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99779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网络可以包含多个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通常,使用标准802.11中的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带有碰撞避免的载波侦听多址接入)机制,以保证不同BSS内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站点(Station,STA)能够接入无线媒体(wireless medium),且互相之间不发生冲突。

但是,在两个BSS边缘的交界处,基于上述CSMA/CA机制传输PPDU(Physical Protocol Data Unit,物理协议数据单元)时,往往只有一个小区的AP/STA可以传输数据,而另一个小区的AP/STA往往只能保持静默,从而造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对此,在新一代标准802.11ax中提出了空间复用下的并行传输概念,例如,如图1所示,在BSS 1中AP 1与STA 1在链路1上传输一个PPDU,此时,BSS 2中的AP 2可以根据获取到的空间复用参数,例如,发送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信息等,进而判断自己与本BSS 2中的STA 2建立链路2进行传输数据时,是否会对AP 1与STA 1之间的链路1造成干扰。若AP 2确定不会对该链路1造成干扰,则AP 2可以在AP 1与STA 1结束传输该PPDU后继续传输数据,即跨越PPDU的界限进行数据传输。

但是,AP 1与STA 1结束传输该PPDU后,还可能与其他AP/STA 进行交互,例如,当AP 1后续与位于重叠基本服务集(Overlapped BSS,OBSS)的STA 3建立链路3进行交互时,AP 2与STA 2之间的链路2则会对链路3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第一节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第一节点属于第一BSS,该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该第一节点发送该PPDU。

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在传输PPDU时,明确向第二节点指示了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因此,第二节点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跨越该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以及并行传输的跨界时长,从而避免了由于第一节点的主链路发生改变,而导致第二节点的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的问题,即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接入点AP,则该第一节点发送该PPDU,包括:该AP向该第一BSS内的站点发送该PPDU,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2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或者,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1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若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2比特位指示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M比特位,分别指示在传输机会TXOP时长中的M个时间段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M≥1;或者,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N比特位,分别指示在N个PPDU的时长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N≥1。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站点,则该第一节点生成PPDU,包括:该站点接收该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站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站点,则该第一节点生成PPDU,包括:该站点接收该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参数,该指示参数用于指示该AP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站点根据PPDU的时长、TXOP的时长、以及该指示参数生成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站点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站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第二节点获取第一节点发送的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 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第一节点属于第一基本服务集BSS,该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若该第一节点指示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该第二节点则在该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若该第一节点指示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该第二节点则在该跨界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AP或站点;其中,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一节点发送的PPDU,包括:该第二节点获取该AP发送的PPDU,该AP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AP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第二节点获取该站点发送的PPDU,该站点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站点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第二节点选择该第一指示信息或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该指示信息;或者,该第二节点将该第一指示信息作为该指示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选择该第一指示信息或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该指示信息,包括:该第二节点比较该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和该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该第二节点将跨界时间较短的该第一指示信息或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该指示信息。

至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其中,第一BSS内的第一节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第一节点属于第一基本服务集BSS,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进而,第一节点发送该PPDU,使得该第二节点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跨越该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以及并行传 输的跨界时长,从而避免了由于主链路发生改变,而导致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的问题,即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第三方面,在第二节点获取到该PPDU内携带的指示信息之后,第二节点还可以基于回退机制进行信道竞争,从而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数据。对此,基于如何基于回退机制进行信道竞争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第二节点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第二节点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该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该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该剩余时长,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以使得该第二节点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该待发送的PPDU。

这样,第二节点可以针对该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确定不同的信道竞争方案,以使得第二节点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待发送的PPDU。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确定信道竞争方案,包括:该第二节点使用该第一回退计数器,从该计数值开始进行回退;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若该剩余时长小于该传输时长,则该第二节点确定该信道竞争方案为: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信道竞争方案还包括:该第二节点重置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保留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加倍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该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重置该第一回退计数的计 数值。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确定信道竞争方案,包括:该第二节点使用该第一回退计数器,从该计数值开始进行回退: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若该剩余时长不小于该传输时长,则该第二节点确定该信道竞争方案为:立即并行传输该待发送的PPDU。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信道竞争方案还包括:该第二节点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该第二节点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信道竞争方案还包括:该第二节点重置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该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更新该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确定信道竞争方案,包括:该第二节点根据该计数值,计算该第一回退计数器能否在该剩余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该待发送的PPDU;若无法在该跨界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该待发送的PPDU,则该第二节点确定该信道竞争方案为:挂起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并在该跨界时长结束后继续使用该第一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二节点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之后,还包括: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第二节点挂起第二回退计数器;其中,该信道竞争方案包括:在该跨界时长结束后,若检测到信道为空闲状态,则该第二节点恢复该第二回退计数器,并使用该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可以看出,在这种信道竞争方案中采用两个回退计数器,保证了主链路和次链路的发送端在进行信道竞争时的公平性,把并行传输作为次链路上第二节点的额外的传输机会,从而提高了传输效率。

