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81802发布日期:2020-10-20 17:0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音频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通过麦克风采集该电子设备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通话或者录音的时候,都需要对麦克风采集到的声音进行降噪,但是由于降噪算法比较固化,不能满足用户的降噪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

获得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音频数据能用于减少所述第一音频数据中匹配所述第二音频数据的音频子数据;

如果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三音频数据;

在所述第二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四音频数据,所述第三音频数据和所述第四音频数据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音频采集模组,用于获得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

第二音频采集模组,用于获得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音频数据能用于减少所述第一音频数据中匹配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匹配的音频子数据;

处理模组,用于如果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三音频数据;

在所述第二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四音频数据,所述第三音频数据和所述第四音频数据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通过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第一音频数据,通过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第二音频数据,然后在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的时候,将电子设备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使得切换后得到的音频数据与切换前的音频数据是不同的,如此,可以在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的时候,将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进行切换,采用适应的处理方式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是获得的处理音频数据更能符合用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音频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音频处理方法的又一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音频处理方法的再一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申请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申请中描述的电子设备可以是耳机、音箱、手机或电脑等设备。

后续描述中将以移动终端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音频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音频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获得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

这里,所述音频采集模组可以是麦克风等,能够采集声音信号的装置。如果是麦克风,第一音频采集模组是主要用来采集人声的麦克风,其可以是环境噪声消除(environmentnoisecancelling,enc)耳机中的用于采集人声的麦克风。第一音频数据中包括人声和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音频数据。

步骤s102:获得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

这里,所述第二音频数据能用于减少所述第一音频数据中匹配所述第二音频数据的音频子数据。

第二音频采集模组主要是用来采集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音频数据的麦克风,可以是enc耳机的参考(reference)麦克风。第二音频数据中主要包括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音频数据。所述音频子数据是指第一音频数据中的噪音,而且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音频子数据与第二音频数据是匹配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音频数据是用于降低第一音频数据中的噪音即音频子数据,而音频子数据是与第二音频采集模组enc耳机的参考麦克风采集的声音是相匹配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环境噪声或环境音频数据都是指音频子数据,都是第一音频数据中的噪音音频数据。

根据第二音频数据减少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音频子数据之后,能用于让电子设备的第一使用者减少感知所述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声音的音频数据。这样,利用第一音频数据和第二音频数据能够降低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噪声即音频子数据,使得第一使用者获取更加清晰的声音。

步骤s103:如果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这里,在所述第一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三音频数据;

在所述第二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四音频数据,所述第三音频数据和所述第四音频数据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切换条件是指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比较大的时候,如目标音频数据的分贝值比较大,或者是检测到人声的时候。

在第一状态时,以第一方式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比如,将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音频子数据即环境音频数据全部去除掉,得到第三音频数据;在第二状态时,以第二方式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比如,去除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部分音频子数据即环境音频数据,得到第四音频数据。所述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是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方式是普通的enc降噪处理方式,第二方式可以是增强enc降噪幅度的方式也可以是弱化enc降噪幅度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音频数据和第四音频数据是将第一音频数据的音频子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音频数据。而且由于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不同,因此对第一音频数据中音频子数据的去除幅度不同,或者是去除比例不同,或者是去除数量不同,导致得到的第三音频数据和第四音频数据是不同的,进而第三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和第四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不同。

在一个具体例子中,以enc的人声麦克风和enc的参考麦克风为例进行说明,

在第一状态时,采用普通的enc降噪方式,将enc的参考麦克风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与enc的人声麦克风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进行相减,得到第三音频数据。或者是激进的enc降噪方式,在没有检测到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产生的人声的时候,则关闭麦克风向系统的输入,这个时候第二电子设备就不能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音频数据。

在第二状态时,根据enc的参考麦克风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产生一个相应幅度的反相声波与enc的人声麦克风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进行相减,去除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部分环境音频数据,得到第四音频数据。或者是在检测到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产生的人声的时候,第一电子设备切换至第二状态,将enc的参考麦克风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与enc的人声麦克风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进行相减,去除第一音频数据中的环境音频数据,得到第四音频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第一音频数据,通过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第二音频数据,然后在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的时候,将电子设备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使得切换后得到的音频数据与切换前的音频数据是不同的,如此,可以在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的时候,将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进行切换,采用适应的处理方式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是获得的处理音频数据更能符合用户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目标音频数据的分贝值超过预设阈值的时候,将降低第二音频采集模组的降噪程度。上述步骤s103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如果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以使所述第四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大于所述第三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

