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30412发布日期:2020-01-18 03:5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外挂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挂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以手机为例,摄像头设置于手机内部。手机内置的摄像头通常只能用于一定的距离的常规拍摄,当近距离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时,摄像头与被拍摄物的距离很近可能只有几毫米至几十毫米,然而摄像头的倍率是固定的,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外挂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电子设备的摄像头无法满足微距或超微距的拍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外挂镜头组件,用于与电子设备的摄像头叠加拍摄,包括:

底座,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本体上,且可相对于所述摄像头运动;

镜头,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可与所述摄像头叠加;

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导光板将补光源的光线投向所述摄像头和所述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包括:

第一出光面;

第一底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出光面设置;

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一底面相接;以及,

多个导光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底面上;

所述补光源的光线从所述第一入光面入射,经过所述导光结构转变为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投向所述摄像头和所述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结构为球形导光点,所述球形导光点的直径从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相邻两个所述球形导光点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相邻两个所述球形导光点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结构为v形槽,靠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相邻两个所述v形槽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相邻两个所述v形槽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v形槽的顶角大于90°。

进一步地,所述镜头包括至少一个镜片组,每个所述镜片组可与所述摄像头叠加,每个所述镜片组包括至少一个镜片。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围设在每个所述镜片组的外周。

进一步地,所述外挂镜头组件还包括全内反射的聚光件,所述补光源的光线经所述聚光件的反射进入所述导光板。

进一步地,所述聚光件还包括反光结构,所述补光源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光结构反射进入所述导光板。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结构沿所述导光板的外周方向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聚光件为全内反射透镜。

进一步地,所述聚光件围设在所述导光板的外周。

进一步地,所述聚光件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补光源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可相对于所述摄像头滑动;

或,所述底座可相对于所述摄像头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外挂镜头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补光源,所述补光源包括所述第一补光源。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二补光源、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摄像头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外挂镜头组件,所述补光源包括所述第二补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定位部和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限位部,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限位部重合的条件下,所述镜头叠加在所述摄像头上,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限位部错开的条件下,所述镜头与所述摄像头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和所述限位部其中之一为凸起,所述定位部和所述限位部其中另一为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位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标记和位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标记,在所述第一标记与所述第二标记重合的条件下,所述镜头叠加在所述摄像头上,在所述第一标记与所述第二标记错开的条件下,所述镜头与所述摄像头错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挂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底座可拆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上,在不改变原电子设备的摄像头的构造的条件下,可将外挂镜头组件便捷、快速的叠加在摄像头上。镜头设置于底座上,可随着底座运动。底座相对于摄像头运动,则镜头相对于摄像头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可与摄像头叠加形成层叠镜头,改变被拍摄物到摄像头的物距和摄像头的光学参数,例如放大率,从而实现微距或超微距拍摄。导光板将补光源的光线投向摄像头和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从而提高了摄像区域内的被拍摄物的照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外挂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种外挂镜头组件的横截面图;

图3为手机拍摄被拍摄物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种电子设备的横截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外挂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第一种电子设备和图6中第二种外挂镜头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外挂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第三种外挂镜头组件和图9中第二种电子设备配合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外挂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第四种外挂镜头组件和图9中第二种电子设备配合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外挂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第五种外挂镜头组件和图14中第三种电子设备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子设备1000;外挂镜头组件10;底座11;镜头12;镜片组121;镜片1211;导光板13;第一底面13a;第一出光面13b;第一入光面13c;多个导光结构131;聚光件14;第二入光面14a;第二出光面14b;第二底面14c;容纳空间14d;反光结构141;第一补光源15;滑槽16;本体20;第二补光源30;滑轨40;被拍摄物1;摄像镜头2;图像传感器3;屏幕4;屏幕放大图像5。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挂镜头组件之前,首先对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外挂镜头组件所涉及应用场景进行介绍。该应用场景中外挂镜头组件可以是连接在任意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摄像头上,其中,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和便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以下实施例,以外挂镜头组件应用于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摄像头包括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图像传感器和主镜头。图像传感器固定在pcb上。在拍摄过程中,被拍摄物的光线进入主镜头,然后到达图像传感器,光线中的光子打到图像传感器上产生可移动电荷,这是内光电效应,可移动电荷汇集形成电信号。a/d转换器(模数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处理后。最终传输到电子设备的屏幕上显示图像,即实现了对被拍摄物的拍摄。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传感器可以是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ccd(charged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也可以是cmos或ccd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图像传感器,例如cid传感器(chargeinjectiondevice,电荷注入器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cmos,可以将dsp集成在cmos内。cmos具有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低等优点,比较适合安装空间受限的手机。

