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耳机音频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耳机音频转换装置,作为日常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非常普及,在耳机消费品领域,常常看到的是TYPEC与3.5mm插头之间、TYPEC与MICRO-B之间、MICRO-B与3.5mm插头之间的数据转换,目的是将手机终端发出的音频信号传递到耳机端,或者是将耳机端传声器发出的音频信号传递到手机终端,无论外形结构和功能,都比较单一,仅仅起到纯粹的信号传递的功能。目前的手机或其他音乐播放器,输出端口基本上为lightning、micro-B、TYPEC、3.5mm插孔三大类,而耳机输出端口为3.5mm插头、TYPEC端口,在相互连接使用过程中,如果端口不匹配,则不可避免使用到音频转换装置。现有的耳机音频转换装置,只是实现了比较单一化的信息传递的功能,用户体验低。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音频转换装置,用以解决现有耳机音频转换装置中功能比较单一的问题。一种耳机音频转换装置,包括壳体、音频输入接口、与所述音频输入接口连接的音频输出接口,所述音频输入接口通过一导线与所述音频输出接口连接,所述音频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延伸至所述壳体表面,所述音频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PCB板、设于所述PCB板上的编码器、与所述编码器配合的内置旋钮以及与所述内置旋钮配合的外置旋钮,所述壳体与所述外置旋钮对应的位置设有一开口,所述外置旋钮的自由末端延伸至所述开口外,所述编码器内预设有多个功能信号,所述导线与所述PCB板的一侧电性连接,所述音频输出接口与所述PCB板的另一侧连接,使用时,转动所述外置旋钮带动所述内置旋钮触发相应的功能信号。上述耳机音频转换装置,工作时,将音频输入接口插入终端设备的音频接口内,将耳机插入音频输出接口内,完成对音频接口的转换,再旋转所述外置旋钮,带动内置旋钮转动,进而触发编码器的相应的功能信号,所述功能信号通过PCB板上预设的控制电路,发送给终端设备,控制终端设备实现相应的功能,达到增加所述耳机音频转换装置的功能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的边缘设有多个功能区域标记,所述外置旋钮的一侧设有一指示标记。进一步地,所述PCB板上还设有一状态指示灯,所述编码器发出不同的功能信号时,所述状态指示灯显示不同颜色,相应的,所述壳体与所述状态指示灯对应的位置设有一观察孔。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内置旋钮和所述状态指示灯的位置均设有避让孔。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一金属屏蔽层。进一步地,所述音频输入接口包括印刷电路板、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连接的屏蔽内壳以及与所述屏蔽内壳连接的屏蔽外壳,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导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导线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处包裹有一层硬胶,所述硬胶的外围设有一屏蔽内环,所述屏蔽内环与所述屏蔽内壳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内环与所述屏蔽内壳之间设有软胶。进一步地,所述音频输出接口包括一音频母座,所述音频母座的中部设有一音频插孔,所述音频母座与所述PCB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音频输入接口和所述音频输出接口均设有至少一个。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耳机音频转换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耳机音频转换装置的装配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耳机音频转换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壳体的仰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壳体10屏蔽内环25外置旋钮54下壳体11软胶26状态显示灯55开口12音频输出接口30指示标记541观察孔13音频母座31功能区域标记542音频输入接口20音频插孔32支撑板60印刷电路板21导线40卡柱61屏蔽内壳22PCB板51定位凸台62屏蔽外壳23编码器52硬胶24内置旋钮5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个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音频转换装置,包括壳体10、音频输入接口20、与所述音频输入接口20连接的音频输出接口30,所述音频输入接口通过一导线40与所述音频输出接口30连接,所述音频输出接30口设于所述壳体10内且延伸至所述壳体10表面,所述音频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组件5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下端设有一缺口,所述缺口上设有一下壳体11,所述壳体10和所述下壳体11围合成一空腔,所述控制组件50设于所述空腔内。