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23757发布日期:2019-10-09 01:1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显示屏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移动终端厂商开始选择拓展显示屏中显示区域的面积,以实现全面屏的效果,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例如,将显示区域拓展到设置前置摄像头等元件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前置摄像头等设置在移动终端前端的元件会落入到显示屏中显示区域内。虽然这种情况可以提升显示区域的面积,便于实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但是落入到显示区域的前置摄像头等非显示元件,会带来显示屏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屏及移动终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其中,显示屏开设有至少贯穿所述背光模组的容置空间。该显示面板包括非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以及环绕非显示区域和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在显示面板中的位置与容置空间在背光模组中的位置对应。第一显示区域设置在非显示区域远离背光源的一侧,第一显示区域的ppi小于第二显示区域的ppi。。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不同位置的ppi不完全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ppi,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远离所述非显示区域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的一侧方向,逐渐降低。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ppi,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中心方向,逐渐降低。

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背光区域,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背光区域。所述第一背光区域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的亮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背光区域的不同位置的亮度不完全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背光区域的亮度,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远离所述非显示区域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的一侧方向,逐渐增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背光区域的亮度,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背光区域的中心方向,逐渐增加。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空间为设置于所述显示屏边缘的通孔,用于容置前置摄像头,所述非显示区域为透光区域。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屏以及非显示元件安装结构。所述非显示元件安装结构安装于所述显示屏的容置空间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及移动终端,通过降低显示面板内第一显示区域的ppi,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可使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保持一致,以有效改善显示屏的亮度均匀性。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孔的阻挡导致显示屏亮度不均匀的光线模拟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分解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视图;

图4示出了图3所示显示面板上方的局部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第一显示区域的光线疏密划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平面视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背光模组上方的局部视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上第一背光区域的光线疏密划分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显示屏通常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中所起到的作用为显示文本、图片、图标或者视频等内容。随着用户对所显示内容的清晰度以及精细度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移动终端采用尺寸较大的触控显示屏,以实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但是,在设置尺寸较大的显示屏的过程中,发现移动终端前端所设置的前置摄像头、接近光传感器、听筒等非显示元件会影响触控显示屏所能扩展到的区域。

通常移动终端包括前面板、后盖以及边框。在前面板包括上额区、中部屏幕区和下部按键区。通常,上额区设置有听筒出音孔以及前置摄像头等非显示元件,中部屏幕区设置有触控显示屏,下部按键区设置有一到三个物理按键。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下部按键区被逐渐取消,原本设置在下部按键区的物理按键由触控显示屏中的虚拟按键替代。

而上额区所设置的听筒出音孔以及前置摄像头等非显示元件对于手机的功能支持较为重要,不易轻易的取消,所以将触控显示屏的显示区域拓展到覆盖上额区具有较大的难度。在经过一些列研究后,发明人发现可以在触控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内设置孔,将上额区设置的非显示元件集中设置到孔内的方式来实现将原本的上额区扩展为触控显示屏的显示区域,以增大显示区域的面积,从而实现全面屏的效果。其中,触控显示屏包括层叠的盖板、触控感应器、显示屏以及背板等,则触控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内设置的孔为从背板开始朝向盖板延伸。

但是,发明人发现由于手机的背光源通常是侧光式的,所以设置在孔内的前置摄像头等元件,会导致背光模组的背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收到前置摄像头等元件的阻挡传导不过去,导致显示屏与孔对应区域的远离背光源一侧的显示亮度会相比其它区域暗,造成显示屏亮度均匀性问题(请参见图1,图1中的a表示的是孔对应的位置)。因此,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中能够改善显示屏的亮度均匀性的显示屏以及移动终端。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的,非显示元件可以为投影组件、摄像头、接近光传感器、听筒、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亮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电子元件。

显示区域的孔(下面也称容置空间)可以设置在显示屏的一个或多个边缘或拐角处,该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半圆形、直角矩形、圆角矩形、规则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等。该孔内可以容纳投影组件、摄像头、接近光传感器、听筒、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亮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显示元件。

下面将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的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屏100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00为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00可以为触控液晶屏,所述显示屏100内部可以集成有触控膜。显示屏100包括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模组120,其中,背光模组120包括背光源122。所述显示屏100开设有至少贯穿所述背光模组120的容置空间130,所述容置空间130用于容置非显示元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20可以是和显示面板110形状对应的平板状。背光模组120包括与所述显示平板110对应的顶端123、底端124以及两个侧边125。

所述背光模组120包括背光源122,所述背光源122可以是点光源或线光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光源122可以是一颗或多颗发光二极管(led)点光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源122也可以是由led封装后的线光源。所述背光源122可以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20的顶端123、底端124、或侧边125等位置,背光源122可以设置在一个位置,也可以是在不同位置设置多个背光源122。本实施例中以背光源122位于背光模组120的底端124进行示例性说明。