这里,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是指目标音频数据的音量或者是分贝等幅度。阈值可以设置为n分贝,n为正整数。相似度指的是将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音频子数据去除部分或者全部去除后,得到的音频数据与原第一音频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比如,当完全不去除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音频子数据的时候,则得到音频数据与原第一音频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为100%;当第一音频数据包含10个频段,去除了其中的8个频段,保留2个频段,则得到的处理后的音频数据与原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为20%,如果去除的8个频段中音频数据的幅度只删除了60%的幅度,则相似度为52%。类似于这样的计算方式,可以根据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如:分贝值或频段范围,计算得到处理第一音频数据后的音频数据与原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

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将阈值设置为65分贝,当检测到目标音频数据的分贝值超过65分贝的时候,则将电子设备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而且切换后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第四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之间的相似度,要大于切换前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第三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即在第二状态下,采用第二音频数据,去除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音频子数据后,得到的第四音频数据与原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比较高。即,在切换状态后,在第二状态下的降噪幅度要小于在第一状态下的降噪幅度,总的来说,就是弱化了原有的降噪幅度。

这样的降噪方法与相关技术中在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的环境噪声音量大的时候,要增强降噪幅度相比,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因为这个时候的噪声接近于人声,如果采用原有的enc降噪方式,会导致消除部分人声,最终导致人声忽高忽低或者是人声音量过小,使得通话质量或者是录音质量不好。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切换降噪状态,得到一个与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比较高的音频数据,弱化了原来的降噪幅度,得到一个环境噪声不高且人声清晰的音频数据,保证了通话质量或录音质量。

这样,可以在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的时候,将电子设备的降噪方式进行切换,弱化电子设备的原降噪幅度,使得到的降噪处理后的音频数据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在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目标音频数据可以包括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二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二位置与目标声源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目标声源的距离。

这里,第二音频采集模组可以具体为头戴式耳机的enc耳机的参考麦克风,主要用于采集电子设备当前环境的环境音频数据,也就是第二音频数据。第一音频采集模组可以具体为头戴式耳机的enc耳机的采集人声的麦克风。目标声源是指第一电子设备即头戴式耳机的使用者的嘴巴发出的声音。在第一电子设备是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第一位置指靠近脸颊的耳机位置或者是靠近耳朵的耳机位置,第二位置一般是指耳机连接体在头顶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与目标声源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目标声源的距离,是指第二位置距离目标声源远的概率大于第一位置距离所述目标声源远的概率。一般情况下,用户在使用头戴式耳机的时候,头顶麦克风距离人嘴更远的概率是大于那个耳机上麦克风距离人嘴更远的概率。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将电子设备及头戴式耳机拿在手里,用户的嘴巴对着头顶麦克风说话的情况,这个时候头顶麦克风距离人嘴更近。

在一些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当目标音频数据为第二音频数据的时候,可以在第二音频数据即enc的参考麦克采集的环境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如分贝值)超过阈值的时候,也就是环境音频数据的强度大,这时候如果采用原有的降噪方式对第一音频数据中的环境音频数据进行降噪,则降噪后得到的人声强度过低或者是人声忽大忽小。本实施例中,是与原有的降噪方式,即在环境噪音强度大的时候,增强降噪幅度,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本申请中是在环境噪音强度大的时候,减低原有的降噪幅度,因此需要将电子设备的降噪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弱化电子设备的enc降噪幅度,使得降噪后得到的音频数据是环境音频数据强度不高而且人声清晰的。

这样,可以在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噪声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的时候,切换电子设备的降噪状态,以弱化电子设备的耳机降噪幅度,获得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音频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目标音频数据为第二音频数据,且在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预设阈值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处理第二状态下的第一音频数据:

步骤一:确定所述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与所述阈值之间的差值。

这里,所述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可以为目标音频数据的音量,用分贝来表示。在一个例子中,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为80分贝,阈值为70分贝,则差值为10分贝。

步骤二:根据所述差值,确定待调整的幅度;

这里,在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的时候,这时候表示目标音频数据即环境音频数据的等级足够大,而且超过人声的音量。这时候如果采用普通的降噪方式进行降噪,则会将人声消除掉,造成有用的人声部分也被消除掉,使得通话质量不好。这个时候需要根据差值,确定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降噪的幅度。在一个例子中,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为80分贝,阈值为70分贝,差值为10分贝,则根据差值,确定待调整的第一音频数据中的环境音频数据的幅度为30分贝。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所述差值的大小,确定所述差值的等级,然后再根据差值的等级,确定所述待调整的幅度。比如,可以建立一个表,里面输入差值的大小对应的差值等级以及每个等级对应的待调整的幅度,在确定了差值大小之后,可以查看表格,确定差值的等级,进而确定待调整的幅度。

