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3145517发布日期:2020-12-01 13:2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通信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fifth-generation,5g)新无线电(newradio,nr)通信技术中,大多通过天线阵列对信号进行波束赋型,采用较窄的波束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通常,波束的波束宽度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波束宽度是由毫米波波长λ和天线阵列长度决定l,即采用波束宽度固定不变的波束进行数据交互,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在波束宽度过窄时,无线链路失败(radiolinkfailure,rlf)的概率会加大。在波束宽度过宽时,能耗过高,波束之间的干扰增强。由于波束宽度过宽,导致波束增益降低,缩短波束覆盖距离。虽然,相关技术中存在动态调整波束宽度的方法,例如,结合终端的位置分布和信号接收质量,来调整基站侧的波束宽度。该方法仅能够调整基站侧波束的波束宽度,无法对终端侧波束的波束宽度进行调整。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既能够提高无线链路稳定性,又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执行。终端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终端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该方法包括:终端通过第一接收波束从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波束,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其中,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为第一宽度。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终端通过第一接收波束从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波束,再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其中,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为第一宽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固定,无法实现波束宽度灵活配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能够基于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对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灵活调整,增强波束宽度调整的灵活性和鲁棒性,既能够避免波束过宽所带来的能耗过高、波束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又能够避免波束过窄所带来的无线链路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无线链路的稳定性。由于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能够动态调整,处于最优宽度的状态,使能源利用率和无线链路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保证通信质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具体包括: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当目标宽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波束宽度时,终端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其中,预设波束宽度是终端当前所使用的波束的波束宽度。这里,由于终端当前所使用的波束能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正常的数据交互,若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等于预设波束宽度,则终端采用同样波束宽度的第一接收波束,也同样能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正常的数据交互。由于波束宽度越小,所对应的波束增益就越大,波束可到达的距离就越大,若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小于预设波束宽度,则终端采用波束宽度更小的第一接收波束,仍然能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正常的数据交互。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具体包括: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功率值时,终端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其中,预设功率值可以是同步信号块ssb接收功率阈值。如此,在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时,终端可以再判断该目标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是否大于ssb接收功率阈值。在目标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ssb接收功率阈值时,则表示以该目标宽度所对应的波束能够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调整为该目标宽度之后,也能够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正常通信。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具体包括: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终端确定波束宽度集合,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一候选波束宽度。其中,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一候选波束宽度属于波束宽度集合,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与目标宽度的差值最小,且第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功率值。波束宽度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对应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且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小于目标宽度。预设功率值可以是同步信号块ssb接收功率阈值。如此,在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ssb接收功率阈值时,则表示以该目标宽度所对应的波束无法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终端基于目标宽度确定波束宽度集合,选择与目标宽度的差值最小、且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功率值的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作为第二宽度,以对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进行调整,既能够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正常通信,又能够避免波束宽度过宽所带来波束间干扰问题。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具体包括: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角度扩展为目标宽度,或者,终端根据调整系数和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确定目标宽度。其中,调整系数是根据终端的运动状态和/或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的,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与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或信噪比相关联。