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摄像装置、外壳压铸模具以及整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4491发布日期:2022-10-04 21:10阅读:49来源:国知局
车载摄像装置、外壳压铸模具以及整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载摄像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摄像装置和生产该车载摄像装置的外壳压铸模具以及整形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车载摄像头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中,其功能主要是辅助用户观察车身周围的情况,以使用户获得更好地驾驶体验感和更高的安装性能。车载镜头主要是由获取图像的镜头和负责接收呈像、发送图像的接收器组成,两者之间的相对距离也直接影响着呈像的清晰度。
3.相关技术中。在将车载摄像头装配后,需对其进行测试,当车载摄像头的呈像达不到标准时,需将车载摄像头的外壳拆卸后,重新调节镜头和图像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如此反复拆装,不仅影响车载摄像头的生产效率。并且在重新装配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还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位移,影响最终的呈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摄像装置,旨在提高其装配、测试效率的同时,提升呈像效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车载摄像装置,包括:
6.外壳,设有安装腔和连通所述安装腔的摄像孔和调节孔;
7.摄像组件,包括镜头和图像接收器,所述镜头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部分卡接于所述摄像孔内,所述图像接收器与所述镜头呈相对设置;以及
8.调节组件,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穿设于所述调节孔,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图像接收器,所述调节件驱动所述图像接收器于所述安装腔内靠近或是远离所述镜头。
9.可选地,所述调节孔的孔侧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调节件包括调焦把手,所述调焦把手的中部设有外螺纹,所述调焦把手的端部穿设于调节孔,并与所述图像接收器可拆卸连接,所述调焦把手与所述外壳螺纹连接;且/或
10.所述调节件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穿设于所述调节孔,并与所述图像接收器可拆卸连接。
11.可选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于调节件。
12.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摄像孔开设于前壳,所述调节孔开设于所述后壳;
13.所述调节件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注胶通道,连接胶由所述注胶通道流入所述安装腔内,将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密封连接。
14.可选地,所述安装腔的侧壁面凹设形成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部分设于所述前壳,部分设于所述后壳;
15.所述外壳还包括流胶导向件,所述流胶导向件连接于所述图像接收器,并开设有
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连通所述注胶通道和所述连接槽;
16.可选地,所述前壳设有溢流槽,所述摄像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环设于所述图像接收器的周缘,并抵接于所述前壳的内壁面,所述密封圈将所述连接槽和所述溢流槽分隔于所述安装腔内的相对两侧。
17.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外壳的外壳压铸模具,该外壳压铸模具包括:
18.模架;
19.顶板、定模组件和动模组件,间隔设于所述模架,所述定模组件设有定模腔,所述顶板设有主流道,所述定模组件设有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与所述主流道和所述定模腔连通,所述;以及
