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1866阅读:1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功率放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频功率放大器。



背景技术:

音频功率放大器是音响系统中最基本的设备,它的任务是把来自信号源(专业音响系统中则是来自调音台)的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以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简称功放,俗称“扩音机”。换而言之,音频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把来自音源或前级放大器的弱信号放大,推动音箱放声,也是将音源器材输入的较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后,产生足够大的电流去推动扬声器进行声音的重放。传统的功率放大电路在处理微弱信号时存在电路结构复杂、元件多、成本高、抗干扰性差、工作不稳定、放大的信号失真度高的缺陷,难以普及和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音频功率放大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音频功率放大器,包括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运算放大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和输出端,所述第四电阻为可变电阻,所述第五电容和所述第六电容均为电解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和所述第六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所述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和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极输入脚,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极输入脚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脚分别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电源引脚分别接外部正电源、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五电容的正极,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电源引脚分别接外部负电源、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六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三电阻、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四电阻和所述第九电阻依次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五电阻、所述第六电阻和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七电阻、所述第八电阻和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依次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五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正极。

上述音频功率放大器,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均采用2SC1815,所述第三三极管采用2SD525,所述第四三极管和所述第五三极管均采用2SA105,所述第六三极管采用2SB595。

上述音频功率放大器,其中,所述运算放大器采用LF356。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电路结构简单,元件少,成本低,抗干扰性强,工作稳定,放大的信号失真度低,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音频功率放大器包括输入端In、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运算放大器A、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三三极管VT3、第四三极管VT4、第五三极管VT5、第六三极管VT6和输出端Out,第四电阻R4为可变电阻,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均为电解电容,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三三极管VT3均为NPN型三极管,第四三极管VT4、第五三极管VT5和第六三极管VT6均为PNP型三极管,输入端In、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依次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A的负极输入脚,运算放大器A的正极输入脚接地,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脚分别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运算放大器A的正电源引脚分别接外部正电源(+15V)、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第五电容C5的正极,运算放大器A的负电源引脚分别接外部负电源(-15V)、第五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VT6的集电极和第六电容C6的负极,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VD1、第二二极管VD2、第三二极管VD3、第四电阻R4和第九电阻R9依次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VD1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四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五三极管VT5的发射极依次连接,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六三极管VT6的发射极依次连接,第五三极管VT5的发射极连接第六三极管VT6的基极,第四三极管VT4的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第五电容C5的负极连接第六电容C6的正极。本技术方案中,第一三极管VT1和第二三极管VT2均采用2SC1815,第三三极管VT3采用2SD525,第四三极管VT4和第五三极管VT5均采用2SA105,第六三极管VT6采用2SB595。

本案为7W输出的音频功率放大器,本电路中采用了场效应管输入型集成运放LF356作为电压放大,该级作为三极管组成的功放电路的激励级。图示电路引入了大环路负反馈,其反馈电阻R2为100kΩ,输入端由C1(1μF)和R1(10kΩ)组成耦合电路.将输入信号的交流成分加到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引脚2),由此可知,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Av=-R2/R1=-100/10=-10。后级功放电路由三极管组成互补对称电路,三极管接成复合管形式,后级功放附设有过流保护电路,如果功放管VT3(或VT6)的输出电流过大,则其发射极0.5Ω的电阻R7(或R8)将产生较大的电压降,其极性为“上正下负”。该电压将加到VT1(或VT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使VT1(或VT4)正偏而导通(当外部负载短路时,将饱和导通),VT1的导通对VT2起分流作用,使VT2(或VT5)的基极电流下降,从而限制了VT3(或VT6)的输出电流,防止其因电流过大而损坏,由于VT3和VT6功耗较大,需要安装相应的散热器。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电路结构简单,元件少,成本低,抗干扰性强,工作稳定,放大的信号失真度低,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