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排出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556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介质排出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文清楚地引用了2016年6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29754号公报的全部公开内容作为参考。

本发明涉及排出介质的介质排出装置以及具备该介质排出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中,存在一种结构的扫描仪,该结构的扫描仪设置有作为介质的原稿的自动输送装置(也被称为adf(autodocumentfeeder:自动输稿器)),能够进行多张原稿的自动输送和读取。被输送的多张原稿在被设置在所述自动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图像读取部中被读取。

在这种扫描仪中,存在具备介质排出装置的情况,所述介质排出装置被构成为在所述图像读取部的下游侧设置有排出辊对,在原稿被排出到装置外部时,在接收被排出的多张原稿的排纸接收托盘(有时也被称为排纸堆叠器等)中按排出顺序堆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排纸接收托盘中,已知被构成为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的托盘。例如,在多段式的排纸接收托盘中,自由端侧的托盘(辅助托盘)被收纳在基端侧的托盘(基础托盘)中,使用时从基础托盘中拉出辅助托盘,在展开介质接收面的状态下使用。

但是,在基础托盘中形成了收纳辅助托盘的收纳空间,在将辅助托盘从基础托盘中拉出的状态下,被排出的介质有可能进入所述收纳空间或比所述收纳空间更内侧。特别是被排出的介质是卡片尺寸等小型尺寸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所述进入的问题。此外,介质接收面有时会向自由端侧向上倾斜,如果小型尺寸的介质被排出到这样的向上倾斜面,则被排出的介质会返回到基础托盘侧,从而容易发生所述进入的问题。此外,在排纸接收托盘的前端具备防止介质飞出的挡块的情况下,通过被排出的介质与所述挡块接触并弹回,从而容易发生所述进入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628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可靠地避免被排出的介质进入托盘内。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介质排出装置具备:排出部,排出介质;介质接收托盘,接收由所述排出部排出的介质,并且能够切换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具备:基础托盘;主展开部,在展开状态下比所述基础托盘更位于介质排出方向侧,并且能够进行收纳及展开;至少一个辅助展开部,在展开状态下与所述主展开部相比位于介质排出方向侧,并且能够进行收纳及展开。在所述基础托盘中,形成有收纳至少一个所述辅助展开部的收纳空间,并设置有向所述收纳空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根据本方面,能够切换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具备基础托盘、主展开部和辅助展开部,由于基础托盘中形成有收纳至少一个辅助展开部的收纳空间,因此所述辅助展开部展开时,被排出的介质有可能进入所述收纳空间或比所述收纳空间更内侧。然而在本方面中,所述基础托盘中的所述收纳空间中设置有向所述收纳空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通过该第一突出部,能够限制介质进入所述收纳空间或比所述收纳空间更内侧。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其中,在所述主展开部中面临所述收纳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向所述收纳空间突出,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和所述第一突出部重合的重合部分,所述重合部分具有与所述主展开部的展开位置无关地被维持的构成。

根据本方面,由于在所述主展开部中面临所述收纳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向所述收纳空间突出,同时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和所述第一突出部重合的重合部分,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重合部分具有与所述主展开部的展开位置无关地被维持的结构,因此不仅在所述主展开部全展开的状态下,在半展开的状态下,也能够限制介质进入所述收纳空间或比所述收纳空间更内侧。由此,能够提供一种介质排出装置,该介质排出装置能够可靠地避免介质进入所述收纳空间或比所述收纳空间更内侧。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由在介质排出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肋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另一方由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二肋构成。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中的任一方由在介质排出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肋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另一方由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二肋构成,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介质进入所述收纳空间或比所述收纳空间更内侧。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肋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以适当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肋中的最大配置间隔小于能够由所述排出部排出的介质中,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尺寸最小的介质的所述尺寸。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第一肋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以适当间隔设置有多个,同时多个所述第一肋中的最大配置间隔小于能够由所述记录装置记录以及能够由所述排出部排出的介质中,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尺寸最小的介质的所述尺寸,因此能够与介质的尺寸无关地良好地限制介质进入所述收纳空间或比所述收纳空间更内侧。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其中,所述辅助展开部被构成为具备前端展开部和挡块部,所述前端展开部在展开状态下最位于介质排出方向侧,所述挡块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前端展开部滑动,且能够切换限制姿势和收纳姿势,所述限制姿势即通过转动形成与介质接收面交叉的面来限制介质飞出的姿势,所述收纳姿势即沿所述介质接收面的姿势。

