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2498发布日期:2019-07-10 10:2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力输配电网正快速进入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通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基于信息安全和使用成本的考虑,高效的LTE无线通信专网逐渐成为电网通信的重要环节。各种智能化的电力设备很多必须通过无线通信网来实现信息的交互。

由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原来越高,许多的自动化设备必须通过通信网络才能实现信息交互和控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对通信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第4代的LTE无线通信网络成为了电力系统建立自己独立专用的无线通信网络的一项选择。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目前本身不具备无线通信功能,多数都是以太网或者RS485总线等有线通讯方式来实现信息交货,但是多数工作场合不具备敷设通信线缆的条件,或者成本高昂,需要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能对现有电力系统设备智能网络进行低成本的升级,将电力设备的交互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输。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其采用模块化结构而方便安装和更换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其采用模块化结构而方便安装和更换作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该安装载体结构是一个由第一外壳模块、第二外壳模块可拆卸地组装而成的封闭承载外壳;

第一外壳模块包括:分别构成承载外壳底部、左侧部、右侧部、前侧部的承载外壳底板、承载外壳左侧壁、承载外壳右侧壁、承载外壳前侧壁,承载外壳前侧壁设置有若干个与PCB线路板所设外部接口对应的安装孔,承载外壳底板远离承载外壳前侧壁一端设置有向上的底部折边,承载外壳底板靠近底部折边处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底部折边配合的底部卡接弹片,承载外壳左侧壁、承载外壳右侧壁上边缘设置有L形折耳,承载外壳前侧壁设置有朝向承载外壳后侧壁方向延伸的前侧壁折边,承载外壳左侧壁、承载外壳右侧壁分别设置有延伸至前侧壁折边的向上延伸部,前侧壁折边自由端设置有承载外壳顶板安装承台;

第二外壳模块包括:分别构成承载外壳顶部、后侧壁的承载外壳顶板、承载外壳后侧壁,承载外壳后侧壁的下边缘设置有后侧折边,后侧折边与承载外壳后侧壁下边缘之间形成有一个与底部折边上边缘配合的承台,承载外壳顶板与承载外壳后侧壁相邻的边缘设置有安装于L形折耳转折台的承载外壳顶板折边,承载外壳顶板靠近承载外壳顶板折边处设置有与承载外壳顶板折边配合的顶部卡接弹片。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于承载外壳的安装卡扣。

进一步,承载外壳前侧壁所设安装孔包括电源输入安装口、USB安装口、第一以太网安装口、第二以太网安装口、第一天线安装口、第二天线安装口、RS232及RS485安装口。

进一步,第一外壳模块的承载外壳底板设置有若干个PCB板承载柱。

进一步,底部折边与后侧折边之间、L形折耳与承载外壳顶板折边之间设置有固定孔。

进一步,安装卡扣包括紧贴承载体外壳的固定板、设置于固定板一端的第一弯折部、设置于固定板另一端的第二弯折部;

第一弯折部包括垂直于固定板的第一竖向垂直部、设置于第一垂直部自由端且向左弯折的第一横向垂直部、设置于第一横向垂直部自由端的L形弯折部,L形弯折部与第一横向垂直部之间形成了一个U形槽;

第二弯折部包括垂直于固定板的第二竖向垂直部、设置于第二垂直竖向部自由端且向右延伸的第二横向部、设置于第二横向部自由端的斜板、设置于斜板自由端的V形折边。

进一步,固定孔为螺丝安装孔或者是螺栓安装孔。

进一步,安装卡扣设置于第二外壳模块的承载外壳后侧壁。

进一步,承载外壳底板设置底部卡接弹片处设置有底部开口,底部卡接弹片自底部开口的开口边缘垂直向上延伸,底部折边设置有与底部开口相邻的底部折边开口;

承载外壳顶板设置顶部卡接弹片处设置有顶板开口,顶部卡接弹片自顶板开口的边缘垂直朝向承载外壳底部方向延伸,承载外壳顶板折边设置有与顶板开口相邻的顶板折边开口。

进一步,第一外壳模块、第二外壳模块采用金属材料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整个载体结构采用模块化结构,安装和维护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力系统1.8G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终端主视图,该图示出了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

