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耳机套件及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1814发布日期:2019-10-19 03:4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无线耳机套件及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线耳机套件及充电盒。



背景技术:

TWS(英文True Wireless Stereo的缩写,真正无线立体声)充电耳机,是将无线传输技术应用在耳机上,让使用者可以免除耳机线的牵绊,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有线耳机携带使用的不便。由于无线耳机自带电源的容量有限,需要采用充电盒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现有技术中的无线耳机套件及充电盒,通常采用具有顶针结构的触点充电方式,对放置于充电盒内的无线耳机进行充电。

然而,采用具有顶针结构的触点充电方式的充电盒,对放置于充电盒内的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时,由于无线耳机的稳定性不好,无线耳机在充电时与充电盒容易之间容易出现位置偏移,造成充电触点与顶针接触不良,甚至导致充电触点与顶针脱离而终止充电,极大地影响了无线耳机的充电效率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盒,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充电盒在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时,无线耳机容易在充电盒中发生位置偏移,造成充电触点与顶针接触不良而影响充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盒,包括充电盒下壳、与充电电源连接的充电主板、以及用于供无线耳机电性连接充电的弹针组件,所述充电盒下壳具有开口朝上的容置腔,所述充电主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充电盒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无线耳机定位于所述充电盒下壳中的耳机座、以及用于将所述无线耳机抵压于所耳机座上的充电盒上壳,所述耳机座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耳机座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无线耳机的第一定位槽,所述充电盒上壳通过枢轴与所述充电盒下壳铰接;所述耳机座上开设有供所述弹针组件穿过的穿过孔,所述弹针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充电主板电性相连,所述弹针组件具有用于抵接所述无线耳机的另一端,所述弹针组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穿过孔并伸至所述第一定位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盒上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对应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围合形成用于定位所述无线耳机的定位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无线耳机顶部轮廓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无线耳机底部轮廓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及充电盒,在充电盒容置腔的开口上安装有耳机座,在耳机座上设有用于定位无线耳机的第一定位槽,并通过充电盒上壳将容置于第一定位槽中的无线耳机抵压定位于耳机座上,使无线耳机在充电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充电位置,从而避免无线耳机在充电盒中发生位置偏移,保证无线耳机的充电触点与弹针组件良好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套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线耳机套件在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时,无线耳机容易在充电盒中发生位置偏移,造成充电触点与顶针接触不良而影响充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套件,包括所述充电盒和容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中的所述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耳机壳和设置于所述耳机壳内的耳机充电板,所述耳机壳上开设有供所述弹针组件插入所述耳机壳内的插孔,所述弹针组件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插孔并与所述耳机充电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耳机包括沿所述插孔轴向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插孔中的弹针,所述弹针组件包括用于顶抵所述弹针的顶针,所述顶针的一端与所述充电主板电性相连,所述顶针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穿过孔与所述弹针的尾端电性抵接,所述弹针与所述耳机充电板电性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座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顶针的套管,所述套管一体制作于所述耳机座远离所述充电盒上壳的一侧,且所述套管的位置与所述穿过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顶针插入所述套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包括套筒、滑动插设于所述套筒一端的第一导电针、用于抵持所述弹针并滑动插设于所述套筒另一端的第二导电针、以及两端分别推顶所述第一导电针与所述第二导电针的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导电针与所述充电主板电性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弹针的尾端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导电针插入的容置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针用于插入所述容置槽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成半球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在无线耳机的耳机壳上开设有供弹针组件插入的插孔,以使弹针组件较顺畅地插入耳机壳内部与耳机充电板电性连接,并对插入插孔中的弹针组件起到导向及定位作用,使无线耳机在充电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充电位置,从而避免无线耳机在充电盒中发生位置偏移,保证无线耳机的充电触点与弹针组件良好接触,提高了无线耳机套件的充电效率与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局部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局部剖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局部剖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局部剖开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无线耳机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于充电盒中充电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1-充电盒下壳;11-容置腔;2-充电主板;3-弹针组件;31-弹针;311-容置槽;32-顶针;321-套筒;322-第一导电针;322-第二导电针;323-第二导电针;324-半球面;4-耳机座;41-第一定位槽;42-穿过孔;43-套管;5-充电盒上壳;51-第二定位槽;6-无线耳机;61-耳机壳;62-耳机充电板;63-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包括充电盒下壳1、充电主板2、弹针组件3、耳机座4、充电盒上壳5和无线耳机6,其中,充电盒下壳1具有开口朝上的容置腔 11,充电主板2设置于容置腔11中,充电主板2与充电电源连接。耳机座4 设置于容置腔11中,充电盒上壳5通过枢轴与充电盒下壳1铰接。耳机座4 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无线耳机6的第一定位槽41,通过第一定位槽41将无线耳机6定位于充电盒下壳1中,并利用铰接于充电盒下壳1上的充电盒上壳5将无线耳机6抵压于所耳机座4上的第一定位槽41,以在充电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充电位置。耳机座4上开设有供弹针组件3穿过的穿过孔42,弹针组件3的一端与充电主板2电性相连,弹针组件3具有用于抵接无线耳机6的另一端,弹针组件3的另一端穿过穿过孔42并伸至第一定位槽41中,以实现弹针组件3 供无线耳机6电性连接,从而达到利用充电盒向无线耳机6充电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时,打开充电盒的上壳,将无线耳机6放置在耳机坐上的第一定位槽41中,连接于充电主板2的弹针组件3与无线耳机6电性相连。无线耳机6通过弹针组件3接通充电电源处于正常充电状态后,合上充电壳上盖,以通过闭合于充电壳下盖上的充电壳上盖,将容置于第一定位槽41中的无线耳机6抵压定位于耳机座4上,使无线耳机6 在充电的过程中保持放置位置的稳定,避免无线耳机6在充电盒中充电时,由于无线耳机6的稳定性不好,无线耳机6在充电时容易发生晃动或者移动,造成充电触点与顶针32接触不良,甚至导致充电触点与顶针32脱离而终止充电,极大地影响无线耳机6的充电效率与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充电盒上壳5与耳机座4的第一定位槽41形成的定位腔,对容置于充电盒中的无线耳机6起到定位稳固的作用,也可防止将无线耳机6放置于充电盒中携带或者运输时,发生晃动或者移动的无线耳机6对弹针组件3造成损坏,影响充电盒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充电盒容置腔11的开口上安装有耳机座4,在耳机座4上设有用于定位无线耳机6的第一定位槽41,并通过充电盒上壳5将容置于第一定位槽41中的无线耳机6抵压定位于耳机座4 上,使无线耳机6在充电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充电位置,从而避免无线耳机6在充电盒中发生位置偏移,保证无线耳机6的充电触点与弹针组件3良好接触。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的具体实施方式,充电盒上壳5上设有与第一定位槽41对应的第二定位槽51,第一定位槽41与第二定位槽51围合形成用于定位无线耳机6的定位腔。

