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辐射外壳和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823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防辐射外壳和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波吸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辐射外壳和一种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尤其是智能手机强大的通讯功能深受用户喜爱,而手机在通讯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强度最大,与此同时,手机辐射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被重视。

手机辐射可能会对人们的大脑、皮肤以及内分泌等产生影响,而目前对手机辐射的处理力度并不大,虽然市场上有用于减少手机辐射的防辐射铁片,但根据对防辐射铁片的测量结果来看,手机辐射强度并没有明显的衰减效果,而且防辐射铁片贴在手机外壳上,会造成手机的不美观,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够便利。

现今部分手机有通过将天线设置于距离顶部较远的位置,使辐射源远离用户头部,然而手机体积有限,即使将天线置于手机底部,用户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仍旧很小。或者通过金属外壳或者在塑料壳内部涂金属涂层,来隔离手机产生的电磁波,然而电磁波会在金属材料上形成二次回流,导致电磁波能量增强,增大的电磁波会被发射出去,仍然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问题。

请参考图1,为现有技术的屏蔽电磁波的过程,包括:步骤S101:判断手机是否处于通话、来电或者呼出状态,若是,则进行步骤S102:金属壳产生反向电量对磁场进行屏蔽;步骤S103:判断手机是否处于通话结束、来电结束、或者呼出结束状态;若是,则进行步骤S104:结束;若不是,则进行步骤S102。

所以,需要提供一种防辐射外壳,能够吸收电磁波,并且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散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辐射外壳和一种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辐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磁波吸收层,所述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材料为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散热层,覆盖于所述第一电磁波吸收层表面。

可选的,所述有机物包括:聚苯胺、聚萘胺、以及聚噻吩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电磁波吸收层,被所述第一电磁波所覆盖。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磁波吸收层的材料为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

可选的,所述散热层包括:石墨层,为所述散热层内部夹层。

可选的,还包括:漆层,覆盖于所述散热层表面。

可选的,所述漆层的材料包括:镍、锌以及铬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可选的,所述电磁波吸收层的厚度为0.5mm至1mm。

可选的,所述防辐射外壳具备外侧和与所述外侧相对的内侧,当所述防辐射外壳组装于一设备上时,所述外侧暴露,所述内侧位于设备内部,所述散热层位于所述外侧,所述第一电磁波吸收层位于所述内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防辐射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防辐射外壳,包括第一电磁波吸收层和散热层,其中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材料为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从而能够对移动终端或者其他电子器件所发出的电磁波进行吸收,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从而散发,散热层能够使热能散发得更快,保护电子器件内部主板等电子元件。从而避免采用金属材料所产生的电磁波二次回流,导致电磁波信号加强的现象,更为环保,且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具有防辐射外壳,能够吸收移动终端在通讯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并转化为热能散发,从而保护人体不受电磁波辐射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手机外壳吸收电磁波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吸收电磁波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辐射外壳和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一种防辐射外壳,包括: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的材料为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散热层202,覆盖于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表面。

所述防辐射外壳可以作为移动终端等具有电磁辐射的设备的外壳。现今手机在通话、拨号、以及来电的过程中,天线产生的电磁波能量最大,对人体大脑产生的伤害较大。而手机外壳大多由金属制成,金属虽然能够吸收电磁波,但无法将其转化为其他能量散发,有可能会造成二次回流,从而使电磁波的信号加强,对人体的伤害更大。

防辐射外壳中的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采用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作为制作材料,能够有效将移动终端在通话、拨号以及来电过程中,以及其他电子器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吸收,将其转化为热能,而不会形成二次回流。并且工艺上更为简单,且容易实现。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包括聚苯胺、聚萘胺、以及聚噻吩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例如,聚苯胺,属于导电聚合物,其形态为具有金属光泽的粉末。聚苯胺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相对于其他导电高聚物较高,因此易于通过化学加工来控制其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来对电磁波进行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被聚苯胺吸收后,聚苯胺使电磁波的传导受阻,从而将其转化为热能散发。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还可由其他有机物制成,并且还可在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中添加其他材料,与有机物相结合,提升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的质量。例如,将聚苯胺与氰酸盐晶须等材料相结合,生成能导电的透明吸波材料,能够提升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的稳固性。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的厚度设置为0.5mm至1mm,既保证手机壳的厚度不会太大,又保证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能够完全吸收手机所发出的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对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的厚度进行调整。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辐射外壳具备外侧和与外侧相对的内侧,当防辐射外壳组装于一设备上时,外侧暴露,内侧位于设备内部,散热层202位于所述外侧,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位于内侧。这样能够直接吸收物体内部所产生的电磁波,提高防辐射外壳吸收电磁波的速度。

散热层202,覆盖于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表面,能够快速将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所转化的热能散发,从而降低温度,避免热能过高对电子器件内部产生影响。其中散热层202的制作材料可以为碳纤维、铝合金、镁合金等导热性能好的物质。

例如当散热层202由碳纤维制成时,碳纤维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组成,质量比金属铝轻,而强度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性,将碳纤维加入散热层202的制作中,可提升防辐射外壳的强度,且降低重量。进一步的,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吸收电磁波的能力,因此不仅能够吸收电磁波,并且能够将电磁波所转化的热能快速的散发,降低温度。

请参考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层包括第一散热层302、石墨层301、第二散热层303,石墨层301位于第一散热层302和第二散热层303之间,为散热层内部夹层,可由石墨片或者石墨粉制成,石墨具有十分优良的导热性,能够大大增强散热层的散热性能。

