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摄像设备,其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减小。该摄像设备具有布置在空气冷却风扇的后表面侧的散热器兼管道。从散热器兼管道的由开口部限定的开口吸入的空气通过由散热器兼管道的多个翅片限定的通风路径被导引至冷却风扇的空气入口,并且从冷却风扇的空气出口排出,由此冷却布置在散热器兼管道的后表面侧的电路板并且从散热板散发在电路板中产生的热。摄像单元、冷却风扇、散热器兼管道、电路板和散热板均形成为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短尺寸的扁平形状,并且被布置成彼此大致平行。
【专利说明】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有空气冷却单元(air cooling unit)的诸如数字照相机或数字摄像机等的摄像设备(image pickup apparatus)。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安装有空气冷却单元的摄像设备。例如,已经提出了一种具有被布置成与相机的光轴平行的冷却风扇的摄像机(日本特开2006-295855号公报)。根据该提案,能够减小摄像机的宽度尺寸并且能够利用布置在例如壁附近的摄像机拍摄各种视频图像。
[0003]然而,由于所提议的摄像机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相对大的长度尺寸,所以相机位置在狭窄的地方(例如,在车室内)受到限制,导致诸如以下的受限制的构图:例如,在拍摄时,被摄体不能进入照相机的视野内。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减小的摄像设备。
[0005]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设备主单元,其具有后盖;摄像单元,其具有摄像器件;空气冷却风扇,其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 ;散热器兼管道,其被布置在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后表面侧并且具有开口部和多个翅片,所述开口部限定与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空气入口对应地形成的开口,所述多个翅片被设置成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限定用于将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经由由所述开口部限定的所述开口导引至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空气入口的通风路径;电路板,其被布置在所述散热器兼管道的后表面侧;以及散热板,其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后表面侧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电路板中产生的热传递至所述设备主单元的后盖,其中,所述摄像单元、所述空气冷却风扇、所述散热器兼管道、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散热板均形成为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短尺寸的扁平形状,并且具有面向所述光轴方向的且被布置成彼此大致平行的面。
[0006]利用本发明,由于能够减小摄像设备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从而能够在拍摄位置和构图不受制约的情况下拍摄更多种类的视频图像。
[0007]通过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A是用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0009]图1B是示出数字照相机的镜筒、握持部(grip)和把手从照相机主单元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0]图2A是照相机主单元的左侧视图;
[0011]图2B是照相机主单元的主视图;
[0012]图3是示出照相机主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0013]图4是离心风扇的前视立体图;
[0014]图5A是离心风扇的后视立体图;
[0015]图5B是示出后盖板从离心风扇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6]图6A是摄像单元的立体图;
[0017]图6B是摄像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7A是摄像单元和离心风扇的后视图;
[0019]图7B是沿着图7A所示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0020]图8是风扇管道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21]图9是风扇管道单元的前视立体图;
[0022]图10是风扇管道单元的另一前视立体图;
[0023]图11是风扇管道单元的主视图;
[0024]图12是沿着图11所示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0025]图13是详细示出散热器(heat sink)的结构的图;
[0026]图14A是沿着图11所示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0027]图14B是图14A所示的S部分的放大图;
[0028]图15是示出主电路板、散热橡胶和散热器兼管道(heat sink-cum_duct)的配置的立体图;
[0029]图16是示出主电路板、散热橡胶和散热器兼管道的配置的另一立体图;
