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0565发布日期:2020-05-29 13:0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涉及移动终端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成了人们业务往来的主要沟通工具,也随着人们对移动终端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起居生活和外出旅游都离不开移动终端,当人们驾车外出时,就需要将移动终端固定在车载移动终端支架上,以便使用移动终端的导航功能。

现有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会把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给挡住,不便于对移动终端充电。或者,在车载移动终端支架上开用于穿充电线的孔,给移动终端充电时需要将充电线穿过这个孔,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便于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移动终端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承托臂,所述承托臂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所述承托臂包括用于承托移动终端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的侧部开设有卡线槽。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模块、用于接收语音信息的麦克风以及交互指示灯,所述交互指示灯设置于所述承托部的前端;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麦克风以及所述交互指示灯电连接,当所述麦克风接收到语音信息,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交互指示灯亮灯。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麦克风设置于所述承托部的前端,并位于所述交互指示灯的两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接收移动终端的电能的无线充电模块和用于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的通信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麦克风电连接;

所述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后,通过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接收移动终端的电能并传输至所述麦克风。

进一步地,还包括感应开关和电源模块,所述感应开关和所述电源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当所述感应开关被触发,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源模块开启。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开关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正面;或

所述感应开关设于所述承托部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承托臂传动连接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承托臂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承托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以及所述第二夹持臂均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承托臂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通过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件为齿轮,所述承托臂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结构,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结构,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三齿条结构,所述第一齿条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齿条结构和所述第三齿条结构均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承托臂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套接于所述齿轮的外部,所述第一滑槽的内侧壁设有所述第一齿条结构;

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二齿条结构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三齿条结构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承托臂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夹持臂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夹持臂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三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开设于所述承托臂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部分,所述第二滑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内的部分,所述第三滑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穿设于所述第三开口内的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的外壁一周向内凹陷形成有凹槽部,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第三开口均形成于所述凹槽部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内设有第一限位轴和第二限位轴,所述第一夹持臂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夹持臂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移动终端放置在承托臂后,当移动终端需要充电时,可以将移动终端充电线从承托臂的承托部的侧部卡接在卡线槽内,能够将充电线的位置固定。并且,移动终端即便插上了充电线,仍可将移动终端轻易地放上承托臂,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3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正视图。

图4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侧视图。

图5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俯视图。

图6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仰视图。

图7和图8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除非另作定义,本说明书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说明书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等电子设备。车载移动终端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0和用于夹持及固定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

支架本体10包括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相互拼接形成支架本体10。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夹持组件的一部分收容设置于该收容空间内,夹持组件的另一部分伸出支架本体10,形成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体102向外拱起形成弧形壳体,视觉效果可以呈龟壳状,提升支架本体10的立体感和线条感,增强用户的外观体验。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均可采用塑料材质。前壳体101的正面可以进一步设置玻璃板,进一步提升支架本体10的质感。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均可采用跑道型结构,使得支架本体10呈跑道型结构,或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形状结构,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制。

支架本体10的后壳体102上可以设置用于与汽车内饰件安装的安装件103,汽车内饰件可以是例如出风口口等配件,安装件103可以包括多个弧形安装部104,多个弧形安装部104沿圆周均匀布置,并围合形成环形的安装结构,相邻的两个安装部104之间形成有间隙部105,用于卡接在例如出风口口等配件上,进而将车载移动终端支架固定在车内。可选地,安装件103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04的数量为四个,沿圆周均匀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对安装部104的数量不作限制。

支架本体10的前壳体101上可以设置第一防滑件106,第一防滑件106可以采用软胶材质,例如硅胶等,可以对移动终端起到防滑固定作用,保证车辆行驶时移动终端的稳固性,减小移动终端在车辆行驶中因震动滑脱的可能性。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防滑件106可以是圆形结构,第一防滑件106上可以设置logo图标,可以提高产品的识别度。

夹持组件包括承托臂201、第一夹持臂202、第二夹持臂203以及传动件。承托臂201、第一夹持臂202以及第二夹持臂203均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承托臂201、第一夹持臂202以及第二夹持臂203通过传动件相互传动连接,承托臂201活动设置于支架本体10的底部,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活动设置于支架本体10的两侧。承托臂201沿第一方向移动,能够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是指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图中所示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是指支架本体10的宽度方向(图中所示为水平方向)。实际应用中,当移动终端放置在承托臂201上,移动终端的背面抵靠在支架本体10的正面,在移动终端的自身重力作用下,承托臂201沿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朝远离支架本体10的方向(图中所示为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能够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沿支架本体10的宽度方向朝靠近支架本体10的方向移动,即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到与移动终端抵接,进而将移动终端夹紧。

第一夹持臂202可以包括呈弧形弯折结构的第一夹持部221,第一夹持部221可以朝向支架本体10的方向弯折,第二夹持臂203可以包括呈弧形弯折结构的第二夹持部222,第二夹持部222可以朝向支架本体10的方向弯折。这样,更有利于将移动终端夹紧。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221的内壁上可以设置第二防滑件223,第二夹持部222的内壁上可以设置第三防滑件224,第二防滑件223和第三防滑件224均可采用软胶材质,例如硅胶等,可以对移动终端起到防滑固定作用,保证车辆行驶时移动终端的稳固性,减小移动终端在车辆行驶中因震动滑脱的可能性。