步骤三: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按照所述待调整的幅度,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所述第四音频数据。

这里,处理器通过比对第一音频数据和第二音频数据,根据第二音频数据,生成和待调整的幅度相同的反相声波,以该反相声波去除第一音频数据中与第二音频数据匹配的音频子数据,得到第四音频数据。

这样,可以在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的时候,适当地降低第一音频数据中的环境音频数据,使得第二电子设备可以获取到人声清晰且噪声不大的音频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目标音频数据为第二音频数据的时候,可以通过检测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的持续时长,确定是否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上述步骤s103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确定所述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的第一持续时长。

这里,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是指目标音频数据的音量或者是分贝等幅度。第一持续时长可以设置为n秒。在一个具体例子中,阈值为60分贝,实时检测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如分贝值,当检测到分贝值为75分贝时,75分贝大于60分贝,并且检测到目标音频数据75分贝的音量一直持续了10秒。

步骤二:如果所述第一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这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第一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一个具体例子中,预设时长设置为5秒,当检测到目标音频数据75分贝的音量一直持续了10秒,说明第一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这时需要将电子设备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这样,可以在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大且要持续足够时间的情况下才触发状态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音频数据可以为第三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音频数据,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目标音频数据:

步骤一:获得第三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五音频数据。

这里,当电子设备为头戴式耳机的时候,第三音频采集模组可以是头戴式耳机的主动降噪(activenoisecancelling,anc)耳机的反馈降噪(feed-back,fb)麦克风。第三音频采集模组在电子设备工作的时候,主要用于收集环境音频数据,即第五音频数据。

步骤二:所述目标音频数据包括所述第五音频数据。

这里,所述第一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三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位于音频输出模组的输出方向,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anc功能和enc功能的耳机都有多个麦克风且用于不同的目的,其中混合降噪麦克风需要4个麦克风(两个前馈降噪麦克风(ff麦克风),两个反馈降噪麦克风(fb麦克风))。第一音频采集模组可以具体为头戴式耳机的enc耳机的采集人声的麦克风,也可以是头戴式耳机的anc耳机的ff麦克风。在第一电子设备是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第一位置指靠近脸颊的耳机位置或者是靠近耳朵的耳机位置;第三位置是指音频输出模组的输出方向。在第一电子设备是穿戴式耳机的情况下,第三位置是指喇叭所在的方向。在一些例子中,fb麦克风可设置于anc耳机的耳罩内,这时第三位置距离目标声源远的概率大于第一位置距离目标声音远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音频采集模组和第三音频采集模组可以是两套系统的音频采集模组,两个音频采集模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同的模组,比如:第一音频采集模组可以具体为头戴式耳机的enc耳机的采集人声的麦克风,第三音频采集模组可以是头戴式耳机的anc耳机的fb麦克风。第一音频采集模组和第三音频采集模组可以是同一个系统的音频采集模组,这时,在降噪的时候,要复用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到的人声音频数据,比如:第一音频采集模组可以是头戴式耳机的anc耳机的ff麦克风,第三音频采集模组可以是头戴式耳机的anc耳机的fb麦克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fb的麦克风可以根据采集的声音中的人声,做语音活动检测识别,以根据检测到的人声确定是否关闭麦克风向系统的输入,进而确定是否对电子设备的降噪状态进行切换。通过检测fb的麦克风采集的音频数据的频段,情况一,当所述频段不包括人声所属的预设频段时,说明fb麦克风没有采集到人声,第一电子设备的使用者没有说话,这时候则关闭麦克风向系统的输入,使得电子设备不用接收当前电子设备周围的任何环境音频数据,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使用者听到的音频数据完全不受第一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噪声的影响。这时其实是一个激进的enc降噪策略。情况二,当所述频段包括人声所属的预设频段时,则说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使用者在讲话,这时候则开启麦克风向系统的输入,并进行enc降噪处理,以使得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使用者减少感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声音的音频数据。通过fb麦克风进行语音活动检测识别,根据检测的人声,确定降噪状态的切换,弱化了第一状态时的降噪幅度,使得降噪效果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这样,可以将目标音频数据设置为第三音频采集模组采集到的数据,以根据所述目标音频数据,在满足切换条件的时候,确定对电子设备的降噪状态进行切换,弱化电子设备的耳机降噪幅度,使得降噪后的音频数据更加符合用户需求,解决了因为环境复杂,如果降噪不当,降噪效果不好的问题,使得在检测到用户说话的时候,采用弱化的降噪方式,得到的音频数据的音量不会忽高忽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三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音频数据,对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进行处理,以减少使用该电子设备的使用者感知到的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声音的音频数据。