图2为电力系统1.8G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终端后视图,该图示出了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

图3为电力系统1.8G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终端左视图,该图示出了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

图4为电力系统1.8G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终端右视图,该图示出了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

图5为电力系统1.8G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终端俯视图,该图示出了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

图6为电力系统1.8G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终端仰视图,该图示出了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

图6a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安装卡扣主视图。

图6b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安装卡扣右视图。

图6c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安装卡扣左视图。

图6d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安装卡扣后视图。

图6e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安装卡扣俯视图。

图6f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安装卡扣仰视图。

图6g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安装卡扣立体图。

图6h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一外壳模块主视图。

图6i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一外壳模块后视图。

图6j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一外壳模块左视图。

图6k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一外壳模块右视图。

图6l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一外壳模块俯视图。

图6m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一外壳模块仰视图。

图6n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一外壳模块立体图。

图6o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二外壳模块主视图。

图6p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二外壳模块后视图。

图6q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二外壳模块左视图。

图6r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二外壳模块右视图。

图6s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二外壳模块俯视图。

图6t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二外壳模块仰视图。

图6u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中第二外壳模块立体图。

图6v为第一外壳模块底部卡接弹片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作为图1-6提到的电力系统1.8G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使用,在图1-6中还包括有相应的PCB线路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参见图6a-6u,该安装载体结构是一个由第一外壳模块10、第二外壳模块11可拆卸地组装而成的封闭承载外壳,封闭承载外壳大体上为一个方形结构。

参见图6h-6n,以金属制成的第一外壳模块包括:分别构成承载外壳底部、左侧部、右侧部、前侧部的承载外壳底板100、承载外壳左侧壁101、承载外壳右侧壁102、承载外壳前侧壁103,承载外壳前侧壁设置有若干个与PCB线路板所设外部接口对应的安装孔,承载外壳前侧壁所设安装孔包括电源输入安装口1030、USB安装口1031、第一以太网安装口1032、第二以太网安装口1033、第一天线安装口1034、第二天线安装口1035、RS232及RS485安装口1036。承载外壳底板远离承载外壳前侧壁一端设置有向上的底部折边104,承载外壳底板靠近底部折边处设置有两个与底部折边配合的底部卡接弹片105,承载外壳左侧壁101、承载外壳右侧壁102上边缘设置有L形折耳106,承载外壳前侧壁设置有朝向承载外壳后侧壁方向延伸的前侧壁折边107,承载外壳左侧壁101、承载外壳右侧壁102分别设置有延伸至前侧壁折边107的向上延伸部108,前侧壁折边自由端设置有承载外壳顶板安装承台109。第一外壳模块可以是金属钣金件。

电源输入安装口1030、USB安装口1031、第一以太网安装口1032、第二以太网安装口1033、第一天线安装口1034、第二天线安装口1035、RS232及RS485安装口1036分别作为电源输入(DC24V)接口安装位、USB接口安装位、第一以太网接口安装位、第二以太网接口安装位、第一天线接口安装位、第二天线接口安装位、RS232接口和RS485接口安装位。

参见图6o-6u,以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二外壳模块包括:分别构成承载外壳顶部、后侧壁的承载外壳顶板110、承载外壳后侧壁111,承载外壳后侧壁的下边缘设置有后侧折边112,该后侧折边与后侧部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的,后侧折边与后侧部是错位的,后侧折边与承载外壳后侧壁下边缘之间形成有一个与底部折边104上边缘配合的承台113,承载外壳顶板110与承载外壳后侧壁相邻的边缘设置有安装于L形折耳转折台的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承载外壳顶板靠近承载外壳顶板折边处设置有与承载外壳顶板折边配合的顶部卡接弹片115。第二外壳模块可以是金属钣金件。

