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374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存在如下需求,即想要将用胶片照相机拍摄而生成的卤化银照片或基于图像数据而打印出的打印照片等的照片单体、或多张照片汇集在一起的相册(album)等介质转换为图像数据,并保存在硬盘等记录介质或云媒体上进行管理。一般而言,通过图像读取装置(平板式扫描仪、ADF(AutoDocumentFeeder,自动文档进纸器)扫描仪、上置型扫描仪、掌上扫描仪、数码相机)读取介质,来生成图像数据。在平板式扫描仪中,将1张以上的照片单体、或相册中至少包含想要读取的照片的区域载置在玻璃平台上,拍摄部透过玻璃平台对上述照片单体或相册的玻璃平台一侧的读取面进行拍摄。在ADF扫描仪中,能够通过拍摄部连续地拍摄多张照片单体。在上置型扫描仪(参照专利文献1)、数码相机中,将1张以上的照片单体、或相册中至少包含想要读取的照片的区域配置在拍摄部的拍摄区域内,拍摄部对与拍摄部相对的一侧的读取面进行拍摄。在掌上扫描仪(参照专利文献2)中,为了通过拍摄部拍摄照片单体或相册中1张照片的整个区域,一边使掌上扫描仪与照片单体或相册接触一边使其移动。这里,在逐张读取介质的ADF扫描仪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为了使由拍摄部拍摄的介质图像的背景为白色或黑色等均匀的单色,通过由拍摄部在单色的基底部上拍摄介质来读取介质的图像。然后,对所读取的介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生成最终的图像数据。在该图像处理中,进行根据所读取的介质图像的上下左右来检测介质与背景的边界的边缘检测并求取该边缘的直线性,由此确定介质位置,对除背景以外的仅包含介质的图像进行截取(参照专利文献3)。此外,还公开了以下技术:对于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在由CCD等线性传感器读取介质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根据边缘梯度的非对称性检测出因光源照射在厚度方向上具有阶差的介质而产生的阴影部分,并将其判断为阴影部分,进行去除判定出的阴影部分或者去除阴影部分和周边数个像素的图像处理(专利文献4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68323号公报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142371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8865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853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还希望能够抑制对介质的损伤,简便地将介质转换为图像数据,并且生成图像品质较高的图像数据。对于平板式扫描仪、ADF扫描仪、上置型扫描仪等来说,必须将介质拿到设置有扫描仪的地方,并且将介质配置或调整成拍摄部能够拍摄的状态。例如在ADF扫描仪中,在将相册的照片转换成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要暂时从相册中取出照片。特别是,在用粘接剂固定照片的相册的情况下,存在在剥离照片时照片发生破损、因剥离而使粘接剂的粘着力下降而难以再次将照片粘贴在相册中的问题。此外,在ADF扫描仪中,由于通过输送辊将照片输送到拍摄部,所以存在照片发生损伤的问题。同样,在掌上扫描仪中,由于与介质接触,所以也存在介质发生损伤的问题。在掌上扫描仪中,在将照片单体转换为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必须用手等按压照片,从而使其不移动。此外,由于还要使掌上扫描仪移动,所以用户需要进行的操作较多,比较麻烦。而且,由于是用户使掌上扫描仪相对介质移动,所以无法使介质与掌上扫描仪的相对速度固定,而难以使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品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在上置型扫描仪、数码相机中,拍摄时照片或相册暴露在外部,所以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卤化银照片使用的印相纸或打印照片使用的光面纸等与普通纸等相比反射率较高,所以从外部照射到介质的环境光被介质的读取面反射,并直接射入拍摄部。其结果,因直接射入拍摄部的环境光的反射光较多,而产生问题即产生环境光的映入,难以使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品质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外,在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在对所读取的介质的图像进行截取时,着眼于边缘分量或颜色分量等来进行图像的截取,但是难以高精度地截取出介质,在这一方面具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能够抑制对介质的损伤,简便地将介质转换为图像数据,即使背景与介质为同色系或在复杂的背景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截取出介质,能够生成图像品质更高的图像数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发明目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壳体,其用于遮挡环境光,且在底面有开口部;拍摄部,其对在上述开口部向上述壳体内部露出的介质进行拍摄;多个光源,其配置在上述壳体内部,朝向上述开口部照射光;以及图像处理部,其对与在上述拍摄部进行每次拍摄时由上述拍摄部拍摄的介质对应的多个图像数据进行合成处理,上述多个光源在向上述壳体内部露出的介质小于上述开口部的情况下,向会使上述介质的多个边缘部中不同的部分上述边缘部外侧分别形成阴影部的方向照射光,上述图像处理部基于上述多个图像数据中的上述阴影部提取上述边缘部,并基于提取出的上述边缘部对进行了上述合成处理的上述图像数据进行上述介质的截取。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抑制对介质的损伤,简便地将介质转换为图像数据,即使背景与介质为同色系或在复杂的背景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截取出介质,能够生成图像品质更高的图像数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图。图3是壳体的仰视图。图4是使用状态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主照射区域的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图7是表示合成图像数据的图。图8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9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10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1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因从多个光源照射的光而产生的介质的阴影部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3是表示包含由第一光源和第三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4是表示包含由第二光源和第四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5是表示与介质的阴影部对应的边缘部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6是表示与介质的边缘部对应的水平直线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7是表示与连接水平直线彼此的端部的假想边缘部对应的垂直直线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8是表示与边缘部和假想边缘部对应的矩形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9是表示包含由第一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另一示例的图。