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6104发布日期:2020-05-08 14:3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手机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电子设备。

为了在行车状态下使用手机进行导航、娱乐等目的,车载手机支架应运而生。车载手机支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围绕舒适、简约、易用、用户体验、实用等特点不断改进其结构设计,让开车使用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无线充电功能是目前车载手机支架的新功能之一,结合技术成熟的无线充电模组,使得车载手机支架具备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的功能,避免了手机连接器的走线,省去了行车过程中的麻烦,也提高了支架整体的美观性。

专利cn209330193u公开了一种自动感应无线充电车载手机支架,其能够利用可拆卸连接于支架主体上的无线充主体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且自动感应手机并对手机进行自动夹持和无线充电。专利cn208789607u公开了一种自动夹无线充车载支架,其通过无线充电电路和金属检测电磁感应实现了智能化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方式。

但是,现有技术的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多为爪式夹持机构,在未夹持有手机时夹持机构处于张开状态,不仅容易误夹手机外的其他物体,而且不美观。同时,无线充电部分始终暴露,容易造成表面刮擦磨损甚至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在未夹持手机时始终处于张开状态,容易误夹手机外的其他物体,无线充电部分的表面易贝刮擦磨损甚至损坏的问题,实现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在未使用状态下的闭合、使用状态下的夹持,达到保护无线充电部分、避免误夹、整体更加美观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容纳腔和放置槽,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通过第二销轴铰链连接有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上设置有无线充电模组,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用于对手机进行充电,壳体通过第一销轴铰链连接有盖板,当所述盖板盖合于壳体上时,盖板覆盖容纳腔和放置槽。

现有技术中,车载无线充电支架的夹持机构主要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臂和支撑部,通过将手机放于支撑部上,即可开启驱动机构,驱动传动机构带动两个夹臂相向移动最终对支撑部上的手机进行夹持。专利cn209330193u中,其传动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固定连接,驱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进行相互靠近的运动以夹持手机。然而,这种结构靠手机的重力感应开启驱动机构,当支撑部上放入其他物体时,也会造成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向移动,导致误操作,并且误夹的物体可能会造成夹臂和无线充电模组表面刮擦甚至损坏。为了解决该问题,专利cn208789607u设置有金属触摸片、金属检测电磁感应及无线充电电路,当手机放置于手机夹具装置并由金属检测电磁感应及无线充电电路发射出的电磁感应手机反馈信号给主控芯片后,主控芯片方才控制电机驱动夹具装置夹紧手机。该专利虽然解决了误夹的问题,但是控制电路复杂、造价高昂,并且仍然存在夹臂、无线充电模组暴露所导致的容易刮擦磨损且不美观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更加美观、用户体验度更高的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并且从根本上解决夹臂、无线充电模组暴露所产生的容易刮擦磨损的问题。

具体地,该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包括壳体和盖板,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放置传动组件、无线充电模组及各类电子元件、零部件。壳体上还设置有放置槽,放置槽设置在壳体的表面,用于放置手机,优选地,放置槽为通槽。容纳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销轴,第二销轴的两端活动插入容纳腔的内壁中,第二销轴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翻转板,翻转板上安装有无线充电模组及相关配件,使得无线充电模组能够围绕第二销轴的中轴线翻转,进而翻出或翻入至容纳腔中。壳体上还设置有盖板,盖板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销轴上,第一销轴的两端活动插入至壳体或壳体上设置的轴承中,以使得盖板可以相对壳体翻转,进而开启或封闭容纳腔。当盖板盖合在壳体上时,盖板平行于壳体的上表面,此时容纳腔封闭,放置槽位于盖板的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盖板与壳体、翻转板与容纳腔内壁均为铰链连接,铰链连接是指两个物体通过铰链能够做相对转动的机械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铰链连接为现有技术,虽然本技术方案采用了第一销轴、第二销轴的方式实现铰接,但在部分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铰接方式,例如活页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无线充电模组为现有技术,既可采用cn209330193u或cn208789607u中公开的无线充电模组,也可以采用市售的无线充电模组。无线充电模组的连接线与车载电源连接以供电,进而对放入放置槽中的手机进行无线充电。

使用时,开启盖板,之后旋转并支撑翻转板使得无线充电模组倾斜放置,之后将手机放入放置槽中,手机由放置槽夹持并由无线充电模组支撑,随后朝壳体方向旋转翻盖,使得盖板与放置槽共同夹持手机达到固定手机的效果。使用完毕后,开启盖板,取出手机,放平翻转板使得无线充电模组水平放置,关闭盖板即可。

