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3950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通信方法与流程
通信方法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480044327.3、申请日为2004年10月29日、发明名称为“基于多载波传输方式的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通过利用一系列的副载波的多载波传输方式在通信装置相互间进行信息(数据)的交换的通信系统,特别涉及收纳于该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所论述的上述通信系统,最优选的一个例子为移动体通信系统,以后的说明以该移动体通信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因此,如果按照该例子,则上述通信装置为(i)基站(或者其上位的基站控制装置),而且为(ii)移动站(PDA等的移动终端)。而且,为了方便,在后面的说明中有时将前者(i)称作“基站”,将后者(ii)仅称作“终端”。其中,将通过后面的叙述得知,本发明不仅能应用于上述基站,还能大致同样地应用于上述终端,没有必要特意区分二者。在移动体通信系统中,确保用户所需的传输速度在提供该服务方面是很大的课题。另一方面,移动体通信系统所使用的使用频带通常按照各个系统被固定,所以即使采用了用户复用等,其最大传输速度也被限制。因此,正在探讨根据所需传输速度来灵活地改变上述使用频带的方法。而且,在用移动体通信系统整体来考虑的情况下,使用状况按照上述每个使用频带而不同,有时产生该频带完全无法被使用的问题。因此,从频率的有效利用的观点来看,也正在探讨使使用频带可变的技术。在该状况下,提出了在MC(Multi-Carrier)-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和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等的多载波传输移动体通信系统中使使用频带可变的技术。例如提出了下述的4个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方法。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各自的概要如下所述。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多元连接方法和装置”的特征在于,通过分割一系列的副载波来自由地将使用频带分配给用户。2)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移动站、基站装置和移动体通信网”的特征在于,在通信网内设定控制信号传输专用的副载波频带。3)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信道分配方法”的特征在于,根据基站和移动站之间的通信距离的长短来增减一系列的副载波的数量。4)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改变一系列的副载波中的各个副载波的带宽,来使使用频带的带宽可变。而且上述各个专利文献如下。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205411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3-264524号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21476号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330467号基于上述4个专利文献1~4的以往技术具有以下的问题点。1)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205411号)中,由于不传输所使用的副载波的信息,所以接收侧需要接收所有的副载波来进行解码,效率低。2)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3-264524号)中,虽然传输关于所使用的副载波的信息,但必定会接收用于传输该副载波信息的共用控制信道,还需要进行解调和解码。另外,在进行用户复用的情况下,必须从在该共用控制信道中所传输的数据中提取出用户所需的信息。进而,由于向该共用控制信道输入面向各用户的信息,所以有可能在较低的传输速度下频带变得不足。还由于其为所有的用户所共用的共用控制信道,所以一旦改变了所使用的副载波,则会对所有的用户产生影响。因此无法简单地改变该共用控制信道的副载波。3)在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214746号)中,虽然数据信道的带宽可变,但共用控制信道依然使用所有的用户共用的固定的频带,具有与上述专利文献2同样的问题。4)在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330467号)中,在考虑使用用户复用的情况下,为了将多个用户的传输下的干扰抑制在较低水平,还需要在用户间实施码复用。但是,如果因此在用户间副载波的带宽不同,则码的正交度恶化,最终成为干扰的原因。为了防止该干扰,在某用户改变副载波的带宽的情况下,其他用户也必须同样地改变副载波的带宽。其结果,被传输状况较差的用户所拖累,副载波的带宽不断变宽,降低了传输效率。因此,改变副载波的带宽具有有时无法成为有效手段的不良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易于进行在分配给通信系统的整个频带内自由地扩张、缩小或者改变各用户的使用频带,而且该扩张、缩小或者改变不会影响其他用户的通信系统(移动体通信系统),特别提供一种用于该通信系统的通信装置(基站和/或终端)。根据本发明,如后面使用附图所详细说明的那样,首先从对分配给该通信系统的整个频带进行分割而构成的多个频带中设定特定的频带。然后使用该特定的频带,将确定了是否应该在通信装置相互间使用剩余的某个频带的“使用频带信息”从一个通信装置传输到另一个通信装置。进而,将该特定的频带设定为上述整个频带中的“主频带”。该主频带除了上述的“使用频带信息”之外还传输“数据信息(用户数据)”。还将从上述多个频带的除去上述的“主频带”之外的频带之中设定的至少1个频带作为“扩张频带”。该扩张频带主要用于传输进一步的数据信息,可以应对数据量的增大。因此,根据需要设定该扩张频带。但上述主频带必须在无线线路的确立时被设定,而且通过该主频带,不仅上述的“使用频带信息”,在传输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连原本的“数据信息”(用户数据)也进行传输。进而还可以在该主频带内包含一般的“控制信息”(用户控制信息)。由此来解决上述各个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的基本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接收侧)的基本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10的一个具体例子的图。图4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接收侧)20的一个具体例子的图。图5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10的变形例的图。图6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接收侧)20的变形例的图。图7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10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8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接收侧)20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9是表示通信系统内的频率分割的状况的图。图10是表示分别选择了1个“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状况的图。图11是表示对于多个用户的主频带的分配方式的第1例的图。图12是表示对于多个用户的主频带的分配方式的第2例的图。图13是表示动态改变主频带的频带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4A和图14B是表示导频信号的发送侧的装置结构例的图。