第四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节点,包括:生成单元,用于生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第一节点属于第一基本服务集BSS,该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该PPDU。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接入点AP,则该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向该第一BSS内的站点发送该PPDU,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媒体访问控制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2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或者,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1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若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2比特位指示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M比特位,分别指示在传输机会TXOP时长中的M个时间段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M≥1;或者,在该指示信息中,通过N比特位,分别指示在N个PPDU的时长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N≥1。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站点,则该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该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 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生成单元,具体用于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站点,则该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该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参数,该指示参数用于指示该AP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生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PPDU的时长、TXOP的时长、以及该指示参数生成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站点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以及,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第五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节点,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节点发送的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第一节点属于第一基本服务集BSS,该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传输单元,用于若该第一节点指示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该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若该第一节点指示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该跨界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第一节点为该第一BSS内的AP或站点,其中,该第二节点还包括选择单元,该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该AP发送的PPDU,该AP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AP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获取该站点发送的PPDU,该站点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站点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该选择单元,用于选择该第一指示 信息或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该指示信息;或者,该第二节点将该第一指示信息作为该指示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选择单元,具体用于比较该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和该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将跨界时间较短的该第一指示信息或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该指示信息。

第六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节点,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以及,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竞争单元,用于根据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该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该剩余时长,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以使得该第二节点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该待发送的PPDU。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还包括回退单元;该回退单元,用于使用该第一回退计数器,从该计数值开始进行回退;该竞争单元,具体用于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若该剩余时长小于该传输时长,则确定该信道竞争方案为: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竞争单元,还用于重置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保留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加倍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该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重置该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还包括回退单元;该回退单元,用于使用该第一回退计数器,从该计数值开始进行回退;该竞争单元,具体用于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若该剩余时长不小于该传输时长,则确定该信道竞争方案为:立即并行传 输该待发送的PPDU。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还包括计算单元;该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该计数值,计算该第一回退计数器能否在该剩余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该待发送的PPDU;该竞争单元,具体用于若无法在该跨界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该待发送的PPDU,则确定该信道竞争方案为:挂起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并在该跨界时长结束后继续使用该第一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节点还包括第二回退计数器;其中,该竞争单元,具体用于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挂起该第二回退计数器;在该跨界时长结束后,若检测到信道为空闲状态,则恢复该第二回退计数器,并使用该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第七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第一节点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第一节点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第二节点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第二节点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

至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其中,第一BSS内的第一节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第一节点属于第一基本服务集BSS,第二 节点属于第二BSS;进而,第一节点发送该PPDU,使得该第二节点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跨越该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以及并行传输的跨界时长,从而避免了由于主链路发生改变,而导致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的问题,即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并行传输数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行传输数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的交互图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的交互图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的交互图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可应用在标准802.11ax中提出的空间复用的应用场景下。

为方便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明细节,首先介绍空间复用下的并行传输概念。如图2所示,以无线网络中包含2个BSS为例,在未引入空间复用的概念之前,BSS1或BSS2内的节点需要传输数据时(例如发送PPDU时),会通过进行物理载波侦听和虚拟载波侦听判断信道是否空闲,若信道空闲,则通过信道竞争机制在本BSS内建立链路传输数据,若信道被占用,则基于回退机制等待信道空闲后,再通过信道竞争机制在本BSS内建立链路传输数据。

这样可以保证该信道在一定范围内被某个BSS内的链路独占,而不会发生碰撞,但同时造成的问题就是:在两个BSS边缘的交界处,由于过度保守的条件,往往只有一个BSS内的节点可以传输数据,而其他BSS内的节点往往只能保持静默,造成系统效率较低。