根据本方面,由于具备挡块部,所述挡块部能够切换限制姿势和收纳姿势,所述限制姿势是通过转动形成与介质接收面交叉的面来限制介质飞出的姿势,所述收纳姿势即沿所述介质接收面的姿势,因此通过所述挡块部能够抑制在介质排出时介质从介质接收托盘飞出。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其中,在所述前端展开部中沿所述挡块部的滑动方向形成有多个凹部,在所述挡块部中形成有凸部,在将该挡块部从所述收纳姿势切换为所述限制姿势时,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凹部。

根据本方面,由于在所述前端展开部中沿所述挡块部的滑动方向形成有多个凹部,在所述挡块部中形成有凸部,在将该挡块部从所述收纳姿势切换为所述限制姿势时,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凹部,因此通过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的卡合,能够可靠地将所述挡块部保持在希望的位置。特别是能够抑制随着被排出的介质推压所述挡块部而导致该挡块部发生位置偏移。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具备切换所述挡块部的姿势的切换装置、和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排出的介质的尺寸信息,如果排出的介质的前端在所述介质向所述介质接收托盘排出时超出所述挡块部的位置,则将所述挡块部从所述限制姿势向介质排出方向上游侧或下游侧倾倒。

根据本方面,由于具备切换所述挡块部的姿势的切换装置、和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排出的介质的尺寸信息,如果排出的介质的前端在所述介质向所述介质接收托盘排出时超出所述挡块部的位置,则将所述挡块部从所述限制姿势向介质排出方向上游侧或下游侧倾倒,因此能够避免排出超长的介质时所述挡块部妨碍超长的介质的排出的问题。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介质排出装置,其中,所述基础托盘具备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相对于所述介质排出装置的壳体能够收纳及展开,通过将所述挡块部从所述限制姿势切换为所述收纳姿势,将所述基础托盘、所述主展开部、所述辅助展开部锁定在收纳状态,通过将所述挡块部从所述收纳姿势切换为所述限制姿势,解除所述锁定。

根据本方面,由于所述基础托盘具备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相对于所述介质排出装置的壳体能够收纳及展开,通过将所述挡块部从所述限制姿势切换为所述收纳姿势,将所述基础托盘、所述主展开部、所述辅助展开部锁定在收纳状态,通过将所述挡块部从所述收纳姿势切换为所述限制姿势,解除所述锁定,因此例如在搬运装置时,能够避免所述介质接收托盘意外地变成展开状态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锁定装置的操作由所述挡块部承担,因此不需要设置专用的操作部件,能够抑制装置的成本上升。

本发明第九方面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读取装置,读取介质的表面;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涉及的介质排出装置,被设置在介质输送方向上所述读取装置的下游侧。

根据本方面,在图像读取装置中,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介质的非送纸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盖打开、介质接收托盘展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的基础托盘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中从基础托盘展开主展开部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中从主展开部展开第一辅助展开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中从第一辅助展开部展开前端展开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从下方侧观察基础托盘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方侧观察主展开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相对于基础托盘主展开部被收纳的状态下基础托盘及主展开部的仰视图。

图11是示出相对于基础托盘主展开部被收纳的状态下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关系的仰视图。

图12是相对于基础托盘将主展开部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的状态下基础托盘及主展开部的仰视图。

图13是示出相对于基础托盘将主展开部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的状态下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关系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3中a-a截面的侧截面图。

图15是相对于基础托盘展开主展开部及辅助展开部的状态下基础托盘、主展开部、辅助展开部的仰视图。

图16是示出相对于基础托盘展开主展开部的状态下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关系的仰视图。

图17是示出前端展开部中挡块部的收纳姿势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前端展开部中挡块部的限制姿势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前端展开部中挡块部滑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前端展开部及挡块部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挡块部的变形例中的滑动件锁定结构的侧截面图。

图22是第二实施例中的介质接收托盘的概要图。

图23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介质接收托盘中主展开部及辅助展开部的锁定状态的侧截面图。

图24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介质接收托盘中主展开部及辅助展开部的锁定解除状态的侧截面图。

图25是示出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图像读取部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排出驱动辊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扫描仪12下部单元

