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显示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1251发布日期:2018-12-25 20:4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立体显示配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显示配件。



背景技术:

裸眼立体显示设备通过将光栅设置在常规显示器上,利用光栅的分光作用,将显示器上显示的立体图像进行分光,从而将左眼图像送入用户的左眼,将右眼图像送入用户的右眼,从而使用户观看到立体影像。由于裸眼立体显示设备不需要佩戴3D眼睛,因此对于用户而言可以免去佩戴辅助3D眼镜带来的各种不适感,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目前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或平板电脑,通常仅具有2D显示功能而不具有3D显示功能,用户想要体验裸眼3D显示效果,需要购置带有3D显示功能的新设备,这样成本较高,而且对于用户而言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显示配件,用户不需要更换设备即可体验立体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立体显示配件,包括:

上壳体、下壳体和立体显示屏;

所述立体显示屏安装于所述上壳体;

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转动连接,所述上壳体相对于所述下壳体转动以实现所述上壳体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开合。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的分光器件,所述分光器件例如透镜光栅、狭缝光栅等。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下壳体上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移动终端的收容槽;

所述收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部;

当所述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收容槽时,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移动终端上设置有USB-TYPE-C接口;

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所述USB-TYPE-C接口相适配的USB-TYPE-C接头;

当所述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收容槽时,所述USB-TYPE-C接头插入所述USB-TYPE-C接口。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移动终端上设置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立体显示配件上包括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相适配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内或所述下壳体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分壳体和至少一块可伸缩的第二分壳体;

所述收容槽由所述第一分壳体和所述第二分壳体围合而成;

所述第二分壳体的伸缩使得所述收容槽的尺寸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尺寸相适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

至少一块所述第二分壳体上设置有可伸缩的紧固件,所述第二分壳体随所述紧固件伸缩;

所述紧固件包括紧固部和与所述紧固部相连接的导轨;

所述第一分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导轨相适配的导槽,所述导槽中设置有拉簧;

所述导轨伸入所述导槽与所述拉簧相连接;

在所述拉簧力的作用下,当所述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收容槽时,所述紧固部夹紧固定所述移动终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分壳体与所述第二分壳体相对的连接面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分壳体与所述第一分壳体相对的连接面上设置有第二磁铁;

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为异极磁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铰接,另一端在所述移动终端放置于所述收容槽时夹持所述移动终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夹持件成对设置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上,且所述成对的夹持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收容槽的两相对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夹持件包括铰接杆、连接杆、基体和固定垫;

所述连接杆为空心杆;

所述铰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内壁铰接,另一端插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并可在所述连接杆内滑动;

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基座夹持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固定垫固设于所述基体上,与所述移动终端相接触,以增大所述夹持件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摩擦力。

结合第一方面或前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立体显示配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嵌入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立体显示配件还包括红外线补光灯;

所述摄像头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上部中心处,所述红外线补光灯设置在所述摄像头的左侧和/或右侧。

结合第一方面或前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立体显示配件还包括电池和电路板,所述电池和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部;

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立体显示屏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或前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立体显示配件还包括霍尔感应系统,所述霍尔感应系统包括霍尔传感器和磁铁;

所述霍尔传感器和磁铁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内,另一者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

当所述上壳体相对于所述下壳体关合时,所述霍尔传感器和所述磁体相对。

结合第一方面或前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立体显示配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的工作开关。

结合第一方面或前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立体显示配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的工作指示灯。

