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4638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07月11日、申请号为201380029454.5、发明名称为“摄像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及程序。本申请根据2012年7月12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2-156584号、特愿2012-156585号、特愿2012-156586号、2012年10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2-234953号、特愿2012-234954号、2013年4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3-093023号、特愿2013-093024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例如,在对静态图像进行拍摄时,为了迅速地对瞄准的被摄体进行拍摄,希望焦点调节快速且准确。但是,在动态图像拍摄中,由于焦点调节的举动本身被记录在动态图像中而成为鉴赏的对象,因此,动态图像的优劣根据举动是怎样的而变化。例如,在主观地进行过快/过慢的焦点调节的情况下、在主观地进行感觉动作方法不令人满意的焦点调节的情况下(整体的速度适当,但动作起来过慢、结束方法过于突然等)、在进行不必要的焦点调节的情况下(焦点调节容易变动的状况),被认为是作为鉴赏的对象而不令人满意的焦点调节。在焦点调节容易变动的状况(被拍摄的内容时时刻刻变化的情况;摇摄、倾斜、手抖这样的摄像装置移动的情况;被摄体移动的情况;明亮度调节及WB调节等摄像装置内的处理变化的情况)下,若针对所有的状况迅速地进行焦点调节而使其变得适当,则被拍摄的动态图像有时看起来重复散焦或对焦的状态,变得不好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以下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根据有无摇摄来限制自动对焦(下面,称为AF)的动作。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被摄体像的变化量大的情况下延长AF的停止时间。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明亮度调节中不进行AF。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根据检测出的脸的重要度判定结果来进行AF。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03809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19717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3-20727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05650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63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至3中,仅根据与所有动态图像的帧间变化相关的信息(摄像装置的动作、被摄体的动作、摄像装置的处理的状态)来判定是否禁止或者固定焦点调节的控制。因此,若判断为禁止或者固定一次控制,则有时即使被拍摄的被摄体有变化也不进行焦点调节。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中,由于根据检测出的脸的重要度判定的结果来判定是否进行焦点调节,因此,有时无论动态图像的帧间变化是怎样的状态都进行焦点调节。由此,以往的摄像装置存在这样的问题:有时由于无法适当地进行焦点调节,因此向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提供呈现不令人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对于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满意度低。在专利文献5中,根据拍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中的哪一个来改变致动器的速度上限和加减速特性(记述为包括这两个在内的直至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具体而言,与静态图像拍摄时比较,动态图像拍摄时进行缓慢的焦点调节),其中,所述致动器使焦点调节用的驱动部件进行驱动。但是,由于与被摄体的状态、拍摄的状态无关地来确定一定的速度上限和加减速特性,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有时由于被摄体的状态、拍摄的状态而使动态图像中的焦点调节的显现的令人满意度降低。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对于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满意度的摄像装置及程序。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摄像装置具备:摄像部,其对通过摄像光学系统而成的被摄体的像进行拍摄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其获取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以及焦点调节确定部,其采用由所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获得的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是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或者是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摄像装置具有: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其获取与在所述动态图像信号的至少两帧以上的帧之间产生的变化相关的帧间变化信息;以及帧内信息获取部,其获取包含在所述动态图像信号中的一帧内的信息即帧内信息,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是采用了由所述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获取的所述帧间变化信息和由所述帧内信息获取部获取的所述帧内信息这两方的信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焦点调节确定部根据由所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获取的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使得用于使所述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中的加速度和速度发生变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焦点调节确定部根据由所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获取的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使得用于使所述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中的开始减速的时机发生变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焦点调节确定部根据由所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获取的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使得用于使所述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中的开始焦点调节的时机发生变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焦点调节确定部根据由所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获取的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可否驱动焦点调节。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焦点调节确定部根据由所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获取的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使得用于使所述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中的从开始焦点调节至到达对焦状态为止的所需时间发生变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是根据所述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而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了近似的信息:使用于停止焦点调节的减速度小于用于开始焦点调节的加速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是根据所述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而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了近似的信息:在从焦点调节开始时起至到达对焦状态为止的过程的一成到八成的区间开始焦点调节的减速。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是根据所述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而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了近似的信息:在从焦点调节开始时起至到达对焦状态为止的过程的一成起到开始焦点调节的减速为止的区间进行单调的加减速运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的信息是根据所述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而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了近似的信息:从焦点调节开始时起至到达对焦状态为止的时间为至少0.7秒以上。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帧间变化信息是与帧间产生的本装置的变化、本装置进行的动作、或者本装置进行的处理有关的信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帧间变化信息是从所述动态图像信号中按照每帧而得到的帧图像的信号变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与所述帧内的被摄体有关的信息是与所述被摄体的大小、颜色、明亮度、数量或者位置有关的信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与所述帧内的被摄体有关的信息是与被摄体是何物的识别结果有关的信息、或者是与过去拍摄的被摄体和拍摄对象被摄体的对照结果有关的信息、或者是拍摄对象被摄体是否是预先登记于本装置的被摄体的信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摄像装置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帧内信息是与帧内的动态图像信号有关的信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第一方面的摄像装置也可以具有:焦点调节量获取部,其获取为了使摄像光学系统获得针对所述被摄体的对焦状态所需的焦点调节量,其中,所述摄像光学系统能够相对于该摄像装置固定或拆卸;以及焦点调节部,其根据由所述焦点调节确定部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来进行焦点调节。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程序使摄像装置执行如下步骤,所述摄像装置具备对通过摄像光学系统而成的被摄体的像进行拍摄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的摄像部,所述步骤为: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步骤,获取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以及焦点调节确定步骤,采用通过所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步骤获得的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所述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是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或者是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提高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对于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满意度。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2是对各实施例的摄影条件和假定的场景进行说明的图。图3是用于对实施例1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5是用于确定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7是示出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8是将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快门速度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9是示出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11是示出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12是示出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13是示出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14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5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16是将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与明亮度调节速度和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17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18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变形例5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9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20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21是将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与被摄体的数量和有无连续性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22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23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5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24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5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25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6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26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6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27是用于对实施例4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28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29是示出禁止焦点调节的焦点调节禁止区域的图。图30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31是将表示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的信息和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的概念图。图32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33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34是禁止区域的变更的一个示例。图35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36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37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3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38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3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39是用于对实施例5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40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41是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42是将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α与焦距调节速度和亮度像素平均值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43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44是与被摄体的大小和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相应的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一个示例。图45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形例6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46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变形例6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47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变形例6的摄像装置的动作(系数α的确定的设定)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48A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形例6的用于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实验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的图。图48B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形例6的用于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实验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的图。图48C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形例6的用于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实验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的图。图49是实施例4的变形例2的将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与被摄体彩度和摇摄速度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50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4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51是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52是示出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的图。图53是实施例5的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54是示出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的图。图55A是实施例4的变形例5的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55B是实施例4的变形例5的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56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5的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的图。图5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5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59是对各实施例的摄影条件和假定的场景进行说明的图。图60是用于对实施例1的摄影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61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62是用于确定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63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64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65是将快门速度和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66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67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摄影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68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69是将速度抑制系数α与焦点调节速度和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70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71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摄影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72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73是将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与被摄体的数量和白平衡调节动作有无连续性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74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75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4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76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4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77是用于对实施例4的摄影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78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79是禁止区域的一个示例。图80是将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和到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的概念图。图81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82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83是禁止区域的变更的一个示例。图84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85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86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87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88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89是用于对实施例5的摄影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图90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91是将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与变焦动作速度和亮度像素平均值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92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93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6的用于确定明亮度调节所需时间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94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形例7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95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7的用于确定校正参数β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96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图97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98是从开始明亮度调节到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99是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将被摄体彩度和明亮度调节的开始时机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图100A是从开始明亮度调节到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100B是从开始明亮度调节到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100C是从开始明亮度调节到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图101是示出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的图。图102是示出动态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的图。图10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对怎样的焦点调节的举动令人满意的调查结果进行说明。图51是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纵轴是焦点位置,横轴是时间。焦点调节特性51a是等速地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的焦点调节特性。焦点调节特性51b是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焦点调节特性51c是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焦点调节特性。为了对在动态图像中怎样的焦点调节的举动令人满意进行调查,让多人视听了以各种各样的举动进行焦点调节的动态图像。在图52中按满意:10分、哪个都不是:5分、不满意:0分这样的11个等级示出了视听者主观评价的结果。图52所示的结果是以基于作为示例而在图51中示出的三个焦点调节特性的举动进行了焦点调节的动态图像的评价结果。根据其结果可知,在观赏动态图像时,图51所示的应用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焦点调节、或者该图所示的应用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焦点调节特性的焦点调节令人满意,后者更令人满意。可以认为,这是由于人用眼睛观看而通过本能感到的主观的焦点调节不是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那样,而是接近于与之近似的焦点调节特性。此外,从经验上可知,在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中,人并不是要在适当的对焦状态下观看所有的被摄体,而是考虑观看的状态和观看的对象的信息这双方而在头脑中选择“容易关注的被摄体”和“想关注的被摄体”,根据其关注度而进行焦点调节(因此,不喜欢没必要的焦点调节。此外,可以认为,在专利文献1至4中,由于焦点调节而使图像变得不好看,这也是由于只能够考虑观看的状态及观看的对象的信息中的一方面,因此有时与主观的焦点调节发生背离)。因此,可以认为,通过进行摄像装置的焦点调节,使其变成以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为标准的焦点调节,从而能够使观赏动态图像时的焦点调节动作令人满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摄像装置1具备摄像部12、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13和焦点调节确定部15。摄像光学系统2将来自被摄体的光引导至摄像部12,利用摄像部12的摄像元件而使被摄体的像成像。摄像光学系统2作为一个示例而能够从摄像装置1处卸下。另外,摄像光学系统2也可以固定于摄像装置1。摄像部12对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而成像的被摄体的像进行拍摄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13。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13从上述动态图像信号中获取至少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这里,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是例如与在两帧以上的帧间产生的变化相关的帧间变化信息、与根据包含在动态图像信号中的一帧内的信息即帧内信息而确定的摄影的状况(例如,摄像装置的状态、动作等)/观看的被摄体的状况(例如,被摄体的动作/颜色等)相关的信息。作为人的感觉,针对焦点调节对象被摄体的关注度,根据摄影的状况/观看的被摄体的状况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说,这些信息是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之一。图57是示出该情况下的摄像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13具备: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其获取上述的帧间变化信息;和帧内信息获取部14a,其获取与上述的帧内信息有关的信息。此外,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不限于上述信息,也可以是图51所示的那样的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水晶体的动作)及该图所示的对人眼球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将信息存储到摄像装置1的未图示的存储器内,并在必要时以参照存储器的形式获取信息。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采用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由此,能够进行与鉴赏者的关注容易度及眼球的动作相应的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1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因此能够提高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对于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满意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根据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而如下述那样地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1)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用于使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中的加速度和速度,从而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2)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用于使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中的开始减速的时机,从而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3)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用于使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中的开始焦点调节的时机,从而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4)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可否驱动焦点调节,从而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另外,在后面的实施例中,采用“抑制焦点调节”、“促进焦点调节”这样的用词,对此定义如下:抑制焦点调节:禁止、或者易于禁止、或者减慢焦点调节(减慢焦点调节的速度/加速度)。促进焦点调节:执行、或者易于执行焦点调节、或者与抑制焦点调节的情况相比较而加速焦点调节(加速焦点调节的速度/加速度)。接下来,采用图2对各实施例的摄影条件和假定的场景进行说明。图2是对各实施例的摄影条件和假定的场景进行说明的图。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假定了摄影者想对焦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在实施例1~3中,假定了摄像装置无变动的情况(仅被摄体变动)。相对于此,在实施例4~5中,假定了被摄体无变动的情况(仅摄像装置变动)。接下来,是各实施例假定的场景,在实施例1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最初未被拍摄的被摄体移动过来而出现在视角内。在实施例2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预先在画面内有多个被摄体,由于被摄体的明亮度变化而使关注的被摄体(想对焦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在实施例3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被摄体移动而从画面内消失,隐蔽的其它被摄体出现。在实施例4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由于摄像装置物理地移动而使视角内所拍摄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在实施例5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由于摄像装置物理地移动而使视角内所拍摄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实施例1>接下来,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假定了如下的情况: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而获取与在两帧以上的帧间发生的变化有关的帧间变化信息和包含在动态图像信号中的一帧内的信息即帧内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那样在摄像装置本身没有动作和变化的状态下以被摄体从画面右边出现的场景作为对象来进行说明。图3是用于对实施例1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在该图中,是某被摄体从画面右边出现而移动到画面中央的场景。在N+1帧的图像G11(N为正整数)中不存在该被摄体的图像区域。在N+2帧的图像G12中,该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12示于面对图像G12的右侧。在N+3帧的图像G13中,该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13示于图像G13的中央。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摄像装置1a具备摄像光学系统2、摄影者输入部11、摄影部12a、图像处理部10、焦点调节确定部15a、焦点调节部16和记录部17。摄像光学系统2将来自被摄体的光引导至摄像部12a,利用摄像部12a具备的摄像元件而使被摄体的像成像。该摄像元件产生被摄体的动态图像信号。摄像光学系统2作为一个示例而能够从摄像装置1a处卸下。另外,摄像光学系统2也可以固定于摄像装置1a。摄像光学系统2的结构在后面的实施例中也相同。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摄影者的输入。这里,摄影者输入部11具备记录开始按钮111,所述记录开始按钮111接受摄影者的摄影开始指示。摄像部12a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这里,摄像部12a具备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图像处理部10根据摄像部12a提供的动态图像信号而生成图像数据,使记录部17记录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这里,图像处理部10具备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和帧内信息获取部14a。此外,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具备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帧内信息获取部14a具备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1a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首先,摄像装置1a对预先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其一个示例,摄像装置1a进行脸检测而提取作为脸的图像区域的“检测脸”,将提取的“检测脸”设定为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例如,摄像装置1a保持脸的特征数据库,所述脸的特征数据库中存储有脸上的特征性部分(例如,眼睛、嘴)的图像。并且,图像处理部10提取例如通过拍摄而得到的图像中的图像区域,将提取出的图像区域和存储在脸的特征数据库中的图像进行对照,从而检测出被摄体的脸的图像区域。由此,焦点调节部16能够将例如检测出的被摄体的脸的图像区域作为“检测脸”而对该“检测脸”进行焦点调节。<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111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动态图像记录的开始指示,将表示所接受的开始指示的开始指示信息输出到摄像部12a。摄像部12a从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开始指示信息后,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12a能够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12a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10。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摄像部12a的摄像元件中的用于生成被摄体的动态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的像素数至少超过高清视频图像的像素数,后面的实施例中的摄像元件的像素数也是同样。摄像部12a具备例如配置于像面的多个受光元件的一部分被用作检测相位差的相位差元件的摄像元件。摄像部12a将从被摄体入射的光分成多个光束,并使分出的光束分别入射于不同的相位差元件。由此,相位差元件将入射的光转换成电信号。<处理3>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根据进行所设定的焦点调节的区域的信息来获取用于使焦点调节对象区域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量,将获取的焦点调节量输出到焦点调节部16。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从配置于摄像部的摄像元件的像面的相位差元件获取焦点调节量。例如,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观测由不同的相位差元件转换而得到的电信号的相位差,从而获取焦点调节量。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将获得的焦点调节量输出到焦点调节部16。<处理4>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通过图像处理而获取被摄体的变化信息(这里,作为其一个示例为动作速度)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作为“检测脸”在动态图像像面上的动作速度=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动作速度例如是脸的中心速度(pixel/Frame(像素/帧))。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例如检测出某帧中的“检测脸”的中心位置和下一帧中的“检测脸”的中心位置并计算出“检测脸”的中心位置的移动像素数作为脸的中心速度。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根据从摄像装置到被摄体的距离(作为一个示例,该距离为相位差元件检测出的距离)、视角和摄像元件的横向的长度而计算出实际空间上的摄像范围的横宽。并且,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通过将“检测脸”的中心位置的移动像素数(pixel)除以摄像图像的水平方向的像素数(例如1024)而得到的数与计算出的实际空间上的摄像范围的横宽相乘,从而将“检测脸”的中心位置的移动像素数换算成实际空间上的脸的中心速度(m/Frame(米/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摄像装置1a内的预先保存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任意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与被摄体的大小同样将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速度判定为“相当快”、“某种程度地快”、“中等程度”、“慢”这几种,也可以直接采用所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速度(例如像素/帧)。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将表示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的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a。<处理5>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获取表示被摄体的大小的被摄体大小信息作为一帧内信息,将获取的被摄体大小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a。对其具体的处理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在摄像装置1a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作为例如用于对被摄体的大小进行分类的阈值而预先存储有:第一阈值,其将“特大(超出画面内的程度)”和“大”分开;第二阈值,其将“大”和“中”分开;和第三阈值,其将“中”和“小”分开。这里,“特大”、“大”、“中”、“小”分别是被摄体的大小的分类。在该情况下,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获取例如“检测脸”的大小作为被摄体的大小,通过将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和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及第三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将被摄体的大小判定为“特大”、“大”、“中”、“小”中的任一种。另外,不限于此,也可以直接利用例如“检测脸”的像素数的信息。被摄体的大小不限于“检测脸”的大小,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也可以利用例如公知的图形背景判定等技术来判定背景区域和非背景区域的被摄体区域,并将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附近的被摄体区域的大小作为被摄体的大小。这里,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附近包括例如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还包括与该区域分开预先确定的像素数的像素。接下来,对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的具体的处理例进行说明。例如,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也可以采用各图像区域的颜色或者与各图像区域的摄像装置的距离(作为一个示例,该距离是相位差元件检测出的距离)来进行图形背景判定,将判定为“图”的图像区域中与进行上述的焦点调节的区域(作为一个示例,这里是“检测脸”)最靠近的图像区域的大小作为被摄体的大小。另外,被摄体能够任意地选择,例如,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摄影者对被摄体的选择的输入,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也可以针对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的输入所表示的被摄体而获取被摄体大小信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获取帧内的被摄体的大小作为被摄体大小信息,但也可以例如通过下述的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信息,用作被摄体大小信息。(1)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信息的获取处理1作为一个示例,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也可以采用前帧信息来进行三角测量并求出物理的被摄体的大小。(2)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信息的获取处理2摄像装置1a预先将通常的被摄体的平均大小存储于存储器(未图示)中。摄像装置1a也可以对采用公知的技术而拍摄的被摄体进行物理识别处理,并确定拍摄的被摄体是什么。并且,作为一个示例,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也可以求出预先存储的该被摄体的平均大小信息作为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处理6>焦点调节确定部15a根据例如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获取的被摄体大小信息和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的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对该具体的处理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例如,在摄像装置1a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图5那样的图表,该图表将一个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与被摄体的大小和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的组关联了起来。在该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例如参照图5中的图表而读出与获取的被摄体大小信息和获取的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的组对应的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此外,例如,预先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动态图像拍摄时的基准焦点调节速度Vbase。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例如从存储器读出基准焦点调节速度Vbase并根据下述的式(1)来确定实际的焦点调节速度Vcontrol。Vcontrol=Vbase×α…式(1)根据式(1)可知,由于抑制系数越低焦点调节速度变得越慢,因此作为结果而能够抑制焦点调节。在本实施例中,在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中改变焦点调节的速度,但也可以以选择例如使焦点调节“动作”、或“禁止”中的任一种的方式来抑制焦点调节。焦点调节确定部15a将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输出到焦点调节部16。图5是用于确定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1中,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与被摄体的动作速度和被摄体的大小的每组关联了起来。在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被判定为“相当快”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倾向于小,比这慢(是图5内的“某种程度地快”、“中等程度”、“慢”)的情况下,倾向于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越慢、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变得越小。这是因为,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动作过快的情况下,很难判断为鉴赏者想进行焦点调节,但在判断为暂且想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越慢、越优选缓慢的焦点调节。因此,在被摄体的移动速度快到某种程度以上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在被摄体的移动速度为某种程度以下的速度的情况下,通过速度越慢越抑制焦点调节,从而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此外,在被摄体的大小为“大”和“中”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倾向于大,按“小”、“特大”的顺序,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倾向于变小,能够抑制焦点调节。在被摄体的大小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下,由于鉴赏者的意识倾向于不易转向于移动的被摄体,因此,通过抑制焦点调节,摄像装置1a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处理7>焦点调节部16根据焦点调节确定部15a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焦点调节的速度)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用光学系统,并调节焦点。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用光学系统进行控制,并进行焦点调节,但不限于该处理,也可以采用例如参考文献“‘LightFieldPhotographywithaHand-HeldPlenopticCamera’RenNgetal.StanfordTechReportCTSR2005-02”所示那样的结构的摄像光学系统等来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后通过图像处理来生成对焦到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图像。这里,上述参考文献所示的结构的摄像光学系统是光场相机的结构的摄像光学系统,并且是在摄像装置的主透镜与摄像元件之间安装微透镜阵列而使来自多个方向的光线同时记录的光学系统。由此,在拍摄后使焦点从背景到近前自如地改变。摄像装置1a重复上述的处理3~7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11从摄影者接受到摄影完毕的指示为止。接下来,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1a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101)首先,在记录开始按钮111被按下的情况下,摄像部12a开始拍摄。(步骤S102)然后,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获取焦点调节量。(步骤S103)然后,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获取被摄体大小信息。(步骤S104)然后,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作为被摄体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105)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a采用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和被摄体大小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106)然后,焦点调节部16根据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来进行焦点调节。