12a孔部14上部单元

16盖部16a介质载置面

18、88、108介质排出装置20排出辊对

22、92、110介质接收托盘24介质输送路径

26送纸口28排出口

30送纸辊32分离辊

34输送辊对34a输送驱动辊

34b输送从动辊36图像读取部

38扭矩限制器40上部读取单元

42下部读取单元44排出驱动辊

46排出从动辊48驱动轴

50辅助辊52、76间隙

54控制部56基础托盘

56a主体部56b侧壁部

56c、82凹部56d、86凸部

56e槽部58主展开部

58a肋58b槽部

58c凹部60辅助展开部

61第一辅助展开部62前端展开部

62a介质接收面64、90、112挡块部

66第一突出部68、68a、68b、68c、68d第一肋

70收纳空间72第二突出部

74、74a、74b、74c第二肋78、116滑动件

80、90a、114挡块84、112转动轴

92a、92b托盘部件94切换装置

96驱动电机98驱动滑轮

100传递滑轮102从动滑轮

104、106驱动带118锁销

120施力装置124卡合部

l1配置间隔l2最大配置间隔

p介质w重合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各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仅在第一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之后的实施例中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介质的非送纸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盖打开、介质接收托盘展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介质输送路径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的基础托盘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中从基础托盘展开主展开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中从主展开部展开第一辅助展开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介质接收托盘中从第一辅助展开部展开前端展开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从下方侧观察基础托盘的立体图。图9是从上方侧观察主展开部的立体图。图10是相对于基础托盘主展开部被收纳的状态下基础托盘及主展开部的仰视图。图11是示出相对于基础托盘主展开部被收纳的状态下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关系的仰视图。图12是相对于基础托盘将主展开部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的状态下基础托盘及主展开部的仰视图。

图13是示出相对于基础托盘将主展开部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的状态下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关系的仰视图。图14是图13中a-a截面的侧截面图。图15是相对于基础托盘展开主展开部及辅助展开部的状态下基础托盘、主展开部、辅助展开部的仰视图。图16是示出相对于基础托盘展开主展开部的状态下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关系的仰视图。图17是示出前端展开部中挡块部的收纳姿势的立体图。图18是示出前端展开部中挡块部的限制姿势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前端展开部中挡块部滑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前端展开部及挡块部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挡块部的变形例中滑动件锁定结构的侧截面图。图22是第二实施例中的介质接收托盘的概要图。图23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介质接收托盘中主展开部及辅助展开部的锁定状态的侧截面图。图24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介质接收托盘中主展开部及辅助展开部的锁定解除状态的侧截面图。图25是示出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图像读取部的立体图。图26是示出排出驱动辊的截面图。

此外,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为装置宽度方向,同时为纸张宽度方向,y方向为图像读取装置中的介质输送方向,z方向为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大致示出了与被输送的介质的面正交的方向。此外,在各图中,将-y方向侧作为装置前面侧,将+y方向侧作为装置背面侧。

第一实施例

关于图像读取装置

参照图1及图2,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10具备下部单元12、上部单元14、盖部16和介质排出装置18。介质排出装置18具备后文所述的排出辊对20(参照图3)和介质接收托盘22(参照图2)。此外,下部单元12及上部单元14的外廓构成扫描仪10的壳体。

此外,在下部单元12的背面侧的上部安装有盖部16,所述盖部16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12转动。盖部16能够获得非送纸状态和可送纸状态,所述非送纸状态如图1所示,覆盖上部单元14的上部及送纸口26(参照图2),所述可送纸状态如图2所示,从图1的非送纸状态向装置背面侧转动,开放送纸口26。此外,如图2所示,盖部16变为可送纸状态时,盖部16的里面作为载置多个介质p的介质载置面16a发挥作用。

此外,在下部单元12的装置前面侧设置有排出介质p的排出口28。此外,下部单元12具备能够从排出口28向装置前面侧拉出的介质接收托盘22。介质接收托盘22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参照图1)和展开状态(参照图2),所述收纳状态即被收纳在下部单元12的底部的状态,所述展开状态即被拉出到装置前面侧的状态。此外,如后文所述,介质接收托盘22由多个托盘部件连接构成,被构成为能够根据被排出的介质p的长度来调整从排出口28拉出的长度。

关于扫描仪中的纸张输送路径

下面,主要参照图3对扫描仪10中的介质输送路径24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中,仅用假想线示出下部单元12、上部单元14及介质接收托盘22的外廓部分,用附有符号p的粗实线示出在扫描仪10内沿介质输送路径24输送的纸张的引导路径。

