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5157发布日期:2018-06-19 23:4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音频播放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耳机主要分为:耳塞式耳机、入耳式耳机、头戴式耳机、挂耳式耳机。耳塞式耳机不能适应运动场合需要,入耳式耳机不能适应运动场合需要且对耳型要求较高,不易放入,头戴式耳机较为笨重,挂耳式耳机由于不服帖,通常使用者会加大音量,长此以往对使用者的耳朵容易造成损伤。并且目前市面上的耳机缺少对使用者“动态”与“静态”的切换功能,在静态不需要将耳机与耳朵进行绑定,能够提高舒适度且更加简洁美观。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适应运动场合且在使用者动态静态可切换状态的耳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运动场合且在使用者动态静态可切换状态的耳机。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左耳塞和右耳塞;固定安装到所述左耳塞的第一绕线壳体;固定安装到所述右耳塞的第二绕线壳体;每个所述绕线壳体上端设有第一出线孔,下端设有第二出线孔和第三出线孔,左耳塞和右耳塞通过一条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从外部起依次穿过第一绕线壳体的第三出线孔,然后从第二出线孔穿出,再从第一出线孔穿入,固定到所述第一绕线壳体,所述连接线能够在所述第一绕线壳体的第二出线孔和第三出线孔左右滑动,从而调节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之间连接线的长度;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从外部起依次穿过第二绕线壳体的第三出线孔,然后从第二出线孔穿出,再从第一出线孔穿入,固定到所述第二绕线壳体,所述连接线能够在所述第二绕线壳体的第二出线孔和第三出线孔左右滑动,从而调节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之间连接线的长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线为柔性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壳体、第二绕线壳体内部靠近所述第二出线孔、第三出线孔的位置设有用于使滑动受阻的阻挡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阻挡件包括在所述第一绕线壳体、第二绕线壳体的所述第二出线孔、第三出线孔设置的防滑圈,所述连接线从所述防滑圈穿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壳体和所述第二绕线壳体为长条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壳体的第一出线孔和所述第三出线孔在所述第一绕线壳体上呈对角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出线孔靠近所述第二出线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耳机为蓝牙耳机。

实施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耳机包括左耳塞、右耳塞、第一绕线壳体、第二绕线壳体和连接线,通过第一绕线壳体、第二绕线壳体缠绕连接线,在外部形成能够挂耳的连接线,使耳机固定在耳朵上,能够适用于运动场合,且相比硬质的挂耳式耳机更服帖,播放效果更好,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之间连接线的长度可调节,从而在使用者处于相对静态的状态时,能够将第一出线孔与第二出线孔之间连接线的长度调整到最小,使这一部分连接线紧贴绕线壳体,不需要再将连接线挂于耳部,使得外观简洁美观,方便携带。连接线为柔性线,使佩戴舒适且更服帖。第一绕线壳体、第二绕线壳体内部靠近所述第二出线孔、第三出线孔的位置设有用于使滑动受阻的阻挡件,使得挂到耳朵上后,收紧连接线,耳机不易掉落。阻挡件包括在所述第一绕线壳体、第二绕线壳体的所述第二出线孔、第三出线孔设置的防滑圈,所述连接线从所述防滑圈穿过,该种阻挡件的方案简单易实现。第一绕线壳体为长条状,设计简洁。第一绕线壳体的第一出线孔和所述第三出线孔在所述第一绕线壳体上呈对角设置,使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连接线拉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连接线未拉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适用于蓝牙耳机,包括左耳塞110和右耳塞210;固定安装到左耳塞110的第一绕线壳体120;固定安装到右耳塞210的第二绕线壳体220;每个绕线壳体上端设有第一出线孔,下端设有第二出线孔和第三出线孔,左耳塞110和右耳塞120通过一条连接线310连接;连接线310的一端从外部起依次穿过第一绕线壳体120的第三出线孔126,然后从第二出线孔124穿出,再从第一出线孔122穿入,固定到第一绕线壳体120,连接线310能够在第一绕线壳体120的第二出线孔124和第三出线孔126左右滑动,从而调节第一出线孔122和第二出线孔124之间连接线310的长度。连接线310为柔性线。连接线310在第一出线孔122和第二出线孔124之间的部分构成套入耳后的部分。

连接线310的另一端从外部起依次穿过第二绕线壳体220的第三出线孔226,然后从第二出线孔224穿出,再从第一出线222孔穿入,固定到第二绕线壳体220,连接线310能够在第二绕线壳体220的第二出线孔224和第三出线孔226左右滑动,从而调节第一出线孔222和第二出线孔224之间连接线310的长度。连接线310在第一出线孔222和第二出线孔224之间的部分构成套入耳后的部分。

第一绕线壳体120、第二绕线壳体220内部靠近第二出线孔、第三出线孔的位置设有用于使滑动受阻的阻挡件。本实施例中,阻挡件包括在第一绕线壳体120、第二绕线壳体220的第二出线孔、第三出线孔设置的防滑圈,连接线310从所述防滑圈穿过。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阻挡件可以是其他可以起到阻挡作用的结构,比如夹齿或挡片,阻碍连接线310的滑动,使连接线310能够在一个位置相对稳定,不会在认为拉动之外发生不必要的滑动。

第一绕线壳体120和第二绕线壳体220为长条状,能够竖直放置在耳内侧,符合人体工学,且结构简单。第一绕线壳体120的第一出线孔122和第三出线孔126在第一绕线壳体120上呈对角设置,第三出线孔126靠近第二出线孔124。第二绕线壳体220的第一出线孔222和第三出线孔226在第二绕线壳体220上呈对角设置,第三出线孔226靠近第二出线孔224。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如对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