137同样地判定动态图像开关是否断开(S161)。在步骤S161的判定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并未断开时,接下来进行AE/被摄体状况判断(S163)。此时根据按照摄像的帧率而从摄像元件103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测光运算,根据该测光数据进行曝光控制。还从图像数据中取得AF评价值,根据该AF评价值判断被摄体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以最小平方法等对连续取得的AF评价值的变化进行近似,在该AF评价值的变化比基于以西门子星图(Siemens star chart)为被摄体时的AF评价值的偏差等级的判定等级大的情况等时,判定为被摄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如果步骤S165的判定结果为被摄体状态未发生变化,则返回步骤S161。S卩,由于被摄体处于静止状态,因而在保持停止基于摆动驱动的AF的状态下执行AE。在步骤S165的判定结果为被摄体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接下来判定被摄体状态是否大幅变化(S167)。在该判定的结果为未大幅变化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37,通过基于摆动驱动的AF进行对焦。而在被摄体状态大幅变化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33,一边在镜头驱动范围内进行扫描一边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对焦位置。因此在判断被摄体状态是否发生了大幅变化时,只要判断能否通过基于摆动驱动的AF进行追随即可。在步骤S137的判定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停止Wob驱动(S157)。若在该步骤停止了摆动驱动或步骤S161中的判定结果为动态图像开关断开的情况下,结束动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返回原本流程。如上,在动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中,在MF环204处于RF位置(第2位置)且设定了 A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与静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同样地执行限制AF。当通过对镜头驱动范围内进行扫描而检测出对焦点时,通过摆动驱动追随对焦点。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MF环204处于RF位置(第2位置)且设定了 AF模式的情况下,使用与预设位置相应的距离对进行扫描AF的范围进行限制。因此能够按照摄影者希望对焦的被摄体的大致距离设定预设距离,迅速进行对焦。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预先存储MF环204将要滑动到RF位置之前的MF位置(第I位置)处的MF环204的旋转方向(S81、参见图11),使用该旋转操作历史进行AF范围的设定(S6fS71、参见图11)。因此,摄影者仅通过一边利用取景器观察被摄体一边操作MF环204,就能够简单地进行AF范围的限制。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显示用监视器105上显示预设距离311a 311c和AF范围313a 313c。因此,摄影者在通过取景器对被摄体进行观察的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所设定的预设距离和AF范围。另外,伴随MF环204的旋转方向而变化的预设距离的显示方向与在显示用监视器105上显示的距离在同一方向上对齐。例如使得图4所示的距离刻度24a的排列与图15所示的距离刻度的排列方向相同。因此显得直观易于理解,提高了操作性。接着使用图16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图11所示的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变形例I。在图11所示的流程中,使MF环204滑动至RF位置(第2位置),通过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参见图10的S15)设定了 AF范围之后,在最初的对焦(参见S21)时从摄影者所意图的对焦位置略微错开的情况下,进行第I释放开关操作,从而再次以与前次相同的AF范围进行扫描AF。在该变形例I中,在从摄影者所意图的对焦位置略微错开的情况下,进行第I释放开关操作,从而以最初的对焦位置为基准进行扫描AF。
图16所示的变形例I的流程相比图11所示的流程而言仅追加了步骤S60和S73。于是以该追加的步骤为中心进行说明。进入图16所示的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后,进行滑动位置检测(S51)。在该步骤中,如上所述,判定MF环204是处于MF位置(第I位置)还是处于RF位置(第2位置),存储该判定结果。另外,在步骤S59判定是否为AF模式,在该判定的结果为AF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前次检测时是否也为RF操作位置的判定(S60)。此时根据步骤S51中滑动位置检测结果的存储结果,来判定前次检测时MF环204的位置是否为RF位置。在步骤S60的判定结果为MF环204不处于RF位置,即前次为MF位置而此次为RF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1的流程图所说明的那样,从步骤S61起执行用于限制AF范围的处理。而在步骤S60的判定结果为MF环204前次也处于RF位置的情况下,以当前位置为基准,使用前次的设定方法来确定AF范围(S73)。使用此时设定的AF范围,在步骤S21的静态图像测光/AF和步骤S35的动态图像测光/AF中执行扫描AF。如上,在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变形例I中,即使在通过第I次扫描AF没有按照摄影者所意图的那样进行对焦的情况下,由于第2次的扫描AF是以第I次AF结束时的焦点位置为基准进行的,因而能迅速进行对焦。接着使用图17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图11所示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变形例
