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6279发布日期:2019-07-27 10:5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头戴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戴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头戴耳机出现在市面上,高品质的耳机需要区别左右声道,以达到更好的收听体验,这些耳机左右声道所对应的发生单元固定,必须先确定耳机的佩戴方向再穿戴,如果戴反,播放影音的左右声道播放颠倒,严重影响视听体验。而用户在网吧或者光线较暗的场所佩戴耳机时,无法仔细辨认耳机的左右方向,因此极容易发生耳机左右方向佩戴相反的情况,造成用户使用不便。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头戴耳机,旨在实现根据用户的佩戴方式自动调整左右耳声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头戴耳机,包括: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发声单元、第二发声单元,所述耳机本体上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麦克风,包括麦克风杆,所述麦克风杆的一端具有调节部,所述麦克风杆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调节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抵接;控制电路,用于当所述调节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发声单元连接第一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连接第二声道;当所述调节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抵接时,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发声单元连接第二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连接第一声道。优选地,所述麦克风杆的端部设有插头,所述插头上设有所述调节部,以及与所述调节部连接的绝缘部;所述调节部具有导电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导电性且均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安装座内具有供所述插头插接的插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沿所述插槽内壁的周侧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且所述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绝缘。优选地,所述调节部的表面呈第一弧面,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呈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的周侧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弧面的周侧长度,和/或所述第一弧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弧面的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一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90°~110°,所述第二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70°~90°。优选地,所述插头包括插头主体,所述调节部为覆盖所述插头主体表面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的形状与所述插头主体的表面形状适配。优选地,所述插槽的形状与所述插头的形状适配,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连接层,所述连接层覆盖所述插槽内壁表面,且与所述插槽内壁表面相适配。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上还具有限位凹槽,所述插头和/或所述麦克风杆上具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连接以使所述调节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均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元件;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壳体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麦克风杆的端部设置调节部,且在所述安装座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麦克风杆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调节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抵接,所述控制电路进而根据所述调节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关系,控制所述头戴耳机的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匹配对应的第一声道、第二声道,从而可以实现根据用户调整麦克风的位置,自动进行声道调整,实现调整后的左右声道适配于该用户的左右耳,以实现该头戴耳机的傻瓜式佩戴,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头戴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除去发声元件以及耳机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正视图;图4为麦克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为安装座一实施例的的俯视图;图7为麦克风杆插接至安装座后的俯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头戴耳机52插头10第一发声单元53调节部20第二发声单元54绝缘部30头戴条41第一连接部40安装座42第二连接部50麦克风11壳体51麦克风杆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头戴耳机100,所述头戴耳机100包括头戴耳机100本体、麦克风50以及控制电路。所述头戴耳机100本体包括第一发声单元10、第二发声单元20,连接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和第二发声单元20的头戴条30、所述头戴耳机100本体上设有安装座40;所述安装座40具有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所述麦克风50包括麦克风杆51,所述麦克风杆51的一端具有调节部53,所述麦克风杆51与所述安装座40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或第二连接部42抵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当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抵接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连接第一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连接第二声道;当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抵接时,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连接第二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连接第一声道。所述控制电路在此可以是所述头戴耳机100的主控板,也可以是独立于所述主控板的控制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电路设于所述头戴耳机100本体内。所述第一发生单元和所述第二发生电源包括壳体11,以及设于所述壳体11内的发声元件,所述发声元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做限定。所述麦克风50安装于所述头戴耳机100主体上,以用于接收用户的声音。所述麦克风50包括麦克风杆51以及设于所述麦克风杆51上或麦克风50端部的拾音部,本方案中,所述麦克风杆51优选大致呈L型,所述调节部53位于所述L形麦克风杆51的一端。所述安装座40设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的壳体11和/或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的壳体11上。优选地,所述安装座40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的壳体11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的壳体11下侧,以供用户沿大致呈水平方向的前后转动所述麦克风杆51,以使所述麦克风50的拾音部转动到所述头戴耳机100主体的前侧和后侧。所述麦克风杆51与所述安装座40转动连接,因此当用户佩戴所述头戴耳机100时,会转动所述麦克风杆51,以使麦克风50的拾音部接近用户的脸部,因此,用户在佩戴所述头戴耳机100后,所述麦克风50的位置体现了用户的佩戴方向。本申请中所述安装座40上的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当麦克风杆51与所述安装座40转动连接时,随着麦克风杆51的转动到某一位置,所述调节部53会与所述第一连接为或第二连接为抵接。