对此,标准802.11ax中提出了空间复用下的并行传输概念,仍以图2为例,当BSS1内的AP1与站点1(STA1)建立主链路传输PPDU时,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例如,当AP2接收到AP1发送的PPDU,发现该PPDU是来自OBSS的,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在某一门限值值以下,则物理载波侦听上认为信道空闲;并且,若AP2自身没有被本BSS内的其他站点设置网络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tion Vector,缩写:NAV),则虚拟载波侦听上认为信道空闲,若物理载波真 听和虚拟载波侦听上信道均空闲,则可以允许BSS2内的AP2与站点2(STA2)建立次链路传输PPDU,从而达到并行传输的目的,提高无线网络的传输效率。

但目前在实现并行传输数据时,通常由次链路的发送端,例如BSS2内的AP2,判断在该次链路上传输数据时是否会对AP 1与STA 1之间的主链路造成干扰。若AP 2确定不会对该主链路造成干扰,则AP 2可以在AP 1与STA 1结束传输该PPDU后继续传输数据,即跨越当前的PPDU的界限进行数据传输。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一旦主链路的发送端,例如BSS1内的AP1,在结束传输该当前的PPDU后继续与其他节点,例如STA 3,重新建立主链路进行数据交互时,由于主链路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某BSS内正在传输的链路称作为主链路,而后续进行并行传输的链路称作为次链路。

对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101、第一节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其中,该第一节点属于第一BSS,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

具体的,第一BSS内的第一节点在生成PPDU时,在该PPDU内携带该指示信息,指示是否允许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该跨界时长即为允许该第二节点进行并行传输的时长。若不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该跨界时长为该PPDU的时长,即第二节点只能在第一节点传输该PPDU的时长内进行并行传输;若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该跨界时长可以为小 于TXOP(Transmission Opportunity,传输机会)时长内的任意值,例如,该跨界时长可以为2个PPDU的时长,或者1/2个TXOP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BSS内的第一节点可以为AP或者站点,后续实施例中将分别以AP和站点为第一节点详细阐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故此处不再赘述,并且,该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也可以为AP或者站点。

102、第一节点发送该PPDU。

在步骤101之后,第一节点可以将携带有该指示信息的PPDU发送至主链路的接收端,例如,当第一节点为图2中的AP1时,该AP可以以广播的形式向该主链路的接收端站点1发送该PPDU。

这样一来,第二BSS的第二节点便可以通过获取该PPDU得到该指示信息,从而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自身在次链路上进行并行传输时,能否跨越主链路上第一节点传输该PPDU的时长,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那么,若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若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跨界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由于主链路的发送端,即第一节点,在传输PPDU时,明确向次链路的发送端,即第二节点,指示了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因此,第二节点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跨越该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以及并行传输的跨界时长,从而避免了由于主链路发生改变,而导致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的问题,即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下面以第一节点为第一BSS内的AP为例,阐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201、AP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202、AP向第一BSS内的站点发送该PPDU,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203、第二节点获取该AP发送的该PPDU内携带的指示信息。

204、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205、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跨界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在步骤201中,当主链路的发送端为第一BSS内的AP时,该AP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其中,第一BSS内的AP生成PPDU的方法参见步骤101中第一节点生成PPDU的描述,故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201中,该AP向第一BSS内的站点发送该PPDU,其中,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例如,HE-SIG-A)或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如表1所示,为标准802.11ax中一个PPDU的分组结构,其中,包括传统短训练字段(Legacy Short Training Field,L-STF);传统长训练字段(Legacy Long Training Field,L-LTF);传统信令字段(L-SIG),用来保证后向兼容性,使得以前版本标准的站点可以读懂传统前导码部分。

除此之外,PPDU的分组结构中还包括:传统信令字段的重复(Repeated L-SIG,即R L-SIG),用于802.11ax进行自动检测以及L-SIG鲁棒性的增强;HE-SIG-A(High Efficient Signal Field A,高效信令字段A),用来承载带宽,AP标识符(AP ID,也被叫做BSS Color,BSS颜色) 等本BSS以及OBSS内站点都会读取的信息;HE-SIG-B(High Efficient Signal Field B,高效信令字段B),主要用来承载本BSS内站点会读取的资源调度信息。后续为HE-STF(High Efficient Short Training Field,高效短训练序列)和HE-LTF(High Efficient Long Training Field,高效长训练序列),分别用来进行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的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和信道测量。最后是数据(Data)部分,用来承载MAC帧。

