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卡托的制备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98189发布日期:2019-04-03 04:38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卡托、卡托的制备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移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托、卡托的制备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移动终端通常会使用到电子卡,例如手机中的sd卡或sim卡等。使用过程中,一般都是先将电子卡装入一卡托内,然后在将卡托插入移动终端壳体上的卡槽内,以方便用户将电子卡插入卡槽内或从卡槽内取出。

通常情况下,卡托本体与卡帽之间是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或者,使用铆接的方式使卡托本体与卡帽连接在一起,然后在卡帽表面组装橡胶圈实现防水设计。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卡帽相对于卡托本体不能前后、上下、左右活动,因而在将卡托插入到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卡槽内时,即使卡帽的位置与卡槽的插入口位置之间存在误差,也不能对卡帽进行微调使其与插入口位置相吻合,导致外界水汽容易进入至移动终端内,降低了卡托的防水功能,并且影响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外观美观,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托、卡托的制备方法及移动终端,使得在提高卡托防水功能的同时,还能提高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外观美观,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卡托,包括:用于插入电子设备壳体的卡槽内的卡托本体、封闭所述卡槽的卡帽,其中,所述卡托还包括:柔性部件,用于对所述卡槽进行密封;所述柔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卡托与所述卡帽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相连,并与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一体成型。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卡托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用于插入电子设备壳体的卡槽内的卡托本体和用于封闭卡槽的卡帽;

采用与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一体成型的方式,制备用于密封卡槽的柔性部件;

待所述柔性部件制备完成后,得到分别连接有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的卡托成品。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开设卡槽的壳体、如上所述的卡托;

所述卡托的卡托本体用于插入所述壳体的所述卡槽内,所述卡托的柔性部件用于密封所述卡槽,所述卡托的卡帽用于封闭所述卡槽。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柔性部件设置在卡托本体与卡帽之间,且卡托本体、柔性部件与卡帽共同一体成型。通过柔性部件可实现卡帽与卡托本体之间的软连接,当将卡托本体插入至电子设备壳体的卡槽内时,利用柔性部件的轻微变形可吸收组装和成型过程中带来的公差累积,进而可提高卡托的防水功能,并可达到防盐雾的效果,并且,通过柔性部件可使得卡帽与卡槽之间相互吻合,因而还可使电子设备的外观更加美观,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所述柔性部件采用注塑方式分别与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相连。从而可避免后期对卡托本体与卡帽进行组装。

另外,所述柔性部件为软胶注塑件。

另外,所述柔性部件与所述卡槽过盈配合。从而可保证卡托始终能够对卡槽进行密封。

另外,在采用与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一体成型的方式,制备用于密封卡槽的柔性部件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将制备得到的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放入预先提供的注塑模具内进行固定;所述注塑模具用于注塑成型密封卡槽的柔性部件;

向所述注塑模具内注入注塑材料;

待所述注塑区内的注塑材料固化成型后,得到分别与所述卡托本体和所述卡帽相连的柔性部件。

另外,所述注塑模具内设有用于放置并固定所述卡托本体的第一定位区、用于放置并固定所述卡帽的第二定位区、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区和所述第二定位区之间的注塑区,且所述注塑区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区和所述第二定位区连通,所述注塑材料用于注入所述注塑区内。从而可将卡托本体与卡帽一体成型。