图15A和图15B是表示对于导频信号的响应(CQI)信息的返回侧的装置结构例的图。图16是表示导频信号的第1复用例的图。图17是表示导频信号的第1复用例的图。图18是简明示出主频带的动态变更例的图。图19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导入和变更的第1例的流程图。图20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导入和变更的第2例的流程图。图21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导入和变更的第3例的流程图。图22是简明示出扩张频带的动态变更例的图。图23是表示改变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双方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24是简明示出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双方的动态变更例的流程图。图25是表示对于导频信号的响应(CQI)信息的返回侧的装置结构例的图。图26是表示用于说明使用频带信息的高效传输的表的图。图27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动态变更例的图。图28是表示频带扩张模式的第1例的图。图29是表示频带扩张模式的第2例的图。图30是表示频带扩张模式的第3例的图。图31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发送侧)的装置结构例的图。图32是表示图31的装置中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图33是用于说明第11实施方式的图。图34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图35是表示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图36是表示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图37是表示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为了尽快理解本发明而参照附图来说明上述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4)。图34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本图例如表示对7个用户U1~U7的频率分配(上段)、下段详细表示对于用户U1和U2进行的一系列的副载波的分配。横轴为频率。本系统的特征在于,将多个载波连续地配置于在发送侧所分配的频带上,根据用户(U1~U7)分割多个副载波来连续进行配置。具体而言,例如设在1个通信系统中能够使用的整个频带为20MHz,设定其有250个副载波。因此各个副载波的带宽为20[MHz]/250=80[kHz]。而且在多个用户(U1~U7)之间动态分配该250个副载波进行使用。此时,例如动态分配给用户A(U2)50个、给其他用户B(U1)75个,使得使用副载波的个数可以变化。与此相伴,使用频带对于用户A成为50×80[kHz]=4[MHz],对于用户B成为75×80[kHz]=6[MHz],使用频带按照各个用户而可变。此时,设被分配的副载波在频率轴上是连续的。而且,还可以使频带的分割宽度可变。图35是表示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本图是表示频率轴上的共用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分配形态的图。本系统在多载波CDMA系统中,将控制信号传输专用的副载波和数据传输(数据信道)专用的副载波分离开进行设定。该共用控制信道通过固有的扩展码而被扩展。因此,在接收该共用控制信道的情况下,解调特定的副载波即可,可以降低其信号处理量。图36是表示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本图表示上述图35中的数据信道的频带可以根据传播距离(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距离)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其中,发送功率也进行改变(大-中-小)。本系统是设每1个副载波的传输速度为固定,分配给用户的副载波的个数可以变化,从而实现可变速度的通信的系统,当基站和终端之间的距离很近的情况下,一边使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变小,一边分配较多的副载波,当其距离较远时,一边使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变大,一边分配较少的副载波。另外,一方面使共用控制信道使用的副载波为少数,另一方面对数据通信用信道(数据信道)分配多个副载波,在频率轴上完全分离二者来配置。而且,使用共用控制信道专用的副载波,从基站向移动站通知分配给数据信道用的副载波的中心副载波号码和所使用的副载波的数量。图37是表示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要点的图。本图表示根据传播环境的好坏可以改变各个副载波的带宽的情况。本系统在无线传输中根据传播环境的状况而使得副载波的合计个数为恒定,同时改变各个副载波的带宽。例如在该传播状况变坏的时候使得各个副载波的频带变宽。由此,由于可以不使总的副载波发生变化来进行传输,所以可以不管传播环境的好坏而将传输速度维持为恒定。本发明用于解决通过上述的图34~图37所说明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4)分别具有的上述各个问题点,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的基本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接收侧)的基本结构的图。图1中参照号码10表示通信装置(发送侧),图2中参照号码20表示通信装置(接收侧),它们收纳于相同的通信系统(移动体通信系统)内。而且,如上所述,通信装置10为基站而通信装置20为终端,或者反之也可以,都能够应用本发明,但为了更好理解,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就设发送侧的通信装置10为基站,设接收侧的通信装置20为终端。首先参照图1,使用频带选择/设定部15特别使用选择功能选择应该在与对方通信装置20之间使用的使用频带。基于该选择的“使用频带信息”If(frequency)被输入到发送数据生成部11,此处,生成与应该传输给通信装置20的传输数据(用户数据)Du(user)成为一体的发送数据Dt(transmission)。因此发送数据Dt包含传输数据Du和使用频带信息If,但实际上还含有其他的“通信控制信息”Ict(control)。该信息Ict例如是关于QAM等使用的调制方式的信息、以及关于传输数据Du的1次的传输数据量的信息等。上述发送数据Dt在调制部12中被施加了规定的调制之后,被输入给下一级的多载波传输发送处理部13。通过上述使用频带选择/设定部15的设定功能,对该处理部13施加指示应该在上述所选择的使用频带上进行发送处理的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band),该处理部13在基于该信号Sb的频带中,进行依据多载波传输的信号发送处理。进而在无线部14中,对于来自上述处理部13的发送数据信号St进行频率转换,从下一级的天线AT向对方通信装置(终端)20发送该转换后的信号。另一方面,参照图2,用天线AT(图2)接收来自上述天线AT(图1)的无线信号,然后在无线部21中进行频率转换,成为接收数据信号Sr,并输入给多载波传输接收处理部22。在该处理部22中,对该接收数据信号Sr进行依据多载波传输的信号接收处理,进而在下一级的解调部23中解调该信号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该解调后的接收数据Dr在接收数据解码部24中被解码,被分离为原本的传输数据Du和之前被设定的上述的使用频带信息If。而且从该数据Dr中还分离出上述的通信控制信息Ict。并且,由该信息Ict控制的部分由于与本发明没有本质上的直接关系,因而省略其说明。如上所述,从接收数据Dr所分离而得到的原本的使用频带信息If被输入给使用频带设定部25。该设定部25接受到该信息If来再现上述的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该信号Sb被施加给上述的多载波传输接收处理部22,在该处理部22中在发送侧所选择的频带中进行依据多载波传输的信号接收处理。