结合第一方面或前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立体显示屏上还设置有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配件,移动终端外接立体显示配件,立体显示配件辅助移动终端进行立体显示,即通过立体显示配件的立体显示屏进行立体显示,在移动终端本身不具备3D显示功能时,用户不需要更换移动终端即可体验立体显示效果。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配件,立体显示屏设置在上壳体,上下壳体转动连接,在不使用该立体显示配件时,可将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在一起,一方面缩小立体显示配件的体积,使其便于携带,另外还可以保护立体显示屏,有效防止该显示屏在携带时受到撞击损坏。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显示配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立体显示配件的结构示意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立体显示配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立体显示配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立体显示配件中夹持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显示配件的结构示意分解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立体显示配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移动终端的立体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显示配件100,其用于辅助移动终端200进行立体显示,从而实现裸眼3D显示效果,该立体显示配件100包括:三维显示组件10和壳体20,三维显示组件10包括立体显示屏12,立体显示屏12用于与移动终端200电连接,以辅助移动终端200进行立体显示实现裸眼3D显示效果。壳体20包括:上壳体21、下壳体22,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转动连接,上壳体21相对于下壳体22的转动实现上壳体21相对于下壳体22的开合,从而实现立体显示屏12的屏幕角度的调节,方便适应不同的人眼观看角度的要求。具体的,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铰链连接。立体显示屏12安装于上壳体21,下壳体22可用于固定移动终端,也可用于支撑上壳体21。本实施例中,下壳体22中形成有用于容纳移动终端200的收容槽24。

具体的,请参阅图2,为立体显示配件100的结构示意分解图。三维显示组件10包括立体显示屏12、红外线补光灯13和摄像头14。立体显示屏12、红外线补光灯13和摄像头14均设置于上壳体21上的第一表面211。在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相互扣合时,第一表面211与下壳体22靠近或接触。在不使用该立体显示配件100时,可将下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在一起,缩小立体显示配件100的体积,使其便于携带,并且还可以保护立体显示屏12,防止该立体显示屏12在携带时受到撞击并损坏。

立体显示屏12位于上壳体21的第一表面211的中部,红外线补光灯13和摄像头14位于立体显示屏12的同一侧(即,图1中所示立体显示屏12的上侧)。摄像头14嵌入设置在上壳体21,并位于上壳体21上部中心处。红外线补光灯13包括2组,分别设置在摄像头14的左侧和右侧,当然也可在左侧或右侧设置1组红外补光灯13。红外线补光灯13和摄像头14配合工作,能够保证摄像投影14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中,拍摄到观看者图像,从而实现人眼追踪等功能,其中,复杂的光线环境可以是阴天或者没有可见光的夜间等。摄像头14能过采集用户图像,进而移动终端可根据观看者图像来进行人眼位置根据,从而能通过人眼追踪,准确定位和识别人眼观看的角度和位置,进而通过预设的图形图像算法进行裸眼立体显示,即通过立体显示屏12进行裸眼立体显示,实现改善3D显示内容的效果,从而改善观看者的视角疲劳。

具体的,立体显示屏12包括显示面板(图未示)和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的分光器件(图未示),该分光器件可以为透镜光栅、狭缝光栅等等。其中,显示面板用于显示立体图像,分光器件用于将显示面板上显示的立体图像进行分光,从而将左眼图像送人用户的左眼,将右眼图像送入用户的右眼,从而使用户观看到立体影像。

可选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若复杂光线环境的应用场景较少或几乎没有,那么可仅设置摄像头14而无需设置红外线补光灯13。当然,从配置和驱动简单的角度,请参阅图3,还可不设置摄像头14和红外线补光灯14,三维显示组件10包括立体显示屏12,立体显示屏12设置在上壳体21上的第一表面211。

具体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壳体22中形成有用于容纳移动终端200的收容槽24。收容槽24的内壁上,具体为第三侧壁223上设置有与立体显示屏12相连接的连接部224。当移动终端200放置于收容槽24时,使得移动终端200与连接部224相连接,从而使得移动终端200与立体显示屏12连接。

当然,连接部224不限于设置在收容槽24的内壁上,可以设置在上壳体21或者下壳体22的任意位置处,移动终端200可以与连接部224直连,两者之间也可以通过数据线相连接,例如,移动终端200位于立体显示配件的外部,通过数据线连接到连接部224。

目前,大部分移动终端200均设置有USB-TYPE-C接口,具体的,连接部224为与USB-TYPE-C接口相适配的USB-TYPE-C接头,当移动终端200放置于收容槽24时,USB-TYPE-C接头插入USB-TYPE-C接口30,从而使得移动终端200与立体显示配件100通信连接,即与立体显示屏12相连接,从而可以与立体显示屏12进行通信,以控制立体显示屏12进行显示。