2。在图11所示的流程中,在进行AF范围的设定时使用MF环204的旋转操作的历史来确定(参见图11的S61)。对此,在变形例2中,按照预先获悉了被摄体存在的范围的情况以及能够设定摄影者的设定方法的嗜好的方式,在菜单画面上能够设定AF限制范围。图17所示的变形例2的流程相比图11所示的流程而言,仅将步骤S6f S65置换为步骤S62 S66。于是以该变更的步骤为中心进行说明。在进入图17所示的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之前,在菜单画面上预先对AF限制范围设定好无限侧、最近侧、前后中的任一个。进入图17所示的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在步骤S59判定是否设定了AF模式,在该判定的结果为设定了 AF模式的情况下,接着进行菜单设定确认(S62)。此时读取出事先在菜单画面中设定的AF限制范围。接着判定AF限制范围是否为无限远侧(S64)。此时根据在步骤S62确认的AF限制范围进行判定。若该判定的结果为无限远侧,则在步骤S71将AF范围设定为从当前位置到无限远侧。在步骤S64的判定结果为并非无限远侧的情况下,接着判定AF限制范围是否为最近侧(S66)。此时也根据在步骤S62确认的AF限制范围进行判定。在该判定的结果为最近侧时,在步骤S69将AF范围设定为从当前位置到最近侧。在步骤S66的判定结果为并非最近侧的情况下,将AF范围设定为当前位置的前后(S67)。如上,在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变形例2中,事先在菜单画面中将AF限制范 围的方向设定为无限侧或最近侧或前后。在预先获悉了 AF限制范围的方向和摄影者的设定嗜好的情况下能进行迅速的设定。而且菜单画面的设定不限于无限远侧和最近侧等的方向,只要是基于设定距离的限制距离等能够限制AF范围的信息即可。另外此时是在菜单画面中设定的,而只要是能够设定信息的画面即可,不必限于菜单画面。接着使用图18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图12所示的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I。在图12所示的流程中,在步骤Slll无法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立即进行与MF环204的位置相应的处理。对此,在本变形例中,在无法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扩展进行焦点检测的区域以进行扫描测距。图18所示的变形例I的流程相比图12所示的流程而言仅追加了步骤S120。于是以该追加的步骤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步骤Slll判定是否无法检测出峰值,在该判定结果为无法检测出峰值的情况下,判定能否在周边区域检测出峰值(S120)。在步骤S103 S113进行的扫描AF如图19(a)所示,根据摄像元件103的选择区域321和相邻的8个块合计9个块的图像数据计算AF评价值,进行峰值检测。如图19 (b)所示,在步骤S120中,从摄像元件103的选择区域321的相邻区域向周边区域呈阶段性扩展用于计算AF评价值的区域,根据所扩展的区域内的图像数据计算AF评价值,进行峰值检测。并且,选择区域321是通过脸部检测自动选择的区域或摄影者选择的区域等。在步骤S120中通过将测距区域扩展为周边区域而能够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I 15起的处理,驱动至对焦位置。而在无法检测到峰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1,进行与MF环204的位置相应的处理。如上,在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I中,在无法使用扫描AF检测出峰值的情况下,扩展测距区域。因此被摄体进入到测距区域而成为对焦状态的可能性变高。接着使用图20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图12所示的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2。在图12所示的流程中,自动焦点检测是使用一边驱动(扫描)调焦镜头203 —边检测从图像数据的对比度信号中提取出高频分量的AF评价值的峰值这种所谓的登山法进行的。在该变形例2中则通过检测从I对图像传感器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相位差而进行的所谓相位差AF来进行。
并且在该变形例2中,在照相机主体100内的接受通过了调焦镜头203后的被摄体光束的位置处设置了公知的相位差检测用的I对图像传感器,还设置了对来自I个图像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电路。还可以取代I对图像传感器而设置在摄像面上二维地排列了I对像素的摄像元件。进入图20所示的静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后,首先进行摄像/AF用数据的取得(S171)。此时在相位差检测用传感器中进行摄像,取得图像数据。接着检测散焦量(Def量)(S173)。此时使用在步骤S171取得的像素数据,基于公知的方法计算散焦量。接着判定是否无法检测出散焦量(S175)。此时在步骤S173判定是否能够计算出散焦量。在被摄体中不存在对比度的情况下等,无法检测出散焦量。在步骤S175的判定结果为能够检测出散焦量的情况下,进行对焦位置的检测(S193)。此时根据检测出的散焦量计算调焦镜头203的对焦位置。