而且,也可以在确立无线线路的当初,选择预先确定的频带。本发明通过上述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而使发送侧(10)和接收侧(20)可以使用相同的使用频带。而且根据该信号Sb可以在发送侧(10)和接收侧(20)这双方中同时扩张、缩小或者改变该使用频带。这样可以达成上述的本发明的目的。一边与上述现有技术进行对比一边再稍微具体地说明上述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在本发明中,将可以在通信系统整体中使用的频带分割为多个频带。例如,该通信系统整体的使用频带为20[MHz]时,以一个频带为5[MHz],分割为四个。使用该一个频带5[MHz]来传输对使用频带信息进行传输的控制信道和对传输数据进行传输的传输信道(数据信道)的各信息。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至少将用于传输该控制信道的频带作为“主频带”,还将被扩张的频带作为“扩张频带”。例如如果用OFDM通信系统来考虑,则设上述每一个频带5[MHz]包含100个副载波,还设各个该副载波的带宽为50[kHz],使用该100个一系列的副载波,来传输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各信息。两个信息的复用方法可以为时间复用、频率复用或是扩展码复用。如上所述,与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214746号)不同,通过接收“主频带”信息来进行解码,从而明确使用频带(或者使用频带的数量),所以可以易于进行使用频带的扩张、缩小或改变。而且由此与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205411号)和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214746号)不同,接收部的结构也变得简单。另外,如果每个频带的副载波的数量为恒定,则伴随使用频带的数量发生变化而使副载波的数量以整数比来变化。因此,如果比较副载波动态变化的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214746号),则接收部的结构变得简单。而且,通过事先从基站对终端指定使用频带,从而可以易于改变和追加上述扩张频带,还可以进行主频带的改变。进而,如果如上所述固定各个副载波的带宽,则不会如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330467号)那样对其他用户带来影响,可以改变使用频带。下面说明基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使用频带的设定]首先如下示出本实施方式1所公开的若干特征。该特征的主要点如已经介绍的那样,在于如下三点(i)~(iii)。(i)从对分配给通信系统的整个频带进行分割而构成的多个频带中设定特定的频带,使用该特定的频带,将确定了是否应该在通信装置相互(10、20)间使用剩余的某个频带的“使用频带信息”If进行传输,(ii)将该特定的频带设定为整个频带中的“主频带”,该主频带除了使用频带信息If之外还传输数据信息(Du),(iii)将从上述多个频带的除去上述的“主频带”之外的频带之中设定的至少1个频带作为“扩张频带”,该扩张频带主要用于传输进一步的数据信息(Du)。然后,在本实施方式1中另外公开的若干要点在于下面的四点(iv)~(vii)中。(iv)上述“主频带”在通信装置相互(10、20)间确立了无线线路时,固定地进行设置,(v)当通信装置(20)有多个时,对上述多个频带中的每个分别设定“主频带”,并对应于这些多个通信装置(20)的每个来分别分配主频带。(vi)2个以上的通信装置(20)通过时间复用和/或扩展码复用来同时使用相同的“主频带”,(vii)另外,根据数据信息(Du)的所需传输速度来增减扩张频带的数量。图3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10的一个具体例的图,图4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接收侧)20的一个具体例的图。而且在所有图中都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参照号码或是记号来表示。另外,图3和图4所示的具体例子不限于本实施方式1,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2~10中也可以共同应用。首先参照图3的通信装置(发送侧)10,对图1所示的构成要素11~15和Du,Dt,St,Sb所对应的部分赋予它们的参照号码或是记号11~15和Du,Dt,St,Sb来表示。发送数据生成部11根据本图的例子,由数据块制作部31、编码部32、传输数据量计算部33、编码部34和复用部(Mux)35构成。根据来自上述使用频带选择/设定部15的使用频带信息If,首先通过传输数据量计算部33来计算发送数据长度,在数据块制作部31中,按照每个传输数据长度汇集为数据块。进而使用该传输数据长度在编码部32中进行传输数据的编码。上述使用频带信息If与表示所使用的调制方式等的通信控制信息Ict一起在编码部34中被编码。而且,编码部32和34也可以作为1个编码部汇集Du和If来编码。来自两个编码部32和34的各编码输出在复用部(Mux)35中被复用,成为上述的发送数据Dt。该数据Dt还如上所述在调制部12中被调制。作为该复用的方法,有划分副载波进行使用的频率复用、时间复用(例如使用图16所示的帧格式化)和扩展码复用等。另外作为调制部12的调制方式有QPSK、16QAM、64QAM等。接着关于多载波传输发送处理部13,在本图所示的例子中,由构成要素36、37、38、39和40构成。其中,表示出以OFDM的通信为前提的例子。其它以MC-CDMA的通信为前提的例子如图7(图8)所示。在分离部(DeMux)36中,分离为属于“主频带”的信息和属于“扩张频带”的信息。属于“主频带”的信息在串/并转换部(S/P)37中转换为并行信号之后,在逆快速傅里叶转换部(IFFT)38中对该并行信号进行时间-频率转换。转换为该频率的并行信号再次在并/串转换部(P/S)39中转换为串行信号。进而在保护间隔(GI)插入部40中,对该串行信号插入用于防止码元间干扰的保护间隔GI。这样得到的发送数据信号St输入到无线部14。该无线部14根据本图的例子,由一般的混频器41、本机振荡器42、功率放大器44构成(省略了D/A逆变器和过滤器等),通过天线AT发送该发送数据信号St。此时,加法部43设置在途中。加法部43如上所述对属于在分离部(DeMux)36中被分离的上述的“扩张频带”的信息,通过构成要素37’、38’、39’、40’、41’和42’实施与上述构成要素37、38、39、40、41和42的“主频带”用的处理同样的处理,得到“扩张频带”侧的发送数据信号St,与上述的“主频带”侧的发送数据信号St成为一体。上述的“扩张频带”侧的发送数据仅在需要“扩张频带”的数据传输时生成,而是否有必要则由来自上述的选择/设定部15的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的内部来确定。接着参照图4,对应于图2所示的构成要素21~25和Sr,Dr,Du,If,Sb的部分被赋予了它们的参照号码和记号21~25和Sr,Dr,Du,If,Sb来表示。无线部21根据本图的例子,通过带通滤波器(BPF)51来去除来自天线AT的接收信号中不需要的频带信号,通过混频器52和本机振荡器53来转换为所需的接收频率,从而得到接收数据信号Sr。该接收数据信号Sr被输入到多载波传输接收处理部22进行处理。该处理部22根据本图的例子,由图示的构成要素54、55、56、57和58构成。首先在保护间隔(GI)除去部54中去除在发送侧插入的保护间隔。GI去除后的信号再通过串/并转换部(S/P)55而转换为并行信号,在快速傅里叶转换部(FFT)56中对该并行信号进行频率-时间转换。经过该时间转换的并行信号再次在并/串转换部(P/S)57中转换为串行信号。另一方面,当来自天线AT的接收信号中具有属于“扩张频带”的信息时,通过混频器52’和本机振荡器53’来提取该“扩张频带”信息的信号,通过相同的构成要素S/P55’、FFT56’和P/S57’来进行与上述构成要素55~57的处理同样的处理,成为经过了时间转换的串行信号。来自上述并/串转换部57和57’的各串行信号在复用部(Mux)58中被复用,然后在解调部23中被解调。而且,当仅发送来属于“主频带”的信息时,上述复用部58不进行复用,而仅使信号通过。来自复用部58的信号成为在下一级的解调部23中被解调的接收数据Dr,之后被输入给接收数据解码部24。该解码部24根据本图的例子,由分离部(DeMux)59、数据信道解码部60、控制信道解码部61和传输数据量计算部62构成。上述分离部24将接收数据Dr分离为数据信道侧数据和控制信道侧数据,分别分配给解码部60和解码部61。