[0030]图17是示出散热器兼管道和主电路板以散热橡胶介于该二者之间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主视图;
[0031]图18A是沿着图17所示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0032]图18B是沿着图17所示的线E-E截取的截面图;
[0033]图19是示出主电路板、散热板和后盖单元的配置的立体图;
[0034]图20是示出主电路板、散热板和后盖单元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5]图21是示出散热器、左盖单元、右盖单元和后单元的立体图;
[0036]图22是示出散热器、左盖单元、右盖单元和后单元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主视图;
[0037]图23是图22所示的组装体的右侧视图;
[0038]图24是沿着图23所示的线G-G截取的截面图;
[0039]图25A是沿着图22所示的线F-F截取的截面图;
[0040]图25B是图25A中所示的T部分的放大图;
[0041]图26是详细示出散热器的图;
[0042]图27是示出用作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数字照相机中的主电路板、散热器兼管道、弹性构件、离心风扇和摄像单元的配置的立体图;
[0043]图28是示出主电路板、散热器兼管道和离心风扇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图;并且
[0044]图29是图28所示的组装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现在将参照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在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0046]图1A示出了用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图1B示出了数字照相机的镜筒、握持部和把手从照相机主单元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7]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具有照相机主单元10 (设备主单元),其中,镜筒11 (可更换镜头单元)、握持部12和把手13能够可拆装地安装于照相机主单元10。镜筒11、握持部12和把手13均具有输入/输出单元并且在安装至照相机主单元10时均通过输入/输出单元电连接至照相机主单元10。
[0048]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照相机主单元10的左侧视图和主视图。照相机主单元10设有图2A所示的电源拨盘24、操作钮25、空气出口 26和取景器27,还设有图2B所示的摄像器件21 (诸如CMOS传感器或C⑶传感器等)和拍摄钮28。此外,如图1B所示,在照相机主单元10中设有用于空气冷却的空气入口 33a。
[0049]图3以分解立体图示出了照相机主单元10的内部结构。如图3所示,照相机主单兀10具有如盖单兀31、左盖单兀32和右盖单兀33 (一对盖构件)、后盖单兀34以及底盖单元35。这些单元31至35形成了照相机主单元10的外壳。
[0050]在照相机主单元10中,布置有摄像单元20 (包括摄像器件21)、例如是用于散热的离心风扇40的空气冷却风扇、散热器兼管道50、电路板(在下文中指主电路板)36和散热板37。
[0051]散热板37由热传导性优异的铜板或铝板等制成。主电路板36与数字照相机的各种电气装置电连接,消耗大量电能并产生热。主电路板36还与摄像单元20、离心风扇40、电源拨盘24、操作钮25和拍摄钮28电连接。
[0052]在摄像单元20和主电路板36之间,离心风扇40和散热器兼管道50布置在照相机的光轴上,由此产生使热难以从主电路板36传递到摄像单元20的效果。应当注意,即使当仅仅布置了离心风扇40或散热器兼管道50时,也能够实现热绝缘效果。
[0053]摄像单元20、离心风扇40、散热器兼管道50、主电路板36和散热板37均被形成为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短尺寸的扁平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单元20、离心风扇40、散热器兼管道50、主电路板36和散热板37具有面向光轴方向并且被布置成彼此大致平行的面。前盖单元31和后盖单元34也都形成为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短尺寸的扁平形状并且被布置成与摄像单元20几乎平行。这样,能够减小照相机主单元10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0054]通过沿着光轴布置摄像单元20、离心风扇40、散热器兼管道50、主电路板36和散热板37,还能够减小照相机主单元10的宽度尺寸。
[0055]图4示出了从照相机主单元10的前侧观察的离心风扇40的立体图,图5A示出了从后侧观察的离心风扇40的立体图,图5B示出了后盖板从离心风扇40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0056]如图4和图5A所示,离心风扇40具有由例如压铸招(aluminum die casting)形成的主体41、以及由铝等制成的前盖板42和后盖板42’。离心风扇40的外壳由主体41和盖板42、42’形成。盖板42在其中央部分形成有圆形凸部42a。主体41形成有螺纹孔41a,用于将离心风扇40固定至散热器61 (稍后说明)的螺钉51 (见图8)与螺纹孔41a螺纹接合。离心风扇40设有用于将风扇40与主电路板36电连接的配线43。
[0057]如图5A所示,离心风扇40具有设有空气入口 44的后表面,在空气入口 44中布置有风扇电路板48,并且离心风扇40具有设有空气出口 45的侧面,该空气出口 45与照相机主单元10的空气出口 26 (图2A)对应。如图5B所示,在离心风扇40中设有用于在转动时从空气入口 44吸入空气并且从空气出口 45排出空气的叶片46、以及用于使叶片46转动的马达47。马达47的顶端装配于盖板42的凸部42a。