承托臂201可以进一步设置复位件(未图示),例如复位弹簧。当移动终端从承托臂201上取下,承托臂201在复位件的作用力下,沿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朝靠近支架本体10的方向(图中所示为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沿支架本体10的宽度方向朝远离支架本体10的方向移动,即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复位至初始位置,以便下一次使用。

承托臂201包括用于承托移动终端的承托部205,移动终端放置在承托部205,在移动终端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以带动承托臂201沿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朝远离支架本体10的方向移动。承托部205的侧部开设有卡线槽206。移动终端放置在承托臂201上时,当移动终端需要充电,可以将移动终端充电线从承托部205的侧部卡接在卡线槽206内,能够将充电线的位置固定。通过上述设置,移动终端即便插上了充电线,仍可通过卡线槽206将移动终端轻易地放上承托臂201,便于操作。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卡线槽206可以开设在承托部205的左侧,实际应用中,可以使卡线槽206朝向驾驶员设置,便于驾驶员进行插拔充电线等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卡线槽206的槽体的内部尺寸可以设置为大于充电线的尺寸,卡线槽206的开口尺寸可以设置为小于槽体的内部尺寸。通过上述设置,充电线卡接到卡线槽206内后,可以在卡线槽206的槽体内具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度,同时又可以防止充电线脱离卡线槽206。可选地,承托部205的上表面可以向内凹陷形成一承托槽207,移动终端放置在承托部205时可以卡在该承托槽207内,可以对移动终端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保证车辆行驶时移动终端的稳固性。进一步地,该承托槽207内可以设置采用软胶材质的防滑件,进一步保证车辆行驶时移动终端的稳固性。

参见图7和图8所示,图7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去除后壳体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去除后壳体和承托臂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所述传动件为齿轮,所述承托臂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结构,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结构,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三齿条结构,所述第一齿条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齿条结构和所述第三齿条结构均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传动件为通过一固定轴213设在支架本体10的前壳体101内的齿轮204,承托臂201开设有沿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即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208,第一夹持臂202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一传动部209,第二夹持臂203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传动部210。第一滑槽208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内侧壁设有与齿轮204啮合的第一齿条结构,以使得第一齿条结构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传动部209的侧壁设有与齿轮204啮合的第二齿条结构,第二传动部210的侧壁设有与齿轮204啮合的第三齿条结构。所述第二齿条结构和所述第三齿条结构均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

第一夹持臂202还设有与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滑槽211,第二传动部210至少部分插接于该第二滑槽211内。第二夹持臂203还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三滑槽212,第一传动部209至少部分插接于该第三滑槽212内。可以理解的,第一夹持臂202的第一传动部209及第二滑槽211与第二夹持臂203的第二传动部210及第三滑槽212相对齿轮204呈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能够相互拼接形成一整体结构,齿轮204位于该整体结构的中间位置,第一传动部209位于齿轮204的一侧并与齿轮204传动连接,第二传动部210位于齿轮204的另一侧并与齿轮204传动连接,即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在同一平面内与齿轮204传动连接。承托臂201的第一滑槽208套接在齿轮204上,承托臂201和第一夹持臂202以及第二夹持臂203在不同平面内与齿轮204传动连接。第一滑槽208、第一传动部209以及第二传动部210可以理解为是与齿轮204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连接。可选地,第一传动部209与第二滑槽211连通设置,第二传动部210与第三滑槽212连通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位于靠近前壳体101的一侧设置,承托臂201位于靠近后壳体102的一侧设置。第一传动部209位于齿轮204的下方,第二传动部210位于齿轮204的上方。但这些部件的具体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制。

当移动终端放置在承托臂201上,在移动终端的自身重力作用下,承托臂201沿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朝远离支架本体10的方向(图中所示为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通过第一滑槽208带动齿轮204转动,再通过齿轮204带动第一传动部209和第二传动部21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进而将移动终端夹紧。

