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61487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琴弦乐器上的音频传感装置,属于电声乐器技术领域。
现有的电声琴弦乐器大多为西洋乐器,这类电声乐器都是从其金属琴弦上得到音频信号,又通过电路装置进行放大处理,这类电声乐器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以它特有的音乐效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普遍应用。但是对于民族琴弦乐器、尤其是用非金属材料制做琴弦的民族弦乐器来说,采用这种方式来实现民族弦乐器的电声化就十分困难或难以实现。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尽管可以采用其它种种技术措施能够实现民族传统弦乐器的电声化、但对于它们各自所特有的音质音调、演奏风格均很难保持其原有的民乐特色和民族风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并提供一种可以用于民族传统琴弦乐器上的电声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通过一种传感器接收传统乐器的音乐频率并将其进行电声处理以得到比原来的乐器音响放大若干倍的电声乐曲。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任务及特征在于由一个同步振动的金属铁膜、永久磁体、信号接收线圈以及一种专用于扩展磁场范围的磁场分布体和其它配件等组成一种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并将其置入琴弦乐器的共呜腔中,通过直接接收乐器面板振动的频率变化信号获取乐曲信号并将其输出到音箱进行放大处理。
本实用新型设计装置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可方便地被安装在各种传统的琴弦乐器的共呜腔内,再连接到放大器音箱里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电声乐器,而且它能够在完全保持原来乐器的音色特征和民族风格的重要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其音质、音量,尤其是对于快节奏的演奏效果则更佳,应用此技术,可以尽快地并且较为理想地实现民族传统琴弦乐器的电声化目的。至于该装置的设计结构简单,易于工业化批量生产,成本低廉等当然亦是它的优点。


图1是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平面示意图,附图2为永久磁体示意图,附图3为线圈框架示意图,附图4是线圈框压片示意图,附图5是磁场分布体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设计方案予以进一步说明并且提供实施例。如所有的附图分别所示,设计方案中采用一种呈柱形状的永久磁体[9],将其套装在信号接收线圈[5]中间的磁体孔[14]内,在永久磁体[9]的底端位置设置一个可以将磁场范围扩展的膜式磁场分布体[3],它们均通过传感器固定螺母[1]、传感器固定螺杆[4]、线圈框[6]和永久磁体[9]上端套装的线圈框压片[11]固定连为一个整体,并且被安装在传感器固定座[2]上。在琴弦乐器的共呜腔内的琴面板[8]的一侧粘接一种铁膜,这种铁膜是一种在软性的基底膜上真空镀有金属铁粉的金属膜,因这种金属膜被牢固粘接在琴马[10]下面的共呜腔内的琴面板[8]上,所以它随琴面板[或蛇皮]的振动而同步振动,故这种金属膜又被称之为同步振动铁膜[12],它与信号接收线圈[5]和膜式磁场分布体[3]连为一体的永久磁体[9]保持3毫米至7毫米范围的间距,试验结果数据表明它们之间的最佳间距为5毫米。附图1中的[7]为弦乐器的琴弦,这种琴弦可以是金属的,也可以是非金属的,[13]为线圈引出头,从附图3、4、5中可以看到,[15]是线圈绕制窗口,[17]是压片内孔。[16]是固定螺丝孔,[18]是分布体螺丝孔,整个装置均固定安装在传感器固定座[2]上。磁场分布体采用具有导磁性能的金属材料,如铁质材料,制成圆形薄片安装在永久磁体[9]的底端位置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同步振动铁膜、永久磁体、信号接收线圈和磁场分布体配合组成的一种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整个装置被设置在琴弦乐器的共呜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同步振动铁膜[12]是一种在软性的基底膜上真空镀有金属铁粉的金属膜,并且是一种被粘接在琴弦乐器共呜腔内的琴面板[8]上并与琴面板[8]同步振动的金属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永久磁体[9]与信号接收线圈[5]和磁场分布体[3]连为一体并且与同步振动铁膜[12]保持3~7(毫米)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膜动式弦乐音频接收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永久磁体[9]呈柱形并且被设置在信号接收线圈[5]中间的磁体孔[14]内,通过传感器固定螺母[1],传感器固定螺杆[4]、线圈框[6]和线圈框压片[11]固定连为一体,在信号接收线圈[5]和传感器固定座[2]之间夹装固定有一个用于扩展磁场范围的膜式磁场分布体[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琴弦乐器上的膜动式音频传感装置,它的特征在于采用一种同步振动的铁膜,永久磁铁、信号接收线圈和膜式磁场分布体等组成该装置并将其置入琴弦乐器的共呜腔中以直接接收乐器面板振动的频率变化信号来获取乐曲信号并进行不失真放大处理。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保持原有乐器的音色特征和演奏风格的前提下提高其音质音量。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琴弦乐器的电声化目的。
文档编号H04R1/00GK2119733SQ91232708
公开日1992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199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1991年12月20日
发明者朱胜利, 张晋鲁, 王金锟, 阿不都外力·阿不来提 申请人:伊犁师范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