通过上述设置,在闭合状态下,翻盖盖合于壳体上,无线充电支架整体为长方体结构,外形简洁美观;通过放置槽和盖板夹持手机,并将放置槽、无线充电模组等部件设置于盖板下方,能够对核心部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无线模组、放置槽刮擦磨损,且从根源上解决了误夹的问题,无需设置复杂的检测、判断、控制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盖板远离第一销轴的一端设置有扣板,所述扣板上设置第一卡槽;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按键,所述按键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按键底面安装有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用于与扣板的第一卡槽卡接,第一卡接件上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为压缩弹簧,第一卡接件上还设置有第一传动槽,竖直向下移动的第一传动件能够作用于第一传动槽,带动第一卡接件朝向远离第一卡槽的方向移动。

壳体上设置有插槽,在闭合状态下,扣板插入到插槽中,壳体内的第一卡接件位于扣板的第一卡槽内形成卡接,阻止盖板相对于壳体翻转。当需要开启盖板时,下压按键,按键底部的第一传动件竖直向下移动。第一传动件的底部为斜面,该斜面与第一传动槽中的斜面相匹配,当第一传动件的底部与第一传动槽的斜面接触后,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一传动槽克服第一弹簧的弹性力,朝向按键的方向移动,最终第一卡接件移出第一卡槽,扣板的限位解除,盖板即可围绕第一销轴翻转开启。上述设置使得闭合状态下盖板与壳体的结合更加紧密、可靠,避免在车辆颠簸或其他不需要开启盖板的情况下盖板弹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件靠近第一卡槽的一端的上表面为斜面。上述设置使得需要关闭盖板时,扣板底部与第一卡接件的斜面接触能够更容易地推动第一卡接件朝向按键方向移动,当扣板完全位于插槽中后,第一卡接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力下复位并移动至第一卡槽中卡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按键的底面还安装有第三传动件;所述容纳腔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位于第三传动件的下方,另一端铰链连接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上设置有顶杆,第一连杆上设置有转轴,第一连杆能够围绕转轴转动;所述第三传动件能够通过第一连杆带动顶杆竖直向上移动以开启盖板,所述顶杆能够竖直向下移动并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第三传动件竖直向上移动以复位按键。

第一连杆为主要传动部件,其能够围绕其上的转轴翻转。优选地,在闭合状态下第一连杆位于第三传动件下方的一端高于其铰接有传动板的一端。当需要从闭合状态向开启状态切换时,下压按键,按键底部的第三传动件竖直向下移动,之后第三传动件与第一连杆接触后继续向下移动,带动第一连杆围绕其转轴旋转,第一连杆位于第三传动件下方的一端下降的同时铰链连接有传动板的一端升起,进而带动传动板竖直向上移动,传动板上的顶杆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后与盖板下表面接触,之后顶杆继续向上移动最终带动盖板顶起,盖板开启,最终盖板翻转达到预设位置,车载无线充电支架达到开启状态。在开启状态下,盖板依靠顶杆支撑。同理地,松开按键后,在盖板、顶杆、传动板的自重下,第一连杆的铰接端竖直向下移动,第一连杆带动第三传动件竖直向上移动,最终按键复位,盖板在失去顶杆支撑后重新盖合于壳体上。通过上述传动组件的设计,使得用户下压按键后能够推动盖板开启,支架快速地转换至开启状态,操作便利,用户体验高。

进一步地,当盖板闭合容纳腔时,所述第三传动件与第一连杆之间存在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作为第一卡接件行程的延迟。第三传动件较第一传动件更短,使得用户下压按键后,第一传动件首先与第一卡接件接触,致使扣板限位移除,之后持续下降的按键使得第三传动件接触第一连杆,并触发顶杆升起、盖板翻起,为盖板的顶起预留了足够的形成延迟,避免出现扣板限位未移除而顶起盖板的情况,提高了传动组件功能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传动板上还设置有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上方设置有第二卡接件,第二卡接件用于与翻转板的第二卡槽卡接,第二卡接件上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为压缩弹簧,第二卡接件上还设置有第二传动槽,竖直向上移动的第二传动件能够作用于第二传动槽,带动第二卡接件朝向远离第二卡槽的方向移动。第二传动件用于在顶杆顶升盖板的过程中解除对翻转板的限位,使得翻转板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翻起。具体地,第二传动件在传动板的带动下竖直向上移动,并进入第二卡接件的第二传动中,第二传动板的顶端为斜面,第二传动槽中同样设置有斜面作为推动面,使得第二传动板的顶端与第二传动槽接触后,持续向上移动的第二传动件能够带动第二卡接件朝向远离翻转板的方向移动,进而解除翻转板的限位。第二弹簧的作用在于促使第二卡接件复位。当收起翻转板时,翻转板与第二卡接件接触,推动第二卡接件朝向远离翻转板的方向移动直至翻转板的第二卡槽对准第二卡接件,第二卡接件在第二弹簧的弹性力下复位,第二卡接件部分位于第二卡槽中,实现翻转板的限位。

