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4768发布日期:2019-01-29 17:5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在一些电子设备上需要装配用户识别模块才能正常使用。举例而言,手机终端需要安装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才能进行正常通讯。一般来说,SIM卡可以在装设于与之相适配的卡托后随卡托一起紧固于手机终端内,当需要拆卸时,可以采用特定的拆卸工具顶入预留工具孔内,使得SIM卡随卡托一起弹出手机终端。

但是,这样的设置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需要在手机上开顶针孔,影响手机美观。(2)用户需随时携带卡针,给用户带来不便。(3)顶针孔处不易做防水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避免在电子设备上开设预留工具孔。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内设有卡槽,所述本体的侧部设有与所述卡槽相连通的开口部;

卡托装置,包括用于安装电子卡的卡托和与所述卡托转动连接的卡帽,所述卡托自所述开口部收容设置于所述卡槽内;

顶针装置,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顶针装置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卡帽的一端,所述顶针装置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卡托的底部;

当所述卡帽自与所述顶针装置相抵接的一端沿靠近所述卡槽的方向转动,带动所述顶针装置沿朝向所述卡槽的方向移动,所述顶针装置的第二端带动所述卡托沿远离所述卡槽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卡托脱离所述卡槽。

可选的,所述顶针装置包括:

第一推杆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推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卡帽相抵接;

第二推杆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二推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的第二端相抵接,所述第二推杆组件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卡托的底部;

当所述卡帽自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相抵接的一端沿靠近所述卡槽的方向转动,带动所述第一推杆组件沿朝向所述卡槽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推杆组件的第二端带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沿朝向所述卡槽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的第二端带动卡托沿远离所述卡槽的方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推杆组件包括:顶针,所述顶针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顶针远离所述第二推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卡帽相抵接,所述顶针靠近所述第二推杆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组件相抵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推杆组件还包括:

设于所述卡槽内壁的第一限位件,所述顶针的第二端沿所述卡槽的深度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

复位弹簧,自所述顶针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顶针,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

设于所述顶针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相抵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推杆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卡槽内壁的第三限位件,所述顶针的第一端沿所述卡槽的深度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和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推杆组件包括:第一推杆和与所述第一推杆活动连接的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推杆组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推杆上靠近所述第一推杆组件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所述第二推杆上远离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卡托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第二推杆上设有转轴,所述第二推杆可相对所述转轴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二推杆组件还包括:支撑杆,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的第二端,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相抵接。

可选的,所述卡托设有铰接座,所述卡帽设有与所述铰接座铰接配合的铰接部。

可选的,所述铰接座包括第一铰接板,所述铰接部包括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通过一转轴与所述第一铰接板铰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铰接座设有第一弧形限位部,所述铰接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限位部相适配的第二弧形限位部。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转动卡帽,以使卡帽带动顶针装置沿朝向卡槽的方向移动,顶针装置的第二端再带动卡托沿远离所述卡槽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卡托脱离卡槽,以便用户取出卡托及电子卡。无需借助特定的工具,也不需要在电子设备上开设预留工具孔,即可实现卡托与电子设备的拆装,方便简洁、有利于整机的美观性以及便于做防水处理。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及顶针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及顶针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安装到位后卡托及顶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卡托脱离本体后卡托及顶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去除卡座后且卡托安装到位后卡托及顶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去除卡座后且卡托脱离本体后卡托及顶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子设备去除卡座后且卡托安装到位后卡托及顶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子设备去除卡座后且卡托脱离本体后卡托及顶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避免在电子设备上开设预留工具孔。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介绍。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本体10以及装设于本体10内的卡托装置20和顶针装置30。

其中,所述本体10的正面设有显示屏90,本体10内设有卡槽11,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本体10内可以设置结构件91,可以在所述结构件91内形成有所述卡槽11。所述本体10的侧部设有与所述卡槽11相连通的开口部12和。

