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WiFi自动连接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9347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wifi自动连接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作为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无线通信技术,覆盖率极其广泛,例如,商业中心、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均会提供免费的wifi网络。ap(wirelessaccesspoint,无线访问接入点)是智能通信设备接入wifi网络的接入点,用于将各个智能通信设备通过wifi网络连接到一起,然后将wifi网络接入以太网。通常,智能通信设备在通过ap接入wifi网络后,会保存该ap,以在下次扫描到该ap时自动通过该ap接入wifi网络。

然而,目前的智能通信设备在通过某一ap多次连网失败时,会在一定时间内禁用该ap,通常禁用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在禁用时间超时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下一次自动连接,导致智能终端设备无法及时的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ifi自动连接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可以根据ap被禁用时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使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及时的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提高网络连接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wifi自动连接方法,其包括:

扫描ap,获取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

向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

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wifi自动连接系统,其包括: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ap,获取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获取模块,用于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并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使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及时的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提高网络连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wifi自动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被禁用原因和自动连接规则的对应关系表;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步骤s104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步骤s104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步骤s104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wifi自动连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设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设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八提供的设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九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wifi自动连接方法,其可以应用于任意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能够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的智能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个人数字助理以及空调、冰箱、电视机之类的智能家用电器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wifi自动连接方法,包括:

步骤s101:扫描ap,获取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

在具体应用中,终端设备在第一次通过ap连接到对应的wifi网络之后,会对该ap进行保存,以在下一次扫描到该ap时,自动通过该ap连接至对应的wifi网络。保存ap具体是指保存该ap的网络地址以及该ap对应的wifi网络的wifi密码。

另外,终端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中,通常不止包括一个wifi网络,很有可能包括一个以上wifi网络,终端设备也很有可能保存了其所处网络环境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wifi网络的ap。因此,在扫描ap之后,可能会扫描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ap,扫描到的ap中,也很可能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已保存的ap。

步骤s102:向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终端设备已经保存了ap的网络地址和对应的wifi密码,因此在扫描到已保存的ap时,可以根据ap的网络地址自动的发送包括wifi密码的连接请求,以通过已保存的ap自动连接至对应的wifi网络。对于未保存的有密码ap,需要在首次连接时,手动连接并输入wifi密码;对于未保存的免密ap,需要在首次连接时,手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已保存的ap,若其对应的网络地址或wifi密码被更改或保存时间超期,则需要按照上述未保存的ap的连接方式,手动连接。

步骤s103: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

在具体应用中,若自动连接至一个ap失败,则该ap会被禁用,自动连接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该ap对应的wifi网络的信号质量不好、同一时间连接至该ap的用户数量(终端设备的数量)较多以及网络地址(即ip地址(internetprotocoladdress,网际协议地址))或wifi密码被更改或保存时间超期等,其中,ap的网络地址被更改或保存时间超期,会导致dhcp(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协商失败。

步骤s104: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每个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与该ap的被禁用原因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使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及时的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提高网络连接效率。

如图2所示,示例性的示出了被禁用原因与自动连接规则的对应关系表,其中,原因1、原因2、……、原因n-1和原因n表示不同的被禁用原因,规则1、规则2、……、规则n-1和规则n表示不同的自动连接规则,n大于1且n为正整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wifi自动连接方法还包括:

未扫描到已保存的ap时,禁用所有已保存的ap,并返回所述扫描ap的步骤(即返回执行步骤s101);

成功连接至任一已保存的ap时,停止扫描。

在具体应用中,若没有扫描到已保存的ap,则需要重新扫描,当成功连接至任一已保存的ap时,则不需要再连接至其他的ap,可以停止扫描,以节省功耗,除非用户手动输入相应指令触发终端设备重新扫描ap。

本实施例通过在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并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使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及时的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提高网络连接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实施例一中步骤s104的进一步细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04包括:

步骤s201: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密码错误时,以预设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在具体应用中,预设时间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3s(秒)、5s或8s等任意的整数或非整数时长。以预设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具体是指,在每个预设时间长度内发送一次连接请求或每间隔预设时间长度发送一次连接请求,发送连接请求的频率为每预设时间长度发送一次,例如,当预设时间长度的时长为5s时,发送连接请求的频率为每5s发送一次。

步骤s202:在第一预设数量的周期之后,所述已保存的ap仍被禁用时,将所述已保存的ap设置为永久禁用。

在具体应用中,在连续发送了多次连接请求之后,若已保存的ap仍被禁用,则将所述已保存的ap设置为永久禁用。第一预设数量即是指连续发送连接请求的次数,第一预设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3、5或8等任意的整数。已保存的ap仍被禁用是指,向该ap发送连接请求之后,仍然因为密码错误,而导致连接失败,使得该ap被禁用。

步骤s203: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的连接请求所携带的密码被更改时,将所述已保存的ap设置为可用。

在具体应用中,如果用户修改发送至ap的连接请求中携带的wifi密码,则暂时将该ap设置为可用,并进入步骤s201。

步骤s204: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的指令时,将所述已保存的ap设置为可用。

在具体应用中,如果用户手动输入相应的指令,以向ap重新发送连接请,则暂时将该ap设置为可用,如果仍然连接失败,则再次设置为永久禁用,并进入步骤s203或s204。

本实施例通过在ap的被禁用原因为密码错误时,以预设时间长度为周期,周期性的向该ap发送连接请求,并在连续向ap发送第一预设数量的连接请求,该ap仍被禁用时,则将该ap设置为永久禁用,直到用户修改密码或手动触发连接,才再次设置为可用,可以避免终端设备持续性的向ap发送连接请求,从而降低功耗。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实施例一中步骤s104的进一步细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04包括:

步骤s301: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用户数超标时,获取当前时间点。

在具体应用中,用户数具体是指连接到同一ap的终端设备的数量,用户数超标是指连接到同一ap的用户数超过该ap所能支持的最大用户容量。从理论上来说,一个ap的用户容量没有限制,它只取决于分配给该ap的网络地址范围的容量。但从实际能够承受的网络速率来看,一个ap能够承受的用户数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家用ap的数量不超过20-30个,而企业级的不超过100个。如果用户数过多,就会造成每一个用户的可用带宽太小,从而降低网络通信速率。

在具体应用中,当前时间点是指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用户数超标时的具体时间。例如,当前时间点为中午十二点整(即12:00)或晚上八点整(即20:00)。

步骤s302:根据当前时间点所处的时间段,以与所述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当前时间点所处的具体时间段,以对应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周期性的向ap发送连接请求。在不同的时间段连接到同一ap上的用户数是不同的,通常,对于办公室的wifi网络来说,在上班高峰时间段,连接到同一ap的用户数会较多,此时连接到该ap很有可能因为用户数超标而连接失败,从而导致该ap被禁用;而在上班低峰时间段,连接到同一ap的用户数会较少,此时则比较容易成功连接到该ap对应的wifi网络。因此,在高峰时段可以设置较长的时间长度,在低峰时段可以设置较短的时间长度。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将一天24小时分为多个不同的时间段,根据当前时间点所处的时间段的不同,以不同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向因为用户数超标导致被禁用的ap发送连接请求,以提高连接成功率,同时降低功耗。例如,可以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8:00-18:00的高峰期、18:00-21:00中峰期和21:00-8:00低峰期共三个时间段,在高峰期以30分钟为周期发送连接请求、在中峰期以15分钟为周期发送连接请求、在低峰期以5分钟为周期发送连接请求。具体的时间段划分方式和周期的时间长度的设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wifi连接方法还包括:

获取连接至所述已保存的ap的用户数;

以与所述用户数对应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其中,所述用户数与所述时间长度正相关。

在具体应用中,连接到ap的用户数越多,则连接失败的几率越大,在用户较多时应当适当的延长发送连接请求的时间间隔,用户数较少时适当的缩短发送连接请求的时间间隔,以提高连接成功率同时降低功耗。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实施例一中步骤s104的进一步细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04包括:

步骤s401: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存在信号质量问题时,检测所述已保存的ap的信号强度。

在具体应用中,当ap的信号质量较差或不稳定时,会导致连接失败,使得该ap被禁用。

步骤s402: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以与所述信号强度对应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其中,所述时间长度与所述信号强度的大小负相关。

在具体应用中,当ap的信号强度较强时,可以设置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长度,使得终端设备在自动连接至该ap失败之后,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长度之后再次向该ap发送连接请求,以及时的连接到该ap,缩短连接时间,提高连接效率。在ap的信号强度较弱时,可以设置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长度,以节省终端设备在信号质量不好时,频繁的发送连接请求所耗费的电能,降低功耗。例如,信号强度分别为a、b、c、d时,对应的时间长度分别为a、b、c、d;其中,a>b>c>d且a<b<c<d。通过使信号强度的大小与时间长度的长度负相关,可以根据信号强度的大小,适应性的调节时间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02包括:

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一时间;

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二时间;其中,所述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大于所述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一时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时间的长度。

在具体应用中,弱信号强度范围和第一时间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弱信号强度范围设置为[-120db,-85db],第一时间设置为30s。

在具体应用中,强信号强度范围和第二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强信号强度范围设置为(-85db,-30db],第二时间设置为20s。

应当理解的是,弱信号强度范围和强信号强度范围不一定是两个连续的数值范围,也可以是两个不连续的数值范围。例如,可以将弱信号强度范围设置为[-120db,-80db],将强信号强度范围设置为(-75db,-30db]。

在具体应用中,还可以根据两个以上的不同信号强度范围来设置禁用时间,并且不同的信号强度范围之间没有重叠部分,具体的信号强度范围的个数和范围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根据弱信号强度范围、次弱信号强度范围、次强信号强度范围、强信号强度范围,共四个信号强度范围来设置禁用时间。对应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4包括:

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一时间;

所述信号强度处于次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三时间;

所述信号强度处于次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四时间;

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二时间;

其中,所述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次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次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次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次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一时间>所述第三时间>所述第四时间>所述第二时间。

具体的,在一个实例中,可以将弱信号强度范围、次弱信号强度范围、次强信号强度范围、强信号强度范围和对应的禁用时间分别设置为:[-120db,-100db]、(-100db,-85db]、(-85db,-65db]、(-65db,-30db]和30s(秒)、25s、20s、15s。

同理,四个信号强度范围不一定是连续的数值范围,也可以是四个不连续的数值范围。例如,可以将弱信号强度范围、次弱信号强度范围、次强信号强度范围、强信号强度范围分别设置为:[-120db,-100db]、[-95db,-85db]、[-80db,-65db]、[-60db,-30db]。

基于上述设置信号强度范围和禁用时间的原理,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02还可以包括:

所述信号强度处于中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五时间;

其中,所述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中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中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一时间>所述第五时间>所述第二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02包括:

所述信号强度减小时,延长所述时间长度;

所述信号强度增大时,缩短所述时间长度。

在具体应用中,由于ap的信号强度通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ap连接的以太网的信号强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在根据已保存的ap的信号强度设置了对应的时间长度之后,在该ap的信号强度发生改变时,应当根据信号强度的变化,适应性的延长或缩短该时间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402之后,返回步骤s401,以再次检测所述已保存的ap的信号强度,从而判断当前的信号强度是否发生改变。

同理,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02还包括:

所述信号强度由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改变为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由第一时间修改为第二时间;

所述信号强度由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改变为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由第二时间修改为第一时间。

本实施例通过在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信号质量问题时,检测已保存的ap的信号强度,并根据该ap的信号强度的变化,适应性的修改发送连接请求的间隔时间长度,能够根据ap的信号强度变化,动态的调整发送连接请求的间隔时间长度,可以最大化的提高自动连接效率和节省功耗。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wifi自动连接系统,用于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方法步骤,其可以是任意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能够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智能终端设备中的软件系统。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wifi自动连接系统100,包括:

扫描模块101,用于扫描ap,获取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

发送模块102,用于向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获取模块103,用于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