当然,USB-TYPE-C接头和USB-TYPE-C接口的这种连接仅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任何合理的方式实现移动终端200和立体显示配件100的通信连接。例如,可选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上设置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图未示);立体显示配件100上包括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相适配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图未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上壳体21内或下壳体22内;第一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例如蓝牙模块、或者wifi模块等,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移动终端200和立体显示配件100即立体显示屏12无线通信连接。

当然,对于立体显示配件100而言,可以同时具备通过连接部224这种有线连接和通过无线通信模块的无线连接这两种连接方式,也可择一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针对于上述能够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的立体显示配件100而言,移动终端可以固定放置于下壳体22上,例如其收容槽24内,当然,也可以放置在立体显示配件100外部的能够保持无线连接的任何位置处。而且,立体显示配件100能够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因此,下壳体22可以不设置用来放置移动终端的收容槽,下壳体22可以用来对上壳体21进行支撑,例如,下壳体22设置为板状或者支架状,通过旋转开合,支撑上壳体21,以便支撑立体显示屏12以用户可以舒适观看的角度进行显示。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下壳体22包括第一分壳体25和第二分壳体23,收容槽24由第二分壳体23和第一分壳体25共同围合而成。收容槽24包括第一部分241和第二部分242,第一部分241位于第一分壳体25上,第二部分242位于第二分壳体23上。收容槽24呈矩形,收容槽24的侧壁共有四个,包括第一侧壁221、第二侧壁222、第三侧壁223和第四侧壁231。第一侧壁221、第二侧壁222和第三侧壁223位于第一分壳体25。第一侧壁221和第二侧壁222相对设置。

为了方便移动终端200的放置固定和拆卸,第二分壳体23可拆卸设置。第一分壳体25上用于与第二分壳体23连接的连接面251上设置有第一磁铁,第二分壳体23与第一分壳体25连接的连接面232上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异极磁性,将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对齐并靠近,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可将第二分壳体23与第一分壳体25固定连接,以夹紧移动终端200。第一分壳体25和第二分壳体23之间通过磁铁进行固定,可以使得第二分壳体23的安装与拆卸非常方便和快捷。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2和第二分壳体23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

在需要使用本立体显示配件100时,需先将第二分壳体23从下壳体22上取下;然后将移动终端200插入第一部分241中,并将USB TYPE-C接头224插入移动终端200的USB TYPE-C接口中,最后将第二分壳体23安装于下壳体22中。第二分壳体23与第一分壳体25固定后,可将移动终端200固定牢固,防止移动终端200从收容槽24中滑出或脱离。

为了使收容槽24尺寸能够与移动终端200的尺寸相适配,可选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二分壳体23设置为可伸缩的,且第二分壳体可设置为至少一块,即下壳体22包括第一分壳体25和至少一块可伸缩的第二分壳体23;通过第二分壳体23的伸缩,使得第二分壳体24和第一分壳体25围合而成的收容槽24可以适配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即,当移动终端200放置于收容槽时,第二分壳体23的伸缩使得收容槽24的尺寸与移动终端的尺寸相适配。举例而言,参见图6和图7,示出了一种可伸缩的第二分壳体23的实施方式,,第二分壳体上设置有可伸缩的紧固件233,第二分壳体23随紧固件233伸缩;紧固件233包括紧固部2331和与紧固部2331相连接的导轨2332;第一分壳体25上设置有与导轨相适配的导槽251,导槽251中设置有拉簧2330;导轨2332伸入导槽251与拉簧2330相连接;在拉簧力的作用下,当移动终端200放置于收容槽时,紧固部2331夹紧固定移动终端。同样,第一分壳体25与第二分壳体23相对的连接面上可设置有第一磁铁,第二分壳体23与第一分壳体25相对的连接面上可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为异极磁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使得立体显示配件100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200,移动终端固定组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如下的下壳体20a。下壳体20a包括壳体部22a和设置于下壳体22a上的夹持件23a。夹持件23a设置于壳体部22a的一表面(即,上表面),并且夹持件23a共有两个,分别位于壳体部22a上表面的两相对侧。夹持件23a一端与壳体部22a铰接,另一端用于夹持移动终端200。壳体部22a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用于与上壳体21铰接的铰接部221a和阻挡部222a,铰接部221a和阻挡部222a分别位于壳体部22a上表面的另一两相对侧。铰接部221a、阻挡部222a、壳体部22a铰接夹持件的两个相对表面,围合成放置移动手机的收容槽。