20.开模结构,所述开模结构包括脱模板、定位销以及压紧件,所述脱模板设有相对设置的脱模面和贴合面,所述脱模板开设有贯穿所述脱模面和所述贴合面的腰形限位孔和导向避位孔,所述导向避位孔沿开模方向延伸,所述定位销连接于所述顶板,并容置于所述腰形限位孔内,所述压紧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柱和压头,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动模组件,并容置于所述导向避位孔内,所述压头抵接于所述脱模面,所述贴合面抵接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动模组件的表面;
21.所述动模组件驱动所述脱模板沿所述开模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压头带动所述定模组件朝向所述开模方向运动,将所述分流道和所述定模腔分离。
22.可选地,所述脱模面沿开模方向朝向所述动模组件一侧倾斜,所述压头部分抵接于所述脱模面,所述定模组件沿所述开模方向运动,所述压头远离所述脱模面。
23.可选地,所述定模组件包括定模板和限位销,所述定模板连接于所述模架,并开设有分模限位孔,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定模板螺纹连接,所述限位销连接于所述顶板,并套接于所述分模限位孔内,所述分模限位孔可抵接所述分模限位孔的孔壁面,以将所述定模板和所述动模组件分离。
24.可选地,所述定模组件还包括多个弹簧,多个所述弹簧间隔设于所述定模板;
25.处于合模状态时,多个所述弹簧弹性抵接于所述定模板和所述顶板。
26.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外壳的整形模具,所述外壳具有整形面和连接于所述整形面的应力释放面,所述整形模具包括:
27.上模,所述上模设有整形凸起;
28.下模,所述下模设有整形模穴,在整形合模方向上,所述整形面与所述整形凸起的外侧面及所述整形模穴的内壁面平行设置,所述整形凸起沿所述整形合模方向运动,将所述外壳压制于所述整形模穴内;
29.在应力释放方向上,所述应力释放面与所述整形凸起的外侧面及所述整形模穴的侧壁面形成应力释放间隙。
30.可选地,所述整形模具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连接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用以对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进行加热。
31.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多个加热管,所述上模开设有第一加热槽,所述下模开设有第二加热槽,多个所述加热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加热槽和所述第二加热槽内。
32.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外壳,该外壳设有安装腔和连通安装腔的摄像孔和调节
孔;摄像组件的镜头设于安装腔内,且部分卡接于摄像孔内,调节孔与镜头呈相对设置;调节组件的调节件穿设于调节孔,并可拆卸连接于图像接收器,调节件驱动图像接收器于安装腔内靠近或是远离镜头。
33.本发明中,部分镜头卡接于摄像孔内,将其于壳体固定连接,镜头透过摄像孔对外部环境进行摄像,拍摄的图像由图像接收器接收,并发送至远端。当呈像未达到标准时,可通过操控调节件进而使位于安装腔内的图像接收器靠近或是远离镜头的一侧,通过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呈像更为清晰,达到标准。本技术中,调节件通过调节孔伸入安装腔内,进而可对其内部的图像接收器进行位置调节,如此无需将反复拆装外壳,从而避免了调节后重新装配外壳的过程中,镜头和图像接收器因振动而产生相对位移的情况,在提高装配和测试效率的同时,调节后车载摄像装置的呈像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发明车载摄像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图1所示的车载摄像装置的俯视图;
37.图3为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装置沿a-a向的剖视图;
38.图4为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装置插入注胶管后沿a-a向的剖视图;
39.图5为本发明车载摄像装置的图像接收器和伸缩杆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为本发明车载摄像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图6所示的车载摄像装置的俯视图;
42.图8为图6所示的车载摄像装置沿b-b向的剖视图;
43.图9为本发明外壳压铸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0为图9所示的外壳压铸模具的结构分解图;
45.图11为图9所示的外壳压铸模具的俯视图;
46.图12为图11所示的外壳压铸模具沿c-c向的剖视图;
47.图13为图11所示的外壳压铸模具沿d-d向的剖视图;