如此,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能够确定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以角度扩展的数值作为目标宽度的数值,保证第一波束与第一接收波束之间的有效连接,保证信息传输质量。由于终端的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均能够影响波束连接状况,终端结合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来确定调整系数,再结合角度扩展的数值,来确定目标宽度的数值,保证第一波束与第一接收波束之间的有效连接,保证信息传输质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运动状态包括终端的移动速度和/或终端的转动速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还包括:终端获取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根据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运动状态包括第一移动状态和第二移动状态,第一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包括第一干扰程度和第二干扰程度,第一干扰程度高于第二干扰程度,终端根据自身的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调整系数,具体包括: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一数值。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二数值,第二数值小于第一数值。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三数值,第三数值小于第一数值。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四数值,第四数值大于第二数值,且小于第三数值。或者,调整系数为预设的数值。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终端。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收器。其中,接收器,用于通过第一接收波束从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波束,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为第一宽度。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包括: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用于当目标宽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波束宽度时,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包括: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用于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功率值时,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包括:用于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用于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确定波束宽度集合,波束宽度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对应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且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小于目标宽度;用于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一候选波束宽度,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一候选波束宽度属于波束宽度集合,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与目标宽度的差值最小,且第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功率值。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包括: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角度扩展为目标宽度;或者,用于根据调整系数和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确定目标宽度,其中,调整系数是根据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和/或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的,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与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或信噪比相关联。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运动状态包括通信装置的移动速度和/或通信装置的转动速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还用于:获取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根据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运动状态包括第一移动状态和第二移动状态,第一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包括第一干扰程度和第二干扰程度,第一干扰程度高于第二干扰程度,处理器,用于根据自身的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调整系数,包括: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一数值;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二数值,第二数值小于第一数值;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三数值,第三数值小于第一数值;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四数值,第四数值大于第二数值,且小于第三数值;或者,调整系数为预设的数值。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第一终端装置的功能。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通信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该通信装置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通信方法。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并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之后,根据指令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通信方法。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通信方法。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通信方法。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系统,电路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通信方法。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通信方法。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各个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终端和接入网设备。其中,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流程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达角度功率谱测量场景示意图;图5至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流程图;图12和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为了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更加的清楚,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部分名词作简单介绍。