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95805发布日期:2020-05-01 17:54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夹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手机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拍杆上都会安装一个用于夹持手机的夹持装置,使用时往往需要手动克服弹簧的弹力,将夹持装置拉到手机能够放入夹持空间的状态,然后将手机放入。特别是对女生来说,一边拿着手机,一边拉开夹持装置是非常不方便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手机夹持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夹持装置持手机时,不便操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包括底座、左夹持部、右夹持部以及用于使左夹持部、右夹持部相互靠近的弹性拉伸机构,所述左夹持部、右夹持部可相对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当用外力拉开所述左夹持部与右夹持部之间的距离时,通过所述锁止机构使所述左夹持部与右夹持部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第一按钮、第一限位块以及为第一按钮提供回复力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按钮活动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第一按钮连接;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左夹持部滑动路径之外;当所述左夹持部被拉开时,所述第一限位块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所述左夹持部滑动路径之内,阻挡所述左夹持部返回;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一按钮,使得第一按钮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到所述左夹持部滑动路径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左夹持部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对应的左限位杆,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左限位杆滑动路径的下方;当所述左夹持部被拉开时,所述第一限位块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所述左限位杆滑动路径之内,与所述左限位杆相抵靠;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一按钮,使得第一按钮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到所述左限位杆滑动路径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第二按钮、第二限位块以及为第二按钮提供回复力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按钮活动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第二按钮连接;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右夹持部滑动路径之外;当所述右夹持部被拉开时,所述第二限位块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所述右夹持部滑动路径之内,阻挡所述右夹持部返回;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二按钮,使得第二按钮带动第二限位块移动到所述右夹持部滑动路径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右夹持部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对应的右限位杆,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右限位杆滑动路径的下方;当所述右夹持部被拉开时,所述第二限位块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所述右限位杆滑动路径之内,与所述右限位杆相抵靠;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二按钮,使得第二按钮带动第二限位块移动到所述右限位杆滑动路径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靠近手机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夹持部和右夹持部均包括固定部和夹板,所述夹板转动或滑动的设置在固定部上,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弹性拉伸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和旋转盘,所述旋转盘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左夹持部、右夹持部、弹性拉伸机构以及锁止机构均设置在所述旋转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夹持装置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旋转盘传动连接,可驱动所述旋转盘转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当需要夹持手机时,用外力拉开左夹持部与右夹持部之间的距离,通过锁止机构使左夹持部与右夹持部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将手机放入该空间内,然后解锁锁止机构,使左夹持部与右夹持部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实现夹紧手机。由于锁止机构能够保持左夹持部与右夹持部处于张开状态,这样能使夹持手机的操作变得更轻松和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夹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手机夹持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机夹持装置,包括底座10、左夹持部20、右夹持部30以及用于使左夹持部20、右夹持部30相互靠近的弹性拉伸机构40。左夹持部20、右夹持部30可相对滑动的设置在底座10上,还包括锁止机构50,锁止机构50设置在底座10上,当用外力拉开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的距离时,通过锁止机构50使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当需要夹持手机时,用外力拉开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的距离,通过锁止机构50使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将手机放入该空间内,然后解锁锁止机构50,使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实现夹紧手机。由于锁止机构50能够保持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处于张开状态,这样能使夹持手机的操作变得更轻松和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拉伸机构40为现有的结构,其主要包括弹簧和导杆,通过弹簧的弹性力使左夹持部20、右夹持部30相互靠近,实现夹紧手机。

如图3和4所示,锁止机构50包括第一按钮51、第一限位块52以及为第一按钮提供回复力的第一弹性件53。第一按钮51活动的设置在底座10上,第一弹性件53设置在底座10上并与第一按钮51连接。初始状态时,第一限位块52位于左夹持部20滑动路径之外。当左夹持部20被拉开时,第一限位块52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左夹持部20滑动路径之内,阻挡左夹持部20返回,使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一按钮51,使得第一按钮51带动第一限位块52移动到左夹持部20滑动路径之外,这样左夹持部20就能不受阻挡的朝右夹持部30方向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左夹持部20包括与第一限位块52对应的左限位杆21。初始状态时,第一限位块52位于左限位杆21滑动路径的下方。具体地,第一限位块52被压在左限位杆21的下方。当左夹持部20被拉开时,第一限位块52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左限位杆21滑动路径之内,与左限位杆21相抵靠,阻挡左夹持部20返回,使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参考图4);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一按钮51,使得第一按钮51带动第一限位块52移动到左限位杆21滑动路径的下方,这样左夹持部20就能不受阻挡的朝右夹持部30方向滑动。

如图3和5所示,锁止机构50还包括第二按钮54、第二限位块55以及为第二按钮提供回复力的第二弹性件56。第二按钮54活动的设置在底座10上,第二弹性件56设置在底座10上并与第二按钮54连接。初始状态时,第二限位块55位于右夹持部30滑动路径之外。当右夹持部30被拉开时,第二限位块55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右夹持部30滑动路径之内,阻挡右夹持部30返回,使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二按钮54,使得第二按钮54带动第二限位块55移动到右夹持部30滑动路径之外,这样右夹持部30就能不受阻挡的朝左夹持部20方向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右夹持部30包括与第二限位块55对应的右限位杆31。初始状态时,第二限位块55位于所述右限位杆31滑动路径的下方。具体地,第二限位块55被压在右限位杆31的下方。当右夹持部30被拉开时,第二限位块55在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右限位杆31滑动路径之内,与右限位杆31相抵靠。阻挡右夹持部30返回,使左夹持部20与右夹持部30之间形成并保持用于放置手机的空间(参考图4)。解锁时,通过外力作用于第二按钮54,使得第二按钮54带动第二限位块55移动到右限位杆31滑动路径的下方,这样右夹持部30就能不受阻挡的朝左夹持部20方向滑动。

由上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左夹持部20和右夹持部30可以分开锁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操作。其中,第一弹性件53和第二弹性件56均为金属弹片。当然,还有可以为弹簧。另外,锁止机构50设置在底座10靠近手机的一侧,当需要夹持手机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来按压按钮,实现解锁,操作简单。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按钮51和第二按钮54一体成型,形成一个按钮,按下该按钮可以同时带动第一限位块52、第二限位块55向下移动。这样左夹持部20和右夹持部30就可以同时锁定,同时解锁了。

参考图3,左夹持部20和右夹持部30均包括固定部1和夹板2,夹板2滑动的设置在固定部1上,固定部1与弹性拉伸机构40连接。夹板2可以通过滑动隐藏起来,使整体简洁美观。具体地,左限位杆21设置在左夹持部20的固定部1上,右限位杆31设置在右夹持部30的固定部1上。

在其它实施例中,夹板2还可以转动的设置在固定部1上,夹板2可以通过转动隐藏起来,使整体简洁美观。

参考图2,底座10包括基座11和旋转盘12,旋转盘12转动的安装在基座11上,左夹持部20、右夹持部30、弹性拉伸机构40以及锁止机构50均设置在旋转盘12上。当手机夹持在左夹持部20、右夹持部30之间时,可通过转动旋转盘12实现调节手机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手机夹持装置还包括电机(图未示),电机设置在基座11上,并与旋转盘12传动连接,可驱动旋转盘12转动,实现自动化控制旋转盘12的转动,方便使用。

另外,左夹持部20、右夹持部30以及弹性拉伸机构40的具体结构不限于附图中展现的结构。例如,本实施例的夹持装置是双向拉伸结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单向拉伸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