图20是表示包含由第四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另一示例的图。图21是表示与介质的阴影部对应的边缘部的检测结果的另一示例的图。图22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外观图。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图24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25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26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外观图。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图28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A~1C图像读取装置2壳体21主体部22开口部23收纳部24光源24a第一光源24b第二光源24c第三光源24d第四光源25反射镜26接触传感器27壳体控制部27a光源控制部27b通信部27c、33图像处理部27c1、33a图像合成部27c2、33b边缘检测部27c3、33c直线检测部27c4、33d矩形检测部28电源部29、31拍摄部3外部装置30、32显示部34通信部P介质Q载置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此外,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或者实质相同的结构要素。实施方式1图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图。图3是壳体的仰视图。图4是使用状态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主照射区域的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A是能用手搬运的大小,如图1、图2所示,是通过用拍摄部31拍摄载置在载置面Q上的介质P来生成与介质P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装置。载置面Q例如是桌子或工作台等的一部分表面,此外也可以是能够载置介质P的平坦的板状薄板等。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读取装置1A以卤化银照片或打印照片等的照片单体为介质P进行读取,生成与该照片单体对应的图像数据。这里,本实施方式中,图像读取装置1A可以将汇集了卤化银照片或打印照片的相册作为介质P,并将相册内的照片单体作为读取对象区域进行读取,生成与相册内的照片单体对应的图像数据。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读取装置1A的使用用途不限于上述内容,不仅在生成与具有光泽的纸(卤化银照片单体或打印照片单体、杂志等)相对应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而且对于普通纸类的图像等用户想要生成图像数据的任何介质都能够使用。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A构成为包括壳体2和外部装置3,如图6所示,还包括多个光源24、反射镜25、接触传感器26、拍摄部31和显示部32。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读取装置1A中,壳体2具有多个光源24,外部装置3具有拍摄部31和显示部32。壳体2以规定了外形和拍摄部31的位置的外部装置3、或者外形和拍摄部31的位置位于一定范围内的外部装置3,例如同一系列的外部装置3作为对象而形成。如图3、图4所示,壳体2遮挡环境光,且在底面有开口部22,外部装置3是能够装卸的。壳体2包括主体部21、开口部22、收纳部23、多个光源24、反射镜25、接触传感器26、壳体控制部27和电源部28。主体部21由不透过环境光的树脂材料(例如黑色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在底面具有开口部22的箱型形状。主体部21由一对相向的内部侧面21a、21b、一对相向的露出面21c和对置面21d、顶面21e和开口部22形成内部空间即壳体内部21f。壳体内部21f形成为在从内部侧面21a、21b一侧观察时,主体部21的一对相向的露出面21c与对置面21d之间的间隔朝向开口部22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壳体内部21f形成为露出面21c和对置面21d是倾斜面的梯形形状。此外,主体部21的外部形状也是沿着壳体内部21f具有与露出面21c对应的倾斜面21g、与对置面21d对应的倾斜面21h的梯形形状。如图1所示,在壳体2覆盖载置于载置面Q上的介质P时开口部22与载置面Q重合,使介质P向壳体内部21f露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22形成为至少能够将L尺寸(89mm×127mm)的照片收容于开口部22内的面积。考虑到后述的图像处理,开口部22优选为在使L尺寸的照片的中心与开口部22的中心一致的状态下,在开口部22的外缘与照片的外缘之间形成间隙的面积,例如是102mm×140mm。此外,开口部22不具有隔断壳体内部21f与外部连通的部件。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设想如上述那样向壳体内部露出的介质P小于开口部22的情况并进行说明。收纳部23收纳外部装置3,其形成在壳体2的外侧。本实施方式中的收纳部23是能够将外部装置3收纳在内部的框部件,其形成在倾斜面21g上。收纳部23形成为与被收纳的外部装置3之间产生有间隙,能够卸下所收纳的外部装置3。因此,拍摄部31和显示部32搭载在与壳体2并非一体的外部装置3上,并且能够装卸于壳体2。由于收纳部23形成在倾斜面21g上,所以能够以所收纳的外部装置3的底部为基准,进行外部装置3的对壳体2的定位。收纳部23形成有拍摄用开口部23a。如图4所示,拍摄用开口部23a是从倾斜面21g贯通到露出面21c的贯通孔,形成在与收纳于收纳部23中的外部装置3的拍摄部31相对的位置。也就是说,壳体2的露出面21c能够使外部装置3的拍摄部31向壳体内部21f露出。此外,在收纳部23形成有缺口部23b和与收纳外部装置3的空间连通的指用孔部23c。缺口部23b和指用孔部23c在外部装置3收纳在收纳部23中的状态下,能够使外部装置3的外周面露出在外部。因此,用户至少能够从缺口部23b或指用孔部23c中的一方与外部装置3接触,所以能够容易地从收纳部23卸下外部装置3。如图4所示,多个光源24配置在壳体内部21f,用于向开口部22照射光。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光源24是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这4种光源。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是由LED、LD等发光元件构成,用来自电源部28的电力点亮。如图3、图4所示,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设置在内部侧面21a,第一光源24a定位在露出面21c一侧,第三光源24c定位在对置面21d一侧。第一光源24a与第三光源24c间隔开地排列。同样,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设置在内部侧面21b,第二光源24b定位在露出面21c一侧,第四光源24d定位在对置面21d一侧。第二光源24b与第四光源24d间隔开地排列。第一光源24a与第三光源24c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光源24b与第四光源24d之间的间隔是相同的规定间隔。设置于内部侧面21a的第一光源24a的位置和设置于与内部侧面21a相向的内部侧面21b的第二光源24b的位置是分别相向的位置。同样,设置于内部侧面21a的第三光源24c的位置和设置于与内部侧面21a相向的内部侧面21b的第四光源24d的位置是分别相向的位置。