波束(beam):高频通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号能量随传输距离急剧下降,导致信号传输距离短。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高频通信采用模拟波束技术,通过大规模天线阵列进行加权处理,将信号能量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类似于光束一样的信号(称为模拟波束,简称波束),从而提高传输距离。波束是一种通信资源。波束可以是宽波束,或者窄波束,或者其他类型波束。形成波束的技术可以是波束成形技术或者其他技术手段。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具体为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模拟波束成形技术,混合数字/模拟波束成形技术。不同的波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资源。通过不同的波束可以发送相同的信息或者不同的信息。波束包括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发射波束可以是指信号经天线发射出去后在空间不同方向上形成的信号强度的分布,接收波束可以是指天线阵列对无线信号在空间不同方向上进行加强或削弱接收的分布。波束宽度(beamwidth):在天线方向图上,波束的半功率点之间的角度距离,即为波束宽度,又称为3db-半波瓣宽度(half-power-beamwidth,hpbw)。波束宽度分为水平波束宽度和垂直波束宽度。其中,水平波束宽度表示:在水平方向上,在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功率下降3db的两个方向的夹角。垂直波束宽度表示:在垂直方向上,在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功率下降3db的两个方向的夹角。波束宽度较窄的波束能够提高波束增益,从而降低交叉链路干扰,但会增加无线链路失败(radiolinkfailure,rlf)的概率,无线链路的稳定性降低。波束宽度较宽的波束能够减少波束切换和波束故障的概率,但增加了波束之间的干扰,能耗过高。由于波束宽度过宽,相应的,波束增益降低,波束的覆盖距离也会缩小。波束宽度最佳的波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频谱效率,保证通信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波束跟踪的灵活性和鲁棒性,避免波束方向不对齐的现象。波束增益:在输入功率相等的条件下,实际天线与理想天线的辐射单元在空间同一点处所产生的信号的功率密度之比。其中,理想天线是指一个全向点源天线。波束增益表征能量的集中程度。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波束宽度越大,波束增益越小。波束连接:在波束赋形技术中,在下行方向,接入网设备利用天线阵列对准终端所在方位,形成发射波束;终端利用天线阵列对准接入网设备所在方位,通过接收波束接收接入网设备的发射波束。在上行方向,终端利用天线阵列对准接入网设备所在方位,形成发射波束,接入网设备利用天线阵列对准终端所在方位,通过接收波束接收终端的发射波束。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需要对准(即接入网设备和终端均知道对应的波束指向),以保证较高的通信质量。在满足波束互易性时,在某一终端和某一接入网设备的通信过程中,终端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可以是同一波束,接入网设备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也可以是同一波束。在下行方向,接入网设备的发射波束与终端的接收波束对准的越好,该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所提供的信号增益越大。类似的,在上行方向,终端的发射波束与接入网设备的接收波束对准的越好,该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所提供的信号增益越大。在相关技术中,波束的波束宽度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波束宽度是由毫米波波长λ和天线阵列长度决定l,即由于波束宽度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动态调整,也就无法适用于动态变化的空域信道特征、终端运动状态等,存在波束宽度过宽或波束宽度过窄的现象,进而出现能源利用率低、无线链路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无线链路的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的通信系统。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进行通信。示例性的,参见图1,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波束与终端的第一接收波束对准,在终端的第一接收波束的接收时刻,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波束向终端发送信息,如响应信息。其中,接入网设备可以为部署在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network,简称ran)中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可以为基站。接入网设备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accesspoint,简称ap)等,也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控制节点,如网络控制器。所述控制节点可以连接多个基站,并为所述多个基站覆盖下的多个终端配置资源。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简称gsm)或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简称cdma)网络中可以称为基站收发信台(basetransceiverstation,简称bts),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简称wcdma)中可以称为基站(nodeb),lte系统中可以称为演进型基站(evolvednodeb,简称enb或enodeb),5g通信系统或nr通信系统中可以称为下一代基站节点(nextgenerationnodebasestation,简称gnb),本申请对基站的具体名称不作限定。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radioaccessnetwork,简称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landmobilenetwork,简称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传输接收节点(transmissionandreceptionpoint,简称trp)等。终端还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终端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可以是移动站(mobilestation,简称ms)、用户单元(subscriberunit)、无人机、iot设备、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简称wlan)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蜂窝电话(cellularphone)、智能电话(smartphone)、无绳电话、无线数据卡、平板型电脑、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设备、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typecommunication,简称mtc)终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终端还可以为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例如,5g通信系统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nr通信系统中的终端等。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接入网设备可以同时向多个终端发送第一波束,一个终端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波束。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接入网设备和一个终端。