在介质输送路径24中,从输送方向上游侧至下游侧,依次设置有介质载置面16a、送纸辊30、分离辊32、输送辊对34、作为“读取装置”的图像读取部36、作为“排出部”的排出辊对20及介质接收托盘22。介质p沿介质输送路径24被输送到图像读取部36,在图像读取部36中至少被读取一面后,被排出到介质接收托盘22。

送纸辊30被构成为由图中没有示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送纸辊30的外周面由高摩擦材料(例如橡胶等弹性体等)构成。此外,在与送纸辊3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分离辊32。分离辊32被设置成由图中没有示出的施力装置向送纸辊30施力的状态。分离辊32的外周面和送纸辊30一样由高摩擦材料(例如橡胶等弹性体等)构成。

此外,分离辊32中设置有扭矩限制器38。分离辊32被构成为通过扭矩限制器38从图中没有示出的扭矩赋予装置或电机等驱动源接收与向下游侧输送原稿的旋转方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的驱动扭矩。此外,在分离辊32与送纸辊30直接接触的状态下,从送纸辊30接收的旋转扭矩会超过扭矩限制器38的限制扭矩,因此会随送纸辊30从动旋转(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

输送辊对34具备输送驱动辊34a和随输送驱动辊34a从动旋转的输送从动辊34b。在本实施例中,输送驱动辊34a被构成为由图中没有示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

在输送辊对34的下游侧设置有图像读取部36。这里,图像读取部36具备:上部读取单元40,以与沿介质输送路径24输送的介质p的上表面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上部单元14中;下部读取单元42,以与沿介质输送路径24输送的介质p的下表面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下部单元12中。上部读取单元40及下部读取单元42被作为读取单元构成,其中一例是被作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构成。

排出辊对20具备排出驱动辊44和随排出驱动辊44从动旋转的排出从动辊46。排出驱动辊44由图中没有示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

这里,参照图25及图26,排出驱动辊44在装置宽度方向上有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两个排出驱动辊44被轴接在驱动轴48上,以与驱动轴48同时旋转。此外,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在排出驱动辊44的外侧,辅助辊50分别被轻压入驱动轴48。此外,在装置宽度方向上,排出驱动辊44和辅助辊50隔开间隙52被安装在驱动轴48上。

在扫描仪10中,在排出辊对20排出厚度较薄的介质时,有时会变成介质p的后端留在排出驱动辊44上的状态。此外,在排出厚度较薄的介质时,辅助辊50能够将介质p的后端向排出方向推出,可靠地使介质p的后端与排出驱动辊44分离。此外,由于辅助辊50和排出驱动辊44之间设置有间隙52,因此在辅助辊50相对于驱动轴48空转时,能够防止辅助辊50因与排出驱动辊44接触而磨损。

此外,作为一例,下部单元12内设置有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部54。控制部54被作为具备多个电子部件的电路构成。控制部54控制上部读取单元40、下部读取单元42。此外,控制部54控制对送纸辊30、输送驱动辊34a及排出驱动辊44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等图中没有示出的驱动源。

此外,控制部54被构成为对扫描仪10中介质p的输送及图像读取动作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54也可根据外部(pc等)的指示来控制扫描仪10中执行原稿读取动作时所需的动作。

关于介质接收托盘的结构

参照图4至图20对介质接收托盘2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4至图7所示,介质接收托盘22具备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辅助展开部60。辅助展开部60具备第一辅助展开部61、前端展开部62及挡块部64。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介质p的排出方向作为装置纵深方向前方侧,将各部件间的滑动方向作为装置纵深方向,将介质p的宽度方向作为装置宽度方向。

基础托盘56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12滑动,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参照图1)和展开状态(参照图4),所述收纳状态即被收纳在下部单元12内的状态,所述展开状态即从下部单元12内向介质p的排出方向,即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展开的状态。此外,主展开部58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基础托盘56滑动。此外,主展开部58被构成为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参照图4)和展开状态(参照图5),所述收纳状态即被收纳在基础托盘56中的状态,所述展开状态即从基础托盘56向介质p的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滑动的状态。