从解码部60根据后述的传输数据量,再现原本的传输数据Du。另一方面,从解码部61再现“使用频带信息”If。来自解码部61的上述信息If一方面输入给传输数据量计算部62,此处根据该If计算接收传输数据的数据长度,根据该数据长度进行上述解码部60的传输数据的解码。来自解码部61的上述信息If在另一方面被赋予给上述的使用频带设定部25,在此生成上述的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然后根据该信号Sb的内容,在图示的虚线的路径上对各自的电路部分(22,58,59)进行与所选择的频带相对应的设定。而且,图4的接收数据解码部24的结构也可以在最开始对一个解码部(解码部60和61的共用化)输入了接收数据Dr进行解码之后,在分离部59中分离为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在上述的图3和图4的结构中,“主频带”的频带是固定的,仅有“扩张频带”的频带可变。但在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中不仅“扩张频带”,“主频带”的频带也是可变的。图中示出将其实现的结构例。图5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10的变形例的图,图6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控制装置(接收侧)20的变形例的图。这些图5和图6所示的结构和上述的图3和图4所示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图5中来自使用频带选择/设定部15的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的指示范围不仅为“扩张频带”侧(37’~42’)(图3的情况),还涉及“主频带”侧(37~42)。而且在图6中,来自使用频带设定部25的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的指示范围不仅为“扩张频带”侧(52’~57’)(图4的情况),还涉及“主频带”侧(52~57)。这样,也可以改变“主频带”的频带。另外,上述具体例的说明以OFDM下的通信为前提进行,但之外也可以用MC-CDMA的通信作为前提。该后者的情况下(MC-CDMA基础)的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在此处表示。图7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发送侧)10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8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接收侧)20的另一变形例的图。例如比较上述图5和图6与本图7和图8,在发送侧(10),多载波传输发送处理部13的结构不同,而且在接收侧(20),多载波传输接收处理部22的结构不同。即,在图7所示的处理部13中,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复制部(Copier)46和乘法部47。另外,在图8所示的处理部22中,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乘法部65和合成部(∑)66。首先使用图7说明发送动作。调制所生成的发送数据,在复制部(Copier)46中按照副载波的数量进行复制。在乘法部47中将扩展码(C1,C2…Cn)乘以该所复制的信号。将该结果在IFFT部(38,38’)中进行IFFT来执行时间-频率转换。接着,在GI插入部40中,在插入了GI之后进行频率转换,并用天线AT发送。另外,以使用频带选择部15中选择的使用频带为基础,改变多载波传输发送处理部13的设定。接下来,关于接收动作,使用图8进行说明。首先频率转换接收信号来得到基带,在GI除去部54中去除GI。接着,进行串/并转换(55,55’),在乘法部65中各自乘以扩展码(C1,C2…Cn)来进行解扩。在FFT部(56,56’)中对该结果进行FFT,在进行了频率-时间转换之后在合成部66中取和。在解调部23解调该结果。之后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处理,提取使用频带信息If。然后,以该提取出的使用频带信息If为基础来改变多载波传输接收处理部22的设定。而且,在图7和图8中,改变使用频带时使频率扩展的码数量n可变即可。如上所述使用MC-CDMA的情况下,与OFDM比较可以简化装置结构。但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使FFT和IFFT的点数可以动态变化的需要,所以使控制变得繁杂。下面一边参照频带的配置结构图一边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1。在使用OFDM等的可改变使用频带的通信系统中,以特定的频带传输使用频带信息If。然后,通过解调和解码特定的频带,可以得到使用频带信息If。通过该信息If,可以进行所扩张的频带下的通信。作为其前提,本发明中如下进行整个频带的分割。图9是表示通信系统内的频率分割的情形的图。本图的一系列的副载波表示分配给通信系统的整个频带。然后将该整个频带分割为多个频带。本图表示分割为4份的例子,分割为四个频带、即“频带1”、“频带2”、“频带3”、“频带4”。然后选择这些“频带1”~“频带4”中的某一个作为上述“主频带”,再选择之外的频带作为上述“扩张频带”。图10是表示分别选择一个“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情形的图。作为“主频带”例如选择上述频带1,作为“扩张频带”例如选择上述频带2。如上所述,“主频带”分配给控制信道(CH)和数据信道(CH)的传输,“扩张频带”分配给进一步的数据信道的传输。例如由基站或者其上位的基站控制装置确定某终端使用的主频带。或者也可以反之,从终端侧对基站侧指定主频带。上述主频带也可以预先固定为通信系统,或者也可以在通信装置相互(基站与终端)之间确立无线时进行设定,固定该设定直到该通信结束。进而还可以当通信装置(用户终端)具有多个时,设定按照每个用户终端而不同的主频带。图中表示该情形。图11是表示对于多个用户的主频带的分配方式的第1例的图。图12是表示对于多个用户的主频带的分配方式的第2例的图。而且该分配方式可以应用于扩张频带。首先参照图11,对多个频带、即频带1~频带4的每个分别分配各个用户U1~U4的主频带。其中,此时通过频带的数量来限制用户数。于是如图12所示,将同一个主频带同时分配给多个通信装置(用户终端)。其可以通过用户复用来进行。作为该复用方法,具有时间复用和扩展码复用,或者也可以结合它们进行复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根据数据信息(传输数据Du)的所需传输速度,可以增减使用频带(频带1~频带4)。即,在基站中,考虑正在通信的其他终端的通信状况、传播环境和使用频带等,当判断为可以使用其他频带时,进行使用频带的扩张。而且,在扩张时,也可以根据终端间的通信的优先级和所需传输速度等的发送数据属性(QoS:QualityofService)来优先地进行使用频率的扩张。这样,由于使用频带信息If在特定的频带(主频带)中被传输,所以接收侧首先只要接收该主频带即可,不需要接收其他频带来进行解调和解码。而且,通过使用扩张频带,可以更进一步提高传输速度的速度,可以实现频率利用效率的改善。[第2实施方式:主频带的动态变更]如下表示最初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公开的若干特征。i)使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中主频带应该占有的频带随时间经过而可以改变,ii)判断通信装置(10,20)间的传播环境的好坏,选择上述多个频带之中最好的传播环境的频带或者相当于最好的传播环境的频带来设定为主频带,iii)在新设定主频带时,事先向对方通信装置通知该频带的改变,iv)在通信装置间,使用响应于进行了发送的导频信道或者导频信号而得到的传输品质(CQI)的检测结果,判断上述传播环境的好坏,v)该传播环境的好坏的判断对所有上述多个频带依次或者同时进行,vi)还在特定的频带下的控制信道中将该传播环境的好坏的判断结果传输给对方通信装置。一般地,控制信道的传输特性相比数据信道,其传输品质一定好。首先,必须可靠地设定应传输数据的线路。即,要想使包含控制信道的主频带的传输品质比扩张频带好,需要选择传播环境更好的频带。于是,说明根据传播环境的好坏来自如地选择设定为主频带的频带的具体例子。图13是表示动态改变主频带的频带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而且,基站与终端之间的基本的收发动作如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一样。