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0537发布日期:2023-03-14 19:06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者会在多种场景下对智能设备进行支撑和固定,例如,驾驶员需要通过支架将手机固定在汽车上。相关的支架结构复杂,支架结构体积较大,且对智能设备固定的稳定性较差,用户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以解决如何提升用户使用支架体验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包括:
6.支撑件,具有第一表面;
7.多个吸盘,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且间隔设置;其中,所述吸盘设有20-60个。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盘包括:
9.根部,与所述第一表面固定连接;
10.延展部,环绕所述根部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延展部的横截面直径从靠近所述根部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增大。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吸盘间隔的距离相等,其中,所述吸盘的间距大于等于2倍所述延展部的半径且小于等于3倍所述延展部的半径。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展部的直径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0mm。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展部的厚度从靠近所述根部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盘设置为柔性材料,所述吸盘的硬度为h45-h70。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吸盘呈矩形阵列间隔设置。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部与所述延展部一体成型。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
18.前壳,设有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有多个通孔;其中,所述根部与所述通孔过盈配合;
19.后壳,设置在所述前壳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与所述前壳可拆卸地连接。
20.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1.承托部,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且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底部。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架,该支架包括支撑件和多个吸盘,支撑件具有第一表面,吸盘突出于第一表面且间隔设置,其中,吸盘设置有20-60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吸盘的数量设置在大于等于20个的范围,通过增加吸盘的数量,能够提高支架对外部设备的吸附作用力;通过将吸盘的数量设置在小于等于60个的范围,有利于降低单个吸盘
与外部设备的吸附作用力,从而降低整个外部设备与支架脱离接触的难度,从而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度。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吸盘的数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提高支架与外部设备连接状态下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降低用户拆分支架与外部设备的难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立体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主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盘的剖视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爆炸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侧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支撑件;11、第一表面;12、前壳;13、后壳;14、通孔;2、吸盘;21、根部;221、第一边缘;222、第二边缘;22、延展部;3、承托部;4、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32.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33.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多个”表示大于或等于两个。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该支架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厨房、墙壁、汽车等场景中,并且该支架可用于固定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智能设备,当然,该支架也可用于固定其他的产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产生限定。
3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该支架包括支撑件1和多个吸盘2。支撑件1具有第一表面1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表面1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弧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第一表面11的结构类型进行限定。以下以第一表面11设
置为平面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表面11为支撑件1上用于与手机等电子产品接触的表面。吸盘2突出设置在第一表面11,突出设置表示的是吸盘2相对第一表面11突起一定的高度,该高度大于一定值,使得吸盘2的端面不能与第一表面近似平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吸盘2表示的是能够在与外部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接触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吸附和固定的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吸盘2的类型进行限定,例如,吸盘2可以是利用吸盘内外大气压力的差别,从而吸附或者抓取外部设备的部件,或者,吸盘还可以是对磁性物质进行吸附和固定的磁性吸盘。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多个吸盘2,且多个吸盘2间隔设置在第一表面11,间隔设置表示的是吸盘2的之间相距一定的距离,其中,多个吸盘2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具体吸盘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支撑件1设置的形状和尺寸大小来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吸盘2设置为20-60个。