表1

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指示信息,可承载在高效信令字段(例如,HE-SIG-A)或MAC帧(例如,MAC帧头中,或者在MAC帧体)中,这样,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便可以从第一BSS内的该AP向站点发送的PPDU中获取到该指示信息。

具体的,在该指示信息中,可以通过2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例如:

–00: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该跨界时长为该PPDU的时长;

–01:允许跨越,且跨界时长为2倍该PPDU的时长;

–10:允许跨越,且跨界时长为3倍该PPDU的时长;

–11:允许跨越,且跨界时长为4倍该PPDU的时长。

当然,由于在HE-SIG-A或者MAC帧头中,会存在TXOP时长的指示,因此也可以在该指示信息中基于TXOP时长进行指示,例如:

–00: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该跨界时长为该PPDU的时长;

–01:允许跨越,且跨界时长为1/4TXOP时长;

–10:允许跨越,且跨界时长为1/2TXOP时长;

–11:允许跨越,且跨界时长为整个TXOP时长。

又或者,在指示信息中,通过1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若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指示信息中通过2比特位指示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例如:

–0: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

–1: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进一步指示;

■00:跨界时长为2倍该PPDU的时长;

■01:跨界时长为3倍该PPDU的时长;

■10:跨界时长为4倍该PPDU的时长;

■11:跨界时长为整个TXOP时长。

又或者,可以预先将TXOP分为M个时间段,这样,在该指示信息中,可通过M比特位,分别指示在TXOP中的M个时间段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M≥1,例如,预先将TXOP分为4个时间段(例如TXOP1、TXOP2、TXOP3和TXOP4),若该指示信息为1101,即在TXOP1、TXOP2和TXOP4内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而在TXOP3内不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

类似的,在指示信息中,也可以通过N比特位,分别指示在N个PPDU的时长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N≥1,例如,该指示信息为1101,即允许第二节点在第一个PPDU、第二个PPDU以及第四个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而不允许第二节点在第三个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设计该指示信息,比如,在MAC帧头或者帧体中,由于比特数不像HE-SIG-A那样紧张,可以采用更多比特,进行更细粒度的指示跨界时长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在步骤203中,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获取第一BSS内该AP发送的该PPDU,进而得到该PPDU内携带的该指示信息。

其中,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执行步骤204,即在该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执行步骤205,即在该跨界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另外,若第二节点所在的次链路进行并行传输时,需要保证对主链路上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双方向上的传输都不造成干扰,比如,主链路在传输该PPDU之前进行了短帧的交互,使得次链路对主链路收发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则可以采用一次双向交互的时长作为次链路进行并行传输的基准,即将PPDU的时长+响应该PPDU的响应帧的时长作为次链路进行并行传输的时间单位,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该PPDU的时长与响应该PPDU的响应帧的时长之和称为扩展时长,即扩展时长=PPDU的时长+响应该PPDU的响应帧的时长,这样,可以使用该扩展时长代替上述方案中的跨界时长,保证对主链路上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双方向上的传输都不造成干扰。

例如,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扩展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进一步地,在步骤203之后,即第二节点获取该AP发送的该PPDU内携带的指示信息之后,第二节点还可以基于回退机制进行信道竞争,从而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数据,该第二节点基于回退机制进行信道竞争的方法将在后续实施例中详细阐述,故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当主链路的发送端为站点时(即第一节点为站点),站点也可以对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在这种场景下有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种实现方式是:站点直接 将AP下发的指示信息携带在需要生成的PPDU中,进而通过发送PPDU的方式向第二节点发送该指示信息;第二种实现方式是:站点根据AP发送的指示参数,并结合PPDU的时长、TXOP的时长自己生成该指示信息,进而将该指示信息携带在PPDU中,通过发送PPDU的方式向第二节点发送该指示信息。

下面以上述第一种实现方式为例,阐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301、第一BSS内的站点接收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302、该站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