当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抵接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连接第一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连接第二声道;当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抵接时,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连接第二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连接第一声道。在此所述第一声道可以为左声道,第二声道可以为右声道,或者相反过来,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具有检测功能,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检测所述调节部53在所述安装座40内的转动位置,以控制声道的切换。具体的,所述调节部53为一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对应具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因此通过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的抵接,使得所述控制电路准确的检测到所述调节部53的位置;在另一实施例中,调节部53为第一金属片,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均对应具有第二金属片,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检测由所述第一金属片与所述第二金属片形成的电容电压,从而能够检测到所述调节部53的位置,进而控制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和第二发生单元所对应的左右声道调整。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结合所述麦克风50安装位置、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连接时,分别对应的声道设置,可以实现所述头戴耳机100的傻瓜式佩戴方式,即根据用户调整麦克风50的位置,可以确定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和第二发声单元20所对应用户的左耳、右耳,进而据此进行声道调整,实现调整后的左右声道适配于该用户的左右耳。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麦克风杆51的端部设置调节部53,且在所述安装座40设置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通过所述麦克风杆51与所述安装座40转动连接,以使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或第二连接部42抵接,所述控制电路进而根据所述调节部53、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41或第二连接部42的位置关系,控制所述头戴耳机100的第一发声单元10和第二发声单元20匹配对应的左、右声道,从而可以实现根据用户调整麦克风50的位置,进行声道调整,进而实现调整后的左右声道适配于该用户的左右耳,以实现该头戴耳机100的傻瓜式佩戴,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体验。在本方案中,所述麦克风杆51的端部设有插头52,所述插头52上设有所述调节部53,以及与所述调节部53连接的绝缘部54;所述调节部53具有导电性;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具有导电性且均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当所述插头52插入至所述转动座后,当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时,由于两者均具有导电性,因此两者实现连通,所述控制电路据此检测到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同样的方式,所述控制电路也能够检测到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连接。当然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均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因此所述控制电路能够区分电信号连通的位置是来自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调节部53,或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与所述调节部53。于本方案中,所述插头52包括插头52主体,所述调节部53为覆盖所述插头52主体表面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的形状与所述插头52主体的表面形状适配。所述导电层的厚度在此不做限定,所述导电层的材质为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安装座40内具有供所述插头52插接的插槽,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依次沿所述插槽内壁的周侧设置。因此通过转动所述麦克风杆51,能够实现所述调节部53依次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抵接或第二连接部42抵接。在此不限定所述调节部53、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的形状,只要能够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电连接即可。于本方案中,所述插槽的形状与所述插头52的形状适配,且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为连接层,所述连接层覆盖所述插槽内壁表面,且与所述插槽内壁表面相适配。进一步地,所述插头52可以类似3.5毫米规格的音频插头52,所述安装座40对应类似为3.5毫米规格的插座。通过配合设置所述麦秆的形状,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只要间隔设置即可。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相对设置,且所述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绝缘。当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表面为规则形状时,优选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正对设置。当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时,需要通过转动180°,以使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连接。因此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供用户不用考虑头戴耳机100的左右,以随意佩戴所述头戴耳机100,只要在佩戴头戴耳机100后,将所述麦克风杆51转动到脸部前侧即可。具体地,在此设定所述麦克风杆51安装于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上,且所述安装座40上,设定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时,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连接左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连接右声道,此时所述第一连接部41朝向前侧,第二连接部42位于后侧(在此,“前”“后”以用户使用所述头戴耳机100时的位置为参照,用户脸部所朝向为前侧);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连接时,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连接右声道,所述第二发声单元20连接左声道,此时所述第一连接部41朝向前侧,第一连接部41位于后侧。由此,实现所述头戴耳机100根据用户的佩戴方式,自动实现声道切换,以配合用户的佩戴方式。当所述麦克风杆51安装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10上时,具有相同的调节过程,在此不再赘述。为了提高利用所述麦克风杆51进行声道切换的灵敏性,即一方面提高用户的调节自由度,使得用户不用调整到很严格的位置,才能够实现声道切换,以及提高所述控制电路检测所述调节部53位置状态的灵敏性,本方案中,所述调节部53的表面呈第一弧面,且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表面呈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的周侧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弧面的周侧长度,以使所述第一弧面的的周侧长度可以覆盖所述第二弧面的周侧长度,使得即使在所述第二弧面周侧长度较短的情况下,通过用户转动所述麦克风杆51,也可以使得所述调节部53在较长的转动行程内,均能够覆盖所述第二弧面。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弧面的面积,这种设置方式同样可以使得即使所述第二弧面的面积较小,所述调节部53能覆盖至所述第二弧面,从而提高了所述切换声道的有效性。当用户调整后麦克风杆51并声道的切换后,为了防止麦克风杆51在重力的作用下转动,从而影响声道的稳定性,本方案中,所述安装座40上还具有限位凹槽,所述插头52和/或所述麦克风杆51上具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连接以使所述调节部5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或第二连接部42抵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