例如,同一个第一表面11上可设置40个吸盘、52个吸盘或54个吸盘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吸盘的数量设置在大于等于20个的范围,通过增加吸盘的数量,能够提高支架对外部设备的吸附作用力;通过将吸盘的数量设置在小于等于60个的范围,有利于降低单个吸盘与外部设备的吸附作用力,从而降低整个外部设备与支架脱离接触的难度,从而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度。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吸盘的数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提高支架与外部设备连接状态下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降低用户拆分支架与外部设备的难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其中,图2所示为支架的正视图,图3为吸盘的局部剖视图,吸盘2包括根部21和延展部22。根部21与第一表面11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固定包括永久性的固定连接和可拆卸式的固定连接,例如,根部21可通过注塑等方式实现与第一表面11的永久性固定,根部21还可以通过卡接结构实现与第一表面11可拆卸式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根部21与第一表面11的具体连接方式进行限定,该根部21与第一表面11连接的方式还与吸盘2的加工方式相关,但无论根部21采用何种加工方式,只要根部21能够与第一表面11保持连接状态,使得根部21能够与第一表面11保持相对静止即可,无论外部设备是否与支架连接,根部21始终与第一表面保持固定。
38.结合图1-图3所示所示,延展部22环绕根部21的周向设置,其中,可以将根部21的延伸方向视为根部21的轴向,那么根部21的周向表示的是围绕轴向的方向,延展部22围绕根部21的边缘设置,且延展部22向远离第一表面11的方向延伸,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延展部22的横截面可大致为圆形,其中,延展部22的横截面与根部21的轴向垂直,如图3所示,延展部22的横截面直径l1从靠近根部21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增大,其中,延展部22的横截面直径l1可以通过图3中延展部2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来表示,结合3可以看出,延展部22的横截面直径l1从靠近根部21的一端到远离根部21的另一端(图2中从左往右的方向)逐渐增大。逐渐增大表示的是直径l1按照一定的变化率呈递增的趋势增大。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延展部22的变化率不一定为定值,延展部22的直径变化率还与延展部22的使用状态相关,在外力的作用下,延展部22可发生形变,那么对应的延展部22的变化率会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限定的延展部22的横截面直径变化规律为延展部22在自然状态(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规律。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吸盘设置为根部和围绕根部向远离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的延展部,根部相对延展部在轴向上突出,有利于降低吸盘与第一表面固定连接的难度,
延展部的横截面直径从靠近根部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增大,有利于提高延展部与外部设备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支架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稳固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吸盘2间隔的距离h相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多个吸盘2间隔的距离h表示的是多个吸盘2中相邻两个吸盘2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相邻两个吸盘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外部设备的表面与第一表面11上的多个吸盘2连接,在需要将外部设备从支架上脱离的情况下,需要施加外力至外部设备上以克服吸盘2对外部设备的吸附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相邻吸盘之间的距离相等设置,有利于稳定外部设备表面上各个部分与吸盘脱离所需的力,从而降低外部设备与支架脱离的难度,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吸盘2的间距h大于等于2倍延展部22的半径l2且小于等于3倍延展部22的半径l2。也就是说,2*l2≤h≤3*l2,需要说明的是,延展部22的半径表示的是延展部22从靠近根部21的边缘延伸到远离根部21的边缘的长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将延展部22靠近根部21的边缘定义为第一边缘221,将延展部22远离根部21的边缘定义为第二边缘222,第一边缘221围绕根部21的周向设置,在根部21的直径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边缘221近似为一个点,那么从第一边缘221的点到第二边缘222上各个点的距离均相等。可以将延展部22视为一个圆环或者一个圆形。其中,延展部22的半径l2可近似等于第一边缘221到第二边缘222上各个点的距离。在吸盘2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状态下,吸盘中的延展部22受外部设备的挤压变形,延展部22的内表面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空气被挤压排出,使得延展部22的外表面的压力大于延展部22的内表面的压力,外表面与内表面之间形成压力差使得延展部能够与外部设备稳定连接。在外部设备与吸盘连接的状态下,延展部挤压变形,使得第二边缘所围成的横截面的直径变大,该状态下的横截面的直径可近似于延展部22的直径,延展部22的直径为延展部22半径的两倍,故通过将吸盘2的间距设置大于2倍延展部的半径,有利于降低吸盘与外部设备吸附状态下相邻吸盘之间相互干扰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吸盘对外部设备吸附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吸盘的间距小于等于3倍延展部的半径,在降低吸盘之间相互干扰的风险的前提下,还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吸盘设置的数量,从而提高整个支架对外部设备吸附的稳固性。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延展部22的直径l2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0mm。其中,延展部22的直径l2可设置为5mm、6mm及8mm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延展部的直径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吸盘的尺寸较小,有利于降低单个吸盘与外部设备吸附的作用力,从而降低外部设备与单个吸盘脱离所施加的外力,降低外部设备从吸盘拆卸的难度;并且将延展部的尺寸设定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在一定尺寸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更多数量的吸盘,通过增加吸盘的数量,来提高整个支架对外部设备吸附的总力,从而在提高吸盘与外部设备连接稳固性的同时还能降低用户从吸盘拆卸外部设备的难度,提供了用户的体验度。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延展部22的厚度l3从靠近根部21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具体的,延展部22的厚度从第一边缘221到第二边缘222的方向逐渐减小,逐渐减小表示的是厚度l3按照一定的变化率呈递减的趋势变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延展部22从第一边缘221到第二边缘222的厚度逐渐减小,厚度减小,有利于提高延展部22的形变能力,也就是说,延展部22靠近第二边缘222的部分厚度小于靠近第一边缘221的厚度,那么靠近第二边缘222的延展部22的形变能力大于靠近第一边缘221的延展部,在吸盘与外部设备