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简称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fdma,简称sc-fdma)和其它系统等。术语“系统”可以和“网络”相互替换。其中,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通用无线陆地接入(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简称e-utra)、超级移动宽带(ultramobilebroadband,简称umb)等无线技术。e-utra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简称umts)演进版本。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简称3gpp)在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简称lte)和基于lte演进的各种版本是使用e-utra的新版本。5g通信系统、新空口(newradio,简称nr)通信系统是正在研究当中的下一代通信系统。此外,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都适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在终端调整接收波束宽度的过程中。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详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201、接入网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一波束。相应的,终端通过第一接收波束从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波束。其中,第一波束所携带的信息可以存在多种,如业务响应信息。例如,在接入网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一波束之前,终端向接入网设备发送业务请求。在第一接收波束的接收时刻,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波束向终端发送业务响应信息。相应的,终端通过第一接收波束接收到业务响应信息。其中,第一接收波束可以是终端采用毫米波天线阵列和波束赋形技术所形成的波束。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一宽度可以是终端任意确定的一个数值,也可以是经过波束宽度调整之后的数值。s202、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其中,波达角度(directionofarrival,doa)功率谱用于表示不同路径的多径信道分量到达终端时的角度和功率。波达角度功率谱能够示出波束的空间分布特性。由于现有环境中存在散射,第一波束在到达终端的过程中会存在角度扩展(angularspread,as)。基于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能够得到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示例性的,参见图3,图3示出了一种场景下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图3示出了两种多径的信号功率。其中,信号功率的峰值较大的多径是从接入网设备直射到终端的,信号功率的峰值小的多径是从接入网设备经过强反射传输到终端的。在波达角度功率谱中,平均功率表示终端的各个角度上所有多径信道分量的功率的平均值。平均功率能够表征:接入网设备所发射的信号经过信道的反射、衍射、散射、折射等效应到达终端后,分布于终端各个角度上的平均信号功率。平均值即为平均功率所对应的数值。波达角度功率谱的获取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终端采用信道估计算法获取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其中,信道估计算法可以是多信号分类算法(又称music算法)。又例如,在接入网设备的天线阵列方向不变时,终端旋转定向天线以模拟多天线的天线阵列,类似于单发多收(singleinputmultipleoutput,simo)系统,此时,终端即可得到不同角度上的功率。其中,定向天线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示例性的,参见图4,接入网设备作为发送端,且天线阵列方向不变,在t时刻,其发射的信号记为u(t)。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多径,如路径(path)1、路径(path)2、…、路径(path)l均表示一个多径信道分量。其中,路径(path)1属于直射路径,路径(path)2至路径(path)l均经过散射体(scatterer)的反射作用的传输路径。终端作为接收端,终端不断变换天线阵列角度,每变化一次天线阵列角度,即可得到一个功率值。例如,终端得到n个功率值,分别记为y1(t)、y2(t)、…、yn(t)、…、yn(t)。其中,第二宽度可以是基于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所得到的宽度。示例性的,第二宽度的宽度值可以是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的数值,也可以选取角度扩展调整之后的宽度值。由于第一波束能够被终端接收,则参照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调整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能够保证第一波束与第一接收波束之间的有效连接,保证信息传输质量。参见图5至图10,s202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包括s2021,以及s2022、s2023和s2024中的任一步骤:s2021、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其中,目标宽度是在波束宽度调整过程中,第一接收波束需要达到的宽度。目标宽度的数值可以取第一接收波束的角度扩展的数值,也可以选取角度扩展调整之后的宽度值。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5,s2021可以实现为s20211:s20211、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其中,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即为目标宽度。示例性的,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满足如下公式:其中,as表示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m表示第一波束在水平方向上所存在的多径信道分量个数,n表示第一波束在垂直方向上所存在的多径信道分量个数,pn,m表示在水平方向上第m个、且在垂直方向上第n个多径信道分量的功率。表示在水平方向上第m个、且在垂直方向上第n个多径信道分量到达终端的角度。如此,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能够确定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以角度扩展的数值作为目标宽度的数值,保证第一波束与第一接收波束之间的有效连接,保证信息传输质量。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6,s2021可以实现为s20212:s20212、终端根据调整系数和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确定目标宽度。示例性的,目标宽度、调整系数和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之间满足如下公式:beamwidth-optimal=as×α(2)其中,beamwidth-optimal表示目标宽度,as表示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α表示调整系数。其中,调整系数可以是预配置的数值,如终端或接入网设备配置的数值。其中,调整系数也可以是根据终端的运动状态确定的。终端不同的运动状态,对应不同的调整系数。终端能够进行移动或转动。若终端处于移动状态,则终端相对于接入网设备的位置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加大,以保证第一接收波束与第一波束始终处于连接状态,减少波束切换的概率。终端获取移动速度的方式可有多种。例如,终端可以通过加速度计获取移动速度。又例如,终端通过多普勒频偏来确定移动速度。示例性的,在ti时刻,终端基于相位追踪参考信号得到多普勒频偏fd,ti,终端的移动速度满足如下公式:v=fd,ti×λ(3)其中,v表示终端的移动速度,fd,ti表示多普勒频偏,λ表示第一波束(或第一接收波束)的波长。由于第一波束和第一接收波束的频率相同,所以两个波束的波长相同。若终端处于转动状态,终端内部的波束发送装置,如天线阵列,也处于转动状态,天线阵列所发射波束相对于接入网设备也会发生变化。此时,也需要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加大。