另外在该图13中,实线的块分别表示基站的动作,虚线的块分别表示终端的动作。但是它们表示为相反也没关系(对于后述的其他流程图也同样)。步骤S11:在各频带发送导频信道信号。步骤S12:接收所有的导频信道信号,步骤S13:计算各SNR等来转换为CQI,步骤S14:将各CQI在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步骤S15:接收各CQI,步骤S16:选择使用频带,并且确定频带的改变定时,步骤S17:在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所选择的使用频带和所确定的改变定时。步骤S18:接收上述使用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19:按照上述的改变定时来改变各电路部中的设定,步骤S20:使用该改变后的主频带开始接收动作。而且上述SNR为SignaltoNoiseRatio(信噪比),CQI是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而且关于CQI的定义记载于3GPP(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http://www.3gpp.org/)的TS25.212Release5等中,而且它们的规格登记在http://www.3gpp.org/ftp/Specs/html-info/25-series.htm中。图13中表示出一个例子的、用于按照上述流程图使主频带随时间经过而可变的处理,可以例如通过下面这样的装置结构来实现。图14A和14B是表示导频信号的发送侧的装置结构例的图。图15A和15B是表示对于导频信号的响应(CQI)信息的返回侧的装置结构例的图。图14A和14B所示的结构与上述图3(或图5)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应该新关注的要素为本图左端的导频信号Sp(或者导频信道)和对该导频信号Sp和使用频带信息If进行复用的复用部(Mux)71,而且,还有本图的下半部分的CQI提取部72。该下半部分的结构与上述图4(或图6)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应该新关注的构成要素为本图中央下侧的CQI提取部72。而且在本图的下半部分中,在图4中对应的部分对在图4中已经使用了的参照号码52、53、54…附加100,表示成152、153、154…。另外图15A和15B所示的结构与上述图4(或图6)的结构相同,应该新关注的构成要素为本图上半部分的SNR测定部75、CQI计算部76,还有经由了折返通道77之后的本图下半部分的编码部78以及加法部79。而且在本图上半部分,在图4(接收侧)中对应的部分使用图4中已经使用了的参照号码52、53、54…进行表示,还对本图的下半部分中在图3(发送侧)中对应的部分使用图3中已经使用了的参照号码12、37、38…附加100,表示成112、137、138…。上述的导频信号Sp在实际运用上与其他的发送信息复用而被传输。该复用方法例如有如下2种。图16是表示导频信号的第1复用例的图。图17是表示导频信号的第2复用例的图。而且两个图中,“P”表示导频信号Sp,“C”表示上述的通信控制信息Ict,“D”表示上述的传输数据Du。图16表示在时间方向上复用导频信号Sp的情况,另一方面,图17表示在时间方向和频率方向的双方上复用导频信号Sp的情况。图18是简明示出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主频带的动态变更例的图。时间经过从本图的上向下。伴随该时间经过,主频带追随更良好的传播环境,例如按照“频带1”→“频带2”→“频带1”→“频带4”的方式变迁。如上所述,基站在正在应用的所有频带中,复用用于测定传播环境的信号(导频)来作为控制信道传输。而且在实际运用上,还设想到不包含传输数据Du的情况。还可以取代导频信号Sp来设置导频信道。终端关于所有的频带(频带1~频带4),接收导频信道信号,测定例如SNR和CIR(CarriertoInterferenceRatio:载波干扰比)等的接收状况和传播环境,根据该测定值来计算上述CQI,使用上行控制信道,按照各个频带依次或者同时向基站传输。而且,也可以原样传输上述CIR和SNR等的测定结果。接收上行控制信道信号、对CQI进行解调和解码的基站将具有多个的CQI中最好的CQI值的频带选择为主频带。将该选择结果与主频带的改变定时搭载于下行控制信道上传输给终端。终端接收该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并提取出使用频带和改变定时的各信息。接着,按照该改变定时进行使用频带的改变。而且,改变定时也可以例如通过绝对时间、相对时间或者时隙单位来确定。而且,还可以不传输改变定时,通过从下行控制信道信号的发送起延后5时隙后等,来进行系统固定。在上述中将传播环境最好的频带选择为主频带,但也考虑由于其他终端的状况而无法选择最好的频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相当于它的第2好的频带。而且,此处在基站一方进行主频带的选择,但还可以在终端也同样地选择传播环境最好的频带来向基站传输。终端上的SNR和CIR等的测定如上所述,可以对各频带同时测定,也可以按照时间分开来设定。而且,在带宽较窄的频带连续等的状况下,由于传播环境不会大幅度变化,所以这种情况可以仅测定一个频带。并且,该测定值可以是测定一定时间之后的平均值。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扩张频带仅发送传输数据Du,但为了测定各频带的传播环境,也可以除了传输数据Du还发送导频信道或者导频信号。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从基站向终端的传输,但相反地从终端向基站的传输也同样可以适用。如上所述,一般地控制信道的传输特性必须比数据信道的传输特性在其传输品质上要好。所以,包含控制信道的主频带需要选择传播环境较好的频带,但通过上述动作,可以将位于最好的传播环境的频带选择为主频带。而且,即使传播环境随时间经过而发生变动,也可以始终将位于最佳的传播环境的频带选择为主频带。由此,不仅减少控制信道信息的传输错误,还易于进行接收侧的装置设定,而且还能改善传输品质。进而,由于还可以降低起因于传输错误的数据再发送次数,所以能够使传输速度更为高速。进而,由于主频带的设定为可变,所以可以避免频带间的使用状况(负荷)的不均,可以实现频率使用效率的改善。[实施方式3:扩张频带的动态变更]首先如下示出本第3实施方式中公开的若干特征。i)使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中设定为扩张频带的频带随时间经过而可以变化,ii)判断通信装置(10、20)间的传播环境的好坏,选择以上述多个频带之中最好的传播环境下的频带为标准的频带来设定为扩张频带。iii)而且在确立无线线路时,限定该通信装置(10、20)可以使用的频带,在该所限定的频带内动态分配主频带和扩张频带。iv)还事先向对方通信装置通知应设定为扩张频带的频带的设定信息,来执行扩张,v)从对方通信装置接收可以扩张或者可以改变的频带的相关频带设定信息,进行扩张频带或者主频带的改变,vi)还接收关于该变更的定时的改变定时信息。vii)还在特定的频带下的控制信道中向对方通信装置传输传播环境的好坏的判断结果,viii)在通信装置(10、20)间,使用响应于进行了发送的导频信道或者导频信号而返回的传输品质(CQI)的检测结果,判断传播环境的好坏,ix)根据该通信装置的可使用频率、各频带下的传播环境的好坏、各频带的使用状况和数据信息(Du)的所需传输速度之中的至少1个来判断扩张频带的设定或者变更的必要性,x)在新设定上述的扩张频带时,事先向对方通信装置通知该频带的变更。图19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导入和变更的第1例的流程图。图20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导入和变更的第2例的流程图。图21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导入和变更的第3例的流程图。具体而言,图19表示使用终端可使用频带和各频带的CQI选择扩张频带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另外图20表示使用该可使用频带、各频带的使用状况和传输数据的所需传输速度来选择扩张频带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而且图21表示使用终端可使用频带、各频带的CQI、各频带的使用状况和传输数据的所需传输速度来选择扩张频带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图19中,步骤S21:发送可使用频带。