(步骤S107)然后,摄像部12a根据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到的信息来判定拍摄是否完毕。在拍摄未完毕的情况下(否),回到步骤S102。在拍摄完毕的情况下(是),摄像装置1a结束该处理。由此,结束本流程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例如采用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和被摄体大小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例如,在摄像装置1a没有动作和变化的状态下被摄体(在图3的示例中是人)从画面右边出现,在进行焦点调节这样的场景中,在移动的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倾向于不判断为摄影者(视听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a将焦点调节举动确定成抑制焦点调节。但是,在判断为暂且想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在被摄体的动作速度为某种程度以下的情况下),倾向于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越慢越优选缓慢的焦点调节,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a将焦点调节举动确定成动作速度越慢越抑制焦点调节。此外,由于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大小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下摄影者(视听者)倾向于意识难以转向于移动的被摄体,因此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大小小于预先确定的第6阈值、或者大于第7阈值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将焦点调节举动确定成抑制焦点调节。这里,第7阈值大于第6阈值。这样,由于能够进行与人的易于关注度相应的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1a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信息作为被摄体的动作信息,但与实施例1同样地,除此以外,也可以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量等(下面,进行列举)并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变形例1:被摄体的动作量>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量”。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与被摄体的动作速度同样地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量。这里所述的动作量既可以是从任意的被摄体开始动作后的动作量,也可以是任意的数量的帧间的动作量。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预先动作中的被摄体出现在视角中,因此,作为一个示例,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来自出现在视角中的帧的动作量。在该情况下,容易判断为从被摄体出现在视角中时开始的动作量越大(被摄体在视角内移动了某种程度的距离后的动作量)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想使移动的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这样:被摄体的动作量越少越抑制焦点调节的动作。<变形例2: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信息>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与被摄体的速度同样地按例如下面的处理方式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信息(例如,移动方向的差)。例如,在进行被摄体的脸检测并检测出多个脸的情况下,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针对所有的“检测脸”而获取动作信息。此时,在焦点调节对象“检测脸”的动作方向与其它“检测脸”的动作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容易将意识转向于该被摄体,但在同样的情况下难以将意识转向于该被摄体。因此,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信息(这里是移动方向的差),焦点调节确定部15a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这样:越没有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这里是移动方向的差),越抑制焦点调节的动作。此外,这里,作为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信息而获取移动方向的差信息,但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获取移动速度的差信息或移动量的差等。在该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采用移动速度的差信息或者移动量的差等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例如,在某被摄体与其它被摄体相比移动速度的差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促进焦点调节。由此,在某被摄体与其它被摄体的移动速度的差大的情况下,由于鉴赏者关注该被摄体而想快速地清楚地观看该被摄体,因此,通过促进焦点调节,能够提高鉴赏者的满意度。相反,在某被摄体与其它被摄体的移动速度的差在预先确定的基准以下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抑制焦点调节。在与其它被摄体相比某被摄体的移动速度几乎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鉴赏者未关注该被摄体而不想快速地清楚地观看该被摄体,因此,通过抑制焦点调节,摄像装置1a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3: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这里,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是在例如被摄体为人的情况下与“步行”时的动作相关的信息或与“跑步”时的动作相关的信息等。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与被摄体的速度同样地按例如下面的处理方式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步骤1:作为参照信息而将与人步行时的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的模式有关的信息和与人跑步时的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的模式有关的信息预先存储在摄像装置1a的存储器内。步骤2:当摄影者开始拍摄后,摄像部12a如上述那样生成被摄体的动态图像信号。步骤3: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对通过摄像部12a而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进行脸识别处理,从而检测出脸区域。步骤4: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通过对上述检测出的脸区域进行跟踪,从而获取与该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有关的信息。步骤5: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通过将在上述步骤1中作为参照信息而存储于存储部中的多个动作的模式(步行时的动作的模式、跑步时的动作的模式等)中的与人的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有关的信息、和与在上述步骤4中检测出的脸区域的动作有关的信息进行对照,从而将在步骤1中存储的多个动作的模式中的与在步骤4中获取的动作最近似的模式的动作确定为与当前的被摄体的动作(人的脸的动作)有关的信息。例如,若在步骤4中获取的动作与在步骤1中存储的动作的模式中的人跑步时的脸区域的动作的模式最近似,则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判定为被摄体的动作是人跑步时的动作。另外,在被摄体是人的情况下,通过图像处理来判定被摄体“步行”时的动作和“跑步”时的动作的步骤不限于上述步骤1至5。与被摄体步行时相比,在被摄体跑步的情况下人倾向于想更快速地进行焦点调节,因此将焦点调节举动确定成促进焦点调节。<变形例4:被摄体的动作方向>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被摄体的动作方向”。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与被摄体的速度同样地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作为人的感觉,与向倾斜方向动作的被摄体相比,在被摄体沿着水平垂直方向动作的情况下倾向于想快速地进行焦点调节,因此,在被摄体沿着水平方向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为促进焦点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被摄体的变化信息而获取被摄体的动作信息,但除此以外也可以获取以下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变形例5:被摄体的颜色变化信息>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改变成被摄体的变形信息获取部,被摄体的变形信息获取部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被摄体的颜色变化信息”。这里,被摄体的颜色变化信息是表示被摄体的颜色变化的信息。例如,在被摄体发生颜色变化时(舞台上的背景变更、被摄体换衣服等),由于颜色的变化量或者变化速度等而使对被摄体的易于关注度发生变化。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的处理方式、效果与获取被摄体的动作信息时同样。因此也可以这样:被摄体的变形信息获取部获取被摄体的颜色变化信息,焦点调节确定部15a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具体而言,例如,在颜色变化量或者颜色变化速度小的情况下,鉴赏者不关注于被摄体,因此也可以这样:某被摄体的颜色变化量或者颜色变化速度越小,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越抑制焦点调节。此外,在某被摄体的颜色变化量或者颜色变化速度在预先确定的基准以下的情况下,由于鉴赏者不关注于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6:被摄体的变形信息>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改变成被摄体的变形信息获取部,被摄体的变形信息获取部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被摄体的变形信息”。由于例如被摄体变形(气球鼓起等)时的被摄体的变形速度或者变形量而使对被摄体的易于关注度发生变化。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的处理、效果与获取被摄体的动作信息时同样。因此也可以这样:被摄体的变形信息获取部获取被摄体的变形信息,焦点调节确定部15a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具体而言,例如,在被摄体的变形速度或者变形量小的情况下,鉴赏者不关注于被摄体,因此也可以这样:某被摄体的变形速度或者变形量越小,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越抑制焦点调节。此外,在某被摄体的颜色变化量或者颜色变化速度在预先确定的基准以下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7: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帧间信号值变化量>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改变成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帧间信号变化量获取部,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帧间信号变化量获取部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帧间信号值变化量。这里,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例如针对于所有的像素而计算出对应的像素值的差分,并获取计算出的差分的绝对值的总和作为帧间信号值变化量。也可以获取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内的帧间信号值变化量(从这里还能够求出变化速度等)。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的处理、效果与获取被摄体的动作信息时同样。例如,帧间信号值变化量大的情况是指摇摄的情况、或者在画面内发生许多变化的情况等。若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地进行焦点调节,则动态图像的外观劣化,因此鉴赏者不喜欢在该状态下进行焦点调节。因此,例如,也可以这样:帧间信号值变化量越大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越抑制焦点调节。此外,也可以这样:在帧间信号值变化量超过预先确定的基准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8:帧图像的任意的点或者区域的追随信息>图4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改变成追随信息获取部,追随信息获取部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帧图像的任意的点或者区域的追随信息。这里,帧图像是从动态图像信号中按照每帧而得到的图像。追随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通过公知技术而得到的不限于脸的图像内的任意的特征性的地方(角落或边缘等)及任意的区域的追随信息。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的处理、效果与获取被摄体的动作信息时同样。追随信息是例如根据公知的跟踪技术的特征量空间中的变化量。在与预先确定的基准相比追随未能顺畅进行的情况下,被摄体的动作不规则,即使对焦好了也会产生进一步对焦的情况,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抑制焦点调节。此外,追随的结果是,在追随对象过于快速动作的情况下或者不怎么动作的情况下,鉴赏者不关注于追随对象。因此,例如,在追随对象的移动速度超过预先确定的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或者追随对象的移动量(或者移动速度)在预先确定的第二阈值以下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抑制焦点调节。这里,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此外,在追随对象的移动量或者追随对象的移动速度小的情况下,鉴赏者不关注于追随对象。因此,也可以是追随对象的移动量或者追随对象的移动速度越小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越抑制焦点调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与帧间变化相关的信息和一帧内的信息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相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但除此以外,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还采用“与用于拍摄的设定有关的信息”或者“与使用哪个相位差元件有关的信息”来校正焦点调节的举动(下面示出具体示例)。这些信息很难说成是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但是,是对鉴赏动态图像时优选的焦点调节有影响的要素。通过补充地获取这些信息并采用获取的信息来对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从而能够确定更优选的焦点调节的举动。这里,在如本实施例这样采用相位差信号来进行焦点调节时能够使使用哪个相位差元件来获取该焦点调节量可变的情况下,能够获取与使用哪个相位差元件有关的信息。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a也可以通过采用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和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大小信息来临时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并且还采用以下的第三信息来对临时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从而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变形例9:与用于拍摄的设定有关的信息>图7是示出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1b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4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变形例9中的摄像装置1b的结构为:相对于图4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而追加了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b。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与用于拍摄的设定有关的信息即摄影设定信息,并将获取的与用于拍摄的设定有关的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变形例9的示例1>作为第一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摄像装置1b的ISO灵敏度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当摄像装置1b的ISO灵敏度高时,画面内的噪声增加,动态图像的画面变得繁杂。在这样的状态下,进一步的动态图像内的变化容易添乱,因此,在灵敏度高的情况下最好抑制焦点调节。例如,将ISO灵敏度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预先被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图表中,作为一个示例,ISO灵敏度越高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作为具体的校正例,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参照未图示的存储器的图表来读出与摄像装置1a的ISO灵敏度对应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从而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并且,焦点调节确定部15b根据例如下面的式(2)来确定最终的焦点调节的举动。Vcontrol=Vbase×α×β…式(2)式(2)是对根据前述的式(1)来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的算式。从式(2)可知,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越小越抑制焦点调节。即,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ISO灵敏度越高越缩小式(2)内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来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9的例2>作为第二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摄像装置1b的快门速度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当摄像装置1b的快门速度设定比动态图像拍摄时的帧速率快时,动态图像的动作的流畅性消失(动态图像看起来象快速翻画)。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例如摄像装置1b的快门速度设定越比动态图像拍摄时的帧速率快越抑制焦点调节。例如,快门速度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被关联起来地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图8是将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快门速度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T2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快门速度越快,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作为具体的校正例,例如,通过参照被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图表T2(参照图8)而将与快门速度设定对应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读出,从而焦点调节确定部15b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焦点调节确定部15b例如与示例1同样地根据式(2)对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由此,由于快门速度设定越快式(2)内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9的示例3>作为第三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安装于摄像装置1b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F值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当安装于摄像装置1b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F值设定小时,景深变浅。在景深浅的情况下,容易将意识转向于一个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例如摄像装置1b的F值设定越大越抑制焦点调节。例如,将F值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被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图表中,例如,F值越大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b通过参照未图示的存储器的图表而读出与F值对应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从而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焦点调节确定部15b例如与示例1同样地根据式(2)来对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由此,由于F值越大式(2)内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9的示例4>作为第四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安装于摄像装置1b中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距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摄像装置1b的焦距越短,鉴赏者为了较宽地环视周围而越难以将意识转向一个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安装于摄像装置1b上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距设定越短越抑制焦点调节。例如,将焦距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被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图表中,例如,焦距越短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b通过参照未图示的存储器的图表而读出与焦距对应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从而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焦点调节确定部15b例如与示例1同样地根据式(2)来对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由此,由于焦距越短式(2)内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9的例5>作为第五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摄像装置1b的图像处理的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作为摄像装置1b的图像处理的设定信息而获取NR(降低噪声)强度。NR设置得越弱,动态图像的画面内越容易变成繁杂的状态。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NR强度越低越抑制焦点调节。例如,将NR强度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被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图表中,例如,NR强度越低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b通过参照未图示的存储器的图表而读出与NR强度对应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从而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焦点调节确定部15b例如与示例1同样地根据式(2)来对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由此,由于NR强度越低式(2)内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9的例6>作为第六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表现强调处理的有无或者强度作为摄影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的摄像装置1b的图像处理的设定信息。这里,表现强度处理是例如强调整个图像的彩度并对拍摄的图像进行色彩鲜艳、印象深刻地强调这样的处理等。由于越实施表现强调处理、画面内的对眼的刺激变得越强,因此最好抑制焦点调节。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实施表现强调处理的程度越大越抑制焦点调节。具体而言,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越高越抑制焦点调节。此外,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与未实施表现强调处理时相比更抑制实施了表现强调处理时的焦点调节。例如,将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被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图表中,例如,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越高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此外,在未实施表现强调处理时,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为0。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b通过参照未图示的存储器的图表而读出与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对应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从而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焦点调节确定部15b例如与示例1同样地根据式(2)来对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由此,由于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越高式(2)内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抑制焦点调节。图9是示出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201)首先,在记录开始按钮111被按下的情况下,摄像部12a开始拍摄。(步骤S202)然后,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获取焦点调节量。(步骤S203)然后,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获取被摄体大小信息。(步骤S204)然后,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作为被摄体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205)然后,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摄影设定信息。(步骤S206)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b采用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被摄体大小信息和摄影设定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207)然后,焦点调节部16根据确定的焦点调节举动来进行焦点调节。(步骤S208)然后,摄像部12a判定拍摄是否完毕。在拍摄未完毕的情况下(否),回到步骤S202。在拍摄完毕的情况下(是),摄像装置1b结束该处理。由此,结束本流程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变形例9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b例如除了采用被摄体动作信息和被摄体大小信息以外还采用摄影设定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举动。那时,摄像装置1b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越是在稀疏的间隔下的使用相位差元件的状态越抑制焦点调节。由此,由于能够按摄影设定信息来校正焦点调节举动,因此摄像装置1b能够进行更与鉴赏者的容易关注度相应的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1b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10:基于使用者手动输入的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图10是示出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1c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4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变形例10中的摄像装置1c的结构为:相对于图4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而追加了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摄影者输入部11被改变成摄影者输入部11b。与图4的实施例1的摄影者输入部11相比,摄影者输入部11b追加了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部112。在变形例10中,在采用相位差信号来进行焦点调节量的获取时,假定能够使使用哪个相位差元件来获取焦点调节量可变的情况。例如,使用者将使用的相位差元件的像素即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部112接受该使用者的使用相位差像素的输入,将接受的输入信息输出到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根据从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部112输入的输入信息来获取与使用哪个相位差元件有关的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信息。这里,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信息例如表示按照稀疏的间隔使用相位差元件(读出速度优先)还是按照紧密的间隔使用相位差元件(追随性优选)。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根据从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部112输入的输入信息来确定用于计算出焦点调节量的相位差元件,并采用该相位差元件来获取焦点调节量。在该情况下,对于被摄体的动作的追随的容易度根据使用比较紧密的间隔的相位差元件还是使用稀疏的间隔的相位差元件而发生变化。在间隔紧密的情况下易于顺畅地追随,在稀疏的情况下难以进行顺畅的追随,因此容易发生过度的焦点调节动作(散焦量的变化)。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c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越是获取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信息并使用稀疏的间隔的相位差元件的状态越抑制焦点调节。例如,将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和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被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图表中,例如,越是使用稀疏的间隔的相位差元件的状态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c通过参照未图示的存储器的图表而读出与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对应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从而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焦点调节确定部15c例如与示例1同样地根据式(2)来对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由此,由于越是使用稀疏的间隔的相位差元件的状态式(2)内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c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抑制焦点调节。图11是示出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1c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301)首先,在记录开始按钮111被按下的情况下,摄像部12a开始拍摄。(步骤S302)然后,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部112接受该使用者的使用相位差像素的输入。(步骤S303)然后,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获取焦点调节量。(步骤S304)然后,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1获取被摄体大小信息。(步骤S305)然后,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作为被摄体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306)然后,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根据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部112接受的输入而获取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步骤S307)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c采用被摄体动作信息、被摄体大小信息和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308)然后,焦点调节部16根据确定的焦点调节举动来进行焦点调节。(步骤S309)然后,摄像部12a判定拍摄是否完毕。在拍摄未完毕的情况下(否),回到步骤S303。在拍摄完毕的情况下(是),摄像装置1c结束该处理。由此,结束本流程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1c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c除了采用被摄体动作信息和被摄体大小信息以外还采用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来确定焦点调节举动。那时,摄像装置1c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越是按照稀疏的间隔使用相位差元件的状态越抑制焦点调节。由此,即使在相位差元件稀疏的情况下难以进行顺畅的焦点调节的追随,也抑制焦点调节动作,从而摄像装置1c能够抑制过度的散焦量的变化。因此,摄像装置1c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11:基于摄像装置的动作信息的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图12是示出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1d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10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变形例11中的摄像装置1d的结构为:相对于图10的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1c的结构而追加了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被改变成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d。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具备陀螺传感器201。焦点调节确定部15c的处理与图10的变形例10的焦点调节确定部15c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陀螺传感器201例如是三轴的陀螺传感器,其检测出围绕各轴的角速度。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根据陀螺传感器201检测出的围绕各轴的角速度来判定摄像装置1d进行怎样的动作,并根据判定的结果来确定在计算焦点调节量时使用的使用相位差像素。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将确定的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出到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d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在通过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而判定为摄像装置1d进行摇摄的情况下,无需纵向的相位差元件是那么紧密,因此,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最好将配置有相位差元件的像素的读出设定成沿着纵向拉开间隔。因此,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例如在判定为摄像装置1d进行摇摄的情况下,将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为配置有某行(例如中央的行)的相位差元件的像素。此外,例如,摄像装置1d快速地移动,在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判定为摄像装置1d快速地移动的情况下,由于最好提高焦点调节的速度(由于最好重视焦点调节的响应性),因此也可以按预先确定的程度将配置有相位差元件的像素的读出设定成拉开间距。由此,通过与摄像装置的快速的动作相应地使焦点调节迅速地动作,从而即使被摄体连续不断地发生变化也能够立即对该变化的被摄体对焦。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d根据从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输入的使用相位差像素而获取与使用哪个相位差元件有关的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信息。这里,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信息表示例如按照稀疏的间隔使用相位差元件(读出速度优选)还是按照紧密的间隔使用相位差元件(追随性优选)。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采用从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输入的使用相位差像素的相位差元件来获取焦点调节量。图13是示出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1d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401的处理与图11的步骤S30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402)然后,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根据陀螺传感器201检测出的围绕各轴的角速度来判定摄像装置1d进行怎样的动作,并根据判定的结果来确定在计算焦点调节量时使用的使用相位差像素。步骤S403~S405的处理与图11的步骤S303~S305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406)然后,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19d根据从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输入的使用相位差像素而获取与使用哪个相位差元件有关的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信息。步骤S407~S409的处理与图11的步骤S307~S309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如上所述,在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1d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c除了采用被摄体动作信息和被摄体大小信息以外还采用相位差元件使用状况来确定焦点调节举动。那时,摄像装置1d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例如越是按照稀疏的间隔使用相位差元件的状态越抑制焦点调节。由此,即使在相位差元件稀疏的情况下难以进行顺畅的焦点调节的追随,也抑制焦点调节动作,从而摄像装置1d能够抑制过度的散焦量的变化。因此,摄像装置1d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12: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而采用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测量结果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而采用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这里是被摄体的动作速度)和一帧内的信息(这里是被摄体的大小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而采用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测量结果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图44是与被摄体的大小和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相应的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测量结果与被摄体的大小和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的每组关联了起来。在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相当快”的情况下不进行焦点调节。被摄体的动作速度比这慢(是图44内的“某种程度地快”、“中等程度”、“慢”)的情况倾向于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越慢焦点调节的速度变得越慢。下面,采用图4所示的摄像装置1a来对变形例12进行说明。摄像装置1a预先将人观看图44所示的不同大小的被摄体以各种移动速度移动的状态时的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测量结果(这相当于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保存到摄像装置1a内的存储器(未图示)中。关于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通过公知的方法来获取。另外,该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既可以是个人的测定结果,也可以是多个人的特性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在拍摄时,摄像装置1a按与本实施例同样的方法来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和被摄体的大小信息,并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参照图44中的图表而进行与相似的状况的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相同的焦点调节。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也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特性相关,在按照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来控制摄像装置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动态图像大致令人满意。如上所述,在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1a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a采用人观看不同大小的被摄体以各种移动速度移动的状态时的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测量结果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由此,摄像装置1a能够进行依照于被摄体的状况和观看该状况的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的状态的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1a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实施例2>接下来,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而采用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和根据一帧内的信息确定的拍摄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如图14那样摄像装置本身没有动作或者变化、并且预先有多个被摄体的状态下由于被摄体的明亮度状态改变而使关注的被摄体(想对焦的被摄体)改变的场景来进行说明。图14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该图示出了聚光灯的位置改变而使鉴赏者关注的被摄体改变的场景。在N帧(N是正整数)中,聚光灯照于摄影者的女儿(已登记在摄像装置中),聚光灯未照于白花(未登记于摄像装置)和摄影者的宠物(已登记于摄像装置)。因此,在图像G21中,摄影者的女儿的图像区域R21变白,但白花的图像区域R22和摄影者的宠物的图像区域R23变黑。在N+1帧中,聚光灯照于白花,聚光灯未照于摄影者的女儿和摄影者的宠物。因此,在N+1帧的图像G22中,白花的图像区域R25变白,但摄影者的女儿的图像区域R24和摄影者的宠物的图像区域R26变黑。在N+2帧中,聚光灯照于摄影者的宠物,聚光灯未照于摄影者的女儿和白花。因此,在N+2帧的图像G23中,摄影者的宠物的图像区域R29变白,但摄影者的女儿的图像区域R27和白花的图像区域R28变黑。图15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1e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4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实施例2中的摄像装置1e的结构为:相对于图4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而追加了明亮度调节部21,图像处理部1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10e,摄像部12a被改变成摄像部12e,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被改变成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e,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图像处理部10e具备帧内信息获取部14e,帧内信息获取部14e具备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与图4的实施例1的摄像部12a相比,摄像部12e除了具备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以外还具备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122。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e具备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对摄像装置1e的各部的处理进行说明。<处理1>摄像装置1e预先对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进行设定。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摄像装置1e的摄像部12e在通过拍摄而得到的图像中将最明亮的区域设定为焦点调节对象区域。<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111接受摄影者的摄影开始指示,并将接受的摄影开始指示输出到摄像部12e。当摄像部12e接收到从记录开始按钮111输入的摄影开始指示后,通过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处理3>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基于通过摄像部12e而设定的焦点调节对象的区域的信息来获取用于使焦点调节对象区域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量,并将获取的焦点调节量输出到焦点调节部16。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从配置于摄像部12e的摄像元件的像面上的相位差元件获取焦点调节量。<处理4>摄像装置1e预先拍摄的“摄影者容易关注的被摄体(例如家庭等)”(下面,称为登记被摄体)的图像数据(例如,脸的图像数据)例如预先被存储于记录部17。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例如从该图像信息中提取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并使提取的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例如提取焦点调节对象区域内(作为一个示例为最明亮的区域内)的被摄体的特征量作为一帧内信息,将提取的特征量和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进行对照,获取对照结果。那时,若例如提取的特征量和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以预先确定的基准以上的对照率吻合,则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得到当前的被摄体为登记被摄体这样的对照结果。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将表示所得到的对照结果的对照结果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处理5>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获取与明亮度调节的动作有关的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的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例如,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将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与预先保存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任意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判定为“快”、“中等程度”、“慢”中的任一种。另外,不限于此,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例如也可以直接利用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将获取的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处理6>焦点调节确定部15e根据通过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而获取的拍摄的被摄体与摄影者预先登记的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信息、以及通过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而获取的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作为一个示例为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例如,预先在摄像装置1e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动态图像拍摄时的基准焦点调节速度Vbase、并存储将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与明亮度调节速度和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作为焦点调节确定部15e的具体的处理,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e从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动态图像摄影时的基准焦点调节速度Vbase。