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具有能够对从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的整个区域(还包含介质P周围的一部分载置面Q的区域)进行拍摄的光量。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以及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对开口部22的水平面的不同的区域照射光。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在开口部22中的内部侧面21a一侧具有光轴。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在开口部22中的内部侧面21b一侧具有光轴。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第一光源24a和第二光源24b在开口部22的水平面中的一对相向的边侧、即与内部侧面21a对应的边22a一侧和与内部侧面21b对应的边22b一侧具有各自的主照射区域La、Lb。同样,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在开口部22的水平面中的一对相向的边侧、即与内部侧面21a对应的边22a一侧和与内部侧面21b对应的边22b一侧具有各自的主照射区域Lc、Ld。由此,第一光源24a和第二光源24b以主照射区域La、Lb在开口部22中的水平面内不重合的方式照射光。同样,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以主照射区域Lc、Ld在开口部22中的水平面内不重合的方式照射光。这里,主照射区域La、Lb、Lc、Ld是指照射来自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的光中、由介质P反射并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反射镜25直接射入拍摄部31的光的区域。该区域是如下区域:在生成的图像数据中产生有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映入,无法识别与产生映入的区域对应的、介质P的区域中的图像的区域。反射镜25是使拍摄部31对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进行拍摄的部件。如图4所示,反射镜25设置在对置面21d,该对置面21d与使拍摄部31露出的露出面21c相向。拍摄部31、反射镜25和开口部22的位置关系(包含开口部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被设定为拍摄部31借助于反射镜25的拍摄区域S(参照该图的点划线)是与开口部22相同的区域或者比开口部22大的区域。也就是说,拍摄部31能够对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的整个区域进行拍摄。此外,由于拍摄部31经由反射镜25拍摄介质P,所以不会由拍摄部31的拍摄区域来唯一地决定拍摄部31相对于开口部22的位置。因此,能够任意地决定壳体2中拍摄部31所处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壳体2的大小。此外,由于能够任意地决定外部装置3收纳于壳体2的位置,所以能够在考虑了外部装置3装卸于壳体2的容易度的位置上形成收纳外部装置3的收纳部23。接触传感器26是拍摄状态检测部,对开口部22的封闭进行检测,并且对拍摄部31的可拍摄状态进行检测。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触传感器26设置在壳体2的底面,是如下的机械式传感器:在壳体2的底面与载置面Q或介质P密接、即开口部22被载置面Q或介质P封闭时,桥臂因介质P而发生变形,从而导通(ON)。如图6所示,壳体控制部27对包含在壳体2中的各个设备进行控制,功能上包括光源控制部27a和通信部27b。这里,壳体控制部27是具有作为执行各种处理的控制器发挥功能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以及作为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器发挥功能的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等的计算机。上述的壳体控制部27的全部功能或一部分功能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将保存在ROM中的应用程序加载至RAM中并由CPU执行,来对RAM或ROM中的数据进行读取及写入。光源控制部27a控制多个光源24的点亮,能够控制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的光量、点亮定时。本实施方式中的光源控制部27a在通过接触传感器26检测出开口部22被封闭时,使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同时点亮。光源控制部27a也可以在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同时点亮的状态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使其同时熄灭。光源控制部27a例如基于来自外部装置3的光源切换信号使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在使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熄灭后使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并使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熄灭。此外,光源控制部27a例如也可以基于来自外部装置3的光源切换信号仅使第一光源24a点亮,在使第一光源24a熄灭后仅使第四光源24d点亮,并使第四光源24d熄灭。此外,光源控制部27a也可以基于来自外部装置3的光源切换信号仅使第三光源24c点亮,在使第三光源24c熄灭后仅使第二光源24b点亮,并使第二光源24b熄灭。通信部27b将壳体2与外部装置3电连接,并且与通信部34之间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这里,通信部27b和通信部34通过基于电波的电波无线通信或基于光的颜色、闪烁模式等的光无线通信等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如图6所示,电源部28对包含在壳体2中的各个设备、即多个光源24和壳体控制部27供给电力。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源部28是一次电池或二次电池。外部装置3与壳体2是各自独立的,其预先安装或者通过从记录介质读取(也包含下载)来安装与作为图像读取装置1A的功能对应的读取应用程序。本实施方式中的外部装置3是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A的功能作为其一部分功能,而作为其它功能例如具有电话功能、互联网连接功能等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如图1、图6所示,外部装置3构成为包括拍摄部31、显示部32、图像处理部33、通信部34、未图示的电源部和未图示的存储部。这里,进一步地,图像处理部33至少包括图像合成部33a、边缘检测部33b、直线检测部33c和矩形检测部33d。如图4所示,拍摄部31对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进行拍摄。拍摄部31配置在外部装置3的背面(与设置有显示部3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其呈面状地排列由来自电源部的电力驱动的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拍摄元件而成。每次曝光时,各拍摄元件向图像处理部33输出基于与射入的光对应的输出值的图像信号。也就是说,拍摄部31通过呈面状地排列的拍摄元件一次性拍摄介质P。拍摄部31进行各拍摄元件的曝光定时、曝光时间等拍摄控制。在使多个光源24点亮时,拍摄部31使各拍摄元件曝光。本实施方式中的拍摄部31在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同时点亮的状态下持续拍摄介质P。