容置空间130可以开设在显示屏100的任何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对屏幕显示影响的需要,所述容置空间130可以设置在靠近所述显示屏100的一角处,即在显示屏100的一角附近开设至少贯穿背光模组120的容置空间130。根据非显示元件的大小,容置空间130可以仅贯穿背光模组120,也可以除贯穿背光模组120外还部分或全部贯穿显示面板110。

在如图2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130设置在显示屏100的左上角,即所述容置空间130开设在所述背光模组120顶端123的左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空间130还可以开设在所述背光模组120顶端123的右侧或中部,或者底端124的左侧、中部或右侧,或者其他位置。本实施例中,以容置空间130开设在显示屏100顶端的左上角进行示例性说明。

容置空间130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130是圆形孔。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空间130还可以是半圆形、直角矩形、圆角矩形、三角形、椭圆形、规则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或其他形状。

请参照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10的平面视图,图4为图3中显示面板110顶端的局部视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110为矩形或圆角矩形,可以包括顶端111、与顶端111相对的底端112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11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包括非显示区域114、第一显示区域115以及环绕非显示区域114和第一显示区域115的第二显示区域116。非显示区域114在显示面板110中的位置与容置空间130在背光模组120中的位置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非显示区域可以是孔,也可以是透光板。

显示屏100内开设的容置空间130会切断该位置由背光源122发出的光线向容置空间130远离背光源122一侧的传导,导致在所述容置空间130远离背光源122的一侧,即图3和图4中所示的容置空间130的上方,会存在光线稀疏即显示亮度降低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可以认为是光线模拟中光线稀疏的区域;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16,即可认为是所述显示面板110内除所述非显示区域114和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外的其他显示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16的ppi。

ppi(pixelsperinch)可以表示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数目。ppi数值越小,表示显示面板110的光透过率就越高。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降低显示面板110内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来增加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光透过率,以提高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内的显示亮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可以调整至使第一显示区域115与第二显示区域116的显示亮度差处于人眼可接受范围内,以此来改善整个显示面板110的亮度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增加第二显示区域116的ppi,来降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16的光透过率,以达到第一显示区域115与第二显示区域116显示亮度均匀化的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设置为同一个值,也可以设置为不同值。

请参照图5,在图5中,对显示面板110上的第一显示区域115的光线疏密程度进行了划分。作为一种可能的情况,如图5所示,第一显示区域115内不同位置的光线疏密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在应对图5所示的情况时,可以将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内对应于不同光线疏密程度的不同区域的ppi分别进行调节,即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不同位置的ppi可以是不完全相同的。

针对图5所示的情况,第一显示区域115内的光线疏密程度,可以看作是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远离容置空间130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方向,逐渐稀疏。在这种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在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时,可以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远离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方向,将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设置为逐渐降低。可以理解的是,经过上述调整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光透过率,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远离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方向,逐渐增加。

针对图5所示的情况,从另一方向上来看,第一显示区域115内的光线疏密程度,还可以看作是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与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中心方向,逐渐稀疏。在这种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在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时,可以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中心方向,将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设置为逐渐降低。可以理解的是,经过上述调整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光透过率,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中心方向,逐渐增加。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中心,可以不是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几何中心或重心,其可以表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内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与第二显示区域116的边界线最远的位置,例如图5中所示出的,非显示区域114上方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中间的区域,其距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与第二显示区域116的边界线最远,光线最稀疏,因此该区域可认为是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中心,其ppi调整至相对其他区域最低。

针对图5所示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同时按照上述两种方向对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进行调整,即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远离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方向,并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中心方向,将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设置为逐渐降低。

上述的调整ppi逐渐变化的方法可以不仅限于图5所示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由于不同显示屏100结构的区别和背光源122位置的不同,显示屏100不同位置的光线疏密程度可能发生变化,显示面板110上的第一显示区域115以及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位置和面积也可能会随之改变,而第一显示区域115内ppi的调节也可能并非是逐渐调节,而可能是跳跃式或无明显规律的调节。无论显示屏100不同位置的光线疏密程度、显示面板110上第一显示区域115以及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位置和面积如何变化,对于显示面板110的ppi调节为将光线稀疏区域的ppi调整至相对较低,而区域内的光线越稀疏,其ppi应调整的相对越低。因此,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不同的显示屏100结构通过调节显示面板110的非显示区域114周边的ppi来增加非显示区域114周边光透过率的方法,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00,通过降低显示面板110内第一显示区域115的ppi,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15的透过率,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15的显示亮度,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使第一显示区域115和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亮度保持一致,可有效改善显示屏100的亮度均匀性。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20的平面视图,图7为图6中背光模组120上方的局部视图。