计算出对焦位置后,进行对焦位置是否处于AF范围内的判定(S195)。在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的步骤S67 S71 (参见图11、图16、图17)中,设定AF范围,在该步骤中,进行步骤S193计算出的对焦位置是否在所设定的AF范围内的判定。在步骤S195的判定结果为对焦位置处于AF范围内的情况下,将镜头驱动至对焦位置(S197)。而在对焦位置不处于AF范围内的情况下,将镜头驱动至AF范围的端部位置(S199)。由于AF范围的端部位置存在2个,因而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其中接近对焦位置的AF范围的端部位置。在将镜头驱动至AF范围端部位置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S201)。图22示出警告显示的例子。图22 (a)是在AF范围被设定为从5m到无限侧时通过相位差AF检测出3m的对焦点。这种情况下,警告显示315a与所检测到的对焦距离一起显示。同样地,图22(b)中一起显示出警告显示315b与所检测出的对焦距离(图示的例子中为2m)。而图22 (c)—起显示出警告显示315c与所检测出的对焦距离(图示的例子中为6m)。并且,警告显示的方式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也可以是其他形状,还可以通过使对焦距离闪烁等其他方式来进行。在步骤S175的判定结果为无法检测出散焦量的情况下,接着进行扫描驱动范围的设定,开始扫描驱动(S177)。在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的流程的步骤S67 S71 (参见图11、图16、图17)中,设定AF范围,而在该步骤中,根据所设定的AF范围设定扫描驱动范围。在基于使用对比度AF的登山法的自动调焦的情况下,如使用图14说明的那样,为了进行峰值检测而使扫描驱动范围(镜头驱动范围)大于AF范围。然而在相位差AF的情况下,从原理而言无需驱动调焦镜头203,因而如图21所示,扫描驱动范围(LD范围)可以是与AF范围相同的范围。在步骤S71中,在将AF范围设定为从预设位置到无限侧的情况下,如图21 (a)所示,镜头驱动范围(LD范围)也是从预设位置到无限远。另外,在步骤S69中将AF范围设定为从预设位置到最近侧的情况下,如图21 (b)所示,镜头驱动范围(LD范围)也是从预设位置到最近为止。而在步骤S67将AF范围设定为预设位置的前后的情况下,如图21 (c)所示,镜头驱动范围(LD)与AF范围相同。设定了扫描驱动范围后,镜头驱动电路222 —边参照来自镜头位置检测电路223的检测结果,一边向所设定的镜头驱动方向开始调焦镜头203的驱动。
接着,取得摄像/AF用数据(S179)。此时,从相位差检测用传感器取得像素数据。取得了像素数据后,接下来检测散焦量(S181)。进行了散焦量的检测后,进行是否能够检测出散焦量的判定(S183)。如上所述,存在没有对比度的单调的被摄体等无法检测到散焦量的情况。如果该判定结果为能检测出散焦量,则进入到上述步骤S193起的处理,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对焦点。若步骤S183的判定结果为无法检测出散焦量的情况下,接着进行扫描范围驱动是否完毕的判定(S185)。判定是否在步骤S177设定的扫描驱动范围内对调焦镜头203进行了驱动。在正在进行扫描驱动中的情况下判定为否。在该判定的结果为扫描范围的驱动未完成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79,在进行扫描驱动的同时检测散焦量。步骤S185的判定结果为完成了扫描范围的驱动时,接下来判定MF环204是否处于RF位置(S187)。步骤S185的判定结果为完成了扫描范围的驱动意味着无法进行对焦。于是按照MF环204的位置进行处理。若步骤S187的判定结果为MF环204处于RF位置(第2位置)的情况下,将调焦镜·头203驱动至与对MF环204设定的预设位置对应的距离(S189)。另一方面,若步骤S187的判定结果为MF环204处于MF位置(第I位置)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S191)。通过使对焦标记闪烁等对于无法对焦的情况进行警告显示。当在步骤S189将镜头驱动到了预设位置或在步骤S191进行了警告显示抑或在步骤S197将镜头驱动到了对焦位置或者在步骤S201进行了警告显示时,AF动作结束,接着从步骤S203起进行测光。首先进行摄像、取得测光用数据(S203 )。此时进行测光用的摄像,取得测光用的图像数据。接着进行测光运算(S205)。此时根据所取得的图像数据计算曝光控制用的快门速度、光圈值等参数。进行了测光运算后返回原本的流程。如上,在静态图像测光/AF的变形例2中,取代基于登山法的对比度AF,通过相位差AF进行自动调焦。而本变形例中使用在MF环操作检测/动作处理中设定的AF范围,在限制AF时限制扫描驱动的范围。因此能够迅速且正确地对摄影者所意图的被摄体对焦。并且图13所示的动态图像测光/AF的流程中也当然可以与本变形例同样地采用相位差AF。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根据滑动位置判定部(MF环位置检测电路224)判定的环部件(MF环204)在滑动方向的位置进行调焦模式的切换(RF模式或MF模式或AF模式),在环部件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以使用了预设距离的限制AF模式自动进行调焦镜头203的对焦。