此外,拍摄部31例如在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时、或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时即分别点亮时,各拍摄一次介质P。也就是说,在由拍摄部31进行每次拍摄时,多个光源24中与上次拍摄时点亮的光源(在该示例中为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不同的光源(在该示例中为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如图1所示,显示部32显示由拍摄部31拍摄的介质P。显示部32是配置在外部装置3的表面,由来自电源部的电力驱动的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器。显示部32基于从图像处理部33输出的图像数据信号,显示由拍摄部31拍摄的图像(介质P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情况下与介质P对应的图像)。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部32,是除了作为外部装置3的输出部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作为输入部的功能的触摸面板显示器,用户通过按压任意位置,向构成外部装置3的各个设备输出与位置对应的电信号。此外,显示部32在执行读取应用程序时,快门显示为图标,如果用户按下快门,则向拍摄部31输出指示由拍摄部31进行拍摄的拍摄指示信号,并通过拍摄部31进行拍摄。图像处理部33对与拍摄部31所拍摄的介质P对应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图像处理部33基于从拍摄部31输出的图像信号,拍摄开口部22并生成图像数据。因此,如果开口部22被载置面Q或介质P封闭,就生成与介质P对应的图像数据。如图7所示,图像处理部33中的图像合成部33a生成的图像数据,是例如将第一光源24a及第三光源24c点亮时由拍摄部31拍摄并生成的图像数据(第一图像数据D1)和第二光源24b及第四光源24d点亮时由拍摄部31拍摄并生成的图像数据(第二图像数据D2)合成而得到的图像数据(合成图像数据DG)。由于第一图像数据D1是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时拍摄的图像数据,所以在与主照明区域La和主照明区域Lc对应的区域中产生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的映入Pa,无法识别对应的介质P的区域中的图像。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图像数据D2是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时拍摄的图像数据,所以在与主照明区域Lb和主照明区域Ld对应的区域中产生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的映入Pb,无法识别对应的介质P的区域中的图像。这里,映入Pa、Pb在图像数据不同的位置产生。这是由于,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以及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向开口部22的水平面的不同区域照射光。因此,在第一图像数据D1中,能够识别与映入Pb的区域对应的介质P的区域中的图像。而在第二图像数据D2中,能够识别与映入Pa的区域对应的介质P的区域中的图像。图像合成部33a从两个图像数据D1、D2中提取能够识别介质P的区域中的图像的区域,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合成部33a将两个图像数据D1、D2中的、位于两个映入Pa、Pb之间的两个图像数据D1、D2的中心线CL设定为边界。图像合成部33a从第一图像数据D1中提取自中心线CL起位于与产生映入Pa的一侧相反一侧的区域,并且从第二图像数据D2中提取自中心线CL起位于与产生映入Pb的一侧相反一侧的区域,通过合成与提取出的两个区域对应的图像数据,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也就是说,生成的合成图像数据DG仅由两个图像数据D1、D2中的图像品质较高的区域构成。这样,图像处理部33对与在用拍摄部31进行每次拍摄时拍摄部31所拍摄的介质P对应的多个图像数据进行合成处理。而且,图像处理部33对由图像合成部33a生成的合成图像数据DG进行各种修正。修正中包括边界的平滑化、反射镜反转修正、梯形修正、矩形裁剪、伽马校正,这些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修正中的矩形裁剪,是由图像处理部33中的边缘检测部33b、直线检测部33c和矩形检测部33d进行的。通信部34将外部装置3与壳体2电连接,与通信部27b之间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部34向通信部27b输出光源切换信号。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A对介质P的读取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合成图像数据的图。图8~图1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像读取装置1A对介质P的读取是在将外部装置3安装在壳体2的状态下进行的。首先,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基于用户指示执行外部装置3的读取应用程序,启动拍摄部31(步骤ST1)。这里,执行读取应用程序的指示,例如通过用户操作显示部32的触摸面板,使显示部32显示与读取应用程序对应的启动按钮的图标,并按下启动按钮来进行。由此,启动拍摄部31,持续进行开口部22的拍摄,并将图像信号依次输出到图像处理部33,图像处理部33依次生成图像数据,并由显示部32依次显示基于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此时,在显示部32,与图像一起将快门显示为图标。外部装置3反复判断快门是否被按下(步骤ST2)直到快门被按下为止,在快门被按下之前为待机状态。接着,用户确认要进行读取的介质P,而用手将图像读取装置1A定位于介质P,使得开口部22与包含介质P的载置面Q相对。此时,多个光源24为熄灭状态。此外,如图9所示,壳体控制部27反复判断接触传感器26是否导通(ON)(步骤ST21)直到接触传感器26导通为止,在接触传感器26导通之前为待机状态。接着,如图2所示,用户将图像读取装置1A朝向载置面Q下移,使壳体2与载置有介质P的载置面Q密接(在介质P大于开口部22的情况下,使壳体2与介质P密接)。此时,由于多个光源24为熄灭状态,所以壳体内部21f变得漆黑,虽然拍摄部31依次拍摄载置在将开口部22封闭的载置面Q上的介质P,但是在依次生成的图像中无法识别对应的介质P的图像。因此,在显示部32依次显示的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中,也无法识别介质P的图像。另一方面,接触传感器26因壳体2与载置面Q密接、开口部22被封闭而导通。因此,如图9所示,壳体控制部27判断为接触传感器26导通(步骤ST21,“是”),点亮所有光源(步骤ST22)。这里,在通过接触传感器26检测出开口部22的封闭的情况下,光源控制部27a使多个光源24全部点亮。由此,来自多个光源24的光照射壳体内部21f,并且来自多个光源24的光直接或经由反射镜25照射到载置在封闭开口部22的载置面Q上的介质P。也就是说,显示部32显示在多个光源24点亮的状态下由拍摄部31拍摄的图像。如果拍摄部31依次拍摄载置在封闭开口部22的载置面Q上的介质P,则在依次生成的图像中能够识别对应的介质P的图像。因此,在显示部32依次显示的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中,也能够识别介质P的图像。由此,用户能够基于显示部32显示的图像,调整介质P与开口部22的位置关系,能够使介质P收容在开口部22中。此外,虽然在图像数据中产生映入Pa、Pb,但是能够识别介质P与开口部22的位置关系。此外,如图9所示,光源控制部27a反复判断是否接收到光源切换信号(步骤ST23)直到接收到后述的第一光源点亮信号为止,在接收到第一光源点亮信号之前为待机状态。