设置模块104,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wifi自动连接系统还包括:

返回模块,用于未扫描到已保存的ap时,禁用所有已保存的ap,并返回所述扫描ap的步骤;

停止模块,用于成功连接至任一已保存的ap时,停止扫描。

本实施例通过在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并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使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及时的自动连接至wifi网络,提高网络连接效率。

实施例六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五中的设置模块包括用于执行实施例二中的方法步骤的结构。如图7所示,设置模块104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201,用于连接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密码错误时,以预设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第一设置单元202,用于在第一预设数量的周期之后,所述已保存的ap仍被禁用时,将所述已保存的ap设置为永久禁用;

第二设置单元203,用于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的连接请求所携带的密码被更改时,将所述已保存的ap设置为可用;

第三设置单元204,用于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的指令时,将所述已保存的ap设置为可用。

本实施例通过在ap的被禁用原因为密码错误时,以预设时间长度为周期,周期性的向该ap发送连接请求,并在连续向ap发送第一预设数量的连接请求,该ap仍被禁用时,则将该ap设置为永久禁用,直到用户修改密码或手动触发连接,才再次设置为可用,可以避免终端设备持续性的向ap发送连接请求,从而降低功耗。

实施例七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五中的设置模块包括用于执行实施例三中的方法步骤的结构。如图8所示,设置模块104包括:

获取单元301,用于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用户数超标时,获取当前时间点;

第二发送单元302,用于根据当前时间点所处的时间段,以与所述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连接至所述已保存的ap的用户数;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还用于以与所述用户数对应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其中,所述用户数与所述时间长度正相关。

实施例八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五中的设置模块包括用于执行实施例四中的方法步骤的结构。如图9所示,设置模块104包括:

检测单元401,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存在信号质量问题时,检测所述已保存的ap的信号强度;

第三发送单元402,用于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以与所述信号强度对应的时间长度为周期,向所述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其中,所述时间长度与所述信号强度的大小负相关。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发送单元402包括: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一时间;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二时间;其中,所述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大于所述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一时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时间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发送单元402包括: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一时间;

第三设置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处于次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三时间;

第四设置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处于次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四时间;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二时间;

其中,所述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次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次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次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次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一时间>所述第三时间>所述第四时间>所述第二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发送单元402还可以包括:

第五设置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处于中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设置为第五时间;

其中,所述强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中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中信号强度范围的下限值>所述弱信号强度范围的上限值,所述第一时间>所述第五时间>所述第二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发送单元402包括:

时间延长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减小时,延长所述时间长度;

时间缩短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增大时,缩短所述时间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wifi自动连接系统还包括:

返回模块,用于返回检测单元,以再次检测所述信号强度,从而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发生改变。

同理,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发送单元402还包括:

第一时间调节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由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改变为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由第一时间修改为第二时间;

第二时间调节单元,用于所述信号强度由处于强信号强度范围改变为处于弱信号强度范围内时,将所述时间长度由第二时间修改为第一时间。

本实施例通过在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为信号质量问题时,检测已保存的ap的信号强度,并根据该ap的信号强度的变化,适应性的修改发送连接请求的间隔时间长度,能够根据ap的信号强度变化,动态的调整发送连接请求的间隔时间长度,可以最大化的提高自动连接效率和节省功耗。

实施例九

图10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的终端设备5包括:处理器50、存储器5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5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5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52。所述处理器5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52时实现上述各个wifi自动连接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s101至s104。或者,所述处理器5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5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6所示模块101至104的功能。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5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5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50执行,以完成本申请。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52在所述终端设备5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52可以被分割成扫描模块,发送模块,获取模块,设置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ap,获取扫描到的所有已保存的ap;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发送连接请求;

获取模块,用于所述所有已保存的ap均被禁用时,获取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已保存的ap的被禁用原因,设置对应的自动连接规则。

所述终端设备5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50、存储器5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仅仅是终端设备5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5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5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值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51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5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设备5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51也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5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设备5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值(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5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终端设备5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5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终端设备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5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终端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