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45143发布日期:2020-12-01 13:2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特别是涉及耳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耳机包括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且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为两种不同形态的耳机,很难在一个耳机上实现;传统的半入耳式耳机材质较硬,会压迫耳道,且与耳道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气密性,音质容易受到影响;传统的入耳式耳机伸入耳道的深度较长,与耳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气密性,但耳道内与外界容易形成气压差,并且人说话时的声音会在耳道内形成回音,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以解决上述半入耳和入耳式耳机很难同时实现,半入耳式耳机与耳道之间气密性差、音质差,以及入耳式耳机与耳道之间气密性好,容易使耳道与外界形成气压差的技术问题。

一种耳机,能够用于佩戴至耳道,所述耳机包括:

主体,设有泄气孔;

第一耳塞,能够安装于所述主体以遮盖所述泄气孔,且在所述耳机佩戴至耳道时,所述第一耳塞的周向贴合耳道;所述第一耳塞还能够从所述主体拆离;及

第二耳塞,能够安装于所述主体以使所述泄气孔外露,且在所述耳机佩戴至耳道时,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主体的朝向耳道内的一侧,所述第二耳塞的周向能够贴合耳道;所述第二耳塞还能够从所述主体拆离。

上述耳机通过在主体上可拆卸地安装第一耳塞或第二耳塞,能够改变耳机的入耳深度,使得耳机能够在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之间切换,可以调节耳道内的气密性,从而调节耳机的声学性能。第一耳塞安装于主体状态下,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一耳塞不会对耳道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一耳塞能够与耳道很好的配合,隔音效果较好,使得耳机的气密性较好,提升耳机的声学性能。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状态下,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二耳塞不会对耳道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通过泄气孔可以减小耳机与耳道配合后的气密性,避免耳道内与外界之间形成气压差,从而避免说话时的声音会在耳道内形成回音,提升耳机的音质的开阔感。第一耳塞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和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耳道内的气密性接近,从而耳机在两种状态下拥有近似的声学特性,耳机在两种状态下的音质不易受到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前盖,所述前盖开设有第一出音通道;所述第一耳塞开设有第二出音通道,所述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出音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耳塞开设有第三出音通道,所述第二耳塞在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出音通道、所述泄气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音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盖包括出音嘴,所述第一出音通道位于所述出音嘴,所述出音嘴的端部设有围设所述出音嘴外周的第一卡位;所述第一耳塞包括第二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二卡位卡合,使得所述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且所述第二卡位与所述出音嘴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耳塞包括第三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三卡位卡合,使得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后壳,所述前盖盖设所述后壳,所述前盖的远离所述后壳的一端形成端面,所述出音嘴凸出于所述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前盖;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出音嘴的全部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耳塞内,所述第一耳塞的边缘轮廓线与所述端面的边缘轮廓线重合,所述第一耳塞盖设且封闭所述泄气孔;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出音嘴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耳塞内,且所述第二耳塞与所述端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泄气孔外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孔壁上,在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第三卡位的靠近所述端面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端面,且所述泄气孔与所述出音嘴之间存在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与所述前盖一起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扬声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塞和所述第二耳塞的材质为橡胶。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以解决上述半入耳和入耳式耳机很难同时实现,半入耳式耳机与耳道之间气密性差、音质差的技术问题。

一种耳机,能够用于佩戴至耳道,所述耳机包括:

主体,包括端面和连接于所述端面外周的侧表面;

第一耳塞,能够安装于所述主体并外凸于所述端面且所述第一耳塞的朝向耳道外的一端接合于所述侧表面;在所述耳机佩戴至耳道时,所述第一耳塞的周向贴合耳道;所述第一耳塞还能够从所述主体拆离;及

第二耳塞,能够安装于所述主体并外凸于所述端面且所述第二耳塞的周向宽度小于所述端面的宽度;在所述耳机佩戴至耳道时,所述第二耳塞的周向能够贴合耳道;所述第二耳塞还能够从所述主体拆离。