如图5所示,夹持件23a包括铰接杆231a、连接杆232a、基体233a和固定垫234a。铰接杆231a的一端与壳体部22a铰接,另一端与连接杆232a的一端连接。连接杆232a为空心杆,并且连接杆232a的一端设置有开口。铰接杆231a的另一端插入连接杆232a的一端,并且铰接杆231a的一端可在连接杆232a内滑动(即,铰接杆231a可相对于连接杆232a滑动)。连接杆232a的另一端与基体233a固定连接。固定垫234a固设于基体233a上,固定垫234a为弹性橡胶垫,与移动终端200的表面接触,并与移动终端200的表面具有较大摩擦力,用于增大夹持件23a与移动终端200之间的摩擦力,可防止移动终端200相对于壳体20a滑动。由于铰接杆231a可相对于连接杆232a滑动,可使得夹持件23a的尺寸可调,从而适用于固定多种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200。

可以理解的是,通常来讲,立体显示配件100还包括电池30和电路板40,电池30和电路板40均位于下壳体22内,并且电池30与电路板40相连接,电路板40与立体显示屏12连接。连接部224与电路板40相连接从而使得连接部通过电路板40与立体显示屏12相连接。

电路板40和电池30不限于设置在下壳体22内,还可设置上壳体22内,例如设置在立体显示屏12的背部。此外,立体显示配件100本身也可不设置电池,而由移动终端200为其供电。

立体显示配件100还可包括设置在下壳体上的工作开关、设置在下壳体上的工作指示灯等。工作指示灯用于指示立体显示屏是否正常工作,电量是否充足等,而工作开关用于启动或者休眠立体显示屏。

可选的,立体显示屏12上还可设置触控面板,从而用户可以通过触控的方式向移动终端发送指令,控制立体显示屏的工作状态等。

可选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立体显示配件100还包括霍尔感应系统(图未示),霍尔感应系统包括霍尔传感器(图未示)和磁铁(图未示),霍尔传感器和磁铁中的一者设置在上壳体21内,另一者设置在下壳体22内,当上壳体21相对于下壳体22关合时,霍尔传感器和磁体相对,并且霍尔传感器可感应到磁铁的磁场,霍尔传感器向立体显示组件10发出信号,以使得立体显示屏12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外接立体显示配件100,立体显示配件辅助移动终端进行立体显示,即通过立体显示配件100的立体显示屏12进行立体显示,在移动终端本身不具备3D显示功能时,用户不需要更换移动终端即可体验立体显示效果。而立体显示配件100包括:显示屏12和壳体20,显示屏12用于与移动终端200电连接,以辅助移动终端200实现裸眼3D显示效果;壳体20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铰链连接,显示屏12安装于上壳体21,下壳体22用于固定移动终端200。通过以上方式,在不使用该立体显示配件100时,可将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扣合在一起,缩小立体显示配件100的体积,使其便于携带,并且还可以保护立体显示屏12,防止该立体显示屏12在携带时受到撞击,并损坏。

与前述装置实施例相对应,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立体显示方法,该方法由移动终端执行,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PAD等,首先将该移动终端外接前述立体显示配件,即通过TYPE-C或者无线的方式将移动终端与立体显示配件通信连接,例如,将所述移动终端放置入立体显示配件的收容槽内,将设置于收容槽内壁的USB-TYPE-C接头插入移动终端的USB-TYPE-C接口,从而使得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立体显示配件相连接,在进行立体显示时,移动终端执行如下方法:

步骤101:获取待显示的立体图像,所述立体图像包括左视图和右视图。

具体的,移动终端在接收到用户的显示指令后,将根据该显示指令,获取存储于移动终端中的立体图像。立体图像包括具有水平视差的左眼视图即左视图和右眼视图即右视图。当左视图被送入左眼,右视图被送入右眼时,用户可观看到立体效果。