本实施例中,在充电盒上壳5上设有与耳机座4上的第一定位槽41配合的第二定位槽51,通过第一定位槽41与第二定位槽51围合形成定位腔,在利用充电盒对无线耳机6充电时,通过闭合的定位腔对无线耳机6起到良好的定位稳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无线耳机6充电时的稳定性,使无线耳机6在充电或者运输携带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位置,避免无线充电耳机在充电过程中发生晃动移动而影响充电,防止无线耳机6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强烈震荡而造成无线耳机6和充电盒的损坏。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定位槽51的形状大小与无线耳机6顶部轮廓的形状大小相适配,以增强对无线耳机6定位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无线耳机6充电时的稳定性,使无线耳机6在充电或者运输携带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位置,避免无线充电耳机在充电过程中发生晃动移动而影响充电,防止无线耳机6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强烈震荡而造成无线耳机6和充电盒的损坏。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盒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定位槽41的形状大小与无线耳机6底部轮廓的形状大小相适配,以增强对无线耳机6定位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无线耳机6充电时的稳定性,使无线耳机6在充电或者运输携带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位置,避免无线充电耳机在充电过程中发生晃动移动而影响充电,防止无线耳机6在携带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强烈震荡而造成无线耳机6和充电盒的损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9,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包括上述充电盒和容置于第一定位槽 41中的无线耳机6,无线耳机6包括耳机壳61和设置于耳机壳61内的耳机充电板62,耳机壳61上开设有供弹针组件3插入耳机壳61内的插孔63,弹针组件3的另一端插入插孔63并与耳机充电板62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无线耳机6的耳机壳61上开设有供弹针组件3插入的插孔63,以使弹针组件3较顺畅地插入耳机壳61内部与耳机充电板62电性连接,并对插入插孔63中的弹针组件3起到导向定位作用,使无线耳机6在充电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充电位置,从而避免无线耳机6在充电盒中发生位置偏移,保证无线耳机6的充电触点与弹针组件3 良好接触,提高了无线耳机套件的充电效率与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的具体实施方式,无线耳机6包括沿插孔63轴向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插孔63中的弹针31,弹针组件3包括用于顶抵弹针31的顶针32,顶针32的一端与充电主板2电性相连,顶针32的另一端穿过穿过孔42与弹针31的尾端电性抵接,弹针31与耳机充电板62电性接触。

