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视机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139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视机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视机底座的应用领域,尤其是一种电视机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底座是平板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机结构成本中也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平板产品底座只有小尺寸(小尺寸指:32寸及以下产品)采用了全塑的设计方式,大尺寸产品均采用塑料外观配合钢板承重或钢化玻璃7配合塑料支架的方式来保证承重的需求,这些方式不是底座成本较高就是底座外观质量不易保证。目前大尺寸液晶电视普遍采用的底座,其结构为主要由支架、钣金底板、塑料的底座面板构成,这种结构的底座占用的面积较大,并且容易在塑料的底座面板上铺满灰尘,不易清理。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视机支撑结构,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支撑坚固的电视机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视机支撑结构,其包括:

一外框,所述外框上方弯折处设有一型材角码;一液晶玻璃固定于所述外框内;一导光板固定于所述外框的顶部;两个人字脚底座,两个所述人字脚底座分别固定于所述外框下端的相对两侧;所述人字脚底座设有第一支撑脚及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与所述第二支撑脚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外框下方设有一箱体,所述箱体设有8个螺丝,8个所述螺丝排成一排,所述螺丝将所述箱体与所述外框连接固定;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人字脚底座上端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背面连接固定使得所述人字脚底座支撑于所述外框的下端两侧;多个喇叭设于所述箱体内,多个所述喇叭排成一排使得所述箱体形成音响。

可选地,所述外框的左右两侧均安装钢化玻璃,所述钢化玻璃的上端与所述导光板连接。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视机支撑结构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所述外框上方弯折处设有一型材角码,所述液晶玻璃固定于所述外框内,两个所述人字脚底座分别固定于所述外框下端的相对两侧,所述人字脚底座设有第一支撑脚及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与所述第二支撑脚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人字脚底座上端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框背面连接固定使得所述人字脚底座支撑于所述外框的下端两侧,所述人字脚底座的整体结构牢固耐用,承载力大,适用于大尺寸、重量大的液晶电视。

2、所述外框下方设有一箱体,所述箱体设有8个螺丝,8个所述螺丝排成一排,所述螺丝将所述箱体与所述外框连接固定,多个喇叭设于所述箱体内,多个所述喇叭排成一排使得所述箱体形成音响,所述外框固定于所述人字脚底座上方,一导光板固定于所述外框的顶部,所述外框的左右两侧均安装钢化玻璃,所述钢化玻璃的上端与所述导光板连接;使用时,当灯光亮时透过所述导光板的折射,产生了立体灯效,在视觉上产生一颗灯变成许多灯的效果,同时通过所述钢化玻璃的凹陷,使其具有凹凸调节功能,从而使灯光从四周向中心点集中的效果,使用在液晶电视上,使液晶电视除具有音乐播放功能外,还具有立体模式灯光显示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支撑结构的人字脚底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电视机支撑结构,其包括:一外框1,所述外框1上方弯折处设有一型材角码11。一液晶玻璃2固定于所述外框1内,一导光板8固定于所述外框1的顶部。两个人字脚底座3,两个所述人字脚底座3分别固定于所述外框1下端的相对两侧。所述人字脚底座3设有第一支撑脚31及第二支撑脚32,所述第一支撑脚31与所述第二支撑脚3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外框1下方设有一箱体4,所述箱体4设有8个螺丝,8个所述螺丝排成一排,所述螺丝将所述箱体4与所述外框1连接固定。支撑板5,所述支撑板5与所述人字脚底座3上端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板5与所述外框1背面连接固定使得所述人字脚底座3支撑于所述外框1的下端两侧。多个喇叭6设于所述箱体4内,多个所述喇叭6排成一排使得所述箱体4形成音响。所述第一支撑脚31与所述第二支撑脚3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三角形,使得所述人字脚底座3的整体结构牢固耐用,承载力大,适用 于大尺寸、重量大的液晶电视。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外框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钢化玻璃7,所述钢化玻璃7的上端与所述导光板8连接。使用时,当灯光亮时透过所述导光板8的折射,产生了立体灯效,在视觉上产生一颗灯变成许多灯的效果,同时通过所述钢化玻璃7的凹陷,使其具有凹凸调节功能,从而使灯光从四周向中心点集中的效果,使用在液晶电视上,使液晶电视除具有音乐播放功能外,还具有立体模式灯光显示的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