连接的过程中,第二边缘相比第一边缘先接触到外部设备,通过增大第二边缘附近的形变能力,有利于提高第二边缘附近的延展部与外部设备接触的面积,靠近第一边缘处的延展部的性能能力相比第二边缘较弱,第一边缘处的延展部不容易变形,第一边缘附件的延展部可与外部设备之间形成密闭空腔,在第二边缘与外部设备贴合接触后,密闭空腔内的气压低于大气压,使得延展部的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力差,实现吸盘与外部设备的稳固连接。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吸盘2设置为柔性材料,柔性材料表示的是吸盘2具有形变和恢复形变的能力,例如在吸盘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过程中,吸盘被挤压变形,在外部设备脱离吸盘后,吸盘恢复形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吸盘具体设置的材料,其中,吸盘2的硬度为h45-h7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吸盘的硬度设置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提高吸盘结构的形变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吸盘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稳固性,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吸盘2呈矩形阵列间隔设置。矩形阵列表示的是,多个吸盘2可在第一表面11按排列的方式设置,例如图2所示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9排吸盘,每排吸盘可以设置6列或者5列,具体的排列数可根据第一表面11的形状来设置,其中,同一排吸盘2的中心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多个吸盘呈矩形阵列间隔设置,有利于提高吸盘与外部设备表面吸附作用力的均匀程度,从而提高外部设备连接的稳定性,提高支架使用的安全性。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根部21与延展部22一体成型,一体成型表示的是根部21与延展部22固定连接,且根部21与延展部22之间通过注塑等工艺实现相对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根部21与延展部22的材料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根部21可设置为硬度大于延展部硬度的材料,有利于提高根部与第一表面连接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根部与延展部一体成型设置,连接方式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有利于提高根部与延展部连接的稳定性。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件1包括前壳12和后壳13。前壳12设有第一表面11,第一表面11设有多个通孔14(参照图3所示);其中,根部21与通孔14过盈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根部21远离延展部22的一端的直径大于通孔14的直径,有利于实现根部与通孔在轴向上的限位,提高根部与通孔连接的稳定性。
48.如图4所示,后壳13设置在前壳12远离第一表面11的一侧,且后壳13与前壳12可拆卸地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前壳12与后壳13可拆卸的方式,例如,前壳12可与后壳13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地连接,或者,前壳12可设置卡扣,后壳13对应的位置设置卡槽,通过卡扣和卡槽相互配合可实现前壳和后壳的卡接。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壳和后壳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限定与上述几种描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支撑件设置为前壳与后壳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有利于降低支撑件装配的难度,从而提高支撑件装配的效率,降低支撑件制造的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前壳和后壳还可以通过焊接、胶黏的方式实现永久性的固定,从而提高支撑件结构的稳定性。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架还包括承托部3。承托部3突出于第一表面11,也就是说,承托部3的一端与支撑件1固定连接,承托部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承托部3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承托部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表面11的延伸方向呈设定角度,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承托部3具有一定的刚性,在外部设备吸附在吸盘上的状态下,承托部3能够对外
部设备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其中,底部表示的是外部设备放置在支架上靠近承托部的一侧,通过在支架上设置承托部,能够起到双重支撑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支架对外部设备支撑的稳固性,并提高支架使用的安全性。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架还设有连接部4,连接部4连接后壳13,连接部4用于与外部环境固定,例如,在支架用于车载支架的场景下,连接部4可用于与汽车的相关部件连接,通过连接部4将支架与汽车相关部件固定。当然,在其他场景下,连接部4还可用于与其他环境部件连接配合,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4的应用场景不会对连接部的结构产生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后壳设置连接部,有利于降低支架与外部环境固定的难度,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5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