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求救系统、方法及移动通讯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83312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报警求救系统、方法及移动通讯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利用移动通讯终端的报警求救系统、方法及移动通讯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通讯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除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沟通外,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上网查询信息或购物等,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的生活。

另外,随着个人自助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人们可以自己驾车到某个地方进行旅游,此种方式虽然满足了个人旅游的兴趣,但是也增加了危险或意外的可能性。现有技术中存在许多通过移动通讯终端实现个人求救等,但是这些方式均是基于GPS等,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个移动通讯装置均设有GPS模块。或者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者打开GPS功能,对年青人而言这些操作均不存在太多的困难,对于一些年龄稍大一些的使用者或者手机中没有设置GPS模块的使用者,此种方式则并不很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报警求救系统、方法及移动通讯终端,用以解决现在技术中应用GPS进行报警求救的方式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施本发明的报警求救系统,用于通过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基站及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报警求救,其中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接收使用者的输入;

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到使用者的输入为拨打紧急电话时,发送紧急电话通讯指令;

通讯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紧急电话通讯指令与通讯基站建立无线连接,接收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及控制命令等,并将移动通讯终端的请求及数据等上传到通讯基站;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确定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为使用者在该移动通讯终端中预先设置的个人和/或公共救援平台的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的经纬度信息。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可以通过语音、文本及图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发送给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可为固定电话、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及可通信的穿戴式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报警求救方法,用于通过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基站及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报警求救,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使用者的输入;

在检测到使用者的输入为拨打紧急电话时,发送紧急电话通讯指令;

根据所述紧急电话通讯指令与通讯基站建立无线连接,接收所述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及控制命令等,并将所述移动通讯终端的请求及数据等上传到所述通讯基站;

根据所述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将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该移动通讯终端中预先设置的个人和/或公共救援平台的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可以通过语音、文本及图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发送给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通讯终端,其用于与通讯基站及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报警求救,其中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接收使用者的输入;

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到使用者的输入为拨打紧急电话时,发送紧急电话通讯指令;

通讯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紧急电话通讯指令与通讯基站建立无线连接,接收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及控制命令等,并将移动通讯终端的请求及数据等上传到通讯基站;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确定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所述移动通信终端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及可通信的穿戴式装置中的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通过通讯基站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该使用者的位置及号码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如此并不需要该移动终端上必须设置GPS模块,因此也不需要使用者开启相应的功能等,从而更便于一些年龄稍大一些的使用者或者手机中没有设置GPS模块的使用者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报警求救。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本发明的移动通讯终端报警求救系统的组成框架示意图。

图2为实施本发明的移动通讯终端报警求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为实施本发明的移动通讯终端报警求救系统的组成框架示意图。实施本发明的报警求救系统用于通过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基站及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报警求救,其中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接收使用者的输入;

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到使用者的输入为拨打紧急电话时,发送紧急电话通讯指令;

通讯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紧急电话通讯指令与通讯基站建立无线连接,接收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及控制命令等,并将移动通讯终端的请求及数据等上传到通讯基站;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确定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在具体实施时,该紧急电话为使用者在该移动通讯终端中预先设置的联系号码或公共的救援电话(如110、119或120等)。更佳地,使用者可通过设置按压特定按键或组合键的方式拔打该紧急电话,如可设置为同时按下上下音量调整键呼叫紧急电话等,此在现有技术中多有描述,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另外,在具体实施时,当该紧急电话能够接收短信时(此可由控制单元根据电话号码的组成规则判断该紧急电话的号码能否接收短信),则控制单元将位置确定单元所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及该移动通讯终端的号码用短信发送给该紧急电话接受方。当该紧急电话为固定电话时,则控制单元将位置确定单元所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及该移动通讯终端的号码用语音的形式发送给该紧急电话接受方。或者,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也可以通过图像发送给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可为固定电话、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及可通信的穿戴式装置中的至少一种,而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的经纬度信息。

利用移动通讯基站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实现技术主要有三种:测量信号方向(信号的到达角度)定位技术、测量信号功率的定位技术、测量信号传播时间特性(到达时间;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如果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定位技术定位的精确度不高,也可以使用以上三种定位技术组合,根据每种技术的定位结果来修正定误差,以提高移动终端的定位精确度,此现有技术中多有描述,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所示,为实施本发明的移动通讯终端报警求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实施本发明的报警求救方法用于通过移动通讯终端、通讯基站及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报警求救,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使用者的输入;

在检测到使用者的输入为拨打紧急电话时,发送紧急电话通讯指令;

根据所述紧急电话通讯指令与通讯基站建立无线连接,接收所述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及控制命令等,并将所述移动通讯终端的请求及数据等上传到所述通讯基站;

根据所述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将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较佳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该移动通讯终端中预先设置的个人和/或公共救援平台的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较佳地,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可以通过语音、文本及图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发送给所述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通讯终端,其用于与通讯基站及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报警求救,其中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接收使用者的输入;

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到使用者的输入为拨打紧急电话时,发送紧急电话通讯指令;

通讯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紧急电话通讯指令与通讯基站建立无线连接,接收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及控制命令等,并将移动通讯终端的请求及数据等上传到通讯基站;

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通讯基站发送的位置信息确定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确定的移动通讯终端的位置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

较佳地,所述移动通信终端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及可通信的穿戴式装置中的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通过通讯基站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该使用者的位置及号码发送给紧急电话接收终端,如此并不需要该移动终端上必须设置GPS模块,因此也不需要使用者开启相应的功能等,从而更便于一些年龄稍大一些的使用者或者手机中没有设置GPS模块的使用者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报警求救。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与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的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和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CD-ROM或本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他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