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现场移动信号检测及分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2937发布日期:2018-06-06 01:3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信号检测分析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模现场移动信号检测及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电力系统数量庞大的数据采集终端主要采用无线公网和主站通信。由于受制于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基站的选址困难和无线通信现场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不少地方是信号盲区或信号较弱,影响到数据采集终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电力系统中,大量使用基于运营商SIM的终端类设备,将现场数据发送到后台主站,然而在现场实施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由于现场信号无法可视和各个运营商信号覆盖率问题,而选择了错误的运营商的SIM卡,导致设备无法上线传送数据,造成数据完整率低的情况发生。

目前没有较好的手段能检测现场各个运营商移动信号的优劣,唯一的途径就是使用运营商级别的信号专用检测仪器,不仅设备个头比较大,搬运很不方便,而且造价很高,实际并不需要十分专业的检测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一个或多个缺陷,设计一种多模现场移动信号检测及分析系统。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模现场移动信号检测及分析系统,包括信号检测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和移动终端;其中信号检测模块的输入端采集信号,输出端与通信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通信模块的输出端移动终端无线连接,电源模块对信号检测模块和通信模块进行供电。

其中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包括信号采集模块、存储器、模数转换器、信号处理模块;其中信号采集模块与输出端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存储器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存储器还包括随机存储器,其中随机存储器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通信模块包括蓝牙模块或4G模块。

优选的是,所述移动终端为安卓移动终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信号检测模块并将结果传输至移动终端,降低了返工率,减少了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电力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和稳定性,为企业运营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一种多模现场移动信号检测及分析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信号检测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和移动终端;其中信号检测模块的输入端采集信号,输出端与通信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通信模块的输出端移动终端无线连接,电源模块对信号检测模块和通信模块进行供电。

其中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包括信号采集模块、存储器、模数转换器、信号处理模块;其中信号采集模块与输出端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存储器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存储器还包括随机存储器,其中随机存储器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通信模块包括蓝牙模块或4G模块。

优选的是,所述移动终端为安卓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内部可分别放置三个运营商的SIM卡,同时检测现场三个运营商所架设基站的信息,包括基站频率、基站信号强度等主要信息,用于指引运维人员选择适合的SIM卡。并且可以定时存储基站的信号强度,用于协助运维人员分析现场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内置充电模块,可放置与现场独立运行,使用十分方便。本实用新型能检测目前国内在商用运行的各种制式和频段的公网无线信号,一共是7种网络模式和13个频段,具体包括GSM:900/1800MHz、CDMA20001x/EVDO:BC0、WCDMA:B1、TDSCDMA:B34/B39、TDD-LTE:B38/B39/B40/B41、FDD-LTE:B1/B3,信号强度测量范围-60dBm∽-110dBm。同时移动终端可以通过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交互,即可以实时采集现场的移动信号信息进行展示,也可以调取存储的历史数据,通过图标的形式展示一段时间内各个运营商的信号变化情况。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