当移动终端从承托臂201上取下,承托臂201在复位件的作用力下,沿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朝靠近支架本体10的方向(图中所示为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并通过第一滑槽208带动齿轮204反向转动,再通过齿轮204带动第一传动部209和第二传动部210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承托臂201可以包括第一臂部214和第二臂部215,第一臂部214和第二臂部215之间通过一连接件216连接。第一臂部214与承托部205连接,第二臂部216上开设有第一滑槽208。通过上述设置,承托臂201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保证始终沿着支架本体10的长度方向移动,不会发生位置偏移。为了保证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置偏移,所述支架本体10内设有第一限位轴217和第二限位轴218,所述第一夹持臂202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一限位槽219,所述第一限位轴217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219。所述第二夹持臂203开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限位槽220,所述第二限位轴218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220。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壳体10的前壳体101上设有第一限位轴217和第二限位轴218,第一夹持臂202上开设有沿支架本体10的宽度方向布设的第一限位槽219,第二夹持臂203上开设有沿支架本体10的宽度方向布设的第二限位槽220。第一夹持臂202的第一限位槽219套接在第一限位轴217上,即第一限位轴217穿设于第一限位槽219。第二夹持臂203的第二限位槽220套接在第二限位轴218上,即第二限位轴218穿设于第二限位槽220。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限位轴217始终穿过第一限位槽219,第一夹持臂202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限位槽219与第一限位轴217的配合,可以保证第一夹持臂202始终沿着支架本体10的宽度方向移动,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相应地,第二限位轴218始终穿过第二限位槽220,第二夹持臂203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二限位槽220与第二限位轴228的配合,可以保证第二夹持臂203始终沿着支架本体10的宽度方向移动,不会发生位置偏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10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开口107,所述承托臂201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107。所述支架本体10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二开口108和第三开口109,所述第一夹持臂202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口108,所述第二夹持臂203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三开口109。在本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0的前壳体101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开口107、第二开口108以及第三开口109,第一开口107开设于前壳体101的底部,第二开口108和第三开口109对称开设于前壳体101的两侧。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相互拼接后,使得承托臂201穿过第一开口107的部分、第一夹持臂202穿过第二开口108的部分以及第三夹持臂203穿过第三开口109的部分均收容设置在支架壳体10内。

可选地,第一夹持臂202设有第一限位槽219的部分可以一半穿过第二开口108,另一半露出支架本体10。第二夹持臂203设有第二限位槽220的部分可以一半穿过第三开口109,另一半露出支架本体10。所述第一滑槽208开设于所述承托臂201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07内的部分。第一传动部209和第二滑槽211均设在第一夹持臂202穿过第二开口108的部分。第二传动部210和第三滑槽212均设在第二夹持臂203穿过第三开口109的部分。这样,夹持组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滑槽211和第三滑槽212均完全位于支架本体10内,可以减少第一夹持臂202和第二夹持臂203外露于支架本体10部分的开孔数量,提升产品的美观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美观性,支架本体10的前壳体101的外壁一周向内凹陷形成有凹槽部110,第一开口107、第二开口108以及第三开口109均开设于该凹槽部110的侧壁上,可以将第一开口107、第二开口108以及第三开口109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减少支架本体10上的开孔数量。此外,当后壳体102和前壳体101相互拼接后,可以很好的把第一开口107、第二开口108以及第三开口109隐藏起来,提升产品的美观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还可以具有语音交互功能,车载移动终端支架可以进一步包括控制模块、通信模块、麦克风30以及交互指示灯40。在本实施例中,交互指示灯40可以设在承托臂201的承托部205的前端,麦克风30可以为两个,设在承托部205的前端并位于交互指示灯40的两侧。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可以设在承托臂201的承托部205内。通信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或是wifi模块。控制模块与麦克放30以及交互指示灯40电连接。

麦克风30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或是语音指令。通信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例如车载播放器或是移动终端)通信连接,可以实现车载移动终端支架与车载播放器或是移动终端通信连接,当用户说出语音信息或是语音指令后,麦克风30接收该语音信息或是语音指令并发送给控制模块进行处理以使车载播放器或移动终端完成相应的操作。在麦克风30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或是语音指令的同时,控制模块控制交互指示灯40亮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功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将交互指示灯40设在承托部205的前端较为醒目的位置,用户在驾驶过程中用余光即可看见交互指示灯40发出的灯光,保证了驾驶的安全性。再次参见图6所示,支架本体10的底部设有充电接口111,可以用于对车载移动终端支架进行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111设在后壳体102的底部,较为隐蔽,保证产品的美观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的电能,无线充电模块与麦克风30电连接。当所述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后,能够通过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接收移动终端的电能并传输至麦克风30,实现对麦克风30充电。

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还可以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用于对麦克风30、交互指示灯40等电子元件供电。电源模块与无线充电模块电连接,当电源模块电量不足时,能够通过无线充电模块接收移动终端的电能并传输至电源模块,实现对电源模块充电。实际应用中,无线充电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后,当电源模块电量不足时,控制模块控制无线充电模块启动,通过无线充电模块接收移动终端的电能并传输至电源模块。

本说明书的车载移动终端支架还可以包括感应开关,感应开关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当移动终端放到车载移动终端支架上后能够触发感应开关。实际应用中,闲置状态下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电压模块可以是关闭的,当移动终端放到车载移动终端支架上进行使用时,感应开关被触发,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源模块开启,进而启动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语音交互等功能,能够节约电能。

感应开关可以设于支架本体10的正面,或是设于承托臂201的承托部205的上表面。当移动终端放到车载移动终端支架上时,移动终端的背面抵靠在支架本体10的正面,移动终端的底部抵靠在承托部205的上表面。因此,将感应开关设在支架本体10的正面或是承托部205的上表面,便于触发感应开关。可选地,感应开关可以采用机械式触发开关,也可以采用光电感应开关。当然,车载移动终端支架还可以设置常规的电源开关,由用户手动操作开启或关闭车载移动终端支架的电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