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6722发布日期:2020-07-14 17:2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耳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便携式的产品越来越青睐,无线耳机作为无线产品的一种,人们对其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作为收纳无线耳机以及为无线耳机充电的耳机充电收纳盒,其结构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耳机充电收纳盒的收纳盒主体和顶盖多数采用单个或双个固定轴铰链来连接,造成了铰链的固定轴需要突出于盒外,导致产品结构复杂,产品整体性差,用户握感体验较差。并且,上述的结构需要在铰链的固定轴下方预留足够的缝隙来方便顶盖的开启,导致了产品的整体外观结构的不完整性。另外,现有的耳机充电收纳盒的收纳盒主体与顶盖之间的闭合采用卡扣固定,而卡扣的设计不仅美观性较差,同时还存在容易断裂,产品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以在收纳盒主体和顶盖之间设置有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能将铰链完全藏匿于盒子内部,使得顶盖与收纳盒主体完全贴合,不需要在铰链转轴处留出空间,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性和握感体验,同时,收纳盒主体和顶盖内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磁体,实现了收纳盒主体和顶盖的磁性扣合,步进提升了整体美观度,还避免了使用寿命低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

收纳盒主体,收纳盒主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避让槽;

顶盖,顶盖设置于收纳盒主体的上部;

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设置于收纳盒主体和顶盖之间,且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的一端连接于避让槽内,另一端连接于顶盖上;

磁体,磁体分别设置于收纳盒主体和顶盖内,且收纳盒主体和顶盖内的磁体相互吸引。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收纳盒主体包括收纳盒底面盖、充电舱主体以及电控板,收纳盒底面盖设有上部带开口的容置腔,充电舱主体设置于收纳盒底面盖的上部开口处,充电舱主体设置有与耳机外形轮廓对应的充电穴位,且充电穴位伸入容置腔内,同时,于容置腔内且位于充电穴位的下方设置有电控板。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电控板包括pcba板、充电探针组、充电接口以及霍尔芯片,pcba(英文:printedcircuitboard+assembly;中文:装配印刷电路板)板设置于容置腔内且位于充电穴位的下方,充电探针组、霍尔芯片以及充电接口均电连接于pcba板上,且充电探针组背离pcba板的探针端伸入充电穴位内,充电接口背离pcba板的接口端嵌设收纳盒底面盖的壁体内并与外界连通。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还包括电池,电池设置于容置腔内且位于充电穴位的底部或旁侧,且电池与pcba板电连接。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避让槽设置于充电舱主体背离电控板的一侧,同时,避让槽位于充电穴位的旁侧,且避让槽的槽壁上设置有转轴安装孔。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顶盖包括顶盖面盖和顶盖内盖,顶盖面盖设置有下部带开口的空腔,顶盖内盖设置于顶盖面盖的下部开口处,且顶盖内盖上设置有与充电穴位对应的避让孔,且避让孔伸入空腔内。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包括固定铰链和活动铰链,固定铰链与活动铰链铰接连接,且固定铰链背离活动铰链的一端铰接于避让槽内,活动铰链背离固定铰链的一端铰接于顶盖内。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固定铰链包括下链片、下转轴以及弹簧片,下链片的两端均设置有下铰接孔,且下链片的一端的下铰接孔中穿设有下转轴并通过下转轴铰接于充电舱主体的避让槽的转轴安装孔上,同时,于充电舱主体上且位于下链片的下方设置有弹簧片。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活动铰链包括上链片、上转轴以及中转轴,上链片的两端均设置有上铰接孔,且上链片的一端的上铰接孔与下链片背离避让槽的一端的下铰接孔通过中转轴铰接连接,上链片的另一端的上铰接孔通过上转轴铰接于顶盖内盖上。

上述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其中,磁体包括顶盖磁体和充电舱磁体,顶盖磁体嵌设于顶盖内盖中,充电舱磁体嵌设于充电舱主体内,且顶盖磁体与充电舱磁体对应。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通过在顶盖和收纳盒主体之间设置有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实现了将铰链完全设置于收纳盒的内部,使得顶盖和收纳盒主体能完全贴合,避免了现有铰链转轴需要突出于外部以及需要设置缝隙的问题,产品整体性更高,握感体验更佳,提升了产品美观性,同时顶盖和收纳盒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磁体,实现了顶盖和收纳盒主体的磁吸闭合,从而避免了现有卡扣闭合导致的结构复杂,整体性差,容易断裂等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另外,还电控板上还设置有霍尔芯片,能检测顶盖内的磁体是否与收纳盒主体内的磁体相互吸附,为实现耳机的自动充、断电以及自动开、关机和配对提供了参考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的结构图。