本申请实施例的外挂镜头组件10与摄像头叠加拍摄,具体为外挂镜头组件10中的镜头12与摄像头的主镜头层叠设置,被拍摄物的光线经过外挂镜头组件10的镜头12和摄像头的主镜头后才达到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并进行后续的处理直至在电子设备的屏幕上形成被拍摄物的图像。

请参见图1-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外挂镜头组件1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0的摄像头(图未示出)叠加拍摄。外挂镜头组件10包括底座11、镜头12、导光板13。底座11可拆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1000的本体20上,且可相对于摄像头运动。镜头12设置于底座11上,且可与摄像头叠加。导光板13设置于底座11上。导光板13将补光源的光线投向摄像头和镜头12叠加后的摄像区域。

底座11可拆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1000的本体20上,在不改变原电子设备的摄像头的构造的条件下,可将外挂镜头组件10便捷、快速的叠加在摄像头上。镜头12设置于底座11上,可随着底座11运动。底座11相对于摄像头运动,则镜头12相对于摄像头运动。镜头12在运动过程中可与摄像头叠加。

具体的,上述“叠加”的含义是指镜头12能够层叠在摄像头的主镜头上。镜头12与摄像头的主镜头层叠后形成层叠镜头,层叠镜头具有与摄像头的主镜头不同的光学参数。换句话说,通过镜头12与主镜头层叠,改变摄像头的光学参数,例如放大率,从而实现微距或超微距拍摄。

进一步地,补光源例如为点光源和/或线光源,导光板13可以将点光源和/或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点光源和/或线光源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3,导光板13改变点光源和/或线光源的光线的光路形成面光源,然后将面光源的光线投向摄像头和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也就是说,将面光源的光线投向上述层叠镜头的摄像区域,从而提高了摄像区域内的被拍摄物的照度。点光源和/或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使得投向摄像头和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的光线均匀分布,使得摄像区域的光强分布均匀,实现均匀补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补光源可以是电子设备的点光源和/或线光源,例如电子设备为手机时,手机的闪光灯和/或其他类型的补光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补光源也可以是外挂镜头组件10的闪光灯和/或其他类型的补光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的本体20包括外壳,外壳用于隔离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组件与外界。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组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等。底座11可拆卸地连接于外壳上。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的本体20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外壳的外表面上的保护套。底座11可拆卸地设置于保护套上。需要叠加拍摄时,将保护套设置在外壳的外表面上,底座11与保护套连接即可。如此,在不需要叠加拍摄时,可将保护套从外壳上拆卸下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挂镜头组件10可用于微距或超微距拍摄。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指的是电子设备在距离被拍摄物较近时以大倍率进行拍摄,也就是说镜头12与被拍摄物的距离很近可能只有几毫米至十几毫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挂镜头组件10用于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时,以大倍率进行拍摄,例如进行1∶4或更大影像比(也可称为光学放大率)的拍摄,其中,影像比指的是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高度与被拍摄物的高度之间的比值。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感受到的放大率=光学放大率*屏幕放大率*数码放大率,光学放大率指图像传感器上成像的高度与被拍摄物的高度的比值,屏幕放大率指屏幕尺寸与图像传感器尺寸的比值,数码放大率是用户人为放大屏幕中部分而产生同一部分的放大后在屏幕上的尺寸与放大前在屏幕上的尺寸的比值。

具体的,举例说明用户在拍摄后所感受到的图像的放大原理,如图3所示,被拍摄物1上反射的光线在经过摄像镜头2后到达图像传感器3上,然后产生电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经过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处理后,传输到电子设备的屏幕4上形成图像,而用户可在屏幕4上按需对图像的局部进行放大,此时在屏幕4上所显示的图像便为屏幕放大图像5。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摄像镜头2可以是摄像头的主镜头,可以是外挂镜头组件10的镜头12,也可以是主镜头与镜头12叠加后形成的层叠镜头,也就是说,此处的摄像镜头是为示意解释光学系统成像原理,而非特定指代某一具体镜头。