此外,第一辅助展开部61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主展开部58滑动。此外,第一辅助展开部61被构成为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参照图4)和展开状态(参照图6),所述收纳状态即被收纳在主展开部58中的状态,所述展开状态即从主展开部58向介质p的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滑动的状态。此外,前端展开部62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辅助展开部61滑动。此外,前端展开部62被构成为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参照图4)和展开状态(参照图7),所述收纳状态即被收纳在第一辅助展开部61中的状态,所述展开状态即从第一辅助展开部61向介质p的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滑动的状态。

因此,介质接收托盘22能够从图1所示的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第一辅助展开部61及前端展开部62被收纳在下部单元12中的状态变为如图4至图7所示的将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第一辅助展开部61及前端展开部62依次向介质p的排出方向拉出并在下部单元12的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展开的状态(参照图2)。

关于基础托盘

下面,参照图4及图8对基础托盘56进行说明。基础托盘56具备:平板状的主体部56a;一对侧壁部56b,在主体部56a的装置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装置纵深方向延伸。主体部56a的上表面被作为接收从排出口28排出的介质p的托盘面而构成。此外,主体部56a的下表面侧的装置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被作为向上表面侧凹陷的凹部56c而构成。此外,在凹部56c中,在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在安装有主展开部58的状态下,设置有向主展开部58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66。

作为一例,第一突出部66具备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一肋68。多个第一肋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适当间隔形成在凹部56c中。在图8中,第一肋68具备四个肋68a、68b、68c、68d。此外,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第一肋68a和第一肋68b以间隔l1进行设置,第一肋68b和第一肋68c以间隔l2进行设置、第一肋68c和第一肋68d以间隔l1进行设置。这里,间隔l2被设定为大于间隔l1。此外,第一肋68a和第一肋68d之间设置有间隔l3。

此外,被设置在凹部56c中的第一肋68b和第一肋68c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配置间隔l2(参照图8)被设定为小于能够由排出辊对20排出的介质p中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介质p的宽度尺寸最小的介质p的尺寸。这里,作为一例,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介质p的宽度尺寸最小的介质p包括名片、卡片等介质。此外,作为一例,配置间隔l2被设定为小于卡片状的介质的短边。此外,第一肋68a和第一肋68d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配置间隔l3(参照图8)被设定为小于卡片状的介质的长边。

此外,作为一例,在扫描仪10中,在使卡片状的介质p的短边配合装置宽度方向来输送介质p并排出到介质接收托盘22的情况下,配置间隔l2被设定为第一肋68中的最大配置间隔,在使卡片状的介质的长边配合装置宽度方向来输送介质p并排出到介质接收托盘22的情况下,配置间隔l3被设定为第一肋68中的最大配置间隔。

此外,在侧壁部56b中,在装置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向内侧方向突出的凸部56d,在装置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上,形成有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槽部56e。槽部56e与下部单元12中设置的图中没有示出的引导部卡合。由此,基础托盘56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12滑动移动。

关于主展开部

下面,参照图4及图9对主展开部58进行说明。在主展开部58的上表面侧,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适当间隔设置有多个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肋58a。此外,肋58a被构成为从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支撑从排出口28排出的介质p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在主展开部58中,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向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槽部58b。

在基础托盘56中安装有主展开部58时,槽部58b接收基础托盘56的凸部56d。此外,由于凸部56d能够在槽部58b内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相对移动,因此能够使主展开部58相对于基础托盘56滑动。此外,在基础托盘56中安装有主展开部58的状态下,基础托盘56从上方侧覆盖主展开部58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在主展开部58中的装置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下方侧凹陷的凹部58c。在基础托盘56中安装有主展开部58的状态下,基础托盘56的凹部56c和主展开部58的凹部58c被设置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位置。此外,通过凹部56c和凹部58c组合,形成矩形空间。该空间作为收纳主展开部58中安装的第一辅助展开部61及前端展开部62的收纳空间70(参照图14)发挥作用。

此外,在主展开部58的装置纵深方向背面侧的端部中,在装置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即面临收纳空间7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突出部72。第二突出部72具备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肋74。第二肋74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即基础托盘56侧突出。作为一例,多个第二肋74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适当间隔沿装置宽度方向按肋74a、74b、74c的顺序配置成一列。

在第二肋74a和第二肋74b之间、第二肋74b和第二肋74c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76。在主展开部58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相对于基础托盘56滑动时,装置宽度方向上的间隙76的大小被设定为能够使第一肋68b、68c通过间隙76。此外,第二肋74a、74c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第一肋68a和第一肋68b的配置间隔l1及第一肋68c和第一肋68d的配置间隔l1。此外,第二肋74b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第一肋68b和第一肋68c的配置间隔l2。

