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及含其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9305发布日期:2020-04-29 01:21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卡托及含其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托及含其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移动终端如手机中,卡托(包括sim卡托、t卡托或sim卡托与t卡托合一等)一般设置在卡座内,卡座固定在pcb板上。移动终端的壳体(一般为电池盖)上开设有供卡托穿过的卡托槽。卡托一般包括卡托托盘以及卡托帽;卡托托盘上设有卡槽,以承载sim卡、t卡等;卡托帽与卡托托盘一体成型或者分体成型再连接在一起。

一般的安装步骤为:卡托通过卡托槽插入卡座,至卡托被卡座内的夹紧机构夹紧,卡托帽与电池盖基本平齐;拆卸步骤大体为:取卡针穿过卡托帽的孔,作用于卡座内的连杆机构,带动连杆旋转推动卡托往外弹出。

如此,必须要有取卡针才能完成sim卡/t卡的取出,因此用户必须携带类似于取卡针这样的器件才能完成取卡动作,这给移动终端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降低了用户体验。

综上,现有技术的移动终端由于取卡需要借助取卡针等外部器件而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移动终端取卡需要借助取卡针等外部器件而给用户带来很大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卡托及含其的移动终端。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卡托,其包括托盘,其特点在于,所述卡托还包括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托盘,并具有一固定位置以及一操作位置;

在所述固定位置处,所述托盘设置成安装于壳体内,且所述操作单元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在所述操作位置处,所述操作单元脱离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操作单元能够联动所述托盘沿一移出方向滑出所述壳体。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采用了可旋转的操作单元,可以实现当操作单元旋转至操作位置时,操作单元脱离于壳体,从而使得操作单元能够供用户手动操作拉出托盘,便利地完成取卡操作;而不需要取卡时,操作单元可以旋转至固定位置,操作单元完全或部分收纳于壳体的外表面内。

较佳地,所述操作单元包括操作本体和固定部,所述操作本体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托盘,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操作本体;

在所述固定位置处,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壳体,以使所述操作本体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在所述操作位置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操作本体脱离于所述壳体。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固定部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卡托与壳体之间安装使用时,固定部连接于壳体,使得卡托不会产生晃动脱离现象;卡托与壳体之间需要拆卸时,固定部脱离与壳体,使得操作单元与壳体之间相互脱离,使用方便。

较佳地,所述固定部为一卡勾;

和/或,所述固定部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操作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操作单元还包括扣手部,所述扣手部设置于所述操作本体;

和/或,所述操作本体为操作盖板。

较佳地,所述操作本体的材质为硬质塑料或金属,所述固定部的材质采用弹性材质。

较佳地,所述操作单元通过铰链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托盘。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铰链使得操作单元与托盘之间连接方便,便于翻折动作,且成本低。

较佳地,所述操作单元具有一外表面,在所述固定位置处,所述操作单元的外表面用于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对齐。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有效避免了操作单元的误操作,保证了卡托的安全使用性,同时,外形美观。

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壳体,其特点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卡托,所述壳体上设有卡托槽,所述托盘穿设于所述卡托槽,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操作单元的操作凹槽,在所述固定位置处,所述操作单元嵌设于所述操作凹槽内。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操作单元实现托盘与壳体之间安装和拆卸,操作更加方便。

较佳地,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操作单元的固定部相匹配的固定孔。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固定部卡扣连接于固定孔上,结构简单,装卸连接方便。

较佳地,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有壳扣手槽,在所述固定位置处,所述操作单元的扣手部嵌设于所述壳扣手槽内,且所述扣手部的外壁面与所述壳扣手槽的外壁面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用户插入至扣手部的外壁面与壳扣手槽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内,便于施加作用力在扣手部上,使用方便。

较佳地,所述壳体为电池盖;

和/或,所述操作单元的操作本体完全嵌设于所述操作凹槽内。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卡托及含其的移动终端,采用了可旋转的操作单元,可以实现当操作单元旋转至操作位置时,操作单元脱离于壳体,从而使得操作单元能够供用户手动操作拉出托盘,便利地完成取卡操作;而不需要取卡时,操作单元可以旋转至固定位置,操作单元完全或部分收纳于壳体的外表面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卡托在固定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卡托在操作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卡托10

