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4309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防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安防监控设备或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中,对保护人民财产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安防监控装置或设备一般是包括有钢材质的外壳及上盖,在外壳与上盖形成的腔体中安装有相应的摄像装置与主控板等模块,在摄像装置的前端设有视窗玻璃板,并固定式安装于相应的环境或场合中,通过摄像装置透过视窗玻璃来采集环境的图像信息实现对周围区域进行监测,为了图像采集的需要,通常在外壳外部设有红外补光灯,该红外补光灯具有钢质外壳及补光灯电路板,补光灯电路板与主控板由控制信号线与电源线相连接。当外部有电磁辐射时,电磁波会通过视察玻璃以及红外补光灯的外壳进入探测装置内,由于受电磁辐射的影响,会导致摄像装置的视频信号出现不稳定,从而导致视频图像的不清晰或受波动,从而影响了监控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以防止电磁辐射干扰探测装置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包括探测装置本体,所述探测装置本体包括有钢质的外壳与上盖,所述外壳与上盖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外壳内设有主控板以及与所述主控板连接的一高清CMOS与一标清CCD,所述外壳外侧对称设有一对红外补光灯,所述外壳的一侧端内侧面通过固定件压装有视窗玻璃,所述红外补光灯与所述主控板相连接的供电线路上接设有滤波 器,所述视窗玻璃的表面贴设有导电膜,所述导电膜与所述外壳相接触。

所述滤波器为一电感器件。

所述导电膜贴在所述视窗玻璃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

所述滤波器固定在所述主控板上。

所述滤波器固定在所述红外补光灯的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红外补光灯与所述主控板相连接的供电线路上接设有滤波器,所述视窗玻璃的表面贴设有导电膜,所述导电膜与所述外壳相接触,可以有效地避免外部电磁辐射对探测装置工作的影响,使得探测装置可以正常工作而不会受到外部电磁辐射的干扰,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与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参见图1所示,该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有关的部分。

参见图1-2所示,一种具有防电磁辐射功能的探测装置,包括探测装置本体100,所述探测装置本体包括有钢质的外壳10与上盖19,所述外壳的前端部与上盖的一端通过铰链装置18活动连接,所述上盖的外侧设有锁孔20,所述外壳的后侧端设有配合锁孔20的锁件21,所述外壳内设有主控板12以及与所述主控板12连接的一高清CMOS与一标清CCD14,所述外壳外侧对称设有一对红外补光灯11,所述外壳的一侧端内侧面通过固定件16压装有视窗玻璃15,所述红外补光灯与所述主控板相连接的供电线路上接设有滤 波器,所述视窗玻璃的表面贴设有导电膜(未示出),所述导电膜与所述外壳10相接触。

所述滤波器用于滤掉到达红外补光灯的电磁波,参见图2所示,所述滤波器的一端连接主控板(或称之主控电路板)上的中央处理器的电源输出端121、另一端连接红外补光灯111的控制电路板的电源输入端111。

具体实现上,所述滤波器为一电感器件。

具体实现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电膜贴在所述视窗玻璃的内侧面和\或外侧面上。优选的,所述导电膜贴贴设在视窗玻璃的外侧面上并外壳相接触,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到达视窗玻璃的电磁波导入探测装置外壳上,而现有探测装置的外壳一般均具有防电磁辐射的功能,从而使得电磁辐射不能进入探测装置内部,从而不会对探测装置造成电磁影响。

具体实现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滤波器固定在所述主控板上,或所述红外补光灯的电路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板上设有防浪涌电源滤波器17,用于防浪涌,该电源滤波器17的电压输入端连接交流电源模块、输出端接主控板上中央处理器的电源输入端,用于防止电流浪涌突变,以保障探测装置正常工作,防止电流突变损坏探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红外补光灯与所述主控板相连接的供电线路上接设有滤波器,所述视窗玻璃的表面贴设有导电膜,所述导电膜与所述外壳相接触,可以有效地避免外部电磁辐射对探测装置工作的影响,使得探测装置可以正常工作而不会受到外部电磁辐射的干扰,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与现实意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