而终端不同的运动状态可以包括:终端的转动速度相同、移动速度不同;终端的转动速度不同、移动速度相同;终端的转动速度和移动速度均不同。终端获取转动速度的方式可有多种。例如,终端可以通过陀螺仪获取转动速度。其中,调整系数还可以是根据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的。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不同,对应的调整系数也不一样。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可以根据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确定,如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时,终端则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时,终端则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弱干扰。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还可以根据第一波束的信噪比确定,如第一波束的信噪比小于或等于信噪比阈值时,终端则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第一波束的信噪比大于信噪比阈值时,终端则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弱干扰。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也可以根据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确定。如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且第一波束的信噪比小于或等于信噪比阈值时,终端则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否则,终端则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弱干扰。其中,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可以为-95db,信噪比阈值可以取-30db。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和信噪比阈值均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例如,将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从-95db调整为-94db。将信噪比阈值从-30db调整为-29db。再对“基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参见图7,终端在基于调整系数确定目标宽度之前,还可以执行步骤s203和s204:s203、终端获取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其中,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表示在某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符号内承载参考信号的所有资源单元(resourceelement,re)上接收到的信号功率的平均值。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预配置的工作频点上,终端在预设时间窗口内检测主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signal,pss)和辅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signal,sss),根据检测到的pss和sss,得到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其中,信噪比是信号中有效成分的功率与噪声成分功率之比。s204、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示例性的,若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且信噪比大于或等于信噪比阈值,则终端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若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或者等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阈值,或者,信噪比小于信噪比阈值,则终端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弱干扰。如此,终端结合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来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准确性高,也有助于提高第一接收波束宽度调整的准确性。其中,调整系数又可以是根据终端的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的。例如,运动状态包括第一移动状态和第二移动状态,第一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包括第一干扰程度和第二干扰程度,第一干扰程度高于第二干扰程度,此时,终端确定的调整系数的结果如下: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一数值;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二数值,第二数值小于第一数值;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三数值,第三数值小于第一数值;当终端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终端确定调整系数为第四数值,第四数值大于第二数值,且小于第三数值。示例性的,参见表1,表1示出了一种基于移动速度和干扰程度确定调整系数的方式。在表1中,高速移动可以作为第一运动状态,中速移动可以作为第二运动状态,低速移动可以作为第三运动状态,静止可以作为第四运动状态。强干扰可以作为第一干扰程度,弱干扰可以作为第二干扰程度。参见表1,在终端的运动状态为“高速移动”,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时,调整系数α的取值为1.15;在终端的运动状态为“高速移动”,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弱干扰”时,调整系数α的取值为1.30。表1调整系数α高速移动中速移动低速移动静止强干扰1.151.101.051.00弱干扰1.301.201.101.00其中,终端根据移动速度和移动速度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运动状态。例如,移动速度阈值可以包括第一移动速度阈值和第二移动速度阈值,且第一移动速度阈值大于第二移动速度阈值。若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移动速度阈值,则终端判断为“高速移动”,属于第一运动状态。若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移动速度阈值且小于第一移动速度阈值,则终端判断为“中速移动”,属于第二运动状态。若终端的移动速度不为零,且小于第二移动速度阈值,则终端判断为“低速移动”,属于第三运动状态。若终端的移动速度为零,则终端判断为“静止”,属于第四运动状态。示例性的,第一移动速度阈值取30km/h、第二移动速度阈值取10km/h。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动速度阈值、第二移动速度阈值和调整系数α均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例如,将第一移动速度阈值从30km/h调整为31km/h。调整终端处于“高度移动”,且第一波束的为“强干扰”时的调整系数α,从1.15调整为1.16。示例性的,参见表2,表2示出了一种基于转动速度和干扰程度确定调整系数的方式。在表2中,高速转动可以作为第一运动状态,中速转动可以作为第二运动状态,低速转动可以作为第三运动状态,静止可以作为第四运动状态。强干扰可以作为第一干扰程度,弱干扰可以作为第二干扰程度。参见表2,在终端的运动状态为“高速转动”,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时,调整系数α的取值为1.15;在终端的运动状态为“高速转动”,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弱干扰”时,调整系数α的取值为1.30。表2其中,终端根据转动速度和转动速度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运动状态。例如,转动速度阈值可以包括第一转动速度阈值和第二转动速度阈值,且第一转动速度阈值大于第二转动速度阈值。