托盘1

操作单元2

操作本体21

固定部22

扣手部23

壳体20

卡托槽201

操作凹槽202

固定孔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卡托10和壳体20。卡托10包括托盘1和操作单元2,操作单元2可旋转地连接于托盘1。该卡托10具有一固定位置以及一操作位置,在固定位置处,托盘1设置成安装于壳体20内,且操作单元2固定于壳体20的外表面;在操作位置处,操作单元2脱离于壳体20,且操作单元2能够联动托盘1沿一移出方向滑出壳体20。

卡托10采用了可旋转的操作单元2连接在托盘1上,卡托10需要安装在壳体20上时,托盘1插入安装于壳体20内,操作单元2固定于壳体20的外表面,卡托10在固定位置处。卡托10需要在壳体20上拆卸时,旋转操作单元2,使得操作单元2脱离于壳体20,用户施加作用力在操作单元2上能够联动托盘1,将托盘1从壳体20内被拉出,卡托10在操作位置处。实现当操作单元2旋转至操作位置时,操作单元2脱离于壳体20,从而使得操作单元2能够供用户手动操作拉出托盘1,便利地完成取卡操作;而不需要取卡时,操作单元2可以旋转至固定位置,操作单元2完全或部分收纳于壳体20的外表面内。通过操作单元2实现托盘1与壳体20之间安装和拆卸,操作更加方便。

操作单元2可以通过铰链可旋转地连接于托盘1。通过铰链使得操作单元2与托盘1之间连接方便,便于翻折动作,且成本低。

壳体20上设有卡托槽201,托盘1穿设于卡托槽201,壳体20的外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操作单元2的操作凹槽202,在固定位置处,操作单元2嵌设于操作凹槽202内。卡托10在固定位置处,操作单元2插入至操作凹槽202内,托盘1插入至卡托槽201内。卡托10在操作位置处,操作单元2脱离于壳体20的操作凹槽202,便于用户施加作用力在操作单元2上,操作单元2能够联动托盘1并将托盘1滑出卡托槽201。

操作单元2可以包括操作本体21和固定部22,操作本体21可旋转地连接于托盘1。操作本体21与托盘1之间可以通过转轴连接,实现操作本体21可旋转地连接于托盘1。

固定部22设置于操作本体21;在固定位置处,固定部22固定于壳体20,以使操作本体21固定于壳体20的外表面;在操作位置处,固定部22和操作本体21脱离于壳体20。通过固定部22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卡托10与壳体20之间安装使用时,固定部22连接于壳体20,使得卡托10不会产生晃动脱离现象;卡托10与壳体20之间需要拆卸时,固定部22脱离与壳体20的操作凹槽202,使得操作单元2与壳体20之间相互脱离,使用方便。

固定部22可以为一卡勾,壳体20上设有与操作单元2的固定部22相匹配的固定孔203。卡勾可以卡扣连接于固定孔203上,结构简单,装卸连接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2的数量具有两个,两个固定部22沿操作本体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当然,固定部22的数量和固定部22在操作本体21的位置可以不做限定。

操作本体21的材质为硬质塑料或金属。操作本体21的材料和颜色可以与壳体20的材料和颜色相同,不影响移动终端的美观。固定部22的材质采用弹性材质。便于固定部22与固定孔203之间的拆装,使用方便,且成本低。

操作单元2的操作本体21完全嵌设于操作凹槽202内。使得操作本体21未露出于壳体20的外表面,有效避免操作本体21的磕碰产生误操作,保证了卡托10的安全使用性。

操作单元2具有一外表面,在固定位置处,操作单元2的外表面用于与壳体20的外表面对齐。操作单元2的顶面为该外表面,操作单元2的顶面与壳体20的外表面对齐,有效避免了操作单元2的误操作,同时,外形美观。其中,操作本体21为操作盖板。

操作单元2还可以包括扣手部23,扣手部23设置于操作本体21。通过扣手部23便于用户施加作用力在扣手部23上,使得操作单元2能够翻折动作,实现卡托10在固定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的切换。

壳体20的外表面可以设有壳扣手槽,在固定位置处,操作单元2的扣手部23嵌设于壳扣手槽内,且扣手部23的外壁面与壳扣手槽的外壁面之间具有间隙。用户的手插入至扣手部23的外壁面与壳扣手槽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内,便于施加作用力在扣手部23上,使用方便。其中,壳体20可以为电池盖。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