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参照图16的图表T3而读出与获取的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和获取的对照结果信息的组对应的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从而确定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将基准焦点调节速度Vbase和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代入到实施例1的式(1)中来确定实际的焦点调节速度Vcontrol。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将确定的焦点调节速度Vcontrol输出到焦点调节部1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焦点调节的速度来确定与状况(拍摄的摄像装置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等)相应的焦点调节的举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如下这样来确定与状况相应的焦点调节的举动。(1)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焦点调节的加速度。(2)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焦点调节的开始减速的时机。(3)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所需时间。(4)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开始焦点调节的时机。图16是明亮度调节速度和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每组与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3中,倾向于明亮度调节速度越快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越大,更加促进焦点调节。由此,在明亮度调节快的情况下(例如,从暗的状态起利用聚光灯来使光照射而变得明亮的情况)更加促进焦点调节。由此,鉴赏者的意识容易转过来,并且能够进一步在对焦的状态下观看快速地进行明亮度调节的被摄体,动态图像的可视性变得更加令鉴赏者满意。这是因为,当在例如图14那样摄像装置没有动作或者变化的场景中画面内的被摄体的明亮度变化、并且进行焦点调节(和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在快速进行明亮度调节时鉴赏者的意识容易转向该被摄体。此外,与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有登记的情况相比,没有登记的情况下更倾向于焦点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小,更加抑制焦点调节。由此,对于已登记的被摄体而更加促进焦点调节,对于未登记的被摄体而更加抑制焦点调节。鉴赏者能够进一步在对焦状态下观看倾向于鉴赏者关注的已登记的被摄体,并进一步在非对焦状态下观看倾向于鉴赏者不怎么关注的未登记的被摄体,因此,动态图像的可视性变得更加令鉴赏者满意。这是因为,当在例如图14那样摄像装置没有动作或者变化的场景中画面内的被摄体的明亮度变化、并且进行焦点调节(和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判断为拍摄的被摄体对于摄影者而言越熟知鉴赏者越想成为对焦状态。<处理7>回到图15,焦点调节部16根据通过焦点调节确定部15e而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焦点调节速度)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用光学系统并调节焦点。<处理8>摄像装置1e重复上述的处理3~7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11从摄影者接受拍摄完毕的指示。图17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1e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501~S502的处理与图6的步骤S101~S102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503)然后,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将焦点调节对象区域内(作为一个示例为最明亮的区域内)的被摄体和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登记被摄体进行对照,并获取对照结果信息作为一帧内信息。(步骤S504)然后,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获取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的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505)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e采用对照结果信息和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506~S507的处理与图6的步骤S106~S107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如上所述,在实施例2中,例如,在拍摄的被摄体与登记被摄体的对照结果表示拍摄的被摄体与登记被摄体一致的情况下,与不一致的情况相比,焦点调节确定部15e促进焦点调节。除此以外,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越快,焦点调节确定部15e越更加促进焦点调节。由此,鉴赏者能够进一步在对焦状态下观看倾向于鉴赏者关注的已登记的被摄体,并且能够进一步在对焦状态下观看快速地进行明亮度调节的被摄体。因此,摄像装置1e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帧内信息获取部14e获取拍摄的被摄体与登记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除此以外,也可以获取如下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变形例1: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图15内的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改变成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获取部,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获取部也可以不获取对照结果信息而获取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例如,摄像装置1e按照每个登记被摄体而将特征量保持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特征量是例如颜色、质地、登记被摄体的图像区域的频率状态、通过图形背景判定而提取的图像区域的图形的组合。摄影者(视听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根据焦点调节对象的被摄体是什么而发生变化。例如,容易将意识转向人、动物、花等,但不容易将意识转向石头、杂草等。因此,也可以这样:焦点调节确定部15e获取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并在焦点调节对象被摄体为人、动物或者花的情况下促进焦点调节,在为石头或者杂草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由此,能够进行与人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相应的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1e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2:过去拍摄的被摄体与焦点调节对象的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信息>图15内的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也可以不获取对照结果信息而获取过去拍摄的被摄体与焦点调节对象的被摄体的对照结果。在摄像装置1e的记录部17中存储有例如过去的动态图像数据。摄像装置1e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也可以保持例如最开始拍摄的被摄体的信息(例如,被摄体的特征量)。并且,在这以后的拍摄时,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也可以将当前拍摄的被摄体的信息和保持的被摄体的信息进行比较而判定是否再次拍摄过去拍摄的被摄体。摄像装置1e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也可以按照过去拍摄的每个被摄体而保持对拍摄次数、拍摄时间进行计数而得到的信息。即使是相同种类的被摄体,摄影者(视听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也根据这是否是以前频繁地拍摄的被摄体而发生变化。这里,频繁地是指满足过去拍摄某一定次数以上、或者某一定时间以上出现在过去拍摄的动态图像中的状态。与不是过去频繁地拍摄的被摄体的情况相比,在是过去频繁地拍摄的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影者(视听者)倾向于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e也可以根据过去拍摄的被摄体与焦点调节对象的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信息和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例如,摄像装置1e的记录部17积累过去的动态图像数据,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从过去的动态图像数据中提取在过去的动态图像中出现的被摄体的特征量(下面,也称为过去被摄体特征量),使未图示的存储器记录过去被摄体特征量。并且,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提取焦点调节对象被摄体的特征量,将提取的特征量与过去被摄体特征量进行比较而对照,并将对照结果作为对照结果信息。例如,在过去对被摄体拍摄某一定次数以上、或者拍摄某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鉴赏者倾向于在针对于该被摄体的情况下更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e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促进焦点调节。另一方面,例如,在过去的拍摄次数不到一定次数、或者过去的拍摄时间不到某一定时间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e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焦点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获取明亮度调节动作的动作速度信息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但除此以外,也可以获取如下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变形例3:明亮度调节动作量信息>图15中的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也可以不获取“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而获取“明亮度调节动作量”。这里,以进行明亮度调节为前提,若进行明亮度调节,则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与明亮度调节的开始相比,最好在明亮度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量后。在进行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在明亮度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量后更倾向于判断为摄影者(视听者)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例如,在明亮度调节进行预先确定的量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开始焦点调节。由此,由于在判断为鉴赏者想成为对焦状态时开始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1e能够进行令摄影者更满意的焦点调节。<变形例4:明亮度调节的连续性信息>图15中的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也可以不获取“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而获取“明亮度调节的连续性”。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也可以根据例如过去数帧中的亮度变动值的变化加速度来判定明亮度调节动作的连续性。具体而言,例如,在正负的变化加速度混合(未恒定地动作)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判定为没有连续性,另一方面,在变化加速度恒定的情况下,判定为有连续性。倾向于判断为明亮度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e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明亮度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越加速焦点调节。由此,由于明亮度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越能够使下一被摄体加速成为对焦状态,因此,摄像装置1e能够进行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焦点调节。<变形例5:明亮度调节的方向信息>图15中的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2也可以不获取“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而获取“明亮度调节的方向信息”。例如在如图18所示那样一边摇摄一边转移成明亮度不同的状态的情况下,与明亮度调节从暗的状态变化到亮的状态的情况相比较,倾向于判断为在从亮的状态变化到暗的状态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这是因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倾向于不喜欢长时间地看不见暗的状态的物体。图18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变形例5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该图是一边朝向摄像方向向右侧摇摄一边转移到明亮度不同的状态的场景。在该图中示出了N帧的图像G31、N+1帧的图像G32和N+2帧的图像G33。在N+1帧的图像G32中,与面对的左侧的区域相比,面对的右侧的区域发暗。在N+2帧的图像G33中,与面对的左侧的区域相比,面对的右侧的区域更加发暗。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e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这样:与明亮度调节从暗的状态变化到亮的状态的情况相比较,在从亮的状态变化到暗的状态的情况下更将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提前。由此,由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能够使暗的状态的物体更早地成为对焦状态来观看,因此,摄像装置1e能够进行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焦点调节。另外,即使是在该情况下,与明亮度调节的开始时相比,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最好是明亮度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量后。<变形例6:采用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白平衡动作信息、被摄体的登记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明亮度调节的动作信息和拍摄的被摄体与登记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图45是示出变形例6的摄像装置1o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15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15中的摄像装置1e的结构相比,在变形例6中的摄像装置1o的结构中,图像处理部10e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10o。与图15中的图像处理部10e相比,图像处理部10o追加了曝光校正/白平衡校正信息获取部105。图46是示出本变形例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的图,示出了通过摄像装置1o而拍摄得到的帧图像的一个示例。该图所示的n(n:自然数)帧图像、n+1帧图像、n+2帧图像是时间上连续的图像,在初始的n帧图像中映出有树木等和其背光的部分。在下一n+1帧图像中,通过摇摄而使人物的一部分映出在画面右边,在下一n+2帧图像中,通过摇摄而使树木等和背光的部分移动到画面左边,取而代之地,对光地映出有人物和其它树木。这样,在本变形例中,列举在通过摇摄而使摄像装置的摄影方向改变的过程中被摄体的明亮度发生变化、从而曝光校正改变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摄影者在开始拍摄前通过焦点调节对象区域输入部而将是否想对画面的哪个区域(被摄体)进行焦点调节输入到摄像装置。即,摄影者将焦点调节对象区域设定于摄像装置。在本变形例中,在图46所例示的画面中,将从画面中央到右手侧的区域设定为焦点调节对象区域。另外,在摄影者未进行与上述的焦点调节对象区域有关的输入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画面的大致中央自动地设定为焦点调节对象区域(被摄体)。接下来,通过摄影者对图45所示的摄影者输入部11的记录开始按钮111进行操作,摄像装置开始拍摄。即,当摄影者指示摄像装置开始拍摄后,作为摄像装置的图像传感器的摄像部12e接受该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并对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而得到的被摄体的像进行光电转换。此外,摄像部12e生成与图46所示的第n帧图像、第n+1帧图像和第n+2帧图像对应的动态图像信号,并将该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10o。接下来,图像处理部10o的曝光校正/白平衡校正信息获取部105获取校正变化信息作为摄像装置1o的状态信息。具体而言,曝光校正/白平衡校正信息获取部105获取与曝光的校正量及白平衡校正等变化有关的信息作为校正变化信息。在本变形例中,如上述的图46所示,在摇摄的过程中当画面从背光移到对光后,例如,实施用于根据光量的增加而使曝光量减少的校正。此时,曝光校正/白平衡校正信息获取部105获取曝光校正的变化量、该曝光校正的变化的方向(减少/增加)和该曝光校正的变化的速度作为校正变化信息。接下来,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获取为了相对于如前述那样在拍摄前摄影者指示的焦点调节对象区域的被摄体而使摄像光学系统2成为对焦状态所需的焦点调节量。接下来,焦点调节确定部15e采用在上述的步骤中获取的焦点调节量和在前述的阶段中得到的校正变化信息来确定到对焦状态为止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在本变形例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e根据上述的校正变化信息而将该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确定成:使摄像光学系统2到获得针对被摄体的对焦状态为止的焦点调节中的加速度和速度发生变化。这里,对确定上述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首先,焦点调节确定部15e根据上述获取的焦点调节量和上述获取的校正变化信息来如下地确定到对焦状态为止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fAF(t)。通过利用后述的系数α和系数β来对下面的式(3)所示的基本式fbase(t)进行修改,从而获得上述的时间特性fAF(t)。这里,系数αfocus是用于进行时间特性fAF(t)的横轴(时间轴)方向的定标的系数,系数β是用于进行时间特性fAF(t)的纵轴(焦点位置)方向的定标的系数。另外,基本式可以记录于记录部17,或者,也可以将基本式记录部设置于焦点调节确定部15e内,并将基本式存储于其中。fbase(t)=At4+Bt3+Ct2+Dt+E…(3)该基本式所表示的曲线成为例如图48A~C所示的曲线那样,大致的形状近似于图51所示的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特性。通过采用这样的曲线的特性,能够实现更依照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的焦点调节。在本变形例中,根据下面的两个阶段的步骤来确定系数αfocus。首先,根据后述的图47所例示的条件分支来确定系数α。图47是用于对系数α的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条件分支)进行说明的图。如前述那样,根据图47所示的条件分支来确定系数α。根据该条件分支,基本上根据曝光校正的有/无、曝光校正的方向(从明到暗的变化的方向/从暗到明的变化的方向)、曝光校正的速度(高速/中速/低速)、白平衡的有/无、白平衡的方向(色温低→色温高/色温高→色温低)、白平衡校正的速度(高速/中速/低速)来确定系数α。在该示例中,从条件分支的上游开始,例如,在曝光校正是“有”、曝光校正的方向是“明→暗”、曝光校正的速度是“高速”、白平衡校正是“有”、白平衡校正的方向是“色温低→色温高”、白平衡校正的速度是“高速”的情况下,系数α被设定成“1”。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示例,将系数α确定成根据摄像装置或者摄像光学系统光学的信息的变化而得到所希望的时间特性即可。然后,根据从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2得到的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信息而如下地确定焦点调节校正参数γ。被摄体的对照结果:有登记→校正参数γ:1.2被摄体的对照结果:无登记→校正参数γ:1根据上述得到的α和γ,采用下述式(4)来确定αfocus,所述αfocus确定最终的焦点调节。αfocus=α×γ…(4)并且,采用基本式fbase(t),通过下面的式(5)来确定表示时间特性的函数fAF’(t),所述时间特性考虑了到对焦状态为止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的所需时间。fAF’(t)=fbase(αfocust)…(5)如图48A~C所示,系数αfocus越小通过fAF’(t)表示的特性曲线越相对于横轴(t)而扩张,描绘出缓和的曲线。另一方面,系数α越大通过fAF’(t)表示的特性曲线越如后述的图48B所例示那样相对于横轴(t)而缩小,描绘出陡峭的曲线。这样,通过设定系数αfocus的值,焦点调节确定部15e调节到对焦状态为止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的速度、即到达对焦状态为止的所需时间。这样,焦点调节确定部15e根据通过曝光校正/白平衡校正信息获取部105而获取的校正变化信息来将该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确定成:使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位置从焦点调节开始时的初始的焦点位置到达对焦状态的焦点位置为止的所需时间发生变化。在本变形例中,曝光校正等的变化的速度越快系数αfocus越被设定成大的值,时间特性的曲线变得陡峭,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的举动变快。由此,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2的光学特性的变化的图像的举动变得接近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特性,给予鉴赏者的不适感降低。此外,由于被摄体越熟识人越想快速地进行焦点调节,因此,通过设定成使αfocus变大,从而动态图像中的焦点调节变得令人满意。<实施例3>接下来,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和根据一帧内的信息而确定的拍摄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的信息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从暗的状态开始舞台上的幕升起,在照明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白平衡调节,并且进行焦点调节,以这样的场景为对象来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是固定的状态。图19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该图示出了从暗的状态开始舞台上的幕升起、并且照明状态发生变化的场景。在N帧的图像G41中舞台上的幕关闭。在N+1帧的图像G42中,与N帧的图像G41相比,舞台上的幕升起而如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42所示那样示出了被摄体的一部分。在N+2帧的图像G43中,与N+1帧的图像G42相比,舞台上的幕进一步地升起而如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43所示那样示出了整个被摄体。在N+3帧的图像G44中,与N+2帧的图像G43相比,舞台上的幕进一步地升起,如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44所示那样示出了整个被摄体。另外,在该图中,通过白平衡调节和明亮度调节而引起的图像的明亮度的变化未图示。图20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1f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4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4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相比,实施例3中的摄像装置1f的结构追加了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图像处理部1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10f,摄像部12a被改变成摄像部12f,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f,焦点调节部16被改变成焦点调节部16f。与图4的实施例1的图像处理部10相比,图像处理部10f为如下的结构: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被改变成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f,帧内信息获取部14a被改变成帧内信息获取部14f,追加了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1和白平衡调节部102。摄像部12f具备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1f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摄影者对进行焦点调节和白平衡调节的调节对象区域进行设定。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摄影者相对于画面的大致中央附近的被摄体而对摄像装置1f进行指定调节对象区域的输入。摄影者输入部11例如接受摄影者的该输入,并将表示所接受的输入的输入信息存储到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由此,将表示进行焦点调节和白平衡调节的区域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器中。<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111接受摄影者的摄影开始指示,并将接受到的摄影开始指示输出到摄像部12f。当摄像部12f接受到从记录开始按钮111输入的摄影开始指示后,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12f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处理3>白平衡调节部102根据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的调节对象区域的信息来获取用于使白平衡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白平衡状态的白平衡调节量。具体而言,例如,白平衡调节部102提取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中的各帧内的未带颜色的白的区域或者灰的区域,获取该提取的区域变成全白的颜色转换量作为白平衡调节量。另外,也可以这样:白平衡调节部102从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中的各帧内提取镜面反射的区域,将该反射的区域的颜色推定为光源的颜色,获取白平衡调节量。<处理4>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选择获取焦点调节量的处理,并转换成选择的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摄像装置1f具备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和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1。并且,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能够转换上述的两个部件的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并且根据从陀螺传感器221输出的摄像装置的动作信息来确定使用哪个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作为第一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从配置于摄像部12f的摄像元件中的相位差元件获取焦点调节量。作为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1根据从摄像部12f输出的动态图像信号检测出对比度值,并获取焦点调节量。在本实施例中,相位差元件稀疏地配置于摄像元件,与对比度AF的情况相比,相位差AF经不起物理的动作,因此,在摄像装置1f未物理地动作的情况下,使用第一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在摄像装置1f物理地动作的情况下,使用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这里,作为一个示例,假定摄像装置1f未动作的情况,因此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选择第一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在该情况下,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例如使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获取焦点调节量,并不使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1获取焦点调节量。<处理5>在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和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1中,通过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而选择的部分获取焦点调节量。这里,作为一个示例,由于通过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而选择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因此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获取用于使调节对象区域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量。<处理6>帧内信息获取部14f具备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获取表示被摄体的数量的被摄体数信息作为被摄体的信息的一个示例。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例如通过图像处理而从图像内利用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图形背景判定和被摄体区域的提取,从而获取被摄体的数量。另外,摄影者输入部11预先接受摄影者的被摄体的数量的输入,将表示所接受的输入的输入信息输出到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从而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也可以获取被摄体的数量。<处理7>白平衡调节部102执行白平衡调节。具体而言,例如,白平衡调节部102按获取的白平衡调节量来对整体图像的像素的颜色进行颜色转换,从而执行白平衡调节。<处理8>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获取与白平衡调节的动作有关的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白平衡调节动作的连续性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那时,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例如根据过去数帧中的白平衡的变动值(色温的变动值)的变化加速度来判定白平衡动作的连续性。例如,在该变化加速度正负混合(未恒定地动作)的情况下,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判定为无连续性,在变化加速度恒定的情况下,判定为有连续性。<处理9>焦点调节确定部15f根据通过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而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和通过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而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例如,将被摄体的数量和连续性的有无的每组与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关联起来的图表(参照图21)被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情况下,例如焦点调节部16f通过读出与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和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的组对应的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确定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图21是被摄体的数量和有无连续性的每组与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图21的图表T4中,以μm/秒为单位来标明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在该图的图表中,被摄体的数量越多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变得越慢。此外,在相同被摄体的数量的情况下,与没有连续性的情况相比,在有连续性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变快。这是因为,在例如图19那样拍摄的内容发生变化、并同时进行焦点调节和白平衡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判断为白平衡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此外,因为倾向于被摄体的数量越少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容易将意识转向一个被摄体。通过参照图21的图表,例如白平衡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焦点调节确定部15f越加速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并且被摄体的数量越少越加速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由此,能够进行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相符的焦点调节,因此能够使通过焦点调节而引起的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变化更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满意。<处理10>回到图20,焦点调节部16f根据通过焦点调节确定部15f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用光学系统,并调节焦点。图22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1f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601的处理与图6的步骤S101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602)然后,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选择获取焦点调节量的处理。(步骤S603)然后,在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1f和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1中,通过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而选择的部分获取焦点调节量。(步骤S604)然后,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获取表示被摄体的数量的被摄体数信息作为被摄体的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605)然后,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获取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的白平衡调节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606)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f根据通过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而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和通过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而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步骤S607~S608的处理与图6的步骤S106~S107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3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f根据通过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而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和通过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而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那时,例如,白平衡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焦点调节确定部15f越加速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并且被摄体的数量越少越加速焦点调节的驱动速度。由此,能够进行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相符的焦点调节,因此能够使通过焦点调节而引起的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变化更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满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获取了表示白平衡调节动作的连续性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但与上述的实施例2同样地,也可以获取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或者动作量。以下示出具体示例。<变形例1: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图20中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被改变成白平衡调节动作速度获取部,白平衡调节动作速度获取部也可以不获取白平衡调节动作信息而获取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倾向于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越快鉴赏者在白平衡调节过程中越不容易将意识转向另外的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f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白平衡调节速度越快越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2: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量>图20中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3被改变成白平衡调节动作量获取部,白平衡调节动作量获取部也可以不获取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而获取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量。在进行白平衡调节的情况下,与白平衡调节开始初期相比,在白平衡发生了某种程度地变化的状态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容易将意识转向下一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f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量越少越抑制焦点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获取了被摄体数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获取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焦点调节确定部15f如下述那样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变形例3: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一个示例的被摄体的物理位置>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数信息而获取表示被摄体的物理位置的被摄体物理位置信息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一个示例。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例如通过公知技术的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物理位置。另外,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摄影者的被摄体的物理位置的输入,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也可以从摄影者输入部11获取被摄体物理位置信息。倾向于被摄体的物理位置越靠近摄像装置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f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物理位置离摄像装置1f越远越抑制焦点调节。由此,示出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相符的焦点调节的举动,因此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4: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一个示例的被摄体的分散状态信息>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143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数信息而获取表示被摄体的分散状态的被摄体分散状态信息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一个示例。在画面内的被摄体有多个的情况下,倾向于越固定于一个场所、即被摄体的位置越不分散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f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位置越不分散越促进焦点调节。由此,示出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相符的焦点调节的举动,因此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f采用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而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和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但除此以外,也可以进一步采用安装于摄像装置1f中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固有的信息即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来校正焦点调节的举动。图23中示出了该情况下的摄像装置1g的结构,图24中示出了流程图。图23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5的摄像装置1g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20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20中的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1f的结构相比,实施例3的变形例5中的摄像装置1g的结构追加了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焦点调节确定部15f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g。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从摄像光学系统2获取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将获取的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g。<示例1:分辨率信息>作为第一示例,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获取分辨率信息作为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例如,摄像部12f对按ISO12233规定的分辨率图进行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也可以根据通过拍摄而得到的图像来获取分辨率图中所包含的视觉分辨度评价图形的楔网线发生了变化的空间频率作为分辨度。安装于摄像装置中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分辨率越高越能够拍摄微小的变化。为了避免在动态图像中反复发生微小的变化,焦点调节确定部15g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所安装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抑制焦点调节。对具体的焦点调节确定部15g的处理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首先,焦点调节确定部15g采用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而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和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来临时地确定临时的焦点调节速度Vcontrol。并且,焦点调节确定部15g将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确定成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缩小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并且,焦点调节确定部15g采用确定的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来校正临时的焦点调节速度Vcontrol,确定最终的焦点调节速度Vcorrection。具体而言,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g根据以下的式(6)而计算出最终的焦点调节速度Vcorrection。Vcorrection=Vcontrol×γ…式(6)焦点调节确定部15g将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确定成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缩小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减慢焦点调节速度,能够避免在动态图像中反复发生微小的变化。因此,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示例2: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有无或者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驱动幅度>作为第二示例,在摄像光学系统2有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作为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而获取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有无或者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驱动幅度。在有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在手抖校正时例如出现如下的现象。(1)周边变暗的形式的变化当手抖校正光学系统为了进行手抖校正而驱动后,光轴中心和图像中心偏离。通常,在没有手抖校正的情况下,从图像中心起上下左右对称地出现周边变暗,但在光轴中心和图像中心偏离的情况下相对于图像中心而非对称地出现周边变暗。并且,除此以外,周边变暗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当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焦点调节时,容易使由于周边变暗的不自然的变化而导致的不谐调感明显。(2)分辨状态的变化通常,在没有手抖校正的情况下,从图像中心起上下左右对称地像高越高分辨率越劣化,但在光轴中心和图像中心偏离的情况下看起来分辨率相对于图像中心而非对称地劣化。除此以外,劣化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当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焦点调节时,容易使由于分辨感的不自然的变化而导致的不谐调感明显。因此,在安装的摄像光学系统2有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g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手抖校正在驱动过程中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此外,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确定成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驱动幅度越大越抑制焦点调节。作为该具体的校正处理,根据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采用与式(6)同样的式来校正焦点调节的举动。此时,焦点调节确定部15g也可以如下地设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例如,在手抖校正在驱动过程中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g将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设定得较小来抑制焦点调节即可。焦点调节确定部15g例如也可以这样:手抖校正的驱动幅度越大将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设定得越小来抑制焦点调节。图24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5的摄像装置1g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701~S705的处理与图22的步骤S601~S605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706)然后,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从摄像光学系统2获取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步骤S707)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g根据被摄体数信息、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和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708~S709的处理与图22的步骤S607~S608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变形例6>并且,除此以外,在如本实施例这样摄像装置1f具有能够获取多个焦点调节量的部件的情况下,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h也可以作为焦点调节量获取方法获取部来获取表示使用哪个焦点调节量的获取方法的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信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也采用焦点调节量获取方法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图25中示出了该情况下的摄像装置的结构,图26示出了流程图。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以摄像装置或者被摄体物理地动作作为前提。