作为一种安装配套结构,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承载外壳的安装卡扣9。参见图6a-6g,安装卡扣9包括紧贴承载体外壳的固定板90、设置于固定板一端的第一弯折部91、设置于固定板另一端的第二弯折部92。第一弯折部91包括垂直于固定板的第一竖向垂直部910、设置于第一垂直部自由端且向左弯折的第一横向垂直部911、设置于第一横向垂直部自由端的L形弯折部912,L形弯折部与第一横向垂直部之间形成了一个U形槽。第二弯折部92包括垂直于固定板的第二竖向垂直部920、设置于第二垂直竖向部自由端且向右延伸的第二横向部921、设置于第二横向部自由端的斜板922、设置于斜板自由端的V形折边923。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无线通信终端的安装载体结构安装于标准35mm导轨上。安装卡扣包括但不仅限于图示结构,还可以是安装挂钩等其他结构形式。

从图6i可知,底部折边104内侧(靠近封闭承载外壳内腔体)一侧与承载外壳左侧壁101、承载外壳右侧壁102的后边缘相邻但不接触。

参见图6n,第一外壳模块的承载外壳底板100设置有若干个PCB板承载柱1001,这里设置有三个PCB板承载柱,三个承载柱的高度相同。

当然,利用卡接弹片结构进行第一外壳模块、第二外壳模块的安装是可行的,而作为进一步选择的是可以在底部折边104与后侧折边112之间、L形折耳与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之间设置有固定孔,例如螺丝安装孔或者是螺栓安装孔,以上固定孔方便安装载体结构的拆卸维护,如果将固定孔设置为铆接孔,则安装载体结构无法拆卸,不便于后期的维护和保养作业。在图6n的底部折边104中部布置固定孔,对应的是在后侧折边112相应位置设置配套的开孔(根据需要设置为螺纹孔或者是螺栓孔亦或是铆接孔,见图6u),在图6u中也可看见在各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所设的固定孔,对应的是在L形折耳106(见图6n)设置配套的开孔(根据需要设置为螺纹孔或者是螺栓孔或者是铆接孔)。

从图6m可知,L形折耳106处形成了一个承台结构,该承台结构让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下边缘安装于此处。

从图1、图2、图6可知,安装卡扣9设置于第二外壳模块的承载外壳后侧壁111,可以通过螺丝或者螺丝固定在第二外壳模块的承载外壳后侧壁111,如果采用铆钉结构固定,则安装卡扣无法进行拆卸作业。在图6g可以看出安装卡扣布置有两个固定孔,对应的是在承载外壳后侧壁111设置配对的装配孔(根据需要设置为螺纹孔或者是螺栓孔或者是铆接孔)。

参见图6v,承载外壳底板100设置底部卡接弹片105处设置有底部开口1050,底部卡接弹片自底部开口的开口边缘垂直向上延伸,底部折边104设置有与底部开口相邻的底部折边开口1051,上述开口结构便于结构布局的同时可以方便操作人员观察安装结构是否对接到位,当需要将第二外壳模块安装于第一外壳模块时,首先将第二外壳模块的后侧折边112插入到底部卡接弹片与底部折边104之间的间隙并卡紧(此处间隙的尺寸与后侧折边的厚度适配而实现紧配合),而此时承台113压设于底部折边104的上边缘,从而让底部折边104、承载外壳后侧壁111组成封闭承载外壳的后侧部(后侧壁),而顶部卡接弹片的设置与之同理,承载外壳顶板设置顶部卡接弹片115处设置有顶板开口,顶部卡接弹片自顶板开口的边缘垂直朝向承载外壳底部方向延伸,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设置有与顶板开口相邻的顶板折边开口,在将第二外壳模块安装于第一外壳模块时,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下边缘安装于L形折耳106的承台结构处,而L形折耳的竖向部则位于顶部卡接弹片115与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之间的间隙处并卡紧(此处的间隙与L形折耳的竖向部厚度匹配而实现紧配合),而承载外壳顶板110的前边缘则搭接在承载外壳顶板安装承台109,从而完成第二外壳模块与第一外壳模块的组装工作。当然,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在底部折边104与后侧折边112之间、L形折耳与承载外壳顶板折边114之间设置的固定孔处配套设置螺丝孔或者是螺栓孔进行结构强化。

第一外壳模块10、第二外壳模块11采用不锈钢板等金属材料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载体结构由于采用两大模块进行组装,从而快速组成具有PCB承载内腔的方形外壳,便于组装的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维护作业,而PCB板所设的外接部件则在外壳前侧壁对应设置相应开口,适配效果较好。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