步骤102:根据所述左视图和所述右视图进行排图运算处理,获取左右视图融合图像。

立体显示屏通常包括显示面板和分光器件,在裸眼立体显示中,在从原理上讲,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图像,一部分像素对应左视图,一部分像素对应右视图,分光器件通过分光,将对应左视图的像素送入用户左眼,将对应右视图的像素送入用户右眼,因此,需要对左右视图按照分光器件的光学特性进行一定角度和周期的重新排列,即需要知道哪些像素对应左视图,哪些像素对应右视图,亦即即需要将左右视图排列显示在显示面板上。因此,本步骤中,需要根据分光器件的光学特性参数,例如周期、倾角等,确定出将要显示在显示面板上的左右图融合图像的像素与左右视图的对应关系,假设某像素对应左视图,则将其像素值设置为左视图相同位置处的像素值,以此类推,进而得到一张左右视图融合图像。

关于排图运算处理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在赘述。

步骤103:将所述左右视图融合图像发送给所述立体显示配件,以通过立体显示配件的立体显示屏显示左右视图融合图像,以实现立体显示。

移动终端通过USB-TYPE-C接口和USB-TYPE-C接头的配合等方式与立体显示屏实现通信连接,并可进行数据传输。移动终端将左右视图融合图像发送给所述立体显示屏,立体显示屏中的分光器件将显示面板上显示的立体图像进行分光,从而将左眼图像送入用户的左眼,将右眼图像送入用户的右眼,从而使用户观看到立体影像。

由于移动终端外接立体显示配件,立体显示配件辅助移动终端进行立体显示,即通过立体显示配件的立体显示屏进行立体显示,在移动终端本身不具备3D显示功能时,用户不需要更换移动终端即可体验立体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针对于配置有摄像头的立体显示配件,例如摄像头嵌入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移动终端可基于该摄像头采集的用户图像,进行人眼跟踪,即进行观看位置的定位,基于观看位置,调整排图,从而实现当用户调整观看位置时,依然可以观看到正确的立体显示效果。观看位置不同,分光器件不变,左右眼融合图像中像素与左右图的对应关系需要相应改变,保证分给左眼的是左视图而分给右眼的为右视图。具体的,移动终端可获取所述摄像头采集的用户图像,识别图像中的人脸,进一步基于所识别的人脸,确定所述用户图像中所述用户的双眼位置信息,根据双眼位置信息,通过坐标变换等方式,即可得到双眼相对于摄像头的空间位置信息,即确定用户的空间观看位置,然后,根据所述用户的空间观看位置,确定排图参数,排图参数例如为排图周期、排图倾角等等,该排图参数与分光器件的光学特性参数和观看位置相关,进而根据所述左视图、所述右视图和所述排图参数,进行排图运算处理,获取左右视图融合图像。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针对于配置有摄像头的立体显示配件,移动终端不仅仅可实现人眼跟踪,还可以基于该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进行收拾识别,即获取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包含手势的图像序列,根据所述图像序列进行手势识别,并执行与所述识别的手势对应的操作。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针对于立体显示配件的立体显示屏包括触控面板的情况,移动终端可以获取用户通过所述触控面板输入的触控指令,执行与所述触控指令所对应的操作。触控指令包括但不限于点击、滑动等等。举例而言,手势指令和触控指令为亮度调节指令,即用户通过触控的方式或者手势的方式进行亮度调节。移动终端获取到指令后,将根据所述亮度调节指令,调节所述立体显示屏的显示亮度。例如,通过左右或者上下触控滑动,调整立体显示屏的亮度。再举例而言,手势或触控指令包括立体效果调节指令,则移动终端获取到指令后,将根据所述立体效果调节指令,调整立体效果参数,该参数例如为虚拟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虚拟摄像机到零视差面的距离等,然后根据调整后的立体效果参数获取待显示的立体图像,根据该立体图像控制立体显示屏进行立体显示,从而改变立体图像的立体显示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