与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进一步通过调节背光模组120的不同背光区域来进一步改善显示屏100的亮度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显示屏100的背光模组120包括对应于显示面板110上第一显示区域115的第一背光区域124,以及对应于显示面板110上第二显示区域116的第二背光区域126。其中,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亮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可以认为是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对应的空间内光线的疏密程度。同样的,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亮度可以认为是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对应的空间内光线的疏密程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背光区域124对应的空间内光线越密集,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越高,其所对应的显示面板110上的第一显示区域115的显示亮度就越高;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对应的空间内光线越稀疏,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越低,其所对应的显示面板110上的第一显示区域115的显示亮度就越低。同样的,第二背光区域126对应的空间内光线越密集,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亮度越高,其所对应的显示面板110上的第二显示区域116的显示亮度就越高;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对应的空间内光线越稀疏,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亮度越低,其所对应的显示面板110上的第二显示区域116的显示亮度就越低。

由上述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可知,由于容置空间130的存在,在背光模组120的第一背光区域124对应的空间内,其光线相对于第二背光区域126对应的空间更为稀疏,即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原始亮度相较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更低。因此,为了使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和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趋于相等,需要增加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且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需要大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亮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节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亮度,可以有多种手段实现。背光区域亮度的调节可以通过改变背光模组120内的背光板的反射结构或者光学膜片的结构来实现,这里不再赘述。当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调整至与所述第二背光趋于相等时,显示面板110内第一显示区域115和第二显示区域116的显示亮度趋于相等,即改善了显示屏100的亮度均匀性。

需要强调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思路在于,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背光模组120的各个背光区域(包括第一背光区域124和第二背光区域126)所对应的空间内,背光光线的密度依位置的不同而具有差异化分布,以此来使显示面板110上的不同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15和第二显示区域116)的显示亮度分布更为均匀。

为方便对与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图5类似的情况进行说明,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了图8,在图8中,对背光模组120的第一背光区域124对应的空间内的光线疏密程度进行了划分。作为一种可能的情况,如图8所示,第一背光区域124内不同位置的光线原始疏密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在应对图8所示的情况时,可以将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内对应于不同光线疏密程度的不同区域的亮度分别进行调节,即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不同位置的亮度可以是不完全相同的。

针对图8所示的情况,第一背光区域124对应空间内的光线原始疏密程度,可以看作是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远离容置空间130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容置空间130的一侧方向,逐渐稀疏。在这种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在设置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时,可以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远离所述容置空间130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114的一侧方向,将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设置为逐渐增加。可以理解的是,经过上述调整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和第二背光区域126各位置对应空间内的光线密度近似相等。

针对图8所示的情况,从另一方向上来看,第一背光区域124内的光线疏密程度,还可以看作是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与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中心方向,逐渐稀疏。在这种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在设置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时,可以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中心方向,将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设置为逐渐增加。可以理解的是,经过上述调整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和第二背光区域126各位置对应空间内的光线密度近似相等。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中心,可以不是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几何中心或重心,其可以表示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内离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与第二背光区域126的边界线最远的位置,例如图8中所示出的,容置空间130上方位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中间的区域,其距离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与第二背光区域126的边界线最远,光线最稀疏,因此该区域可认为是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中心,其亮度调整至相对其他区域最高。

针对图8所示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同时按照上述两种方向对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进行调整,即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远离所述容置空间130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容置空间130的一侧方向,并从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与所述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交界处向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中心方向,将所述第一背光区域124的亮度设置为逐渐增加。

上述的调整亮度逐渐变化的方法可以不仅限于图8所示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由于不同显示屏100结构的区别和背光源122位置的不同,显示屏100不同位置的光线疏密程度可能发生变化,背光模组120的第一背光区域124以及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位置和面积也可能会随之改变,而第一背光区域124内亮度的调节也可能并非是逐渐调节,而可能是跳跃式或无明显规律的调节。但是,无论显示屏100不同位置的光线疏密程度、背光模组120上第一背光区域124以及第二背光区域126的位置和面积如何变化,对于背光模组120的亮度调节的思路,均为将光线稀疏区域的亮度调整至相对较高,而区域内的光线越稀疏,其亮度应调整的相对越高。因此,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不同的显示屏100结构通过调节背光模组120的亮度来使显示面板110上各区域的显示亮度均匀的方法,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和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相比,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00,通过进一步调节背光模组120的不同区域的亮度,来调节显示屏100内不同位置对应空间内的光线密度,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10内第一显示区域115的显示亮度,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使第一显示区域115和第二显示区域116的亮度保持一致,可以更加有效的改善显示屏100的亮度均匀性。