图25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6的摄像装置1h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20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20的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1f的结构相比,实施例3的变形例6中的摄像装置1h的结构删除了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3,焦点调节确定部15f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h,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被改变成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h。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h具有与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同样的功能,并且,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h根据选择的焦点调节获取处理而生成表示使用哪个焦点调节量的获取方法的焦点调节量获取方法信息,并将生成的焦点调节量获取方法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焦点调节的特征根据焦点调节量获取的处理方式而变化。在通过对比度检测而获取了焦点调节量的情况下,焦点调节量的获取比较慢,但能够顺畅地追随。另一方面,在采用相位差元件而获取了焦点调节量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获取焦点调节量,但对微小的焦点调节量变化也容易反应,因此不容易顺畅地追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h还根据从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h获取的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作为具体的校正处理,焦点调节确定部15h例如确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并采用与式(6)同样的式来校正焦点调节的举动。此时,焦点调节确定部15h也可以如下地设定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在通过对比度检测而进行焦点调节量获取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h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设定成大于预先确定的基准的值,并确定焦点调节的速度。由此,即使增大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而使焦点调节的速度变快,也能顺畅地进行焦点调节,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另一方面,在采用相位差元件来进行焦点调节量获取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h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设定成在预先确定的基准以下的值,并确定焦点调节的速度。由此,通过减小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γ来减慢焦点调节的速度,从而减少在动态图像中反复发生微小的变化的情况,因此,摄像装置1h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图26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6的摄像装置1h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801~S805的处理与图22的步骤S601~S605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806)然后,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转换部22h根据选择的焦点调节获取处理来获取焦点调节量获取方法信息。(步骤S807)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h根据被摄体数信息、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和焦点调节量获取方法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808~S809的处理与图22的步骤S607~S608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实施例4>接下来,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以如图27那样在室内进行摇摄的场景为对象进行说明。图27是用于对实施例4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在该图中,从看见熊的布制玩偶的状态开始,通过摇摄而拍摄的被摄体发生变化,示出了按没有颜色的便条、鲜艳的红花的顺序出现的摄影场景的各帧图像。另外,在图27内,关于焦点调节动作和焦点偏离的状态未进行图示。在该图中,示出了N帧的图像G51、N+1帧的图像G52和N+2帧的图像G53。在N帧的图像G51中示出了熊的布制玩偶的图像区域R51。在N+1帧的图像G52中示出了熊的布制玩偶的图像区域R52和没有颜色的图像区域R53。在N+2帧的图像G53中示出了没有颜色的图像区域R54和红花的图像区域R55。图28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1i的结构的概略框图。相对于图4的实施例1中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在实施例4中的摄像装置1i的结构中,图像处理部1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10i,摄像部12a被改变成摄像部12i,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被改变成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i,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i,焦点调节部16被改变成焦点调节部16i。图像处理部10i具备帧内信息获取部14i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这里,帧内信息获取部14i具备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i具备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这里,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具备陀螺传感器1341和加速度传感器1342。接下来,按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1i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摄影者对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进行设定。作为一个示例,在摇摄后,对画面大致右侧的周围的被摄体进行焦点调节,因此摄影者指定画面右侧区域。那时,摄影者输入部11接受摄影者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输入,并使接受的输入所表示的摄影者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信息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摄影者指定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但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通过下述的处理来自动地选择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例如获取陀螺传感器1341的传感器输出作为表示摄像装置1i的动作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例如根据陀螺传感器1341的传感器输出来分析摄像装置1i的动作。在图27的摄影场景中,作为一个示例,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分析为朝向画面右侧而进行摇摄。在进行摇摄的情况下,能够预想为下一被摄体从进行摇摄的方向出现,因此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选择画面右侧作为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111接受摄影者的摄影开始指示,并将接受到的摄影开始指示输出到摄像部12i。当摄像部12i接受到从记录开始按钮111输入的摄影开始指示后,通过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12i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12i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10i。此外,摄影者朝向摄像方向而开始向右侧摇摄。另外,在摄影者输入部11具备触摸屏的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11也可以通过触摸屏的操作来接受摄影者的指示。此外,在摄影者输入部11具备麦克风的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11也可以针对从麦克风输入的声音信号而应用声音识别来接受摄影者的指示。<处理3>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从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通过摄影者输入部11而接受的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信息。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根据从摄像部12i得到的动态图像信号获取对比度值,采用获取的对比度值来获取用于使读出的焦点调节对象区域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量。并且,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将获取的焦点调节量输出到焦点调节部16i。另外,焦点调节量的获取处理不限于此,摄像部12i也可以采用配置于摄像部12i的摄像元件的像面上的相位差元件来获取焦点调节量。此外,摄像装置1i也可以还具备将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的光的大致一半输出到摄像元件、将大致一半输出到专用的相位差元件的透明的反射镜,并从相位差元件检测出的信号中获取焦点调节量。<处理4>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获取被摄体的颜色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被摄体的彩度的被摄体彩度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具体而言,例如,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获取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内的彩度的平均值作为被摄体彩度信息。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也可以通过例如图形背景判定而从帧图像中提取被摄体区域,并获取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附近的被摄体区域内的彩度的平均值。这里,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附近例如包括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并且还包括与该区域分开预先确定的像素数的像素。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将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从任意的区域获取被摄体的颜色信息,但也可以获取拍摄的整个画面的颜色信息。<处理5>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获取表示摄像装置1i的动作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摄像装置1i的动作量)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并将获取的动作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i。陀螺传感器1341是检测旋转方向的角速度的传感器,其能够检测朝向被摄体而以水平方向的轴(x轴)为中心的俯仰(pitch)方向(也称为倾斜方向)的旋转、朝向被摄体而以水平方向的轴(y轴)为中心的偏转(yaw)方向(也称为摇摄方向)的旋转、以z轴为中心的滚动(roll)方向的角速度。能够相对于一个陀螺传感器而获取一个方向,在想检测出所有三个轴的旋转角速度的情况下,准备三个陀螺传感器即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例如通过对陀螺传感器1341检测出的pitch、yaw、roll的旋转方向的角速度分别进行积分,从而分别计算出pitch、yaw、roll的旋转方向的移动量作为动作量之一。加速度传感器1342例如是三轴的加速度传感器,其检测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加速度。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例如通过对加速度传感器1342检测出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加速度分别进行双重积分,从而分别计算出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移动量作为动作量之一。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将表示计算出的动作量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而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另外,不限于使用陀螺传感器及加速度传感器,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例如也可以根据拍摄的动态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来求出动作信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将动作量作为从摇摄开始时刻起的动作量来进行处理,但也可以是从当前时刻开始追溯任意帧之间的移动量。<处理6>焦点调节确定部15i根据通过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彩度信息和通过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而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具体而言,例如,这里,将表示以被摄体的彩度作为目的变量、以摄像装置的动作量作为独立变量的二次函数的信息预先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例如从储存器读出二次函数,并采用读出的二次函数来确定使焦点调节动作还是禁止焦点调节。图29是示出禁止焦点调节的焦点调节禁止区域的图。在该图中,纵轴(y轴)是被摄体的彩度,横轴(x轴)是摄像装置的动作量。焦点调节禁止区域R291是由读出的二次函数表示的曲线W291和x轴围成的区域。在图29的示例中,例如,在以获取的被摄体的彩度作为y坐标、以获取的摄像装置1i的动作量作为x坐标的情况下,若该xy坐标包括在焦点调节禁止区域R291中,则焦点调节确定部15i禁止焦点调节。另外,焦点调节确定部15i确定了采用二次函数来确定“禁止焦点调节”或者“执行焦点调节”的条件(区域),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多项式或函数式来确定。<处理7>焦点调节部16i根据通过焦点调节确定部15i而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动作还是禁止)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用光学系统并调节焦点。<处理8>摄像装置1i重复处理3~7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11从摄影者接受摄影的结束指示的输入为止。例如,如图27那样,在通过摇摄而时刻拍摄的被摄体的内容改变的场景的情况下,是这样的状态:越接近摇摄开始状态越不判断为尚在摇摄状态而判断为是静止状态,因此倾向于容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改变想对焦的被摄体(或者想使焦点调节动作)。此外,由于是这样的状态:从摇摄开始时起的摄像装置1i的动作量大于一定以上、并且越大越判断为充分地摇摄、并且想对焦的被摄体变化,因此,倾向于容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改变想对焦的被摄体(或者想使焦点调节动作)。此外,由于是这样的状态:被摄体的彩度越高越判断为是值得关注的被摄体,因此,倾向于容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改变想对焦的被摄体(想使焦点调节动作)。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例如如下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N帧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对在摇摄开始状态下拍摄的“熊的布制玩偶”进行焦点调节。在N+1帧中,进行某种程度地摇摄,但在如图27的区域R53所示的无颜色的便条那样彩度低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对其彩度低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被摄体不进行焦点调节。在N+2帧中,在比前一帧进一步摇摄、并且如图27的区域R55所示的红花那样彩度高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对其彩度高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被摄体进行焦点调节。图30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901)首先,在记录开始按钮111被按下的情况下,摄像部12i开始拍摄。(步骤S902)然后,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获取焦点调节量。(步骤S903)然后,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获取被摄体彩度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的被摄体的颜色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904)然后,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获取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905)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i采用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和被摄体彩度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906)然后,焦点调节部16根据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来进行焦点调节。(步骤S907)然后,摄像部12i判定拍摄是否结束。在拍摄未结束的情况下(否),回到步骤S902。在拍摄结束的情况下(是),摄像装置1i结束该处理。由此,结束本流程的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获取了动作量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但也可以取代动作量而获取动作速度、动作的连续性的信息或者手抖的信息。并且,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也可以采用获取的动作速度、动作的连续性的信息或者手抖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下面,对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变形例1:在获取摄像装置1i的动作速度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情况>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获取摄像装置1i的动作速度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那时,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与上述的动作量同样地采用专用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1341或者加速度传感器1342)或者图像处理来获取摄像装置1i的动作的速度。在摄像装置1i低速地动作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使判断为想对焦的被摄体变化,在摄像装置1i高速地动作的情况下,倾向于不容易使判断为想对焦的被摄体变化。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装置1i的动作速度越快焦点调节越容易被禁止。此外,在判断为最好进行一次焦点调节的情况下,与摄像装置1i的动作慢的情况相比,摄像装置1i的动作速度越快,以快速的动作进行焦点调节越成为自然的画面的焦点调节。因此,在根据摄像装置1i的动作速度而判断使焦点调节“动作”还是“禁止”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也可以例如通过下述的处理来确定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作为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的确定处理的一个示例,根据通过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而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来获取摄像装置1i的动作速度。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采用预先存储在摄像装置1i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阈值而将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分类成“高速”、“中速”和“低速”这三种。另外,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直接利用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例如,从陀螺传感器1341得到的输出[度/秒])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例如,将表示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的信息和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被存储在摄像装置1i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参照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上述图表而读出与获取的摄像装置1i的动作速度对应的时间特性,从而确定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接下来,采用图31对将表示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的信息和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进行说明。图31是将表示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的信息和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的概念图。在该图中,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被分成高速、中速和低速这三种,分别与从初始状态到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具体而言,在高速的情况下,与曲线W311所示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相关联,在中速的情况下,与曲线W312所示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相关联,在低速的情况下,与曲线W313所示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相关联。根据图31可知,摄像装置1i的动作快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的动作的焦点调节。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参照图31的概念图所示的图表,从而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装置1i的动作越快越以快速的动作进行焦点调节。<变形例2>在变形例1中,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越快焦点调节越容易被禁止,但也可以例如根据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信息和被摄体的颜色信息来确定何时开始焦点调节(焦点调节的开始的时机)。作为人的感觉,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例如,摇摄的速度)越慢越容易一边摇摄一边将出现的被摄体认作下一被摄体。因此,识别被摄体的时间变快,随之而提早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即可。另一方面,在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例如,摇摄速度)快的情况下,不容易一边摇摄一边将出现的被摄体认作下一被摄体。因此,识别被摄体的时间变慢,随之而延缓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即可。此外,当被摄体的彩度高时,容易一边摇摄一边将出现的被摄体认作下一被摄体,因此最好提早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另一方面,当被摄体的彩度低时,不容易一边摇摄一边将出现的被摄体认作下一被摄体,因此最好延缓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考虑这种情况,采用图49那样的图表来确定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即可。图49是被摄体彩度和摇摄速度的每组与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6中,倾向于摇摄速度越快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变得越晚。此外,倾向于被摄体彩度越高焦点调节的开始时机变得越早。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参照图49所示的图表,从而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摇摄速度越慢、或者被摄体彩度越高越以早的时机开始焦点调节。<变形例3:获取与摄像装置1i的动作的连续性有关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情况>此外,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获取与摄像装置1i的动作的连续性有关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那时,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与上述的动作量同样地采用专用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1341或者加速度传感器1342)或者图像处理而通过例如下述的处理来获取与摄像装置1i的动作的连续性有关的信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例如也可以根据任意数量的过去帧中的摄像装置1i的加速度的偏差来判定连续性。具体而言,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例如在上述任意数量的过去帧之间正负的哪个加速度都检测出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连续性。另一方面,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例如在上述任意数量的过去帧之间仅检测出正负中的任一方的加速度的情况下判定为有连续性。在摄像装置1i的动作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使判断为想对焦的被摄体变化,但在摄像装置1i的动作没有连续性的情况下,不容易使判断为想对焦的被摄体变化。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判断为摄像装置1i的动作没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4:获取手抖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情况>此外,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获取手抖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那时,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与上述的动作量同样地采用专用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1341或者加速度传感器1342)或者图像处理来获取手抖的信息。具体而言,例如,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将通过陀螺传感器1341而检测出的角速度的高频成分、或者通过加速度传感器1342而检测出的加速度的高频成分作为手抖的信息。例如,在判断为手抖量大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即手抖而导致的画面内的变化剧烈的情况下,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不大发生增加的焦点变化(散焦或对焦状态的变化)的情况下成为更自然的画面。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越是在强烈发生手抖的情况下越抑制焦点调节。具体而言,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检测出的角速度的高频成分或者加速度的高频成分越大越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5:获取摄像装置的动作(摄影技巧)有无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的动作信息的情况>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获取摄像装置的动作有无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那时,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也可以与上述的动作量同样地采用专用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1341或者加速度传感器1342)或者图像处理来获取摄像装置的动作(摄影技巧)有无的信息。例如,在有摇摄这样的摄像装置的动作(摄影技巧)的情况下,作为焦点调节对象的被摄体在摇摄的同时新出现。但是,在没有摇摄的情况下,即使为焦点调节前的不处于对焦状态的状态,摄影者(鉴赏者)也预先识别到视角内预先存在被摄体、并且“在那里存在下一被摄体”。由此,在对焦点调节的要求改变、并且摄影者(鉴赏者)未预先识别被摄体的情况下,最好慢慢地进行焦点调节。这从以下所示的主观评价的结果可知。图55A~B是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纵轴是焦点位置,横轴是时间。图55A是相对快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图55B是相对慢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时间特性。多名被实验者组对在有摇摄的情况下的拍摄和没有摇摄的情况下的拍摄中分别应用图55A~B所示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动态图像进行视听,图56中示出了对影像的满意度按11个等级(不满意:0分、哪个都不是:5分、满意:10分)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作为具体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的确定方法,摄像装置预先将图55A~B所示的快速的焦点调节和慢的焦点调节的各自的举动保存在摄像装置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i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摄像装置有动作的情况下执行快的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摄像装置没有动作的情况下执行慢的焦点调节的举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获取了被摄体的颜色信息(作为一个示例是被摄体的彩度信息)作为一帧内信息,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被摄体的颜色信息而获取下面所示的其它颜色信息。那时,例如,摄像装置1i也可以如专利文献4所述的技术那样通过公知的主要被摄体检测处理而任意地提取主要的被摄体作为任意被摄体。<变形例6: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彩度差有关的信息>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也可以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彩度差有关的信息。作为一个示例,帧内的任意被摄体是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被摄体。当在彩度低的被摄体中仅有一个彩度高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容易转向于彩度高的被摄体,但在背景和被摄体均彩度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意识不容易转向于特定的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例如也可以在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彩度差小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7: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色相信息>此外,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也可以获取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色相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帧内的任意被摄体是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被摄体。作为人眼的灵敏度,对于绿色的物体(中波长的物体)的灵敏度高,接着按红色(长波长的物体)、蓝色(短波长的物体)的顺序变低。倾向于在对于眼睛容易察觉的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例如也可以这样: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颜色越蓝(越是短波长侧)越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8: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色相差有关的信息>此外,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也可以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色相差有关的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帧内的任意被摄体是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被摄体。当在相似的色相的被摄体中仅有一个色相不同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色相不同的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例如也可以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色相差有关的信息,并在色相差小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变形例9: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明度信息>此外,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也可以获取表示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明度的被摄体明度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帧内的任意被摄体是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被摄体。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于明亮的(但不饱和的)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例如也可以获取被摄体明度信息,并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明度越不过低过高越容易使焦点调节动作。<变形例10: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明度差有关的信息>此外,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也可以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明度差有关的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帧内的任意被摄体是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被摄体。当在相似的明度的被摄体中仅有一个明度不同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于明度特别不同的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i例如也可以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明度差有关的信息,并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明度差小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i根据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和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颜色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并且,除此以外,也可以获取与摄像装置1i的动态图像记录图像有关的信息、将在摄像部12i内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而成的像作为动态图像信号而输出的摄像元件的固有的信息、与检测对比度信号的对象的设定有关的信息、焦点调节的方向信息、摄影者有无指示焦点调节对象的信息来确定(校正)焦点调节的举动(下面,示出具体示例)。另外,上述的对比度信号是表示在如本实施例这样根据对比度值而获取焦点调节量的情况下获得的对比度的信号。<变形例11:获取与动态图像记录图像有关的信息>图32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1j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2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2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1i的结构相比,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1j的结构追加了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25,焦点调节确定部15i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j。具体而言,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也可以对图29所示的禁止区域的范围进行校正。具体而言,用函数(例如二次函数)表示在禁止区域之上凸出的外缘,在禁止区域是夹在该函数与y=0的直线之间的区域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例如也可以通过对该二次函数进行校正而对禁止区域的范围进行校正。<变形例11-1:获取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25例如获取表示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的动态图像记录尺寸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的一个示例。由于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大的情况下鉴赏者对动态图像画面内的变化容易变得敏感(特别是在超过500万像素的情况下显著),因此,与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小的情况相比,倾向于不喜欢由于不必要的焦点调节而导致的变动。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变得越大越抑制焦点调节动作。图33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1j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1001~S1004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1~S904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1005)然后,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25获取动态图像记录尺寸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1006)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j根据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颜色信息和动态图像记录尺寸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1007~S1008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6~S907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例如将焦点调节的举动校正成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变得越大越抑制焦点调节动作。由此,摄像装置1j能够在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大的情况下禁止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1j能够提供令倾向于在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大的情况下不喜欢由于不必要的焦点调节而导致的变动的鉴赏者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11-2:获取记录编解码方式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此外,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例如也可以获取记录编解码方式的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压缩噪声的形式根据动态图像的记录编解码方式是什么而变化,动态图像画面内的变化量发生变化(例如,在进行H.264这样的压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块状噪声)。在动态图像画面内的变化量大的情况下,倾向于鉴赏者容易不喜欢进一步地通过焦点调节而使动态图像画面内发生变动,因此最好抑制焦点调节动作。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例如也可以根据动态图像的记录编解码方式是什么而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焦点调节按如下这样的顺序变得易于动作。作为一个示例,焦点调节的动作的容易度为RAW、Mpeg2、H.264的顺序。<变形例11-3:获取记录帧速率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此外,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例如也可以获取记录帧速率的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动态图像的外观的顺畅度根据动态图像的记录帧速率是什么而变化。在越不顺畅越抑制不必要的焦点调节的动作的情况下,对鉴赏者而言,看起来自然。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动态图像记录帧速率越低越抑制焦点调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图29所示的二次函数来确定禁止还是执行焦点调节。在本变形例11-3中,通过如图34所示那样将禁止区域R341扩大成禁止区域R342,从而在禁止区域R341时焦点调节未被禁止,但在禁止区域R342时有时能够禁止焦点调节。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j也可以除了通过上述获取的信息以外还通过对用于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的二次函数进行校正,从而对焦点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图34是禁止区域的变更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纵轴是被摄体的彩度,横轴是摄像装置的动作量。在该图中,面对时的左侧的禁止区域R341是校正前,面对时的右侧的禁止区域R342是校正后。通过校正而使禁止区域R341扩大成禁止区域R342。在该示例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j对预先确定的二次函数进行校正而将禁止区域R341扩大成禁止区域R342。并且,焦点调节确定部15j判定以获取的被摄体的彩度作为y坐标的值、以摄像装置1j的动作量作为x坐标的值而得到的xy坐标是否进入到禁止区域R342内。并且,在xy坐标进入到禁止区域R342中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j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禁止焦点调节。另一方面,在xy坐标未进入到禁止区域R342中的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j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不禁止焦点调节。<变形例12:摄像元件的固有的信息>接下来,对变形例12进行说明。图35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1k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2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2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1i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1k的结构中,摄像部12i被改变成摄像部12k,焦点调节确定部15i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k。摄像部12k具备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123。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123获取摄像元件的固有的信息即摄像元件固有信息,并将获取的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k。<变形例12-1:摄像元件的大小信息>例如,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123获取表示摄像元件的大小的摄像元件大小信息作为摄像元件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若要以相同的视角进行拍摄,则被拍摄的像的景深根据摄像元件的大小而变化。景深越浅对一个被摄体的关注度变得越高,但不优选关注的被摄体是散焦着的状态。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k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元件变得越大焦点调节变得越易于动作。若要以相同的视角进行拍摄,则拍摄元件变得越大焦距变得越长、景深变得越浅,但通过促进焦点调节,能够使被摄体从散焦着的状态快速地改变成对焦的状态。图36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1101~S1104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1~S904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1105)然后,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123获取摄像元件大小信息作为摄像元件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1106)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k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和摄像元件大小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1107~S1108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6~S907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变形例12-2:摄像元件的滤色器排列>例如,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123获取摄像元件的滤色器排列作为摄像元件的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在摄像元件的滤色器为拜耳排列并且进行拜耳插值的情况下,在动态图像内容易产生锯齿。在滤色器是线性排列并且没有插值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锯齿。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k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摄像元件的滤色器是拜耳排列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动作。作为具体的校正处理,与“获取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的情况”同样地,焦点调节确定部15k例如也可以将二次函数校正成这样:在摄像元件的滤色器排列是拜耳的情况下焦点调节容易被禁止。<变形例13:与检测对比度信号的对象的设定有关的信息>接下来,对变形例13进行说明。图37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3的摄像装置1m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2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2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1i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3中的摄像装置1m的结构中,图像处理部10i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10m,焦点调节确定部15i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m。与图28的图像处理部10i的结构相比,变形例13中的图像处理部10m的结构追加了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104。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104获取与焦点调节对象的设定有关的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具体而言,例如,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104获取与检测对比度信号的对象的设定有关的对比度信号设定信息作为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在如本实施例这样根据对比度值来获取焦点调节量的情况下,检测出的对比度值是否容易变化根据检测对比度信号的对象的设定(例如大小等)而发生变化。例如,检测对比度信号的对象越小检测出的对比度值越容易变化,越容易发生过度的焦点调节动作。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m例如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检测对比度信号的对象越小越抑制焦点调节动作。作为具体的校正处理,与“获取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的情况”同样地,焦点调节确定部15m例如将二次函数校正成检测对比度信号的对象越小焦点调节越容易被禁止。图38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3的摄像装置1m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1201~S1204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1~S904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1205)然后,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104获取对比度信号设定信息作为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1206)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k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和对比度信号设定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1207~S1208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6~S907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变形例14:获取焦点调节的方向信息>图50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4的摄像装置1p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2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2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1i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3中的摄像装置1p的结构中,图像处理部10i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10p,焦点调节确定部15i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p。