[0058]马达47和配线43通过风扇电路板48彼此电连接。风扇电路板48设有用于检测设置于一个叶片46的磁体的通过的霍尔元件(Hall element) ο基于霍尔元件的输出,叶片46的转动速度受到反馈控制。马达47的轴的顶端被浸溃有润滑材料的烧结金属套筒轴承(sintered metal sleeve bearing)径向支撑以便转动,并且被耐磨构件沿着轴向(推力方向)保持。
[0059]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了摄像单元20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
[0060]如图6A和图6B所示,摄像单元20具有摄像器件21、器件电路板22和由铝等制成的器件板23,其中器件电路板22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孔22a。器件板23保持摄像器件21并且排出在摄像器件21中产生的热。
[0061]器件板23的中央部分设有凸部23a,凸部23a朝向摄像器件21突出。通过例如紫外线固化粘合剂将器件板23以如下的状态固定至摄像器件21:凸部23a插通器件电路板22的孔22a并且与摄像器件21的后表面接触。通过例如焊接将摄像器件21电连接至器件电路板22,该器件电路板22通过配线(未示出)电连接至主电路板36。
[0062]图7A示出了从照相机主单元10的后侧观察的摄像单元20和离心风扇40,图7B是沿着图7A所示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0063]如图7A和图7B所示,离心风扇40以平行于并靠近摄像单元20的方式布置在摄像单元20的沿着光轴方向观察的后侧。离心风扇40的凸部42a沿着光轴方向插入到在摄像单元20的器件板23的凸部23a的后表面形成的凹部中。因此,摄像单元20和离心风扇40被布置成沿着光轴方向彼此靠近,由此能够使照相机主单元10的沿着光轴方向的长度尺寸与在器件板23中没有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要短。
[0064]当离心风扇40采取风扇40的转动轴线与重力方向几乎平行地延伸的姿势时,马达47的轴有时会产生诸如叩击轴承的异常振动,导致不期望的异常声音。这也适用于轴流风扇。
[0065]在拍摄时,数字照相机通常采取照相机的光轴垂直于重力方向延伸的姿势。在本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的离心风扇40被布置成与摄像器件21几乎平行的情况中,离心风扇40采取在拍摄时被布置成与重力方向几乎垂直的姿势,因此不用担心引起异常振动。应当注意,由于离心风扇40被布置成靠近摄像器件21并与摄像器件21大致平行,并且风扇40的转动轴线与摄像器件21的中心一致,所以不论在拍摄时数字照相机的姿势如何,离心风扇40的异常振动都变得难以发生。
[0066]应当注意,由于离心风扇40的马达47所产生的磁场,可能会有噪声施加到摄像器件21或摄像单元20。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可以在器件板23和离心风扇40之间以沿着光轴方向观察时覆盖摄像器件21的方式布置磁屏蔽构件。例如,可以将薄的大致长方形的磁屏蔽构件固定到器件板23的除凸部23a和凹部之外的平坦部。
[0067]接着,将参照图8至图14给出对风扇管道单元的说明。图8至图11分别示出风扇管道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前视立体图、另一前视立体图以及主视图。图12是沿着图11所示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13详细示出了散热器61的结构,图14A是沿着图11所示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图14B示出了图14A的S部分的放大图。应当注意,在图12和图14A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对叶片46和马达47的图示。
[0068]如图8所示,风扇管道单元包括离心风扇40和散热器兼管道50。散热器兼管道50包括散热器61、形成有开口部69的板60以及弹性构件53。应当注意,开口部69限定了开口并且沿着开口的周缘延伸。板60由例如铝板形成并通过螺钉52固定至散热器61。通过螺钉51将离心风扇40固定至散热器61。
[0069]散热器61由诸如压铸铝等形成,并且具有用于增加散热面积的多个翅片63。散热器61的形成有翅片63的一侧被板60覆盖,由此散热器61实现管道功能。散热器61在其一侧形成有与离心风扇40的空气入口 44连通的空气入口 64 (图10)。
[0070]形成为环状的弹性构件53以围绕开口部69的方式附接于板60,并且弹性构件53被布置在离心风扇40和散热器兼管道50之间。由于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构件53密闭散热器兼管道50和离心风扇40之间,所以经过板60的由开口部69限定的开口的空气在被吸入到离心风扇40的空气入口 44之前不会泄漏。
[0071]如图12所示,在风扇管道单元中产生气流70。更具体地,从散热器兼管道50的空气入口 64吸入的空气流入到散热器兼管道50中,并且空气的移动方向在方向改变部70a处改变大约90度。然后,经由散热器兼管道50的由开口部69限定的开口,空气沿着与离心风扇40的转动轴线几乎平行的方向流入离心风扇40的空气入口 44中。从空气入口 44进入离心风扇40的空气以几乎90度改变移动方向,并且从离心风扇40的空气出口 45排出。
[0072]如图13所示,以沿着照相机主单元1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着照相机主单元10的高度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式设置散热器61的多个翅片63。散热器61具有与离心风扇40的空气入口 44的圆形开口对应的开口区域66。开口区域66形成为圆形形状,并且被设置成使得开口区域66的中心与离心风扇40的转动中心一致。多个翅片63具有朝向开口区域66延伸的并且在与开口区域66大致同心的圆上且在开口区域66的径向外侧布置的端部63a、63b。这能够在尽可能大地增加多个翅片63的表面积的同时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