303、该站点向第一BSS内的AP或其他站点发送该PPDU,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304、第二节点获取该站点发送的该PPDU内携带的指示信息。

305、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306、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跨界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在步骤301中,第一BSS内的AP直接向站点发送指示信息,例如,将指示信息携带在PPDU中发送至站点,其中,AP直接向站点发送指示信息的方法可参见上述步骤201-202,故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步骤302中,站点可以直接将该指示信息携带在PPDU中,以生成该PPDU。

这样,在步骤303中,作为主链路的发送端,该站点可以向主链路的接收端,即第一BSS内的AP或其他站点,发送该PPDU,其中,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进而,在步骤304中,对于次链路的发送端,即第二BSS的第二节点,便可以通过获取该PPDU得到该指示信息,从而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自身在次链路上进行并行传输时,能否跨越主链路上站点传输该PPDU的时长,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其中。步骤305-306可参见上述步骤204-205的描述,故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以上述第二种实现方式为例,阐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401、第一BSS内的站点接收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参数,该指示参数用于指示该AP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402、站点根据PPDU的时长、TXOP的时长、以及该指示参数生成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站点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403、站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404、该站点向第一BSS内的AP或其他站点发送该PPDU,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405、第二节点获取该站点发送的该PPDU内携带的指示信息。

406、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不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407、若该指示信息中指示允许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第二节点则在该跨界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

在步骤401中,站点接收AP发送的指示参数,该指示参数用于指示:该AP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这样,在步骤402中,站点便可以根据PPDU的时长、TXOP的时 长、以及步骤401中该指示参数自己确定得到:该站点(即自身)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即生成该指示信息。

例如,AP发送指示参数,用于指示该AP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且跨界时长为3个PPDU时长,此时,主链路的站点经过计算,确定距离该AP指示的3个PPDU时长还剩下自己所要传输的PPDU时长的2倍。那么,当站点作为主链路的发送端时,则可以生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站点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且跨界时长为2倍PPDU的时长。

相应的,主链路的站点经过计算,确定距离该AP指示的3个PPDU时长还剩下的时间为自己所要传输的PPDU时长,则可以生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站点不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

由于粒度没有那么精细,站点侧可以取最小值,保证站点生成的指示信息中,所指示的跨界时长小于AP发送的指示参数中的跨界时长。

与上述方法类似的,还可以对于剩余的TXOP时长与AP发送的指示参数中的跨界时长进行比较,确定站点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进而,与步骤302和303类似的,在步骤403中,站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在步骤404中,该站点向第一BSS内的AP或其他站点发送该PPDU,该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MAC帧中携带有该指示信息。

其中,步骤405-407可参见上述步骤304-306的相关描述,故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发送携带有上述指示信息的PPDU既有可能是第一BSS中的AP发送的,也有可能是第一BSS中的站点发送的,因此,第二BSS中的第二节点可能会从AP和站点中分别获取到一个指示信息。 即第二节点获取AP发送的PPDU,AP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AP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并且,获取站点发送的PPDU,站点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站点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此时,第二节点选择该第一指示信息或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上述指示信息;或者,该第二节点以AP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为标准,将该第一指示信息作为上述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节点在选择该第一指示信息或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上述指示信息时,可以进一步比较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和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进而将跨界时间较短的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作为上述指示信息。

至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其中,第一BSS内的第一节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第一节点属于第一基本服务集BSS,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进而,第一节点发送该PPDU,使得该第二节点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跨越该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以及并行传输的跨界时长,从而避免了由于主链路发生改变,而导致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的问题,即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阐述过,当主链路的发送端(即第一BSS内的AP或站点)将携带有上述指示信息的PPDU向主链路的接收端发送时,次链路的发送端(即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可以获取到该PPDU中携带的指示信息,但是,获取到该指示信息的第二节点可能有多个,因 此,在第二节点获取到该PPDU内携带的指示信息之后,第二节点还可以基于回退机制进行信道竞争,从而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数据。

对此,基于上述如何基于回退机制进行信道竞争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如图7所示,包括:

501、第二节点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

例如,当第二节点获取到第一节点发送的PPDU中的指示信息后,第二节点发现该PPDU是来自OBSS的,并且,在一定时间内,第二节点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在某一门限值值以下,则物理载波侦听上认为信道空闲;并且,若第二节点自身没有被本BSS内的其他站点设置NAV,则虚拟载波侦听上认为信道空闲,那么,若物理载波真听和虚拟载波侦听上信道均空闲,第二节点则可以认定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

502、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第二节点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

具体的,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那么,第二节点可以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例如,第二节点根据与第一回退计数器对应的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又或者,若第一回退计数器在上一次传输PPDU之后在计数值为10时被挂起,那么,第二节点此时可以恢复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即从计数值为10开始继续进行回退。

并且,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第二节点需要确定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由于第二节点获取到的指示信息中指示有允许该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例如500微秒,因此,第二节点可以计算出当前时刻,距离该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又或者,该跨界时长也可以是由第二节点自身确定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第二节点还需要确定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例如100微秒。

503、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以使得第二节点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该待发送的PPDU。

以下将分别阐述第二节点根据步骤502中得到的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确定不同信道竞争方案的方法。

方法1

第二节点使用上述第一回退计数器,从步骤502中确定的计数值开始进行回退;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第二节点比较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和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若该剩余时长小于该传输时长,此时,第二节点可以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为: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例如,第二节点使用第一回退计数器,从计数值为10开始进行回退;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为200微秒,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为100微秒,即该剩余时长小于该传输时长,显然,此时第二节点无法在该剩余时长内并行传输该待传输的PPDU,因此,第二节点可以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又或者,第二节点可以改变该待传输的PPDU,例如,将待传输的PPDU1改变为待传输的PPDU2,且待传输的PPDU2需要的传输时长为90微秒,即该剩余时长大于该传输时长,那么第二节点可以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以使得第二节点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该待发送的PPDU2。

进一步地,无论是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第二节点需要重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保留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加倍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重置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进而基于该重置后的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继续进行回退。

优选的,由于可能存在多个第二节点在跨界时长内回退到0,并在跨 界时长结束后同时开始竞争信道,造成冲突的情况,因此,保留或者加倍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有利于避免过多个第二节点的第一回退窗口突然变为最小值,同时竞争信道发生冲突或碰撞的问题。

方法2

与方法1不同的是,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第二节点比较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和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若该剩余时长不小于该传输时长,此时,第二节点可以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为:立即并行传输该待发送的PPDU。

并且,第二节点还可以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与方法1中类似的,第二节点可以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当然,无论是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第二节点需要重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重置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进而基于该重置后的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继续进行回退。

方法3

在方法3中,第二节点无须等到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比较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和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而是在步骤502之后,直接根据该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计算该第一回退计数器能否在该剩余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该待发送的PPDU;也就是说,第二节点可以直接计算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的时长+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是否小于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

若无法在该跨界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该待发送的PPDU,此时,第二节点可以确定所述信道竞争方案为:挂起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并在该跨界时长结束后继续使用该第一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方法4

在方法4中,还可以引入第二回退计数器,即第二节点使用两个回退 计数器(第一回退计数器和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具体的,当第二节点作为主链路的发送端时,可以使用该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而当第二节点作为次链路的发送端时,在步骤501,即第二节点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之后,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第二节点可以挂起该第二回退计数器,并使用上述第一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与上述方法1类似的,第二节点使用上述第一回退计数器,从步骤502中确定的计数值开始进行回退;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第二节点比较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和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若该剩余时长小于该传输时长,此时,第二节点可以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为: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并且,在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第二节点需要重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保留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加倍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第二节点根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重置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进而基于该重置后的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继续进行回退。

与上述方法1不同的是,在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第二节点可以通过载波侦听判断信道是否空闲,若发现信道为空闲,则可以恢复上述被挂起的第二计数器,并作为主链路的发送端使用该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若发现信道中已存在主链路传输,且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第二节点则可以使用上述第一计数器进行竞争信道。

与上述方法2类似的,当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第二节点比较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和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若该剩余时长不小于该传输时长,此时,第二节点可以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为:立即并行传输该待发送的PPDU。

并且,第二节点还可以重置该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进而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与上述方法2不同的是,在等待该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时,第二节点可以通过载波侦听判断信道是否空闲,若发现信道为空闲,则可以恢复上述被挂起的第二计数器,并作为主链路的发送端使用该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若发现信道中已存在主链路传输,且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第二节点则可以使用上述第一计数器进行竞争信道。