进一步地,当盖板闭合容纳腔时,所述第二传动件与第二卡接件之间存在第二间隙。第二间隙作为第二传动件的行程延迟。在顶杆顶起翻盖一定高度后,方才解除翻转板的限位,避免翻转板在翻转过程中撞击盖板,进一步提高传动组件功能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容纳腔内还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包括钩爪部和压接部,第二连杆上设置有位于钩爪部和压接部之间的第三销轴,所述钩爪部的上方设置有第三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上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为压缩弹簧,第三卡接件上设置有第三卡槽,所述钩爪部始终与第三卡槽卡接;当盖板闭合容纳腔时,所述第三卡接件位于容纳腔内,当盖板开启时,第三卡接件在第三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朝按键的方向延伸至容纳腔外部,且第三卡接件延伸至容纳腔外部的部分与按键卡接。上述设计的目的在于在开启状态下使第三卡接件对按键位置进行限位,进而固定整个传动装置,保持装置的开启状态。具体地,第二连杆包括钩爪部和压接部两部分,其中,钩爪部始终勾住第三卡槽,因此第三卡接件朝向容纳腔外部移动时,带动钩爪部移动的同时,第二连杆整体围绕第三销轴倾斜翻转,钩爪部的高度降低而压接部的高度升起,最终第三卡接件延伸至容纳腔外,并与按键形成卡接。第三卡接件与按键的卡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在按键上开设第四卡槽,在支架整体未达到开启状态之前,第三卡接件被按键挡住而无法向容纳腔外移动,待支架达到整体状态的同时,第四卡槽与第三卡接件对准,第三卡接件在第三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插入至第四卡槽中实现按键位置的固定,此时压接部向上抬起,压接部的部分位于手机的放置槽内。

进一步地,第三卡接件与按键卡接后,压接部围绕第三销轴竖直向上移动,压接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放置槽内。压接部位于放置槽内的部分作为重力开关的作用,当放置槽内放入手机后,手机的重量使得压接部竖直向下移动,第二连杆围绕第三销轴翻转,钩爪部向上旋转,并带动第三卡槽移出按键的卡槽,使得按键的限位解除。限位解除后,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盖板朝向壳体翻转最终与手机接触,传动组件相对固定,支架处于夹持状态。当需要取出手机时,继续下压按键顶起盖板,消除对手机的夹持,之后松开按键,在重力的作用下,盖板、顶杆、传动板推动第一连杆翻转,按键复位。