接着,如果用户按下显示部32的快门,则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判断为快门被按下(步骤ST2,“是”),进行焦点、曝光、白平衡(WB)的调整(步骤ST3)。这里,拍摄部31通过与壳体内部21f的环境相适应地设定拍摄部31的拍摄条件来进行上述调整,使得两个图像数据D1、D2中特别是在与产生映入Pa、Pb的一侧相反一侧的区域能够得到最佳的画质。接着,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发送光源切换信号(步骤ST4)。这里,外部装置3通过通信部34和通信部27b,对壳体2的光源控制部27a发送使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的光源切换信号即第一光源点亮信号。由此,如图9所示,光源控制部27a接收到第一光源点亮信号(步骤ST23,“是”),并且基于第一光源点亮信号使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步骤ST24)。接着,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在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时,通过拍摄部31进行拍摄(步骤ST5)。接着,图像处理部33生成产生了与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对应的映入Pa的第一图像数据D1。此外,在进行生成时,显示部32可以显示基于第一图像数据D1的图像。此外,如图9所示,光源控制部27a反复判断是否接收到光源切换信号(步骤ST25)直到接收到后述的第二光源点亮信号为止,在接收到第二光源点亮信号之前待机并维持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的点亮。接着,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发送光源切换信号(步骤ST6)。这里,外部装置3对光源控制部27a发送使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的光源切换信号即第二光源点亮信号。由此,如图9所示,光源控制部27a接收到第二光源点亮信号(步骤ST25,“是”),并且基于第二光源点亮信号使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熄灭,使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步骤ST26)。接着,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在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时,通过拍摄部31进行拍摄(步骤ST7)。接着,图像处理部33生成产生了与第二光源24b对应的映入Pb的第二图像数据D2。此外,在进行生成时,显示部32可以显示基于第二图像数据D2的图像。此外,如图9所示,光源控制部27a反复判断是否接收到光源切换信号(步骤ST27)直到接收到后述的全光源熄灭信号为止,在接收到全光源熄灭信号之前待机并维持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的点亮。接着,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发送光源切换信号(步骤ST8)。这里,外部装置3对光源控制部27a发送使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熄灭的光源切换信号即全光源熄灭信号。由此,如图9所示,光源控制部27a接收到全光源熄灭信号(步骤ST27,“是”),并且基于全光源熄灭信号使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熄灭,从而使多个光源24全部熄灭(步骤ST28)。接着,外部装置3进行图像处理(步骤ST9)。这里,图像处理部33主要进行合成图像数据DG的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的修正。首先,如图10所示,图像处理部33对图像数据的曝光进行修正(步骤ST91)。这里,图像处理部33对两个图像数据D1、D2中的至少一方的曝光进行修正,使得两个图像数据D1、D2的明暗差变小。由此,能够抑制在基于两个图像数据D1、D2生成的合成图像数据DG中隔着中心线CL产生的明暗差。接着,外部装置3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步骤ST92)。这里,如图7所示,图像处理部33的图像合成部33a如上述那样基于两个图像数据D1、D2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接着,如图10所示,外部装置3进行边界的平滑化(步骤ST93)。这里,如图7所示,图像处理部33对合成图像数据DG的边界、即中心线CL附近的像素数据进行矩形合成处理、羽化处理等公知的平滑化处理中的至少任意一项处理,来进行中心线CL附近的平滑化。由此,能够抑制合成图像数据DG是隔着合成图像数据DG的中心线CL而合成两个图像数据D1、D2生成之情况被识别出。接着,外部装置3进行反射镜反转修正(步骤ST94)。由于拍摄部31经由反射镜25从开口部22拍摄介质P,所以由图像处理部33生成的图像数据是基于上下反转的反射镜图像而成的图像数据。因此,图像处理部33为了使合成图像数据DG的上下反转而进行公知的反射镜反转修正。接着,外部装置3进行梯形修正(步骤ST95)。由于拍摄部31经由反射镜25从开口部22拍摄介质P,所以即使开口部22是矩形,对于拍摄部31而言开口部22看起来也成梯形。因此,在由图像处理部33生成的图像数据中,在介质P上为矩形的图像变成梯形。因此,图像处理部33例如基于拍摄部31、反射镜25与开口部22的位置关系来预先设定相对于介质P的图像在图像数据中所对应的图像的变形量,并且基于变形量用公知的方法进行梯形修正。接着,外部装置3进行矩形裁剪(步骤ST96)。这里,图像处理部33中的边缘检测部33b、直线检测部33c和矩形检测部33d进行矩形裁剪,即将合成图像数据DG中与介质P对应的区域与其它区域(即作为介质P的背景的载置面Q的一部分区域)切分开来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处理部33基于由从多个光源24对介质P照射的光而产生的、形成在介质P边缘部外侧的阴影部(参照图12)来进行矩形裁剪。由此,图像处理部33生成仅由与介质P对应的区域构成的合成图像数据DG。这里,参照图11~图18来说明在图10的步骤ST96中由图像处理部33进行的矩形裁剪的详细情况。图1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以下,依照表示图10中步骤ST96的处理的详细情况的、图11的步骤ST101~ST104的说明,适当参照图12~图18。如图11所示,边缘检测部33b对合成图像数据DG中的与介质P对应的区域进行边缘检测(步骤ST101)。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介质P对应的区域的边缘检测是基于因从多个光源24照射的光而产生的介质P的阴影部来进行的。图12是表示因从多个光源照射的光而产生的介质的阴影部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2中,对于载置在载置面Q上的介质P,示出了因从多个光源24对介质P照射的光而产生的、形成于介质P边缘部外侧的阴影部S1、S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光源24是,在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小于开口部22的情况下,向会使介质P的多个边缘部中不同的部分边缘部外侧分别形成阴影部S1、S2的方向照射光的部件。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从设置于内部侧面21a的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照射的光向与内部侧面21a相向的内部侧面21b一侧附近的介质P的边缘部照射,使得在该边缘部的外侧形成有阴影部S1。该阴影部S1在上述的图9的步骤ST24中在点亮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时形成。此外,从设置于内部侧面21b的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照射的光向与内部侧面21b相向的内部侧面21a一侧附近的介质P的边缘部照射,使得在该边缘部的外侧形成有阴影部S2。