附图中:1、收纳盒主体;11、收纳盒底面盖;12、充电舱主体;13、电控板;111、容置腔;121、充电穴位;122、避让槽;131、pcba板;132、充电探针组;133、充电接口;134、霍尔芯片;135、电池;2、顶盖;21、顶盖面盖;22、顶盖内盖;221、避让孔;3、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1、固定铰链;32、活动铰链;311、下链片;312、下转轴;313、弹簧片;321、上链片;322、上转轴;323、中转轴;4、磁体;41、顶盖磁体;42、充电舱磁体;5、无线耳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包括:收纳盒主体1、顶盖2、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以及磁体4。

具体的,收纳盒主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避让槽122,顶盖2设置于收纳盒主体1的上部,同时,于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之间设置有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且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的一端连接于避让槽122内,另一端连接于顶盖2上,使得通过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实现了顶盖2在收纳盒主体1上的启闭,也使得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完全处于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的内部,避免了现有产品上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之间通过突出于外部的铰链转轴以及需要设置缝隙才能实现顶盖2启闭的问题,使得产品的整体性更高,用户握感体验更佳,提升了产品的美观性。

具体的,于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内均设置有磁体4,且收纳盒主体1内的磁体4与顶盖2内的磁体4对应且相互吸引,使得在顶盖2在关闭过程中,能通过两者上安装的磁体4的相互吸引力来实现闭合,避免了现有产品采用卡扣结构来实现闭合所导致的结构复杂,整体性差,长时间使用后容易断裂的问题,方便了顶盖2在收纳盒主体1上的启闭,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更加具体的,收纳盒主体1包括收纳盒底面盖11、充电舱主体12以及电控板13,收纳盒底面盖11设有上部带开口的容置腔111,形成一截面形状呈“u”字形的结构,通过容置腔111为其他配合结构提供了安装空间。同时,充电舱主体12设置于收纳盒底面盖11的上部开口处,通过充电舱主体12将收纳盒底面盖11上的容置腔111的上部开口封住,实现了容置腔111内配合结构的隐藏式安装,同时也对容置腔111内的配合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充电舱主体12设置有与耳机外形轮廓对应的充电穴位121,通过充电穴位121可方便无线耳机5的放置,为无线耳机5提供了收纳空间,且充电穴位121伸入容置腔111内,实现了对容置腔111空间的充分利用,从而使得收纳盒主体1的总厚度降低,产品更便携。同时,于容置腔111内且位于充电穴位121的下方设置有电控板13,不仅通过容置腔111为电控板13提供了布置空间,同时还使得电控板13更靠近充电穴位121,为后续通过充电穴位121为无线耳机5充电提供结构基础。另外,为保证对左右两无线耳机5的收纳,充电舱主体12上的充电穴位12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充电穴位121分别与左右两无线耳机5的外形轮廓对应,同时,每一充电穴位121中均设置有与无线耳机5的天线对应的凹槽,使得无线耳机5能准确的放置于充电穴位121内,且位置被完全限定,保证了无线耳机5在充电穴位121内收纳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设置于容置腔111内的电控板13又包括pcba板131、充电探针组132、充电接口133以及霍尔芯片134。其中,pcba板131设置于容置腔111内且位于充电穴位121的下方,充电探针组132、霍尔芯片134以及充电接口133均电连接于pcba板131上,且充电探针组132背离pcba板131的探针端伸入充电穴位121内,使得充电探针组132能为充电穴位121内的无线耳机5电连通,从而为无线耳机5的充电提供了结构基础。另外,充电接口133背离pcba板131的接口端嵌设收纳盒底面盖11的壁体内并与外界连通,使得用户可通过充电接口133为电控板13供电,为后续进行充电提供了提供了条件。并且,通过设置霍尔芯片134,可检测到顶盖2上的磁体4是否与收纳盒主体1内的磁体4相互吸附,为后续电控板13对无线耳机5自动充电、自动断电以及自动控制无线耳机5开机后配对、自动关机进入休眠等操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智能化程度更高,从而提升无线耳机5的电池寿命以及用户使用体验感。