第三实施例

请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其包括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00,以及非显示元件安装结构140。所述非显示元件安装结构140安装于所述显示屏100的容置空间130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非显示元件安装结构140可以用于安装前置摄像头。

请参阅图10,上述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202、存储器204、rf(radiofrequency,射频)模块206、音频电路210、传感器214、输入模块218、电源模块222。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所述移动终端10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所述移动终端10还可包括比图10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0所示不同的对应。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相对于所述处理器202来说,所有其他的组件均属于外设,所述处理器202与这些外设之间通过多个外设接口224相耦合。所述外设接口224可基于以下标准实现: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装置200(universal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uart)、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串行外设接口(serialperipheralinterface,spi)、内部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circuit,i2c),但不并限于上述标准。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外设接口224可仅包括总线;在另一些实例中,所述外设接口224还可包括其他元件,如一个或者多个控制器,例如用于连接所述显示屏100的显示控制器或者用于连接存储器的存储控制器。此外,这些控制器还可以从所述外设接口224中脱离出来,而集成于所述处理器202内或者相应的外设内。

所述存储器20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所述处理器202通过运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204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所述存储器204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存储器204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所述处理器2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所述移动终端10或显示屏10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所述rf模块206用于接收以及发送电磁波,实现电磁波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与通讯网络或者其他设备进行通讯。所述rf模块206可包括各种现有的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电路元件,例如,天线、射频收发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加密/解密芯片、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存储器等等。所述rf模块206可与各种网络如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无线网络进行通讯或者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通讯。上述的无线网络可包括蜂窝式电话网、无线局域网或者城域网。上述的无线网络可以使用各种通信标准、协议及技术,包括但并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gsm)、增强型移动通信技术(enhanceddatagsmenvironment,edge),宽带码分多址技术(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w-cdma),码分多址技术(codedivisionaccess,cdma)、时分多址技术(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fidelity,wifi)(如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ieee802.10a,ieee802.11b,ieee802.11g和/或ieee802.11n)、网络电话(voiceoverinternetprotocal,voip)、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wi-max)、其他用于邮件、即时通讯及短消息的协议,以及任何其他合适的通讯协议,甚至可包括那些当前仍未被开发出来的协议。

音频电路210、听筒201、声音插孔203、麦克风205共同提供用户与所述移动终端10之间的音频接口。具体地,所述音频电路210从所述处理器202处接收声音数据,将声音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将电信号传输至所述听筒201。所述听筒201将电信号转换为人耳能听到的声波。所述音频电路210还从所述麦克风205处接收电信号,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数据,并将声音数据传输给所述处理器202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音频数据可以从所述存储器204处或者通过所述rf模块206获取。此外,音频数据也可以存储至所述存储器204中或者通过所述rf模块206进行发送。

所述传感器214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10内或显示屏100内,所述传感器214的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214f、陀螺仪214g、磁力计以及其他传感器。

具体地,陀螺仪214g可以检测移动终端10的姿态,从而确定各个部件的朝向,确定显示屏100的朝向、确定屏幕的朝向等。加速度传感器214f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所述移动终端10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另外,所述移动终端10还可对应陀螺仪、磁力计、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模块218可包括设置在显示屏100上的所述触摸屏209,所述触摸屏209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所述触摸屏209上或在所述触摸屏209附近的操作),从而可以获得用户的触摸手势,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所述触摸屏209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其中,所述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所述触摸控制器;所述触摸控制器从所述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该触摸信息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所述处理器202,并能接收所述处理器202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所述触摸屏209的触摸检测功能。除了所述触摸屏209,在其它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模块218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如按键207。所述按键207例如可包括用于输入字符的字符按键,以及用于触发控制功能的控制按键。所述控制按键的实例包括“返回主屏”按键、开机/关机按键等等。

显示屏100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所述移动终端10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数字、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在一个实例中,所述触摸屏209可设置于显示屏100上从而与显示屏100构成一个整体,其中,显示屏100的各个显示区域均可设置触摸屏。

所述电源模块222用于向所述处理器202以及其他各组件提供电力供应。具体地,所述电源模块222可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如电池或者交流电)、充电电路、电源失效检测电路、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灯以及其他任意与所述移动终端10或显示模块内电力的生成、管理及分布相关的组件。

所述移动终端10还包括定位器219,所述定位器219用于确定所述移动终端10所处的实际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器219采用定位服务来实现所述移动终端10的定位,所述定位服务,应当理解为通过特定的定位技术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10的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上标出被定位对象的位置的技术或服务。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及移动终端,其显示面板包括远离背光源的显示亮度较低第一显示区域,以及环绕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正常的第二显示区域。通过降低显示面板内第一显示区域的ppi,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过率,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并可使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保持一致,以有效改善显示屏的亮度均匀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