具体的,根据基本的光学成像原理,tan(fov/2)=成像高度/焦距=被拍摄物高度/物距。其中,fov为视场角,视场角是指光学仪器中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中心为顶点,以被测或被拍摄物可通过镜头中心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构成的夹角。fov通常用于衡量镜头的视野范围,例如,常规的标准镜头的视场角在45度左右,广角镜头的视场角在60度以上,但近处的物体拍摄会发生变形。在图像传感器的有效感应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即成像高度的尺寸是受到限制的,要增大光学放大率,则只能减小被拍摄物的高度,根据光学原理,被摄物高度=物距*tan(fov/2),那么对应的应减小物距和fov,减小fov在成像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则需增大焦距。因此,在图像传感器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光学放大率可以通过减小物距,即镜头尽可能的靠近被拍摄物和增加镜头的焦距来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光学成像系统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的主镜头、外挂镜头组件中的镜头、主镜头与镜头叠加形成的层叠镜头均为用于形成被拍摄物的光信号并反映给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用于将对应于被拍摄物的光信号变换为图像信号。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图10,导光板13包括第一底面13a、第一出光面13b、第一入光面13c以及多个导光结构131。第一底面13a相对于第一出光面13b设置。第一入光面13c与第一出光面13b和第一底面13a相接。多个导光结构131设置于第一底面13a上。补光源的光线从第一入光面13c入射,经过导光结构131转变为从第一出光面13b出射,投向摄像头和镜头12叠加后的摄像区域。

补光源的光线从第一入光面13c入射,在导光板13内发生全反射,通过导光结构131的散射作用使光线改变原有的光路,破坏光线在导光板13内的全反射,光线在导光结构131的作用下从第一出光面13b出射,补光源的光线从第一出光面13b投向摄像头和镜头12叠加后的摄像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导光板将补光源的光线投向摄像头和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也就是说,第一出光面13b朝向摄像头和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换句话说,第一出光面13b与摄像头和镜头的光线的入射方向相交。由此,使得从第一出光面13b射出的光线尽可能都投向摄像头和镜头叠加后的摄像区域,以便被拍摄物将第一出光面13b射出的光线尽量都反射进入摄像头和镜头内。

进一步地,导光板13与镜头12抵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导光板13包括第一出光面13b和与第一出光面13b相接的端面,端面与镜头12的镜筒的外表面抵接。第一出光面13b用于出射补光源的光线。第一出光面13b朝向摄像头和镜头12叠加后的摄像区域。如此,第一出光面13b与镜头12之间的距离较小,从第一出光面13b出射的光线尽可能都投向摄像头和镜头12叠加后的摄像区域。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导光结构131为球形导光点,球形导光点的直径从靠近第一入光面13c向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方向逐渐增大。导光结构131为球形导光点,光线分布较为均匀,导光效果好。由于在光线传导过程中,光线从在导光板13内行程损耗和从导光板13出射损耗等原因,导光板13内的光通量从靠近第一入光面13c向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方向减少。而球形导光点的直径越小,球形导光点散射的光线越少;球形导光点的直径越大,球形导光点散射的光线越多。采此种设计,靠近第一入光面13c的球形导光点的直径越小,散射的光线越少,较多的光线能够被传导至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方向,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球形导光点的直径越大,散射的光线越多,以使从第一出光面13b射出的光强分布均匀,从而实现均匀补光。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靠近第一入光面13c的相邻两个球形导光点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相邻两个球形导光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靠近第一入光面13c的球形导光点的密度大于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球形导光点的密度。球形导光点分布越密集,球形导光点散射的光线越多。靠近第一入光面13c的球形导光点分布稀疏,散射的光线较少,较多的光线能够被传导至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方向;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球形导光点分布密集,散射的光线较多。采用此种设计,进一步使得第一出光面13b射出的光线光强分布均匀。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图12,导光结构为v形槽,靠近第一入光面13c的相邻两个v形槽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相邻两个v形槽之间的距离。导光结构为v形槽,v形槽反射的光较为集中,被摄区域的照度较大。具体的,v形槽包括两个连接的反射面,两个反射面构成v形结构。靠近第一入光面13c的v形槽分布稀疏,远离第一入光面13c的v形槽分布密集。此种结构,使得第一出光面13b射出的光线光强分布均匀。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v形槽的顶角大于90°。也就是说,v形槽的两个反射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v形槽的顶角越大,v形槽的两个反射面之间的夹角越大,从两个反射面反射出去的光线越多,被摄区域的照度越大,提高了被拍摄物的照度。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镜头12包括至少一个镜片组121,每个镜片组121可与摄像头叠加,每个镜片组121包括至少一个镜片1211。