与图28的图像处理部10i的结构相比,变形例14中的图像处理部10p的结构追加了焦点调节方向信息获取部106。作为人的感觉,倾向于越是处于近前的物体越容易关注。因此,在焦点调节从里向近前移动的情况下,由于人想快速地观看近前的物体,因此,最好快速地进行焦点调节。另一方面,在焦点调节从近前向里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实在不认为人想使视线离开近前的物体,因此,最好慢些进行焦点调节。通过根据这个倾向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能够进行没有不谐调感的焦点调节。具体而言,与变形例11~13同样地,以校正的方式进行在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即可。<变形例15:获取摄影者有无指示焦点调节对象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摄影者指示焦点调节对象。在该情况下,与摄像装置自动地确定焦点调节对象的情况相比,摄影者对于焦点调节对象的关注度高。因此,在摄影者指示了焦点调节对象的情况下,促进焦点调节即可。<实施例5>接下来,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根据一帧内的信息确定的拍摄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的信息、对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作为与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有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图39那样在室内从望远侧到广角侧地进行拉远的场景来进行说明。图39是用于对实施例5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在该图中,首先,从看见比较明亮的颜色的狗的画的状态起把镜头推远,示出了按暗颜色的花、明亮颜色的人的顺序出现的摄影场景的各帧图像。在该图中,在N帧的图像G61中示出了通过望远进行拍摄而拍摄得较大的明亮颜色的狗的画的图像区域R61。N+1帧的图像G62是在比N帧向广角侧将镜头推远后拍摄的图像,示出了明亮颜色的狗的画的图像区域R62和暗颜色的花的图像区域R63。N+2帧的图像G63是在比N+1帧更向广角侧将镜头推远后拍摄的图像,示出了明亮颜色的狗的画的图像区域R64、暗颜色的花的图像区域R65和明亮颜色的人的图像区域R66。图40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1n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4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4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相比,实施例5中的摄像装置1n的结构追加了变焦控制部26,图像处理部1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10n,摄影者输入部11被改变成摄影者输入部11n,摄像部12a被改变成摄像部12i,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被改变成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n,焦点调节确定部15a被改变成焦点调节确定部15n,焦点调节部16被改变成焦点调节部16n。图像处理部10n具备帧内信息获取部14n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帧内信息获取部14n具备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45。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n具备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35。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1n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摄影者对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进行设定。这里,由于在将镜头推远后对画面大致右下的被摄体进行焦点调节,因此指定画面大致右下区域。那时,摄影者输入部11接收摄影者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输入,使接收的输入所表示的摄影者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信息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111接受摄影者的摄影开始指示,将接受的摄影开始指示输出到摄像部12i。当摄像部12i接收到从记录开始按钮111输入的摄影开始指示后,通过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12i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另外,在摄影者输入部11具备触摸屏的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11也可以通过触摸屏的操作来接受摄影者的指示。此外,在摄影者输入部11具备麦克风的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11也可以采用声音识别来接受摄影者的指示。此外,摄影者操作变焦动作指示部113开始变焦。变焦动作指示部113将表示接受的操作的操作信息输出到变焦控制部26。变焦控制部26根据从变焦动作指示部113输入的操作信息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执行镜头拉近或者镜头拉远。这里,变焦控制部26保持焦距调节信息(例如,表示变焦的动作速度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处理3>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根据通过摄影者输入部11而接受的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的信息来获取用于使焦点调节对象区域成为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量,将获取的焦点调节量输出到焦点调节部16f。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3根据从摄像部12i得到的动态图像信号获取对比度值,得到焦点调节量。<处理4>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45获取被摄体明亮度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将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n。那时,作为一个示例,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45获取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内的亮度像素值的平均值作为被摄体明亮度信息。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45从帧图像中进行被摄体区域的提取,也可以获取在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附近的被摄体区域内的亮度像素值的平均值作为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这里,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附近例如包括进行焦点调节的区域,还包括与该区域分开预先确定的像素数的像素。<处理5>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35从变焦控制部26获取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的焦距调节信息(例如,表示变焦的动作速度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将获取的焦距调节信息输出到焦点调节确定部15n。另外,这里,作为一个示例,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35将变焦的速度与在摄像装置1n中登记的预先确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分类成“快”、“中等程度”、“慢”这三种,将分类的结果以后用作焦距调节信息,但也可以直接利用获取的变焦速度。<处理6>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根据通过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45而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和通过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35而获取的焦距调节信息(例如,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并通过下述的处理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摄像装置1n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成为基准的焦点调节的动作方式的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式fbase(t)。例如,通过下面的式(7)的多项式来表示该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式fbase(t)。fbase(t)=C1t4+C2t3+C3t2+C4t+C5…式(7)这里,t是帧数,C1、C2、C3、C4、C5是预先确定的常数。另外,式(7)的多项式是四次多项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次数的多项式。此外,此时,如fbase(t)这样预先准备的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优选如图41所示那样满足下面的四个条件。这是用于满足图51所示的对人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特性(≒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在从焦点调节开始时的焦点位置到到达对焦状态的焦点位置的一成到八成的区间开始焦点调节的减速直至该对焦状态。第二个条件是:与用于开始焦点调节的举动的加速度相比,用于使焦点调节的举动停止的减速度更缓慢。第三个条件是:在从焦点调节开始时的焦点位置到到达对焦状态的焦点位置为止的大致一成之间进行用于开始焦点调节的举动的加速运动。第四个条件是:最终进行的焦点调节需要0.7秒以上。关于第四个条件,来自于对多人实施了用于得到图51中记载的人眼的物理的焦点调节特性的测定后大半的被实验者的焦点调节需要0.7秒以上。实际上,采用应用图53所示的直至对焦状态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A、B来进行焦点调节而得到的影像,并在某被实验者组中进行与“对影像的满意度”有关的11个等级评价(10分:满意、5分:哪个都行、0分:反感)的主观评价实验后,得到图54那样的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该满意度根据摄影状况而某种程度地发生变化,但从焦点调节开始时的焦点位置到到达对焦状态的焦点位置为止所需时间至少超过0.7秒的动态图像强烈倾向于不被反感。图41是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纵轴是焦点位置,横轴是时间,示出了表示从开始焦点调节到对焦状态的时间特性的曲线W411。若设初始位置为0%、对焦位置为100%,则示出了从初始位置到10%的位置是焦点位置加速地变化的加速区间。示出了从10%的位置到80%的位置是焦点位置等速地变化的等速区间。从80%的位置到对焦位置是焦点位置减速地变化的减速区间。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采用登山AF方式来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摇摆动作。这里,如图51这样在人的物理的/主观的焦点调节中从初始状态的焦点位置到到达对焦状态的焦点位置的过程的一成到开始焦点调节的举动的减速的区间进行单调的动作,优选摄像装置也这样进行焦点调节。因此,优选摆动(焦点调节的方向的判定和用于判定焦点调节完毕的动作)在该区间外进行。此外,也可以考虑通过将上述时间特性确定成在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位置从焦点调节开始时的焦点位置(初始位置)到到达对焦状态的焦点位置(对焦位置)为止的过程的一成到开始焦点调节的减速的区间进行单调的加减速运动,从而降低焦点调节的精度。但是,有时与提高焦点调节的严格的精度相比,看不出焦点调节的方向变化,这对摄影者而言没有不谐调感。作为下一处理,焦点调节确定部15n根据通过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45而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和通过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35而获取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并参照例如图42的图表T5来确定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这里,α越小焦点调节的速度变得越慢,结果是越抑制焦点调节。这里,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例如变焦动作速度和亮度像素平均值的每组与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关联起来的图表T5。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从存储器的图表T5读出与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和获取的焦距调节信息的组对应的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从而确定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图42是变焦动作速度和亮度像素平均值的每组与焦点调节抑制系数α关联起来的图表T5的一个示例(图表内的数值相当于α)。在该图的示例中,由于鉴赏者不怎么想关注看起来亮度高、晕光那样的过于刺眼的被摄体的细节,因此,与亮度为200以上239以下的情况相比,在亮度为240以上的情况下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小。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参照该图的图表T5,从而与亮度为200以上239以下的情况相比,在亮度为240以上的情况下,缩小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此外,在亮度为239以下时,亮度越大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越大。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参照该图的图表T5,从而在亮度为239以下时,亮度越高越增大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作为下一处理,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根据下面的式(8)来确定直至最终的对焦状态为止的焦点调节的时间特性fAF(t)。fAF(t)=fbase(αt)…式(8)这里,t是帧数,fbase(αt)是到对焦位置以下。<处理7>焦点调节部16f根据通过焦点调节确定部15n而确定的焦点调节的举动(例如,fAF(t))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用光学系统,并调节焦点。<处理8>重复处理3~7直至摄影者输入部11n接受到摄影者指示结束拍摄为止。在如图39那样将镜头推远的同时想得到对焦状态的被摄体变化的情况下,在出现明亮的被摄体时,倾向于容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对焦状态。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越明亮越增大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而缩短成为对焦状态所花费的时间。由此,由于被摄体越明亮成为对焦状态为止的时间越短,因此摄像装置1n能够快速地满足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想成为对焦状态这样的要求,对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能够提供更好的动态图像。当焦距调节速度(变焦速度)快时,对焦的被摄体连续不断地变化,因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倾向于意识不容易转向于下一被摄体。相反,当变焦速度慢时,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倾向于意识容易转向于下一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变焦速度越慢越增大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而缩短成为对焦状态所花费的时间。由此,由于变焦速度越慢成为对焦状态为止的时间越短,因此摄像装置1n能够快速地满足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想成为对焦状态这样的要求,对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能够提供更好的动态图像。图43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1n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1301~S1302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1~S902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1303)然后,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45获取被摄体明亮度信息作为一帧内的信息。(步骤S1304)然后,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35从变焦控制部26获取变焦动作速度信息,所述变焦动作速度信息是作为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的焦距调节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1305)然后,焦点调节确定部15n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和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步骤S1306~S1307的处理与图30的步骤S906~S907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5中,焦点调节确定部15n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焦距调节信息和作为一帧内的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具体而言,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越明亮越增大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而缩短成为对焦状态所花费的时间。由此,由于被摄体越明亮成为对焦状态为止的时间越短,因此摄像装置1n能够快速地满足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想成为对焦状态这样的要求,对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能够提供更好的动态图像。此外,例如,焦点调节确定部15n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变焦速度越慢越增大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而缩短成为对焦状态所花费的时间。由此,由于变焦速度越慢成为对焦状态为止的时间越短,因此摄像装置1n能够快速地满足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想成为对焦状态这样的要求,对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能够提供更好的动态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35获取了焦距调节速度(变焦速度)作为焦距调节信息,但也可以获取焦距调节的调节方向信息。在该情况下,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也可以采用焦距调节的调节方向信息和被摄体明亮度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例如,与将镜头推远的情况相比,在将镜头拉近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倾向于容易将意识转向于下一被摄体。因此,焦点调节确定部15n例如也可以将焦点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将镜头推远的情况下抑制焦点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依照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特性而进行摄像装置的焦点调节,从而实现满意的动态图像中的焦点调节举动,但关于例如摄像装置的另外的功能、具体而言是明亮度调节功能及白平衡校正功能,也能够通过以依照人的主观的特性的方式进行调节、校正,从而达成满意的动态图像中的明亮度调节功能、白平衡调节功能。下面,对用于实现依照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的明亮度调节功能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摄像装置3具备摄像部32、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信息获取部33和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摄像光学系统2将来自被摄体的光引导到摄像部32,并通过摄像部32的摄像元件而使被摄体的像成像。作为一个示例,摄像光学系统2能够从摄像装置3上卸下。另外,摄像光学系统2也可以固定于摄像装置3。摄像部32对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而成的被摄体的像进行拍摄,生成动态图像信号,并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信息获取部33。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信息获取部33根据上述动态图像信号获取至少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这里,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是例如与在两帧以上的帧间产生的变化有关的帧间变化信息、和与根据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帧内的信息即帧内信息而确定的拍摄的状况(例如摄像装置的状态、动作等)/观看的被摄体的状况(例如被摄体的动作、颜色等)有关的信息。作为人的感觉,对该明亮度调节对象被摄体的关注度根据拍摄的状况/观看的被摄体的状况而改变。因此,可以说这些信息是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有关的信息之一。图103是示出该情况下的摄像装置3的结构的概略框图。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信息获取部33具备: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其获取上述的帧间变化信息;和帧内信息获取部34a,其获取与上述的帧内信息有关的信息。此外,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不限于上述的信息,也可以是通常知道的人眼球的物理的明亮度调节特性(被称为人眼的锥体、杆体的明适应、暗适应的明亮度调节的动作)及对人眼球的物理的明亮度调节特性进行近似而得的信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将信息存储在摄像装置3的未图示的存储器内,在需要时以参照存储器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3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采用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由此,能够进行依照鉴赏者的注意的易于转向性及人眼球的物理的明亮度调节的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像装置3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因此能够提高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对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满意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根据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来如下地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1)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用于使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中的加速度和速度,从而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2)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用于使所述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中的开始减速的时机,从而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3)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用于使拍摄的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中的开始明亮度调节的时机,从而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4)通过根据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联的信息来确定可否驱动明亮度调节,从而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另外,在后面的实施例中,采用“抑制明亮度调节”、“促进明亮度调节”这样的用词,对此定义如下:抑制明亮度调节:禁止、或者易于禁止、或者减慢明亮度调节(减慢明亮度调节的速度/加速度)。促进明亮度调节:执行、或者易于执行明亮度调节、或者与抑制明亮度调节的情况相比较而加速明亮度调节(加速明亮度调节的速度/加速度)。接下来,采用图59来对各实施例的摄影条件和假定的场景进行说明。图59是对各实施例的摄影条件和假定的场景进行说明的图。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假定了摄影者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在实施例1~3中,假定了摄像装置无变动的情况(仅被摄体变动)。相对于此,在实施例4~5中,假定了被摄体无变动的情况(仅摄像装置变动)。接下来,是各实施例假定的场景,在实施例1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被摄体移动而被摄体的明亮度变化。在实施例2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预先在画面内有多个被摄体,通过被摄体的明亮度变化而使关注的被摄体(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在实施例3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被摄体移动而从画面内消失,隐蔽的其它被摄体出现。在实施例4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由于摄像装置移动而使视角内所拍摄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在实施例5中,假定了这样的场景:由于变焦镜头动作而使视角内所拍摄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实施例1>接下来,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假定了作为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相关的信息而获取与在两帧以上的帧间发生的变化有关的帧间变化信息和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帧内的信息即帧内信息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0所示那样在摄像装置本身没有动作和变化的状态下以被摄体从画面内的背光向对光移动并进行明亮度调节这样的场景作为对象来进行说明。图60是用于对实施例1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在该图中,是被摄体从画面内的背光向对光移动的场景。在N+1帧的图像G11(N为正整数)中,示出了关注的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11进入到背光的图像区域内的情况。在N+2帧的图像G12中,示出了关注的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12存在于背光的图像区域与对光的图像区域的交界处的情况。在N+3帧的图像G13中,示出了关注的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13进入到对光的图像区域内的情况。图61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3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摄像装置3a具备摄像光学系统2、摄影者输入部31、摄影部32a、图像处理部30、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明亮度调节部36和记录部37。摄像光学系统2将来自被摄体的光引导至摄像部32a,利用摄像部32a具备的摄像元件而使被摄体的像成像。该摄像元件产生被摄体的动态图像信号。摄像光学系统2作为一个示例而能够从摄像装置3a上卸下。另外,摄像光学系统2也可以固定于摄像装置3a。摄像光学系统2的结构在后面的实施例中也相同。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摄影者的输入。这里,摄影者输入部31具备记录开始按钮311,所述记录开始按钮311接受摄影者的摄影开始指示。摄像部32a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这里,摄像部32a具备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图像处理部30根据摄像部32a提供的动态图像信号生成图像数据,使记录部37记录生成的图像数据。这里,图像处理部30具备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和帧内信息获取部34a。此外,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具备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帧内信息获取部34a具备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3a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摄像装置3a对进行明亮度调节的对象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其一个示例,摄像装置3a进行脸检测而提取作为脸的图像区域的“检测脸”,将提取出的“检测脸”设定为进行明亮度调节的区域。例如,摄像装置3a保持脸的特征数据库,所述脸的特征数据库中存储有脸上的特征性部分(例如,眼睛、嘴)的图像。并且,图像处理部30提取例如通过拍摄而得到的图像中的图像区域,将提取出的图像区域和存储在脸的特征数据库中的图像进行对照,从而检测出被摄体的脸的图像区域。由此,明亮度调节部36能够将例如检测出的被摄体的脸的图像区域作为“检测脸”而对该“检测脸”进行明亮度调节。<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311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动态图像记录的开始指示,将表示所接受的开始指示的开始指示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a。另外,在摄影者输入部31具备触摸屏的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31也可以通过触摸屏的操作来接受摄影者的指示。此外,在摄影者输入部31具备麦克风的情况下,摄像装置3a也可以针对从麦克风输入的声音信号而应用声音识别来接受摄影者的指示。摄像部32a从摄影者输入部31接收开始指示信息后,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32a能够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32a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30。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摄像部32a的摄像元件的像素数至少超过高清视频图像的像素数,后面的实施例中的摄像元件的像素数也是同样。<处理3>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根据设定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信息来获取用于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量,将获取的明亮度调节量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部36。具体而言,例如,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按照如下的方式来获取明亮度调节量: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即“检测脸”的区域的像素值收敛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使“检测脸”不会过暗、也不会全白。<处理4>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获取表示被摄体的大小的被摄体大小信息作为帧内信息,并将其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对其具体的处理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在摄像装置3a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作为例如用于对被摄体的大小进行分类的阈值而预先存储有:第一阈值,其将“特大(从画面内超出的程度)”和“大”分开;第二阈值,其将“大”和“中”分开;和第三阈值,其将“中”和“小”分开。这里,“特大”、“大”、“中”、“小”分别是被摄体的大小的分类。在该情况下,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获取例如“检测脸”的大小作为被摄体的大小,通过将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和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及第三阈值进行比较,将被摄体的大小判定为“特大”、“大”、“中”、“小”中的任一种。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也可以例如直接利用“检测脸”的像素数等信息。被摄体的大小不限于“检测脸”的大小,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也可以利用例如公知的图形背景判定等技术来判定背景区域和非背景区域的被摄体区域,并将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附近的被摄体区域的大小作为被摄体的大小。这里,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附近例如包括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还包括朝向远离该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方向与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外延的像素分开预先确定的像素数的像素。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帧内的被摄体的大小作为被摄体的大小信息,但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也可以例如通过下述的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信息,并用作被摄体的大小信息。作为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信息的获取处理的第一示例,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也可以采用前一帧信息来进行三角测量,并求出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作为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信息的获取处理的第二示例,例如,预先将被摄体的类别和表示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的平均的被摄体平均大小信息关联起来地存储在摄像装置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也可以采用公知的技术来对拍摄的被摄体进行物体识别处理,确定拍摄的被摄体的类别,将与确定的被摄体的类别对应的被摄体平均大小信息作为被摄体的物理的大小信息读出来获取。<处理5>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通过图像处理而获取被摄体的变化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表示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的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具体而言,例如,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获取“检测脸”在动态图像像面上的动作速度作为被摄体的动作速度。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采用摄像装置3a的动作信息及摄像光学系统2的信息来获取实际空间上的被摄体的动作速度。此外,例如,在摄像装置3a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用于将“相当快”和“某种程度地快”分开的第四阈值、用于将“某种程度地快”和“中等程度”分开的第五阈值、和将“中等程度”和“慢”分开的第六阈值。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与被摄体的大小同样地通过将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速度与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第四阈值至第六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判定为是“相当快”、“某种程度地快”、“中等程度”和“慢”中的哪一种,将判定结果作为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直接采用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速度(例如,像素/帧)作为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将获取的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处理6>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根据例如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获取的被摄体大小信息和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1获取的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对该具体的处理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例如,如图62那样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一个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与被摄体的大小和被摄体的动作速度的组关联起来的图表。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参照图62中的图表而读出与获取的被摄体大小信息和获取的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的组对应的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此外,例如,预先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动态图像拍摄时的基准焦点调节速度Vbase。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从存储器读出基准明亮度调节速度Vbase并根据下述的式(9)来确定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Vcontrol=Vbase×α…式(9)根据式(9)可知,由于抑制系数越低明亮度调节速度变得越慢,因此作为结果而能够抑制明亮度调节。在本实施例中,在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中改变明亮度调节的速度,但也可以选择例如使明亮度调节“动作”、或“禁止”中的任一种。图62是用于确定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11中,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与被摄体的动作速度和被摄体的大小的每组关联了起来。在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被判定为“相当快”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倾向于小,比这慢(是图62内的“某种程度地快”、“中等程度”、“慢”)的情况下,倾向于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越慢、明亮度调节的速度抑制系数α变得越小。这是因为,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动作过快的情况下,很难判断为鉴赏者想进行明亮度调节,但在判断为暂且想进行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越慢、越优选缓慢的明亮度调节。此外,在被摄体的大小为“大”和“中”的情况下,与“小”、“特大”的情况相比,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倾向于大,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倾向于按“小”、“特大”的顺序而变小。在被摄体的大小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下,由于鉴赏者的意识倾向于不易转向于移动的被摄体,因此,通过抑制明亮度调节,摄像装置3a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例如,当在如图60那样摄像装置3a没有动作和变化的状态下被摄体(在图60中是人)从背光向对光移动时进行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当移动的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过快时,倾向于不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但是,在判断为暂且想进行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越快越想快速地进行明亮度调节(想快速地准确地知道被摄体是什么)。因此,根据这样的感觉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从而能够实现没有不谐调感的明亮度调节。此外,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大小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下,意识不容易转向于移动的被摄体。例如,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大小小于预先确定的第六阈值、或者大于预先确定的第七阈值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缩小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来抑制明亮度调节。这里,第七阈值大于第六阈值。由此,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大小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明亮度调节,能够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不朝向的被摄体抑制明亮度调节。<处理7>明亮度调节部36根据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而对例如摄像光学系统2的光圈进行控制并调节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帧图像的明亮度,使明亮度变化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输入的明亮度调节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通过将摄像光学系统2的光圈打开和关闭,进行明亮度调节,但不限于该处理,也可以采用下面列举的处理中的任一种来进行明亮度调节。(1)使快门速度变化的处理。(2)使图像传感器的ISO灵敏度变化的处理。(3)对摄像装置控制ND滤波器(例如,减光量阶梯地变化)、并使入射于图像传感器的光的强度改变的处理。(4)在比HDR形式或者RAW形式等最终对动态图像记录的动态图像的动态范围宽的状态下进行拍摄和记录、并通过图像处理部30的后续步骤处理来调节明亮度状态的处理。这里,HDR形式下的动态图像摄影是例如将在帧间不同的明亮度状态下拍摄的图像合成、并记录动态范围比通常记录的动态图像(例如,8bit)宽的动态图像(例如32bit)的处理。采用了RAW形式下的动态图像摄影的处理是例如不进行通常的向动态图像记录形式(8bit)的转换处理、将摄像部32具备的摄像元件的输出直接保存的处理。在该情况下,动态范围根据摄像元件的输出而扩大。<处理8>摄像装置3a重复上述的处理3~7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31从摄影者接受摄影完毕的指示为止。接下来,图63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3a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101)首先,在记录开始按钮311被按下的情况下,摄像部32a开始拍摄。(步骤Sp102)然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获取明亮度调节量。(步骤Sp103)然后,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1获取被摄体大小信息。(步骤Sp104)然后,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获取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作为被摄体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105)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采用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和被摄体大小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106)然后,明亮度调节部36根据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而对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帧图像的明亮度进行调节,使明亮度变化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输入的明亮度调节量。(步骤Sp107)然后,摄像部32a根据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的信息来判定拍摄是否完毕。在拍摄未完毕的情况下(否),回到步骤Sp102。在拍摄完毕的情况下(是),摄像装置3a结束该处理。由此,结束本流程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采用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和被摄体大小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例如,由于被摄体的移动速度越快越不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此外,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大小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不容易转向于移动的被摄体,因此,在移动的被摄体的大小小于预先确定的第六阈值、或者大于预先确定的第七阈值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这里,第七阈值大于第六阈值。这样,由于能够进行与人的注意的易于转向性相应的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像装置3a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在本实施例中,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获取了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作为被摄体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但也可以代替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而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量、被摄体的动作连续性或者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采用被摄体的动作量等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变形例1:被摄体的动作量>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代替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而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量。那时,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与被摄体的移动速度同样地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量。这里,被摄体的动作量既可以是从某被摄体开始动作后的动作量,也可以是任意的数量的帧间的动作量。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从被摄体未移动的静止状态起开始移动,因此,作为一个示例,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获取被摄体开始动作后的动作量。在该情况下,倾向于移动开始后的动作量越大、即被摄体在视角内动作某种程度的距离后更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动作的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动作量越少越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2:被摄体的动作连续性信息>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代替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而获取表示被摄体的动作的连续性的被摄体动作连续性信息。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例如也可以与被摄体的移动速度同样地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具体的获取处理,例如,若每帧的动作速度的分散是一定以上,则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判定为无连续性,若在一定以下,则判定为有连续性。倾向于在被摄体的动作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更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在被摄体的动作没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3: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代替被摄体动作速度信息而获取表示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的多个被摄体移动状态差信息。那时,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与被摄体的速度同样地按例如下面的处理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多个被摄体移动状态差信息(例如,移动方向的差)。在进行被摄体的脸检测并检测出多个脸的情况下,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针对所有的脸而获取动作信息,并根据获取的动作信息来获取多个被摄体的移动状态的差信息(这里是移动方向的差)。此时,在明亮度调节对象的“检测脸”的动作方向与其它“检测脸”的动作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容易将意识转向于该被摄体,但在同样的情况下难以将意识转向于该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这样:越没有多个被摄体的移动方向的差,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的动作。此外,这里,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获取移动方向的差作为多个被摄体移动状态差信息的一个示例,但也可以获取移动速度的差或者移动速度的移动量差。