请参考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辐射外壳还包括:第二电磁波吸收层401,表面被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所覆盖,用于吸收电磁波,防止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的电磁波逸出,并且增强防辐射外壳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其中,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磁波吸收层401可以为与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材料相同的有机物,或者为其他具有电磁波吸收能力的有机物等材料制成。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磁波吸收层401也可以由其他类型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陶瓷、以及石墨等。

请参考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辐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辐射外壳还包括:漆层501,覆盖于散热层202表面,使防辐射外壳具有金属光泽,用于提升防辐射外壳的整体美观性。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漆层501可由镍、锌以及铬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制成,例如,当漆层由镍粉制成时,镍粉作为一种以金属镍为主要成分的金属颜料,具有吸收电磁波的用途,不仅可以增强防辐射外壳吸收电磁波的能力,并且可以使防辐射外壳具有金属光泽,提升防辐射外壳的美观性。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漆层501也可由其他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防辐射外壳,包括第一电磁波吸收层和散热层,其中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材料为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从而能够对移动终端或者其他电子器件所发出的电磁波进行吸收,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从而散发,散热层能够使热能散发得更快,保护电子器件内部主板等电子元件。从而避免采用金属材料所产生的电磁波二次回流,导致电磁波信号加强的现象,更为环保,且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防辐射外壳包括: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材料为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散热层,覆盖于第一电磁波吸收层表面。

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手表电话等。防辐射外壳可位于移动终端的后盖、前盖或者其他位置。

现今手机在通话、拨号、以及来电的过程中,天线产生的电磁波能量最大,对人体大脑产生的伤害较大。而手机外壳大多由金属制成,金属虽然能够吸收电磁波,但无法将其转化为其他能量散发,有可能会造成二次回流,从而使电磁波的信号加强,对人体的伤害更大。

防辐射外壳中的第一电磁波吸收层,采用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作为制作材料,能够有效将移动终端在通话、拨号以及来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吸收,将其转化为热能,而不会形成二次回流。并且工艺上更为简单,且容易实现。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有机物包括聚苯胺、聚萘胺、以及聚噻吩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例如,聚苯胺又属于导电聚合物其形态为具有金属光泽的粉末。聚苯胺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相对于其他导电高聚物较高,因此易于通过化学加工来控制其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来对电磁波进行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被聚苯胺吸收后,聚苯胺使电磁波的传导受阻,从而将其转化为热能散发。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波吸收层还可有由其他有机物制成,并且还可在第一电磁波吸收层中添加其他材料,与有机物相结合,提升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质量,例如,将聚苯胺与氰酸盐晶须等材料相结合,生成能导电的透明吸波材料,能够提升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稳固性。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厚度设置为0.5mm至1mm,既保证移动终端的厚度不会太大,又保证第一电磁波吸收层能够完全吸收移动终端所发出的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对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厚度进行调整。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辐射外壳具备外侧和与外侧相对的内侧,内侧位于移动终端内部,外侧暴露,散热层202位于所述外侧,第一电磁波吸收层201位于内侧。这样能够直接吸收移动终端内部所产生的电磁波,提高防辐射外壳吸收电磁波的速度。散热层,覆盖于第一电磁波吸收层表面,能够快速将第一电磁波吸收层所转化的热能散发,从而降低移动终端温度,避免热能过高对移动终端内部电子产生影响。其中散热层的制作材料可以为碳纤维、铝合金、镁合金等导热性能好的物质。

例如,当散热层由碳纤维制成时,碳纤维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组成,质量比金属铝轻,而强度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性,可提升防辐射外壳的强度,且降低重量。进一步的,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吸收电磁波的能力,因此不仅能够吸收移动终端产生的电磁波,并且能够将电磁波所转化的热能快速的散发,降低温度。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层还包括石墨层,石墨层为散热层内部夹层,可由石墨片或者石墨粉制成,石墨具有十分优良的导热性,能够大大增强散热层的散热性能。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辐射外壳还包括:第二电磁波吸收层,被第一电磁波吸收层所覆盖,用于吸收电磁波,防止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电磁波逸出,并且增强防辐射外壳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其中,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磁波吸收层可以为与第一电磁波吸收层材料相同的有机物,或者为其他具有电磁波吸收能力的有机物等材料制成。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磁波吸收层也可以由其他类型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陶瓷、以及石墨等。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防辐射外壳还包括:漆层,覆盖于散热层上,使防辐射外壳具有金属光泽,用于提升防辐射外壳的整体美观性。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漆层可由镍、锌以及铬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制成,例如,当漆层由镍粉制成时,镍粉作为一种以金属镍为主要成分的金属颜料,具有吸收电磁波的用途,不仅可以增强防辐射外壳吸收电磁波的能力,并且可以使防辐射外壳具有金属光泽,提升防辐射外壳的美观性。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漆层也可由其他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防辐射外壳的移动终端,具有防辐射外壳,能够吸收移动终端在通讯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散发,从而保护人体不受电磁波辐射的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后盖处为防辐射外壳,外壳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二电磁波吸收层、第一电磁波吸收层、散热层、漆层,且散热层内部具有一夹层,为石墨层。其中,第一电磁波吸收层的制作材料包括:聚苯胺,散热层的制作材料包括:碳纤维和石墨粉,第二电磁波吸收层的制作材料包括:聚萘胺;漆层的制作材料为镍粉。

请参考图6,移动终端通过防辐射外壳吸收电磁波的过程包括:步骤S601:判断手机是否处于通话、来电或者呼出状态,若是,则进行步骤S602:吸收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步骤S603:判断手机是否处于通话结束、来电结束、或者呼出结束状态;若是,则进行步骤S604:结束;若不是,则进行步骤S602。在通话、来电或者呼出状态下防辐射外壳能够持续吸收电磁波,从而减少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