步骤一:确定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五音频数据之间的差异音频数据。

这里,在第一电子设备是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第一音频数据为anc耳机的ff麦克风采集到的音频数据,第五音频数据为anc耳机的fb麦克风采集到的音频数据,而ff麦克风采集的音频数据有使用者的声音和环境音频子数据,处理器接收ff麦克风和fb麦克风采集到的音频数据,这时,可以复用anc耳机的ff麦克风采集到的人声音频数据,然后处理器通过比对输入的两组声音信号,将输入的人声音频数据与环境音频数据相减,得到差异音频数据。

步骤二:根据所述差异音频数据,控制所述音频输出模组播放第六音频数据。

这里,所述第六音频数据能用于让第一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减少感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声音的音频数据。在第一电子设备是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音频输出模组可以为耳机上的喇叭,用于输出经过处理即降噪后的音频数据。在确定了差异音频数据之后,通过音频输出模组即喇叭播放该第六音频数据,以抵消或削弱环境中的噪声音频数据,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使第一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减少感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音频数据。

这样,可以通过复用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音频数据,和第三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音频数据,对第一音频数据中的音频子数据即环境噪声进行降噪,可以减少使用者对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环境噪声的感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切换为第二状态后,会实时检测电子设备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在满足切换条件的持续时间内,一直保持第二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所述目标音频数据在满足所述切换条件后的第二持续时长内,保持所述第二状态。

这里,在第一电子设备切换至第二状态后,要实时检测目标音频数据是否满足切换条件:检测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是否超过阈值以及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音频数据中是否包括有使用者的声音。如果在第二持续时长内,检测到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或者是检测到使用者的声音,则在第二持续时长内,使第一电子设备一直保持在第二切换状态。比如,切换状态后,检测到第一电子设备在n秒之内,都满足切换条件,则第一电子设备在n秒内都保持在第二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子设备切换至第二状态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一直保持在第二状态,不再切换状态;也可以是设置一个定时时长,比如说第二状态持续一定的时长5秒,然后关闭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然后再对目标音频数据进行检测,在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的时候,再切换至第二状态。

这样,可以实时检测目标音频数据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在第二持续时长内满足切换条件的时候,第一电子设备实时保持在第二状态,进而可以实时根据目标音频数据的状态,采取相应的降噪方式,达到降噪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经过处理的音频数据,还需要发送至第二电子设备,以使第二电子设备的使用者感知的第二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声音的音频数据比较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送处理后的第一音频数据至第二电子设备:

方式一:在所述第一状态,发送所述第三音频数据至第二电子设备。

这里,第二电子设备是与第一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采用第一方式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降噪后,得到第三音频数据,然后将第三音频数据发送至第二电子设备,以使第二电子设备的使用者较少地感知到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噪声。

方式二:在所述第二状态,发送所述第四音频数据至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这里,第一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采用第二方式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降噪后,得到第四音频数据,然后将第四音频数据发送至第二电子设备,以使第二电子设备的使用者较少地感知到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噪声。

这样,可以在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降噪后,将减少了环境音频数据的音频数据发送至与第一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减少第二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减少感知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声音,达到降噪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处理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的音频数据:

方式一:

首先:在所述第一状态,确定表征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二音频数据之差的第七音频数据。

这里,采用的是头戴式耳机的普通enc降噪方式,处理器通过比对输入的两组音频数据,将输入的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二音频数据相减,得到第七音频数据。

其次:采用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七音频数据,获得所述第三音频数据。

这样,可以在第一状态的时候,第一电子设备采用普通的enc降噪方法进行降噪,以使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使用者听到的音频数据更加清晰。

方式二:

首先:在所述第二状态,确定表征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二音频数据之差的第八音频数据。

其次:采用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八音频数据,获得所述第四音频数据。

这里,可以采用弱化enc降噪幅度的方法或强化enc降噪幅度的方法,即根据待调整的幅度,生成与待调整的幅度的大小相同的反相声波,去处理第八音频数据,得到第四音频数据。

这样,可以在第二状态的时候,第一电子设备采用弱化的或强化的enc降噪方法对第一音频数据进行降噪,以使第二电子设备获取到人声清晰且噪声不大的音频数据。

下面,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在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的示例性应用,以对电子设备的降噪状态进行切换。enc耳机实际上并不是对所有的噪声强度都有效的,enc算法的本质是滤除不必要频率范围的声音从而突出人声,但是如果噪声的分贝值等级足够大或者噪声类型过于接近人声,开启enc反而会导致实际通话质量不好,如导致人声过小或者忽高忽低等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音频处理方法的又一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2a所示,所述音频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