另外,所述卡托本体用于在放入所述第一定位区内后,有部分收容于所述注塑区内;所述卡帽用于在放入所述第二定位区内后,有部分收容于所述注塑区内。

另外,所述注塑材料为注塑软胶。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卡托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卡托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卡托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卡托制备方法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卡托本体;2-卡帽;3-柔性部件;4-注塑模具;41-第一定位区;42-第二定位区;43-注塑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卡托,如图1、图2所示,由卡托本体1、卡帽2及柔性部件3组成。其中,卡托本体1用于插入电子设备壳体上的卡槽内,卡帽2用于对卡槽进行封闭,柔性部件3用于对卡槽进行密封。具体的说,柔性部件3设置在卡托本体1与卡帽2之间,并分别与卡托本体1和卡帽2相连,且柔性本体与卡托本体1、卡帽2之间一体成型。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柔性部件3设置在卡托本体1与卡帽2之间,且卡托本体1、柔性部件3与卡帽2之间一体成型。通过柔性部件3可实现卡帽2与卡托本体1之间的软连接,因而当将卡托本体1插入至电子设备壳体的卡槽内时,利用柔性部件3的轻微变形可吸收组装和成型过程中带来的公差累积,进而可提高卡托的防水功能,并且通过柔性部件可使卡托与卡槽之间配合更加紧密,因而还可达到防盐雾的效果,并且,通过柔性部件3还可使得卡帽2与卡槽之间相互吻合,因而还可使电子设备的外观更加美观,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部件3采用注塑方式分别与卡托本体1和卡帽2相连,且柔性部件3可设置为软胶注塑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卡槽的密封性能,柔性部件3与卡槽之间过盈配合。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卡托的制备方法。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1制备用于插入电子设备壳体的卡槽内的卡托本体和用于封闭卡槽的卡帽;

s102采用与卡托本体和卡帽一体成型的方式,制备用于密封卡槽的柔性部件;

s103待柔性部件制备完成后,得到分别连接有卡托本体和卡帽的卡托成品。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柔性部件采用与卡托本体及卡帽一体成型的方式成型,并在成型完成后,得到卡托成品。因而可通过柔性部件的轻微变形吸收组装和成型过程中带来的公差累积,进而可提高卡托的防水功能,并且通过柔性部件可使卡托与卡槽之间配合更加紧密,因而还可达到防盐雾的效果,同时,柔性部件可使得卡帽与卡槽之间相互吻合,因而可使得电子设备的外观更加美观,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的说,如图4所示,在采用卡托本体和卡帽一体成型的方式,制备用于密封卡槽的柔性部件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将制备得到的卡托本体和卡帽放入预先提供的注塑模具4内进行固定,其中,注塑模具4用于注塑成型密封卡槽的柔性部件;

向注塑模具4内注入注塑材料;

待注塑区43内的注塑材料固化成型后,得到分别与卡托本体和卡帽相连的柔性部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4内设有第一定位区41、第二定位区42与注塑区43,其中,注塑区43位于第一定位区41和第二定位区4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定位区41和第二定位区42连通,第一定位区41用于放置并固定卡托本体,第二定位区42用于放置并固定卡帽。

实际制造过程中,注塑材料用于注入注塑区43内,具体的说,当卡托本体在放入第一定位区41内后,还有部分收容与注塑区43内,同样地,当卡帽在放入至第二定位区42内后,有部分收容与注塑区43内。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塑材料为注塑软胶。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卡托本体与卡帽均可通过金属注射成型技术进行成型,其中,金属注射成型技术结合了注塑成型设计的灵活性和紧密金属的高强度和整体性。金属注射成型技术制造流程一般包括:混炼造粒、注射成型、脱脂、烧结以及表面处理等实现零部件的生产。当然,卡托本体与卡帽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制造得到,例如注塑加工、粉末冶金等,只要能够得到卡托本体及卡帽即可,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方法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开设卡槽的壳体、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卡托,其中,卡托的卡托本体用于插入至壳体的卡槽内,卡托的柔性部件用于密封卡槽,且卡托的卡帽用于封闭卡槽。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柔性部件设置在卡托本体与卡帽之间,且卡托本体、柔性部件与卡帽之间一体成型。通过柔性部件可实现卡帽与卡托本体之间的软连接,因而当将卡托本体插入至电子设备壳体的卡槽内时,利用柔性部件的轻微变形可吸收组装和成型过程中带来的公差累积,进而可提高卡托的防水功能,并可达到防盐雾的效果,并且,通过柔性部件还可使得卡帽与卡槽之间相互吻合,因而还可使电子设备的外观更加美观,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系统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