若终端的转动速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转动速度阈值,则终端判断为“高速转动”,属于第一运动状态。若终端的转动速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转动速度阈值且小于第一转动速度阈值,则终端判断为“中速转动”,属于第二运动状态。若终端的转动速度不为零,且小于第二转动速度阈值,则终端判断为“低速转动”,属于第三运动状态。若终端的转动速度为零,则终端判断为“静止”,属于第四运动状态。示例性的,第一转动速度阈值取10转/分钟(revolutionsperminute,rpm)、第二转动速度阈值取5rp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速度阈值、第二转动速度阈值和调整系数α均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例如,将第一转动速度阈值从10rpm调整为8rpm。调整终端处于“高度转动”,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时的调整系数α,从1.15调整为1.16。若终端同时进行转动和移动时,需要分别判定转动和移动的状态,且最终选取最大的调整系数作为最终的调整系数。例如,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第一终端的运动状态为:“高度移动”且“中速转动”。此时,结合表1,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且第一终端的运动状态为“高度移动”时,调整系数α的取值为1.15。结合表2,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强干扰”,且第一终端的运动状态为“中速转动”时,调整系数α的取值为1.10。由于1.15大于1.10,最终的调整系数选取1.15。由于终端的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均能够影响波束连接状况,终端结合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来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一接收波束宽度的调整提供基础,保证信息传输质量。在终端基于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之后,在不同的场景中,目标宽度的取值不同,可能存在的情况包括:目标宽度小于预设波束宽度、目标宽度等于预设波束宽度、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其中,预设波束宽度是终端当前所使用的波束的波束宽度。终端当前所使用的波束可以是第一接收波束,也可以是用于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消息的发送波束。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参见图8,终端执行s2021之后,执行s2022:s2022、当目标宽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波束宽度时,终端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其中,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这里,由于终端当前所使用的波束能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正常的数据交互,若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等于预设波束宽度,则终端采用同样波束宽度的第一接收波束,也同样能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正常的数据交互。由于波束宽度越小,所对应的波束增益就越大,波束可到达的距离就越大,若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小于预设波束宽度,则终端采用波束宽度更小的第一接收波束,仍然能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正常的数据交互。在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参见图9,终端执行s2021之后,执行s2023:s2023、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功率值时,终端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其中,预设功率值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所配置的,具体可以是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signalblock,ssb)接收功率阈值。例如,接入网设备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信令,rrc信令中携带有ssb接收功率阈值。ssb接收功率阈值是保证终端和接入网设备正常通信的波束最低功率,若第一接收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低于该ssb接收功率阈值,则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无法进行信息交互。其中,计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方式有多种。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基于预设换算关系确定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其中,预设换算关系是关于波束宽度和波束增益之间的换算关系。预设换算关系与器件设计相关。若器件设计确定,则波束增益与波束宽度之间的预设换算关系也相应确定。终端能够获取到当前所使用的波束的波束宽度(beamwidth_current)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_current),再结合预设换算关系(f),即可得到目标宽度(beamwidth_optimal)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_optimal)。如此,在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时,终端可以再判断该目标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是否大于ssb接收功率阈值。在目标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ssb接收功率阈值时,则表示以该目标宽度所对应的波束能够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调整为该目标宽度之后,也能够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正常通信。在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参见图10,终端执行s2021之后,执行s2024和s2025:s2024、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终端确定波束宽度集合。其中,波束宽度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对应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且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小于目标宽度。每个候选波束的波束宽度差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示例性的,目标宽度的宽度值为10°,波束宽度集合中包括三个候选波束宽度,三个候选波束宽度分别为:9°、8°和7°。“9°”这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记为rsrp1,“8°”这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记为rsrp2,“7°”这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记为rsrp3。s2025、终端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一候选波束宽度。其中,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一候选波束宽度属于波束宽度集合,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与目标宽度的差值最小,且第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功率值。示例性的,终端将三个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分别与ssb接收功率阈值比较,比较结果为:rsrp1小于ssb接收功率阈值,rsrp2大于ssb接收功率阈值,rsrp3大于ssb接收功率阈值。