48.图14为本发明整形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5为图14所示的整形模具的结构分解图;
50.图16为图14所示的整形模具的俯视图;
51.图17为图16所示的整形模具沿e-e向的剖视图;
52.图18为图17中a处的细节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
[0053][0054][0055]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7]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8]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9]
参照图1至图8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载摄像装置1。
[006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车载摄像装置1,包括:
[0061]
外壳11,其中,外壳11包括包括前壳111和后壳112,前壳111和后壳112由外壳压铸模具2压铸而成的壳状空腔结构,当然外壳11也可以由金属钣金或是塑胶材料注塑而成,前壳111开设有摄像孔11b,后壳112开设有调节孔11c。前壳111罩盖于后壳112,并与其围合形成安装腔11a。
[0062]
摄像组件12,包括镜头121和图像接收器122,其中,镜头121由多块光学镜片依次堆叠形成,镜头121设于安装腔11a内,且部分卡接于摄像孔11b内,图像接收器122包括印制电路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和焊接于pcb板的图像传感器,pcb板设置于安装腔11a内,图像传感器并与镜头121呈相对设置,图像传感器用于接收镜头121拍摄的画面。
[0063]
调节组件,包括调节件13,所述调节件13穿设于所述调节孔11c,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图像接收器122,所述调节件13驱动所述图像接收器122于所述安装腔11a内靠近或是远离所述镜头121。
[0064]
可以理解的是,图像接收器122与镜头121之间可以影响到最终的呈像效果,因为此为了方便车载摄像装置1的测试调节。在本发明中,当呈像未达到标准时,可通过操控调节件13进而使位于安装腔11a内的图像接收器122靠近或是远离镜头121的一侧,通过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呈像更为清晰,达到标准。本技术中,调节件13通过调节孔11c伸入安装腔11a内,进而可对其内部的图像接收器122进行位置调节,如此无需将反复拆装外壳11,从而避免了调节后重新装配外壳11的过程中,镜头121和图像接收器122因振动而产生相对位移的情况,在提高装配和测试效率的同时,调节后车载摄像装置1的呈像效果更佳。
[0065]
而且可以理解的是,镜头121由光学镜片组成,为了使其呈像的效果较好,其精度和装配都的要求都较高。即现有技术下一般是调节镜头121运动实现调焦,因此往往需要设置相对较为复杂的安装固定结构,而本技术则通过调节图像接收器122,降低其安装固定结构的精度和装配度要求,进而车载摄像装置1的生产制造、装配都较为方便。
[0066]
请再次参见图3和图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孔11c的孔侧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调节件13包括调焦把手131。具体而言,该调焦把手131的中部设有外螺纹,图像接收器122的pcb板对应于调节孔11c的位置设有一插接孔(图未示),调焦把手131的端部穿过
该调节孔11c,并插入该插接孔内,将图像接收器122与调焦把手131连接在一起,调焦把手131与外壳11螺纹连接。当需要调节图像传感器至镜头121一侧的距离时,只需要转动把手即可,呈像的效果更为方便。并且由于调焦把手131与外壳11为螺纹连接,如此能够更好地控制图像传感器的运动距离,进一步提高成像效果。
[0067]
请再次参见图5,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所述调节件13包括伸缩杆132,其中,该伸缩杆132的端部穿设于调节孔11c,并插接于pcb板上的插接孔内,实现与图像接收器122的可拆卸连接。本技术中通过伸缩杆132的自由伸缩可调节图像传感器至镜头121一侧的距离,提高成像效果,并且采用伸缩杆132的车载摄像装置1的空间利用更高,方便运输携带。
[0068]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件(图未示),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于调节件13。该驱动件驱动调节件13运动,进而使其带动图像接收器122于安装腔11a内朝向或是远离镜头121一侧往复运动。即本技术的呈像调节可以是自动或是手动。具体而言,该驱动件可以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或是驱动气缸,驱动件可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或是电子连接线与远端的终端连接,例如:电机、手机等,如此用户可通过操控远程终端实现车载摄像装置1的自动调节。