上述耳机通过在主体上可拆卸地安装第一耳塞或第二耳塞,能够改变耳机的入耳深度,使得耳机能够在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之间切换,可以调节耳道内的气密性,从而调节耳机的声学性能。第一耳塞安装于主体状态下,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一耳塞不会对耳道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一耳塞能够与耳道很好的配合,隔音效果较好,使得耳机的气密性较好,提升耳机的声学性能。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状态下,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二耳塞不会对耳道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塞的背离所述主体的末端外凸所述端面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耳塞的背离所述主体的末端外凸所述端面的距离为l2,l2≥l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前盖和后壳,所述前盖盖设所述后壳,所述前盖的远离所述后壳的一端形成所述端面,所述前盖开设有第一出音通道和泄气孔;所述第一耳塞开设有第二出音通道,所述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出音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耳塞开设有第三出音通道,所述第二耳塞在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出音通道、所述泄气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音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盖包括凸出于所述端面的出音嘴,所述第一出音通道位于所述出音嘴,所述出音嘴的端部设有围设所述出音嘴外周的第一卡位;所述第一耳塞包括第二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二卡位卡合,使得所述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且所述第二卡位与所述出音嘴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耳塞包括第三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三卡位卡合,使得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出音嘴的全部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耳塞内,所述第一耳塞的边缘轮廓线与所述端面的边缘轮廓线重合,所述第一耳塞盖设且封闭所述泄气孔;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出音嘴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耳塞内,且所述第二耳塞与所述端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泄气孔外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孔壁上,在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第三卡位的靠近所述端面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气孔位于所述端面,且所述泄气孔与所述出音嘴之间存在间隙。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以解决上述半入耳和入耳式耳机很难同时实现,半入耳式耳机与耳道之间气密性差、音质差,以及入耳式耳机与耳道之间气密性好,容易使耳道与外界形成气压差的技术问题。

一种耳机,能够用于佩戴至耳道,所述耳机包括:

主体;

第一耳塞,能够安装于所述主体以使所述第一耳塞的朝向耳道外的一端接合于所述主体的周向侧表面;在所述耳机佩戴至耳道时,所述第一耳塞的周向贴合耳道;所述第一耳塞还能够从所述主体拆离;及

第二耳塞,能够安装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泄气通道,且在所述耳机佩戴至耳道时,所述第二耳塞的周向能够贴合耳道;所述第二耳塞还能够从所述主体拆离。

上述耳机通过在主体上可拆卸地安装第一耳塞或第二耳塞,能够改变耳机的入耳深度,使得耳机能够在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之间切换,可以调节耳道内的气密性,从而调节耳机的声学性能。第一耳塞安装于主体状态下,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一耳塞不会对耳道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一耳塞能够与耳道很好的配合,隔音效果较好,使得耳机的气密性较好,提升耳机的声学性能。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状态下,用户佩戴耳机时,第二耳塞不会对耳道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通过泄气通道可以减小耳机与耳道配合后的气密性,避免耳道内与外界之间形成气压差,从而避免说话时的声音会在耳道内形成回音,提升耳机的音质的开阔感。第一耳塞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和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耳道内的气密性接近,从而耳机在两种状态下拥有近似的声学特性,耳机在两种状态下的音质不易受到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前盖和后壳,所述前盖盖设所述后壳,所述前盖开设有第一出音通道;所述第一耳塞开设有第二出音通道,所述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出音通道与所述第一出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耳塞开设有第三出音通道,所述第二耳塞在安装于所述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出音通道、所述泄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音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盖包括出音嘴,所述第一出音通道位于所述出音嘴,所述出音嘴的端部设有围设所述出音嘴外周的第一卡位;所述第一耳塞包括第二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二卡位卡合,使得所述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且所述第二卡位与所述出音嘴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耳塞包括第三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三卡位卡合,且所述第三卡位与所述出音嘴间隙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所述第三卡位与所述出音嘴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泄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盖包括出音嘴,所述第一出音通道位于所述出音嘴,所述出音嘴的端部设有围设所述出音嘴外周的第一卡位;所述第一耳塞包括第二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二卡位卡合,使得所述第一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且所述第二卡位与所述出音嘴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耳塞包括第三卡位,所述第一卡位能够与所述第三卡位卡合,使得所述第二耳塞安装于所述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卡位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使得所述第三卡位在所述缺口处与所述出音嘴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缺口形成所述泄气通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耳塞安装于主体的耳机的立体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耳塞安装于主体的耳机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耳机的立体图,其中,第一耳塞从主体上拆卸;