与上述方法3类似的,若无法在该跨界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该待发送的PPDU,此时,第二节点可以确定所述信道竞争方案为:挂起该第一回退计数器。

与上述方法3不同的是,在该跨界时长结束后,第二节点可以通过载波侦听判断信道是否空闲,若发现信道为空闲,则可以恢复或重置上述被挂起的第二计数器,并作为主链路的发送端使用该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若发现信道中已存在主链路传输,且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第二节点则可以使用上述第一计数器进行竞争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回退计数器可以为所有业务统一的一个计数器,也可以为不同业务的多个计数器。类似的,该第二回退计数器可以为所有业务统一的一个计数器,也可以为不同业务的多个计数器。

可以看出,方法4中采用两个回退计数器,保证了主链路和次链路的发送端在进行信道竞争时的公平性,把并行传输作为次链路上第二节点的额外的传输机会,从而提高了传输效率。

至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其中,第二节点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第二节点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进而针对该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确定不同的信道竞争方案,以使得第二节点 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待发送的PPDU。

另外,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可以用于实施上述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

具体的,如图8所示,该第一节点包括:

生成单元11,用于生成PPDU,所述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所述第一节点属于第一BSS,所述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

发送单元12,用于发送所述PPDU。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节点具体可以为第一BSS内的AP或站点。

其中,若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BSS内的接入点AP,则所述发送单元12,具体用于向所述第一BSS内的站点发送所述PPDU,所述PPDU的高效信令字段或媒体访问控制MAC帧中携带有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在所述指示信息中,通过2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所述第二节点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或者,在所述指示信息中,通过1比特位指示是否允许所述第二节点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若允许所述第二节点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所述指示信息中通过2比特位指示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

或者,在所述指示信息中,通过M比特位,分别指示在传输机会TXOP时长中的M个时间段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M≥1;或者,在所述指示信息中,通过N比特位,分别指示在N个PPDU的时长内是否允许第二节点并行传输数据,N≥1。

另外,如图9所示,若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BSS内的站点,则 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13,所述接收单元13,用于接收所述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所述生成单元11,具体用于生成PPDU,所述PPDU中携带有所述指示信息。

或者,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BSS内的站点时,所述接收单元13,用于接收所述第一BSS内的AP发送的指示参数,所述指示参数用于指示所述AP是否允许第二节点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所述生成单元11,具体用于根据PPDU的时长、TXOP的时长、以及所述指示参数生成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站点是否允许所述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以及,生成PPDU,所述PPDU中携带有所述指示信息。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可以用于实施上述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

其中,所述二节点可以为第二BSS内的AP或站点,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具体的,如图10所示,该第二节点包括:

获取单元21,用于获取第一节点发送的PPDU,所述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所述第二节点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所述第一节点属于第一BSS,所述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

传输单元22,用于若所述第一节点指示不允许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所述PPDU的时长内并行传输数据;若所述第一节点指示允许跨越所述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则在所述跨界时长内并 行传输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BSS内的AP或站点,其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选择单元23,所述获取单元21,具体用于获取所述AP发送的PPDU,所述AP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AP是否允许所述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获取所述站点发送的PPDU,所述站点发送的PPDU中携带有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站点是否允许所述第二节点跨越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所述选择单元23,用于选择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或所述第二指示信息作为所述指示信息;或者,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作为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选择单元23,具体用于比较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和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跨界时间;将跨界时间较短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或所述第二指示信息作为所述指示信息。

至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可实现并行传输数据,由于主链路的发送端,即第一节点,在传输PPDU时,明确向次链路的发送端,即第二节点,指示了指示是否允许该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因此,第二节点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跨越该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以及并行传输的跨界时长,从而避免了由于主链路发生改变,而导致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的问题,即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进一步地,针对上述实施例中步骤501-203的相关描述,基于上述如何基于回退机制进行信道竞争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节点法,如图12所示,包括:

确定单元31,用于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以及,若满 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物理协议数据单元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

竞争单元3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所述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所述剩余时长,确定信道竞争方案,以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所述待发送的PPDU。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回退单元33;具体的,所述回退单元33,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回退计数器,从所述计数值开始进行回退;所述竞争单元32,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若所述剩余时长小于所述传输时长,则确定所述信道竞争方案为:等待所述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