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50包括PCB板51、设于所述PCB板51上的编码器52、与所述编码器52配合的内置旋钮53以及与所述内置旋钮53配合的外置旋钮54,所述壳体10与所述外置旋钮54对应的位置设有一开口12,所述外置旋钮54的自由末端延伸至所述开口12外,所述编码器52内预设有多个功能信号,所述导线40与所述PCB板51的一侧电性连接,所述音频输出接口20与所述PCB板的另一侧连接,使用时,转动所述外置旋钮54带动所述内置旋钮53触发相应的功能信号。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音频输出接口30包括一音频母座31,所述音频母座31的中部设有一音频插孔32,所述音频母座31与所述PCB板51连接。上述耳机音频转换装置,工作时,将音频输入接口20插入终端设备的音频接口内,将耳机插入音频输出接口30内,完成对音频接口的转换,再旋转所述外置旋钮54,带动内置旋钮转动,进而触发编码器的相应的功能信号,所述功能信号通过PCB板上预设的控制电路,发送给终端设备,控制终端设备实现相应的功能,达到增加所述耳机音频转换装置的功能的目的。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音频输入接口20包括印刷电路板21、与所述印刷电路板21连接的屏蔽内壳22以及与所述屏蔽内壳22连接的屏蔽外壳23,所述印刷电路板21的一端与所述导线40连接,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内壳22和所述屏蔽外壳23均可以由金属铝制作而成,使所述音频输入接口20具有良好的防干扰功能,使所述耳机音频转换装置转换后的音质良好。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线40与所述印刷电路板21的连接处包裹有一层硬胶24,所述硬胶24的外围设有一屏蔽内环25,所述屏蔽内环25与所述屏蔽内壳22连接,通过设置所述硬胶24,使所述导线40和所述印刷电路板21连接更稳定,具体的,所述硬胶24通过一体注塑形成,所通过设置所述屏蔽内环25,进一步增加所述音频输入接口20的防干扰能力,提高音质,具体的,所述屏蔽内环25由金属铝制成。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内环25与所述屏蔽内壳22之间设有软胶26,用于增加导线40与所述印刷电路板21之间的弯折可靠性。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音频输入接口20和所述音频输出接口30均设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音频输入接口20和所述音频输出接口30可以设置一个以上,以满足不同型号的接口的耳机的转换。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知晓所述编码器52所处功能区域,所述PCB板51上还设有一状态指示灯55,所述编码器52发出不同的功能信号时,所述状态指示灯55显示不同颜色,相应的,所述壳体10与所述状态指示灯55对应的位置设有一观察孔13。例如,预设编码器52中回拨末位电话的功能时对应状态显示灯55显示绿色、编码器52处于音量加的功能时状态显示灯55为红色,当用户旋转外置旋钮54,使所述状态显示灯55为红色,说明所述编码器52当前正在发送音量增加信号给终端设备。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音频转换器,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大抵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开口12的边缘设有多个功能区域标记60,所述外置旋钮54的一侧设有一指示标记541,便于用户旋转所述外置旋钮54的角度,以控制所述编码器52发出相应的功能信号。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所述控制组件的安装稳定性,所述壳体10内设有一支撑板60,所述支撑板60与所述内置旋钮53和所述状态指示灯55的位置均设有避让孔(图未标出),同时内置旋钮53设置有卡柱61,卡柱61呈六角形状,与PCB板51中设置的编码器52的中孔相匹配。当外置旋钮54旋转时,带动PCB板51内的编码器52进入不同的工作状态,通过电路设计与程序控制,起到线控调节的作用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60与所述状态显示灯55对应的位置还设有一定位凸台62,所述定位凸台62的中部设有一个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观察孔13连通,安装时,所述定位凸台62的自由末端抵靠于所述状态显示灯55的自由末端,所述定位凸台62起定位的作用。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和所述下壳体11均为铝制金属制成,以提高所述耳机音频转换装置的抗干扰能力,还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壳体10的内壁设有一金属屏蔽层(图未标出),所述金属屏蔽层可以用铝箔纸制作而成,可以理解的,通过使用铝箔纸,使所述耳机音频转换装置具有质量轻的效果。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