所述卡托装置20包括用于安装电子卡(例如SIM卡或存储卡等)和与所述卡托21转动连接的卡帽22,卡托21自所述开口部12收容设置于所述卡槽11内。

所述顶针装置30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11内,所述顶针装置30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卡帽22的一端(图中所示为卡帽22的右端),所述顶针装置30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卡托21的底部。当所述卡帽22自与所述顶针装置30相抵接的一端沿靠近所述卡槽11的方向转动,能够带动所述顶针装置30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所述顶针装置30的第二端再带动所述卡托21沿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卡托21脱离所述卡槽11。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子卡可以包括电话卡或存储卡,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移动通信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将卡帽22自与所述顶针装置30相抵接的一端沿靠近所述卡槽11的方向转动,以使卡帽22带动顶针装置30沿朝向卡槽11的方向移动,顶针装置30的第二端再带动卡托21沿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卡托21脱离卡槽11,以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无需借助特定的工具,也不需要在电子设备100上开设预留工具孔,即可实现卡托21与电子设备100的拆装,方便简洁、有利于整机的美观性以及便于做防水处理。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卡帽22的形状与开口部12的形状相适配,当卡托21收容在卡槽11内时,卡帽22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以保证电子设备的外观平整。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12为长条形孔,当然,开口部1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可选地,所述本体10内设有卡座92,所述卡座92内部形成有所述卡槽11。卡座92优选采用塑胶材料,便于组装。

当用户按压卡帽22自与所述顶针装置30相抵接的一端使得卡帽22沿靠近所述卡槽11的方向转动,卡帽22能够带动顶针装置30沿朝向卡槽11的方向移动时,顶针装置30的第二端能够带动卡托21沿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使得卡帽22的另一侧凸出于开口部12而脱离卡槽11,以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托21设有铰接座23,所述卡帽22设有与所述铰接座23铰接配合的铰接部24。通过所述卡帽22的铰接部24与所述卡托21的铰接座23相互铰接配合,进而实现所述卡帽22与所述卡托21相互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铰接座23包括第一铰接板,所述铰接部24包括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通过一销轴25与所述第一铰接板铰接连接,进而使所述卡帽22的铰接部24与所述卡托21的铰接座23相互铰接配合。可选地,所述销轴25为铆钉。

结合图3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卡帽22在转动的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所述铰接座23的侧部设有第一弧形限位部26,所述铰接部24的侧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限位部26相适配的第二弧形限位部27。通过第一弧形限位部26与第二弧形限位部27的弧形面配合,当卡帽22相对卡托21转动时,可以对卡帽22起到导向及限位的作用,以防止卡帽22在转动的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针装置30包括第一推杆组件31和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抵接的第二推杆组件32。

其中,第一推杆组件31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11内,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的第一端与所述卡帽22相抵接。第二推杆组件32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11内,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的第二端相抵接,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卡托21的底部。

当用户按压卡帽22使其自与所述顶针装置30的第一推杆组件31相抵接的一端沿靠近所述卡槽11的方向转动,卡帽22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的第二端再带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二端带动卡托21沿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使得卡帽22的另一侧凸出于开口部12而脱离卡槽11,以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包括顶针311、第一限位件312、复位弹簧313、第二限位件314以及第三限位件315。

其中,所述顶针311活动设置于所述卡槽11内,所述顶针311远离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一端(图中所示为顶针311的下端)与所述卡帽22相抵接。所述顶针311靠近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二端(图中所示为顶针31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相抵接,用于当所述顶针311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时,带动第二推杆组件32一同移动,进而带动卡托21沿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使得卡帽22的另一侧凸出于开口部12而脱离卡槽11,以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

所述第一限位件312设于所述卡槽11内壁,第一限位件312沿卡槽11的深度方向(如图中X方向所示)开设有第一通孔317,所述顶针311的第二端沿所述卡槽11的深度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312的第一通孔317。这样,第一限位件312可以对顶针311起到导向的作用,以保证当用户按压卡帽22转动以带动顶针311移动时,顶针311始终沿着卡槽11的深度方向移动,也即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而不会偏离该移动轨道。

所述复位弹簧313自所述顶针311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顶针311,所述复位弹簧313的第一端(图中所示为复位弹簧313的上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312。所述第二限位件314设于所述顶针311,所述第二限位件314与所述复位弹簧313的第二端(图中所示为复位弹簧313的下端)相抵接。这样,复位弹簧3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件312以及第二限位件314抵接,当用户按压卡帽22转动以带动顶针311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时,复位弹簧313处于压缩状态。当顶针311移动至使卡托21脱离卡槽11以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后,用户松开卡帽22,顶针311在复位弹簧313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可以回弹到使卡帽22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的状态,进而实现自动复位的效果。此外,当顶针311在复位弹簧313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沿远离卡槽11的方向移动至第二限位件314抵靠到本体10的内壁时,可以将顶针311进行限位以防止顶针311脱离所述卡槽11,以保证卡帽22处在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的状态而不会发生翘曲,即第二限位件314还可以对顶针311起到限位的作用。相应地,当用户按压卡帽22转动以带动顶针311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至第二限位件314抵靠到第一限位件312时,可以将顶针311进行限位以防止顶针311的位置太过深入卡槽11内而不便取出,即第二限位件314和第一限位件312能够共同配合对顶针311起到限位的作用。此外,通过复位弹簧313的作用力使得顶针311顶住卡帽22,可以防止卡帽22晃动。