主镜头的焦距与主镜头本身的光学性能相关,对应的,主镜头本身具有自己的放大倍率;电子设备的光学放大率与主镜头本身的放大倍率有关。主镜头和镜头12的放大倍率与组成他们的镜片的放大倍率有关,镜片的放大倍率是指物体通过镜片,在焦平面上的成像大小与物体实际大小的比值。主镜头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镜片,从而拥有不同的放大倍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镜片组121包括至少一个镜片1211,因此,每个镜片组121通过调节镜片1211的个数和镜片1211的构造拥有不同的放大倍率。每个镜片组121的放大倍率不同是指在对应相同的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镜片组121所对应的光学放大率是不同的。

通过上述设置,由于镜头12包括至少一个镜片组121,因此,镜头12至少拥有一个不同的放大倍率。镜头12与摄像头的主镜头叠加,则至少拥有一个不同的放大倍率。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拥有不同放大倍率的镜片组121,镜头12与摄像头的主镜头层叠形成的层叠镜头可以拥有不同的放大倍率。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底座11带动镜头12相对于摄像头运动,可以调整不同的镜片组121与摄像头叠加进行拍摄。根据上面的分析,镜头12与摄像头叠加后,主镜头的本身的放大倍率由于镜头12的加入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光学放大率的改变。因此,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放大倍率的镜片组121与摄像头的主镜头叠加,实现微距拍摄、超微距拍摄、广角拍摄、长焦拍摄等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外挂镜头组件10可设置在摄像头的外侧,与摄像头进行叠加拍摄。摄像头的主镜头为常规镜头,而非微距或超微距。以镜头12包括两个镜片组121为例,在摄像头不与镜片组121叠加而单独工作时,进行常规拍摄。一个镜片组121由单个镜片1211或两个及以上的镜片1211组成,与主镜头叠加组合后工作距离为1cm~10cm,电子设备的光学放大率达到1∶4。另一个镜片组121也由单个镜片1211或两个及以上的镜片1211组成,与主镜头叠加组合后工作距离为1~5mm,电子设备的光学放大率达到1∶1。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镜片组121与主镜头进行叠加组合,达到不同的放大倍率,从而实现微距拍摄或超微距拍摄,提升了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工作距离是指被拍摄物到电子设备的镜片的第一个表面(距离被拍摄物最近的表面)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只有主镜头的条件下,工作距离是指被拍摄物到主镜头的镜片的第一个表面(距离被拍摄物最近的表面)的距离。在主镜头上叠加外挂镜头的条件下,工作距离是指被拍摄物到外挂镜头的镜片的第一个表面(距离被拍摄物最近的表面)的距离。

在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底座11包括可与摄像头叠加的通孔。被拍摄物的光线可以通过通孔进入摄像头的主镜头内。通孔与摄像头的主镜头叠加时,并不改变主镜头的光学参数,也就是说,主镜头仍然为原来的光学放大率,可以用主镜头直接拍摄。此种设置,避免在采用主镜头进行拍摄时,需要将外挂镜头组件10从电子设备上拆卸下来,操作方便、简单。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导光板13围设在每个镜片组121的外周。此种结构,便于导光板13中射出的光线均匀的分布于每个镜片组121的周围空间。具体的,导光板13的第一出光面可以为跑道形,也可以为多个葫芦形,还可以为水滴形,还可以为多边形,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需要说明的是,镜片组121的外周指镜头的外侧周围空间。镜头组包括用于容纳镜片1211的镜筒,镜筒的横截面可以为多边形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等。镜片组121的外周指的是镜筒的外表面以外的周围空间。例如,横截面为圆形的镜筒的外表面周围的空间;横截面为四边形的镜筒的外表面周围的空间。导光板13围设在每个镜片组121的外周,即导光板13围设在每个镜片组131的镜筒的外表面以外的周围空间。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图11、图13,外挂镜头组件10还包括全内反射的聚光件14,补光源的光线经聚光件14的反射进入导光板13。

具体地,聚光件14包括第二入光面14a和第二出光面14b。第二出光面14b贴合第一入光面13c。补光源的光线从第二入光面14a入射。从第二出光面14b进入导光板13。由于补光源向第一入光面13c发出的角度较小的光线容易散射出去,而不进入导光板13内,通过聚光件14使得尽可能多补光源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3。由于聚光件14为全内反射,使得更多的光线进入聚光件14后,经过聚光件14的耦合,光线能更集中的进入导光板13,提高补光源的光线利用率。由于聚光件14为全内反射,通过聚光件14将光线传导至导光板13内,则导光板13可以设置在镜头12的外周,如此能减小导光板13的体积,使得导光板13集中在镜头12周围空间出射光线。