rsrp2所对应的候选波束宽度为8°,rsrp3所对应的候选波束宽度为7°,由于rsrp2所对应的候选波束宽度与目标宽度之间的差值,比rsrp3所对应的候选波束宽度与目标宽度之间的差值小。所以,“8°”这一候选波束宽度即为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也即第二宽度。示例性的,终端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构建波束宽度集合:终端以目标宽度为基准,按照一定的波束宽度间隔,确定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如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为目标宽度的宽度值和波束宽度间隔的差值。终端计算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波束增益。由于波束增益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参量。终端根据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的波束增益,确定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若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者等于ssb接收功率阈值,则波束宽度集合构建过程结束。若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ssb接收功率阈值,则终端以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为基准,按照上述波束宽度间隔,确定第二个候选波束宽度。如第二个候选波束宽度为第一个候选波束宽度的宽度值和波束宽度间隔的差值。终端基于第二个候选波束宽度,确定第二个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如此循环,直至某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者等于ssb接收功率阈值,波束宽度集合构建过程结束。此时,终端也能够确定第一候选波束宽度。或者,候选波束宽度的宽带值等于预设波束宽度,波束宽度集合构建过程结束。如此,在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或等于ssb接收功率阈值时,则表示以该目标宽度所对应的波束无法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终端基于目标宽度确定波束宽度集合,选择与目标宽度的差值最小、且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功率值的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作为第二宽度,以对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进行调整,既能够保证终端与接入网设备之间正常通信,又能够避免波束宽度过宽所带来波束间干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终端通过第一接收波束从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波束,再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其中,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为第一宽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固定,无法实现波束宽度灵活配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能够基于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对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灵活调整,增强波束宽度调整的灵活性和鲁棒性,既能够避免波束过宽所带来的能耗过高、波束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又能够避免波束过窄所带来的无线链路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无线链路的稳定性。由于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能够动态调整,处于最优宽度的状态,使能源利用率和无线链路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保证通信质量。下面,参见图11,以下行传输场景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s1100、终端通过第一接收波束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波束。其中,终端执行s1100的具体步骤可参见s201,此处不再赘述。s1101、终端获取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示例性的,终端采用信道估计算法获取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s1102、终端计算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其中,终端执行s1102的具体步骤可参见s20211,此处不再赘述。s1103、终端根据多普勒频偏,计算移动速度。示例性的,在ti时刻,终端基于相位追踪参考信号得到多普勒频偏fd,ti,依据公式(3),得到移动速度。s1104、终端通过陀螺仪获取转动速度。s1105、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其中,终端执行s1105的具体步骤可参见“调整系数还可以是根据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的”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s1106、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和调整系数确定目标宽度(beamwidth_optimal)。其中,调整系数是根据终端的移动速度、转动速度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的。其中,终端执行s1106的具体步骤可参见s20213,此处不再赘述。s1107、终端判断目标宽度(beamwidth_optimal)是否小于或等于当前所使用的波束的波束宽度(beamwidth_current):若是,则执行s1110,若否,则执行s1108。s1108、终端计算目标宽度(beamwidth_optimal)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_optimal)。其中,终端执行s1108的具体步骤可参见“s2023中关于计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方式”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s1109、终端判断目标宽度(beamwidth_optimal)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_optimal)是否大于或等于ssb接收功率阈值:若是,则执行s1110,若否,则执行s1111。s1110、终端确定目标宽度(beamwidth_optimal)为第二宽度。s1111、终端确定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为第二宽度。其中,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为与目标宽度的差值最小,且第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等于ssb接收功率阈值。其中,终端执行s1111的具体步骤可参见s2024和s2025,此处不再赘述。s1112、终端确定第二宽度所对应的波束宽度模式。其中,每一波束宽度模式均对应一个波束宽度的角度,具体如表3所示。在表3中,“窄”这一波束宽度模式所对应的波束宽度为:2度。“宽”这一波束宽度模式所对应的波束宽度为:15度。表3波束宽度模式波束宽度窄2度较窄5度宽15度较宽30度非常宽40度终端根据第二宽度和波束宽度模式所对应波束宽度的角度,来选取波束宽度模式。例如,第二宽度为14度,结合表3,与14度最接近的波束宽度为:15度,此时,终端确定第二宽度所对应的波束宽度模式为:宽。s1113、终端采用第二宽度所对应的波束宽度模式,对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进行调整。