这种情况下,可根据预设距离设定AF范围。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以迅速且正确地对摄影者所意图的被摄体进行对焦的操作性良好的照相机。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第I位置对环部件(MF环204)进行了旋转操作之后,使其滑动移动至第2位置设定预设距离,从而能够设定与旋转操作和预设距离相应的限制AF。因此能够迅速且操作性良好地进行对焦。并且,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照相机主体100侧切换AF模式和MF模式这两方,而在照相机主体100侧,作为调焦模式不限于这2种,还可以设定其他调焦模式,还可以仅包含AF模式和MF模式中的任一方。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作为环部件的MF环204是在第I位置与第2位置这2个位置间移动的,而当然也可以设置第3位置等其他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摄影的设备,使用数字照相机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照相机,可以是数字单反照相机和袖珍数字照相机,可以是摄像机、电影摄影机这样的动态图像用的照相机,并且当然可以是内置在移动电话、便携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 :个人数字助理)或者游戏设备等中的照相机。此外,关于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动作流程,即使为了方便,使用“首先”、“接着”等表现顺序的语言进行了说明,但不是指必须按该顺序进行实施。本发明不直接限定为上述各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并具体化。此外,能够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 组合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删除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的几个结构要素。并且,可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调焦镜头,其设置于镜头镜筒内; 环部件,其配设为能相对于上述镜头镜筒自由旋转且能自由滑动到第I位置和第2位置; 滑动位置判定部,其判定上述环部件在滑动方向的位置; 预设距离判定部,其判定根据上述环部件在旋转方向的位置而设定的预设距离;以及 自动焦点控制部,其自动进行上述调焦镜头的对焦, 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根据由上述滑动位置判定部判定的上述滑动方向的位置进行调焦模式的切换,在上述第I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处使用上述预设距离自动进行上述调焦镜头的对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根据上述预设距离,限制上述调焦镜头的对焦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摄像部,其拍摄被摄体像;以及 显示部,其根据由上述摄像部拍摄的图像数据显示上述被摄体像, 在上述显示部上显示上述预设距离和上述对焦的限制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根据上述预设距离和上述环部件的旋转方向,设定限制上述对焦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预先存储上述环部件的旋转方向,设定限制上述对焦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设备具有预先设定用于限制上述对焦的信息的设定画面, 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根据上述预设距离和在设定画面中设定的用于限制的信息,设定限制上述对焦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镜头镜筒上沿预定的方向显示从近距离到远距离的上述预设距离, 在上述显示部上以与上述镜头镜筒上显示的上述预设距离相同的方向显示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使上述环部件从上述一个位置滑动至另一个位置,从而进行与上述预设距离无关的通常的对焦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焦点控制部在不能自动进行上述调焦镜头的对焦时,对焦至上述预设距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设备,其操作性良好,能够迅速且正确地对摄影者所意图的被摄体进行对焦。本发明涉及的光学设备中,检测MF环(204)在滑动方向的位置(S53),在不处于RF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基于MF模式的手动调焦(S83~S91),在处于AF模式的情况下进行自动调焦(S83否),而在MF环(204)处于RF位置的情况下,将镜头驱动至预设位置之后(S55、S57),根据MF环(204)的旋转方向的历史限制AF范围(S61~S71),在该AF范围内进行自动调焦。
文档编号H04N5/232GK102841485SQ201210212588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3日
发明者中田康一 申请人: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