示例性的,补光源为电子设备的闪光灯或其他补光灯的时候,由于闪光灯或其他补光灯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在闪光灯或其他补光灯与摄像头之间设置聚光件14和导光板13,通过聚光件14将闪光灯或其他补光灯的光线传导至导光板13,由于聚光件14为全内反射,光线在聚光件14内传导损耗非常小,可以集中在导光板13的第一出光面13b射出。此种,不仅避免光线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还可以有效减小导光板13的体积,使得导光板13集中在镜头12周围空间射出光线,提高被摄区域的照度。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图13,聚光件14还包括反光结构141。补光源的光线经过反光结构141反射进入导光板13。具体的,聚光件14还包括与第二入光面14a相对的第二底面14c,反光结构141设置于第二底面14c上。反光结构141包括朝向第一入光面13c的反光面,从第二入光面14a入射的光线,经过反光面的反射通过第二出光面14b进入第一入光面13c。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反光结构141沿导光板13的外周方向分布。此种结构,便于尽可能多的光线反射进入导光板。具体的,反光面沿导光板13的外周方向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13的外周方向指导光板外侧轮廓的方向。具体的,导光板13的第一出光面可以为跑道形,也可以为多个葫芦形,还可以为水滴形,还可以为多边形,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示例性的,导光板13的第一出光面为四边形,导光板13的外周方向则为第一出光面的四边形轮廓方向。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导光板13围设在每个镜片组121的外周,反光结构141沿导光板13的外周方向分布。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图10,聚光件14为全内反射透镜。全内反射透镜能够使得尽可能多的补光源的光线被反射至导光板13,提高补光源的光线利用率。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聚光件14围设在导光板13的外周。此种结构,使得第二出光面14b与第一入光面13c有尽可能多的接触面积,聚光件14中射出的光线尽可能多的进入导光板13中。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图12,聚光件14还包括用于容纳补光源的容纳空间14d。聚光件14形成内凹的容纳空间14d,补光源设置于容纳空间14d内,使得补光源的光线尽可能都通过聚光件14传导至导光板13,提高补光源的光线利用率。例如,补光源为电子设备的闪光灯或其他补光灯的时候,闪光灯或其他补光灯设置于容纳空间14d内,闪光灯或其他补光灯的光线可以尽可能都通过聚光件14传导至导光板13。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底座11可相对于摄像头滑动。可以是底座11和电子设备的本体20其中之一设置有滑槽16,底座11和电子设备的本体20其中另一设置有与滑槽16相适配的滑轨40。底座11和电子设备的本体20通过滑槽16和滑轨40实现滑动。滑槽16可以为平行槽也可以为燕尾槽。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滑槽16与滑轨40的相对滑动,将底座11与电子设备分离和连接,以实现底座11可拆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上。

本申请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底座11可相对于摄像头旋转。可以是外挂镜头组件10和电子设备的本体20其中之一设置有转轴,转轴一端与底座11连接,转轴的另一端与电子设备的本体20连接。底座11绕转轴的轴线旋转,转轴的轴线与摄像头的轴线平行,底座11在垂直于转轴的轴线的平面内旋转,从而实现镜头12与摄像头叠加与错开之间的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外挂镜头组件10或电子设备的本体20其中之一可以从转轴上拆卸下来,以实现底座11可拆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的本体20上。也可以是外挂镜头组件10和电子设备的本体20两者均可以从转轴上拆卸下来,以实现底座11可拆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的本体20上。需要说明的是,转轴与电子设备的本体20、底座11的连接可以是卡接、螺接等多种方式。

请参见图4、图5、图9、图14和图15,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1000包括本体20、设置于本体20上的第二补光源30、设置于本体20上的摄像头(图未示出)和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外挂镜头组件10。底座11与本体20可拆卸地连接,底座11可相对于摄像头运动。补光源包括第二补光源30。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5,本体20上设置有滑轨40,底座11上设置有滑槽16,外挂镜头组件10与电子设备的本体20可以相对滑动。第二补光源30设置于导光板13靠近摄像头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补光源30的光线从导光板13靠近摄像头的端面入射,进入导光板13的光线,从导光板13远离摄像头的端面出射。此种结构,导光板13射出的光线分布均匀。