所述第三限位件315设于所述卡槽11内壁,第三限位件315沿卡槽11的深度方向(如图中X方向所示)开设有第二通孔318,所述顶针311的第一端沿所述卡槽11的深度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三限位件315的第二通孔318,所述第二限位件314位于所述第三限位件315与和所述第一限位件312之间。这样,第三限位件315和第一限位件312可以共同配合对顶针311起到导向的作用,以保证用户按压卡帽22转动以带动顶针311始终沿着卡槽11的深度方向移动,也即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而不会偏离该移动轨道。此外,当顶针311在复位弹簧313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沿远离卡槽11的方向移动至第二限位件314抵靠到第三限位件315时,可以将顶针311进行限位以防止顶针311脱离所述卡槽11,此时卡帽22处在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的状态,即第三限位件315还可以对顶针311起到限位的作用。

参见图4所示,初始状态下,卡托21收容在卡槽11内时,卡托21的卡帽22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

当用户按压卡帽22转动以带动顶针311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顶针311的第二端带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二端再带动卡托21沿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使得卡帽22的另一侧凸出于开口部12而脱离卡槽11,如图5所示,以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

当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后,松开卡帽22,顶针311在复位弹簧313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可以回弹到使卡帽22重新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的状态,如图4所示,进而实现顶针311自动复位的效果。

参见图6和图7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包括第一推杆321和与所述第一推杆321活动连接的第二推杆322,所述第二推杆322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321上远离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的顶针311的第一端。也就是说,第一推杆321和第二推杆322组成连杆结构,第二推杆322可相对第一推杆321转动。所述第一推杆321上靠近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的顶针311,所述第二推杆322上远离所述第一推杆321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卡托21的底部。当第一推杆321沿卡槽11的深度方向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二推杆322转动,进而带动卡托21沿卡槽11的深度方向移动,使得脱离卡槽11凸出于开口部12而脱离卡槽11,以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

参见图6所示,初始状态下,卡托21收容在卡槽11内时,卡托21的卡帽22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

当用户按压卡帽22转动以带动顶针311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顶针311的第二端带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一推杆321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第一推杆321再带动第二推杆322转动,使第二推杆322的第一端(图中所示为第二推杆322的右端)沿朝向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第二推杆322的第二端(图中所示为第二推杆322的左端)沿远离所述卡槽11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卡托21沿卡槽11的深度方向移动,使得脱离卡槽11凸出于开口部12而脱离卡槽11,如图7所示,以便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

当用户取出卡托21及电子卡后,松开卡帽22,顶针311在复位弹簧313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可以回弹到使卡帽22重新完全收容在开口部12内并与本体10的表面齐平的状态,如图6所示,进而实现顶针311自动复位的效果。当用户重新将卡托21插入到卡槽11内后,卡托21能够带动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二推杆322复位,同时使得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一推杆321复位到与第一推杆组件31的顶针311抵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一推杆321也可以设置类似复位弹簧313的弹性结构件,以达到自动复位的效果,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推杆组件31的顶针311和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一推杆321相互抵接更加可靠,所述第二推杆组件32还包括支撑杆32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321的第二端,所述支撑杆323与所述第一推杆组件31相抵接。支撑杆323可以增大第一推杆组件31的顶针311和第二推杆组件32的第一推杆32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两者之间抵接的可靠性,以及加强对顶针311的支撑效果。

参见图8和图9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推杆322上设有转轴324,所述第二推杆322可相对所述转轴324转动。可选地,所述转轴22为铆钉。可以理解为,第二推杆322相对第一推杆321转动的同时,也能够以转轴324为轴转动,可以减小,第二推杆322转动时所需的空间,进而节省占用电子设备内部的空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