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也可以采用移动速度的差或者移动速度的移动量差作为被摄体动作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变形例4:获取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图61内的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也可以不获取“被摄体的动作速度”而获取“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这里,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是在例如被摄体为人的情况下与“步行”时的动作相关的信息或与“跑步”时的动作相关的信息等。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与被摄体的速度同样地按例如下面的处理方式通过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动作种类信息。步骤1:作为参照信息而将与人步行时的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的模式有关的信息和与人跑步时的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的模式有关的信息预先存储在摄像装置3a的存储器内。步骤2:当摄影者开始拍摄后,摄像部32a如上述那样生成被摄体的动态图像信号。步骤3: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对通过摄像部32a而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进行脸识别处理,从而检测出脸区域。步骤4: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通过对上述检测出的脸区域进行跟踪,从而获取与该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有关的信息。步骤5: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通过将在上述步骤1中作为参照信息而存储于存储部中的多个动作的模式(步行时的动作的模式、跑步时的动作的模式等)中的与人的脸区域在图像上的动作有关的信息、和与在上述步骤4中检测出的脸区域的动作有关的信息进行对照,从而将在步骤1中存储的多个动作的模式中的与在步骤4中获取的动作最近似的模式的动作确定为与当前的被摄体的动作(人的脸的动作)有关的信息。例如,若在步骤4中获取的动作与在步骤1中存储的动作的模式中的人跑步时的脸区域的动作的模式最近似,则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判定为被摄体的动作是人跑步时的动作。另外,在被摄体是人的情况下,通过图像处理来判定被摄体“步行”时的动作和“跑步”时的动作的步骤不限于上述步骤1至5。与被摄体步行时相比,在被摄体跑步的情况下人倾向于想更快速地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将明亮度调节举动确定成促进明亮度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a获取被摄体动作信息作为与被摄体的变化有关的信息,也可以代替被摄体动作信息而获取被摄体的颜色变化信息、被摄体的变形信息、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帧间信号值变化量、或者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任意的点或者区域的追随信息。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也可以根据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获取的这些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变形例5:被摄体的颜色变化>例如,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不具备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而具备被摄体颜色变化信息获取部。被摄体颜色变化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与被摄体的颜色变化有关的被摄体颜色变化信息(例如,颜色的变化速度或者颜色的变化量)。例如,在被摄体发生颜色变化时(例如,舞台上的背景变更、被摄体换衣服时),对被摄体的易于关注度根据颜色的变化速度或者变化量等而发生变化。例如,在被摄体的颜色的变化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倾向于不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颜色的变化速度越快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在颜色的变化速度快的情况下,在颜色的变化完毕后或者颜色的变化变得缓慢时能够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此外,例如,由于被摄体的颜色的变化开始后的颜色的变化量越大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越转过来,因此倾向于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颜色变化的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颜色的变化量越大越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能够快速地使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6:被摄体的变形>例如,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不具备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而具备被摄体变形信息获取部。被摄体变形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与被摄体的变形有关的被摄体变形信息(例如,被摄体的变形速度或者变形量)。例如,在被摄体发生变形(例如,气球鼓起)的情况下,对被摄体的易于关注度根据被摄体的变形速度或者变形量而发生变化。例如,在被摄体的变形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倾向于不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变形速度越快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在被摄体的变形速度快的情况下,在被摄体的变形完毕后或者被摄体的变形变得缓慢时能够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此外,例如,由于被摄体的变形开始后的变形量越大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越转过来,因此倾向于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变形的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变形量越大越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能够快速地使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7: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帧间信号值变化量>例如,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不具备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1而具备帧间信号变化量获取部。帧间信号变化量获取部也可以获取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帧间信号值的变化量。这里,例如,在利用所有的像素计算出在两个帧间对应的位置的像素的像素值的差分的情况下,帧间信号值的变化量是该差分的绝对值的总和。由于帧间信号变化量越大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越转向于动态图像,因此倾向于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帧间信号变化量越大越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能够快速地使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另外,帧间信号变化量获取部也可以根据帧间信号值的变化量来求出帧间信号值的变化速度。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帧间信号值的变化速度越快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在帧间信号值的变化速度快的情况下,在帧间信号值的变化消失后或者帧间信号值的变化变得缓慢时能够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8: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任意的点或者区域的追随信息>另外,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也可以不具备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而具备追随信息获取部。在该情况下,追随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被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的任意的点或者区域的追随信息。具体而言,例如,追随信息获取部也可以提取通过公知技术而得到的不限于脸的图像内的任意的特征性的地方(例如,角落或边缘等)或者区域,并获取提取出的点或者区域的动作量的追随信息(例如,追随量、追随速度或者追随的顺畅度(连续性))。这里,追随量是提取出的点或区域的动作量,追随速度是提取出的点或区域的动作速度。<追随量>由于追随量越大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越转过来,因此倾向于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点或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追随量越多越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能够快速地使点或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追随速度>在点或区域的动作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倾向于不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点或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追随速度越快明亮度调节越不易动作。由此,在点或区域的动作速度快的情况下,在点或区域的动作停止后或者点或区域的动作变慢时能够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追随的顺畅性(连续性)>追随信息获取部例如也可以将点或区域的追随的顺畅性(连续性)判断为:若成功追随一定时间,则追随是顺畅的(有连续性),若未成功追随,则追随不顺畅(没有连续性)。摄影者(鉴赏者)容易关注追随顺畅的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追随越顺畅(有连续性)越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能够快速地使点或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9:获取与用于拍摄的设定相关联的信息的情况>图64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3b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61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变形例9中的摄像装置3b的结构为:相对于图61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3a的结构而追加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与用于拍摄的设定有关的摄影设定信息,并将获取的摄影设定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在本变形例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除了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和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信息以外还采用摄影设定信息来校正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下面,对该具体示例进行说明。摄影设定信息很难说成是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有关的信息,但是,是对鉴赏动态图像时优选的明亮度调节有影响的要素。通过追加获取这些信息并采用获取的信息来对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从而能够确定更优选的焦点调节的举动。<示例1:ISO灵敏度设定信息>作为第一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表示通过摄像装置3b而设定的ISO灵敏度的ISO灵敏度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将获取的ISO灵敏度设定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信息和ISO灵敏度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当摄像装置3b的ISO灵敏度高时,画面内的噪声增加,动态图像的画面变得繁杂。在这样的状态下,进一步的动态图像内的变化容易添乱,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灵敏度高于预先确定的基准的情况下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的校正示例,在例如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将ISO灵敏度和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在该情况下,例如,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从存储器中读出与摄像装置3b的ISO灵敏度对应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根据例如下面的式(10)来确定最终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Vcontrol=Vbase×α×β…式(10)式(10)是对根据前述的式(9)来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的算式。从式(10)可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校正成这样: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越小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示例2:摄像装置的快门速度设定信息>作为第二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例如也可以获取表示通过摄像装置3b而设定的快门速度的快门速度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信息和快门速度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当摄像装置3b的快门速度设定比动态图像拍摄时的帧速率快时,动态图像的动作的流畅性消失,动态图像看起来象快速翻画。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下进一步的动态图像内的变化容易添乱,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快门速度设定越快越抑制明亮度调节。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这样:设定的快门速度越快,越缩小式(10)内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作为具体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的确定处理,如图65所示,例如,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将快门速度和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在该情况下,例如,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从存储器中读出与摄像装置3b的快门速度对应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根据上述的式(10)来确定最终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图65是将快门速度和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12中,快门速度变得越快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变得越小。在该示例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能够通过读出与摄像装置3b的快门速度对应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而使快门速度越快越缩小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示例3:摄像光学系统2的F值设定信息>作为第三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例如也可以获取表示通过安装于摄像装置3b的摄像光学系统2而设定的F值的F值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信息和F值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当摄像光学系统2的F值设定小时,景深变浅。在景深浅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于对焦的一个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最好摄像装置3b的F值设定越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与第一示例同样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根据式(10)来校正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此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F值设定越大越缩小式(10)内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示例4: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距设定信息>作为第四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例如也可以获取表示通过安装于摄像装置3b的摄像光学系统2而设定的焦距的焦距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信息和焦距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由于摄像装置3b的焦距越短,摄影者(或者鉴赏者)为了较宽地环视周围而越难以将意识转向一个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距设定越短越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与示例1同样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根据式(10)来校正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此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焦距越短越缩小式(10)内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示例5:摄像装置3b的图像处理的设定信息>作为第五示例,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例如也可以获取与摄像装置3b的图像处理的设定有关的图像处理设定信息作为摄影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信息和图像处理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例如获取NR(降低噪声)强度作为图像处理设定信息。NR设置得越弱,动态图像的画面内越容易变成繁杂的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NR强度越低越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与第一示例同样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根据式(10)来校正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此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NR强度越弱越缩小式(10)内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另外,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例如也可以获取表示表现强调处理的有无或者强度的表现强调处理信息作为图像处理设定信息。这里,表现强度处理是例如强调整个图像的彩度并对拍摄的图像进行色彩鲜艳、印象深刻地强调这样的处理等。越实施表现强调处理、画面内的对眼的刺激变得越强。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越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此外,作为另外的示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有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的情况下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的处理,与第一示例同样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根据式(10)来校正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此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表现强调处理的强度越大越缩小式(10)内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此外,作为另外的示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也可以在有表现强调处理的情况下缩小式(10)内的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β。图66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3b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201~Sp204是与图63的步骤Sp101~Sp104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205)然后,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8获取摄影设定信息。(步骤Sp206)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除了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动作信息和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大小信息以外,还采用摄影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207~Sp208是与图63的步骤Sp106~Sp1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9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b例如除了采用被摄体的动作信息和被摄体的大小信息以外,还采用摄影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由于进一步采用摄影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因此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更优选的动态图像。<实施例2>接下来,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有关的信息而采用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和根据一帧内的信息而确定的拍摄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的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如图67那样摄像装置本身没有动作或者变化、并且预先有多个被摄体的状态下由于被摄体的明亮度状态改变而关注的被摄体、即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改变的场景来进行说明。图67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该图示出了聚光灯的位置改变而使鉴赏者关注的被摄体改变的场景。在N帧(N是正整数)中,聚光灯照于摄影者的女儿(已登记在摄像装置中),聚光灯未照于白花(未登记于摄像装置)和摄影者的宠物(已登记于摄像装置)。因此,在图像G21中,摄影者的女儿的图像区域R21变白,但白花的图像区域R22和摄影者的宠物的图像区域R23变黑。在N+1帧中,聚光灯照于白花,聚光灯未照于摄影者的女儿和摄影者的宠物。因此,在N+1帧的图像G22中,白花的图像区域R25变白,但摄影者的女儿的图像区域R24和摄影者的宠物的图像区域R26变黑。在N+2帧中,聚光灯照于摄影者的宠物,聚光灯未照于摄影者的女儿和白花。因此,在N+2帧的图像G23中,摄影者的宠物的图像区域R29变白,但摄影者的女儿的图像区域R27和白花的图像区域R28变黑。图68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3c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61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实施例2中的摄像装置3c的结构为:相对于图61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3a的结构,图像处理部3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30c,摄像部32a被改变成摄像部32c,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被改变成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c而露出于图像处理部30c之外。图像处理部30c具备帧内信息获取部34c,帧内信息获取部34c具备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相对于图61的实施例1的摄像部32a,摄像部32c追加了焦点调节量获取部322。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c具备焦点调节部332。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对摄像装置3c的各部的处理进行说明。<处理1>摄像装置3c进行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摄像装置3c的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将拍摄而得到的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帧图像中最明亮的区域设定为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并保持该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此外,作为一个示例,以该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为对象也进行焦点调节。<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311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动态图像记录的开始指示,并将表示接受的开始指示的开始指示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a。当摄像部32a从摄影者输入部31接收到开始指示信息后,通过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32a能够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32a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30c。<处理3>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基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设定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信息来获取用于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量,并将获取的明亮度调节量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部36。具体而言,例如,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按照如下方式获取明亮度调节量: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像素值收敛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由此,既不会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过暗、也不会全白。<处理4>摄像装置3c预先拍摄的“摄影者容易关注的被摄体(例如家庭等)”(下面,称为登记被摄体)的图像数据(例如,脸的图像数据)例如预先被存储于记录部37。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例如从该图像信息中提取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并使提取的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预先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例如提取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内(作为一个示例为最明亮的区域内)的被摄体的特征量作为一帧内信息,将提取的特征量和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进行对照,获取对照结果。那时,若例如提取的特征量和登记被摄体的特征量以预先确定的基准以上的对照率吻合,则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得到当前的被摄体为登记被摄体这样的对照结果。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将表示所得到的对照结果的对照结果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处理5>焦点调节部332例如获取焦点调节的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焦点调节的动作速度的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并将其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焦点调节部332将焦点调节的动作速度与预先存储在摄像装置3c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在快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快”、在第一阈值以下并快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中等程度”、在第二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慢”。另外,不限于此,焦点调节部332例如也可以直接利用焦点调节的动作速度。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的焦点调节用光学系统并进行焦点调节,但不限于该处理,也可以采用例如参考文献《“LightFieldPhotographywithaHand-HeldPlenopticCamera”,RenNgetal.,StanfordTechReport,CTSR2005-02》所示结构的摄像光学系统2来进行拍摄,在拍摄后焦点调节部332通过图像处理来进行焦点调节。<处理6>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根据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获取的对照结果信息和焦点调节部332获取的焦点调节的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具体而言,例如,如图69所示,将速度抑制系数α与焦点调节速度信息和对照结果信息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被预先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此外,拍摄动态图像时的基准明亮度调节速度Vbase被预先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从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与获取的对照结果信息和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的组对应的速度抑制系数α。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从存储器读出拍摄动态图像时的基准明亮度调节速度Vbase,并根据实施例1的式(9)来确定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将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部36。图69是将速度抑制系数α与焦点调节速度和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13中,焦点调节速度越快速度抑制系数α变得越大。由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可以焦点调节速度越快越加速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此外,被摄体的对照结果是,与表示拍摄对象的被摄体预先未被登记的无登记的情况相比,在表示拍摄对象的被摄体预先被登记的有登记的情况下,速度抑制系数α变大。由此,例如,与无登记的情况相比,在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为有登记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更能够加速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当在例如图67那样摄像装置没有动作和变化的状态下画面内的被摄体的明亮度变化、并且进行明亮度调节(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易于判断为拍摄对象的被摄体对于摄影者而言越熟知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例如,与未登记有拍摄对象被摄体的情况相比,在拍摄对象被摄体预先被登记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加速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此外,在快速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容易转向于该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焦点调节越快越加速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处理7>明亮度调节部36根据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而对摄像光学系统2的光圈进行改变并进行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帧图像的明亮度调节,使得明亮度变化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输入的明亮度调节量。<处理8>摄像装置3c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3~7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31从摄影者接受拍摄完毕的指示为止。图70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3c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301~Sp302是与图63的步骤Sp101~Sp102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303)然后,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获取表示摄像对象被摄体与登记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对照结果信息。(步骤Sp304)然后,焦点调节部332例如获取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作为焦点调节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305)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根据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获取的对照结果信息和焦点调节部332获取的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306~Sp307是与图63的步骤Sp106~Sp1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2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根据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获取的对照结果信息和焦点调节部332获取的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那时,例如,与未登记有拍摄对象被摄体的情况相比,在拍摄对象被摄体预先被登记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加速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焦点调节越快越加速实际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ntrol。由此,由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越容易转过来被摄体的明亮度越快速地变得明亮,因此,能够提供呈现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明亮度调节的速度来确定与状况相应的(拍摄的摄像装置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等)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如下这样来确定与状况相应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1)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加速度。(2)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开始减速的时机。(3)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从开始明亮度调节到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所需时间。(4)根据被摄体的状况/拍摄的状况来确定开始明亮度调节的时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获取表示摄影对象被摄体与登记被摄体的对照结果的对照结果信息作为帧内信息,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获取下面所示的其它信息。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也可以采用该信息和帧间变化信息(例如,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变形例1: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帧内信息获取部34c不具备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而具备被摄体识别结果信息获取部,被摄体识别结果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这里,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是表示对被摄体是什么进行识别的结果的信息。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根据明亮度调节对象被摄体是什么而变化。例如,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于人、动物或者花,但不易将意识转向于石头或者杂草。因此,例如,在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是石头或者杂草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此外,例如,在被摄体的识别结果信息是人、动物或者花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能够进行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相应的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像装置3c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2:与过去拍摄的被摄体和明亮度调节对象被摄体的对照结果有关的信息>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2也可以获取与过去拍摄的被摄体和明亮度调节对象被摄体的对照结果有关的信息。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也可以采用与该对照结果有关的信息(例如,摄影对象被摄体过去被拍摄的频率)和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这里,即使是相同种类的被摄体,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也根据这是否是以前频繁地被拍摄的被摄体而变化,倾向于更容易将意识转向于过去频繁地被拍摄的被摄体。因此,例如,在摄影对象被摄体过去一定期间内被拍摄的频率高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能够进行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相应的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像装置3c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焦点调节部332获取了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的焦点调节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但焦点调节部332也可以代替焦点调节动作速度信息而获取下面所示的焦点调节量信息、焦点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或者焦点调节方向信息。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也可以采用焦点调节量信息、焦点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或者焦点调节方向信息中的任一种和与帧内变化有关的信息(例如,对照结果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变形例3:焦点调节量信息>焦点调节部332也可以获取表示焦点调节量的焦点调节量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的焦点调节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倾向于易于判断为在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量的焦点调节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也可以在焦点调节量在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在焦点调节量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能够抑制焦点调节直至焦点调节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量为止,并在焦点调节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量后促进焦点调节。因此,摄像装置3c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4:焦点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焦点调节部332也可以获取表示焦点调节动作的连续性的焦点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的焦点调节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焦点调节部332例如也可以根据过去数帧中的焦点位置变动值的变化加速度来判定焦点调节动作的连续性。具体而言,例如,在过去数帧中正负的变化加速度混合(未恒定地动作)的情况下,焦点调节部332判定为没有连续性,在变化加速度在过去数帧间是正或者负为恒定的情况下,判定为有连续性。在焦点调节动作有连续性的情况下,倾向于易于判定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在焦点调节部332判定为焦点调节动作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能够使易于判定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的明亮度快速地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摄像装置3c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5:焦点调节方向信息>焦点调节部332也可以获取表示焦点调节的方向的焦点调节方向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的焦点调节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例如,与从近前向里侧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相比较,倾向于易于判断为在从里侧向近前进行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从里侧向近前进行焦点调节的情况下比从近前向里侧进行的情况下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能够使易于判定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的明亮度快速地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摄像装置3c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6:改变明亮度调节所需的时间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焦点调节速度与被摄体的对照结果来改变明亮度调节的调节速度,从而实现与拍摄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相应的明亮度调节举动的变更,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参照图93那样的图表并确定明亮度调节举动所需的所需时间来实现。例如,如图93那样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将一个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与被摄体的对照结果和焦点调节速度的组关联起来的图表T16。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例如参照图93中的图表T16来读出与获得的被摄体的对照结果和获得的焦点调节速度的组对应的明亮度调节速度抑制系数α。<变形例7:获取摄像装置的空间位置信息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焦点调节速度和被摄体的对照结果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但也可以除此以外追加获取摄像装置的空间位置信息并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图94中示出了该情况下的摄像装置的结构。图94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形例7的摄像装置3k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6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变形例7中的摄像装置3k的结构为:相对于图68的实施例2的摄像装置3c的结构而追加位置信息获取部43,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c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k。采用安装于摄像装置3k的位置信息获取部43(GPS)来获取摄像装置3k的空间位置信息。在本变形例中,采用摄像装置内的GPS来获取摄像装置的空间位置信息,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摄影者所拥有的便携终端的GPS信息等,摄影者也可以直接输入位置信息。根据摄像装置的空间位置信息而能够判断被摄体是什么、气候/照明条件是怎样的,对明亮度调节的要求根据该信息而变化。例如,当在某场所拍摄世界遗产的寺院神社的情况下,可以预想为是精细的结构的建筑物等。因此,在该情况下,最好稍微快些进行明亮度调节。此外,当在观光地的海边等拍摄的情况下,大多拍摄风景,在该情况下可以预想成不怎么有精细的结构的被摄体,因此最好慢慢地进行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方法,例如,采用图95那样的图表来获取校正参数β并采用式(10)来校正明亮度调节速度即可。<实施例3>接下来,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和根据一帧内的信息而确定的拍摄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的信息作为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有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1所示,在从暗的状态开始舞台上的幕升起从而照明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白平衡调节,并且进行明亮度调节,以这样的场景为对象来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是固定的状态。图71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该图示出了从暗的状态开始舞台上的幕升起从而照明状态发生变化的场景。在N帧的图像G31中舞台上的幕关闭。在N+1帧的图像G32中,与N帧的图像G31相比,舞台上的幕升起而如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32所示那样示出了被摄体的一部分。在N+2帧的图像G33中,与N+1帧的图像G32相比,舞台上的幕进一步升起而如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33所示那样示出了整个被摄体。在N+3帧的图像G34中,与N+2帧的图像G33相比,舞台上的幕进一步升起,如被摄体的图像区域R34所示那样示出了整个被摄体。另外,在该图中,通过白平衡调节和明亮度调节而引起的图像的亮度的变化未图示。图72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3d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61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61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3a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3中的摄像装置3d的结构中,图像处理部3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30d,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图像处理部30d具备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d、帧内信息获取部34d和白平衡调节部301。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d具备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帧内信息获取部34d具备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3d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摄影者对进行明亮度调节和白平衡调节的区域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摄影者指定对画面的大致中央附近的被摄体进行明亮度调节和白平衡调节。在该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31例如接受该摄影者的指定,并使表示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和表示白平衡调节对象区域的白平衡调节对象区域信息存储到摄像装置3d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和白平衡调节对象区域是相同的区域。<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311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动态图像记录的开始指示,并将表示接受的开始指示的开始指示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a。当摄像部32a从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到开始指示信息后,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32a能够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32a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30d。