[0073]在多个翅片63中的最下面的一个翅片和散热器61的下壁之间设有暂时贮存灰尘和液体的储存部65。最下面的翅片63形成有缺口 63c,开口区域66通过缺口 63c与储存部65连通。
[0074]如图14B所示,散热器兼管道50的板60的由开口部69限定的开口比离心风扇40的空气入口 44的开口大。多个翅片63布置在板60的开口部69的径向外侧。弹性构件53以在离心风扇40和板60之间被压缩的状态布置在空气入口 44的开口的径向外侧。
[0075]诸如数字照相机等的摄像设备常用于户外。因此即使在灰尘环境、雨水环境等环境中,也必须防止离心风扇40的故障和风扇电路板48中的电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取如下措施以使得诸如灰尘等的异物和诸如雨水等的液体难以进入离心风扇40。
[0076]如之前参照图12所述,在风扇管道单元中,产生气流70,其中,经过空气入口 64流入散热器兼管道50中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在方向改变部70a处改变了大约90度,然后经由散热器兼管道50的由开口部69限定的开口进入离心风扇40的空气入口 44,并且从离心风扇40的空气出口 45排出。[0077]具有质量的灰尘、雨水等随着空气一同从散热器兼管道50的空气入口 64被吸入,并且在被加速的状态下移动。在进入散热器兼管道50的空气的移动方向改变大约90度的方向改变部70a处,具有质量的灰尘、雨水等由于惯性而直线移动,并随后与散热器兼管道50的布置成面对空气入口 64的壁面(或该壁面的附近)碰撞。
[0078]在通常的拍摄状态下,散热器兼管道50采取与重力方向几乎垂直的姿势。在该姿势下,当沿着重力方向观察时,散热器61的缺口 63c和储存部65布置在气流70的方向改变部70a的下方。由于缺口 63c形成为朝向储存部65逐渐变窄,所以雨水、灰尘等易于进入储存部65但难以离开储存部65。因而,防止经由缺口 63c进入储存部65的雨水、灰尘等又进入气流70中。
[0079]由开孔泡沫材料(open-cell material)(例如,海绵)制成的吸水构件或者诸如双面胶带等的粘附构件被布置在散热器兼管道50的被灰尘、雨水等碰撞的壁面上并且布置在该壁面附近以及储存部65的内壁面上。因此能够提高防止进入储存部65的灰尘、雨水等再次进入气流70中的效果。暂时贮存在储存部65中的诸如雨水等的液体由于散热器61的热而逐渐蒸发并且随着流入的空气一同排出。
[0080]布置在离心风扇40和散热器兼管道50之间的弹性构件53也由吸收进入离心风扇40之前的诸如雨水等的液体的吸水构件形成,由此防止风扇电路板48电短路。通过在弹性构件53的附近(例如离心风扇40的空气入口 44的开口的周围)布置诸如双面胶带等的粘附构件,能够防止灰尘等进入离心风扇40。
[0081]图15和图16示出了主电路板36、散热橡胶36a和散热器兼管道50的配置的立体图。图17示出了散热器兼管道50和主电路板36以散热橡胶36a介于该二者之间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8A和图18B是分别沿着图17所示的线D-D和线E-E截取的截面图。应当注意,在图18A和图18B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对散热橡胶36a的图
/Jn ο
[0082]如图15所示,主电路板36被布置在散热器兼管道50的后表面侧并且安装有大量的电路元件36b,这些电路元件36b发热量大、或者能耗高、或者保证温度低,并且这些电路元件36b必须要散热。优选将保证温度低的电路元件布置在空气入口 64的附近,由此可以有效地从空气入口 64散热。与电路元件36b对应的散热弹性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散热橡胶36a)均具有热传导性和弹性,但是其热传导性比散热器61低。因此优选使散热橡胶36a尽可能地薄。通过使用厚度薄的散热橡胶36a,能够降低从电路元件36b到散热器61的热传递损失。
[0083]如图16所示,散热器兼管道50具有与散热橡胶36a和电路元件36b对应的凹凸部67。凹凸部67形成于靠近主电路板36的一侧并且构成散热器61的一部分。
[0084]如图17所示,散热器兼管道50和主电路板36以主电路板36几乎被散热器兼管道50覆盖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由此能够高效地散热。散热橡胶36a以紧密接触电路元件36b和凹凸部67的方式被夹在二者中间。
[0085]如图18A所示,凹凸部67具有与电路元件36b的高度对应的不同的凹凸高度,使得凹凸部67和电路元件36b之间的间隙在散热器兼管道50和主电路板36的组装体中变得最小化并且变得彼此相等。因而,散热橡胶36a能够具有最小的均匀厚度,由此能够使得热从主电路板36向散热器兼管道50高效地传递。[0086]散热器兼管道50具有位于凹凸部67的相反侧并形成为平坦形状的通风路径侧,由此在抑制散热器兼管道50的通风阻力的增加的同时能够改善散热效率。
[0087]如图16、图17和图18B所示,散热器61具有被设置成与主电路板36的使接地图案露出的部分直接接触的三个腿部68。三个腿部68机械地连接至主电路板36。因而,主电路板36的热能够被直接传递至散热器61。
[0088]另外,能够使介于散热器61和主电路板36之间的组成部件的数量最小化,并且能够使组成部件的制造变化最小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散热器61侧发生与从散热器61和主电路板36之间的接触面到凹凸部67的制造尺寸的变化对应的制造变化,仅在主电路板36侧发生与电路元件36b距散热器61和主电路板36之间的接触面的安装高度(liftoff)和电路元件36b的高度公差之和对应的制造变化。
[0089]因此,能够使凹凸部67和电路元件36b之间的间隙小,而且能够使散热橡胶36a的厚度最小化。结果,能够减小主电路板36和散热器兼管道50的组装体沿着光轴方向的尺寸,而且能够高效地从主电路板36向散热器兼管道50传递热。