更加具体的,电控板13还包括电池135,电池135位于容置腔111内且位于充电穴位121的底部或旁侧,且电池135与pcba板131电连接,使得能通过电池135进行电能的存储,即使得从充电接口133接入的电能能先暂存于电池135内,再通过电池135为无线耳机5的充电提供电能,进一步增加了收纳盒的便携性。

更加具体的,充电舱主体12上的避让槽122设置于充电舱主体12背离电控板13的一侧,即,避让槽122设置于充电舱主体12的上部,方便了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的安装。同时,避让槽122位于充电穴位121的旁侧,且避让槽122的槽壁上设置有转轴安装孔,通过避让槽122为将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藏匿于收纳盒内提供了结构基础。

更加具体的,顶盖2包括顶盖面盖21和顶盖内盖22,顶盖面盖21设置有下部带开口的空腔,通过空腔的设置,同样提供了放置空间,结构设置更合理。同时,顶盖内盖22设置于顶盖面盖21的下部开口处,且顶盖内盖22上设置有与充电穴位121对应的避让孔221,且避让孔221伸入空腔内,实现了对空腔空间的充分利用,同时还能通过避让孔221进一步为无线耳机5的放置提供了空间和限位,为对无线耳机5的收纳提供了结构基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的结构图。如图1至图4所示,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包括固定铰链31和活动铰链32,固定铰链31与活动铰链32铰接连接,且固定铰链31背离活动铰链32的一端铰接于避让槽122内,活动铰链32背离固定铰链31的一端铰接于顶盖2内,通过双铰链结构,实现了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之间连接的多向性,为将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藏匿于收纳盒内提供了结构基础,同时也为避免在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之间设置缝隙来打开顶盖2提供了条件。

更加具体的,固定铰链31又包括下链片311、下转轴312以及弹簧片313,下链片311的两端均设置有下铰接孔,且下链片311的一端的下铰接孔中穿设有下转轴312并通过下转轴312铰接于充电舱主体12的避让槽122的转轴安装孔上,实现了下链片311在充电舱主体12上的连接安装,同时,于充电舱主体12上且位于下链片311的下方设置有弹簧片313,使得在下链片311绕下转轴312转动而下压时,能被弹簧片313顶住,可为打开顶盖2时下链片311自动弹起提供弹力,从而方便了顶盖2的开启,结构设置更合理,同时,也能使得下链片311能藏匿于避让槽122内,从而保证了收纳盒的整体性。

更加具体的,活动铰链32又包括上链片321、上转轴322以及中转轴323,上链片321的两端均设置有上铰接孔,且上链片321的一端的上铰接孔与下链片311背离避让槽122的一端的下铰接孔通过中转轴323铰接连接,即通过中转轴323实现了上链片321和下链片311的铰接,从而使得上链片321可在下链片311上转动,从而使得上链片321可反向折叠于下链片311上,避免了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的动作需要设置缝隙或伸出于外部才能实现的问题,为将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藏匿于收纳盒内且保证收纳盒的整体性提供了条件。同时,上链片321的另一端的上铰接孔通过上转轴322铰接于顶盖内盖22上,即通过上转轴322实现了上链片321和顶盖内盖22的铰接,使得顶盖2可在上链片321上翻转,从而实现顶盖2和收纳盒主体1的多铰链铰接连接,方便了顶盖2的启闭。

更加具体的,磁体4又包括顶盖磁体41和充电舱磁体42,顶盖磁体41嵌设于顶盖内盖22中,充电舱磁体42嵌设于充电舱主体12内,且顶盖磁体41与充电舱磁体42对应。另外,顶盖内盖22的两侧均设置有一顶盖磁体41,而充电舱主体12的两侧同样设置有两充电舱磁体42,从而保证了顶盖2与收纳盒主体1之间的连接更稳定,可靠性更高,结构设计更合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于充电舱主体12上且位于两充电穴位121旁分别设置有导向指示,避免了用户左右两无线耳机5的放错充电穴位121的问题,从而增强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充电收纳盒,包括收纳盒主体1、顶盖2、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以及磁体4;通过于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之间设置有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通过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实现了顶盖2和收纳盒主体1之间的启闭,同时也使得三固定转轴弹片铰链3能被藏匿于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之间,避免了需要将铰链转轴突出于外部和需要设置缝隙开启闭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性,用户握感更佳,美观性更高,另外,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内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磁体4,通过磁体4相互吸引实现了收纳盒主体1和顶盖2的闭合,不仅操作方便,同时也避免了现有卡扣结构存在的结构复杂,整体性差、使用易折断的问题,更好的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