该阴影部S2在上述的图9的步骤ST26中在点亮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时形成。图13是表示包含由第一光源和第三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3中,示出了包含如图12所示那样因从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照射的光而形成的阴影部S1的介质P的第一图像数据D1。该第一图像数据D1是在上述的图8的步骤ST5中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时拍摄介质P时生成的。此外,图14是表示包含由第二光源和第四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4中,示出了包含如图12所示那样因从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照射的光而形成的阴影部S2的介质P的第二图像数据D2。该第二图像数据D2是在上述的图8的步骤ST7的处理中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时拍摄介质P时生成的。这样,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示例中,介质P是矩形形状,多个光源24向会使介质P的4个边缘部中相向的两个边缘部的外侧分别形成阴影部S1、S2的方向照射光。在图11的步骤ST101中,边缘检测部33b对合成图像数据DG中的与介质P对应的区域进行边缘检测(参照图15),该合成图像数据DG是将包含图13所示的阴影部S1的第一图像数据D1和包含图14所示的阴影部S2的第二图像数据D2合成而得到的。图15是表示与介质的阴影部对应的边缘部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5的检测结果中,通过边缘检测部33b检测出与图13所示的阴影部S1对应的边缘部E1和与图14所示的阴影部S2对应的边缘部E2。进而,在图11的步骤ST101中,边缘检测部33b基于多个图像数据中的阴影部S1、S2提取介质P的相向的两个边缘部E1、E2,并且通过将提取出的两个边缘部E1、E2彼此的端部连接来设定与介质P的其它两边对应的假想边缘部。直线检测部33c对与图15所示的边缘部E1、E2对应的水平直线(参照图16)进行检测,来作为表示介质P轮廓线的一部分的直线(步骤ST102)。图16是表示与介质的边缘部对应的水平直线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6的检测结果中,通过直线检测部33c对分别与图15所示的边缘部E1、E2对应的水平直线L1、L2进行检测。此外,在图11的步骤ST102中,直线检测部33c对与所设定的假想边缘部对应的垂直直线L3、L4(参照图17)进行检测,来作为表示介质P轮廓线的直线。图17是表示与连接水平直线彼此的端部的假想边缘部对应的垂直直线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7的检测结果中,由直线检测部33c检测出分别与所设定的假想边缘部对应的垂直直线L3、L4。矩形检测部33d对由图17所示的水平直线L1、L2和垂直直线L3、L4形成的矩形R(参照图18)进行检测来作为介质P的轮廓线(步骤ST103)。图18是表示与边缘部和假想边缘部对应的矩形的检测结果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8的检测结果中,通过矩形检测部33d检测出由水平直线L1、L2和垂直直线L3、L4形成的矩形R。图像处理部33仅将图18所示的矩形R(即介质P的轮廓线)内的区域作为合成图像数据DG中的与介质P对应的区域,将其与其它区域(即作为介质P的背景的载置面Q的一部分区域)切分开来(步骤ST104)。然后,转移到图10的步骤ST97的处理。这样,图像处理部33基于多个图像数据中的阴影部S1、S2提取边缘部E1、E2,基于提取出的边缘部E1、E2对合成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进行介质P的截取。更具体而言,图像处理部33基于多个图像数据中的阴影部S1、S2,提取介质P的相向的两个边缘部E1、E2,并且通过将提取出的两边的边缘部E1、E2彼此的端部连接来设定与介质P的其它两边对应的假想边缘部,基于边缘部E1、E2和假想边缘部对合成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进行介质P的截取。接着,如图10所示,外部装置3对通过截取介质P而得到的图像进行伽马校正(步骤ST97)。这里,图像处理部33根据显示部32的特性、或标准的显示部的特性对合成图像数据DG进行公知的伽马校正。接着,如图8所示,外部装置3在显示部32显示基于合成图像数据DG的图像(步骤ST10)。本实施方式中的外部装置3显示基于进行各种处理之后的合成图像数据DG的图像。接着,外部装置3保存合成图像数据DG(步骤ST11)。本实施方式中的外部装置3将进行各种处理之后的合成图像数据DG存储在存储部中。外部装置3将进行上述的各种处理之后的合成图像数据DG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中。此外,上述边界的平滑化、各种修正、矩形裁剪优选能够通过操作由读取应用程序显示在显示部32中的图标来选择是否执行、以及进行各种设定。此外,合成图像数据DG在存储部中的存储,优选用户通过操作由读取应用程序显示在显示部32中的图标来进行指示。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A,由于对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进行拍摄,所以无需输送介质P、或者使拍摄部31一边与介质P接触一边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对介质P的损伤。此外,只通过用手将图像读取装置1A载置在载置有介质P的载置面Q上,就能够生成图像数据(第一图像数据D1、第二图像数据D2、合成图像数据DG)。这样,能够通过使图像读取装置1A移动到载置有介质P的载置面Q上来生成图像数据,所以能够简便地将介质P转换为图像数据。此外,通过使壳体2与载置有介质P的载置面Q密接,能够遮挡照射到壳体内部21f的环境光。因此,拍摄部31能够仅用来自多个光源24的光拍摄介质P,所以能够抑制图像品质因外部干扰的影响而下降,能够生成图像品质高的图像数据。此外,在拍摄部31进行每次拍摄时,由于将光照射到开口部22的水平面的不同区域(例如主照射区域La、Lc、以及主照射区域Lb、Ld),所以在生成的各图像数据(第一图像数据D1、第二图像数据D2)中不会在相同的区域产生映入(映入Pa、Pb)。因此,通过从各图像数据中提取未产生映入的区域来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能够排除图像数据中产生映入的区域。由此,由于合成图像数据DG仅由各图像数据中图像品质高的区域构成,所以能够生成图像品质高的图像数据。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A,由于从多个光源24对作为对象物的介质P倾斜地照射光而形成阴影部,这样能够使介质P和背景的轮廓线明确化。这里,在基于因光从1个方向照射而产生的1个边的阴影部的矩形裁剪中,当背景与介质P的轮廓为同色系时介质P图像的截取精度可能会下降。而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A中,由于切换多个光源24来实施介质P图像的读取,因而产生了多个阴影部S1、S2。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作为对象物的介质P的轮廓线进行检测,所以其结果是即使背景与介质P为同色系或在复杂的背景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截取出介质P,能够进一步提高矩形裁剪的精度。由此,能够生成图像品质更高的图像数据。此外,由于外部装置3相对于壳体2能够装卸,所以拍摄部31和显示部32也能够从壳体2卸下。因此,能够在壳体2一侧不设置拍摄部31和显示部32,而是使用用户已有的外部装置3来构成图像读取装置1A。由此,能够简化壳体2的结构,并且能够削减壳体2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壳体2不具有作为电子部件的拍摄部31和显示部32,所以能够减少故障等的发生率,提高耐久性。