图4为图2所示耳机的立体图,其中,第二耳塞从主体上拆卸;

图5为图1所示耳机在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6为图2所示耳机在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在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截面图;

图9为图1所示耳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耳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耳机的截面图;

图12为图11所示耳机的截面图,其中,第一耳塞从主体上拆卸;

图13为图2所示耳机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14为图13所示耳机的截面图,其中,第二耳塞从主体上拆卸;

图15为图2所示耳机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16为图2所示耳机的第二耳塞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17为图16所示第二耳塞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耳机10,包括主体100、第一耳塞200和第二耳塞300,主体100包括扬声器130(示出在图9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耳塞200为软质结构,能够装配至主体100上且能够从主体100上拆卸下来,第一耳塞200装配至主体100上时,第一耳塞200的远离主体100的末端与主体100的端面121之间的距离为l1(示出在图11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耳塞300为软质结构,能够装配至主体100上且能够从主体100上拆卸下来,第二耳塞300装配至主体100上时,第二耳塞300的远离主体100的末端与主体100的端面121之间的距离为l2(示出在图13中),且l2大于或等于l1;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主体100的内腔能够与外界连通,使得耳机10具有泄气功能。第一耳塞200装配至主体100上时,耳机10为半入耳式耳机,如图5所示,用户佩戴耳机10时,第一耳塞200进入耳道20,使得耳机10进入耳道20的深度较浅。第二耳塞300装配至主体100上时,耳机10为入耳式耳机,如图6所示,用户佩戴耳机10时,第二耳塞300进入耳道20,且耳机10进入耳道20的深度较深。

如图7和图8所示,用户正常佩戴耳机10时,耳机10的扬声器130、耳机10的主体100、耳道20和鼓膜30形成一个腔体,称之为耳机前腔40。耳机前腔40的声学特性会直接影响耳机10的声学性能。耳机前腔40的声学特性主要包括前腔容积和气密性,耳机10的声学性能主要包括频率响应和谐振频率。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的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的声学性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改变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即耳道内的气密性,能够改变耳机10的声学性能。