[0069]
请再次结合参见图4,当图像接收器122的位置调节至标准位置后,为了使得车载摄像装置1的使用更为稳定。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壳111和后壳112通过胶水固定连接。具体地,调焦把手131上开设有连通安装腔11a的注胶通道13a,该注胶通道13a能将安装腔11a与外部连通,通过使用流胶管,可实现向安装腔11a内注射连接胶水的功能,连接胶水于安装腔11a内流动,填充pcb板、前壳111和后壳112的间隙,如此一方面无需设置其它的固定结构即可将调节后的图像接收器122安装固定,将前壳111和后壳112安装固定,成型后的车载摄像装置1结构更简单;另一方面由于连接胶水填充前壳111和后壳112之间的间隙,如此安装腔11a的密封性能更好。
[0070]
请再次结合参见图6至图8,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前壳111、后壳112的连接更为稳定,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11a的侧壁面凹设形成连接槽11d,该连接槽11d的部分设于所述前壳111,部分设于所述后壳112,外壳11还包括流胶导向件113,所述流胶导向件113通过卡扣结构扣合于pcb板的表面,流胶导向件113上开设有导流槽113a,该导流槽113a的部分位于调节孔11c的下方,部分于安装腔11a内朝向连接槽11d一侧延伸。本技术中通过流胶导向件113上的导流槽113a可将连接胶水较为准确的引导至连接槽11d内,让其准确地填充前壳111和后壳112之间的间隙。如此不仅可以避免连接胶水的浪费,而且前壳111和后壳112连接后更为稳固,密封性更好。
[0071]
请再次结合参见图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pcb板设置安装腔11a内,并将安装腔11a分隔形成前腔体和后腔体,镜头121以及图像传感器位于前腔体内,调节件13位于后腔体内,连接胶水由注胶通道13a注入后腔体,因此为了避免填充的连接胶水流入前腔体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摄像组件12还包括密封圈123,该密封圈123环设于所述图像接收器122的周缘,具体而言,密封圈123套接于pcb板的外周缘,并弹性抵接于前壳111的内壁面。在pcb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为连接槽11d和溢流槽111a。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该密封圈123可将前腔体和后腔体分隔,通过设置溢流槽111a可容纳由密封圈123和前壳111间的间隙流出的多余胶水,两相作用从而避免连接胶水流入前腔体,填充图像传感器和镜头121之间的间隙,影响车载摄像装置1的成像效果。
[0072]
本发明中外壳11由金属液体通过外壳压铸模具2压铸形成,成型后由于浇口的位置具有较强的拉力,因此常常会导致外壳压铸模具2不能顺利地的断浇脱模,出现卡模的情况。基于此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外壳11的外壳压铸模具2,该外壳压铸模具2包括:
[0073]
模架21,该模架21包括模座和设置于模座上的导柱;
[0074]
顶板22、定模组件25和动模组件24,其中,顶板22包括板体221和设置于板体221上的抓料销222,板体221与导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最上方,定模组件25包括定模板251固定于定模板251上的定模芯254,动模组件24包括动模板241和固定于动模板241上的动模芯242,定模板251和动模板241上分别设置有导套,导套可滑动地套设于导柱,将定模板251、动模板241与模架21连接。定模芯254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有定模腔和分流道,动模芯242加工形成有动模腔,动模腔和定模腔围合形成外壳11的型腔。顶板22设有主流道,定模芯254上的分流道与主流道和以及定模腔连通。即进浇点位于定模芯254上。
[0075]
开模结构23,所述开模结构23包括脱模板231、定位销232以及压紧件234,所述脱模板231设有相对设置的脱模面231a和贴合面231d,所述脱模板231开设有贯穿所述脱模面231a和所述贴合面231d的腰形限位孔231b和导向避位孔231c,腰形限位孔231b和导向避位孔231c沿开模方向延伸,所述定位销232连接于所述顶板22,并容置于所述腰形限位孔231b内,本技术中,定位销232与腰形限位孔231b的侧壁面不接触或是接触面积较少,即定位销232仅限于在开合模方向上对脱模板231进行限位。所述压紧件234包括相连接的连接柱2341和压头2342,所述连接柱2341连接于所述动模组件24,并容置于所述导向避位孔231c内,同样连接柱2341在开合模方向上对脱模板231进行限位。所述压头2342抵接于所述脱模面231a,所述贴合面231d抵接于所述顶板22和所述动模组件24的表面。所述述动模组件24驱动所述脱模板231沿所述开模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压头2342带动所述定模组件25朝向所述开模方向运动,将所述分流道和所述定模腔分离。