这里,参照图14,在将主展开部58安装在基础托盘56的状态下,第一肋68从基础托盘56向主展开部58侧突出,第二肋74从主展开部58向基础托盘56侧突出。也就是说,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在介质接收托盘22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此外,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在装置高度方向上的区域w的范围内重合。此外,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介质接收托盘22。

关于收纳空间中介质的进入限制

下面,参照图10至图16对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1、图13及图16中省略了辅助展开部60的图示。参照图10及图11,主展开部58处于被收纳在基础托盘56中的状态。如图11所示,第一肋68b、68c分别进入了第二肋74a和第二肋74b之间以及第二肋74b和第二肋74c之间的间隙76。

此外,由于第二肋74a、74c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第一肋68a和第一肋68b的配置间隔l1、第一肋68c和第一肋68d的配置间隔l1,第二肋74b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第一肋68b和第一肋68c的配置间隔l2,因此即使主展开部58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相对于基础托盘56滑动,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也互不干扰(参照图11、图13及图16)。此外,在第一肋68及第二肋74中,即使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相对移动,在介质接收托盘22的厚度方向上的重合部分也会被维持。

这里,参照图4、图10及图11,在主展开部58被收纳在基础托盘56中、第一辅助展开部61及前端展开部62被收纳在主展开部58中的状态下,介质p从排出口28被排出,在由挡块部64弹回基础托盘56侧时,介质p有可能会进入收纳空间70或比收纳空间70更内侧。但是,由于收纳空间70中设置有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因此能够抑制被弹回的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内或比收纳空间70更内侧。

下面,参照图12至图14,在主展开部58相对于基础托盘56向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滑动而处于半展开的状态下,第二肋74a、74b、74c在装置纵深方向上比第一肋68b、68c位于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在这种状态下,第一辅助展开部61及前端展开部62被拉出到与收纳空间70相比位于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而处于展开状态。

这里,介质p从排出口28被排出,在由挡块部64弹回基础托盘56侧时,介质p有时会变成向装置纵深方向倾斜的状态。在主展开部58的半展开状态下,即使由挡块部64弹回到基础托盘56侧的介质p处于向装置纵深方向倾斜的状态,通过第一肋68a及第一肋68d的至少一方和倾斜的介质p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也能够抑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内。

此外,由于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在介质接收托盘22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因此即使介质p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进入了第一肋68a及第一肋68d之间,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第二肋74也会限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内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由此,在主展开部58相对于基础托盘56处于半展开状态时,也能够通过第一突出部66(第一肋68)及第二突出部72(第二肋74)限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内。

下面,参照图15及图16,在主展开部58相对于基础托盘56进一步向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滑动而处于全展开的状态下,第二肋74a、74b、74c在装置纵深方向上比图13所示的状态位于更前面侧。

在主展开部58处于全展开状态时,介质p从排出口28被排出,在由挡块部64弹回基础托盘56侧时,通过第一肋68a及第一肋68d的至少一方与介质p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能够抑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内。

此外,由于第二肋74a、74b、74c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位于更前面侧,因此即使介质p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进入了第一肋68a和第一肋68d之间,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第二肋74也能够更可靠地限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内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

这里,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在介质接收托盘22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同时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能够互不干扰地相对移动,因此第一肋68和第二肋74的重合能够与主展开部58相对于基础托盘56的展开位置无关地被维持。由此,无论主展开部58处于半展开状态、全展开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都能够抑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内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

关于挡块部

下面,参照图17至图19对挡块部64进行说明。挡块部64具备滑动件78和挡块80。滑动件78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端展开部62的介质接收面62a沿装置纵深方向滑动。

挡块部64被安装在前端展开部62中。参照图17及图18,挡块80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滑动件78转动。作为一例,挡块80能够切换收纳姿势和限制姿势,所述收纳姿势即如图17所示的沿介质接收面62a的姿势,所述限制姿势即形成和介质接收面62a交叉的面来限制介质p飞出的姿势。

关于挡块部的变形例

参照图20及图21对挡块部6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介质接收面62a上沿装置纵深方向以适当间隔形成有多个凹部82。挡块80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滑动件78以转动轴84为支点转动。此外,在挡块80中隔着转动轴84的相反侧,形成有能够和多个凹部82中的任一个卡合的凸部86。