本申请的耳机10通过在主体100上可拆卸地安装第一耳塞200或第二耳塞300,能够改变耳机10的入耳深度,使得耳机10能够在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之间切换,可以调节耳机前腔40的声学特性,从而调节耳机10的声学性能。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状态下,耳机10为半入耳式耳机,用户佩戴耳机10时,第一耳塞200的部分进入耳道20,不会对耳道20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一耳塞200进入耳道20,能够与耳道20很好的配合,隔音效果较好,使得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较好,提升耳机10的声学性能。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状态下,耳机10为入耳式耳机,用户佩戴耳机10时,第二耳塞300的部分进入耳道20,不会对耳道20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泄气孔可以减小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避免耳道20内与外界之间形成气压差,从而避免说话时的声音会在耳道20内形成回音,提升耳机10的音质的开阔感。第二耳塞300装配于主体100时的入耳深度小于传统的入耳式耳机,从而能够改善用户佩戴耳机10时的侵入感的问题。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和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接近,从而耳机10在两种状态下拥有近似的声学特性,耳机10在两种状态下的音质不易受到影响。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100包括前盖120、后壳110和扬声器130。前盖120盖设后壳110,前盖120和后壳110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扬声器130固定于该容纳空间内,且扬声器130的出声部位朝向前盖120。前盖120和后壳110由塑料或塑胶或金属制作而成,使得主体100为硬质结构,以便保护主体100内的电子元器件。前盖120的远离后壳110的一端的端面形成端面121,前盖120包括设有凸出于端面121的出音嘴126,出音嘴126为圆柱状结构,出音嘴126开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一出音通道128,扬声器130发出的声音能够通过第一出音通道128传递而出。出音嘴126的远离所述端面121的端部设有第一卡位127,第一卡位127围设在出音嘴126的外周,第一卡位127的截面的外轮廓直径大于出音嘴126的截面的外轮廓的直径,使得第一耳塞200或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时,第一卡位127能够卡住第一耳塞200或第二耳塞300,避免第一耳塞200或第二耳塞300脱落。在一实施例中,前盖12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出音嘴126的截面的外轮廓也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耳塞200能够安装于主体100且能够从主体100上拆卸。第一耳塞200内部开设有第二出音通道220,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时,第一出音通道128与第二出音通道220连通,使得扬声器130发出的声音能够通过第一出音通道128和第二出音通道220传出。第一耳塞200设有第二卡位210,第二卡位210能够与第一卡位127配合使得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且不会从主体100上脱落。第二卡位210位于第二出音通道220内且为软质结构而具有弹性,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的过程中,随着第一耳塞200靠近主体100,第二卡位210与第一卡位127接触,第一卡位127材质较硬,第二卡位210材质较软,通过挤压,第二卡位210产生变形,为第一卡位127提供通道使得第二卡位210能够移动至第一卡位127的朝向前盖120的一侧,第一卡位127和第二卡位210卡合,且第二卡位210和出音嘴126表面之间形成过盈配合,避免空气在第二卡位210和出音嘴126的表面之间流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耳塞200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等软质材料,且第一耳塞200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耳塞300能够安装于主体100且能够从主体100上拆卸。第二耳塞300内部开设有第三出音通道320,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时,第一出音通道128与第三出音通道320连通,使得扬声器130发出的声音能够通过第一出音通道128和第三出音通道320传出。第二耳塞300设有第三卡位320,第三卡位320能够与第一卡位127配合使得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且不会从主体100上脱落。第三卡位320位于第三出音通道320内且为软质结构而具有弹性,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过程中,随着第二耳塞300靠近主体100,第三卡位320与第一卡位127接触,第一卡位127材质较硬,第三卡位320材质较软,通过挤压,第三卡位320产生变形,为第一卡位127提供通道使得第三卡位320能够移动至第一卡位127的朝向前盖120的一侧,第一卡位127和第三卡位320卡合,且第三卡位320和出音嘴126表面之间形成过盈配合,避免空气在第三卡位320和出音嘴126的表面之间流通。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耳塞300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等软质材料,且第二耳塞300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前盖120上开设有泄气孔122,泄气孔122延伸至端面121,即泄气孔122在前盖12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前盖120,使得主体100内部的空气能够流出。泄气孔122靠近出音嘴126且与出音嘴126之间存在均在一定距离。在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第一耳塞200的边缘的轮廓与端面121的边缘的轮廓重合,第一耳塞200与主体100形成一个整体的外形,且第一耳塞200盖设且封闭泄气孔122。第一耳塞200的远离主体100的末端与端面121之间的距离为l1。用户佩戴带有第一耳塞200的耳机10时,第一耳塞200进入耳道20,且进入耳道20的深度较浅,耳机10的其余部分位于耳道20之外。第一耳塞200与耳道20较为贴合,且能够随着耳道20的形状进行变形,使得耳机10与耳道20之间的密封性较好,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优于传统的半入耳式耳机,使得耳机10的隔音效果较好,声学性能中的低频响应较好。针对不同人群,可以根据耳道20的尺寸设计不同尺寸的第一耳塞200,使得本申请的耳机10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第二耳塞300的边缘的轮廓所围设的区域的面积小于端面121的边缘的轮廓所围设的区域的面积,且第二耳塞300与端面121之间存在间隙,端面121不被第二耳塞300覆盖,使得泄气孔122外露。第二耳塞300的远离主体100的末端与端面121之间的距离为l2,且l2大于l1。用户佩戴有第二耳塞300的耳机10时,第二耳塞300进入耳道20,且进入耳道20的深度较深,耳机10的其余部分位于耳道20之外。第二耳塞300能够与耳道20较为贴合,且能够随着耳道20的形状进行变形,提升用户的舒适度。耳机10的泄气孔122不会被第二耳塞300覆盖,从而使得主体100内部的气体能够从泄气孔122内流出,能够降低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能够解决入耳式耳机佩戴时耳道20内外气压差导致的佩戴体验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耳机10在入耳形态下的气密性和声学特性更加接近半入耳式耳机,使得耳机10在半入耳式形态和入耳式形态下的音质体验基板不变。针对不同人群,可以根据耳道20的尺寸设计不同尺寸的第二耳塞300,使得本申请的耳机10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

