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移动终端用户不断的增长以及移动通信市场不断的膨胀,作为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一种,蜂窝测向技术亦呈现出诱人的市场前景。其主要应用有:公共紧急救助电话服务(例如美国的911、欧盟的112等)、商业求助电话服务、对残疾人、高危人群、迷路者及儿童提供个人救助服务以及智能运输系统等。无线测向系统的实现主要有两种系统实施方案,即基于移动终端的测向系统和基于网络的测量系统。基于移动终端的测向系统又称移动台自主测向系统,是在移动台利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位置估算来进行测向,以GPS,GLONASS等为代表。而另一类基于网络的无线测向系统是在网络端测试移动台发送的信号并进行相应的位置估算,可以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受限于以上两种测向方法的灵活度和精确度,测向效果并不好。比如在一个人员密集或者楼层很多的大厦里,现有技术不能对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进行灵活的测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及装置,以实现在人员密集或者楼层较多的区域对移动终端进行追踪。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包括:
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
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
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的强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进一步的,在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之前,还包括:
预先与所在环境中的基站建立收发信号同步。
进一步的,还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发送追踪对象上线提示。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与已上线追踪对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则过滤掉所述身份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由长期演进车载设备执行。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追踪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信号接收模块,用于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信息比对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
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
第一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二信号接收模块,用于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第二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的强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
信号同步建立模块,用于在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之前,预先与所在环境中的基站建立收发信号同步。
进一步的,还包括:
提示发送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发送追踪对象上线提示。
进一步的,信息比对模块具体用于: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与已上线追踪对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则过滤掉所述身份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追踪装置配置在长期演进车载设备中。
本发明通过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避免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测向系统和基于网络的测量系统测向效果不好的情况,能够实现在人员密集或者楼层较多的区域对移动终端进行追踪。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对移动终端进行追踪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追踪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并一般可以配置于车载通信设备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0,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其中,所述周围环境是指测量设备能够覆盖的范围。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Number,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是区别移动用户的标志,储存在SIM卡中,可用于区别移动用户的有效信息。其总长度不超过15位,同样使用0~9的数字。IMSI是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系统中对MS(Mobile Station,移动台)的唯一识别,在全网和全球范围内唯一。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为4G移动终端。
具体的,由于移动终端在空口环境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的并非唯一标识的身份ID,如果只是被动的识别这个身份ID,无法达到后续识别追踪对象的目的,因此需要主动的诱导移动终端接入到测量设备中,通过空口信令交互的方式,主动获取移动用户的IMSI码,为后续识别追踪对象提供比对基础。
具体的,按照一定的周期向周围环境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移动终端接收到测量设备发送的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将自身的身份信息上报给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接收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
S120,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
其中,所述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至少包括一个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具体的,追踪名单中包含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使用过的所有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卡中存储的IMSI,例如可以是,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使用过2个SIM卡,那么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则包括所述2个SIM卡存储的IMSI。
S130,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
其中,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说明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为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所述下行信号强度为移动终端测量的下行信号强度。
具体的,如果获取的第一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说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为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测量设备向第一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测量指令,诱使第一移动终端进行下行信号强度测量操作,进而通过第一移动终端获取下行信号的强度。
S140,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其中,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为若下行信号强度较低,则说明距离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较远,周期性向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通过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
具体的,如果测量设备能够接受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指令,测量设备则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的高低确定距离移动终端的远近,进而通过周期性的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以及接收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逐步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最终达到追踪到移动终端的目的。
具体的,测量设备下发身份请求信令,触发移动终端上报身份响应信令,所述身份响应信令中携带有IMSI码,利用获取的IMSI码和本地追踪名单内IMSI码进行比对,确定移动终端是否为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若确定为需要追踪的移动终端后,获取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将量化后的下行信号强度上报给后台显示。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避免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测向系统和基于网络的测量系统测向效果不好的情况,能够实现在人员密集或者楼层较多的区域对移动终端进行追踪。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进行优化,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的强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0,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S220,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
S230,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