本实施例中,在耳机壳61的插孔63中滑动设置有与耳机充电板62电性接触的弹针31,并在充电主板2上设置有用于将弹针31朝向耳机壳61内部顶抵的顶针32,在将无线耳机6安置于耳机座4的第一定位槽41中时,通过顶针 32将弹针31朝向耳机壳61内部顶抵,使弹针31充分与耳机充电板62电性接触,比较方便地实现无线耳机6与充电盒的电性连接,提高了无线耳机6的充电效率。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图5及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的具体实施方式,耳机座4上设置有用于定位顶针32的套管43,套管43 一体制作于耳机座4远离充电盒上壳5的一侧,且套管43的位置与穿过孔42 的位置相对应,顶针32插入套管43中。

本实施例中,在耳机座4上设置有用于定位顶针32的套管43,将顶针32 插设于套管43中,避免顶针32的长度过长,在充电过程中发生径向偏摆移动,无法正常将耳机壳61插孔63中的弹针31顶入耳机壳61内部的耳机充电板62 上,影响无线耳机6的充电。此外,将长度较长的顶针32定位容置于套管43 中,可有效防止无线耳机6在充电、携带或者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充电盒发生强烈震荡,造成顶针32受到强烈径向外力作用而折断损坏,影响充电盒的充电工作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的具体实施方式,顶针32包括套筒321、滑动插设于套筒321一端的第一导电针322、用于抵持弹针31并滑动插设于套筒321另一端的第二导电针323、以及两端分别推顶第一导电针322与第二导电针323的弹簧(图中未标示出),弹簧设置于套筒321内,第一导电针322与充电主板2电性相连。

本实施例中,顶针32也采用具有弹性的弹簧导电针,通过顶针32(弹簧导电针)对弹针31进行弹性顶抵,使弹针31充分与耳机充电板62电性接触,比较方便地实现无线耳机6与充电盒的电性连接,提高了无线耳机6的充电效率。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的具体实施方式,弹针31的尾端设有用于供第二导电针323插入的容置槽311。

本实施例中,在弹针31的尾端设有用于供顶针32(弹簧导电针)的第二导电针323插入的容置槽311,使第二导电针323更加稳定地对弹针31进行弹性顶抵,有效防止顶针32(弹簧导电针)的第二导电针323在顶抵的过程中发生滑脱而造成无线耳机6无法正常充电。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耳机套件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导电针323用于插入容置槽311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成半球面324。

本实施例中,将顶针32(弹簧导电针)的第二导电针323用于插入容置槽 311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成半球面324,既可以增大第二导电针323的端部与弹针 31尾端容置槽311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第二导电针323与弹针31之间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又可以方便第二导电针323比较顺畅地插入容置槽311,比较方便地实现无线耳机6与充电盒的电性连接,提高了无线耳机6的充电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