[0090]图19示出了主电路板36、散热板37和后盖单元34的配置的立体图。图20示出了主电路板36、散热板37和后盖单元34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0091]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主电路板36中产生的热通过散热橡胶38和散热板37传递至后盖单元34的后盖34a并且从后盖34a散热。散热板37被布置在主电路板36的后表面侧,对主电路板36上的电路元件36b散热而防止出现热点(局部高温的位置)。因而,即使主电路板36布置在后盖34a附近,也能够防止后盖34a的表面的任意部分变成局部高温。
[0092]如前所述,在主电路板36中产生的热被传递至散热器兼管道50并且通过离心风扇40空气冷却。
[0093]图21示出了散热器61、左盖单元32、右盖单元33和后单元30的立体图。在下文中,主电路板36、散热板37和后盖单元34的组装体将被称为后单元30。
[0094]散热器61是例如压铸铝成型品。更具体地,散热器61由具有比左盖单元32、右盖单元33和后单元30的材料高的热传导性和高的刚性的材料制成,其中左盖单元32、右盖单元33和后单元30是由PC (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等制成的塑料成型品。
[0095]如图21所示,左盖单元32和后单元30均通过一个螺钉30b固定至散热器61,右盖单元33通过两个螺钉30b固定至散热器61。
[0096]图22示出了散热器61、左盖单元32、右盖单元33和后单元30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主视图。
[0097]如图22所示,散热器61被布置在左盖单元32和右盖单元33之间,左盖单元32和右盖单元33被布置成在照相机主单元1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盖单元32、33通过螺钉30b固定至散热器61,由此能够提高照相机主单元10抵抗外部压缩和扭曲的刚性。
[0098]图23示出了图22的组装体的右侧视图。右盖单元33形成有用于空气冷却的空气入口 33a,该空气入口 33a与散热器兼管道50的空气入口 64对应。在空气入口 33a中,多个肋33b沿着照相机主单元10的竖直方向布置,以便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与散热器61接触。
[0099]图24是沿着图23所示的线G-G截取的截面图,图25A是沿着图22中的线F-F截取的截面图,图25B是示出了图25A的T部分的放大图。
[0100]如图24所示,右盖单元33的肋33b和散热器61的翅片63被布置成沿着照相机主单元10的高度方向彼此对齐,由此能够减小通风阻力和风噪声。另外,由于在受到外部按压时肋33b与翅片63接触,所以能够增加肋33b的刚性。螺钉30b用沉孔形成得深,以防止使用者的手指与螺钉30b接触,其中散热器61的热被传递到螺钉30b。
[0101]如图25B所示,散热器61设有用于与左盖单元32凹凸接合的肋62,由此增加了左盖单元32的刚性。应当注意,设置肋62以限制散热器61和左盖单元32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但是肋62也能够被设置成限制除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之外的位置。
[0102]图26详细示出了散热器61。如图26所示,螺钉固定部30a设置在散热器61的左侧的上角部和下角部、右侧的上角部以及上侧的长边部。左盖单元32、右盖单元33和后单元30通过螺钉30b固定至散热器61,肋62设置在散热器61的右侧的短边部,由此提高了单元32、33、30和散热器61的刚性。
[0103]螺钉固定部30a和肋62被布置在它们沿着光轴方向不与通风路径39重叠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在提高单元32、33、30和散热器61的刚性的同时使散热器61在光轴方向上的尺寸小。
[0104]散热器61布置在左盖单元32和右盖单元33之间,左盖单元32和右盖单元33被布置成在照相机主单元1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因而,空气入口 33a能够被设置于右盖单元33,并且空气出口 26能够被设置于左盖单元32。结果,能够在防止热空气击中使用者的握着握持部12的手的同时排出空气。应当注意,空气出口和空气入口能够被设置在照相机主单元10的竖直方向上的上侧位置和下侧位置处。
[0105]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数字照相机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从而能够在拍摄位置和构图不受制约的情况下拍摄更多种类的视频图像。
[0106](第二实施方式)
[0107]接下来,参照图27至图29,将说明用作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数字照相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仅在摄像单元的配置方面不同。下文中,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0108]图27示出了主电路板36、散热器兼管道50、弹性构件53、离心风扇40和摄像单元200的配置的立体图。图28示出了主电路板36、散热器兼管道50和离心风扇40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图29示出了图28所示的组装体的俯视图。
[0109]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摄像单元20和离心风扇40以彼此几乎平行的方式布置在光轴上。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单元200和离心风扇40被布置在与光轴垂直的且沿着照相机主单元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同一平面上。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小照相机主单元10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以使得单元10更薄。