在另一实施例中,泄气孔122位于出音嘴126的孔壁上,且位于出音嘴126的靠近端面121的一端。在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泄气孔122被第二卡位210覆盖且密封,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优于传统的半入耳式耳机,使得耳机10的隔音效果较好,声学性能中的低频响应较好。在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泄气孔122位于第三卡位320的靠近端面121的一侧,使得泄气孔122不会被第三卡位320密封,即泄气孔122不会被第二耳塞300覆盖或密封,从而使得第一出音通道128内部的气体能够从泄气孔122内流出,能够降低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能够解决入耳式耳机佩戴时耳道20内外气压差导致的佩戴体验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耳机10在入耳形态下的气密性和声学特性更加接近半入耳式耳机,使得耳机10在半入耳式形态和入耳式形态下的音质体验基板不变。

如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前盖120上不开设泄气孔122,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第三卡位320与第一卡位127卡合,且第三卡位320与出音嘴126之间存在间隙123,形成耳机10的泄气通道,减小了第二耳塞300与出音嘴126之间的气密性,使得主体100内部的空气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出音通道128、第三出音通道320和间隙123流出,减小了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能够解决入耳式耳机佩戴时耳道20内外气压差导致的佩戴体验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耳机10在入耳形态下的气密性和声学特性更加接近半入耳式耳机,使得耳机10在半入耳式形态和入耳式形态下的音质体验基板不变。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前盖120上不开设泄气孔122,第二耳塞300的第三卡位320上开设有缺口124。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第三卡位320与第一卡位127卡合,第三卡位320上的缺口124形成耳机10的泄气通道,使得主体100内部的空气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出音通道128、第三出音通道320和缺口124流出,减小了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能够解决入耳式耳机佩戴时耳道20内外气压差导致的佩戴体验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耳机10在入耳形态下的气密性和声学特性更加接近半入耳式耳机,使得耳机10在半入耳式形态和入耳式形态下的音质体验基板不变。

本申请的耳机10,通过在主体100上可拆卸地安装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第一耳塞200或第二耳塞300,能够改变耳机10的入耳深度,使得耳机10能够在半入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之间切换,可以调节耳机前腔40的声学特性,从而调节耳机10的声学性能。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状态下,耳机10为半入耳式耳机,用户佩戴耳机10时,第一耳塞200进入耳道20,不会对耳道20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一耳塞200进入耳道20,能够与耳道20很好的贴合,隔音效果较好,使得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较好,提升耳机10的声学性能。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状态下,耳机10为入耳式耳机,用户佩戴耳机10时,第二耳塞300进入耳道20,不会对耳道20造成压迫且不易脱落,使得用户的佩戴感受较好。第二耳塞300通过泄气孔122或泄气通道可以减小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避免耳道20内与外界之间形成气压差,从而避免说话时的声音会在耳道20内形成回音,提升耳机10的音质的开阔感。第二耳塞300装配于主体100时的入耳深度小于传统的入耳式耳机,从而能够改善用户佩戴耳机10时的侵入感的问题。第一耳塞2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和第二耳塞300安装于主体100的状态下,耳机前腔40的气密性基本一致,从而耳机10在两种状态下拥有近似的声学特性,耳机10在两种状态下的音质不易受到影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