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1810发布日期:2019-10-19 03:4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据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



背景技术:

空气质量指标为依据监测资料将当日空气中臭氧、细悬浮微粒(PM2.5)、悬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浓度。世卫组织早前指空气污染威胁人类健康,有调查发现,近大部份人在空气质素欠佳下,仍继续户外运动;过半数人更会忽视空气质素指标对身体的损害。有心脏和皮肤科医生指,污染物或增加诱发心脏病风险,亦可能增加湿疹发作等。

外国研究已证实,污染物中的悬浮粒子PM2.5可经肺泡入血管,可能诱发心脏病。所以在空气污染严重时,心血管病求诊人数亦会增加,据观察较多患者来自空气污染严重地区。还有空气质素健康指数超标时,心脏或呼吸病患者应避免外出、应佩戴口罩及避免剧烈运动。

由于很多年轻人会用一边用耳机听歌, 一边用手机,由于蓝牙耳机已变成了用家的饰物之一。所以这耳机能一边听歌,同时步测量空气悬浮粒子PM2.5指数, 并透过负离子空气清净器, 把空气净化,因此研发出一种能透过耳机两边的空气悬浮粒子传感器来作感应空气的指数的耳机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透过耳机两边的空气传感器来感应空气的指数, 如指数超过悬浮粒子PM2.5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指数时, 耳机会开着耳机两边的负离子空气清净器, 它能透过发放负离子原理减少甲醛﹑花粉﹑PM2.5以及细菌这些空气中有害的物质,这样用家能得以净化吸入的空气,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包括负离子产生器、空气传感器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负离子产生器和空气传感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空气传感器设置在负离子产生器的上部,所述负离子产生器的上部设有右声度喇叭线出口位和左声度喇叭线出口位,右声度喇叭线和左声度喇叭线分别穿过右声度喇叭线出口位和左声度喇叭线出口位分别与右声度喇叭和左声度喇叭连接,所述电路板的输入端与蓝牙线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路板通过D/A转换器分别与左声度喇叭和右声度喇叭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透过耳机两边的空气传感器来感应空气的指数, 如指数超过悬浮粒子PM2.5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指数时, 耳机会开着耳机两边的负离子空气清净器, 它能透过发放负离子原理减少甲醛﹑花粉﹑PM2.5以及细菌这些空气中有害的物质,这样用家能得以净化吸入的空气。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电路图;

图中标号:1、负离子产生器;2、空气传感器;3、左声度喇叭线;4、右声度喇叭线;5、左声度喇叭;6、右声度喇叭;7、电路板;8、右声度喇叭线出口位;9、左声度喇叭线出口位;10、蓝牙线路;11、D/A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包括负离子产生器1、空气传感器2和电路板7,所述电路板7与负离子产生器1和空气传感器2电性连接,并且所述空气传感器2设置在负离子产生器1的上部,所述负离子产生器1的上部设有右声度喇叭线出口位8和左声度喇叭线出口位9,右声度喇叭线4和左声度喇叭线3分别穿过右声度喇叭线出口位8和左声度喇叭线出口位9分别与右声度喇叭6和左声度喇叭5连接,所述电路板7的输入端与蓝牙线路1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7通过D/A转换器11分别与左声度喇叭5和右声度喇叭6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穿戴式负离子空气清净器耳机,工作时,透过耳机两边的空气传感器来感应空气的指数, 如指数超过悬浮粒子PM2.5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指数时, 耳机会开着耳机两边的负离子空气清净器, 它能透过发放负离子原理减少甲醛﹑花粉﹑PM2.5以及细菌这些空气中有害的物质,这样用家能得以净化吸入的空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