如图21所示,挡块80从收纳姿势(参照图17)切换为限制姿势时,凸部86和多个凹部82的至少一个卡合。由此,滑动件78无法相对于介质接收面62a滑动,处于锁定状态。因此,即使从排出口28排出的介质p势头很猛地撞上挡块80,由于挡块部64相对于前端展开部62处于被锁定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挡块部64的位置偏移,同时挡住介质,使介质接收面62a可靠地将其接收。

另一方面,将采取限制姿势的挡块80以转动轴84为支点向介质接收面62a侧转动时,凸部86向与介质接收面62a分离的方向转动,和凹部82卡合的状态被解除。结果,滑动件78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能够相对于介质接收面62a在装置纵深方向上滑动移动。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

虽然是第一突出部66具备向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肋68,第二突出部72具备向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肋74的结构,但取代该结构,也可以是第一突出部66具备多个第二肋74的结构,第二突出部72具备多个第一肋68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22对介质排出装置88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图22示意性地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介质排出装置88。第二实施例的介质排出装置88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根据被排出的介质p的排出方向上的长度切换挡块部90的挡块90a的收纳姿势和限制姿势。此外,虽然图22中对介质接收托盘92的结构进行了简化用两个托盘部件进行了图示,但介质接收托盘92也可由两个以上的托盘部件构成,其结构也可和第一实施例一样具备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第一辅助展开部61及前端展开部62。

如图22所示,介质排出装置88具备介质接收托盘92、以及切换挡块部90的挡块90a的姿势的切换装置94。

作为一例,介质接收托盘92由托盘部件92a、托盘部件92b构成。托盘部件92a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12滑动,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此外,托盘部件92b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托盘部件92a滑动,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此外,在托盘部件92b的装置纵深方向前端侧安装有挡块部90。

作为一例,切换装置94具备被设置在下部单元12内的驱动电机96、驱动滑轮98、传递滑轮100、从动滑轮102和驱动带104、106。驱动滑轮98被安装在驱动电机96的驱动轴上,由驱动电机96旋转驱动。驱动带104卷绕在驱动滑轮98和传递滑轮100上。从动滑轮102被安装在挡块90a的转动轴上。驱动带106卷绕在传递滑轮100和从动滑轮102上。

通过使驱动电机96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旋转,能够将驱动电机96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滑轮98、驱动带104、传递滑轮100及驱动带106传递给从动滑轮102,能够将挡块90a从限制姿势切换为收纳姿势,或者从收纳姿势切换为限制姿势。图22中的双点划线部分示出了挡块90a的收纳状态。此外,作为一例,图22中是挡块90a向介质p的排出方向下游侧倾倒的结构,也可以是向排出方向上游侧倾倒的结构。

控制部54基于排出的介质p的尺寸信息,在介质p被排出到介质接收托盘92时,在排出的介质p的前端超过挡块部90的挡块90a的位置的情况下,驱动驱动电机96,使挡块90a从限制姿势切换为收纳姿势。由此,能够避免在介质p在排出方向上超长的情况下挡块部90妨碍介质p的排出。此外,排出的介质p的尺寸信息不仅可以通过控制部54中输入的驱动程序信息来求出,也可以通过扫描仪10内设置的图中没有示出的介质检测传感器中的介质p的检测信号来求出。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23及图24对介质排出装置108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图23及图24示意性地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介质排出装置108。第三实施例的介质排出装置108和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具备相对于扫描仪10将介质接收托盘110锁定在收纳状态的锁定机构。

挡块部112具备挡块114、滑动件116、作为“锁定装置”的锁销118和施力装置120。挡块114被安装在滑动件116上,能够以转动轴122为支点转动,能够切换限制姿势和收纳姿势。此外,挡块114中设置有能够和锁销118卡合的卡合部124。作为一例,施力装置120被作为拉伸弹簧构成,一端与滑动件116连接,另一端与锁销118连接。此外,施力装置120对锁销118向滑动件116侧施力。

此外,作为“壳体”的下部单元12中设置有能够接收锁销118的孔部12a。

参照图23,主展开部58及辅助展开部60分别处于被收纳的状态,基础托盘56被收纳在下部单元12中。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将挡块部112的挡块114设置为收纳状态,则卡合部124会抗拒施力装置120的施力而将锁销118向下部单元12侧按压。此外,锁销118变为经由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及辅助展开部60进入下部单元12的孔部12a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及辅助展开部60通过锁销118相对于下部单元12被锁定。因此,能够抑制介质接收托盘110从扫描仪10中意外地飞出。

