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1096发布日期:2019-04-20 02:4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手机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手机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消费产品的不断发展,手机作为其中一种电子消费产品,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手机逐渐从简单的功能机发展成集视频、游戏、音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机。为了提升用户的体验,手机的屏占比逐渐增大,并朝向全面屏发展。屏幕的尺寸越大,在使用过程中屏幕越容易摔坏,为了防止屏幕碎裂,更多的用户选择使用手机保护壳将手机包裹。但是,手机的内部结构复杂,屏幕受到较大冲击时,普通的手机保护壳防冲撞能力不强,不能完全避免屏幕碎裂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保护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普通手机壳的防冲撞能力不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手机保护壳,包括手机壳本体和保护气囊,所述手机壳本体的四角均开设有通孔,所述保护气囊嵌入所述通孔并与所述手机壳本体固定连接,所述保护气囊具有容纳空气的气腔,所述保护气囊的内壁处凸设有吸震部,所述吸震部与所述保护气囊一体成型,且所述吸震部的顶端用于与手机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壳本体于所述通孔的周圈处凸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凸起方向与所述保护气囊的凸起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气腔的开口处延伸形成有裙边,所述裙边与所述环形凸起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气囊为硅胶气囊。

进一步地,所述吸震部呈圆柱形。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气囊为弧形,所述吸震部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吸震部沿所述保护气囊的弧线方向依次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壳本体底部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呈圆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壳本体的底部开设有供摄像头采光的摄像头孔。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壳本体的侧部设置有按键保护罩,所述按键保护罩与所述手机壳本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按键保护罩的内侧设有用于加强按键按压手感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手机保护壳在手机壳本体的四角处设置有保护气囊,保护气囊具有容纳空气的气腔,使得保护气囊的形变能力增强,可以更好的吸收外界的冲击,而且保护气囊的内壁处凸设有吸震部,吸震部与手机相抵接,当保护气囊受到撞击时,吸震部将冲击力快速扩散到整个保护气囊,提升了手机保护壳的防冲撞能力,防止手机屏幕碎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部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气囊的结构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气囊的结构图二。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手机壳本体;11-环形凸起;12-摄像头孔;13-按键保护罩;14-充电孔;15-扬声器孔;16-支撑平台;2-保护气囊;20-气腔;21-吸震部;22-裙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进行说明。该手机保护壳,包括手机壳本体1和保护气囊2,手机壳本体1的四角处均开设有用于安装保护气囊2的通孔,保护气囊2穿过通孔并与手机壳本体1固定连接。保护气囊2具有容纳空气的气腔20,具体地,保护气囊2向外凸起形成气腔20,当保护气囊2受到冲击时,保护气囊2在气囊内空气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轻微变形,使手机所受的冲击力减小。手机壳本体1可选为硬质胶,保护气囊2可选为硅胶等软质胶,手机壳本体1和保护气囊2的硬度此处不作限定。保护气囊2的内壁处凸设有吸震部21,吸震部21朝向手机壳本体1的内部凸起设置,吸震部21的顶端用于与手机相抵接。吸震部21与保护气囊2一体成型,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加工制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震部21在不受冲击力时,其顶端与手机相抵接,减缓冲击力;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吸震部21不受冲击力时,其顶端与手机之间具有间隙,当吸震部21受到冲击力时变形,与手机相抵接。吸震部21在受到冲击力时,其顶端与手机抵接,并将冲击力快速扩散到整个保护气囊2以及整个手机,以免手机的某个部位受到集中应力而碎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手机保护壳在手机壳本体1的四角处设置有保护气囊2,保护气囊2具有容纳空气的气腔20,使得保护气囊2的形变能力增强,可以更好的吸收外界的冲击,而且保护气囊2的内壁处凸设有吸震部21,吸震部21与手机相抵接,当保护气囊2受到撞击时,吸震部21将冲击力快速扩散到整个保护气囊2,提升了手机保护壳的防冲撞能力,防止手机屏幕碎裂。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手机壳本体1于通孔的周圈处凸设有环形凸起11,环形凸起11的凸起方向与保护气囊2的凸起方向相同。当手机放置于手机保护壳内时,环形凸起11背向手机凸出设置,保护气囊2也背向手机凸出设置,使得保护气囊2和手机壳本体1之间的坡度更加平缓,同时,环形凸起11的设置使得手机与手机壳本体1开孔处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增大受到冲击时的缓冲面积,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发生。

请参阅图3及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气腔20的开口处延伸形成有裙边22,裙边22与环形凸起11的内壁固定连接。气腔20具有开口,当手机保护壳包裹于手机的外侧时,手机将气腔20的开口封闭,形成封闭气囊,抵抗外界的冲击,在该开口处延伸的裙边22与环形凸起11的内壁固定连接。裙边22的设置更便于保护气囊2与环形凸起11的固定,且增强了两者固定连接的可靠性。具体地,裙边22可呈环形,裙边22也可呈弧线形,设于开口的两侧或者开口的中间部位,裙边22的分布此处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吸震部21呈圆柱形、方形、圆锥形等,具体形状此处不作限定。吸震部21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多个,当吸震部21的数量为多个时,吸震部21和保护气囊2的整体吸震能力增强,使手机可承受更大的冲击。多个吸震部21可沿保护气囊2的弧线方向依次分布。使得手机保护壳受到撞击时,每个吸震部21均将其受到的冲击力扩散,扩散方向与手机边角的弧线方向相同,增强手机保护壳的保护效果。

请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手机壳本体1底部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支撑平台16,支撑平台16呈圆弧形。支撑平台16设于手机壳本体1的底部,对手机壳本体1起支撑作用,当手机保护壳放置于桌面上时,支撑平台16的底部与桌面相抵接,以免划伤手机壳本体1的底面,保护手机壳本体1的外观。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平台16可呈圆形、方形、三角形等,支撑平台16也可设置于手机壳本体1底部的侧边。

请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手机壳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供摄像头采光的摄像头孔12,摄像头可通过摄像头孔12拍摄。手机壳本体1的侧面还开设有静音键孔、挂绳孔、扬声器孔15、充电孔14等,静音键孔便于快速调节手机的响铃模式,挂绳孔的设置可将手机保护壳与挂绳连接,扬声器孔15的设置便于手机扬声器出音,充电孔14的设置便于手机与充电线或者耳机连接。

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手机壳本体1的侧部设置有按键保护罩13,按键保护罩13与手机壳本体1一体成型,按键保护罩13与手机壳本体1的连接处的胶厚比按键保护罩13、手机壳本体1的胶厚更薄,按键保护罩13可与手机壳本体1产生相对位移,以按压按键,同时还可以防止灰尘、水滴等进入按键内部。按键保护罩13包括音量键保护罩、电源键保护罩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手机壳本体1上开设按键孔,用户可直接按压按键。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保护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按键保护罩13的内侧设有用于加强按键按压手感的加强筋。由于按键保护罩13与手机壳本体1一体成型,当注塑精度较低时,容易出现按压不灵的现象,加强筋的设置可提升按键的按压手感,避免按压不灵的现象发生。加强筋可为长条形或者十字型等,具体形状此处不作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