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图11的矩形裁剪的处理中,对如图12~图18所示那样多个光源24向会使介质P的4个边缘部中相向的两个边缘部的外侧分别形成阴影部S1、S2的方向照射光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不局限于此。例如多个光源24也可以如以下的图19和图20所示那样在以介质P的4个边缘部中相邻的两边为边组的情况下,向会使相向的两个边组中的边缘部的外侧分别形成阴影部S1’、S2’的方向照射光。图19是表示包含由第一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另一示例的图。在图19中示出了在光源控制部27a仅点亮第一光源24a的状态下进行拍摄时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D1’。在图19中,在位于与设置有第一光源24a的位置大致成对角线上的位置的介质P的边缘部的外侧形成有阴影部S1’。图20是表示包含由第四光源产生的阴影部的介质图像的另一示例的图。在图20中示出了在光源控制部27a仅点亮位于第一光源24a的对角线上的第四光源24d的状态下进行拍摄时生成的第二图像数据D2’。在图20中,在位于与设置有第四光源24d的位置大致成对角线上的位置的介质P的边缘部的外侧形成有阴影部S2’。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处理部33中的边缘检测部33b对合成图像数据DG’中的与介质P对应的区域进行边缘检测(参照图21),该合成图像数据DG’是将包含图19所示的阴影部S1’的第一图像数据D1’和包含图20所示的阴影部S2’的第二图像数据D2’合成而得到的。图21是表示与介质的阴影部对应的边缘部的检测结果的另一示例的图。在图21的检测结果中,由边缘检测部33b检测出与图19所示的阴影部S1’对应的边缘部E1’和与图20所示的阴影部S2’对应的边缘部E2’。实施方式2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图22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外观图。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如图22、图23所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B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A的不同之处在于壳体2而非外部装置3具有拍摄部29。此外,由于图像读取装置1B的基本结构与图像读取装置1A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所以省略或简化对相同附图标记的说明。壳体2未形成有收纳外部装置3的收纳部23,不能将外部装置3安装在壳体2。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与实施方式1中的壳体2不同,拍摄部29是固定的,不能进行装卸。拍摄部29对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进行拍摄。拍摄部29配置在与实施方式1中收纳于收纳部23的外部装置3的拍摄部31相对于壳体2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经由反射镜25拍摄开口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部27b发送从拍摄部29输出的图像信号。另一方面,通信部34接收从通信部27b发送的图像信号。外部装置3至少包括显示部32、图像处理部33、通信部34、未图示的电源部和未图示的存储部。这里,外部装置3可以具有拍摄部。也就是说,构成图像读取装置1B的拍摄部采用壳体2的拍摄部29。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B对介质P的读取进行说明。图24和图25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像读取装置1B读取介质P,是在外部装置3未安装在壳体2的状态下进行的。此外,由于图像读取装置1B的基本动作与图像读取装置1A的基本动作大致相同,所以省略或简化对相同附图标记的说明。首先,如图25所示,壳体2基于用户指示执行外部装置3的读取应用程序,启动拍摄部29(步骤ST41)。这里,如果用户进行了执行读取应用程序的指示,则外部装置3通过通信部34和通信部27b向壳体2的拍摄部29发送执行指示信号。由此,接收到执行指示信号的拍摄部29启动,持续进行开口部22的拍摄,并且通过通信部27b和通信部34将由拍摄部29生成的图像数据依次输出到显示部32,并由显示部32依次显示基于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此时,多个光源24是熄灭状态。此外,外部装置3反复判断快门是否被按下(步骤ST31)直到快门被按下为止,在快门被按下之前为待机状态。壳体控制部27反复判断接触传感器26是否导通(ON)(步骤ST42)直到接触传感器26导通为止,在接触传感器26导通之前为待机状态。接着,如果用户使壳体2与载置有介质P的载置面Q密接,则壳体控制部27判断为接触传感器26导通(步骤ST42,“是”),并点亮所有光源(步骤ST43)。由此,显示部32显示在多个光源24点亮的状态下由拍摄部29拍摄的图像。接着,壳体2进行焦点、曝光、白平衡(WB)的调整(步骤ST44)。这里,拍摄部29通过与壳体内部21f的环境相应地设定拍摄部29的拍摄条件来进行上述调整。此外,光源控制部27a反复判断是否接收到拍摄指示信号(步骤ST45)直到接收到后述的拍摄指示信号为止,在接收到拍摄指示信号之前为待机状态。接着,如果用户按下显示部32的快门,则如图24所示,外部装置3判断为快门被按下(步骤ST31,“是”),发送拍摄指示信号(步骤ST32)。此外,图像处理部33反复判断是否接收到图像数据(步骤ST33)直到接收到后述的图像数据为止,在接收到图像数据之前为待机状态。接着,如果接收到拍摄指示信号(步骤ST45,“是”),则壳体2点亮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步骤ST46)。这里,光源控制部27a在先使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熄灭之后,点亮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接着,壳体2在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时,通过拍摄部29进行拍摄(步骤ST47)。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拍摄部29生成产生了与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对应的映入Pa的第一图像数据D1。接着,壳体2点亮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步骤ST48)。这里,光源控制部27a在使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熄灭之后,点亮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接着,壳体2在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时,通过拍摄部29进行拍摄(步骤ST49)。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拍摄部29生成产生了与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对应的映入Pb的第二图像数据D2。接着,壳体2发送图像数据(步骤ST50)。这里,拍摄部29通过通信部27b和通信部34将生成的两个图像数据D1、D2发送到图像处理部33。接着,壳体2使多个光源24全部熄灭(步骤ST51)。这里,光源控制部27a使点亮的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熄灭。接着,外部装置3如果接收到图像数据(步骤ST33,“是”),则进行图像处理(步骤ST34)。这里,图像处理部33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图像处理,主要进行合成图像数据DG的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的修正。