步骤S22:接收该可使用频带,步骤S23:使用该可使用频带,来发送导频信道信号。步骤S24:接收所有的导频信道信号,然后计算各SNR等并转换为CQI,步骤S25:在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上述各CQI。步骤S26:接收上述各CQI,步骤S27:根据该CQI选择是否需要扩张,选择扩张频带的同时确定其改变定时,步骤S28:在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该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29:接收上述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30:按照该改变定时来改变各电路部的设定,步骤S31:在该变更后的扩张频带中开始接收动作。接着在图20中,步骤S41:发送可使用频带。步骤S42:接收上述可使用频带,步骤S43:确认各频带的使用状况和传输数据Du的所需传输速度,步骤S44:选择是否需要扩张,选择扩张频带的同时确定其改变定时,步骤S45:在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该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46:接收上述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47:按照该改变定时来改变各电路部的设定,步骤S48:在该变更后的扩张频带中开始接收动作。然后在图21中,步骤S51:发送各个可使用频带。步骤S52:接收该可使用频带,步骤S53:在该可使用频带中发送导频信道信号。步骤S54:接收所有的导频信道信号,然后计算各SNR等并转换为CQI,步骤S55:在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上述各CQI。步骤S56:接收上述各CQI,步骤S57:确认各频带的使用状况和传输数据Du的所需传输速度,步骤S58:选择是否需要扩张,选择扩张频带的同时确定其改变定时,步骤S59:在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该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60:接收上述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61:按照该改变定时来改变各电路部的设定,步骤S62:在该变更后的扩张频带中开始接收动作。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对扩张频带的动态变更进行说明。一般在设定线路时(无线线路确立时),从终端向基站(或者基站控制装置)传输该终端可以使用的频带。这就是上述的终端可使用频带。而且,设想对该可使用频带进行通知的情况来进行说明,还考虑到作为通信系统预先确定了可使用频带等的情况不进行通知的情形。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基站接收导频信号Sp,终端将以该接收到的导频信号Sp为基础计算出的上述的CQI传输给基站。接着,基站考虑终端的可使用频带、终端传输来的各频带的CQI、其他终端的使用状况、进行传输的数据Du的所需传输速度等,判断是否需要对该终端进行频带的扩张(使用频带数的变更)。在进行扩张的情况下选择频带。进而,选择扩张使用频带时的上述改变定时。然后在控制信道中传输该扩张频带的选择信息和上述的改变定时。接收到该控制信道信号的终端以关于扩张频带的信息和改变定时为基础,改变终端内的各电路部的设定,之后开始该扩张频带下的接收。对上述动作补充说明。其中参照上述的图21的控制流程。首先终端对基站或者其上位的基站控制装置等,发送该终端可以使用的频带。接受到该频带的基站在可以使用的频带中发送导频信道信号或者导频信号Sp。而且,当在终端共用的共用信道中发送导频信道信号时不需要选择使用频带。接收了经由各频带的导频信道信号的终端以上述的CIR和SNR等为基础计算上述的CQI,在上行控制信道中向基站传输该CQI计算值。接受到该值的基站考虑CQI和各频带的使用状况和传输数据Du的所需传输速度等的QoS,选择是否需要扩张,在进行扩张的情况下选择使用频带,并确定该频带的改变定时等,通过下行控制信道通知给终端。接受到这些信息的终端按照上述改变定时设定或者再次设定终端的各电路部,在上述改变定时之后在该变更后的扩张频带中进行接收。图22是简明示出本第3实施方式的扩张频带的动态变更例的图。时间经过为从本图的上向下。随着该时间经过,扩张频带一边以传播环境最好的频带为标准选择较好的频带,一边在每次产生扩张需要时按照图中例示的“频带2”→“频带2+频带3+频带4”的方式进行设定。还可以如后者那样组合多个频带设定为扩张频带。这样,即使对于时间上发生变动的传播环境,也能够将传播环境较好的频带选择为扩张频带。由此,控制信道信息的传输错误减少,易于进行接收侧的装置测定,而且可以改善传输品质。进而,由于可以降低数据的再发送次数,所以可以改善传输速度。还考虑用于在接收侧修正设定的处理时间,通过事先向对方通知扩张频带的变更,从而易于对装置改变上述设定。[第4实施方式: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动态变更]首先在下面示出本第4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特征。i)使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中的主频带应该占有的频带和该多个频带中的扩张频带应该占有的频带这双方在彼此不重合的情况下随时间经过而可以改变,ii)还可以同时改变1个主频带和至少1个扩张频带。图23是表示改变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双方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在本图中,步骤S71:发送可使用频带。步骤S72:接收该可使用频带,步骤S73:使用该可使用频带,发送导频信道信号。步骤S74:接收所有的导频信道信号,计算各SNR等并变更为CQI,步骤S75:在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上述各CQI。步骤S76:接收上述各CQI,步骤S77:选择主频带、即传播环境最好的频带,步骤S78:再选择扩张频带、即传播环境次好的频带,步骤S79:在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上述扩张频带和其改变定时,步骤S80:选择该改变定时。步骤S81:接收上述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82:按照该改变定时来改变各电路部的设定,步骤S83:在该变更后的扩张频带中开始接收动作。对图23的控制流程补充说明,此处,设根据传输数据Du的所需传输速度分别选择1个主频带和扩张频带(参照图24)。以终端传输来的各频带中的上述CQI为基础,将传播环境最好的频带选择为主频带。然后将传播环境次好(第二好)的频带选择为扩张频带。接着选择改变定时,经由控制信道把它们传输给对方。接收到使用频带信息(主频带和扩张频带双方)和改变定时信息的终端在按照该改变定时改变了接收侧电路部的设定之后,接收主频带和扩张频带这双方的信号。图24是简明示出本实施方式4中的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双方的动态变更例的流程图。时间经过为从本图的上向下。如本图所例示的那样,伴随着主频带被设定为“频带1”→“频带1”→“频带3”→“频带2”,扩张频带与该主频带的左右(本图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某一侧成对地被设定。其中,两个频带无需始终成对,例如着眼于图中第三级,也有不存在该扩张频带(频带4)的情况,而且例如着眼于图中第四级,该扩张频带也可以隔开间隔存在于其右相邻处的频带4中,而不是图示的频带3中。如上所述,可以将传播环境为最好和次好的频带分别作为主频带和扩张频带。另外,即使传播环境发生时间变动,也可以将传播环境为最好和次好的频带分别选择为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由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控制信道信息的传输错误减少,易于进行接收侧的装置设定,而且可以改善传输品质。进而,由于也可以降低数据的再发送次数,所以可以改善传输速度。还考虑用于在接收侧修正设定的处理时间,通过事先向对方通知主频带和扩张频带的变更,从而易于改变装置设定。