通过上述机构,用户通过按键不仅可以实现闭合状态向开启状态的转变,还能够实现开启状态向夹持状态的转变,并通过再次下压按键,实现夹持状态向闭合状态的转变,传动组件可靠性高,操作进一步简化,显著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销轴上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带动翻转板朝向容纳腔开口方向翻转。扭簧为现有技术,能够进一步减少用户的操作,实现支架姿态的自动化转变。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闭合状态下,翻盖盖合于壳体上,无线充电支架整体为长方体结构,外形简洁美观;通过放置槽和盖板夹持手机,并将放置槽、无线充电模组等部件设置于盖板下方,能够对核心部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无线模组、放置槽刮擦磨损,且从根源上解决了误夹的问题,无需设置复杂的检测、判断、控制机构;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卡接件、扣板等部件,使得闭合状态下盖板与壳体的结合更加紧密、可靠,避免在车辆颠簸或其他不需要开启盖板的情况下盖板弹起;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连杆等传动组件的设置,使得用户下压按键后能够推动盖板开启,支架快速地转换至开启状态,操作便利,用户体验高;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连杆、第三卡接件等部件,用户通过按键不仅可以实现闭合状态向开启状态的转变,还能够实现开启状态向夹持状态的转变,并通过再次下压按键,实现夹持状态向闭合状态的转变,传动组件可靠性高,操作进一步简化,显著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避免扣板限位未移除而顶起盖板,避免翻转板在翻转过程中撞击盖板,提高了传动组件功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中盖板卡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闭合状态下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翻转板卡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开启状态下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连杆与第三卡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盖板,2-壳体,3-放置槽,4-按键,41-第一传动件,42-第三传动件,5-无线充电模组,6-第一弹簧,7-第一卡接件,8-第一传动槽,9-第一连杆,10-第三卡接件,11-第三弹簧,12-钩爪部,13-压接部,14-扣板,15-传动板,16-顶杆,17-第二卡接件,18-第二弹簧,19-第一销轴,20-翻转板,21-第二传动槽,22-第二销轴,23-第二传动件,24-第三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支架,包括壳体2,所述壳体2上设置有容纳腔和放置槽3,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通过第二销轴22铰链连接有翻转板20,所述翻转板20上设置有无线充电模组5,所述无线充电模组5用于对手机进行充电,壳体2通过第一销轴19铰链连接有盖板1,当所述盖板1盖合于壳体2上时,盖板1覆盖容纳腔和放置槽3;所述盖板1远离第一销轴19的一端设置有扣板14,所述扣板14上设置第一卡槽;所述壳体2上设置有按键4,所述按键4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按键4底面安装有第一传动件41,所述第一传动件4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卡接件7,所述第一卡接件7用于与扣板14的第一卡槽卡接,第一卡接件7上设置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为压缩弹簧,第一卡接件7上还设置有第一传动槽8,竖直向下移动的第一传动件41能够作用于第一传动槽8,带动第一卡接件7朝向远离第一卡槽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卡接件7靠近第一卡槽的一端的上表面为斜面;所述按键4的底面还安装有第三传动件42;所述容纳腔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杆9,所述第一连杆9的一端位于第三传动件42的下方,另一端铰链连接有传动板15,所述传动板15上设置有顶杆16,第一连杆9上设置有转轴,第一连杆9能够围绕转轴转动;所述第三传动件42能够通过第一连杆9带动顶杆16竖直向上移动以开启盖板1,所述顶杆16能够竖直向下移动并通过第一连杆9带动第三传动件42竖直向上移动以复位按键4;当盖板1闭合容纳腔时,所述第三传动件42与第一连杆9之间存在有第一间隙;所述传动板15)上还设置有第二传动件23,所述第二传动件23上方设置有第二卡接件17,第二卡接件17用于与翻转板20的第二卡槽卡接,第二卡接件17上设置有第二弹簧18,所述第二弹簧18为压缩弹簧,第二卡接件17上还设置有第二传动槽21,竖直向上移动的第二传动件23能够作用于第二传动槽21,带动第二卡接件17朝向远离第二卡槽的方向移动;当盖板1闭合容纳腔时,所述第二传动件23与第二卡接件17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销轴22上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带动翻转板20朝向容纳腔开口方向翻转。

本实用新型在闭合状态下,翻盖盖合于壳体上,无线充电支架整体为长方体结构,外形简洁美观;通过放置槽和盖板夹持手机,并将放置槽、无线充电模组等部件设置于盖板下方,能够对核心部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无线模组、放置槽刮擦磨损,且从根源上解决了误夹的问题,无需设置复杂的检测、判断、控制机构。

实施例2:

如图3、图5-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容纳腔内还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包括钩爪部12和压接部13,第二连杆上设置有位于钩爪部12和压接部13之间的第三销轴24,所述钩爪部12的上方设置有第三卡接件10,所述第三卡接件10上设置有第三弹簧11,所述第三弹簧11为压缩弹簧,第三卡接件10上设置有第三卡槽,所述钩爪部12始终与第三卡槽卡接;当盖板1闭合容纳腔时,所述第三卡接件10位于容纳腔内,当盖板1开启时,第三卡接件10在第三弹簧11的弹性力作用下朝按键4的方向延伸至容纳腔外部,且第三卡接件10延伸至容纳腔外部的部分与按键4卡接;第三卡接件10与按键4卡接后,压接部13围绕第三销轴24竖直向上移动,压接部13的至少部分位于放置槽3内。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用户通过按键不仅可以实现闭合状态向开启状态的转变,还能够实现开启状态向夹持状态的转变,并通过再次下压按键,实现夹持状态向闭合状态的转变,传动组件可靠性高,操作进一步简化,显著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例如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