[0076]
请结合参见图14,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外壳压铸模具2的技术效果,以生产前壳111为例,外壳压铸模具2为一模多穴,且采用直接进浇的方式,即外壳压铸模具2有多个浇口。当然外壳压铸模具2也可以是一模一穴,一个模穴上有一个浇口或是多个浇口,在此模穴的数量和浇口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可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置。生产原料由顶板22上的主流道流入定模穴上的分流道,再由分流道流至型腔内,保压一定时间后,型腔内形成前壳111,主流道和分流道产生废料,为了在开模时能将废料和前壳111的连接点,即浇口分离。脱模板231的贴合面231d贴合顶板22和动模板241的表面,压紧件234的压头2342抵接于脱模板231的脱模面231a。在开模时,动模板241与脱模板231具有方向向上的摩擦力f1,压头2342与脱模板231具有方向向上的摩擦力f2,其中,f1》f2。如此在开模的瞬间,动模板241能够驱动脱模板231朝向开模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由于压头2342抵接于脱模板231的表面,因此与压头2342通过连接柱2341相连接的定模板251在开模的瞬间受到来自于脱模板231一个向下的作用力,通过该瞬间的作用力,能将定模芯254与顶板22瞬间分离,也即,将废料和前壳111分离,实现顺利脱浇的效果。本技术中,通过设置该脱模板231,使得定模芯254在开模的瞬间能够得受到其向下的一个作用力,辅助其顺利脱浇,避免外壳压铸模具2出现卡死的情况,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前壳111的生产效率。
[0077]
需要说明的是,贴合面231d包括第一面体和第二面体,第一面体贴合于动模板
241,第二面体贴合于顶板22,为了使f1》f2,可将第一面体的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面体的面积。或是在合模状态下,将压头2342设置为靠近顶板22一侧,此时第一面体至压头2342的力臂长于第二面体至压头2342的距离。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即可实现f1》f2。同时为了便于调节f1和f2的大小,本技术中,连接柱2341与定模板251为螺纹连接,如此通过转动连接柱2341即可调节压头2342压制于脱模面231a的压力,进而调节开模时f1与f2的大小,f1与f2的调节操作更为方便,其大小也更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0078]
请再次参见图可以理解的是,当动模芯242沿开模方向运动后,而压头2342继续抵接于脱模面231a,两者之间还存在有摩擦力,为了避免动模芯242和定模芯254过早脱模或是外壳压铸模具2开模不顺畅的情况。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脱模面231a沿开模方向朝向所述动模组件24一侧倾斜,即脱模板231由顶板22朝向动模板241一侧倾斜,脱模板231和外壳压铸模具2的侧边围合形成一类三角形结构。随着动模板241带动定模板251向下运动,压头2342逐渐远离脱模面231a,而在合模时,压头2342又逐渐抵接于脱模面231a,如此反复。本技术中通过倾斜设置的脱模面231a,不仅可以使外壳压铸模具2的脱浇较为顺畅,而且还可以避免在开合模的过程中出现卡死的情况,外壳压铸模具2的使用稳定性更好。
[0079]
请再次参见图13,进一步定模组件25包括定模板251和限位销252,具体而言,定模板251开设有分模限位孔251a,该分模限位孔251a为阶梯孔,动模板241上开设有用于避位的避位孔,限位销252固定连接于顶板22并分别穿设于定模板251和动模板241。开模时,动模板241带动定模板251至预设的开模距离后,限位销252抵接于分模限位孔251a的阶梯面,限制其朝向开模方向一侧继续运动,动模板241继续沿开模方向运动,使动模芯242和定模芯254分离。
[0080]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导向避位孔231c沿开模方向延伸的距离应大于开模距离,如此可以避免还未达到开模距离时,连接柱2341抵接于导向避位孔231c的情况。
[0081]