如此,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自身的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第一接收波束的最优波束宽度,由于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能够动态调整,始终处于最优宽度的状态,既能够防止波束过宽所带来的能耗过高、波束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又能够防止免波束过窄所带来的无线链路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无线链路的稳定性,还能够增强波束宽度调整的灵活性和鲁棒性。上述主要从不同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通信装置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示意性框图。该通信装置1200可以以软件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为设备,或者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1200包括:存储单元1201、处理单元1202和通信单元1203。通信单元1203还可以划分为发送单元(并未在图12中示出)和接收单元(并未在图12中示出)。其中,发送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200向其他网元发送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200从其他网元接收信息。存储单元1201,用于存储装置12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数据可以包括不限于原始数据或者中间数据等。当通信装置作为终端时,通信单元1203,用于通过第一接收波束从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波束,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为第一宽度。处理单元1202,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1202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包括: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用于当目标宽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波束宽度时,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1202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包括: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用于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功率值时,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目标宽度,目标宽度为第二宽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1202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二宽度,包括:用于终端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用于当目标宽度大于预设波束宽度,且目标宽度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确定波束宽度集合,波束宽度集合包括至少一个候选波束宽度,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对应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且每个候选波束宽度小于目标宽度;用于将第一接收波束的波束宽度从第一宽度调整为第一候选波束宽度,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为第二宽度,第一候选波束宽度属于波束宽度集合,第一候选波束宽度与目标宽度的差值最小,且第一候选波束宽度所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功率值。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1202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目标宽度,包括:用于根据第一波束的波达角度功率谱确定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角度扩展为目标宽度;或者,用于根据调整系数和第一波束的角度扩展,确定目标宽度,其中,调整系数是根据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和/或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的,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与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或信噪比相关联。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运动状态包括通信装置的移动速度和/或通信装置的转动速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单元1202还用于:获取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根据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确定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运动状态包括第一移动状态和第二移动状态,第一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移动状态的移动速度,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包括第一干扰程度和第二干扰程度,第一干扰程度高于第二干扰程度,处理单元1202,用于根据自身的运动状态和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确定调整系数,包括: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一数值;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一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二数值,第二数值小于第一数值;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一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三数值,第三数值小于第一数值;用于当通信装置的运动状态为第二移动状态,且第一波束的干扰程度为第二干扰程度时,确定调整系数为第四数值,第四数值大于第二数值,且小于第三数值;或者,调整系数为预设的数值。其中,处理单元12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单元1203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其中,该通信接口是统称,在具体实现中,该通信接口可以包括多个接口,例如可以包括:终端和终端之间的接口和/或其他接口。存储单元1201可以是存储器。当处理单元1202为处理器,通信单元1203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1201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装置1300可以为图13所示。参阅图13所示,该装置1300包括:处理器1302、收发器1303、存储器1301。其中,收发器1303可以为独立设置的发送器,该发送器可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该收发器也可以为独立设置的接收器,用于从其他设备接收信息。该收发器也可以是将发送、接收信息功能集成在一起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收发器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制。可选的,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总线1304。其中,收发器1303、处理器1302以及存储器1301可以通过总线1304相互连接;总线13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13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video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设备(例如终端)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功能单元独立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