[第5实施方式:根据传播环境选择主频带和扩张频带]首先表示本第5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征。i)对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的每个分别进行通信装置(10、20)间的传播环境的好坏判断,将该判断结果按照各个频带分别传输给对方通信装置,ii)或者对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的每个分别进行通信装置(10、20)间的传播环境的好坏判断,将关于所有的频带的各自的判断结果复用汇集起来传输给对方通信装置,iii)使用主频带、扩张频带和传播环境较良好的频带中的某一个来向对方通信装置传输上述判断结果。为了实施本第5实施方式可以使用上述的图15的结构例,或者可以使用图25的结构例。图25是表示对于导频信号的响应(CQI)信息的返回侧的装置结构例的图。本图的结构例与上述图15的结构例近似,其不同点在于,在图15的下半部分中为与多个频带的每个对应的个别处理,而图25的下半部分中构成为对多个频带的各CQI进行复用汇集处理。即,在图25中在一个控制信道中向对方发送传输品质(CQI),为此复用部(Mux)80被导入折返通道72的输出侧。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将各频带的CQI从终端传输到基站时,可以在每个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还可以例如在主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所有频带的各CQI。使用每个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CQI时,使用图15的结构例。而且,在本结构例中,没有描述上行传输数据Du,但也可以将该数据Du复用传输给控制信道。而且,本结构例设想了对于多个频带同时接收导频信道信号的情况。在图15所示的终端中,接收各频带的信号,对应于各自的频带进行频率转换。之后在GI除去部54去除GI,通过S/P部55、FFT部56和P/S部57来进行频率-时间转换,之后在解调部23中解调。使用该信号测定了SNR和CIR等的传播状况之后,计算CQI值。将按照每个频带计算出的上述CQI值分别在各自的频带的控制信道中传输。此时,还可以一并传输其他的控制信道信号。还可以一并传输上行传输数据。所计算出的上述CQI在折返通道77中进入图15的下半部分中,在编码部78内将其编码,在调制部112中进行了调制后,通过S/P部137、IFFT部138和P/S部139来进行时间-频率转换。然后在GI插入部140中插入GI,分别转换为对应的频带而通过天线AT发送。如上所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向基站传输各频带的CQI(传输状况)。另外,可以以终端送来的CQI(传输状况)为基础,将传播环境好的频带选择为主频带。同样地,可以将传播环境较好的频带选择为扩张频带。这样,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可以通过选择更好的频带来改善传输特性,还由于减少了数据的再次发送的次数,所以也可以改善传输速度。接下来关于使用特定的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所有的CQI的情况,采用上述图25的结构例。与上述按照每个频带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情况相同,计算出各频带下的CQI。在上述复用部(Mux)80中将这些计算结果汇集为一个之后,在编码部78中进行编码。然后在调制部112中进行了调制后,通过S/P部137、IFFT部138和P/S部139来进行时间-频率转换,然后在GI插入部140中插入GI。之后通过电路141、142来进行频率转换而从天线AT进行发送。而且,用于所使用的CQI的传输的频带可以是被选为传输环境较好的主频带,还可以选择传输环境最好(CQI最好)的频带,还可以选择其他频带。另外,也可以使用预先被设定为通信系统的频带。如上所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向基站传输各频带的CQI(传输状况)。另外,可以以终端送来的CQI(传输状况)为基础,将传播环境好的频带选择为主频带。同样地,可以将传播环境好的频带选择为扩张频带。这样,可以通过选择更好的频带来改善传输特性,还由于减少了数据的再次发送的次数,所以可以改善传输速度。[第6实施方式:使用频带信息的高效传输]本第6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征在于,对于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的每一个,将(i)频带识别号码、(ii)作为主频带使用/未使用、(iii)作为扩张频带使用/未使用和(iv)现状维持中的各信息(i~iv)中的至少1个进行编码并传输给对方通信装置。图26是表示用于说明使用频带信息的高效传输的表的图。表1表示使用频带-频带号码的对应的一个例子,表2和表3对于使用频带-使用/未使用的设定方法,分别示出第1例和第2例。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上述使用频带信息的传输中,例如通过对频带分配号码来传输该号码,从而相比传输频率值本身的情况可以削减控制信道信息量。使用上述表1~表3说明具体例子。而且此处表示出设可以在通信系统整体中使用的频带为800[MHz]~820[MHz],如图9那样将其分割为4个频带进行使用的例子。首先,对表1所示的各频带分别分配频带号码(1、2、3、4)。然后按照表2那样设定将哪个频带用作主频带,将哪个频带用作扩张频带(或者不使用)。此时例如在频带1为“未使用”,将频带2用作“主频带”,将频带3用作“扩张频带”,频带4为“未使用”时,成为下面这样的控制数据“yy1100zz”,此处yy和zz为“01”或者“10”。而且,此处虽然按照频带1、频带2、频带3、频带4的顺序制作了上述控制数据,但只要该顺序可以在发送侧和接收侧进行识别,则何种顺序都可以。而且还能够任意增减频带的数量。进而,虽然此处举例说明了连续4个的频带,但也可以是在途中具有未使用频带的不连续的频带。如上所述,通过进行编码(列表化),相比例如传输频带的中心频率的值本身的情况,可以削减信息量。进而如表3所示,还可以设置在使用状况没有变更的情况、即“现状维持”的情况下的设定。如上所述,通过对使用频带信息进行编码(列表化),可以压缩控制信号的数据长度。因此,在后者中减少了传输数据和控制信道信息的比率,因而传输数据的传输效率提高。[第7实施方式:扩张频带的连续设定和不连续设定]首先在下面示出本第7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征。i)将1个扩张频带或者2个以上的连续的扩张频带在频率轴上分配给与主频带连续的频带,ii)或者在上述频率轴上还包括与所有扩张频带都不连续的孤立扩张频带,iii)对于跟随上述孤立扩张频带的不使用频带的部分插入无意义信号来传输给对方通信装置。而且,作为最佳表现本第7实施方式的图,具有图27和上述的图22。图27是表示扩张频带的动态变更例的图,上述图22表示选择连续的扩张频带的情况,与此相对,图27表示进行不连续的扩张频带的选择(参照该图的第4段)的情况。而且图27的看法与上述图22的看法完全相同。下面具体说明。首先说明扩张频带连续的情况,上述图22表示被连续选择了扩张频带的情况。其中作为一个例子,表示出了将与主频带成对连续的频带选择为扩张频带的情况。在该图22的方式中,由于扩张频带与主频带连续,所以相比不连续的情况(图27),信号处理变得方便。而且,关于发送动作和接收动作,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另一方面,在图27中如上所述表示了扩张频带不连续的情况(第四段)。这样,可以根据终端的可使用频带、传播环境以及与其他的终端的兼容,来对主频带或者相邻的扩张频带不连续地选择扩张频带。而且,到此为止的说明中没有设定跨越连续的频带的副载波(参照图22的虚线的SC),但根据其他终端的使用状况,也可以设置跨越2个频带的副载波来相应地增加传输信息量。另外,在接收侧终端中,成为上述不连续的频带的信号不进行接收,或者将该信号作为无意义信号进行强制地处理。由此,即使扩张频带不连续,也可以不受妨碍地进行接收。如上所述,通过设定不连续的扩张频带,可以考虑终端的可使用频带、传播环境和其他终端的使用状况来灵活地选择扩张频带。而且由此能使频率使用效率更为提高。[第8实施方式:使各频带内的副载波数恒定]本第8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征在于,使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的各自的带宽为规定的恒定值,而且各自的频带内的一系列的副载波的数量也为规定的恒定值。