接着,外部装置3在显示部32显示基于合成图像数据DG的图像(步骤ST35)。接着,外部装置3保存合成图像数据DG(步骤ST3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B能够抑制对介质P的损伤,简便地将介质P转换为图像数据,并且能够生成图像品质较高的图像数据。此外,由于壳体2具有拍摄部29,所以也可以不使用外部装置3的拍摄部。也就是说,也可以不要使外部装置3的拍摄部向壳体内部21f露出,而能够在壳体2与外部装置3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介质P的读取。因此,能够作为图像读取装置1B使用的外部装置3不会被形状和拍摄部的位置所限定。由此,能够使用各种外部装置作为图像读取装置1B的外部装置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对通过通信部27b和通信部34在壳体2与外部装置3之间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在壳体2与外部装置3之间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即可,也可以是用信号线将壳体2与外部装置3电连接这样的所谓有线连接。此外,也可以是使用声音例如超声波频段的声响通信、由偏心马达等振动产生部件和加速度传感器等振动接收部件的组合进行的振动检测等。实施方式3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图26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外观图。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如图26、图27所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C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A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具有外部装置3,而壳体2具有拍摄部29、显示部30。此外,由于图像读取装置1C的基本结构与图像读取装置1A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所以省略或简化对相同附图标记的说明。壳体2与实施方式1中的壳体2不同,拍摄部29和显示部30是固定的,不能进行装卸。拍摄部29对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进行拍摄。拍摄部29配置在与实施方式1中收纳于收纳部23中的外部装置3的拍摄部31相对于壳体2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其经由反射镜25拍摄开口部22。显示部30显示由拍摄部29拍摄的介质P。显示部30配置在倾斜面21g,能够从壳体2的外部视觉辨认。图像处理部27c在功能上包含在壳体控制部27中,其对与拍摄部29所拍摄的介质P对应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图像处理部27c还包括图像合成部27c1、边缘检测部27c2、直线检测部27c3和矩形检测部27c4。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C对介质P的读取进行说明。图28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动作的流程图。图像读取装置1C读取介质P是在壳体2中进行的。此外,由于图像读取装置1C的基本动作与图像读取装置1A、1B的基本动作大致相同,所以省略或简化对相同附图标记的说明。首先,如图28所示,壳体2基于用户指示执行读取应用程序,启动拍摄部29(步骤ST61)。由此,拍摄部29启动,持续进行开口部22的拍摄,并且将图像信号依次输出到图像处理部27c,图像处理部27c依次生成图像数据,并由显示部30依次显示基于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此时,多个光源24为熄灭状态。此外,壳体控制部27反复判断接触传感器26是否导通(ON)(步骤ST62)直到接触传感器26导通为止,在接触传感器26导通之前为待机状态。接着,如果用户使壳体2与载置有介质P的载置面Q密接,则壳体控制部27判断为接触传感器26导通(步骤ST62,“是”),点亮所有光源(步骤ST63)。由此,显示部30显示在多个光源24点亮的状态下由拍摄部29拍摄的图像。接着,壳体2进行焦点、曝光、白平衡(WB)的调整(步骤ST64)。这里,图像处理部27c通过与壳体内部21f的环境相应地设定拍摄部29的拍摄条件来进行上述调整。接着,如果用户按下显示部30的快门,则壳体2判断为快门被按下(步骤ST65,“是”),点亮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步骤ST66)。接着,在第一光源24a和第三光源24c点亮时,壳体2通过拍摄部29进行拍摄(步骤ST67)。接着,壳体2点亮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步骤ST68)。接着,在第二光源24b和第四光源24d点亮时,壳体2通过拍摄部29进行拍摄(步骤ST69)。这里,图像处理部27c生成两个图像数据D1、D2。接着,壳体2进行图像处理(步骤ST70)。这里,图像处理部27c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图像处理,主要进行合成图像数据DG的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的修正。接着,壳体2在显示部30显示基于合成图像数据DG的图像(步骤ST71)。接着,壳体2保存合成图像数据DG(步骤ST72)。接着,壳体2使多个光源24全部熄灭(步骤ST73)。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1C能够抑制对介质P的损伤,简便地将介质P转换为图像数据,并且能够生成图像品质高的图像数据。此外,由于壳体2具有拍摄部29和显示部30,所以不需要外部装置3。壳体2能够单独进行介质P的读取。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为了向外部发送保存的合成图像数据DG,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具有通信部27b。此外,也可以具有能够与记录介质电连接的插槽。此外,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壳体2具有电源部28,但是也可以从壳体2外部的电源向壳体2的各个设备提供电力。作为外部电源,有商用电源、太阳能发电、搭载在外部装置3的电源部等。此外,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第一光源24a及第三光源24c、以及第二光源24b及第四光源24d分别设置在一对相向的内部侧面21a、21b,但是只要相对的主照射区域La、Lc与主照射区域Lb、Ld不重合即可,所以不限定于此。第一光源24a、第二光源24b、第三光源24c和第四光源24d通过调整各自的光轴,例如能够在相同的面(内部侧面21a、21b、露出面21c)上变更安装高度或者以相同的高度并排安装。此外,通过变更构成光源24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光轴,也可以以1个光源24实现不重合的主照射区域La、Lc与主照射区域Lb、Ld。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对采用4个光源作为多个光源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能够使光照射到开口部22的水平面的不同区域即可,光源也可以是不到4个,或者也可以是5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拍摄部29、31在每个光源点亮时对在开口部22向壳体内部21f露出的介质P进行拍摄,所以生成的图像数据为光源的数量,而图像处理部27c、33从各图像数据中提取未产生映入的区域,生成合成图像数据DG。此外,对在接触传感器26导通的情况下,使多个光源24全部点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至少点亮1个以上光源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