请参见图11和图12,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外挂镜头组件10包括全内反射的聚光件14,聚光件14包括用于容纳第二补光源30的容纳空间14d,第二补光源30的光线通过聚光件14进入导光板13。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外挂镜头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底座11上的第一补光源15,补光源包括第一补光源15。在底座11上的设置第一补光源15,便于为导光板13提供光线。

在一的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第一补光源15设置于导光板13靠近摄像头的一侧。第一补光源15的光线从导光板13靠近摄像头的端面入射,进入导光板13的光线,从导光板13远离摄像头的端面出射。

在一未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导光板13包括第一底面13a、第一出光面13b、第一入光面13c以及多个导光结构131。第一底面13a靠近摄像头。第一出光面13b相对第一底面13a设置。第一入光面13c与第一出光面13b和第一底面13a邻接。第一补光源15设置于底座11靠近第一入光面13c的位置。此种结构,可以减小外挂镜头组件10的厚度,即减小外挂镜头组件10沿镜头12轴向的长度,还便于将第一补光源15隐藏起来,不易透过导光板13看见第一补光源。

在又一具体实施例中,外挂镜头组件10包括全内反射的聚光件14。此种结构下,第一补光源15设置于底座11靠近第二入光面14a的位置。此种结构,也可以将第一补光源15隐藏起来。由于第二出光面14b朝向导光板,而非朝向摄像头和镜头12叠加后的摄像区域,也就是说,第二出光面14b不是朝向外部环境,而是贴合第一入光面13c,换句话说,聚光件14不向外部环境射出光线,因此,第一补光源15可以隐藏起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补光源15或第二补光源3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当有多个第一补光源15或第二补光源30时,每个第一补光源15或第二补光源30的发光强度可以分开独立调整。以向摄像头和镜头12叠加后的摄像区域独立补光。此种设计,便于根据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情况,独立调整主光源12和补光源161的发光强度,从而实现对摄像区域的均匀补光。

第一补光源15或第二补光源30可以为单个或多个独立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形成多个点光源。也可以是多个led形成线光源。led可以为点触型led、贴片led等。也可以是led之外其他类型的光源,例如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至发光管)。光源类型在本申请不受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补光源15或第二补光源30产生的光的波段与摄像头需要采集的光的波段相适应。例如,当摄像头需要采集的是红外光,则第一补光源15或第二补光源30辐射红外光。再例如,当摄像头采集的光线为可见光,则第一补光源15或第二补光源30辐射可见光。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设置于本体20上的定位部(图未示出)和设置于底座11上的限位部(图未示出)。在定位部与限位部重合的条件下,镜头12叠加在摄像头上。在定位部与限位部错开的条件下,镜头12与摄像头错开。利用定位部与限位部之间的配合,可快速、高效定位镜头12与摄像头的叠加或错开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若镜头12包括多个镜片组121,则限位部或定位部可以为多个。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每个镜片组121对应一个限位部,当其中一个限位部与定位部重合时,则该限位部对应的镜片组121与摄像头叠合,当需要更换另一个镜片组121时,则底座11相对于摄像头运动,例如滑动或转动,镜片组121与摄像头错开,该镜片组121对应的限位部与定位部错开;当另一个限位部与定位部重合时,则该限位部对应的镜片组121与摄像头叠合。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底座11设置一个限位部,本体设置多个定位部,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定位部和限位部其中之一为凸起,定位部和限位部其中另一为凹槽。通过凸起和凹槽之间的配合,快速、高效定位镜头12与摄像头的叠加或错开状态。此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凸起和凹槽之间具有较为轻微的机械力,只有在施加一定程度的力的时候,凸起才能与凹槽错开,以使镜头12与摄像头错开,因此,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用于限制底座11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相对运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位于本体20上的第一标记(图未示出)和位于底座11上的第二标记(图未示出)。在第一标记与第二标记重合的条件下,镜头12叠加在摄像头上。在第一标记与第二标记错开的条件下,镜头12与摄像头错开。避免在本体20和底座11上设置其他用于定位的结构,节约工序和成本。示例性的,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可以为圆点,也就是说第一标记为圆点,第二标记为与第一标记半径相同的圆点,第一标记可与第二标记重合。当然,第一比较和第二标记也可以为椭圆点、水滴形、线条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的形状不予限定,只要第一标记与第二标记可以重合即可。可以理解的是重合可以是完全重合,也可以是部分重合,只需要第一标记的全部或者部分能与第二标记重合,则可以通过第一标记与第二标记重合情况,定位镜头12与摄像头叠加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若镜头12包括多个镜片组,则第一标记或第二标记可以为多个。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