<处理3>白平衡调节部301根据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摄影者的指定而得到的白平衡调节对象区域信息来获取用于使白平衡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白平衡状态的白平衡调节量。具体而言,例如,白平衡调节部301提取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中的各帧内的未带颜色的白的区域或者灰的区域,获取该提取的区域变得全白的颜色转换量作为白平衡调节量。另外,也可以这样:白平衡调节部301从拍摄的动态图像信号中的各帧内提取镜面反射的区域,将该反射的区域的颜色推定为光源的颜色,获取白平衡调节量。<处理4>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根据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摄影者的指定而得到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来获取用于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量,将获取的明亮度调节量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部36。具体而言,例如,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按照如下的方式获取明亮度调节量: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像素值收敛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由此,既不会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过暗、也不会全白。<处理5>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获取表示被摄体的数量的被摄体数信息作为被摄体的信息的一个示例。那时,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例如通过图像处理而从图像内利用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图形背景判定和被摄体区域的提取,从而获取被摄体的数量。另外,不限于此,也可以这样:摄影者预先将被摄体的数量输入,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摄影者输入的被摄体的数量,将表示接受的被摄体的数量的被摄体数信息输出到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处理6>白平衡调节部301按获取的白平衡调节量来执行白平衡调节。<处理7>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获取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白平衡调节动作的连续性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那时,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例如根据过去数帧中的白平衡的变动值(色温的变动值)的变化加速度来判定白平衡调节动作的连续性。例如,在过去数帧的变化加速度正负混合(未恒定地动作)的情况下,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判定为无连续性,在过去数帧的变化加速度为正或负恒定的情况下,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判定为有连续性。<处理8>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根据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和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具体而言,例如,如图73所示,将表示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的调节动作速度信息与被摄体数信息和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被预先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通过从存储器读出与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和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对应的明亮度调节动作速度信息,从而确定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图73是将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与被摄体的数量和白平衡调节动作有无连续性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14中,以EV/秒来标记明度调节的动作速度。在该图的图表T14中示出了被摄体的数量越少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变得越快。由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能够被摄体的数量越少越加速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此外,在被摄体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与白平衡调节动作没有连续性的情况相比,在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变快。由此,在被摄体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与白平衡调节动作没有连续性的情况相比,在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能够加速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在例如图71那样拍摄的内容发生变化、并同时进行明亮度调节和白平衡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易于判断为白平衡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想使下一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此外,倾向于被摄体的数量越少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容易将意识转向一个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例如白平衡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并且被摄体的数量越少越加速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处理9>明亮度调节部36根据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来改变快门速度,使得明亮度变化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输入的明亮度调节量。<处理10>摄像装置3d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3~9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31从摄影者接受摄影完毕的指示为止。图74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3d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401~Sp402是与图63的步骤Sp101~Sp102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403)然后,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获取被摄体数信息作为被摄体的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404)然后,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获取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405)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根据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和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406~Sp407是与图63的步骤Sp106~Sp1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3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根据被摄体数信息和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那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例如白平衡调节动作越有连续性、并且被摄体的数量越少越加速明亮度调节的动作速度。由此,关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过来的、易于判断为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明亮度调节部36能够使其明亮度快速地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摄像装置3d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d获取了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而获取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信息或者动作量信息。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也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和被摄体的信息(例如被摄体数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下面,说明具体示例。<变形例1: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d也可以不具备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而具备白平衡调节动作速度获取部。并且,该白平衡调节动作速度获取部也可以获取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倾向于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越快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在白平衡调节中越不易于将意识转向于另外的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白平衡调节的动作速度越快越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2:白平衡调节的执行量>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d也可以不具备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而具备白平衡调节执行量获取部。并且,该白平衡调节执行量获取部也可以获取白平衡调节的执行量。在进行白平衡调节的情况下,倾向于:与白平衡调节开始初期相比,在白平衡发生了某种程度地变化的状态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容易将意识转向下一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白平衡调节执行的动作量越少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在白平衡调节的执行量在某种程度以上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部36能够进行明亮度调节。<变形例3:被摄体的配置信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帧内信息获取部34d具备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获取了被摄体数信息作为帧内信息,但不限于此。帧内信息获取部34d也可以不具备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而具备被摄体配置信息获取部,该被摄体配置信息获取部获取被摄体的配置信息。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也可以根据被摄体的配置信息和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例如,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下面,说明具体示例。<变形例3-1: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被摄体的物理位置>帧内信息获取部34d的被摄体配置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被摄体的物理位置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一个示例。被摄体配置信息获取部例如通过公知技术的图像处理来获取被摄体的物理位置。另外,被摄体配置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摄影者向摄像装置3d输入的被摄体的物理位置。倾向于被摄体的物理位置离摄像装置越近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的物理位置离摄像装置3d越近越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明亮度调节部36能够使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过来的近处的被摄体快速地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摄像装置3d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3-2: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被摄体的分散状态>帧内信息获取部34d的被摄体配置信息获取部也可以获取被摄体的分散状态作为被摄体的配置信息的一个示例。在画面内的被摄体有多个的情况下,倾向于越固定于相似的场所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越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被摄体的分散状态收敛在预先确定的范围中的情况下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明亮度调节部36能够使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过来的被摄体快速地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摄像装置3d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4:摄像光学系统2的固有的信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和作为帧内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的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但也可以进一步还采用安装于摄像装置3d的摄像光学系统2的固有的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摄像光学系统2的固有的信息很难说成是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有关的信息,但是,是对鉴赏动态图像时优选的明亮度调节有影响的要素。通过追加获取这些信息并采用获取的信息来对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进行校正,从而能够确定更优选的焦点调节的举动。图75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4的摄像装置3e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72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72中的实施例3的摄像装置3d的结构相比,实施例3的变形例4中的摄像装置3e的结构追加了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39,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d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39获取摄像光学系统2的固有的信息,所述摄像光学系统2安装于摄像装置3e。<变形例4-1:作为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的分辨率信息>作为第一示例,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39获取表示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的分辨率信息作为摄像光学系统2的固有的信息即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39例如通过对在ISO12233中规定的分辨率图进行拍摄,从而获取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或者参照在摄像装置3e内的存储器(未图示)中保存的分辨率信息来获取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能够拍摄微小的变化。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抑制明亮度调节。下面,对具体的校正处理进行说明。首先,设获取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和被摄体数信息而确定的明亮度调节速度为Vcontrol、设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为γ、设校正的最终的明亮度调节速度为Vcorrection,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根据下面的式(11)来确定最终的明亮度调节速度Vcorrection。Vcorrection=Vcontrol×γ…式(11)此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缩小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γ,从而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摄像装置3e能够根据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来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图76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形例4的摄像装置3e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501~Sp502是与图63的步骤Sp101~Sp104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503)然后,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获取被摄体数信息作为被摄体的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504)然后,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获取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作为白平衡调节的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505)然后,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39获取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例如,分辨率信息)。(步骤Sp506)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根据被摄体数信息获取部343获取的被摄体数信息、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3获取的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和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39获取的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507~Sp508是与图63的步骤Sp106~Sp1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如上所述,在变形例4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根据被摄体数信息、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和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例如,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通过摄像光学系统2的分辨率越高越缩小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γ,从而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摄像装置3e能够根据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来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4-2:作为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的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有无或者驱动幅度>另外,作为第二示例,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39也可以获取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有无或者驱动幅度作为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这里,在有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在手抖校正时例如出现如下的现象。第一、出现周边变暗的形式的变化。当手抖校正光学系统为了进行手抖校正而驱动后,光轴中心和图像中心偏离。在没有手抖校正的情况下,从图像中心起上下左右对称地出现周边变暗,但在光轴中心和图像中心偏离的情况下相对于图像中心而非对称地出现周边变暗。除此以外,周边变暗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当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明亮度调节时,容易使由于周边变暗的不自然的变化而导致的不谐调感明显。第二、出现分辨状态的变化。在没有手抖校正的情况下,从图像中心起上下左右对称地像高越高分辨率越劣化,但在光轴中心和图像中心偏离的情况下看起来相对于图像中心而非对称地分辨率劣化。除此以外,劣化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当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明亮度调节时,容易使由于分辨感的不自然的变化而导致的不谐调感明显。因此,在所安装的摄像光学系统2有手抖校正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手抖校正在驱动过程中的情况下抑制明亮度调节。此外,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手抖校正的驱动幅度越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处理,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例如根据摄像光学系统2的固有的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抑制系数γ,并根据与式(11)同样的式来校正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此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e例如也可以在手抖校正在驱动过程中的情况下将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γ设定得小,也可以手抖校正的驱动幅度越大越将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γ设定得小。由此,摄像装置3e通过在手抖校正光学系统为了进行手抖校正而在驱动过程中或者其驱动幅度大的情况下避免进行明亮度调节,从而能够使由于周边变暗的不自然的变化而导致的不谐调感不容易明显,并使由于分辨感的不自然的变化而导致的不谐调感不容易明显。因此,摄像装置3e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实施例4>接下来,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与帧间变化有关的信息和根据一帧内的信息而确定的拍摄的状况/被摄体的状况的信息作为与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有关的信息来确定焦点调节的举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7所示,以在室内进行摇摄这样的场景为对象来进行说明。图77是用于对实施例4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该图示出了这样的场景:从看见熊的布制玩偶的状态开始,通过摇摄而拍摄的被摄体发生变化,按没有颜色的便条、鲜艳的红花的顺序出现。此外,通过摇摄而拍摄的被摄体逐渐地变暗。在N帧的图像G41中示出了熊的布制玩偶的图像区域R41。在N+1帧的图像G42中示出了熊的布制玩偶的图像区域R41和没有颜色的便条的图像区域R42。此外,在N+1帧的图像G42中,面对着从左侧的区域到右侧的区域而逐渐变暗。N+2帧的图像G43中,示出了没有颜色的便条的图像区域R44和鲜艳的红花的图像区域R45。在N+2帧的图像G43中,面对着从左侧的区域到右侧的区域而逐渐变暗。图78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3f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61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相对于图61中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3a的结构,在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3f的结构中,图像处理部3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30f,摄像部32a被改变成摄像部32f,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明亮度调节部36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部36f,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被改变成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f而露出于图像处理部30f之外。图像处理部30f具备帧内信息获取部34f,帧内信息获取部34f具备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摄像部32f具有与实施例1的摄像部32a同样的功能,但在以下方面不同。摄像部32f通过明亮度调节部36f的控制来改变摄像元件的ISO灵敏度,调节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帧图像的明亮度。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f具备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具备陀螺传感器3341和加速度传感器3342。接下来,按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3f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摄影者对进行明亮度调节的对象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在摇摄后,由于对画面大致左侧的附近的被摄体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影者指定画面左侧区域作为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在该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31例如接受该摄影者的指定,并将表示指定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f的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指定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但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处理而使摄像装置3f自动地选择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例如也可以采用陀螺传感器3341来获取表示摄像装置3f的动作的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是传感器输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根据陀螺传感器1341的传感器输出来分析摄像装置3f的动作信息。在图77所示的场景中,分析为朝向画面右侧而进行摇摄。在进行摇摄的情况下,能够预想为下一被摄体从进行摇摄的方向出现,因此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选择画面右侧作为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311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动态图像记录的开始指示,并将表示接受的开始指示的开始指示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f。当摄像部32f从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到开始指示信息后,通过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32f能够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32f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30f。<处理3>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根据通过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的指定而得到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来获取用于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量,并将获取的明亮度调节量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部36f。<处理4>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被摄体的颜色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被摄体的彩度的被摄体彩度信息)作为帧内信息,并将其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那时,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作为一个示例而获取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内的彩度的平均值作为被摄体彩度信息。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也可以从帧图像中提取被摄体区域,并获取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附近的被摄体区域内的彩度的平均值。这里,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附近例如包括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还包括朝向远离该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方向与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外延的像素分开预先确定的像素数的像素。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从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内获取被摄体的颜色信息,但也可以从任意的区域获取,还可以从拍摄的整个画面获取。<处理5>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表示摄像装置3f的动作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摄像装置3f的动作量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并将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那时,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例如获取从摇摄开始时刻起的摄像装置3f的动作量作为动作量。另外,不限于此,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获取从当前时刻开始追溯任意帧期间的动作量作为动作量。这里,对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的具体的处理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陀螺传感器3341是检测旋转方向的角速度的传感器,其能够检测朝向被摄体而以水平方向的轴(x轴)为中心的俯仰(pitch)方向(也称为倾斜方向)的旋转、朝向被摄体而以水平方向的轴(y轴)为中心的偏转(yaw)方向(也称为摇摄方向)的旋转、以z轴为中心的滚动(roll)方向的角速度。能够相对于一个陀螺传感器而获取一个方向,在想检测出所有三个轴的旋转角速度的情况下,准备三个陀螺传感器即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例如通过对陀螺传感器3341检测出的pitch、yaw、roll的旋转方向的角速度分别进行积分,从而分别计算出pitch、yaw、roll的旋转方向的移动量作为动作量之一。加速度传感器3342例如是三轴的加速度传感器,其检测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加速度。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例如通过对加速度传感器3342检测出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加速度分别进行双重积分,从而分别计算出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移动量作为动作量之一。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将表示计算出的动作量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而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另外,不限于使用陀螺传感器及加速度传感器,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例如也可以根据拍摄的动态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来求出动作信息。<处理6>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根据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和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具体而言,例如,将表示以被摄体的彩度作为目的变量、以摄像装置的动作量作为独立变量的二次函数的信息预先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从存储器读出二次函数,并采用读出的二次函数来确定使明亮度调节进行动作还是禁止明亮度调节。图79是禁止区域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纵轴(y轴)是被摄体的彩度,横轴(x轴)是摄像装置的动作量。明亮度调节禁止区域R231是由读出的二次函数表示的曲线W231和x轴围成的区域。在图79的示例中,例如,在以获取的被摄体的彩度作为y坐标、以获取的摄像装置的动作量作为x坐标的情况下,若该xy坐标包括在明亮度调节禁止区域R231中,则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禁止明亮度调节。例如,如图77那样,在通过摇摄而时刻拍摄的被摄体的内容改变的场景的情况下,是这样的状态:越接近摇摄开始状态越不判断为尚在摇摄状态而判断为是静止状态,因此倾向于容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改变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此外,由于是这样的状态:从摇摄开始时起的摄像装置3f的动作量大于一定以上、并且越大越判断为充分地摇摄、并且想对焦的被摄体发生变化,因此,倾向于容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改变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此外,由于是这样的状态:被摄体的彩度越高越判断为是值得关注的被摄体,因此,倾向于容易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改变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如下控制明亮度调节部36f,从而能够进行自然的明亮度调节。例如,在摄像装置3f未从预先确定的量起动作的情况下,由于接近摇摄开始状态,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将明亮度调节部36f控制成进行明亮度调节。在图77的N帧的示例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将明亮度调节部36f控制成对在摇摄开始状态下拍摄的“熊的布制玩偶”进行明亮度调节。此外,例如,在摄像装置3f从预先确定的量起动作、并且被摄体的彩度在预先确定的彩度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将明亮度调节部36f控制成进行明亮度调节。在图77的N+1帧的示例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摇摄而使摄像装置3f从预先确定的量起动作,但由于在图像区域R43中所示的便条的彩度低于彩度阈值,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将明亮度调节部36f控制成禁止明亮度调节。在图77的N+2帧的示例的情况下,通过摇摄而使摄像装置3f从预先确定的量起动作,并且在图像区域R45所示的红花的彩度是彩度阈值以上,因此将明亮度调节部36f控制成进行明亮度调节。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确定了采用二次函数来确定“禁止明亮度调节”和“执行明亮度调节”的条件(或者区域),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多项式或函数式。<处理7>明亮度调节部36f根据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使其动作或禁止)来对摄像部32f具备的摄像元件的ISO灵敏度进行控制并调节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帧图像的明亮度,使得明亮度变化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输入的明亮度调节量。<处理8>摄像装置3f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3~7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31从摄影者接受摄影完毕的指示为止。图81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3f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601~Sp602是与图63的步骤Sp101~Sp102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603)然后,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被摄体彩度信息作为被摄体的颜色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604)然后,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605)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根据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和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606~Sp607是与图63的步骤Sp106~Sp1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4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根据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和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那时,例如,在摄像装置3f从预先确定的量起动作、并且被摄体的彩度在预先确定的彩度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将明亮度调节部36f控制成进行明亮度调节。此外,例如,在摄像装置3f从预先确定的量起动作、但被摄体的彩度低于预先确定的彩度阈值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将明亮度调节部36f控制成禁止明亮度调节。由此,在倾向于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改变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时,能够将被摄体的明亮度改变成最佳状态。因此,摄像装置3f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了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但也可以代替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而获取动作速度、动作的连续性的信息、或者手抖的信息。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也可以根据动作速度、动作的连续性的信息、或者手抖的信息中的任一种和被摄体彩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下面,对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变形例1:动作速度>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获取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那时,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例如也可以与动作量同样地采用专用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3341或者加速度传感器3342)或者图像处理来获取摄像装置3f的动作的速度。在摄像装置3f低速动作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使判断为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变化,但在摄像装置3f高速动作的情况下,不易使判断为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变化。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越快明亮度调节越变得容易被禁止。此外,在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判断为最好进行一次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与摄像装置3f的动作慢的情况相比,在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越快越以快速的动作进行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更成为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不谐调感少的明亮度调节。这根据下面所示的主观评价的结果可知。让多人视听了将图80所示的三种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分别应用于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中速”的情况和“低速”的情况的动态图像。图102示出了视听者按满意:10分、哪个都不是:5分、不满意:0分这样的11个等级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图102所示的结果是作为示例而以基于图80所示的三个明亮度调节特性的举动进行明亮度调节的动态图像的评价结果。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这样:在根据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来判断使明亮度调节“动作”还是“禁止”后,例如通过下面的处理来确定从初始状态到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对从初始状态到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的确定处理的具体示例进行说明。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与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有关的动作速度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采用预先存储在摄像装置3f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第一速度阈值和小于第一速度阈值的第二速度阈值而将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分类成“高速”、“中速”和“低速”三种,将分类结果作为动作速度信息。具体而言,例如,若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为第一速度阈值以上,则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将其分类成“高速”,若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低于第一速度阈值并且在第二速度阈值以上,则分类成“中速”,若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低于第二速度阈值,则分类成“低速”。另外,不限于此,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直接利用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例如,从陀螺传感器3341得到的传感器输出[度/秒])作为动作速度信息。例如,在摄像装置3f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将表示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的信息和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例如,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通过参照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的上述图表来读出与获取的摄像装置3f的动作速度对应的时间特性,从而确定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接下来,采用图80对将表示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的信息和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进行说明。图80是将表示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的信息和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的概念图。在该图中,摄像装置的动作速度被分成高速、中速和低速这三种,分别与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具体而言,在高速的情况下,与曲线W241所示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相关联,在中速的情况下,与曲线W242所示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相关联,在低速的情况下,与曲线W243所示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相关联。根据图80可知,摄像装置3f的动作快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的动作的明亮度调节。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通过参照图80的概念图所示的图表,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装置3f的动作越快越以快速的动作进行明亮度调节。另外,图80所示的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的形状为曲线(非线形),这是由于通常知道的人的物理的眼球的明亮度调节(被称为锥体、杆体的明适应、暗适应的动作)呈这样的非线形的形状,通过形成这样的形状,能够进行更优选的明亮度调节。<变形例2:与动作的连续性有关的信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与摄像装置3f的动作的连续性有关的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那时,与动作量同样地,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例如也可以采用专用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3341或者加速度传感器3342)或者图像处理来获取。具体而言,例如,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采用加速度传感器3342的传感器输出来根据过去的预先确定的帧数的帧中的摄像装置3f的加速度的偏差来判定连续性。当在过去的预先确定的帧数之间正负中哪一种加速度都检测出的情况下,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可以判定为无连续性。当在过去的预先确定的帧数之间检测出恒定方向的加速度的情况下,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可以判定为有连续性。在摄像装置3f的动作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摄影者(鉴赏者)易于使判断为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变化,但在摄像装置3f的动作没有连续性的情况下,倾向于不易变化。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这样:在判断为摄像装置3f的动作没有连续性的情况下,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3:手抖信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获取表示手抖量的手抖信息作为摄像装置动作信息的一个示例。那时,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与上述的动作量同样地例如采用专用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3341或者加速度传感器3342)或者图像处理来获取。具体而言,例如,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从根据陀螺传感器3341的传感器输出得到的动作的速度提取高频成分作为手抖信息。此外,例如,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也可以从根据加速度传感器3342的传感器输出得到的加速度提取高频成分作为手抖信息。例如,在判断为手抖量大的情况下、或者因手抖而导致的画面内的变化剧烈的情况下,并且不怎么发生明亮度变化的情况下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成为自然的画面。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手抖的信息越大(例如,动作的速度的高频成分或者加速度的高频成分越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了被摄体的颜色信息(作为其一个示例为被摄体彩度信息)作为帧内信息,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而获取下面所示的其它颜色信息。<变形例4: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之间的彩度差有关的信息>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也可以这样: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之间的彩度差有关的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当在彩度低的被摄体中仅有一个彩度高的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容易转向于彩度高的被摄体,但在背景和被摄体均彩度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意识变得不易转向于特定的被摄体。因此,例如,在根据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之间的彩度差有关的信息而得到的彩度差小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5: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色相信息>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也可以获取表示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色相的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作为人眼的灵敏度,对于绿色的物体(中波长的物体)的灵敏度高,接着按红色(长波长的物体)、蓝色(短波长的物体)的顺序变低。倾向于在对于眼睛容易察觉的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过来。