下面,参照图23,将处于收纳状态的挡块114相对于滑动件116转动,切换为限制姿势。通过该转动,卡合部124也以转动轴122为支点向图2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通过施力装置120的施力,锁销118向从孔部12a拔出的方向位移。结果,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及辅助展开部60相对于下部单元12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能够从扫描仪10中拉出介质接收托盘110。

对上述说明进行总结,介质排出装置18、88、108具备:排出辊对20,排出介质p;介质接收托盘22、92、110,接收由排出辊对20排出的介质p,能够切换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介质接收托盘22、92、110具备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在展开状态下比基础托盘56更位于介质排出方向侧即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能够收纳和展开;至少一个辅助展开部60,在展开状态下与主展开部58相比位于介质排出方向侧即装置纵深方向前面侧,能够收纳及展开,基础托盘56中形成有收纳至少一个辅助展开部60的收纳空间70,同时设置有向收纳空间70突出的第一突出部66。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切换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22、92、110具备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和辅助展开部60,基础托盘56中形成有收纳至少一个辅助展开部60的收纳空间70,因此在辅助展开部60展开时,被排出的介质p有可能进入收纳空间70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然而在该结构中,由于基础托盘56中的收纳空间70中设置有向收纳空间70突出的第一突出部66,通过第一突出部66,能够限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

在主展开部58中面临收纳空间7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突出部72,所述第二突出部72向收纳空间70突出,同时在介质接收托盘22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和第一突出部66重合的重合部分,第一突出部66和第二突出部72的重合具有与主展开部58的展开位置无关地被维持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不仅在主展开部58全展开的状态下,在半展开的状态下,也能够限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由此,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避免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的介质排出装置18、88、108。

第一突出部66及第二突出部72的至少一方由在介质排出方向即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肋68构成,第一突出部66及所述第二突出部72的另一方由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装置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二肋74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

第一肋68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装置宽度方向上以适当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肋68中的最大配置间隔l2或l3小于能够由排出辊对20排出的介质p中在与介质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尺寸最小的介质的尺寸。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介质p的尺寸无关地良好地限制介质p进入收纳空间70或收纳空间70更内侧。

辅助展开部60被构成为具备:前端展开部62,在展开状态下位于介质排出方向即装置纵深方向最前面侧;挡块部64、90、112,能够相对于前端展开部62滑动,能够切换限制姿势和收纳姿势,所述限制姿势即通过转动形成与介质接收面62a交叉的面来限制介质p飞出的姿势,所述收纳姿势即沿介质接收面62a的姿势。根据该结构,通过挡块80、90a、114,能够抑制在介质p排出时介质p从介质接收托盘22、92、110中飞出。

在前端展开部62中沿挡块部64的滑动方向形成有多个凹部82,挡块部64中形成有凸部86,在将该挡块部64从收纳姿势切换为限制姿势时,所述凸部86进入凹部82。根据该结构,通过凹部82和凸部86的卡合,能够将挡块部64可靠地保持在希望的位置。特别是能够抑制随着被排出的介质p推压挡块部64而导致该挡块部64发生位置偏移。

具备进行挡块部90的姿势切换的切换装置94和控制切换装置94的控制部54,控制部54基于排出的介质p的尺寸信息,在介质向介质接收托盘92排出时排出的介质p的前端超出挡块部90的位置的情况下,使挡块部90的挡块90a从限制姿势向介质排出方向上游侧或下游侧倾倒。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排出超长的介质p时挡块部90妨碍超长的介质的排出的问题。

基础托盘56具备锁销118,所述锁销118相对于构成介质排出装置108的壳体的下部单元12能够收纳及展开,通过将挡块部112从限制姿势切换为收纳姿势,将基础托盘56、主展开部58、辅助展开部60锁定在收纳状态,通过将挡块部112从收纳姿势切换为限制姿势,解除锁定。根据该结构,例如在搬运扫描仪10时,能够避免介质接收托盘110意外地变成展开状态的问题。而且,由于锁销118的操作由挡块部112承担,因此不用设置专门的操作部件,能够抑制装置的成本上升。

扫描仪10具备读取介质p的表面的图像读取部36、和在介质输送方向上被设置在图像读取部36的下游侧的介质排出装置18、88、108。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