这里,采用anc的ff麦克风进行音频数据采集,通过双侧的anc的ff麦克风,还可以构成一定程度的波束成形的麦克风阵列,以增强对语音的识别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21是anc的ff麦克风,22是enc的参考麦克风,23是anc的fb麦克风。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头戴式耳机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耳机,比如:入耳式耳机、眼镜式耳机、头部后挂式或颈挂式耳机等。

步骤s202:获取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

这里,将enc的参考麦克风22放置于第一电子设备,如头戴式耳机头带的顶部,远离用户嘴巴和声带位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人声的拾取,从而更好的识别环境音频数据即噪声。

步骤s203:采用第三音频采集模组进行语音活动检测。

这里,采用位于第一电子设备,如头戴式耳机头带的耳罩内的anc的fb麦克风23做语音活动检测(voiceactivedetector,vad)的识别,由于anc的fb麦克风的朝向人耳内部并且有较好的密封,可以减少环境噪声对用户是否发声的误判。vad的作用在于当用户在不说话的时候,耳机会采用更为激进的降噪策略,如,直接关闭麦克风的输出,这样保证在用户不说话的时候,与第一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第二电子设备的使用者不受到噪声干扰。而当第一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在说话的时候,耳机的enc降噪策略就会相对缓和,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证通话质量。

步骤s204:如果第二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大于阈值,弱化降噪幅度。

这里,如果第二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大于阈值,说明第一电子设备处于高噪声环境下,而在高噪声环境下,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门限,当噪声高于门限的时候降低enc降噪深度,从而保证第二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可以听到第一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发出的音频数据。

这样,通过设置合适的门限,在超过这个门限的情况下,对enc耳机的降噪能力进行衰减从而保证通话质量尚可接受,从而通过固件的方式可以解决高噪声情况下enc起反作用效果,而且合理的复用anc的ff麦克风和适当位置摆放的enc参考麦克风,可以提高enc降噪的效果并降低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音频处理方法的再一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音频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确定enc参考麦克风采集的音频数据的平均值。

这里,确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enc参考麦克风采集的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的值,并计算平均值。

步骤s302:确定所述平均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这里,如果所述平均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执行步骤s303;如果所述平均值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执行步骤s304。

步骤s303:降低enc的降噪幅度。

这里,根据平均值与所述预设阈值之间的差值,确定待降噪的幅度。依据所述待降噪的幅度,进行enc降噪。

步骤s304:保持enc的降噪幅度。

这里,继续采用普通的enc降噪方法进行降噪。

这样,通过设置合适的阈值,在参考麦克风采集的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这个阈值的情况下,对enc耳机的降噪能力进行衰减从而保证通话质量。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音频采集模组401、第二音频采集模组402和处理模组403,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采集模组401,用于获得第一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一音频数据;

所述第二音频采集模组402,用于获得第二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二音频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音频数据能用于减少所述第一音频数据中匹配所述第二音频数据的音频子数据;

所述处理模组403,用于如果目标音频数据满足切换条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三音频数据;

在所述第二状态,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第四音频数据,所述第三音频数据和所述第四音频数据不同。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处理模组403,还用于如果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以使所述第四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大于所述第三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一音频数据的相似度。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目标音频数据包括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二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二位置与目标声源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目标声源的距离。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处理模组403,还用于确定所述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超过阈值的第一持续时长;如果所述第一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三音频采集模组,用于获得第三音频采集模组采集的第五音频数据;

所述目标音频数据包括所述第五音频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三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位于音频输出模组的输出方向,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不同。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处理模组403,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和所述第五音频数据之间的差异音频数据;根据所述差异音频数据,控制所述音频输出模组播放第六音频数据;其中,所述第六音频数据能用于让第一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减少感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在环境的声音的音频数据。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处理模组403,还用于所述目标音频数据在满足所述切换条件后的第二持续时长内,保持所述第二状态。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处理模组403,还用于确定所述目标音频数据的幅度参数与所述阈值之间的差值;根据所述差值,确定待调整的幅度;基于所述第二音频数据,按照所述待调整的幅度,处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获得所述第四音频数据。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包括第一音频输出模组;

连接体,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第二本体,包括第二音频输出模组,与所述连接体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是相反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本体,所述连接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的至少部分用于保持所述电子设备和使用者头部的相对位置关系;

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第二位置;或

所述第一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位置,第三音频采集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音频输出模组的输出方向,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无线耳机,没有连接体,此时,enc参考麦克风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朝向后方或上方的位置。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存储介质和设备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存储介质和设备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