S240,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S250,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具体的,如果没有接收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说明所述移动终端为不支持在非安全模式下上报的移动终端,也就是说,是由于在测量设备向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之后,移动终端接收到测量设备发送的请求,对测量设备的请求进行安全检测,发现有安全问题,因此移动终端不会向测量设备上报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向移动终端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移动终端向测量设备上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对于不支持在非安全模式下上报的移动终端不会对身份信息请求信号进行安全检查,因此,移动终端可以向测量设备上报身份信息响应信号,测量设备接收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S260,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的强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具体的,测量设备接收移动终端向测量设备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也就是上行信号,测量设备根据上行信号的强度确定测量设备与移动终端的距离,并最终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进而追踪到移动终端。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的强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能够在不论测量设备能否接收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的情况下,都能够实现移动终端的追踪。
实施例三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进行优化,在本实施例中,在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之前,还包括:预先与所在环境中的基站建立收发信号同步。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0,预先与所在环境中的基站建立收发信号同步。
具体的,所述预先与所在环境中的基站建立收发信号同步是为了实现通过诱导移动终端通过随机接入过程接入测量设备。
S320,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S330,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
S340,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
S350,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可选的,还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发送追踪对象上线提示。
可选的,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与已上线追踪对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则过滤掉所述身份信息。
具体的,根据移动终端上报的IMSI码以及追踪名单中的IMSI码,将两者进行比对,如果动终端上报的IMSI码在追踪名单中的IMSI码中,说明追踪对象上线,否则追踪对象处于离线;由于测量设备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广播信号,广播信号中携带的跟踪区域信息发生周期性改变,可能产生移动终端反复接入测量设备的情况,因此,在测量设备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移动终端上报身份信息响应信号时,测量设备接收移动终端上报的IMSI码可能会与之前上报的IMSI码出现重复的情况,当移动终端上报的IMSI码被认定为在追踪名单中的IMSI码中之后,后续移动终端上报此IMSI码,需要过滤掉,不再重复显示追踪对象上线。
追踪对象上线后,触发追踪对象进行周期性测量上报,追踪对象在收到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令后,根据测量控制参数,完成下行信号强度的测量,然后按照周期进行上报,解析追踪对象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令,获取下行信号强度的测量值。对于某些追踪对象不支持在非安全模式下的测量上报时,测量设备无法获取追踪对象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令,需要先主动释放掉链路,然后等待追踪对象再次上线,去掉原有追踪对象测量上报下行信号强度的信令,新增一些信令用于维持链路,同时也方便进行上行信道功率测量,最后将测量得到的信道功率值作为上行信号强度测量值。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追踪方法还可以支持多个追踪对象的追踪,不同的追踪对象上线后,可以自行选择需要追踪的追踪对象进行追踪,也可以随时取消追踪,更换新的追踪对象进行追踪。启动追踪后,将获取的上行信号或者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测量值进行本地量化后,上报给后台软件进行显示。
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追踪方法由长期演进车载设备执行。
具体的,所述测量设备为长期演进车载设备。上述移动终端追踪方法可以由长期演进车载设备来执行。
具体的,实现追踪的关键在于获取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通过测量得到的下行信号强度大小来衡量距离移动终端的距离,但前提条件是,需要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恒定,距离的变化才能在接收功率中得以体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信令交互抬升追踪对象发射功率,以保证追踪对象的发射功率达到最大发射功率;另外对于某些只支持3GPP协议Rel10以下(不含)版本的追踪对象,可以通过信令触发测量上报的方式,来获取到追踪对象的测量功率值,但是对于支持3GPP协议Rel10以上版本的追踪对象,无法通过信令的方式直接获取测量功率值,可以采用测量上行信道功率值的方式来替代追踪对象上报的测量值。
本发明测量设备的应用场景同时兼顾不同类型的追踪对象,对于不支持3GPP协议Rel10版本的追踪对象,下行信号强度测量值由移动终端自行测量完成,并通过信令方式传送给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只需解析出移动终端测量上报信令中相关的下行信号强度即可。对于支持3GPP协议Rel10版本的追踪对象,需要测量设备完成对承载移动终端信令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进行测量,输出信号测量功率值,实现对PUSCH信道的测量,主要包括上行信号强度,噪声功率以及信噪比的测量,其中为了获取较为准确的上行信号强度,需要首先根据PUSCH信道的数据解调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然后再进行测量。具体的信道估计过程可以为,根据已知的PUSCH信道资源配置,接收对应资源位置上数据解调参考信号,然后通过基于DFT变换域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解调参考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信道冲击响应,获取信噪比,从而获取信道的质量情况。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预先与所在环境中的基站建立收发信号同步,能够实现在人员密集或者楼层较多的区域对移动终端进行追踪。
实施例四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移动终端追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移动终端追踪的情况,该装置可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可集成在任何提供移动终端追踪的设备中,如图4所示,所述移动终端追踪装置具体包括:第一信号接收模块410、信息比对模块420、信号发送模块430和第一位置确定模块440。
其中,第一信号接收模块,用于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信息比对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
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
第一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可选的,还包括:
第二信号接收模块,用于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
第二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的强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
可选的,还包括:
信号同步建立模块,用于在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之前,预先与所在环境中的基站建立收发信号同步。
可选的,还包括:
提示发送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发送追踪对象上线提示。
可选的,信息比对模块具体用于: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与已上线追踪对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则过滤掉所述身份信息。
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追踪装置配置在长期演进车载设备中。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向周围环境周期性发送身份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请求信号上报的身份信息响应信号;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将所述身份信息与追踪名单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踪名单中,则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强度请求信号;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则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响应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避免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测向系统和基于网络的测量系统测向效果不好的情况,能够实现在人员密集或者楼层较多的区域对移动终端进行追踪。
上述产品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