进一步地,所述竞争单元32,还用于重置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保留所述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或,加倍所述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重置所述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

又或者,所述竞争单元32,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回退计数器回退到0时,若所述剩余时长不小于所述传输时长,则确定所述信道竞争方案为:立即并行传输所述待发送的PPDU。

此时,所述竞争单元32,还用于等待所述跨界时长结束后重新进行信道竞争;或者,所述第二节点立即重新进行信道竞争,并且,重置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以使得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第一回退窗口的大小更新所述第一回退计数的计数值。

又或者,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计算单元34;具体的,所述计算单元34,用于根据所述计数值,计算所述第一回退计数器能否在所述剩余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所述待发送的PPDU;所述竞争单元32,具体用于若无法在所述跨界时长内回退到0,且发送所述待发送的 PPDU,则确定所述信道竞争方案为:挂起所述第一回退计数器,并在所述跨界时长结束后继续使用所述第一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第二回退计数器;其中,所述竞争单元32,具体用于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挂起所述第二回退计数器;在所述跨界时长结束后,若检测到信道为空闲状态,则恢复所述第二回退计数器,并使用所述第二回退计数器进行信道竞争。

至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节点,该第二节点确定是否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若满足并行传输数据的条件,则第二节点确定第一回退计数器的计数值,待发送的PPDU需要的传输时长,以及距离跨界时长结束的剩余时长;进而针对该计数值、该传输时长以及该剩余时长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确定不同的信道竞争方案,以使得第二节点在竞争得到的信道上并行传输待发送的PPDU。

另外,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可以用于实施上述图1-图6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图1-图6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

其中,该第一节点可以为第一BSS内的AP或站点,本发明对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可满足运算能力需求的所有硬件产品都适用。

具体的,如图15所示,该第一节点包括处理器41、通信接口42以及存储器43,并且,该处理器41、通信接口42以及存储器43通过总线44进行通信。

所述存储器43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41与所述存储器43通过所述总线44连接,当该第一节点运行时,所述处理器41执行所述存储器4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一节点执行如图3-图6中所述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具体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可参见上述如图3-图6任意之一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类似的,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可以用于实施上述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各实施例。

其中,该第二节点可以为第二BSS内的AP或站点,本发明对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可满足运算能力需求的所有硬件产品都适用。

具体的,如图16所示,该第二节点包括处理器51、通信接口52以及存储器53,并且,该处理器51、通信接口52以及存储器53通过总线55进行通信。

所述存储器53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51与所述存储器53通过所述总线55连接,当该第一节点运行时,所述处理器51执行所述存储器5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一节点执行如图3-图7中所述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具体的并行传输数据的方法可参见上述如图3-图6任意之一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21,可以为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缩写:CPU)。所述处理器21还可以为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英文: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处理器41或51分别是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控制中心,处理器41或51通过对通信接口42或52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调用存储器43或53中的软件或程序,执行所述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各项功能。

通信接口42或52,可具体为接口电路,用于收发信息或请求的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通信接口42或52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信息后, 给处理器41或51处理;另外,通信接口42或52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存储器43或53,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英文: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access memory,缩写:RAM);所述存储器43或53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缩写:ROM),快闪存储器(英文:flash memory),硬盘(英文:hard disk 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英文:solid-state drive,缩写:SSD);所述存储器43或53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处理器41或51可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3或53的软件程序,从而执行所述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而总线44或54可以包括数据总线、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信号状态总线等。本实施例中为了清楚说明,在图15-16中将各种总线都示意为一条直线。

至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并行传输数据的装置,其中,第一BSS内的第一节点生成PPDU,该PPDU中携带有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第二BSS内的第二节点跨越该PPDU的时长并行传输数据,以及并行传输数据的跨界时长,第一节点属于第一基本服务集BSS,第二节点属于第二BSS;进而,第一节点发送该PPDU,使得该第二节点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是否跨越该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以及并行传输的跨界时长,从而避免了由于主链路发生改变,而导致次链路上的并行传输对改变后的主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造成干扰的问题,即可以在实现跨PPDU的界限进行并行传输的同时,降低并行传输带来的链路干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 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 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