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22716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集电极为参考电压电路的输出端并与音频功放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0013]再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Dll通过选择开关S5与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ll的阴极与选择开关S5的公共端连接,选择开关S5的第一端与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选择开关S5的第二端与双向晶闸管Q8的第一阳极连接,双向晶闸管Q8的第二阳极通过电阻R37连接到选择开关S5的第二端;选择开关S5的第二端还连接到运放ARl的正电源端和运放AR2的正电源端,运放ARl的负电源端和运放AR2的负电源端均接地;选择开关S5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52与运放ARl的正输入端连接;运放ARl的正输入端还与晶闸管Q9的阳极连接,晶闸管Q9的阴极通过电阻R54连接到运放ARl的正输入端,晶闸管Q9的阴极还通过电阻R21接地,晶闸管Q9的控制极接地,运放ARl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48连接到12VDC接口 J7的正端;双向晶闸管Q8的控制极还通过电阻R20连接到运放ARl的输出端;12VDC接口 J7的正端还通过电阻R49连接到运放AR2的正输入端,运放AR2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61连接到发光二极管D13的阳极,发光二极管D13的阴极接地,运放AR2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47连接到运放ARl的输出端;12VDC接口 J7的负端接地;选择开关S5的第一端还通过电阻R53、二极管D9、二极管D12的串联支路连接到选择开关S5的公共端;电源跳线接口 J6的OV引脚通过二极管D7、电容C24、二极管D8和电容C25的并联支路与选择开关S5的公共端连接,其中二极管D7的阳极、二极管D8的阳极与电源跳线接口 J6的OV引脚连接,电源跳线接口 J6的OV引脚还通过电容C23和二极管D6的并联支路接地,其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电源跳线接口 J6的OV引脚连接;选择开关S5的公共端还连接到电解电容C26的阳极,电解电容C26的阴极接地。
[0014]本发明的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在兼具MP3播放功能与无线话筒功能的同时,实现MP3功能和无线话筒功能共用一个音频功放电路,节省了音频功放芯片及大量相关的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增加功能同时节约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发明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发明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的MP3电路及有线麦克风输入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发明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的放大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发明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的混响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发明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的音频功放电路。
[0021]图6是本发明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的参考电压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3]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带MP3播放器的无线教学麦克风电路,包括语音接收电路1、放大电路4、混响电路6和音频功放电路5 ;还包括MP3电路2 ;语音接收电路I的输出端和MP3电路2的输出端分别与放大电路4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4的输出端101分别与混响电路6的输入端302、音频功放电路5的输入端202连接;混响电路6的输出端301还与音频功放电路5的输入端202连接。
[0024]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MP3电路2包括MP3芯片,MP3芯片的控制输入管脚与一个按键电路连接,具体地MP3芯片的第五管脚通过按键S4连接到第一管脚,作为STOP按键;MP3芯片的第四管脚通过按键S3连接到第一管脚,作为PREV按键;MP3芯片的第三管脚通过按脚S2连接到第一管脚,作为NEXT按键;MP3芯片的第二管脚通过按键SI连接到第一管脚,作为PLAY按键;MP3芯片的电源端,即第十管脚,连接到直流5V稳压源;MP3芯片的地端,即第八管脚,接地;MP3芯片的输出端,即第十六管脚,为整个MP3电路2的输出端,与放大电路4的输入端连接,本实施例中,MP3芯片的输出端通过跳线接口 J3与放大电路4连接,跳线接口 J3的一端与MP3芯片的输出端连接,跳线接口 J3的另一端接地。接口 J2为MP3芯片的自带接口。还包括有线麦克风输入电路3 ;该有线麦克风输入电路3的输入端为用于插接麦克风的音频接口,有线麦克风输入电路3的输出端与MP3电路2的输出端连接。具体地,所述有线麦克风输入电路3的音频接口的正端与电解电容C5的阴极连接,音频接口的参考端接地;电解电容C5的阳极通过电阻R14接地,电解电容C5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3与NPN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36接地,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3与NPN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13和电容C2的串联支路连接到电位器R9的第一端,电位器R9的第二端接地,电位器R9的触点为有线麦克风输入电路3的输出端;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还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通过电解电容C4接地,电阻R2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12连接到直流5V稳压源。直流5V稳压源由三端稳压器Ql实现,本实施例中三端稳压器Ql采用78L05型号,三端稳压器Ql的输入端接直流电源、地端接地、输出端通过电解电容Cl接地,三端稳压器Ql的输出端为直流5V稳压源。所述语音接收电路I还连接有指示灯电路,图2中仅示出与语音接收电路I连接的跳线接口 J1,跳线接口 Jl的第一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l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l的阴极接地;跳线接口 Jl的第二引脚为8V电源,通过电阻R36与三端稳压器Ql的输入端连接;跳线接口 Jl的第三引脚为供电电源VCC+,通过电阻Rl和发光二极管D2的串联支路接地,跳线接口 Jl的第三引脚还与电阻R4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1的第二端通过发光二极管D3接地,电阻R41的第二端还与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NPN三极管Q4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4的阴极与跳线接口 Jl的第三引脚连接;跳线接口 Jl的第四引脚为语音接收电路I的语音输出,通过电位器RlO接地,电位器RlO的触点为语音接收电路I的输出端,并通过跳线接口Jl的第五引脚与放大电路4连接;语音接收电路I具有参考端,跳线接口 Jl的第六引脚连接到语音接收电路I的参考端,所述MP3电路2也具有参考端,MP3电路2的参考端为MP3芯片的第十一管脚;所述参考端与接地的电势相同,但没有直接与地相接通,相当于第二个“接地”,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防静电抗干扰;语音接收电路I的参考端与MP3电路2的参考端连接。
[0025]如图3所示,所述放大电路4包括运放IC3和运放IC4,本实施例中采用双运放集成为一体的IC芯片,两个运放在IC芯片引脚上具有相同的电源端和接地端;跳线接口 J3与跳线接口 J8连接,跳线接口 J8的第一端,即MP3电路2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29接地,跳线接口 J8的第二端也接地,MP3电路2的输出端还通过电容C16和电阻R30的串联支路连接到运放IC3的负输入端;运放IC3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35和电容C39的并联支路与运放IC3的负输入端连接;运放IC3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17和电阻R31的串联支路连接到电解电容C14的阴极,电阻R31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容C35 ;电解电容C14的阳极连接到运放IC4的负输入端;语音接收电路I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33和电阻R22的并联支路连接到电解电容C14的阴极;运放IC4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38和电阻R34的并联支路与运放IC4的负输入端连接;运放IC4的正输入端与运放IC3的正输入端连接,运放IC4的正输入端还通过电容C18和电阻R32的并联支路接地?’运放IC4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15和电阻R59的串联支路连接到电阻R26的第一端,电阻R26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34接地;电阻R26的第一端还与电容C29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29的第二端通过电位器R58与电阻R26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29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23连接到电位器R58的触点;电容C29的第一端还通过电阻R25连接到电位器R58的触点;电阻R26的第二端还通过电阻R57连接到电位器R58的触点;电阻R58的触点为放大电路4的输出端101,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4的输出端101还通过电阻R5 (图未示出)与音频功放电路5的输入端202连接。
[0026]如图4所示,所述混响电路6包括⑶2399芯片KD2399芯片的第一管脚与直流5V稳压源连接KD2399芯片的第二管脚通过电解电容C42接地KD2399芯片的第三管脚和第四管脚连接在一起且接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