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采用表示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色相的信息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这样: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颜色越蓝(越是短波长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6: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色相差有关的信息>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也可以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色相差有关的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当在相似色相的被摄体中仅有一个色相不同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色相不同的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这样:在根据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色相差有关的信息而得到的色相差小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7: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明度信息>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也可以获取表示帧内的任意被摄体的明度的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于明亮的(但不饱和的)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这样:在根据被摄体的明度信息而得到的明度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明亮度调节部36f能够在明度不过低、不过高的情况下进行明亮度调节。<变形例8: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明度差有关的信息>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4也可以获取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明度差有关的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当在相似明度的被摄体中仅有一个明度不同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于明度特别不同的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例如也可以这样:在根据与帧内的任意被摄体和其它被摄体(包括背景在内)之间的明度差有关的信息而得到的明度差小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抑制明亮度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作为帧间变化信息而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信息和作为帧内变化信息而获取的被摄体颜色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但也可以进一步地追加获取如下的信息,还采用追加获取的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变形例9: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图82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3g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7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7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3f的结构相比,实施例4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3g的结构追加了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40,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变形例9-1: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40获取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作为与摄像装置3g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的一个示例,并将获取的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由于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大的情况下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对动态图像画面内的变化容易变得敏感(特别是在超过500万像素的情况下显著),因此,与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小的情况相比,倾向于不喜欢由于不必要的明亮度调节而导致的变动。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变得越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如图83所示那样将禁止区域R261扩大成禁止区域R262,在禁止区域R261时焦点调节未被禁止,但在禁止区域R262时有时能够禁止焦点调节。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例如也可以除了摄像装置动作信息和被摄体颜色信息以外还对用于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的二次函数进行校正,从而改变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图83是禁止区域的变更的一个示例。在该图中,纵轴是被摄体的彩度,横轴是摄像装置的动作量。在该图中,面对时的左侧的禁止区域R261是校正前,面对时的右侧的禁止区域R262是校正后。通过校正而使禁止区域R261扩大成禁止区域R262。在该示例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对预先确定的二次函数进行校正而将禁止区域R261扩大成禁止区域R262。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判定以获取的被摄体的彩度作为y坐标的值、以摄像装置3g的动作量作为x坐标的值而得到的xy坐标是否进入到禁止区域R262内。并且,在xy坐标进入到禁止区域R262中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禁止明亮度调节。另一方面,在xy坐标未进入到禁止区域R262中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不禁止明亮度调节。图84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9的摄像装置3g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701~Sp704是与图81的步骤Sp601~Sp604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705)然后,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40获取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作为与摄像装置3g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的一个示例,并获取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步骤Sp706)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根据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和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40获取的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707~Sp708是与图81的步骤Sp606~Sp6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例如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变得越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在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大的情况下,摄像装置3g能够禁止明亮度调节。因此,对倾向于在动态图像的记录尺寸大的情况下不喜欢由于不必要的明亮度调节而导致的变动的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摄像装置3g能够提供满意的动态图像。<变形例9-2:动态图像的记录编解码方式>另外,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40也可以获取表示动态图像的记录编解码方式的记录编解码方式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3g的动态图像记录相关联的信息的一个示例,并将获取的记录编解码方式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压缩噪声的形式根据动态图像的记录编解码方式是什么而变化,动态图像画面内的变化量发生变化。例如,在进行H.264这样的压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块状噪声。在动态图像画面内的变化量大的情况下,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不喜欢进一步地通过明亮度调节而使动态图像画面内发生变动。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例如也可以根据动态图像的记录编解码方式来确定二次函数的变更量。那时,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这样:与H.264相比,Mpeg2更促进明亮度调节,与Mpeg2相比,RAW更促进明亮度调节。<变形例9-3:记录帧速率>另外,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40也可以获取表示记录帧速率的信息作为与摄像装置3g的动态图像记录相关联的信息的一个示例,并将获取的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动态图像的外观的顺畅度根据动态图像的记录帧速率是什么而变化。在越不顺畅越抑制不必要的明亮度调节的情况下,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看起来自然。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g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动态图像记录帧速率越低越抑制明亮度调节。<变形例10:摄像元件固有信息>图85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3h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7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7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3f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3h的结构中,摄像部32f被改变成摄像部32h,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相对于图78的摄像部32f的结构,摄像部32h的结构追加了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323。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323获取表示摄像元件的大小的摄像元件大小信息作为摄像部32h具备的摄像元件的固有的摄像元件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并将获取的摄像元件大小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被拍摄的图像的景深根据摄像元件的大小而变化。景深越浅对一个被摄体的关注度变得越高。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例如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摄像元件变得越大越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处理,与“获取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相关联的信息的情况”同样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例如也可以这样:将二次函数校正成禁止区域扩大,使得摄像元件的大小越大明亮度调节越容易被禁止。图86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0的摄像装置3h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801~Sp804是与图81的步骤Sp601~Sp604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805)然后,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323获取摄像元件大小信息作为摄像部32h具备的摄像元件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806)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根据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和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323获取的摄像元件大小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807~Sp808是与图81的步骤Sp606~Sp6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0中,例如,摄像元件的大小越大,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越对二次函数进行校正来扩大禁止区域。由此,摄像元件的大小越大,明亮度调节越变得容易被禁止。由此,即使摄像元件的大小变大而对一个被摄体的关注度变高,也能够禁止不必要的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像装置3h能够提供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动态图像。另外,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323也可以获取表示摄像元件的滤色器排列的信息作为摄像元件固有信息的一个示例,并将获取的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在摄像元件的滤色器为拜耳排列并且进行拜耳插值的情况下,在动态图像内容易产生锯齿状。另一方面,在滤色器是线性排列并且没有插值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锯齿状。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摄像元件的滤色器是拜耳排列的情况下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具体的校正处理,与获取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有关的信息的情况同样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例如也可以将二次函数校正成禁止区域扩大,使得在摄像元件的滤色器排列是拜耳排列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容易被禁止。<变形例11: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在本实施例中,以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为中心进行了确定明亮度调节量的点测光,但不限于此,变形例11中的摄像装置也可以采用根据画面中央区域来确定明亮度调节量的中央重点测光或者根据整个画面来确定明亮度调节量的评价测光等模式。图87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3i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7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7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3f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1中的摄像装置3i的结构中,摄像部32f被改变成摄像部32i,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i。摄像部32i具备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324。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324获取表示如何设定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对象区域设定信息作为与明亮度调节对象的设定相关联的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并且将获取的对象区域设定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i。并且,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i也可以根据从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324输入的对象区域设定信息来校正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例如,在如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那样采用画面内的局部区域来获取明亮度调节量的情况下,与如评价测光那样采用整个画面的信息来获取明亮度调节量的情况相比,倾向于明亮度调节量容易变动。因此,例如,在如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那样采用画面内的局部区域来获取明亮度调节量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i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将明亮度调节抑制预先确定的量。由此,明亮度调节部36f能够稍微抑制明亮度调节。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的校正处理,与获取与摄像装置的动态图像记录相关联的信息的情况同样地,例如,在按点或者中央重点方式来确定明亮度调节量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i也可以将二次函数校正成禁止区域扩大,使得明亮度调节容易被禁止。图88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1的摄像装置3i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901~Sp904是与图81的步骤Sp601~Sp604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905)然后,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324获取表示如何设定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对象区域设定信息作为与明亮度调节对象的设定相关联的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906)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根据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获取的摄像装置动作量信息和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324获取的对象区域设定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907~Sp908是与图81的步骤Sp606~Sp6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1中,例如,在按点或者中央重点方式来确定明亮度调节量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h将二次函数校正成禁止区域扩大。由此,通过按点或者中央重点方式来确定明亮度调节量,即使明亮度调节量容易变动、明亮度调节也变得容易被禁止,因此,不会进行不必要的明亮度调节。由此,摄像装置3i能够提供呈现对摄影者(或者鉴赏者)而言更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变形例12:获取明亮度调节方向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获取摄像装置的动作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但例如也可以除此以外获取明亮度调节的方向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在图96中示出了该情况下的摄像装置3m的结构,在图97中示出了流程图。图96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3m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78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78的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3f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4的变形例12中的摄像装置3m的结构中,摄像部32f被改变成摄像部32m,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f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m。摄像部32m的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具备明亮度调节方向信息获取部325。下面,示出本变形例的情况下的处理流程。<处理1>摄影者对进行明亮度调节的对象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在摇摄后,由于对画面大致左侧的附近的被摄体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影者指定画面左侧区域作为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在该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31例如接受该摄影者的指定,并将表示所指定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m的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311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动态图像记录的开始指示,并将表示所接受的开始指示的开始指示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m。当摄像部32m从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到开始指示信息后,通过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32m能够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32m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30f。<处理3>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根据通过摄影者输入部31接受的指定而得到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来获取用于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量,并将获取的明亮度调节量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部36f。另外,此时,同时获取明亮度的调节方向信息(从亮的状态转移到暗的状态、还是从暗的状态转移到亮的状态的信息)。在本变形例中,获取表示从亮的状态转移到暗的状态的明亮度的调节方向信息。<处理4>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被摄体的颜色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表示被摄体的彩度的被摄体彩度信息)作为帧内信息,并将其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m。那时,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作为一个示例而获取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内的彩度的平均值作为被摄体彩度信息。这里,通过将获取的被摄体的彩度与预先记录在摄像装置3m中的任意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将获取的信息分类成“彩度高”、“彩度中等程度”、“彩度低”这三种。<处理5>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m根据通过处理3而获得的明亮度的调节方向信息而采用图98的图表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开始明亮度调节后到到达最终状态为止的动作方式)。图98是将亮度的调节方向信息与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的图表的概念图。在该图中,明亮度的调节方向被分成从“明”到“暗”和从“暗”到“明”这两种,它们分别与直至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关联起来。根据图98可知,在明亮度的调节方向为从“明”到“暗”的情况下更以快速的动作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m例如通过参照图98的概念图所示的图表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处理6>根据通过处理4而获得的被摄体的彩度信息,采用图99的图表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开始时机(应进行明亮度调节的状态的被摄体在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出现后直至开始明亮度调节为止的秒数)。图99是将被摄体彩度和明亮度调节的开始时机关联起来的图表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图表T17中,倾向于被摄体彩度越高明亮度调节的开始时机变得越早。通过参照图99所示的图表,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m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被摄体彩度越高越以早的时机开始明亮度调节。根据本变形例,例如,在如图77那样在室内进行摇摄并从亮的状态向暗的状态转移的情况下,与相反的状态(从暗的状态向亮的状态转移的情况。例如,将图77中的场景的开始位置、照相机转移方向反过来的情况)相比,进行慢的明亮度调节。这来自于下面所示的主观评价的结果。让多名被实验者组视听分别在图77所示的场景和与之相反的场景(将场景的开始位置、照相机转移方向反过来的情况。摇摄的速度及所需时间均相同)中应用图100A~C所示的多个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来拍摄的动态图像,在图101中示出了对影像的满意度按11个等级(不满意:0分、哪个都不是:5分、满意:10分)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作为人的感觉,对于亮的场所的明亮度未被调节的状态(过亮的状态),人不怎么感到恐怖。但是,相反地,对于暗的场所的曝光未被调节的状态(过暗的状态),人容易感到恐怖(在什么也看不见的状态下感到危险)。因此,可以说其结果是因为“想快速地在准确的状态下观看下一状态”这样的要求的强度根据明亮度的变化方向而发生变化。因此,与从亮的状态向暗的状态移动的情况下的调节相比,在从暗的状态向亮的状态移动的情况下的调整更增加明亮度调节所需的时间,从而能够进行不谐调感少的明亮度调节。此外,通常,被摄体的彩度越高,开始明亮度调节的时机、鉴赏者识别被摄体的时机越早。因此,通过根据被摄体的彩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开始时机,能够进行不谐调感少的明亮度调节。图97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形例12的摄像装置3m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1101)首先,在记录开始按钮311被按下的情况下,摄像部32a开始拍摄。(步骤Sp1102)然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获取明亮度调节量和明亮度调节方向信息。(步骤Sp1103)然后,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被摄体彩度信息作为被摄体的颜色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1104)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m根据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获取的明亮度调节量、明亮度调节方向信息、和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开始明亮度调节后到到达最终状态为止的动作方式)。(步骤Sp1105)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m根据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4获取的被摄体彩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开始时机。步骤Sp1106~Sp1107的处理与图63的步骤Sp106~Sp107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变形例13:获取摄影者有无明亮度调节对象的指示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摄影者指示明亮度调节对象。在该情况下,与摄像装置自动地确定明亮度调节对象的情况相比,摄影者对于明亮度调节对象的关注度高。因此,在有摄影者的明亮度调节对象的指示的情况下,促进明亮度调节即可。<实施例5>接下来,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图89那样在室内从望远侧到广角侧地进行拉远镜头这样的场景来进行说明。图89是用于对实施例5的拍摄场景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在该图中,从看见比较明亮的狗的画的状态起把镜头推远,示出了按暗颜色的花、明亮颜色的人的顺序出现的场景。N帧的图像G51包括狗的画的图像区域R51。N+1帧的图像G52是比N帧的图像G51推远镜头后拍摄的图像,包括狗的画的图像区域R52和暗颜色的花的图像区域R53。N+2帧的图像G53是比N+1帧的图像G52更将镜头推远后拍摄的图像,示出了狗的画的图像区域R54、暗颜色的花的图像区域R55和人的图像区域R56。图90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3j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对与图61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具体的说明。与图61的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3a的结构相比,在实施例5中的摄像装置3j的结构中,图像处理部30被改变成图像处理部30j,摄影者输入部31被改变成摄影者输入部31j,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a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明亮度调节部36被改变成明亮度调节部36j,并追加了变焦控制部41和ND(NeutralDensity)滤波器42。并且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a被改变成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j,与实施例1中的摄像装置3a的结构不同,成为配置在图像处理部30j之外的结构。图像处理部30j具备帧内信息获取部34j,帧内信息获取部34j具备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相对于图61的实施例1中的摄影者输入部31的结构,摄影者输入部31j的结构追加了变焦动作指示部312。变焦动作指示部312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变焦动作指示,将表示所接受的变焦动作指示的信息输出到变焦控制部41。变焦控制部41根据从变焦动作指示部312输入的信息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2,并改变变焦。ND滤波器42作为一个示例为分等级的ND滤波器,接受明亮度调节部36j的控制而将从摄像光学系统2入射的光分等级地减光,将减光后的光引导到摄像部32a。接下来,根据动态图像记录时的处理的顺序来说明摄像装置3j的各部的处理。<处理1>摄影者对进行明亮度调节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由于在将镜头推远后对画面大致右下的被摄体进行明亮度调节,因此摄影者指定画面大致右下的区域作为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在该情况下,摄影者输入部31j例如接受该摄影者的指定,并将表示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处理2>记录开始按钮311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动态图像记录的开始指示,将表示所接受的开始指示的开始指示信息输出到摄像部32a。当摄像部32a从摄影者输入部31j接收到开始指示信息后,通过将从被摄体经摄像光学系统2和ND滤波器42而入射的光按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动态图像信号。由此,摄像部32a能够根据摄影者的指示而开始动态图像记录。摄像部32a将生成的动态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部30j。<处理3>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根据从摄影者输入部31j输入的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信息来获取用于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明亮度调节量,将获取的明亮度调节量输出到明亮度调节部36j。具体而言,例如,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按照如下方式获取明亮度调节量: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像素值收敛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由此,既不会使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过暗、也不会全白。<处理4>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获取表示被摄体的明亮度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作为帧内信息,将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具体而言,例如,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获取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内的亮度像素值的平均值作为被摄体明亮度信息。另外,不限于此,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也可以这样:从帧图像中进行被摄体区域的提取,并获取在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附近的被摄体区域内的亮度像素值的平均值。这里,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附近例如包括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还包括朝向远离该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方向与明亮度调节对象区域的外延的像素分开预先确定的像素数的像素。<处理5>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获取与焦距调节有关的焦距调节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与变焦的动作速度有关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作为帧间变化信息,并将获取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具体而言,例如,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将变焦的速度与在摄像装置3j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存储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分类成“快”、“中等程度”、“慢”这三种,将分类结果作为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另外,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也可以直接利用获取的变焦速度作为变焦动作速度信息。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将获取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输出到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处理6>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根据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和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获取的焦距调节信息(这里,作为一个示例为变焦动作速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具体而言,例如,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通过下面的处理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在摄像装置3j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表示成为标准的从开始明亮度调节到完毕(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时间特性的式fbase(t)。这里,t为从明亮度调节开始起的帧数。例如,通过下面的式(12)所示的多项式来表示该fbase(t)。fbase(t)=C1t4+C2t3+C3t2+C4t+C5…式(12)这里,作为一个示例,该fbase(t)是四次多项式,但次数也可以是其它次数。在摄像装置3j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例如图91所示那样的将焦点调节控制系数α与变焦动作速度和亮度像素平均值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T15。作为下一处理,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根据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和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获取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并参照例如图91的图表T15来确定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具体而言,例如,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从存储器的图表T15读出与所获取的作为被摄体明亮度信息的一个示例的亮度像素平均值和所获取的焦距调节信息的组对应的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从而确定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图91是将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与变焦动作速度和亮度像素平均值的每组关联起来的图表T15的一个示例。在该图的示例中,由于鉴赏者不怎么想关注看起来亮度高、晕光那样的过于刺眼的被摄体的细节,因此,与亮度为200以上239以下的情况相比,在亮度为240以上的情况下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小。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参照该图的图表T15,与亮度为200以上239以下的情况相比,在亮度为240以上的情况下,缩小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此外,在亮度为239以下时,亮度越大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越大。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参照该图的图表T15,在亮度为239以下时,亮度越高越增大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作为下一处理,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根据下面的式(13)来确定直至最终的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fAE(t)。fAE(t)=fbase(αt)…式(13)t是从开始明亮度调节起的帧数。其中,帧数t是fbase(αt)达到最佳明亮度状态为止。在进行图89那样的将镜头推远的同时想得到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在将镜头推远时出现明亮的被摄体的情况下,倾向于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使该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但是,倾向于不怎么认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关注过于明亮的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参照图91的图表来确定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由此,在过于明亮的状态和过暗的状态时,能够抑制明亮度调节,在比较亮的情况下(例如,亮度像素平均值在200以上、23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促进明亮度调节。因此,由于能够根据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来进行明亮度调节,因而摄像装置3j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当变焦动作速度(焦距调节速度)快时,对焦的被摄体连续不断地变化,因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倾向于意识不容易转向于下一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变焦动作速度越快越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由于能够根据摄影者(或者鉴赏者)的意识的易于转向性来进行明亮度调节,因而摄像装置3j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处理7>明亮度调节部36j例如根据通过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而确定的明亮度调节的时间特性fAE(t)来控制安装在摄像装置3j内的ND滤波器42并调节动态图像信号中所包含的帧图像的明亮度,使得明亮度变化从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1输入的明亮度调节量。<处理8>摄像装置3j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3~7的处理直至摄影者输入部31从摄影者接受到结束拍摄的指示。图92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3j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步骤Sp1001~Sp1002是与图63的步骤Sp101~Sp102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步骤Sp1003)然后,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获取变焦动作速度信息作为焦距调节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1004)然后,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获取被摄体明亮度信息作为帧内信息的一个示例。(步骤Sp1005)然后,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根据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获取的变焦动作速度信息和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45获取的被摄体明亮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步骤Sp1006~Sp1007是与图63的步骤Sp106~Sp1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说明。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如上所述,在实施例5中,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参照图91的图表来确定明亮度调节控制系数α。由此,在比较亮的情况下(例如,亮度像素平均值在200以上、23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促进明亮度调节。由此,当在将镜头推远时出现比较亮的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像装置3j能够使该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因此,能够使易于判断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的被摄体快速地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此外,在过于明亮的状态和过暗的状态时,能够抑制明亮度调节,因此,当在将镜头推远时出现过于明亮的被摄体的情况下,摄像装置3j能够避免使该被摄体明亮。因此,摄像装置3j能够避免使不认为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想关注的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此外,变焦动作速度越快越能够抑制明亮度调节。由此,当在将镜头推远时的变焦动作速度快的情况下,摄像装置3j能够避免使不断出现的被摄体明亮。因此,摄像装置3j能够避免使摄影者(或者鉴赏者)不容易将意识转过来的被摄体成为最佳明亮度状态,能够提供呈现令摄影者(或者鉴赏者)满意的可视性的动态图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35获取了变焦动作速度信息作为焦距调节信息的一个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获取表示焦距调节的调节方向的焦距调节方向信息。在该情况下,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也可以根据焦距调节方向信息和被摄体明亮度信息来确定明亮度调节的举动。与将镜头推远的情况相比,在将镜头拉近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容易将意识转向于下一被摄体。因此,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5j例如也可以将明亮度调节的举动确定成在将镜头推远的情况下抑制明亮度调节。另外,也可以将用于执行上述的各摄像装置的各处理的程序记录在能够进行计算机读取的记录介质,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通过执行来进行各摄像装置的上述的各种处理。另外,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包括OS(操作系统)及外围设备等硬件。此外,只要“计算机系统”是利用WWW系统的情况,则也包括主页提供环境(或者显示环境)。此外,“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指软盘、光磁盘、ROM、闪存等能够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并且,“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还包括经互联网等网络及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成为服务器及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DRAM(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这样的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也可以从将该程序存储于存储装置等的计算机系统经传送介质、或者利用传送介质中的传送波而被传送至其它计算机系统。这里,传送程序的“传送介质”指如互联网等网络(通信网)及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通信线)这样的具有传送信息的功能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也可以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并且,也可以是能够通过与已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所谓的差分文件(差分程序)。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它变更。此外,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仅被权利要求书限定。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和程序,能够提高摄影者或者鉴赏者对于动态图像的可视性的满足度。标号说明1、1a、1b、1c、1d、1e、1f、1g、1h、1i、1j、1k、1m、1n、1o、1p:摄像装置10、10e、10f、10i、10m、10n、10o、10p:图像处理部101:第二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2:白平衡调节部103: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04:焦点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105:曝光校正/白平衡校正信息获取部106:焦点调节方向信息获取部11、11b、11n:摄影者输入部111:记录开始按钮112:使用相位差像素输入部113:变焦动作指示部12、12a、12e、12k、12i:摄像部121、121f:焦点调节量获取部122: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123: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13:人的主观的焦点调节关联信息获取部13a、13e、13f、13i、13n: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131: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132:明亮度调节动作信息获取部133: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134: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1341:陀螺传感器1342:加速度传感器135: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14a、14e、14f、14i、14n:帧内信息获取部141: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142: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143:被摄体数量信息获取部144: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145: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15、15a、15b、15c、15d、15e、15f、15g、15h、15i、15j、15m、15n、15p:焦点调节确定部16、16f、16i:焦点调节部17:记录部18: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19、19d:相位差使用状况获取部20:使用相位差像素确定部201:陀螺传感器21:明亮度调节部22、22h:焦点调节量获取处理切换部(焦点调节量获取方法获取部)221:陀螺传感器23: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25: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26:变焦控制部3、3a、3b、3c、3d、3e、3f、3g、3h、3i、3j、3k:摄像装置30、30c、30d、30f、30j:图像处理部301:白平衡调节部302:第二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1、31j:摄影者输入部311:记录开始按钮312:变焦动作指示部32、32a、32c、32g、32h、32m:摄像部321:明亮度调节量获取部322:焦点调节量获取部323:摄像元件固有信息获取部324:明亮度调节对象设定信息获取部325:明亮度调节方向信息获取部33:人的主观的明亮度调节信息获取部33a、33c、33f、33j:帧间变化信息获取部331:被摄体动作信息获取部332:焦点调节部333:白平衡调节动作连续性信息获取部334:摄像装置动作信息获取部3341:陀螺传感器3342:加速度传感器335:焦距调节信息获取部34、34a、34c、34d、34f、34j:帧内信息获取部341:被摄体大小信息获取部342:对照结果信息获取部343:被摄体数量信息获取部344:被摄体颜色信息获取部345:被摄体明亮度信息获取部35、35a、35c、35d、35f、35g、35h、35j、35k、35m:明亮度调节确定部36、36e、36f、36j:明亮度调节部37:记录部38:摄影设定信息获取部39:摄像光学系统固有信息获取部40:动态图像记录信息获取部41:变焦控制部42:ND滤波器43:位置信息获取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