请结合参见图12和参见图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模组件25还包括多个弹簧253,多个所述弹簧253间隔设于所述定模板251,具体而言,本技术中定模组件25设有四个弹簧253,四个弹簧253间隔设于定模芯254的四个角,在合模状态下,四个弹簧253弹性抵接于定模芯254和顶板22。借助弹簧253的弹力,定模芯254和顶板22在合模状态下还存在一定的间隙,合模后的空气可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流出,排气性能更好,同时在开模的瞬间,弹簧253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弹力,使定模板251和顶板22分离更顺畅,即脱浇性能更好。
[0082]
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定模芯254包括定模芯本体和至少一个镶件(图未示),其中,定模芯本体(图未示)连接于定模板251,并开设有至少一贯穿其上下两个表面的镶孔,镶件连接于顶板22,并由该镶孔伸入定模腔内,形成部分定模腔的腔壁面,即外壳11的型面。本发明的外壳压铸模具2在开模时,顶板22与定模板251首先分离,即镶件与定模芯本体首先分离,此时由于外壳11与动模芯254的接触面减小,因此定模芯254与动模芯242分模也更为顺畅,可以进一步避免分膜后外壳11出现粘膜的现象,从而提高外壳压铸模具2的生产效率。
[0083]
请参见图14至图18,可以理解的是,经由外壳压铸模具2压铸成型的外壳11在开模和冷却的过程中会因内部热量、应力的作用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后续的装配,因而为了提高外壳11成型后的精度,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外壳11的整形模具3,其中,该外壳11具有整形面1121和连接于所述整形面1121的应力释放面1122。所述整形模具3包
括:上模31,所述上模31设有整形凸起311;下模32,所述下模32设有整形模穴321,在整形合模方向上,所述整形面1121与所述整形凸起311的外侧面及所述整形模穴321的内壁面平行设置,所述整形凸起311沿所述整形合模方向运动,将所述外壳11压制于所述整形模穴321内,在应力释放方向上,所述应力释放面1122与所述整形凸起311的外侧面及所述整形模穴321的侧壁面形成应力释放间隙3a。
[0084]
为了方便对本方案的技术特征的作用和技术效果进行说明,本技术以对后壳112进行整形为例,当然该整形模具3同样适用于前壳111,或是其它的薄壳状结构或是钣金材料,在些整形模具3的整形对象不作具体限制。具体而言,上模31和下模32呈上下间隔设置,在外力的作用下,上模31沿着整形合模方向朝向下模32运动,即上模31向下运动。后壳112的整形面1121为受力面,即与整形合模方向相互垂直的平面,应力释放平面即为与整形合模方向相互平行的平面。整形的具体过程:将后壳112放置于下模32的整形模穴321内的,上模31沿着整形合模方向朝向下模32运动,整形凸起311逐渐贴合于后壳112的整形面1121,并将后壳112压制于整形模穴321内,在整形凸起311持续保压一段时间内,后壳112内部的残余应力传递至后壳112的应力释放平面,并由该应力释放平面释放至应力释放间隙3a,如此能够较大程度地将后壳112的残余应力释放,使其成型后的精度更高,装配使用的性能更为稳定。
[0085]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称的“整形面1121”为直接受整形模具3正压力的平面,“应力释放面1122”为与整形面1121直接或是间接连接的平面。例如在本技术中,后壳112的整体为一端开口的矩形状,为了使得应用的释放更为平均,因此选择底面为直接受力面,即底面为“整形面1121”,环设于底面周缘的四个侧面为应力释放面1122。本技术中整形面1121与整形凸起311的外侧面及整形模穴321的内壁面平行设置,如此在整形面1121在受力恢复后,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平面和精度。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整形合模方向”即为竖直方向,而“应力释放方向”则为水平方向,“应力释放间隙”为后壳112四个侧面与整形模穴321侧壁面、整形凸起311外侧面所形成的间隙,也即后壳112的四个侧面在水平方向上不与上模31和下模32相接触.
[008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整形模具3还包括加热组件33,所述加热组件33连接于所述上模31和所述下模32,用以对所述上模31和所述下模32进行加热。
[0087]
具体而言,所述加热组件33包括多个加热管331,所述上模31开设有第一加热槽31a,所述下模32开设有第二加热槽32a,多个所述加热管331套设于所述第一加热槽31a和所述第二加热槽32a内,加热管331与外部线路连接,同时与温度探针332连接,该温度探针332用于实时测量模温,以方便用户对整形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控制。本技术中通过设置该加热管331可以在整形过程中对后壳112进行加热,从而加速应力释放,提高整形效率,整形后的后壳112不易回弹,整形效果更好,性能更稳定。
[008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