[01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前盖单元31具有不同的形状并且镜筒11被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处,但是其他构造、功能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11]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种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0112]本申请要求2012年8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2-186556的优先权,所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设备主单元,其具有后盖; 摄像单元,其具有摄像器件; 空气冷却风扇,其具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 ; 散热器兼管道,其被布置在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后表面侧并且具有开口部和多个翅片,所述开口部限定与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空气入口对应地形成的开口,所述多个翅片被设置成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限定用于将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经由由所述开口部限定的所述开口导引至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空气入口的通风路径; 电路板,其被布置在所述散热器兼管道的后表面侧;以及 散热板,其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后表面侧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电路板中产生的热传递至所述设备主单元的后盖, 其中,所述摄像单元、 所述空气冷却风扇、所述散热器兼管道、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散热板均形成为在光轴方向上具有短尺寸的扁平形状,并且具有面向所述光轴方向的且被布置成彼此大致平行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摄像单元、所述空气冷却风扇、所述散热器兼管道、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散热板沿着所述光轴布置,并且所述空气冷却风扇被布置在所述摄像单元的摄像器件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空气冷却风扇被布置成使得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摄像单元的摄像器件的中心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摄像单元和所述空气冷却风扇被布置在沿着与所述光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环状的吸水弹性构件以压缩状态被布置在所述空气冷却风扇和所述散热器兼管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散热器兼管道具有与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空气入口的开口对应的开口区域,并且在所述开口区域的外侧布置所述多个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开口区域形成为圆形形状,并且所述多个翅片具有朝向所述开口区域延伸的且被布置在与所述开口区域大致同心的圆上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开口区域被布置成使得所述开口区域的中心与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转动中心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散热器兼管道具有方向改变部,在所述方向改变部处,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在空气从所述多个翅片之间经过并流入所述空气冷却风扇的空气入口之前改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散热器兼管道具有储存部,所述储存部布置在所述方向改变部的下方并且被构造成贮存包含在空气中的异物和液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储存部中布置有吸水构件和粘附构件中的至少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散热器兼管道具有在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形成的凹凸部, 散热弹性构件被布置成夹在所述凹凸部和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电路元件之间,并且所述凹凸部具有与所述电路元件的高度对应的不同的凹凸高度,由此能够使夹在所述凹凸部和所述电路元件之间的所述散热弹性构件的厚度均匀。
【文档编号】H04N5/225GK103634511SQ201310361582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7日
【发明者】川村步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