图28是表示频带扩张模式的第1例的图。图29是表示频带扩张模式的第2例的图。图30是表示频带扩张模式的第3例的图。而且这些图28~图30的看法与上述图22和图24以及图27等的看法几乎一样,在图22、图24、图27等中使用实际的波形进行表示,与此相对,在图28~图30中取代那种实际的波形而仅作为副载波的块进行表示。这是为了易于说明本第8实施方式。即,易于在视觉上理解地表示了“频带单位”这一概念。而且,图28~图30中所用的用语除了“处理延迟”之外都已经说明过了。该所谓处理延迟,例如参照图4,意味着从使用频带信息If被输入到使用频带设定部25之后,生成了频带设定指示信号Sb再结束了各电路部中的参数设定为止的处理所需的时间延迟。一般地在使用多载波传输方式(QFDM和MC-CDMA等)那样的一系列的副载波的通信方式中,进行带宽的改变时,以副载波单位进行改变是很常见的。此时,必须用副载波单位来设定使用/未使用。另外,无论在发送处理还是接收处理中,都需要用副载波单位来进行意识到使用/未使用的信号处理,有可能会使频带的设定变得繁杂和复杂。进而在进行用户复用的情况下,在用户之间产生控制各副载波的使用/未使用的需要,其结果,招致频率使用效率的降低。于是在本第8实施方式中,将通信系统整体的可使用频带分割为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同时在该所分割的各频带中的“副载波的数量为恒定”的基础之上,使用一个或者多个频带进行通信装置间的传输。由此,可以实现频率使用效率的改善。具体而言,例如设一个频带为5[MHz],该频带内的副载波数为25个。设定多个这种频带,以频带单位使上述使用频带可变。上述图28~图30中,表示了频带单位下的频带扩张的具体例子。各个图的横轴表示带宽,施加了影线的一个块表示一个频带,设在该一个频带中置入有多个副载波。认为是与图9同样地从左边起为频带1、频带2、频带3、频带4即可。在图28中表示将频带1作为主频带的情况,在图29中表示将频带2作为主频带的情况。而且在图30中表示随时间经过而改变扩张频带的设定的例子,而且,表示包括其扩张频带为不连续的情况(参照第6段)。并且,收发的具体动作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如上所述,可以容易地使使用频带可变,而且能够提高频率的使用效率。相比以副载波单位使使用频带可变的情况,上述收发动作变得更为简便,而且收发设备的结构也变得简单。[第9实施方式:使各频带内的副载波数和副载波带宽一起为恒定]本第9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征如下。i)使多个频带(频带1~频带4)的各个带宽为规定的恒定值,而且使各自频带内的各副载波的带宽也为规定的恒定值。ii)进而,各副载波的数量也为规定的恒定值。由此,能够易于以频带单位设定主频带和扩张频带。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每频带的副载波的个数为恒定,但在本第9实施方式中各副载波的带宽也为恒定。其结果,频带相互间的不同仅在于各自的中心频率值上。由此,基带信号处理与频带无关地被均一化,相比第8实施方式,收发设备的结构更为简便。[第10实施方式:基于所需传输速度和实际传输速度的差的频带的设定]本第10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征如下。i)为了判断需要/不需要扩张频带,计算预想信息交换所需要的所需传输速度S1和实际所达成的实际传输速度S2的差(S1-S2),根据该差的正负来分别判断需要和不需要扩张频带,ii)此处,上述实际传输速度是通过从所使用的频带的数量所计算出的发送数据信息的数量和该发送数据信息的发送间隔而求出的。图31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发送侧)的结构例的图。图32是表示图31的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首先参照图31,本图与上述图5(图3也同样)的结构几乎相同,只是在导入了本图左端所示的频带选择/设定部85(15的变形)和实际传输速度计算部86这点上不同。然后参照图32,该动作为,步骤S91:确认所需传输速度,步骤S92:确认发送数据量,步骤S93:计算实际传输速度。步骤S94:以步骤S91和步骤S93的各速度值为基础判断是否有必要扩张使用频带,设具有该必要。步骤S95:选择扩张频带,并且确定改变定时,步骤S96:在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该扩张频带和其改变定时。步骤S97:接收上述扩张频带和改变定时,步骤S98:按照该改变定时来改变各电路部的设定,步骤S99:在变更后的扩张频带中开始接收。再具体地说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仅以所需传输速度为基础,确定扩张频带的使用/未使用以及扩张频带的数量,而在本第8实施方式中,还考虑实际的实际传输速度与所需传输速度的差来进行频带的扩张或者缩小。再使用图31和图32说明具体例。而且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设某传输数据Du的所需传输速度Rd为10[Mbps],使用主频带和扩张频带进行传输。此时,根据从使用频带的数量所计算出的发送数据的数量及其发送间隔,可以用图31的实际传输速度计算部86计算实际的实际传输速度Ra。在上述选择/设定部85中比较该实际传输速度Ra与所需传输速度Rd,当实际传输速度Ra较低时增加(扩张)使用频带。另外,例如当判断为实际传输速度Ra大幅度超过所需传输速度Rd,即使减少了使用频带也能够维持所需传输速度Rd时,削减(缩小)使用频带。如上所述,可以既满足所需传输速度,又实现频率使用效率的提高。而且,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向基站返回从基站传输的数据是否传输到了终端(ACK/NACK),以此为基础计算实际传输速度,使使用频带可变。另外,在终端还可以以从基站传输的数据量为基础计算传输速度,并返回基站,以该值为基础使使用频带可变。[第11实施方式:使用频带的扩大]图33是用于说明本第11实施方式的图,特别应当注意的部分是“限制中的频带”和“解除限制后的整个频带”。此处如下示出本第11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特征。i)在通过一系列的副载波下的多载波传输方式来在通信装置(10、20)相互间进行信息的交换的通信系统中,在将今后应该分配给该通信系统的整个频带(参照图33的“解除限制后的整个频带”)分割而构成的多个分割频带(频带a~频带d)中,当前只允许使用其一部分的分割频带(“频带a”)的情况(参照“限制中的频带”)下,将允许该使用的分割频带“频带a”再分为1个或者多个频带(如第1~第10实施方式中的频带1~频带4)来进行运用,并且对于各个在当前被限制的其他的分割频带(频带b、频带c、频带d),也同样地分为1个或者多个频带(如第1~第10实施方式的频带1~频带4)。然后,当今后解除了该限制时,对于分割整个频带而构成的当前未使用的多个分割频带(频带b~频带d)的每一个,立即应用与将上述当前被允许使用的分割频带(频带a)分为1个或者多个频带来运用相同的运用,ii)这里,将上述整个频带分割而构成的多个分割频带(频带a~频带d)相互具有恒定的带宽,而且该各个分割频带中的副载波的数量和带宽相互具有恒定值。再具体地说明,根据与其他通信系统的兼容,本通信系统(或者基站)可以使用的频带被限制,之后,通过上述其他通信系统的使用频率转移到他处等的原因,有可能出现解除该限制的情况。设想这种情况时,将上述限制中的使用频带(“限制中的频带a”)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分割为一个或者多个频带来运用。而且此时,将被限制的频带(频带b、频带c、频带d),也分别分为一个或者多个频带。而且,优选以相同带宽来分割可使用频带(频带a)和限制中的各频带(频带b~频带d)。图33就是这样以相同带宽来进行分割的。而且在图33中,使用频带限制为频带a而作为一个频带来运用,将限制中的频带分割为3个频带(频带b~频带d),但由于限制而使这些频带b~d当前无法使用。并且,优选这些频带中的副载波数和副载波带宽为恒定。而且由于限制中设频带为一个(频带a),所以无法扩张使用频带。根据本第11实施方式,在解除了上述限制后,使用频带为4个(频带a~d),能够立即转移到上述实施方式的运用中。通过如上所述设定频带,从而尽管当前使用频带被限制,但之后解除了限制时,通过本发明的系统运用能够立即进行转移。其可以实现通信系统的灵活的运用。如上详细叙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易于使使用频带带宽可变,还由此可以大幅度改善频率的使用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